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11篇)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圈画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林海音(1918-),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1.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窃读”被老板发现受屈辱--插叙“窃读”的原因--“窃读”受到店员的照顾--点明主旨:读书长大,在爱中长大
1.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2.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解决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主旨。
(1)“我跨进书店门……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踞”“挤”“钻”“急忙地寻着”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让人感受到作者读书的强烈渴望。
(2)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
写出了作者读书的辛苦。
(3)我的腿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忍受了腿酸脚麻、饥肠辘辘。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吞读”,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5)“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怎样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贴”“装”“皱”“望”一系列动作,把作者为了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不让别人发现的动作、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再加上细致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窃读的艰难以及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4.文中写书店的老板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有什么作用?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书店老板的冷酷无情让“我”受到屈辱,心灵受了创伤。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却明白我的苦衷,特意为我留书,让我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人间的爱。两相对比,揭示本文主旨: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5.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6.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抓紧时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好书: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善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 熹
读书的乐趣: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第一部分(1~8段):窃读被抓的尴尬。
第二部分(9~16段):叙述窃读的酸甜苦辣。
第三部分(17~29段):写“我”对在窃读时得到帮助的感激。
这篇文章通过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1. 情节一波三折。
作者通过富有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把文章写得起伏有致,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连续设置悬念,让读者不断地追问“她要干什么”,谜底揭开一角时,却又突生变故。结尾,读者预感到要发生什么时,又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2.内容真实感人。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窃读记窃读被抓,尽显尴尬窃读中自有酸甜苦辣窃读中得到一些帮助热爱读书渴求知识感悟人生
本课教学,我将课文品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我”窃读的心理、动作,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酷爱,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一波三折、悬念迭起的写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李杰
揣摩一个中心句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句中概括了“我”窃读时的百般感受, 也是“我”情感的集中体现, 可谓意味深远, 寓意涵咏。
勾勒了文本脉络:这句话位于课文的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在全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三小节写“我”渴望读书, 而又无力购买, 因此只好“窃读”。后六小节具体写了“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从“没钱买书而偷偷找书看”到“找到书后偷偷看书”, 这就是课文极其清晰的思路, 而这句话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整个文本。
体现了文本主题:读着这一句话, 我们似乎也跟着小女孩一起体会着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 一起经历着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 一起体验着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 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而“我”心甘情愿地品尝这复杂的滋味, 一切都源于“我”对读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望。
品析两个场景
细读课文不难发现, 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场景:一个是“我”匆匆赶到书店, 找寻那本书的场景;另一个是找到书后, “我”如何“窃读”的场景。无论是哪一个场景, 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那由于“窃读”而生的百般滋味。
急切:“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 目的地可不是饭店, 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却找不到那本书。”……读着这些词句, 分明让我们看到了“我”急切地想找到书的画面, 甚至让我们产生了替“我”找书的冲动。
担忧、惧怕:在去书店的路上, “我”为书店里会不会没多少顾客而担忧;没找到书时, “我”为书会不会被卖光而担忧;找到书了, “我”又为会不会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而担忧、惧怕……一个小女孩饱受着担忧、惧怕, 只是为了能够多看一会儿书, 多读一本书。因此, 当那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睛出现在我们眼前时, 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时, 我心痛了, 我多想递上一本书!
快乐:“走到门口, 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这一刻, “我”为书店的环境适宜我进去“窃读”而“快乐”;“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这一刻, “我”为不被人注意, 能去找书而快乐;“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这一刻, “我”为终于找到了自己想看的书而“快乐”;“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 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这一刻, “我”为能利用“下雨天, 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继续留在书店里“窃读”而快乐;“我低着头走出书店, 脚站得有些麻木, 我却浑身轻松。”——这一刻, “我”为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快乐”……这是多么牵动人心的“快乐”, 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快乐”!
在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触摸, 对文字进行了反复咀嚼后,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紧紧围绕中心句,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揣摩词句, 想象画面, 体验情景, 感受“我”对读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望, 从而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呢?
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预设时, 教师应该眼中审视文本的教学内容, 心中换位思考学生: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能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和讲解的;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成为课堂的兴奋点等等。
《窃读记》一文描述的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故事中所讲的那个年代距离现在有八十来年。那时候, 书店不欢迎只读不买的人。作者买不起书, 所以只能在书店窃读, 辛酸中包含着乐趣。而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开放式的可以自由阅读的书店。这种认识上的落差,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使学生能真正了解“我”为何窃读的原因。对于“窃读”之“惧怕”滋味的体会,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来交流, 当学生感受到“惧怕”的是遭到店员和老板的驱赶时, 教师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我”曾经有过怎样的被驱赶的遭遇?学生自由表达之后, 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已有思考和认识, 适时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朗读《窃读记》原文中的有关章节 (见文后“附”) , 此时, 学生完全能体验到“我”因无钱买书而“窃读”, 因“窃读”而遭店员和老板的驱赶的尴尬、惧怕的心理。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品读课文, 二度关注描写“我”这种“快乐而又惧怕”的“窃读的滋味”的句子,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 从肤浅走向深入, 由模糊变得清晰, 既深刻地感受到“我”那酷爱读书, 渴望知识的立体形象, 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设置清晰明确, 其中第五条是这样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窃读记》是第三学段的开篇课文, 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意图和注重学生真实感受的基础上, 还应带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是:体会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的心理活动描写,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如:“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 更表现了“我”为环境如此适宜“窃读”而开心的心情和“我”对读书的渴望;“就像在屋檐下躲雨, 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这是“我”在自我安慰,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 言语中, 有几分童稚, 还有几分诡异, 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 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使人如临其境。
教材在思考练习中, 安排了这样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 抄写这样的句子,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2.“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 找出来多读几遍,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时, 教师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的, 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做到主动积累, 模仿运用。
附:
《窃读记》相关章节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 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 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 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 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 还有一双巨掌, 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 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 惊动了其他顾客, 全部回过头来, 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 羞愧而尴尬, 涨红了脸。我抬起头, 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 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 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1、今天是个快乐而美妙的好日子(圣诞节),你收到礼物了吗?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在这个袋子里,谁来猜猜是什么?(书)
2、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读书的?最喜欢的一本书,用一句话说说理由。
3、今天, 老师要带着大家共同走进一位女作家的童年故事,讲述的就是她与书的故事。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林海音。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们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书的呢 ?)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吧!
二、课文,理解题目 ( 8’)
1、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2、出示几个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贪婪、饥肠辘辘、腋下、惧怕、踮起脚尖、屋檐、唾沫、皱起眉头
3、读了课文,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没有出示题目,其实,文章的题目就隐藏在课文中,你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这个故事的题目来。
4、出示原先的课题:窃读记
(1)指导“窃”字的写法,“记”就是指记载描写事或物的文章,就像同学们平时写日记、周记,也会写游记、参观记。
读课题,请学生写下这个题目。
(2)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 (偷)
“窃”本来是一种让人唾弃的不耻的行为,可是当它和“读”这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了,产生了一种让人回味、难以忘怀的滋味!
三、品读1-7,感受“滋味”(8’)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你能找出来吗?请用直线画出来。
【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此时此刻,我们也许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与感受。默读课文1――7自然段,你从哪儿能感受到这种窃读的滋味,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尤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思考你划出的句子: 作者乐,乐什么,作者怕,怕什么,可在空白处作简要的批注。
3、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
4、体会窃读之“乐”
(1)我们先来谈谈作者所说的窃读之“快乐”的这种滋味。
引导学生交流:
找到书的快乐、没人注意时的快乐、下雨天可以读个痛快的乐、读书读到尽兴的乐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啊”,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字和这句话。
出示句子:把这句话放到句段中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练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5、通过大家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6、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出示内容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4)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5)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7、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以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四、品读8-10,体会“苦”“乐”
1、快乐和惧怕本是一对相矛盾的词,因为窃读却交融在了一起,你再去读读课文的8―10自然段,还能不能体会到像这样的虽矛盾而又交融在一起的感受。
2、交流:
身体是饥饿的,精神是富足的。
双腿是麻木的,心灵是轻松的。
3、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词写的都是窃读的“乐”,而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里,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如果让你来做一道算数题,要在苦和乐之间划上一个什么符号:等于?大于?小于?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5、她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他们的话,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相关文章推荐:
1.五年级《窃读记》教学设计
2.《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优质课
3.窃读记说课稿
4.《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精华版)
5.《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主题班会》设计
6.大年十五为什么叫元宵节
7.《鸟的天堂》教学反思(三篇)
8.课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参考
9.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积累运用 1.读拼音,写词语。
tōu qiè chǎo cài ái è()()()jù pà wū yán zhòu wén()()()suān tián zhī chēnɡ shū ɡuì()()()2.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众目葵葵()
煞有界事()若无其是()
饥肠鹿鹿()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难堪 尴尬 难受),(涨 羞 映)红了脸。
(2)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 想法 念头)(逼 迫 催)使我再度停下来。
(3)我合上最后一页——(吞 吐 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知识 道理 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4.对于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比喻)
B.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拟人)
C.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比喻)
D.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比喻)
5.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还要窃读呢?“窃”算“偷”吗?
6.你怎样看待作者的“窃读”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目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7.为什么“我不再去书店”,“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
8.“啊!终于和你相见!”中的“你”指什么?为何这样称呼? 9.为什么从书店出来,“像喝醉酒了似的”?
10.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二)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文章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11.在文中的[ ]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2.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豁然开朗→()13.文中“煮书”的“煮”具体含义指的是什么?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 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量引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15.和下面例句的修辞法不同的一句是()例句: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 A.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B.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
C.肚子里词多了,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D.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
16.短文中爷爷把书籍比作人类的“精神食粮”,除此之外,关于书籍的比喻你知道的还有那些?请写出你知道的有关书籍的两个比喻句来。(1)(2)参考答案
1.偷窃 炒菜 挨饿 惧怕 屋檐 皱纹 酸甜 支撑 书柜 2.依次改为:众目睽睽、煞有介事、若无其事、饥肠辘辘 3.(1)尴尬、涨(2)欲望、迫(3)咽、智慧 4.D(此句不是比喻,“仿佛”表示想象)
5.可以看出作者酷爱读书。这里的“窃”不是“偷窃”的意思,应理解为,可以理解为“偷偷地”的意思。
6.作者痴心读书的行为值得肯定,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言之成理成文即可)。7.因为上次看书受到老板的训斥,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此外,因贫苦引起了内心的自卑。
8.“你”指书。直接呼喊,表达作者思书的情深意切,写出了久别重逢后的欣喜。9.因为满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为书所累,为书所乐,忘却自我,所以会有像醉酒似的感觉。
10.其含义是:人的成长需要物质食粮——吃饭;还需要精神食粮——读书;更需要社会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爱。
11.既 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介绍林海英,(板书课题)窃读记,解释窃的意思。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3、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我”小时候在书店偷偷看书的情景。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窃读”这个特殊的童年经历的?
课文是按经历的时间顺序写的或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写。
去书店——在书店——出书店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学法指导】
朗读法;
自主合作交流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
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王湾: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史学家。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2.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建安十三年(208)五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绝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8分钟)
1.默读一遍课语言,然后在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并划出来,借助注解和字典,将意思写在书上。上课测试时请给画线字注音。
碣石()澹澹()白沙堤()萧瑟()
沉没()竦峙()
2.解下下列词语的意思。
(1)若:(2)幸甚至哉:
(3)次:(4)残夜:
(5)竦峙: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1.《观沧海》一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达标检测】:(5分钟)
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家、家、诗人。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3.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四、【课堂总结】:(5分钟)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写诗人旅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浑壮阔风景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五、【拓展训练】:(7分钟)
请诵读咏秋的句句。
1.落霞与孤骛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5.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教与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1课时作业检测班级姓名时间.10.2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碣石()(2)沧海()(3)澹澹()
(4)竦峙()(5)萧瑟()(6)残夜()
2.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岛竦峙()
A.对立B.孤立C.挺立
(2)幸甚至哉()
A.庆幸B.幸福C.幸运
(3)次北固山下()
A.次要B.停留C.游玩
3.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开篇点题,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句子是(,)。
(2)《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句子是:(,
)。
(3)《观沧海》中用山岛草木点染烘托,表现大海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
(4)《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景象,表现诗人胸襟开阔和心情舒坦的句子是:(,)。
(5)《次北固山下》中历来脍炙人口,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鼓舞力量的句子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学法指导】
朗读法;
自主合作交流法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
《钱塘湖春行》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写出了作者看见早春风景时的开心和对钱塘江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8分钟)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1),行舟绿水前。
(2),风正一帆悬。
(3)水何澹澹,。
(4)秋风萧瑟,。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级各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中以虚景表现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1.《钱塘湖春行》中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
2.《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5分钟)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天净沙秋思》中点明文主旨的句子是,。
(3)著名的古生物学者、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赵元龙教授,七十多岁了,还坚持带着青年学子在贵州省黔东南、黔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进行实地考察,正如曹操所说“,”,他的学识、人格为人所敬佩。
四、【课堂总结】:(5分钟)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训练】:(7分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天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色征夫泪。
1.“塞下秋天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与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作业检测班级姓名时间2013.10.24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惜缘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踮、腋、婪、辘”4个字。
2、会写“窃、婪、撑、唾”4个字。掌握“窃读记、贪婪、支撑、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导
学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并知道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作者对窃读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内训练巩固
1、根据拼音写生字
qie()读记贪lan()支cheng()tuo()
2、比一比,组词。
踮()店()辘()漉(窃()窍()婪()梦(五、课外拓展延伸
1、写几句读书名言。
第二课时沫))
一、课时学习目标
1、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及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2、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导学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窃
读”的快乐和恐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堂学习研讨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品读“窃读”,体验情感。
1、交流品味“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窃读”的快乐和恐惧?划出文中描写“我”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
4、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课内训练巩固
1、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好像——()永远——()大概——()
偎依——()仔细——()淘气——()
2、补充成语
()不()卷()览()书()序()进各()己()()()不 舍()刃而()
五、课外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那位“窃读”的小姑娘,被书店老板发现了,你会怎么说,把你说的话写下来。
六、学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25、窃读记
找书窃读
担忧惧怕——快乐 急切饥饿——饱读麻木——轻松
读书之苦
写法:心理活动
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我”窃读的复杂心理和“我”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我”窃读的复杂心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练习仿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
这节我们将要上一节在开学初已经学过的文《窃读记》(板书题)再上,有兴趣吗?今天老师重上,你们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首先我们来复习本字词,(出示词语)来看看这个“惧”字,它是要求我们会写又会认的生字。)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导书写生字“惧”(这个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上留天,下留地。)
3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爱读书的小姑娘,她平常读书时的心情怎样?你能从文中找到最能体现的一句话吗?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好复杂,好矛盾的心情呀!让我们赶紧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体会吧吧!
二、品读文,理解内容
请大家默读文7、8自然段,用“__”勾出描写“我”内心矛盾的语句;用“~~~”勾出体现读书辛苦的语句。
2反馈交流: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神态与心理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窃读累,窃读辛苦,再辛苦也要读,正说明了窃读的快乐,对读书的喜爱。)
三、感情升华,感悟写法
师:这两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把主人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也学习这种方法仿写一段话吧。
2出示,学生仿写(设置好情境,生仿写,用上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展示、点评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推荐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窃读记
内心矛盾
心理、动作描写
袁煜东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发、产生情感,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因此本节课,我加强了对学生阅读指导训练。
(二)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三)学生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的写真较深奥,六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读文、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锻炼查工具书及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查字典、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情感与态度:
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阅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2、根据兴趣,多角度欣赏文章的魅力之处。
3、自由鉴赏,获得人生感悟。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蜷缩着身子,即便这样,风还是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可是又害怕主人的木棒。我看见别的小猫依偎在自己主人的怀里,泪水一下子湿润了我的眼睛。【配乐《我想有个家》】这是一只流浪猫的内心独白,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开启心灵之旅,一起走进郑振铎的《猫》。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1)课下收集整理作者资料,一人介绍,其他同学补充;(2)教师可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羞涩()怂恿()()一缕()蜷()伏 怅()然 诅()骂 红绫()惩()戒
3、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教师可提示:人、事、结果(记叙文的要素)
(三)知内容 我设计
1、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这几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都一样吗?请在文中做标记。
充分利用获取的信息,为文中的猫设计一张名片并展示。(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学生展示交流,并作评价
(四)查现场 巧断案
教师:通过刚刚这个活动,你们更关注的是那只猫?为什么是第三只猫?
1、默读15-34段,思考:
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几个人物?他们都是如何对待猫的?
2、芙蓉鸟案件 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 犯罪嫌疑人: 丑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3、师生角色扮演(教师扮演今日说法主持人,学生们分别扮演郑振铎,三妹,张嫂,观众)
师:这只小猫不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的关注。因为这只小猫的身上发生了三起命案。好,我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一只遍体鳞伤的小猫把著名作家郑振铎告上了法庭,而且要求我代表它提几个问题,现在我已经来到郑振铎家中采访几个被告。
三妹:
1、听说你十分喜欢小动物,尤其小猫是不是?家里曾养过几只小猫。是不是很喜欢它们?
2、为什么不喜欢第三只小猫?
3、可是小猫活着只是为了让人感到开心吗?(引导对生命的珍视)
张嫂:
1、听小猫说,是你把它带回家的,觉得它很可怜,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
2、不过当“芙蓉鸟”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没有站出来给小猫求情呢? 郑振铎:
1、你是否确定是小猫杀死了芙蓉鸟,你有没有亲眼看到?
2、那你凭什么判断它是罪魁祸首呢?
3、当你看到小猫在嚼着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去做的?
4、可怜的小猫无缘无故遭到毒打,再也没有回来,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观众朋友们是怎样的看法呢?现在我来采访几位观众:
1、你对这件事与什么看法?
2、你刚刚听了郑振铎先生的忏悔,你觉得小猫在天堂会原谅他们吗?
(五)说感受 谈收获
谢谢这几位观众。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呢?你听到了吗?
预设答案: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六)读句子 品真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以上两个句子在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延伸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1、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人,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
2、凡是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者。
3、弱者总是饱尝生活不幸,不受欢迎的人总会成为冤案牺牲品。
4、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课堂小结: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劳;你也许不是最顺的,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我希望大家永远记住这一次的心灵之旅。
板书设计
猫 ↙ ↓ ↘ 快乐 愉悦 厌恶
↓ ↓ ↓ 难过酸辛 怅然愤恨 愧疚自责
↘ ↙
关爱弱小
宽容仁爱
三、教学后记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感情深沉真挚。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二、重点研读。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文章的重点是写第三只猫,因为课文的第三部分才是本文的主旨。通过学生在自读时设计的三个思考问题,加深了对第三部分的品味,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拓展感悟。通过“我”的教训,延伸到实际生活。如果在学习生活中,会不会又犯同样的错误呢?使学生感悟出,不管对人对事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妄下断语。并且知道要善待身边的小动物,要平等的对待它们,尊重他们。才会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知识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疏通大意,探究文本。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生齐:笑乐。)
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五、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六、熟读成诵、快速记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七、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刘军娥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三、四班数学教学工作。该两班共有学生117人。首先,以“自强成才”为初一新生的教育指导思想,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目标,使新学期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其次,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有理数 4课时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小结 2课时
2.1从算式到方程 4课时
2.2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4课时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4课时
2.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4课时
小结 2课时
3.1多姿多彩的图形 4课时
3.2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3.3角的度量 3课时
3.4角的比较和运算 3课时
小结 2课时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全面调查举例 2课时
4.3课题学习1课时
小结 2课时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窃读记》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狼》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2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9-2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07-27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9-17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教学设计09-2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12-04
人教版七年级下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9-15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工作总结12-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课件07-1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