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精选12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 篇1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 篇2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 老师们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没有情趣。课文有两段文字描写了天游峰, 为衬托出扫路人的形象, 就要把天游峰的长、高、险等特点理解出来、味道读出来, 以体现扫路人扫的不是平常路。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 对写景内容的品味自然占了很大的比例。二是拔高了扫路人的形象, 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通过反复咀嚼“我”与“扫路人”的对话, 感悟扫路人形象。而对描写扫路人两段外貌的文字, 既不能丢掉, 也不能不理解, 但教学起来总感觉牵强, 与课文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果站在“我”这位游客的角度去教学, 一切就变得简单而富有情趣起来。在“我”看来, 扫路人就是天游峰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其他游人没有注意到, 唯独“我”注意到了。“我”为什么注意到了?聊天聊出来的。而如何避免“品德化”教学倾向呢?具有思品课倾向的“品人”与具有语文味的“品人”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只见人不见文字, 后者是既要见人更要见文字, 既要把“人”立起来, 更要实现儿童言语能力的提升。就本课教学来说, 一是应把文本静态的语言变为鲜活的口语, 即把师问生答的应答语———复制课文语言, 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交际语言。比如对扫路人印象的阐述及理由说明。二是在对扫路人两次外貌描写上应进行构段式重组, 明白构句成段的奥秘。三是即使是概括文意表达情感, 也应让学生运用句式组织语言, 品味言语的轻重。

【课堂实录】

一、默字学词

(由学生当老师, 自己默写2 ~3个难写或易错的课后生字。)

师:都默写对了吗?请同学们相互交换检查。对的打钩, 错的画圈圈, 然后打分, 一个字100分, 三个字300分。为什么给这么多分?因为我没教, 你们自己会了。同学们, 这样学习生字词, 要不要课外反反复复地从头到尾抄很多遍啊?

生:不用。

师:同学们这么优秀, 老师讲一个故事来奖励你们, 欢迎吗?

生:欢迎!

师:有一个人既是哲学家、数学家, 还是文学家, 一生中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个人的名字是罗素。他是英国人。一次他来中国讲学, 结束后到四川峨眉山游玩。上山之前, 他请了三四个人抬轿子。时值盛夏, 四川的天气潮湿闷热, 加上山路陡峭险峻, 不一会儿几位轿夫便累得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知道什么是大汗淋漓吗?谁能描述一下?

生:流了很多汗。

师:还不够形象。

生:就像洗了个澡一样, 衣服全湿透了。

师:说得十分形象。

师:罗素坐在上面, 越坐越不舒服, 越坐越不是滋味, 完全没了游山玩水的兴致。他想:抬轿子的人会不会骂我呢?为什么坐轿子的是你而不是我呢?天这么热, 想累死我们啊?想着想着, 轿子就抬到了半山腰, 放下来休息。罗素从轿子上下来想安慰抬轿子的人, 还没张嘴呢, 就见抬轿子的人有说有笑, 抽着烟, 还做小游戏。有一个人还出了一道智力题来考罗素。这时候罗素忽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由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 这个观点是什么呢?想分享吗?

生:想。

师:我们先把屏幕上这几个词读一下, 好不好? (出示)

生: (读) 潮湿闷热、陡峭险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师:罗素从轿夫身上得到一个什么观点呢?我们看看。 (出示)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抬轿人未必是不幸福的, 坐轿人也未必是幸福的。

(生读)

师:说到旅游的故事, 我就想到了咱们云南曲靖这个地方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旅游景点。报个给我听听, 说不定我也去看看。

生:石林、凤凰谷、九龙瀑布……

师:景点真多呀。如果你想推荐一处最想让我去看的景点, 怎样才能打动我呢?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罗平, 那里有油菜花, 像黄色的海洋。

师:后面两句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就是说话有根有据, 非常好。在课文里面, 开篇第一句, 你模仿一下, 相信更能打动宋老师前去游玩。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凤凰谷, 因为没到过凤凰谷的人, 不能算到过曲靖。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彩色沙林, 因为没去过彩色沙林的人, 不能算到过曲靖。

师:同学们, 这样说话就非常吸引人, 使别人非常想去。学语文多好啊。从哪里学?从规范的课文里面学, 这就是学课文的秘密所在。请把这句话读出来, 让在座的人一起分享一下。注意不要拖音, 就像说话一样。

(生读)

二、趣味学文

1.印象天游峰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两个人, 一个是——— (生:作者) , 也就是——— (生:“我”。师板书:我) , 另一个是——— (生:扫路人) 。“我”这个人在课文里是什么身份?

生:旅游者、游客。

师:“我”是一个游人, 武夷山什么地方的美景“我”最欣赏? (板书:美景、欣赏) 换句话说, 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生:天游峰。

师:在文中画出这个句子, 读一读。

生: (读)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 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 心里好不得意。

师:地方找准了。那你听他介绍的这个地方, 有没有多余的话呢?请读出来。

生: (读) 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师:她把这句话拿掉了。这句话是对天游峰的直接描写吗?

生:不是, 是对天游峰的感受。

师:谈的是感受, 并不是对它的直接描写。大声地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 “我”是一个游人, 去武夷山游玩。你们去过吗?

生:没有。

师:作者为了让没到过这个景点的人也知道这处景点, 他用了非常形象的手法向别人做了介绍, 用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了不起。看来, 通过比喻, 能让不熟悉的东西变得熟悉了。这里把什么比成银丝?

生:九百多级石梯。

师:你读了这段文字后, 感觉这些石阶的特点是什么?

生:险峻。

生:长。

生:高。

生:陡峭。

师:这次不要齐读了, 请每个人自由地读一遍。要通过你的读, 让别人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自由读该段文字)

2.印象扫路人

师:每天、每月、每年, 来天游峰游玩的人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么多人来看风景, 但是有那么一处风景, 成千上万的人都没有看到, 唯独“我”发现了, 这处风景是什么风景呢? (板书:风景)

生:下山的时候, “我”看到了扫路人在扫地, 听到了声音。

师:你是想说“我”听到了声音, 还是看到了扫路人?

生: (齐) 看到了扫路人。

师:“我”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一处风景———扫路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在风景里, 风景就是人, 人就是风景。那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遇见扫路人的呢?

生:傍晚时分。

生:暮色。

生:淡淡的星光。

师:比较一下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 哪一个让你感觉到时间越来越晚?

生:淡淡的星光。

师:在傍晚时分, “我”第一次遇见了扫路人, 扫路人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 (读)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同学们, 哪句话能看出扫路人的工作?

生:“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这位扫路人, 他扫的是平常的道路吗?

生:不是。

师:那他扫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课文中已经描述给你听了, 你往后读一读, 组织一下语言。

生: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石阶的什么特点?

生:长、高、险。

师:所以, 他扫的是一般的路吗?

生:不是。

师:淡淡的星光下面, 作者又静静地打量这位扫路人, 哪一段?

生:第8自然段。

生: (读) “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一读就知道, 这一段是对扫路人什么方面的描写?

生:五官描写。

师:那你看第3自然段是对扫路人什么方面的描写。

生:穿着。

师:既然这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 为什么不把它合二为一呢?同学们动动脑筋, 看怎样把这两段糅合在一起变成一段文字, 让人听了舒服。

生: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哪种组合让人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

生:先总述后分述, 显得有条理。

师:你们看, “精瘦”一词, 后面哪一个词和它相对应?

生:“瘦削”。

师:围绕着关键词句说话, 才能表达得有条理。

3.走近扫路人

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请教在座的同学。刚才说, 第一次遇见是在“傍晚时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天色越来越晚, 光线越来越暗, 作者却借着淡淡的星光, 继续打量这位扫路人。老师有点纳闷了, 扫路人身上什么东西深深吸引了“我”这位游客?是他的长相还是他的穿着?

生: (沉思) 都不是。

师:同学们, 请拿出笔来, 默读课文, 然后汇报你的发现。待会儿交流时先说扫路人的什么吸引了“我”, 然后再说因为什么吸引。老师举个例子吧。请看第4自然段, 大家一读就知道, 老人身上什么吸引了“我”?

生:热情。

师:“热情”这个词还不够。

生:热情好客。

师:你就可以这么说:扫路人的“热情好客”吸引了“我”, 因为———引用第4自然段的话来说。

生:因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 很热, 很香, 仿佛一股暖流, 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师:先说你的观点, 再找文中的语言材料。不用一字不漏地读出来, 可以就这一段重新组织语言, 添字、漏字都没关系。

(生默读课文, 思考。)

生:扫路人的“辛劳”吸引了“我”。

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辛劳。

师:非常棒!你接着说。

生:因为那一千八百多级石阶, 他每天都能轻轻松松地扫个来回。而那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 有的游客是气喘吁吁, 有的是望而却步。

师:说扫路人, 怎么突然讲到游人呢?

生:对比。

师:用游人爬山来衬托扫路人的辛劳。非常棒!

生:他的“年龄”吸引了“我”。因为“我”问老人:“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 伸出了七个指头。

师:他多少岁?

生:70岁。

师:这个年龄如果脱离他干的活能不能吸引“我”?这个要补充上去。扫路人70岁的年龄吸引了我, 因为———

生:因为他70岁了, 还每天早上扫上去, 晚上又扫下来, 扫了一千八百多级石阶。

师:这应该是年轻人干的活, 而这位70岁的老人干这个活, 吸引了“我”。你是用自己的话来说的, 不简单。

生:扫路人的“自信”吸引了“我”, 因为他说30年后再请“我”喝茶。他现在已经70岁了, 30年后就是100岁了, 但是他相信30年后, 他依然健在。

生:扫路人的“毅力”吸引了“我”。

师:他的用词跟别人不一样。

生:因为扫路人70岁了, 还扫上山, 扫下山, 他的毅力是非常强的。

师:游人有没有那个毅力?

生:没有。有的游人半途而返, 望而却步。

师:怎么理解“望而却步”?你到前面表演一下。

(生表演)

生:他的“尽职”吸引了“我”。因为他早就应该退休了。

师:应该早就回家抱孙子, 颐养天年了。而现在, 是退而不休。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老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吸引了“我”。按说, 他早就应该退休了, 却又忘不了这里, 他喝的是泉水, 吃的是自己种的菜, 他忘不了这里。

师:就是说他喜欢这个地方。

生:老人有情调的工作吸引了“我”, 因为他扫地都是颇有节奏的。

师:我们注意他的用词“情调”, 从课文哪里发现的?

生:课文第3自然段, 说“我”下山的时候听到“哗———哗———”的扫路声。 (掌声)

4.走近劳动者

师:说来说去, 到底扫路人身上的什么吸引了“我”?让我们走近几位平凡的劳动者吧。 (出示图片) 这是什么工?

生:矿工。

师:矿工在人们眼里, 一般印象是什么?

生:脏、累、危险。

师:在我们的印象里, 搬运工的活怎么样?

生:超级累, 非常累。

师:这张图片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 他们又苦又累, 还被城里人看不起。我们再来看看, 这个是什么工?

生:扫路工。

师:在游人的眼里, 这个扫路工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生:很苦, 很累的。

师:但是从这几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身上, 你读出“累”字了吗?你读出“苦”字了吗?你读出“痛”字了吗?从这一张张面孔上, 你读出了什么?

生:快乐。

生:幸福。

生:一种满足感。

生:悠闲。

生:乐观。

师:什么乐观?

生:对生活的乐观。

师:但是在一般人的眼里, 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不应该是乐观的, 不应该是快乐的, 也不应该是自信的。应该是苦啊, 累啊, 愁啊, 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罗素说的那句话, 大声地读吧。

生: (齐)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抬轿人未必是不幸福的, 坐轿人也未必是幸福的。”

师:我建议大家把抬轿人改成扫路人, 那坐轿人变成———

生: (大声) 游客。

师:改一下, 读一遍。

(生读)

师:这就是你们今天得到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

5.感悟课文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 如果说天游峰的美景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那扫路人的这道“风景”, “我”还是用眼睛看到的吗?

生:不是, 是用心。

师:那这个“心”是通过什么途径感受到的呢?换句话说, 他是怎样走进扫路人的内心去的呢?

生:“我”与扫路人的对话。

师:景是用眼睛看到的, 而要走进这个扫路人的内心, 是通过对话, 也就是通过聊天聊出来的。请浏览课文, 验证一下是否有很多对话的描写呢?

生:是的。

师:因此, 要写一个人, 我们不仅仅要写他的外貌, 用观察法写外表,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写一个人的内心呢?

生:对话。

师:请你就黑板上的词语, 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课文内容总结一下。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 我还欣赏扫路人的风景。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 我还欣赏扫路人内心的风景。

生:我欣赏天游峰的美景, 但我更欣赏扫路人的人生风景。

师:这人生的风景就是———乐观地对待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师:老师十分欣赏这个“更”字, 大家品味一下。在作者欣赏天游峰的美景和扫路人的人生风景上, 哪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生:后半句。

师:关联词“不但……还……”, 给人的感觉是语言前后分量一样重, 而“更”字突出了后者。课文大意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概括出来了。

三、写人物对话

师:我们知道通过对话描写, 可以较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妨我们也来练写一下吧。 (出示, 生读。)

过了几天, 扫路人的老伴上山来看望他。无意之中, 扫路人向老伴讲起了“我”来小屋聊天的趣事, 还说30年后再来看望他。想一想, 扫路人怎样向老伴介绍“我”呢?

扫路人:我说老伴啊, 前几天遇到一件挺奇怪的事。

老伴说:_______。

师:这段对话, 你想想看是写谁的呢?

生:游客“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难点突破 篇3

一、 自主阅读,产生疑问

【教学片段一】(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外貌)

师: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仅看外貌还不够,必须走近他,与他多沟通,多交流。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12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的第2自然段描写了高大、险峻的天游峰,而天游峰的老人却说自己不累,好像有点矛盾。

师:前后联系起来思考,不简单!

生: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能不累吗?

生:也许老人是在跟“我”开玩笑,随口说说罢了,他一定很累。

师:老人究竟累不累?(板书: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动力,是思维的核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潜心会文中发现问题,为学生聚焦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会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 巧妙辩论,深化认识

【教学片段】(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大家七嘴八舌的,总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以此话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一场辩论,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生分成正反两方准备辩论)

师:友情提醒,辩论贵在以理服人。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各自的理由,也可以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反方:我认为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真累。瞧,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石梯,能不累吗?

正方: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你只看到了天游峰高大、险峻的一面,忽视了天游峰美丽、迷人的一面。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令人心胸开阔,流连忘返。老人与山融为一体,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反方:(迫不及待地)老人只是在游山玩水吗?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要劳动肯定累。

反方:(补充)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一定会累得腰酸腿痛。

正方:也许老人很早就在天游峰担任清洁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习惯了,他不觉得累。

反方:(不服气地)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干这么重的体力活,还说不累吗?

正方:常言道,“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清扫路面对自己也有好处。难怪,作者看他只有60岁。

反方:我们身边的老人60岁就退休了,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练练书法,过着清闲的生活。相比之下,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不是太辛苦了呢?

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辛苦的,可对他来说却是充满乐趣的。这就好像你喜欢画画,总是天天画,一幅又一幅地画,你会觉得累吗?不会的!这就叫乐此不疲。

正方:老人给游客创造了一个清洁的环境,感到开心,把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快乐着游人的快乐。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有理有据,真是精彩。我认为老人的身体也许是累的,可他的心是乐的。(板书:乐!)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和盘托出,径直解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未必能领会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辩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文本、与同伴对话的过程,是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 激情引读,升华情感

【教学片段二】

师: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早该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每天要扫这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却感到不累。老人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他怡然自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他乐此不疲,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他以苦为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引读,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读,再次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在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真正理解了老人的语言,感受了老人的“怡然自乐、乐此不疲、以苦为乐”的心境,走近老人,钦佩老人。老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 篇4

福建霞浦第一小学

潘玲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考虑到学生可能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后面的教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铺垫作用。如何有效落实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想,一些常规的字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我归纳了4组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并进行词语检查、反馈。再者,课文的朗读也相当重要。课上,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第一,是自由朗读。第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目的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第三,是通过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交流天游峰的特点时,让孩子们通过快速浏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课文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文章的写法,结合课后习题,安排了“写法指导”,就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怎样去描写事物,从而在写作文时加以运用。因 此,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让孩子们将所学运用在片段写作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福建霞浦第一小学

潘玲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1、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是呀,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2、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找出问题的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1.出示词语

扫帚

瘦削

宿鸟

打量

扑棱棱 精瘦

褪色

黝黑

自在悠闲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飘飘悠悠

层层叠叠

顶天立地

(1)指名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读。(2)齐读。

(3)再读读这几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各含一个多音字

第二组:老人的外貌特点 第三组:老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组:天游峰的特点 你能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吗?(4)再次齐读。2.检查课文朗读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4)指名评价。

3、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屏幕上的一些词来概括。

(2)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讲了作者登天游峰?哪些自然段讲作者遇扫路人?与扫路人交谈的部分呢?

三、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1、文中开头就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1)默读课文,用“——”划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2)读读划到的句子,想想它们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3)品读这些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2.集体交流。

句子一: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A、品“九百多级”

①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具体的数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高。(板书:列数字)。

②九百多级,有多高?假设我们教学楼一层楼是20级台阶,那么九百多级台阶就相当于几层楼左右?(45)

③谁能读出这么高的天游峰? B、品“银丝”

①句子中“银丝”指的是什么?(板书:比喻)②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的图片。

③自由读读这句话,边朗读,边想象 “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C、品“抛”

①引:文人墨客都很讲究炼字,作家章武初写这段话时除了用“抛”字,还试着用“垂”“挂”“扔”等字来替换,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抛”,为什么呢?一个“抛”字,突出了银丝的轻,写出了银丝在空中飘荡的动态之感,作者多么会用词呀,让我们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妙处。

②谁能读出这种动态之美?引读第一自然段。

句子二: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A、理解“顶天立地”。B、学习写法。(列数字 C、品读句子。

句子三: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A、面对又高又险的天游峰,游人有什么样的表现? B、生接读句子。

C、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人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板书:侧面描写)3.出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齐读。4.归纳写法:

(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

(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事物的特点。

5、天游峰高大,险峻,从古到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浏览后留下了许多的诗文。

(1)出示三组诗句和一句名言 天游峰

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徐霞客

武夷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刘白羽(2)自由读,齐读,要求读出雄伟,读出赞叹。

7、齐读两组句子。

四、总结设疑。

1、学到这里,老师有些不解了,这篇文章主要写扫路人,但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侧面烘托,为了引出扫路人并衬托出老人工作的不容易。)

2、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走进扫路人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他的精神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六、板书设计: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高 险

比喻、列数字、侧面描写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福建霞浦第一小学 潘玲辉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文章描写天游峰的险、高是第一课时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在交流天游峰的特点时,让孩子们通过快速浏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课文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文章的写法,结合课后习题,安排了“写法指导”,就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怎样去描写事物,从而在写作文时加以运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让孩子们将所学运用在片段写作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步履匆匆的游客来说,天游峰留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峰,而作为一位与山为伴的扫路人来说,天游峰留给他的,是好山好水,是无尽的乐趣,是相依为伴的情感!这么高的天游峰,这位老人却---出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抓住“每天”体会老人的辛苦。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000 篇5

靖江市西来中心小学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新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本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以读中感悟、悟中品读的教学思路,紧扣文本,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师指题,生齐读)作者带领我们领略了武夷山天游峰的高和险。谁来将这段话填一填,读一读,再次感受它的高和险。课件出示:

天游峰——武夷山()。()石梯,像()从空中()下来,在云雾中(),仿佛风一吹就能()似的。在暮色中()的天游峰,上山(),下山(),一上一下(),常常使游客们(),(),甚至(),()。(指名生边读边填,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课的伊始运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既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教内容,又为本节课的新授“铺路架桥”,形式简单,直入主题。】

二、朗读品味,感悟文本

师:就在这又高又险的天游峰上,有一位老人每天上上下下打扫着这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师倒抽一口气,略作停顿,沉思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请同学们仔细打量打量这位老人的衣着、外貌、神态、动作,然后打开课本,到文中找找描写老人的段落或句子,默默地读,并做好批注。(课件出示:文中老人的插图)(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

【常说“朗读利于记忆,默读利于思索。”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读书做批注是培养学生学习专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那阅读的质量就有了重要保证。】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通过你的学习,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上感受到的?

(生抓住图上的他面带笑容,从“褪色”、“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精瘦”、“瘦削”、“面色黝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几个词句上来理解老人的勤劳善良、生活简朴、很有精神。)

师(鼓掌):同学们真是学习的主人翁,书读得细致,图看得真切。咱们通过朗读来记住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谁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第三节和第八节描写老人的句子,指名生读,齐读,师生及时评价。)【紧扣文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这儿的交流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是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必须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透彻地学习,充分地阅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与素未平生的“我”相识了,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给我沏了一杯浓茶。(师引读,生跟读第4节)

师:读到这儿,说说你对这位老人又有了什么认识?(指名生回答,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

师:你真有见解!茶香,情浓,两个人的心灵竟被这一杯茶打开了。作者和老人作了怎样的沟通呢?大家按小组进行学习,到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好好品味品味老人的话,看看你对他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点拨)

师:都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老人的话让你对他有了什么认识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

(课件出示:“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你把老人的这句话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老人那份轻轻松松、那份自在悠闲,老师配合你读作者的话。(指名生说感受老人的“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师生分角色读)

师:还有谁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生继续说,体会老人的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师:那这位老人的心情肯定很不错喽!就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他的快乐心情吧!(生读老人的这句话)

【作者与老人的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练、朴实。然而朴实的语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的心境与高尚的品格。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徜徉于文本语言后,他们的精神就会和文本的情感强烈地碰撞。】 师:老人的话虽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可每天上上下下打扫这么多石阶,他到底累不累呢?大家来发表发表各自的观点。(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师:我们把课文的第7节读一读,看看你有没有新的收获。(生读第7节,通过朗读游客的累来感受老人工作的累。)师:大家现在说说老人的工作累不累啊?

师:老人的工作多么辛苦啊!可他为什么还说“不累,不累”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指名生回答)

师:是的,多么乐观的一位老人啊!我们再来读读老人的那句话,感受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生齐读)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个性理解。”当学生就某一问题有了不同的见地,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加以挖掘,巧点妙拨,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老人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个闪光点。】 师:我们继续各抒己见,说说老人的其他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继续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课件出示: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师:按说,老人早该退休了,可他舍不得离开这里,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抓住“实在”、“我能舍得走吗?”来体会老人对大山的那份深情)师:那你们能读出老人对大山的那份深情吗?先练一练。(生练读老人的第二句话,然后分男、女生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课标指出:“学生要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但能做到集思广益,而且还能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学生和老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这样的情感体验最终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老人与山之间的深深情结。】

师: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不免让作者从心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老人的话,更让作者激动不已。

(课件出示,师引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生跟读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3年或者5年以后再来看您,而说30年呢?(指名生说)

师:面对作者的相约,老人又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生齐读)师:这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老人?从哪些词上感受到的?(引导生抓住“照样”和“朗声大笑”感受他的开朗乐观)师:我们一起代表老人,充满自信地向作者说——(生齐读“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这样一位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里。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全部对话,让这位老人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生练读,然后分角色朗读全部对话)

【常言道:“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朗读必出于内心,溢于言表。这一大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三个语言段落,从关键词上进行品读、感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

三、总结升华,超越文本(师接着学生的话读完最后一段)

师:陪伴作者回到住地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生先交流再回答)

师:老师不免心生疑惑,这位老人怎么就这样的自信,豁达开朗的?谁能解开我心中之惑?

(生再交流然后回答)

【抓住文本,依托文本,感悟文本后再升华文本,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细小之处也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学习,让学生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

师:学到这,这位老人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越来越丰满了,谁来说说,今天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位老人?

(指名生说,边说边让学生板书所说的词,完善板书。)

师(结合板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衣着简朴,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就是——(生一读题)记住这位勤劳善良,精神抖擞的老人,他就是——(生二读题)记住这位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老人,他就是——(生三读题)

【这一环节,教者既总结了全课,又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回答巧妙地完善了板书设计,既做到了以生为本,又能紧扣文本,双“本”合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对这位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润物无痕的思想教育。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在这里得以体现。同时也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读课题的设计,更升华了学生对老人的认识,又起到了结尾点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设计结构完整。】

四、作业: 想一想:

1、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八节都是描写老人的衣着和外貌的,为什么不合起来写呢?

2、作者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什么要花很多的笔墨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练一练:

仿照作者抓住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描绘“三十年后,他们再次相遇的情景”。

五、板书: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衣着简朴

饱经风霜 勤劳善良

精神抖擞 乐观自信

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备课教案 篇6

今天我们学习15课,齐读课题。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游兴未尽、颇有节奏、循声、沏茶、自在悠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豁达开朗。

理解循声、望而却步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课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体会一下。

(抓住关键字词来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出示:(第二节),指名朗读。

(1)生交流。

九百多级,具体的数据;(读)(板书:高)

一根银丝,形象的比喻;(板书:险)

师: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读好这段话

(2)刚刚听你读,老师眼前真好象出现了又高又险的天游峰!他在朗读时注重了哪几个词?

(3)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第七节)指名读。

(1)生交流(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具体的数据;游人的反应,侧面烘托)

(2)师:说的真好,老师相信读的会更好。谁来?

(3)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师:天游峰真真,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齐读句子。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过渡:天游峰又高又险,而打扫它的却是位(70岁的老人)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在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2、交流汇报。

(1)外貌:

文中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你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生交流(精瘦:很瘦;褪色:朴实;黝黑,健康;慈善:慈爱;炯炯有神,有精神)

这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是一位(板书:朴实)的人.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位老人。

齐读句子。

(2)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

文中还有对老人动作的描写,在哪一段?(出示第4段)指名读。

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很热情)

师: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读出来。(齐读)

(3)文中除了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对老人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

(出示第一次对话)

A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觉得老人这样整天扫台阶到底累不累?可他为什么说不累?

师:说的真好,正是对工作的这份热爱,让他忘却了疲劳。正因为他的乐观,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

分角色对读对话。

B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出示第二次对话)读句子,说体会

(2)这段话中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实他真正离不开的是(大自然)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满意,所以他还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我们说老人因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感到其乐无穷。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位老人的话。

c、(出示第3次对话)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生说感受。(板书:乐观)

师:30年后,老人多大岁数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交流:(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而且每天都锻炼。老人很乐观。他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美丽的风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世界充满着热情。)师:是呀,我们相信老人能活到100岁!同学们,齐读12段,(课件出示12段)让我们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四、结尾转换,小结激情。

过渡: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住地就没有了吗?谁能把这句改得更好?(学生交流)

(2)师:这笑声也会珍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3)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了吗?(这是一位的老人)(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五、总结全课,提炼写法:

1、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突出写天游峰的险峻呢?(体会反衬的写法)

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六、处理生字: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7

一.认真研读文本,上好课的前提。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读教材,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老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授完课后我认为,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课伊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更合适一些。

然后,默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在前一课时已经完成,本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回顾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让课堂更精彩

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与老人近距离对话,让语文课堂“课终而意未了”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篇8

是呀,正因为老人的那份自信,那份乐观,也正因为老人的那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每天早晨,上山――)(每天傍晚,下山――,一上一下――)而不觉得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在辛苦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正是老人那份豁达开朗的心胸使他能在工作中发现乐趣;七十岁了却舍不得离开(喜欢这里雪花泉的水,自家种的――呼吸――有花鸟作伴)。正是老人那份豁达开朗的心胸使他能在生活中享受甜蜜。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一切是因为老人有爱,对大山的――爱,对工作的――爱!)因为有了这份爱,再大的工作量,他――不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不累;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不累。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正因为他的豁达开朗,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是呀,不累,不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中包含了老人多少的辛劳,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打动了我的心,还感染了一批批读这篇文章的读者。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9

1.两次外貌描写

第一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第二处: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是值得玩味的。

先说同:“精瘦”“瘦削”。

再说异。①第一次是偶遇,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所以仅仅写了老人的衣着和整体的大概印象:精瘦。第二次是惊讶之后的打量,所以将老人与众不同之处刻画得具体生动。

②前后两次外貌描写,语句中藏着作者对老人的不同态度,第一次是萍水相逢,第二次饱含着了解以后的敬佩,尤其体现在“黝黑”“炯炯有神”等词汇中。

尤需要老师进行点拨的是: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逐层展现老人的精神风貌,热情、爽朗、豁达、自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既不显得很突然,又不显得很虚假。这,就是人物外貌描写的艺术。

2.三次对话

第一处:“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第二处:“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第三处: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鲁迅说:“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这些对话中可以教的就是:“删掉了不必要之点”从而“推见每个说话人”。

老人的三句话,集中表现了他的豁达、开朗。但这个“豁达”,是需要和学生仔细扒一扒的,不能是贴个标签。爬山是很累的,联系第二节和第五节,就能知道,70岁的老人自然累。但是,他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扫路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这样的生活清苦。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能那么诗意,这就叫豁达。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这就叫豁达。非常容易令学生想象的是,作者与老人相处了那么久,他们的对话肯定不止于这3句。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3句?从而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要根据人物性格,有所选择,凸显人物性格,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这样教有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割裂,人为造成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线索理解的难度,也容易让语文教学陷入过于理性地审视,缺少了语文的情趣。比如第二次外貌描写是穿插在第一次对话之后的,正是有了这次对话,“我”对老人的了解已进了一层,所以才有“仔细打量”。换句话说,人物对话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是有作用的,这样教就忽视了这一作用。第二个弊端是,所有的内容仍然是纸上谈兵。最好还能有一个针对外貌描写或对话描写的训练,比如对习作的修改,比如对类似文本的鉴赏。总之,落实到运用中了,才能称之为能力训练。

作者| 田小秋

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 天游峰的扫路人二年级作文500字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及教后感

★ 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 教学反思语文

★ 《揠苗助长》语文教学反思

★ 高考语文教学反思

★ 《黄果树瀑布》语文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篇10

1、认读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老人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原因,感受老人热爱劳动的精神、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的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武夷山、天游峰的资料。

一、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2、检查读音

3、重点朗读:颇 循 棱 豁

4、朗读课文:四人小组采用拉火车的形式朗读一遍;再请一小组朗读展示。

二、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的情感 。

1、指名读课题后回答:根据课题说说课文属于哪一类文章?(人)它写的是哪儿的什么人?(在这儿把老人的样子让学生找到)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天游峰?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作者在描写这位老人时,重点描写老人的什么?(语言)教师可以补充还有(神态)

3、自学:划出描写老人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

4、交流:

重点:语言――“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神态――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开怀大笑。

感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理解过程中,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

2、请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评议再朗读。

四、课堂小结。

1、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2、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怎样描写人物?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说课稿 篇11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邳州市实验小学 王琳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下自己认为能回答上面问题的句段。

(2)读一读划的句段,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3)与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4)读好所划的句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四、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自由汇报读书体会: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端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她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五、练笔。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天游峰的扫路人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篇12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上一篇: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感想下一篇:两学一做活动演讲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