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精选8篇)
历城区唐官小学 时倩倩
摘要 本文针对学生的数学差异,以差异教学为主线,以多元化的研究思路为依托,探讨了了数学课堂差异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差异化;分层
教育为国之根本,当今各国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教育之间的较量,课堂就是战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不同,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兴趣等不平衡,因此在学习上也有很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具有特性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所以中国从孔夫子时代就倡导的“因材施教”即“差异化教学”在如今看来变得尤为重要。
课堂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丰富多彩而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师生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数学这种基本课程,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要想使数学课堂的教学灵活而有效率,就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学习方面需求和能力发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方法,尽可能的平衡每一个同学,最大化的利用差异化教学来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要将差异化教学作为一种思想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分层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下面就分层教学谈谈我的看法和设想。1.1设立学生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施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将全班学生依上、中、下按1∶1∶1的比例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也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学习组长和纪律组长,以便讨论、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为了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作用,对课堂、作业、测试实行小组集体评价、量化,每学期评出两个优秀小组予以表彰.分层的标准
1、学习成绩为主要分层标准。
2、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辅助的分层标准。
1.2教学目标层次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习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选做题、复习题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
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即可。1.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教学
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和分层练习是融会贯通于课堂的
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就新授课而言,分三个阶段,它们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阶段的授课时间一般25-30分钟,使B、C层学生弄懂吃透.第三个阶段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
课堂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对于逻辑性强、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将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留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有均等机会参与课堂,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激励性评价。对A层学生除以“放”为主,还要突出教师的导,使他们能灵活运用知识,思维活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1.4作业练习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能反映课堂效果,又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课下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作业分必做和选做,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C层做简单的课本习题或重新选编的习题,即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层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A层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如开展编题改题,妙题巧解、难题征解,编写小论文等活动,不断拓展其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1.5课后跟踪辅导具体化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1.加强C层辅导,促差转优。
2.强化A(B)层辅导,促优拔尖。
3.在分层差异化教学中,实施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升降层制度,并要求学生制订自律目标,这些激励手段在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4.差异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兴趣、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培养点拨,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要经常对他们讲“你行,你有进步”;包括在作业中、测试时的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
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学生在合作中增强了集体观念,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思想和学习交流,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僵化模式,实现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探究,并受到师生欢迎的成功教学法.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改变拘泥、刻板、单调、僵化的状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发展.这对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大有裨益的.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两难”之惑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般来说,基础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对技能的基本熟练程度。而发展性的目标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学会数学的表示等。
发展性目标与基础性目标从理论上看,他们是统一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反过来,学生的能力提升了,自然有利于他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常态课教学中,这两种目标常常会发生矛盾,很难兼顾。为什么呢?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方面考虑过程方法的充分展开,否则不利于改善和发展思维;另一方面又担心练习来不及,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地巩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如何处理好这两个目标的关系呢?这便是我们的“两难”。为此我们在思考和找寻“两全”之策。
二、思考与尝试———“两全”之策
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习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这种要求更加严格。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要做到公开课那样齐全的目标,那基本是很难的,往往要花几节课的时间才可以做到。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个别教师可以通过非常巧妙的设计、高超的课堂处理驾驭技巧做到这一点,但是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小班环境下的常态课如何拟定和达成目标呢?
思考一:目标细化重落实———分层要求,逐步达成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研究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一般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尝试1:目标分层(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
以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有些内容不能采用“一刀切”,需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保证目标落实的有效性,那么我们把目标分成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
例如:五下《找次品》拟定教学目标为:(1)下限目标:学有困难的学生会用数学符号表示9个以内找次品的过程和结果。知道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的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这样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保证能找到次品。(2)上限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优化的方法(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解决问题。
尝试2:目标分解。
对于有些重点、难点内容,或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内容,我们觉得难把握或目标较多时,先找出课程标准中对应本课时的目标表述,再确定教师参考用书中对应本课时的目标表述,最后确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目标分解:从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如果环节目标涉及内容较多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主目标到子目标。例如:五下《找次品》。
1. 基础目标:
(1)通过用天秤、猜测、画图推理等活动,学习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环节目标:
第一环节: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3瓶口香糖只需称一次即可找出次品,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图示法和数学符号法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和结果,给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提供支撑。第二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二是让学生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沟通与方法的联系都是分成天秤左、天秤右和剩下的,第一次是一个一个称,第二次也是一个一个称,所以这两种表示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选择后面的一种表示方法;三是落实找次品时将物体分成3份。最后,进一步的巩固用数学符号表示找次品的过程与结果。第三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到“果子”;二是在这个环节中得出规律: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总结提升。
思考二:目标丰富促发展———深度思考,适度拓展
尝试1:关于深度。
这里的深度是指教师在拟定目标之前对这个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有充分的思考。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呢?在深度方面可以怎么拟定目标和设计教学呢?回到前面所说的《找次品》一例,为什么刚才对找次品这节课定下这些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1.课标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中将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片段阐述。
(1)环节目标。在这个环节中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二是让学生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环节设计。
①5瓶口香糖,其中有1瓶是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师:我们知道3瓶口香糖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那么5瓶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
②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单,请按要求填写。注意只有3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③任务单。
C组:把5瓶口香糖分成()份?每1份分别是()()()。假如天秤平衡,次品在();假如天秤不平衡,次品又在()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画图表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并尝试运用数学符号表示。
B组:你是怎么找的?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学具摆一摆,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并通过画图或数学符号表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
A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上述找法的过程与结果。
这节课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拟定了前面所说的课时目标,然后拟定了环节目标,之后有了环节设计,反过来,环节设计分别为环节目标服务,环节目标再回过来为课时总目标服务,形成了一节课的网络图。(如下)
关于深度思考上我们还可以做的:经常“往前看看,往后看看”———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尝试2:关于适度。
1.是否符合适度。这里的适度指的是课时教学目标可以拓展,可以思考得更广更深,但不超越课标的要求,不过度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2.如何把握适度。我们觉得既想体现目标的拓展,又要讲究适度,我们常常把握不好,一不小心就太难太深,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设计上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上多走一步,比如通过挖掘一道题或一个环节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 在环节的设计上把握。
例如五下《找次品》设计的一个环节。
(1)解决9个找次品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师:我们将5瓶口香糖分成3份,天秤左、天秤右、剩下的。知道至少称2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过程,那么9瓶呢?
(2)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按要求填写任务单注意只有6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任务单。
AAAA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BBCC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ABCD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DDDD组:有()种不同的找法?至少称()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请用数学符号表示,能找到几种找几种。
这个环节的目标是让不同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到“果子”。二是在这个环节中得出规律:分的时候尽量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要尽可能接近。
课标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课时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欲速则不达———单元目标需要做好“统筹兼顾”
对一节平常课来说,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匆匆忙忙而过,必然导致发展性目标实施的不“淋漓”、基础性目标的不“扎实”,即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因此,如果一节课中注重过程展开,发展性目标体现充分,而来不及完成基本的技能训练,那么我们在后续的几节课上,可以以基本技能练习为重点目标,以弥补这节课的不足。教师对教学有“长段”意识和“节奏”意识,通过一个单元来调节“营养的均衡”,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同样可以达成两大目标。
思考一:在一个单元内统筹考虑、适时调整
尝试1:在单元教学前———了解起点,统筹安排。
作为小班的教师,在每个单元教学前我们更有时间和精力重新认识学生,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去拟定目标。为了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前情况,不妨进行一下单元前测,然后逐一认真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有了对学情的准确了解,再对这个单元达到的整体目标统筹思考,然后对每个课时所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进行逐步安排。
尝试2:在课时教学后———适当调整,延后补充。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如果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我们期望一堂课中“鱼”和“熊掌”兼得,但由于课时教学时间所限,有时我们必须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做出选择时,要求教师学会分析先学内容与后学内容的关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对后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来思考确定目标的取舍。然而做出选择后也并不代表真正放弃,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下一课时补充和完善。
思考二:同一单元在不同学段(学期)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有些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而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不只是一两节课就能达成。比如计算技能的形成、空间观念的发展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培养。我们发现小学教材有些第一学段的单元内容在第二学段又会出现,如确定位置、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学生不能一蹴而就的学习内容,在确定目标时就要注意考虑目标的循序渐进。虽然同一单元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我们考虑了循序渐进,有所不同,但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第一学段一些发展性目标很难做到落实,一些学生就是无法达成,怎么办?基于小班教学的需要,我们对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可接受性。因此,我们只有等待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在下一个学段学习同一单元内容时,拟定的目标不但要考虑本节课的目标,而且要兼顾到上个学段的发展性目标,在下个学段的同一单元里逐步完善。
总之,要真正使目标的落实走向“两全”,在小班教学的背景下既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更要考虑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差异、课时的容量、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从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分阶段、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立足基础,着眼发展”的理念让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起飞、前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松林.课堂需要“从长计议”[J].人民教育,2006,(06).
[3]朱友涵.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J].新课程(教师),2009,(11).
【关键词】英语教学;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特点和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人人都有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持续发展等。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随着西藏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小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以前有所提高。因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有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有的报了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学习英语有一定困难;有的学生是从外校转入,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步伐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英语是副科,对英语不重视、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思想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着个体差异,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差异分层教学的策略
1.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是班里英语知识接受较快,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是能够与教师同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C层是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有一定困难,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对学生正确分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学生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对学生分层教学的保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如果过低,势必就会造成A层学生吃不饱,觉得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太少,不能满足自己学习的要求;教学目标如果过高,一部分学困生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目标,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终导致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教学目标要分层要求。具体在操作上,可以做如下处理:对于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是要求他们在完成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英语知识的扩展延伸,提高他们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B层同学的要求是立足于课本知识,掌握本节课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学有所获。对于C层学生的目标要求是尽可能的掌握本节基本教学要求,尤其是对于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单词句子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尽可能的完成。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主渠道,在教学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上更要重视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单词朗读让C层学生来回答就比较合适,英语学习中的句子朗读等环节可以让B层同学来回答,而对于英语教学中的对话练习可以给A层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分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掌握,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4.作业分层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的过程,对于A层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布置给他们英语知识综合运用方面的习题,以提高他们用英语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B层同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课堂知识的强化训练为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对于C层同学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在使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比如对于C层同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抄写单词,字母,会正确朗读单词等基本要求。通过作业分层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评价分层
新课程标准把评价的重心由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了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学生更加人文化,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新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既有信心,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如果能够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是一大助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评价A层学生时要看他是不是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力,要在肯定其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B层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向A层转变,要不断努力进取。对于C层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找到原因,鼓励他们尽量达标。
综上所述,实施差异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方法,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缪道蓉,陈渝.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九龙桥明德小学徐连武
学习了分层教学的新理念,知道了分层的理念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用新的理念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惑。
困惑之一:怎样把握分层,分层后如何安排学生的座位。对学生的分层不好把握,是应该细化分层,就是把学生按能力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这样分层在实际产生的问题就是不好安排学生的座位。如果把学生的座位明显按层次排出,方便辅导和教学,但会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如果不按层次排定座位,分层教学和辅导不方便。还是粗线条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在教师心目中有优生、有学困生,学生不特定排座位,这种分层是有弹性的,学困生和中等生,中等生和优生的界线不明显,是比较模糊的分层。怎样安排才好一直困惑着自己。
困惑之二:在分层教学中,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保底,按成绩衡量还是按每节课的目标来衡量。如果按成绩来衡量,学困生的成绩达到多少分才算保底;如果按分层的目标来衡量,学困生经常做基本的练习、基本的作业,到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时,他们的成绩肯定会不理想,达不到上级和学校的要求,这样算不算保底。
困惑之三:平时什么都分层,期末考试试卷却不分层。备课时目标分层,辅导时方法分层,提问时问题分层,巩固时练习分层,作业时题目分层,评价时标准分层,但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却没有分层。全体学生考的是一张试卷,一样的考题,判卷时一样的标准,结果学困生的成绩会低于或远远低于优生,这时他们的心里在也没有成功的体验了。并且我们县把及格的标准提高了,一、二年级80分及格,三、四年级75分及格,五、六年级70分及格。及格标准的提高,不及格的学生就会增多,怎样解决好平时分层期末考试不分层的问题。
困惑之四:做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学生得100分的怎么不多。看资料介绍的都是学困生把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做对、做好,得了一百分。而我在实际应用时却不是这样的结果,就连班里优秀的学生有时基本练习题都得不了100分,经常出现问题。基本练习题的正确率经常会低于综合题或拓展题,当然有学生在做题时不细心马虎造成的,可能也有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自己也曾在教学中注意抓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也曾引导学生做题时要注意审题,但始终基本练习的正确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对学生使用分层测试卡的实际应用,经过对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题的研究,发现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有些题目量过大,有个别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这样学生全部正确的机率相对较小。能不能调整基本练习的题目,让题目的量合适,难题调到综合练习中。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來看,个性差异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因材施教其理论基础。尽管二者的理论说法不同,但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层教学,它们的论点实质是一样的。分层教学又名分层递进教学法、层次教学法等。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概念类别:第一种是指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陈树逸提出“分层教学”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学生所提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有差异;进而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 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努力探索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二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马双来认为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何明提出:“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种是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家张大均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特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主动获得发展。在当前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授课制国情下,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尽管各方人士对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都有着自己见解,但是他们都意在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层教学既含有教学思想,也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展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分层教学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分层教学有了理性的认识,分层教学才会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现实矛盾,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凯声认为“因材施教是为了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而提出的”。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它遵循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因而它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分层教学实验表明:因材施教要能在教育教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迸行透彻研究,清楚了解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差异,这样分层教学才能分得更适当,才能更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尽管普通高中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但是他们的差异很明显,数学学科又高度抽象,广泛实用,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差异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领域内非常有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即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要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应从“最近发展区”所提出的两种水平所体现的不同层次差异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使数学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现状,更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合理设计数学教学难度,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接受水平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提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智力不是主要因素,而是缺乏适当教学条件造成的。”这是一种乐观的教存理论,即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坏,每一位学生,不论天资凛赋如何,都可以成为一名博学之士。这种教育观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只要教学学习条件适当,只要学生学习的时间充足,教师教学引导方法适当,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掌握的。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差异,否则将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从“掌握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相应的差异性。在把班级分为三层的情况下:层基础好掌握快,就多学;层基础一般就按部就班的学习;层基础差、掌握速度慢,先把能够掌握的学好,暂时不能掌握的就先放下。这是教育实用主义的一种体现,即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学生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的教育。
(三)对分层教学的理解和展望
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分层教学实践的首要主体,参与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即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学以及家长。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式是教学。学生系统接受教育,获得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积极引导。针对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是科学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教学效果理 应该是理想的,应该是受学生欢迎、教师推崇的。所以在进行集体教学时,应把班级学生按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别设计不同的知识深度层次。从理论层面来讲,数学分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间的差异,兼顾了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对个人成长的差异,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一个性化教学模式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该模式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良好个性潜能和谐发展的“长善”与“救失”的统一;对这一目标的正确认识有利于纠正分层教学目标实践上的“促优”教学和“补差”教学两种极端,确立多元化的、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目标体系。在分层标准上,要抛弃不分时限和区域的刻板、僵化的单纯成绩标准,采用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多样化分层标准。在内容上,要反对不顾学生特点的“划一性”教学和“主智教学”,采用能够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化内容设计。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反思分层教学理论及实践,可以提高对分层教学的理论认识,指导分层教学实践,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它未来发展的态势应是可以预知的,毕竟“分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细腻的“创造性劳动”,就是一种巧妙生动的“教学艺术”。它吸引着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并且随着个性及个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全面化,这些都将为分层教学提供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5.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6.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
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 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
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学生讨论5分钟,板书: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
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将长江、黄河、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对气流气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哪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可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对第一部分内容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进行总结回顾。
二、地形复杂多样
以上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们再来认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让学生回答地球表面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然后带领学生一块查看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地形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板书:类型齐全)不仅都有,而且它们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板书: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此外,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板书:内部差异)。
具体认识一下我国地形区:
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板书: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让学生结合课本25页阅读四大高原图片及文字,回答他们的位置及特征,学生每回答一个高原后老师就通过PPT展示该地形区位置特征及景观图片总结,给学生留下一个形象、直观的印象。总结: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中部,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姿。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第二级阶梯北部,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平原:集中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板书: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了解故由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加讲解它们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在群山环抱之间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板书: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在我国东部还分布着一些丘陵:如江南丘陵,山东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板书:丘陵:江南丘陵、山东丘陵)
做练习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巩固
转承下课:在五种地形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山地,那么,山地在我国是怎样分布的?各种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
对本节课内容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创建文件夹, 对文件 (夹) 进行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类管理资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分类管理资源的意识, 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件夹的建立、文件 (夹) 的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的操作方法;资源的分类管理。
教学难点:增强对资源分类管理的意识, 提高对资源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生, 有的来自城区小学, 有的来自乡镇小学,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 基础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当“小老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课件、教学资源 (提前安装到学生机上) 、异质建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 6人一组, 6人中A、B、C层学生各2人, A层2名学生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组长负责帮助B、C层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评价以整个小组的完成情况为标准) 。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迎接学生上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同时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好准备。
师:刚才大家进机房时听到的歌好听吗?想不想再听一首?
学生情绪高涨, 毫不犹豫地回答想听。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首歌让大家欣赏, 不过, 这首歌藏在电脑里的E盘中, 需要同学们将它找出来。
说明:教师课前将学生机E盘的资源分成两类存储。一类是将学生机的E盘资源随便存储;另一类是将学生机的E盘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后, 分类存储 (这类学生机的数量较少, 一个小组中只有一台) 。
(2) 在没有经过整理的文件夹中查找歌曲。
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资源管理器”查找歌曲。
师: (巡视, 提示学生) 这首歌是由一位中国大陆女歌手演唱的, 看谁能最快找到。
由于多数学生机E盘中的信息资源杂乱无序, 很多学生一时无从下手, 在电脑中无目的地点击文件。只有少数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歌曲所在的文件夹。
师:好了, 查找活动结束, 请找到和没找到的同学分别说说查找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很快地找到歌曲, 而有的同学没有找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出没找到歌曲文件的原因——信息资源没有分类存储。
师:资源的分类存储对我们查找和使用资源是很重要的。那么, 怎样实现对资源的分类存储呢?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资源的分类存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悟在没有经过整理的大量资源中查找所需资源是很困难的,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资源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1) 出示任务
任务:学习文件夹建立的方法, 学习文件 (夹) 的复制、移动、删除和重命名的方法。
具体要求:在学生机的D盘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根据图1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把D盘“任务资源”文件夹中的歌曲进行整理。具体要求如下。
(1) 把歌曲移动到对应的歌手文件夹中。
(2) 把歌曲名中的错别字改掉 (如“杨坤-无所渭.wav”改成“杨坤-无所谓.wav”) 。
(3) 把不属于以上歌手的歌曲删除。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正副组长分别帮助B、C层学生。任务完成的标准是本组所有学生全都完成。任务完成后, 组长召集本组学生梳理各知识点。教师点名让每个小组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解操作步骤。 (说明:被教师点名的学生都属于C层。)
任务完成过程中,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性,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将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多种学习形式,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名让C层学生上台展示, 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汇报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每组演示一个知识点) , 针对小组的汇报情况, 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教师最后总结, 归纳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以及教师总结, 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 实践运用巩固提高
师: (出示任务:分类整理资源)
(1) 在教师机中有一个名为“资料库”的文件夹, 请把此文件夹拷贝到学生机的D盘中。
(2) 观察“资料库”文件夹。假如你要对这些文件进行分类整理, 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分类?
(提示:关键词包括科目、课本、试卷。)
(3) 在D盘建立如图2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 任务完成的标准是本组所有学生都完成。要求如下。
(1) 由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进行讨论。之后, 小组确定分类方法, 每位组员按照此方法在学生机上对“资料库”中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
(2) 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小组长要帮助本组成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并选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3) 由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讨论两个问题: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中, 你准备怎样管理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本任务, 巩固和提高学生进行文件夹的建立、文件 (夹) 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意识和习惯。
4. 成果展示交流提高
学生完成任务后, 请各组先进行自我评价, 接下来, 推选代表上台汇报任务。
根据汇报的情况, 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针对资源分类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表扬和建议。在师生交流中, 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总结归纳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学会了资源的分类存储。在今后的学习中, 同学们要养成资源分类存储的习惯, 以及对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汉语预科 ; 分层教学 ;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09-01
汉语分层教学,是指依据技工院校汉语预科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优发展。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因教学内容、要求、方法都同步划一带来的种种弊端,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學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分层教学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其节奏,精心设计课堂各阶段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扎实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基础,不断实践,从而使各层面的学生汉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对汉语应用自如的目标。
一、汉语预科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最基本的类型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或者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班集体或者小组,对其进行教学。目前我校汉语预科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实际水平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应该是可行的。
二、汉语预科分层教学的实践
1.摸清“学情”, 合理分班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游牧地区,缺乏学汉语、用汉语的环境和氛围,教育条件有限,学生的汉语基础、学习能力相差很大,这给汉语预科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近十年来,我校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提供了分班式分层教学的相对可行性实验:
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和测试工作,在预先不告诉学生真相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实际汉语能力为依据,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面:A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能进行基本的社交会话;B 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会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有限的学习活动用语;C 知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能听懂一点儿课堂教学用语。分成两个层次:基础班与提高班。
基础班学生各层比例:A 10%(学习自觉性强):B 40%:C 60%;
提高班学生各层比例:A 40%:B 60%。
两个班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即统一进度,不同要求。基础班更注重树立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和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班则突出语言思维及汉语自学能力的训练。
这种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比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班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快慢班等这样的词语。要淡化班级间人为的界线,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避免分班分层带来的负效应。
2.整体引导,分层授课
课堂教学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教学中,对A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B生和C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适当溶合法”,进行梯度教学。为C层次学生,设计与课堂内容相近的基本练习,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为B层次的学生,设计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A层次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评测分层,各得其乐
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绝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检测的内容、深度与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C层次学生,只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词汇,理解教学内容,能应用简单的汉语就行,及时表扬,激励。B层次学生,要求他们在C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阅读和训练。A层次学生,要求他们在B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听说训练,进行汉语思维训练及实际应用教学。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B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三、实施汉语预科分层教学的注意点
1.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分层次班级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注意启发引导、以趣激学,成就激励、实践感悟、情景联想、巩固创新等方法的灵活运用。
2.重视打好汉语语言基础 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即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领会汉语的精神实质。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有所侧重。
3.思想工作要细致入微 学生分层后:C层学生易产生自卑感;B层学生易得过且过;A层学生易产生骄傲情绪。各层学生间的关系也易产生裂痕。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调整好各层学生的心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各层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一课题的实施,也锻炼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了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汉语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少了,阳光展示的多了;单打独斗的少了,合作探究的多了。
参考文献
[1]刘树仁 《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
[2]黎世法教授 《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学苑出版社, 2003年
【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推荐阅读:
差异教学策略研究06-25
体育学科实施差异教学工作总结10-30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10-18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06-17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11-05
课堂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差异教学中的应用10-28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10-08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10-09
美国和加拿大文化差异11-19
人员差异化战略案例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