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精选8篇)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1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专科 B本科 C研究生 D 其它

3、你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怎样看待 A有信心 B有些担忧 C完全不知怎

么办

4、假如你是应届毕业生,你就业的第一年预期收入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D3000—4000 E4000以上

5、你希望在哪就业 A东部大城市 B东部中小城市 C西部 D国外 E无所

6、你怎样看待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A要与专业完全一致 B与专业接

近即可,不必太强求 C只要能就业即可

7、你认为考到的资格证越多,对就业越好吗? A同意 B不同意

8、你是否认为当今社会找工作“靠关系”的现象严重 A同意 B不同意

9、你有想过创业吗? A 有 B没有

10、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 IT与通讯业 B 金融、证券、保险业 C 商贸业 D 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 新闻出版业 F 房地产业 G医药食品业 H 旅游交通民航业 I 制造业 J 政府机关 K 其它

11、你选择工作主要是根据A待遇 B能否展现自己的能力 C行业前景 D

地理因素 E其它

12、你认为应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A综合能力 B社会经历 C心理

素质 D专业能力 E学历 F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G其它

13、你对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4、你对政府和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满意吗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

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5、您在大学期间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多选)A努力

学好专业知识B、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C、利用空闲时间做兼职 D、参加各种证书考试 E、其他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2

随着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就业工作一般由学生处或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 但感觉到工作压力太大, 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随着时代发展, 共青团要注重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 通过社会功能更好地实现政治功能。【1】研究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既有助于推动团委工作的创新, 也有助于分摊学生处的一些负担, 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团委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比如, 贺一明提出, 随着社会环境和青年学生特点的变化, 基层团委应把提高学生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并通过学生素质拓展作为主要途径。【2】王燕林和林智强调, 团委要将日常活动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统筹起来, 针对不同阶段、专业开展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能力锻炼活动。【3】龙妮娜认为,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独特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 要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健全信息服务等, 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4】张淑春认为, 团委开展锻炼大学生村官领导能力的活动, 是构建大学生村官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5】宫箭强调, 团委要搭建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平台、学生之间的创业协作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体验平台, 帮扶大学生创业工作。【6】黄敬宝和陈曦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构建了团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完整分析框架。即高校团委应充分运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 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潜力,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 应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调整其就业意愿,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方面, 整合社会资源, 增加就业机会,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匹配方面, 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7】

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 缺乏数据支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具体数据, 并展开定量分析揭示高校团委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 以及目前高校团委已开展就业工作现状和效果, 并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市场匹配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 指标体系

高校是就业服务的提供主体, 大学生是就业服务的受益主体。但考虑到高校可能夸大其工作及其质量, 故选择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但在问卷设计之前, 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老师展开深入的访谈, 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团委就业工作。

调查问卷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考查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大学生认为团委工作的重要程度 (很重要、较重要、有点重要、不重要) 及其具有的工作优势 (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 两个指标来体现。只有明确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的价值, 才有研究价值和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第二部分重点考查高校团委目前已开展的就业工作的现状, 具体内容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市场环境三方面来展开。对于每项具体内容, 通过大学生的参与率来体现就业工作的数量多少, 通过显著率 (即大学生认为该项工作的效果“很好”的比率) 来体现工作的质量高低。第三部分考查完善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的措施, 并通过大学生选择各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来体现具体建议的轻重缓急, 也就是说, 某个建议的选项百分比最高, 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这个建议是最重要的。

(二) 抽样调查

在高校样本选择方面, 既要求高校团委工作有一定的层次和区分度, 又要求代表我国地区的差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团中央直属高校, 而且位于首都北京, 团委工作特别活跃, 代表高校团委的较高层次;中国海洋大学是985高校和211高校, 地处山东青岛, 是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典型代表;位于合肥的巢湖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型大学, 是中部地区高校的代表;西部地区相对比较封闭, 我们选择了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在专业选择方面, 与在校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相对应, 希望以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 学科尽量多元化。在性别选择方面, 希望男生、女生各占一半。

2014年3月, 课题组向以上4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直接联系全校12个专业的班长或学习委员, 到宿舍随便发放, 碰见谁就发给谁填写, 每个班级填写15-20份问卷, 就不再发放;在合肥学院, 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联系各班班干部, 到宿舍发放问卷;在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分别通过该校的一名研究生联系各班班干部, 到宿舍发放问卷。

(三) 样本描述

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问卷450份, 剔除无效问卷 (填写的内容不足50%, 字迹过于潦草、无法辨认, 全部填写A或B, 两份问卷类同) , 最终形成有效问卷422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38.9%, 中国海洋大学占22%, 巢湖学院占18%, 内蒙古工业大学占21.1%。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分别占20.6%、25.8%、2.6%、3.6%、6.4%、28%、0.2%、12.8%。被调研者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 比重最大的是安徽, 占20.1%;其次是山东, 占15.2%;再次是内蒙古, 占9.2%, 其他省市比较分散。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6.7%和47.2% (空缺项的比例没计入, 因而各种比例之和可能不足100%) 。

三、调查结果

(一) 高校团委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和优势

高校团委 (包括各院系的团总支) 是联结共青团和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认为高校团委开展就业工作“很重要”的比重占28.7%, “较重要”占36.7%, “有点重要”占20.6%, “不重要”占12.8%, 即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同高校团委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与学生处等其他职能部门相比, 61.6%的大四学生认为, 高校团委联系广泛、有较强的校内外组织优势;50.2%的认为团委日常工作的社会化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尤其是拥有一支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 资源优势突出;30.6%的认为, 团委在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0.2%认为团委具有工作经验优势。即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高校团委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二) 高校团委推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成效

1. 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团委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活动, 将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提高其就业能力。

(1) 团委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推动就业社团活动。就业社团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基本的载体。19.2%的大学生加入过职业发展协会, 加入过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占24.9%, 加入过创业协会占17.3%, 加入过其他就业社团占0.9%。对于社团举办的活动, 参与很多的占9%, 参与较多的占30.1%, 参与较少的占50%, 没参与的占10%,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面很大 (一般而言, 当大学生的参与度≥85%, 高校团委该项工作的影响面很大;当75%≤参与度<85%, 影响面较大;当65%≤参与度<75%, 影响面一般;当55%≤参与度<65%, 影响面较小;当参与度<55%, 影响面很小) 。

从活动效果来看, 18.2%的大学生认为对提高综合素质的影响很大, 较大占49.8%, 较小占27%, 毫无用处占4.5%。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 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有帮助, 【8】但效果显著的占比不到两成。第二, 组织技能类培训或模拟活动。83.6%的大学生参与过高校团委组织的技能培训或模拟技能比赛, 影响面较大。其中, 语言技能类占19.5%, 专业类占18.7%, 社交礼仪类占18.4%, 集中度、即前三大选择之和为56.6%, 较高, 表明团委组织的培训内容是相对比较集中的, 但不太全面;然后是心理类占14.4%, 计算机类、艺术类、写作类分别为11.7%、9.9%、7.4%。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很大占11.9%, 较大占55%, 较小占27.8%, 无用占3.4%。即技能培训的有效率超过九成, 但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2) 团委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实施素质拓展训练。54%的被调查大学生参与过团委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制定, 基本内容是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 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 影响面很小。有效率近九成, 而显著率只有一成多。第二,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84.1%的大学生参加了团委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面较大。参加假期调研占24.2%, 接受团委提供的实习岗位占22.5%, 支教等志愿活动占19.2%, 兼职、“三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下乡) 、四进社区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 ”、公益活动分别占12.4%、11.3%、9.7%。集中度为65.9%, 表明实践活动比较集中。有效率近九成, 显著率只一成多。

(3) 团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状况及成效

第一, 开展创业课程。团委老师承担课程占27.3%, 团委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力量。第二, 开展创业讲座。应拆除藩篱, 建立企业家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9】79.9%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团委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来校做的创业讲座, 影响面较大。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不到两成。第三, 社团创业活动。67.5%的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 影响面一般。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只有两成。

2. 调整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未来就业的预期, 如果就业预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可能导致就业困难。【10】根据对2013年北京18所高校的调查, 首选北京的占60.5%, 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占64.4%, 就业期望太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11】加强就业形势宣传和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适当的就业预期,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推动大学生就业。高校团委开展就业观教育的途径, 就业讲座占37%, 就业指导课占23.4%, 社团活动占19.9%, 专门网站、报纸和广播分别占9.2%、5.6%、2.4%。集中度为80.3%, 就业观教育的途径很集中。从效果来看, 78.9%的大学生由于团委开展的教育活动而调整了就业意愿。其中, 23.4%的大学生降低了就业预期, 47.6%的扩大了职业搜寻范围, 29%的增强了期望调整的灵活性。有效率超过八成, 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3. 增加就业机会

这部分主要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 考查高校团委创造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状况及其成效。

(1) 团委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的状况及成效

69.4%的大学生曾在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实践锻炼过, 影响面一般。一个原因是某些就业创业基地侧重于某些学科的大学生, 受众的范围较窄, 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不得进入。另一个原因是, 由于这些基地的就业转化率较低, 有些大学生觉得留下来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从而放弃了去基地实习的机会 (根据作者与某高校团委老师的深度访谈整理得出) 。根据自身的经验, 0、1%—4%、5%—9%、10%—19%、20%—29%、30%—39%、40%以上的大学生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就业的比重达7.3%、19.4%、28.4%、24.2%、11.1%、3.8%、3.6%。根据公式“平均数=∑组中值×频率”可以得出, 11.8%的大学生是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就业的。

(2) 团委开发校友资源的状况及成效

根据大学生的身边经验, 没有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4%, 有1%—4%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4.2%, 有5%—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32%, 有10%—1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4.9%, 有20%—2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7.3%, 有30%—39%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3.6%, 40%以上的大学生通过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就业的占2.1%。根据平均数, 10.6%的大学生通过校友资源而实现了就业。可见, 通过整合利用校友资源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的, 但目前利用的还不够充分。

4. 提供就业服务方面

(1) 团委提供就业服务的状况及成效

完善就业服务有助于促进供求双方的更好对接。团委提供职位信息服务占25.5%, 技能培训占20.2%, 求职咨询占16.1%, 创业咨询占11.3%, 协助办理就业手续占9.8%, 为双方牵线、协助签订合同、协助创办企业分别为7.9%、5.6%和1.9%。集中度为61.8%, 就业服务项目较集中。

(2) 团委提供信息服务的状况及成效

提供职位信息成为团委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大职能。79.9%的大学生表示利用过团委提供的信息服务, 影响面较大。在信息载体方面, 校园网占29.3%, 校园广播占23.5%, 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占23.1%, 报刊占22.9%, 班长通知等方式占1.2%。即网站、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报刊并列, 成为传播就业信息的四大主渠道。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3) 团委提供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的状况及成效

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 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比较模糊, 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有助于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也便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根据调查, 74.9%大学生曾接受这类职业规划指导, 影响面一般。有效率超过九成, 显著率不到两成, 显示出现有工作与实际需要的较大差距。

(4) 团委组织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状况及成效

校园招聘会的针对性更强, 能提高大学生找工作的效率。78.2%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校园招聘会, 影响面较大。有效率近九成, 但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三) 受访学生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高校团委在就业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 但存在着参与率不够、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受访大学生就如何加强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市场供给方面

一方面, 高校团委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9.7%的大学生提议团委应支持就业社团的发展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12.8%的大学生提议团委应加强技能培训或模拟训练, 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7%的大学生建议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16.6%的建议推进见习基地建设, 7.6%的建议继续推进“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 以强化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5.9%的大学生强调把企业家引入课堂, 10.9%的强调举办更多创新创业大赛, 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 高校团委要注重调整大学生的就业意愿。10.9%的大学生倡议团委加强就业形势宣传和就业观教育。组织社会实践、支持社团及其活动、见习基地建设是三大重点工作。

2. 市场需求方面

9%的大学生认为团委要推进就业和创业基地建设, 12.1%的认为要开发校友资源,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市场匹配方面

33.6%的大学生建议团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占12.1%, 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占12.1%;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实时的互动答疑占8.1%, 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办更多、更高质量的专场招聘会占11.8%, 更好为双方牵线搭桥。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就业服务的接受者和受益者, 大学毕业生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值得关注的。我们在总结调查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结论

1.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

面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宏观形势, 高校作为培养主体,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团委作为联结共青团和广大学生的基层部门, 与其他部门相比, 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有些大学生就业工作, 是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不能或不方便做的, 或者即使可以做, 但效果没有那么好的, 如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这使高校团委的就业工作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 没有高校团委的参与, 完全由学生处来做,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

2.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已见雏形

从市场供给方面, 通过推动就业社团的建立和相关活动的开展, 进行技能培训或模拟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 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开设课程、开展讲座及相关社团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就业观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从市场需求方面, 通过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和开发校友资源, 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市场匹配方面, 通过提供就业服务, 尤其是信息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和举办专场招聘会, 促进供求双方匹配。

3.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明显的分层性

从影响范围来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影响面很小;创新或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 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影响面一般;技能培训或模拟技能比赛, 社会实践活动, 创业讲座, 就业观教育, 信息服务, 校园招聘会, 影响面较大;社团活动的影响面很大。从效果来看,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观教育和校园招聘会的有效性超过八成, 其他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均超过九成;只有创新创业活动的显著率达到两成, 其他活动的显著率只有一成多。

4. 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待于改善

一方面, 要扩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模和影响范围, 尤其要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或创业大赛等社团活动、见习基地或就业创业基地建设、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另一方面,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效果。要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规范流程, 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科学性、有效率和显著率。根据大学生的建议, 目前要重点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还要注意见习基地建设、将企业家引入课堂。

(二) 对策建议

1. 团委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功能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学生处或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普遍面临着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团委承担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团委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充分调动团委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给予配套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团委也要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 并相信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团委要制定一个明晰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市场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一方面, 争取获得并整合资源, 开展更多的就业工作, 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 要通过提高相关老师的素质、做出精心的准备与策划, 来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效果的显著率,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向大学生传递就业正能力。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团委应该关注大学生提出的建议, 以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比如, 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团委的就业工作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团委所具有的就业功能。刚入学, 就应该多参加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高年级时, 要产生明确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通过收集相关信息、社会实习实践, 兼职打工等, 通过不断的“试错”来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大四时, 积极参加团委举办的各种就业活动, 如就业观教育、技能培训、求职技巧辅导, 以便学习自我包装和营销, 更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 争取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 还要注重利用团委的信息服务、新媒体互动服务、就业创业基地资源、校友资源等, 扩大职业的搜寻范围并提高就业质量。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4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高校团委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高校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已见雏形, 但大学生的参与率差异较大, 且大多数活动的效果显著率较低, 还有待于改进。本文认为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和完善团委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大学生则应积极参与高校团委的各种活动, 以提高就业能力, 并充分利用团委提供的各种就业资源, 争取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团委,就业工作,组织优势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35-39.

[2]贺一明.浅论西藏大学基层团委的工作重心[J].西藏大学学报, 2011 (专刊) :57-58.

[3]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50-51.

[4]龙妮娜.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J].传承, 2010 (11) :126-127.

[5]张淑春.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机制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5) :48-50.

[6]宫箭.浅析高校共青团帮扶大学生创业工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169-170.

[7]黄敬宝, 陈曦.加强高校团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功能[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 (24) :18-21.

[8]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50-51.

[9]路军.企业家能当好创业教师吗[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3) :23.

[10]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155-158.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3

金融危机激化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政府已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政策的杠杆效应将毕业生“撬”到基层,其效应是暂时的,只有通过长效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与保障,才能有效地防范毕业生“返城潮”的出现。

一、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五个城市共发放问卷1210份,调查对象为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7%。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工作的态度。其中,男性有590人,占全体的48.9%,女性有616人,占全体的51.1%。回答问卷的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872人,硕士毕业生253人,博士毕业生81人,分别占全体的72.3%、21.0%和6.7%。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明显提高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今年找工作要比预期困难,他们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求职预期,不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高薪高待遇,会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参加工作。与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关注未来发展和薪酬待遇的现象有所不同,今年近70%的大学毕业生首先想先找到工作。

从具体数据来看,有622名本科毕业生、139名硕士毕业生和35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分别占此次参与调查的各学历样本的71.3%、54.9%和43.2%,占总体样本的66.0%;有25.2%的毕业生表示坚决不下基层。而且,学历越高的毕业生,愿意下基层的比例越低,对于下基层的热情越低。

(二)基层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第四是“考研深造可以加分(31.7%)”。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今年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意愿。

(三)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顾虑

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以及“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深入访谈发现,毕业生还有其它方面的顾虑,比如一部分硕博毕业生已经在大城市结婚安家,他们下基层就业需要考虑举家迁移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生活多年,积累了很多有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人脉资源,到基层工作难免“水土不服”,而且毕业生的家长大多不支持;某些毕业生的专业在基层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并且多数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烈的考研意愿,基层满足不了他们的成长要求等等。

(四)大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只有11.5%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10年以上”,有24.1%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10年”,有64.4%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年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刚毕业到基层锻炼一年半载是能够接受的”,再长时间的话他们会有顾虑,对他们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为了佐证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对北京某重点大学支援西部、下基层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2005年以来北京某重点大学有30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基层以及西部地区接受锻炼,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二次择业或继续深造,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是少数。

二、对当前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几点认识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2009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意愿变化并非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取向发生变化,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

(一)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高学历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

表面上,高校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近年高校就业率明显下滑),但实际上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在某些地区严重短缺,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明显过剩。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高等学历人才供给过剩、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硕士,硕士找不到工作只好考博士,硕士、博士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令人担忧。研究生学历教育在一段时期能够起到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发挥“缓冲器”的作用,高校纷纷采取“入口宽、出口也宽”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高等学历发放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极大反差,令大中型城市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以就业规模决定专业设置的模式弊大于利。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前年就业比例决定今年本专业招生规模。这种方式曾经对学科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导致综合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倾向热门专业,地方高校冷门专业减招甚至停办。如今高学历人才趋同现象日趋严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事实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预测,冷门专业或热门专业的冷方向可能在未来某一时点成为社会最急需的专业,但到时这类人才就会缺乏。另外,热门专业过度发展,冷门专业遭到排挤,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使社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深度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阶段,需要的是现有人才素质的大范围提高而不是人力资本低水平的数量型扩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简单加工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导致高学历人才闲置率逐年攀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体现了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互相不匹配,反映了我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光靠一时的政策无法根治,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着力疏通、因势利导。

(三)政府引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已有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从长期的人才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本着尊重人力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不但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

而已有政策措施更多地着眼于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能否在促进人力资源更好配置、切实带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各种鼓励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升学和晋升机会奖励、奖学金和各种补贴等物质奖励,而且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调研发现,下基层所获补贴和奖励难以补偿离开大城市就业、生活的机会成本,而且过了相应限期毕业生需要高校和政府兑现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承诺,两三年内大规模的毕业生“返城潮”必然会加大未来就业压力。

可见,积极引导毕业生下基层,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20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四)将学历视为衡量人才有用与否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岗位与能力的匹配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下基层的毕业生把在基层就业仅仅作为“跳板”、临时“过渡”,这种认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适应,与国家就业鼓励政策的初衷不符。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基层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不利于基层的发展,也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发展。

调研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根本不知该如何安置“空降”的高学历人才,如果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可能因脱离实际而无法开展工作,如果不安排领导岗位既对不起高学历的名头又留不住人。所以,动员、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首要考虑的不应是提高多少就业率,而是基层如何使用这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才如何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基层需求与高学历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不是简单的数量和类型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

(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深刻

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不仅是第一份工作而且也是第一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机会,所以心理上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只有满足衣食温饱层次的较低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学历,但从社会适应性和财富积累水平来看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要容忍、体谅和关爱他们。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内心而言不愿下基层,只是迫于就业形势或政府鼓励政策引导才到地方去,因此不能以是否志愿下基层作为评断道德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激励、升学与晋升奖励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并不一定有利于引导社会对高学历认知观念的转变,不利于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性认知和诚信意识。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国家决策部门应当从我国长远人才发展和基层建设的角度制定系统规划和宏观政策。基层用人单位应制定并执行能够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与长效机制,创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一)建议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机构,对自愿长期扎根基层的有志青年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的情况,以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如对于自愿扎根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在工作一定年限(如10年及以上,拖长年限)后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包括长期保障制度、对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等,切实体现、保障基层和大学生的真实意愿与现实利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现状。另外,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当员工连续两次与企业签订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或员工在企业工作满10年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如果能够在基层实行“工作10年以上参公管理”的措施,既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维持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在基层建立、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制度

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阅历比较浅,“投奔”基层后,融入新工作和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需要持续地进行思想疏导、技能培训, 需要不断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对各级政府而言,更为迫切的是,需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基层创业、发挥真才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关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 篇4

题 目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 院___民族学院 __ ___ _ _ 班 级___汉语国际教育13 __ ___ _ 负责人___周宇 赵豪南 __ ___ _ _ 成 员_杨巧媛 叶露 胡桂芳 李燕南

王燕飞 徐俏娜_江佳瑶 李怡迪 陈惠 杨滨波 罗可人 唐玥 李秋芳 邱文姬 章曦_ 联系电话_***,***__ 指导老师___ __ ___ _ _

日期:

2015 年

6月

6日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报告

负责人:周宇 赵豪南

成员:杨巧媛 叶露 胡桂芳 李燕南 王燕飞 徐俏娜江佳瑶 李怡迪 陈惠 杨滨波 罗可人 唐玥 李秋芳 邱文姬 章曦

(民族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13)

【摘 要】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

“恋爱”乃是指两个人之间发生强烈且浓厚的喜爱情感,是一种情感与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个短暂时间的心理现象。对恋爱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恋爱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性欲望。第二,恋爱的本质是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第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恋爱的外部条件。因此,恋爱是一种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

问题调研背景

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为准则》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恋爱的行为准则,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 退 学 处理”的 条 文。学习期间 擅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自 结

婚 而 未 办

理 退 学 手 续的 学生,作退 学处理”的条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这就使大学生谈恋爱更加合法。国内对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起步较晚,在建国初期个人生活要求公开化,因此谈恋爱、成家等均需要向组织上汇报,恋爱的价值取向是以共同的革命理想为指标。自恢复高考招生以来,70-80年代各高校对于大学生恋爱均有一致的认识,禁止或不允许。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思想和观念更大程度地开放和更新,大学生谈恋爱问题已是再也不能回避的领域了。而且由于恢复高考制度,在校大学生数量瞬间增多,因此,大学成为恋爱的一大阵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大学期间恋爱、结婚、生子,已经不再是被禁止的违纪违法行为了,而是每一个达到法定婚龄的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及婚恋观如何呢?

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爱情是一个永恒不衰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生活中无论是最美好或者是最悲惨的瞬间都与情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的大学校园,爱情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年轻人的心弦,并成为青年一代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然而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其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影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传统的大学生恋爱观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恋爱观念的目的是:把握大学生爱情心理的发展规律,及时调节大学生爱情的心理偏差,为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情况分析

1.根据图表显示,本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共351人。其中男生95人,占比例27%;女生256人,占比例73%。由此可以得出,当代女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关注度要远大于男大学生。原因可能是女 3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生的情感一般比男生细腻,因此对恋爱问题也更敏感和关心,但数据同时也说明了有一小部分的男生对恋爱问题有所关注和考虑。

2.从受访人群的年纪分布结果来看,大二学生居多。这从侧面反应了大二学生对于大学生恋爱这个话题还是很感兴趣的。然而大四同学人数最少,也许是因为忙于即将面临的各种毕业事项,暂时无暇顾及恋爱。

3:根据图表显示,本次受访的大学生对是否应该谈恋爱这个问题大多都持积极或者中立态度, 不支持的人仅在少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的思想开始蜕变 ,渴望在大学找到一个对的人, 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恋爱, 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 ,加之家庭的鼓励恋爱, 也使大学生对爱情持积极的态度.4.根据图表显示,本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共351人。选择处于观望阶段,一旦有了合适的的也可以考虑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26人,占比例35.9%;其次是选择正在恋爱中的118人,占比例33.6%;曾经有过恋爱的经历67人,占比例19.1%;最后不准备在大学阶段谈恋爱的有40人,占比例11.4%。数据显示,有88.6%的大学生是准备在大学谈恋爱正在谈或者已经谈过,只有11.4%的大学生不准备在大学谈恋爱。这说明了谈恋爱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其实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普遍接受在大学时期谈恋爱并认为这是正常的一种交际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5:在大学生恋爱目的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两情相悦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的扩充”以及“寻求学习和生活”这两个选项,由此可见,现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总体还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确实,正确的恋爱目的对双方的影响是巨大的。恋爱不仅是满足我们互相的情感需求,更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恋爱使我们成长,完成自身的自我完善。一个好的恋爱不仅不影响生活和学习,反而能促进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只是寻求安慰,最后对彼此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大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目的非常重要

6.在这些我们认为可能影响恋爱的因素中,选择“第一印象”和“人品与修养”的人占绝大多数。而认为“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首要条件的几乎没有。说明受访的同学对于恋爱的态度还是比较

正确的,并没有被有些不良风气影响。5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7.从数据上看,绝大部分同学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81.5%的同学明确表示恋爱有积极作用。当然,有6%的同学表示恋爱有消极作用。有18.8%的同学提及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或正面,或负面。因此,不能说大学生恋爱与他们的学习毫无关系。12.5%的同学就大学生谈恋爱对自身的影响填写了“其他”,说明能够探究的原因还有很多。

8.大学生对于恋爱可以接受的程度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团体,在恋爱上也显得比较自由。对于恋爱程度,可以接受接吻的占了主要部分;不过位于第二的是偶尔性行为,这也让我们有些意外,不过也觉得在情理之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性行为有一定的好奇,少数人也比较开放,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而大部分人还是比较保守的,对于恋爱,比较理智。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9.怎样对待两人之间的争吵

争吵是所有情侣要经历的事情,怎样对待争吵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了便能和好如初,处理不好可能便会一拍两散。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选择了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处理两人之间的问题,少部分人则是选择冷处理,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立马承认错误。直观如下表:

10.关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时发生的婚前性行为:21%人持反对选择,9%人持支持选择,70%持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支持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而不过多思考地跨越了性的界限。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现象众说纷纭,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此也看法不一。支持的人认为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同居不失为一种恋爱的方式,且有益于彼此的更深了解和交流;另外持反对的一些人会考虑,一旦发生关系后,万一恋爱失败,会给双方,尤其是女方造成巨大的身心创伤。那些发生关系或同居后的大学生恋人有多少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无从得知,但大学生恋人发生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日益普遍确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这应该引起我们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我们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更多冷静的思考,切不可盲目,要尽快让自己成熟起来,应在事前有较充分全面的考虑,出现意外怀孕或恋爱失败的情况应冷静处理,切不可做出过激行为;学校和家庭方面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和生理指导,给予他们正确的导向;而社会方面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应反省不良性文化在社会上普遍传播给大学生的不良导向,而不应成为悲剧的促成者。

11.你认为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是:30%人认为一时冲动难以控制,11%人认为是好奇探秘,3%人认为是为了证明他们真心相爱,28%人认为是因为生理需要,31%人认为是感情深化后的必然。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极为敏 8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感、好奇。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很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从简单的亲密交往(包括接吻和性爱抚)层面到深层次的异性交往(包括性交、同居)层面,很多时候都只是时间问题。我觉得,成熟的恋情可以以性作为升华,而我相信,大多数大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轻易地发生婚前性行为。婚前性行为作为恋爱到结婚的过渡阶段,我认为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成熟的爱情才能有成熟的结果,这个尺度的如何把握,相信大学生们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2.大学生恋爱分手原因排在第一的是性格不合恋人在一起,总会有一方要为对方做出迁就,在一些事情上面最后达成共识,假如长期缺少默契,隔膜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形同陌路。试想想,两个在一起,却各怀心事,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长期没有默契,分手也就自然而然了。排在最末的是家庭差距大,这方面对目前大学生来说影响并大大。

13.大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大学恋爱有必要谈婚姻。大多数人有着正确的婚姻恋爱观。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识,也有相当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或者是具备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素质。

14.受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现实中是存在美满恋爱婚姻是存在的,并且相信会出现在自己身上。而且在调查的351位受访者中,只有12位表示不相信现实中存在,美满恋爱、婚姻,说明大多数人对爱情、婚姻的看法都是积极乐观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这次调查报告,使我们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了大学生的恋爱观,了解到以下几点:

(1)爱情对于女性的吸引大于男性,它是一种上层建筑和精神层面,饱暖思淫欲,只有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爱情。

(2)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思想的蜕变,大部分大学生都渴望在大学找到一个对的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恋爱,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恋爱的幻想还停留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层面,追求两情相悦,寻求共同进步,并没有收到当代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看重的还是个人的人品与修养。

(3)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团体,在恋爱上也显得比较自由对于性行为的认识比较开放。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很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从简单的亲密交往(包括接吻和性爱抚)层面到深层次的异性交往(包括性交、同居)层面,都只是时间问题。

(4)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并认为美满的恋爱婚姻是存在,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都是积极的。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恋爱中会出现的问题:

(1)争吵 这是所有情侣要经历的事情,怎样对待争吵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了便能和好如初,处理不好可能便会一拍两散。

(2)严重的身心伤害 我们不反对性行为,可一旦发生关系后,万一恋爱失败,会给双方,尤其是女方造成巨大的身心创伤。婚前性行为作为恋爱到结婚的过渡阶段,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成熟的爱情才能有成熟的结果,这个尺度要把握恰当,相信大学生们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盲从性 很多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比较时尚。

(4)冲动性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个性具有冲动性,因此其恋爱也有很明显的冲动性。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有不少同学与恋人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觉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得好就主动追求,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草率的决定;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偷吃禁果,所以最近有许多报道是关于大学生堕胎之类的事。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受情感支配的程度比平时大得多,而理智则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因此一旦失恋则感到学习无动力。

(5)游戏性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有不少恋爱都是暂时的需要结合,把恋爱视为游戏,玩过便丢,多角恋等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以上问题,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

(1)学校应组织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于生理、性教育方面涉及很少,导致大学生对此懵懂好奇,很有可能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犯错,甚至越轨。在缺乏一定常识的前提下,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不能及时很好地认识,对于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和障碍。

(2)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道德责任感与自我保护。正确的恋爱目的对双方的影响是巨大的。恋爱不仅是满足我们互相的情感需求,更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恋爱使我们成长,完成自身的自我完善。一个好的恋爱不仅不影响生活和学习,反而能促进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只是寻求安慰,最后对彼此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大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目的非常重要。

(3)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间的关系。的确,大学是恋爱的好季节,但大学更是学习的好时机。恋爱与学习并不矛盾,但我们不能因沉迷爱情而荒废学业。只有在大学里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为爱情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結束語:大学生的恋情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真正成功的不多。纯真的感情承担了过多的憧憬和理想化,将真情付给了对方,反倒迷失了自己。毕业后当社会的晨钟暮鼓敲击着梦中人不得不面对家庭的压力、工作的差距、门第的悬殊、物质的奢求、世俗的眼光时,才终于明白,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它与社会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爱情一直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对适度的大学恋爱是理解的,祝福的。但我们仍要提醒热恋中将要迷失或已经迷失的同学们,大学是装载我们人生“知识之车”的黄金时期,是决定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阶段,请同学们慎重把握,不要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在此谨愿广大同学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爱情观,用理智经营爱情!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5

“毕业生是把眼下的职业作为过渡,还是把其作为事业来追求,我们很容易通过面试看出。”某家纺企业的经理这样表示。也有一些企业老总表示:“只要能力与素质达到企业的要求,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出努力,不论学历高低,我们都会考虑录用。”

中建五局党工部副部长帅兵向记者介绍该企业在选拔大学生过程中的标准,“我们主要偏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比如担任过学生干部、思想品质好、成绩优异、务实肯干,同时,对来自于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的生源,我们也比较欢迎。”

帅兵介绍说,名校的学生期望值过高,在择业时盲目选择,一来到单位,就不适应。今年,有几名名校的学生刚分到下面工地几天就要辞职,例如,他们招聘的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新进员工培训后,被分到某工地实习,该项目经理把这名学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决定亲自作为导师来指导他的工作,可他完全不能适应工地的工作环境,认为自己应该做更重要的工作,因此,安排的工作他不愿意干,找他谈话也无济于事,他宁愿回家跟父母卖盒饭,也不愿意再干下去了。

相反,一部分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异的学生,以及一部分来自于非重点大学,甚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毕业生,因为就业形势不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例如,毕业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专生,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勤学好问、扎实肯干,每天不辞辛苦,除本职工作以外,还把办公室卫生全部包揽起来。他的勤劳和努力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老员工们都十分乐意给他传授工作经验及知识。通过自身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他很快适应了岗位,并独当一面,经过两年的锻炼,他走上了商务经理的重要职位。

中铁电化局西铁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介绍,认可企业文化,吃苦耐劳,是他们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急于求成的大学生他们不欢迎。这家企业招聘的某本科生,参加工作,一开始从事工程测量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就当了测量队长,没多长时间后,他认为自己不能一辈子从事测量工作,向项目部提出更换工作岗位。随后他被调至项目部商务合同部,从事合同预算工作,一年后他干得也不错,但他又认为自己不能一直做这项工作,随后经自己申请又调到社会企业,现状况一般。由于他太急于求成的心态和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导致他并未把某一工作做精做实,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国有企业特别希望新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能立刻胜任工作,“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希望他们敢想,能力比我们强。”北京市科委下属某单位项目开发部的经理王静急切地说,“真是恨铁不成钢,今年新招聘来的搞电脑硬件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王新工作快一年了,工作中就像个物件,支支动动,拨拨转转,脑子根本不想工作当中的事儿。”王静说,“我连续三年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都像他一样!发愁!”记者随即问王新,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说:“我的计划是准备明年考研,考不上再考虑在这家企业扎根问题。”

王静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很有普遍性,河南永煤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申顺更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永煤当前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学习、钻研;有良好的融合力和沟通能力。

企业更青睐能定心工作的人。一位通信企业老总分析,中等能力的学生,其实很有培养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针对其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定向培养。而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一看到好的企业和发展机遇,就会立马跳槽,对原来的企业没有“感恩”之情。那些频繁跳槽的大学生稳定性差,企业是不会留用的,因为他们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特点是“不能带来效益的大学生毕业生,不管多优秀,一律不要。我们愿意要那些对自己的专业很自豪,不提与自己专业工作不相干的要求的人。”北京某彩钢厂总经理气愤地向记者叙述最近陆续解聘的3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他说,这三位大学毕业生都是全国重点学校毕业的,但没用,整天端着架子空喊职业道德,工作快一年了,跟与他们同一个岗位的没学历的人比,能力太差,人家虽然没学历,但能推销产品,有一个人半年给车间赚了5万元。“你说,我应该留谁。”

民营企业很注重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但调查显示,届本科毕业生在积极学习、沟通、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

一家制造企业的多总介绍说,一些大学生往往对工资和待遇期望较高。据他们了解,不少刚工作的大学生将月薪定在1200元以上,尽管今年有所降低,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偏高。在其他待遇上,不少大学生对企业要求多。比如,一个学财经的大学生刚来一个月,安排他去陕西一个月谈一个项目,他拒绝,理由是女朋友在北京,他反而要求企业“人性化管理”,双方很难沟通。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6

收入

大学毕业生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5届4042元比2014届3773元增长了269元,比2013届3560元增长了482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5届3409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209元,比2013届2940元增长了46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能够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211”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4718元比2014届4394元增长了324元,比2013届4123元增长了595元;非“211”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月收入3907元比2014届3649元增长了258元,比2013届3447元增长了460元。连续三届呈现上升趋势。

在2015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4313元,最低的是医学3462元。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类为“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4823元,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4552元。

就业

过半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

据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而在国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外企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此外,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介绍,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大学生比例持续提升,3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大学生就业率是下降的,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是这样的趋势。

数据显示,从2013至2015届的本科毕业生中,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45%上升为50%。高职高专毕业生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6%上升为60%。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雇用了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报告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从58%上升为61%。

创业

毕业直接创业三年后一半存活

报告中称,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往年持平。郭娇介绍,分析大学生就业稳定的因素,自主创业是原因之一。郭娇介绍,自主创业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今年到达3%。“可能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有点小,可是相当于90%以上的就业率高的情景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得有意义。”郭娇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报告也指出,大学生创业三年的存活率仅一半。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创业的比例为2%,其中毕业时创业三年后还存活的仅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存活率仅在一半左右。

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报告指出,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生的比例为78%,高职高专学生的比例为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的比例均较小,还不到5%。

同时,报告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构进行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其后是零售商业(12.8%)、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1.6%)。2015届高职高专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2%)。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回报,报告也披露,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平均月收入为5131元,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4042元高1089元。

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

立刻就进入高校招生录取季,什么专业的就业情景好,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报告披露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和最低的十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为96.6%,就业率最高;而口腔医学的就业率仅为83.4%,为最低。

根据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报告评出了2016年本科生就业的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分别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被评为红牌专业。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7

关键词:西华大学,毕业生,考研,就业,选择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013年1月考研热潮刚过, 2014年西华大学考研热潮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已接近尾声, 而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也正在火热中结束。一面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面是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 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这个问题摆在了所有毕业生的面前。

(一) 对选择考研的动力来源进行假设

1. 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需求的增加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人才战略思想就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功能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以科研为主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其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必然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躲避就业压力

现在社会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而且本科毕业生工资太低, 在双重就业压力面前, 本科毕业生深感自己的学历偏低, 与其委曲求全, 不如再拼搏几年。

3. 盲目跟风

看到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朋友都在为考研奋斗, 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很多同学就产生了随大流的想法,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庞大的考研大军。

(二) 对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原因进行假设

1. 专业特点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

2. 家庭因素

查阅数据显示大学生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很多毕业生表示, 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没有本科生高, 研究生在学校继续深造的这两三年, 本科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快速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 薪酬也随即翻翻。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

二、研究设计

就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西华大学的学生面临的选择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有父母的期望, 有自身的追求, 有社会的压力逼迫着他们选择就读研究生。而在另一方面, 专业的差异、经济的限制、现实就业率与预想存在的偏差促使他们不敢就读研究生, 那么因为这些原因对大学生就读研究生的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研究设计:

西华大学研究生数据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西华大学2010、2011级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关于考研与就业去向调查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在10、11级大学生中各抽样100份, 其中各有男女抽样单位50个。

具体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200份。

调查时间:2012年5月

调查人:豆娇

调查内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原因、选择就业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的分析

“是否选择考研状况”分为“考研”、“就业”、“不确定”三种情况。

1. 从整体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数据。“考研”的占27%, 从侧面反映出了西华大学生趋向于继续深造的意向。“就业”的占42%, 这说明, 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选择不考研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不确定”, 占20%, 说明还有人处于迷茫中。考研与不考研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题。通过图表可知“考研”、“就业”能说明大多数人的情况。

2. 分析男女生对考研与就业选择

由分析可知, 性别对于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上是有影响的。女生在对于自己的未来的选择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西华大学很多专业都是偏工科, 女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男生有着一定的弱势,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女生处于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是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考虑选择考研, 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继续读书, 求得一个高学历, 为以后的就业寻找更好的机会, 女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增加, 其中就业压力大是一个原因。

(二) 对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42%的同学直接选择就业, 占了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对其分析了具体原因, 其中, 有45%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特点, 而选择这一因素大多数同学都是西华大学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车辆工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10%的同学认为考研费用太高, 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直接选择工作, 减轻家里的负担;38%的同学认为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而7%的同学是因为其他原因选择了直接就业。

四、结束语

总之, 不管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 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 要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 要加强学生考研的引导, 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判断, 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 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个人创业。对家长来说, 不要都抱着让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 要理解自己的孩子, 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自己来说, 更要“认识你自己”, 应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识,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 做好判断, 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玲琍, 周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208

[3]李庚.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77.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篇8

一、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以及事故处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种公权力行为,理清法律关系有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明确思路,有效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从法律、法规规定和实践情况来看,事故调查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是:1、民事关系:以死亡事故为例(下同)。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的关系,是涉及善后和民事赔偿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协调这层关系时的原则是“有效指导、掌控局面”(下文会具体阐述到)。同时,民事关系还包括死者工伤保险赔偿的问题,涉及劳动部门。当然,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工会应该介入。2、行政关系:一是应急救援,当还有需要救护的人员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有效充分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救助,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个工作应该排在第一位;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对事故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三是凡涉及到行政机关不作为的,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及时进行取证工作。3、刑事关系:事故程度达到司法机关立案标准,司法机关应及时搜集有关证据,对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基于上述对事故处理可能涉及法律关系的认识,我们就相对清楚事故处理的基本目的:民事关系方面,善后工作和民事赔偿工作得到有效引导,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能积极协商;行政关系方面,行政部门要通过有效工作组织应急救援,及时调查取证;刑事关系方面,司法机关及时控制涉案人员,开展调查。

二、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点把握内容。

事故调查处理一般包括接收事故报告、有关部门救援、善后、调查取证、责任认定和追究等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应该把握的重点均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事故信息渠道及时畅通

事故发生后,时间意味着生命,能否及时报告直接意味着能否得到及时救助。事故报告这一环节,应该重点落实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宣传,让企业清楚《条例》的性质和具体规定,督促企业及有关人员知晓《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即:“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在实践中,我们处理过这样的案例,企业本身没有存在隐瞒事故的故意,却因为无知而未报告,在相关矛盾激化经媒体披露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介入,该企业行为最终定性为漏报。在今年的安月活动中,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和集中宣传时都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效果。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通知一定要衔接好。主要有:1、信息主渠道的报送,安监部门等接到事故报告后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2、向上级安监部门的报告。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将事故情况通知公安部门、劳动部门和检察院(如前所述,处理相应的法律关系需要)。在事故报告方式上,必要时先电话报告,事后书面报告。

(二)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从实践来看,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正是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和其它地方一样,我区已经制定总体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火灾事故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案和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各预案都以抢救人的生命为重点,明确工作机构、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预案制定后,有必要经常性开展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如在每年安全月期间,我区都组织开展大型的事故应急演练,检验相关设备的实战效果,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急配合等,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预案的实施效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有必要成立一个专业性强、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如我区就投资500万元成立集美区应急救援中心,统筹全区各应急预案的实施,事故发生后,救援工作更加有效、更加专业化。

(三)事故善后工作及时开展,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会赶赴事故发生单位,往往是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如在我们处理过的一起事故中,死者家属近50人围堵在企业门口要求立即予以事故赔偿等。因此,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开展。实践中,以下的程序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放任善后工作不管,必须有效掌控局面,因为善后工作涉及到稳定的问题,因此只能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督促、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整个善后工作由企业负责就可以而不管效果如何。综治部门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效介入。2、明确引导做好善后等工作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予以督促、引导:(1)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接洽等事宜,企业应当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沟通死者家属,这个工作会起到缓和紧张局面的作用。(2)协商善后和民事赔偿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引导。企业和死者家属协商尽快进行死者善后工作,明确民事赔偿的前提,即福建省关于人身伤害的相关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劳动部门、各镇街司法调解部门可以主动或应申请介入进行调解。这个工作能够防止死者家属因对有关规定不熟悉而无理取闹等。(3)督促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理赔问题。(4)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一直协商不下来或已经没有协商的必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督促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及时提交法院,进入司法程序(有些地区法院有专门设立处理类似问题的“绿色通道”)。实践表明,上述处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死者善后和化解纠纷工作。

(四)事故调查组依法成立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个法律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由安监局一家在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这实际上与有关规定是不符的,也必然不利于事故调查处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安监局是在政府授权的情况下,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不是调查处理)”。首先:政府授权程序要办理,依据是《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

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次,参与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单位有安监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条例》第22条作了明确规定。第三,经授权的安监局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组全面开展事故调查时,要避免出现只有安监局人员在调查取证而其他调查组成员没有参与调查,只是参加事故调查组会议。

(五)事故取证工作讲求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事故取证工作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规定的证据种类及时调取,要注意的是对容易缺失的证据要先安排取证。当然,事故取证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值得注意和总结:1、责任倒查方法。如在一事故中,死者是特种作业人员但没有特种作业证,我们就利用倒查的方法,先要确认他没有特种证的证据——再查当时招聘后的安全培训情况,这样,就很容易理清事故原因,认定操作员工、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事故责任。2、专家介入法。事故直接原因是认定事故事实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事故直接原因除了操作个人个体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必须科学地予以界定。目前,安监部门总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事故直接原因复杂,由专家介入是一个高效又很有说服力的做法。从几起由市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介入的事故处理情况来看。直接原因认定的比较有说服力,有些事故案件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后,法院也认可专家的意见。3、充分利用直接证据法。事故发生后,各当事人有可能基于种种考虑而回避相关问题,比如我们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就遇到事故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更加有效调取间接证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另一方面,我们应第一时间充分利用技术设备固定相关直接证据(相关致害物等)。如在一起高处坠落事故处理中,我们及时封存发生断裂的绳子,移送鉴定机构鉴定,调取现场监控录像,拍摄现场照片和录像等等,证据客观直接,效果很好。

(六)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要依法规范

按照《条例》第30条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该把证据情况和证据论证列入,才能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切实充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强调的是建立在各种证据支撑基础上的法律事实,而不是办案人员凭空猜测的事实。应该说,这也是调查处理事故应该十分注意的地方。

事故原因分析应该进一步予以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避免笼统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等之类的原因分析,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认定事故原因,如事故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未使用个人防护品”等;事故直接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具体列出)缺少,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事故间接原因:“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等。

事故责任认定方面,一般有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实践中一般不再认定“一定责任”或“部分责任”。具体来分析,直接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行为表现为:(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设施。领导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行为表现为:(1]没有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特殊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4)缺少或没有安全措施及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5)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就是指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以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七)事故责任追究要主体明确,实体和程序合法

1、事故处理的主体。如前所述,事故调查一般是安监部门牵头组织,而事故处理则必须依法明确具体执行的机关。如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交通运管部门,建筑施工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建设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对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对可能涉及渎职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

2、事故责任追究的内容。事实上,存在两种课罚行为的相互交织,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发生行为,在追究事故责任时,必须对事故发生行为予以追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行为中往往存在违法行为,是否予以追究呢?《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一般把事故发生行为认定为后果,而对事故原因的违法行为予以规定罚则。如:《安全生产法》第80条第2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总的来说,如果事故责任追究中已经吸收违法行为的处理,就不能再处理该违法行为,而事故处理中没有对相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则必须另行处理。

3、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都与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不一致,甚至有些标准会冲突,似乎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事实上《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的出台主要是要达到“依法治安”的目的,针对的是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理,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针对的是事故的责任追究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事故调查处理中就不难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了。

三、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其它问题

我们在调查处理事故过程中按照《条例》规定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事故调查组,检察机关也充分履行职责。应该说,这是个比较新的工作,关键是要明确检察机关在事故调查处理中职能定位。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的法律监督方面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比如在2007年,我区检察机关就有关事故责任人是否触犯刑事法律提出意见,最终由事故调查组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4起,追究刑事责任人4人,社会效果凸显。当然,检察机关也会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调查是否涉及渎职犯罪等。

上一篇:忙碌的新年作文50字下一篇: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