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1

梁华芹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忱和爱好之心。这时的工作是一种苦役,是一种督促和驱使,让人感到厌恶,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闲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为主,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懒惰占据了。

但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2

一、让爱照亮每个学生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的标题, 李老师把它放在第一章, 说明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真切的理解。可以这么说, 有了爱不一定会有教育, 但是没有爱就一定没有教育。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乐趣和悲哀,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是个孩子。

李镇西老师正是这样一个爱孩子的好老师, 这也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够卓有成效的首要的原因。而大多数的普通老师在爱孩子这一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他们要么对学生冷漠无情, 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要么以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只爱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与物质利益的优生, 而把那些差生当做是包袱, 要么嘲讽挖苦, 要么不管不问。爱优等生很容易做到, 爱差生却很难做到, 而爱那些不仅成绩差而且又调皮捣蛋的老是惹老师生气的差生就更难做到。一个教师教好优生很容易, 但是要把差生转化好, 则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 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而李老师在差生的转化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都放在自己班上, 这不仅表现了李老师那种锐意改革的勇气, 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无私的爱。所以李镇西注定是不平凡的, 是注定要成为教育家的。

爱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任何一位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牢牢记住。爱孩子才可能有教育。如果对孩子没有爱, 最好不要踏进这个行业。

二、让爱充满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有了爱不一定有教育。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不是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把教师的爱化成一个个的教育机智, 那么一切的教育都是扯淡。这里就需要教师拥有高度的教育机智, 也就是要让我们的爱充满智慧。

那怎样让爱充满智慧呢?一个新手怎样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呢?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李镇西老师教学的成长史, 在这本书里也呈现了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模式即:模仿—超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他的办班级日报、让学生写日记这些做法都受到了教育家魏书生的影响。但是他在借鉴名家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超越, 最终才有了今天的个性突出的李镇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与他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每一个名师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所以名师是不可以复制的, 这就是有许多人学魏书生、学李镇西终究也成不了魏书生和李镇西。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核心思想, 如这本书里李镇西先生所体现出来的爱心、民主与平等思想, 用集体主义思想管理班级, 这些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我们每个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所以我们要在借鉴中模仿, 在模仿中超越,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另外, 教育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 需要实干精神。在这本书里, 李镇西把一个个教育难题当成课题来研究, 对一个个教育难题不断探究, 才形成了李镇西老师的高超的教育智慧。李老师在后来的著作里提出“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 每天找一位学生谈心, 每天读一万字的书, 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借鉴的模式, 教育从来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达到的, 它需要我们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只有我们把工作做实了, 我们的教育能力才能够提高, 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李镇西先生是个扎扎实实的实干家, 这是我们最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让爱成为执著的追求

教师是一门清苦的职业。有俗话说:“家有两斗米, 不当孩子王。”教师这个职业跟名利很难沾边。把教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追求需要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爱。

实际上, 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还是终生追求的事业, 决定着一个教师是成为教书匠还是教育家。凡是名师都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的。李镇西的名言是:“做最好的老师。”于漪的名言是:“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话代表着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读起来令人感动, 撼人心魄。李镇西先生在功成名就后依然选择做一个普通的教师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这些名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李镇西, 学其他的名师, 要学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军人。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4

利用工作之余,我研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并坚持读书反思相结合,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觉得心中涌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做最好的班主任》是李镇西近30 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李镇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他的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一个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诚之心。阅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受到感染和鼓励。班主任天下最小的主任,也是管事最多的主任。有人感觉班主任的工作是既繁琐又累人,但李镇西将这份工作当成了嗜好,即使是做校长还要担任三个班的副班主任。看了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本书的核心师爱。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美好的学习时光,正是他,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深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记得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说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不仅是博大深沉的爱,而且一种充满智慧的爱。踏上讲台二十三年,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的感觉就像一直徜徉在爱的海洋,常常陶醉得不知身在何处。特别是近几年,我一直执教六年级语文。我深深地知道肩负重任,直面压力,过去的荣誉只是鼓励和鞭策,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我的面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坚定了我对师爱的信念。我认为:让语文教学成为爱的教育,这是我最快赢得学生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体验到教学快乐的最佳捷径。

一、关爱学生,需要调动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要求高,难伺候。如果哪个老师还那么古板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早就不买帐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学期开始,我学习李老师的优秀做法,积极开发学生潜力,周一到周五开设课前五分钟,内容有古诗背诵、名人名言、成语介绍和才艺展示等;除了平时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循环日记,到现在已经写了三大本了;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每个星期我抽出两节课,一节读课外书,一节汇报读书心得;最近进入复习阶段,我尝试让学生讲题、讲自读文章,有时还男女生对抗赛,输的一方选代表出节目,复习虽累我班却其乐融融!

二、关爱学生,需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李镇西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时,常常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换位思考。以爱自己孩子的最高境界,走进学生的心田,不以老师的姿态高高在上,渐渐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我知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去帮助他们;当他们有了烦恼时,能用心灵去倾听。于是我经常和学生谈心,有时给他们写信,还和他们打乒乓球,和小网迷在网上聊天探讨问题&&慢慢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爱又是相互作用的,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对老师倾诉烦恼。

三、关爱学生,需要批评的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手段。作为老师,经常要面对做错事的学生,劈头盖脸地对学生进行指责,这样,未必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李老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感情的堆砌,而是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人,我们就不能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予慰藉或激励,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聪明但调皮的李强上课说话了,我及时抛给他一个问题让他回答,他马上能心领神会我的批评;内向又贪玩的石立业没完成作业,我给他写一封小信,看到我的良苦用心他会及时补上作业还给我回信;基础特别差的杨金东呢,我经常在一切能表扬和鼓励的时候提到他,慢慢也等到他的进步了&&

四、严爱优等生,溺爱后进生。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让我们操心最多的一定是我们口中的那一部分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再谈优等生。对于他们,我似乎很少有提升他们的意识。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他们学习优秀、习惯良好,甚至在学习之余可以帮助老师分担管理班级的任务,是老师的好助手。面对这些优等生时,谁会不流露出喜爱之情呢?但是,在李老师告诉我:优等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只不过对于他们,我们的侧重点应该转移到品行上来。在李老师的班中,每位优等生都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这样说,他们在李老师处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优等生呀!

五、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是科学的、民主的。从第一次见到学生开始,他就注意每一次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不放过一次和学生培养感情的机会。比如:从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给学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以及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等等,他更是细心准备,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关心。李镇西老师连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都不放过,他给学生安排座位的原则是:尊重学生,有力学习,小组固定,每周轮换。想想自己,别说尊重学生了,轮换座位基本上是两周一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时学生想调位,我总是怕他和新同桌讲话耽误学习而蛮横地拒绝他的要求,想想真是霸道。另外,这本书中最使我感动和反思的是第六辑:《在写作中成长》。李老师教给我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想想自己教学多年,除了有几张级别不等的荣誉证书和十几篇或发表或没有发表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外,还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课堂上真正闪烁着灵感火花的精彩片断写下来了吗?和学生间发生的曾经感动着自己、感动学生的事情记下来了吗?其实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都有很多值得记忆,值得研究的东西。他的价值胜过任何荣誉称号,胜过任何的赞誉。它是一种可以使人丰富和充实的东西,是一个做教师的一生的财富。

现在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感到一种久违了的充实。我现在才顿悟可能就只有文字才可以帮助自己记录下和学生曾经走过的日子,曾经的感动,曾经的精彩和心灵的触动。在静静的夜晚,听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一颗激动的心在跳跃,思想的火花在不断闪现,这真是种享受。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要用一颗善良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快乐,用爱伴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书看完了,有一句话永远铭记在心: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接下去,我准备读一读他写的《心灵写诗》和《做最好的家长》等其他书籍。

读李镇西有感 篇5

叶金财

从1995年毕业便开始当班主任,一直以来,总想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19年的班主任生活,带出来的学生都很喜欢我,挨过打的学生都很尊重我,过去了很多年他们都很惦记我,但我始终不是学校里最出色的老师,也不是最好的班主任。我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向别人学习,但进步不是很明显,去年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买回一本《做最好的班主任》,反复读,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做最好的班主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我最喜欢李老师的回答,“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的层面,更不能只作为上传下达的工具,作为班主任,要有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要有爱心—即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要有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要成为专家—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要成为思想家—做一个反思型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

在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李老师看到的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由此,我也开始学习李老师,做好教育笔录,开始总不会写,到后来越写越来劲,遇事便记,有想法便写,越写心理就越有想法。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现在作为级部管理者,我不但要考虑班主任的辛苦,更应注意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做的好不好,关键是思想,然后才是行动,行动过后要不停的反思,记录,改变,提升!

一篇工作小记: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杨莹-------我2002年的学生,逢巧,14年后我又教了一个孩子,杨阔------杨莹的亲弟弟。教学20年,这样的事情很多。而杨阔(现在是单亲孩子),初中毕业前却因与同学打架,几近开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2013年中考后来到职教中心高中班,一个学期后分到我班,分班后班干部选拔中杨阔担任了语文科代表工作,负责收发作业,晨读领读,开始他声音很小,我鼓励他放大,学生不听话,我给他助阵,一段时间后,科代表工作很出色。

一次自习课,我提问了几个数学问题,唉,没几个能回答的,我便又问,那语文咱们认识字儿吧,考一考咱刚学的《师说》(当时刚学完第一段)背的怎样了,叫了几个同学,背的还真不咋样,这时,杨阔站起来说,老师,我背。我说开始,只见杨阔气定神闲,语速飞快,一口气背完,我和同学们都呆住了,回过神,我便大加表扬,提出“向杨阔学习”的口号,自此,杨阔学习的劲头上来了,我又攒了一把火,教室门口张贴“学习之星----杨阔”。后来我见到的便是课堂听讲聚精会神,课下便成了老师的“跟屁虫”,第一次月考下来,便荣升学习小组组长(班级第四名),直到现在,虽然我不教他了,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孩子变了,家长呆了,多次接到杨阔妈妈打来的电话,没别的,全是一个劲的感激。

我们带的孩子,大多基础差,素质低,班主任都叫苦连天,再摊一个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经常惹是生非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可以上报、给处分、甚至开除,可是,咱家长把孩子往哪开呀,就一个,好坏都是宝儿,可就是这块“宝”这样了,咱家长就比咱还难。

而就在咱班主任一言一行的无形鼓励中,孩子变了、懂事了、努力了、学习了、成绩上来了、不违纪了……,最高兴的是孩子、最感激的是家长、最欣慰的是我们,到那时你便是家长的恩人,无尽的感激不请自来。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篇6

罗紫娟

国培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直至这次借着国培的机会有幸拜读了他的教学随笔丛书,令我惊讶的是,书中那一个个清新的小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再随意浏览文章,那种散文味的文体正是我喜欢的,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李老师的文章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他善良,富有童心;他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读了这本书,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里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文中谈到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所思》 篇7

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所思》,感受很深,感悟颇多。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有众多称谓的教育专家,他一路走来,一直是心甘情愿地走着,甚至是快乐地走着,而且是边走边收获着。这一切都源于什么呢?

首先,源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他说:“教育就是我的生存方式,甚至是我生命的体现”,“我想,也许我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但这不妨碍我以臫点点滴滴的奋斗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进而推动中国的进步”,“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京族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使命感,促使他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而对学生的爱使他在奋斗的路上不断感受到乐趣“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然而,在李镇西老师的心中,这种爱,不单单是一种喜爱,他说“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教育的真谛”,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学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 其次,源于他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思考,对各种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每带一个班,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我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对学生的琢磨研究,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因为他的敏锐观察,善于思考,才有从学生借杯子喝水,老师借红笔这一类小事往深处思考,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师生的不平等,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充满爱心投入教育,必然会感到教育的困惑,即工作中的的许多棘手的难题,而把难题当课题,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就进入科研状态……带着问题读书,根据教育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又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加以实践,在这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浑然一体”,“如果不用理论去反思,教学经验永远只是一堆素材而已,我读叶圣陶,读陶行知,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阿莫讷什维利,每每从他们的书中读到自己,这种读到的感觉其实就是共鸣,我进而用他们的思想省察与反思我的教育实践”。并且,李镇西老师勤于动笔,把自己的感悟、情感、自我解剖……记下来,于是,《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十多部既闪烁着科学教育光芒又散发着自己教育实践芬芳的著作便诞生了。”

其实,我们也热爱教育、爱学生,也有许多教育经验,也学习教育理论,只是我们不够用心,没做到将全部身心用于教育事业;不够勤快,没有及时将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不够深入,没有认真学习教育家们的思想理论,最重要的是不够坚持,没有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爱的教育、观察思考、学习理论知识,我认为。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篇8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即使写的是教育类文章也写得是文采飞扬,令人在聆听教学教法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其中文字的魅力。

站在岗位上不觉已近两年,这一路走来,我只担心课堂上不好,学生不听话,以及成绩不达标。所以,我使用各种“手段”来建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经常铁着面孔来训斥孩子,而我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群处于一个如花年纪的孩子们!于是,在做“泼妇”的同时又是从心底里懊悔,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却是让人赞叹的。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这句话如同雷声震彻我这个一直苦苦照优秀老师画自己形象的人。确实,在入职以来,我就刻意去看其他老师是怎么上课、怎么控制课堂,然后私下里就依葫芦画瓢。但是,不知为何,同样的话、同样的上课、同样的技巧,在不同老师那里结果是不一样的。自然,我照搬其他老师的“花招”在我们班同学面前大多败下阵来。而今谛听李镇西老师的`言语,()突然领悟到:别人的话、别人的方式只是适合自己的,这不一定就适合我。正所谓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正是此理。

思想由心生,而要想有良好的思想,必须有良好的创造力。这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亦是如此。回想在应试教育程度很高的时代下,如同电影大屏幕回放的正是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一点点扼杀的悲惨场景!!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注意的。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伴随思想创新,这种思想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上课要有创新,而且要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课堂内外表现也要有思想、有创新、有见地。而要想达到这种水准,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应试教育仍然是无奈的事实,学校老师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得些许素质教育的安慰来。但是,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一切。交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思想,如何创新!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9

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松陵高级中学彭庾鸿

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他的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感悟很深。他原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他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这本《教有所思》是他的一些随笔,其中有他对当前一些教育现象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自己教育生涯的难忘回忆,也有他对教育先辈的深切怀念„„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无不显示出他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不断思考,甚至通过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与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人。

《教有所思》全书内容以教育随笔的形式分为六辑:第一辑:边教边想;第二辑:胡言乱语;第三辑:恩师难忘;第四辑:心动时刻;第五辑;说语论文;第六辑:凝视窗外。

选定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追星”的角度:近几年我心绪的选择,逐渐由昔日追求时尚中歌星、逐渐转变到近来追求一种有文字力量和思考的教坛名师。工作外,我喜欢上选择了言语有“抓人力量”的教坛名师。

2.从理论的角度:一向以来,我讨厌社会上所谓的学者、教育家那一套套花花绿绿无比繁琐、僵硬枯燥的理论。当你读了他的书后,心灵沉淀的不是新的收获,而是更多的迷惑和痛苦。但在李老师的书中或语文课中,理论是“灰色”,他的语言沉淀的是质朴通俗、亲切儒雅、机智深刻。

3.从本书的角度:本书的内容透视广而实在。反映的是教育中有关读书、写作、亲情、师生情、人生边缘的思考等等。把“教育”这一话题,融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真实故事中,凸现了现代教育应人性化的特点。使人能开阔眼界,沉淀思想。

因此,我认为:认真读完这本书,定能使自己更深一步了解李老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个人的教育认识和教学方法一定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众多的李老师的随笔中,我对“也说教不好与不会教”一文印象较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们教育界已是人人皆知,因为已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这句话最早是由老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李镇西认为陈老当初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和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李镇西又提出: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争论。到底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

我比较赞同李镇西的观点,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智力上的差异,而不应该回避不考虑。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学困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从“教不好”或“不会教”来进行简单评价。

李镇西还认为,我们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另外,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与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确实,在曾经大量关于“教不好”与“不会教”的争论中,面对一些我们“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也曾怀疑自己“不会教”,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10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南仓小学李玉娜

上学期期末,赵校长在期末的总结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撰写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让我们每位教师能够多读一些书,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此我在假期里买了这样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作者的表达别具一格,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宜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

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宜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最好的老师》就是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是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的全程实录。全局洋洋40余万字,分为10章:爱是永远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每一章、每一篇都是作者“自己和自己比”的实践反思和不懈追求。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从“做有思想的教师”到“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从“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从“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李镇西老师每天“自己和自己比”的成长轨迹: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从教25年来,李镇西老师“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育,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有的已经深入人心,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如:“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童心是师爱之源”、“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个性”、“民主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阅读此书,你会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鼓舞、激励,进而找到方向,看到未来和希望。

学习李镇西心得体会 篇11

5月23、24日两天的学习,通过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从他身上我学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深入的思考,以及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下面对我的体会做一个总结: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3.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4.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以上是我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后的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的提高自己。

学习李镇西心得体会

拉 拉 小 学

上一篇:在部队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宿舍环境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