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篇1

史xx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7岁(1988年4月2日)

居住地:镇江

电 话:138********(手机)

E-mail:shiyi@51job.com

最近工作[1年2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计算机软件

职 位:硬件测试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电子信息科学类

学 校:江苏大学

自我评价

为人正直、对人诚恳、助人为乐,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工作上能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善于转变思路解决问题。我个人对驻地网小区光纤接入工程方面比较熟悉,本地网的传输管道光缆和室内信号分布工程也有一定的经验;光纤的光路分布,接通(跳纤),测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方面做的比较多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

目标地点:镇江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硬件测试

工作经验

/8 ― /10:XX有限公司[1年2个月]

所属行业: 计算机软件

品质管理部 硬件测试

1.主要负责来料检查与出货检查

2.每日检查报告的作成与分析

3.工程与顾客投诉的处理

4.月度品质检查报告的总结

/7 ― 2013/7: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测试工程部 硬件测试

1.设计蓝牙、无线、有线耳机产品PCBA测试电路,编写硬件测试方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开发相关硬件测试工具,对现有硬件测试规范、流程、方法、技术进行改进

3.编写测试文档,并完成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培训文档等

4.协助硬件开发人员参与硬件开发

教育经历

/9― 2012/6江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本科

证 书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篇2

1 微课设计应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3 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目前来看, 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理念禁锢, 缺乏课外教学活动, 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微课将创造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微课绝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切割, 设计者应以学科内涵为依托, 以学科培养目标为主线, 以学科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 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设计并开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学科教育价值的优质微课。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教与学的方法均得到根本性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来适应这一新模式。

微课将课堂搬出教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这是一种解放;而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生来讲, 这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脱离教师指导进行学习,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控制和学生自主活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微课设计之初, 教师应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特点, 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和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习惯, 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真正体现微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思考”的优势[3]。

2 微课教学内容的全面化、模块化

为降低难度, 高职药学生物化学教材删减了一些内容 (如代谢调节) , 但就医药类专业而言, 代谢调节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病理、药理以及新药设计原理的理解, 学生有必要在生物化学课堂上提前接触这些内容;同时生物化学作为基础课其实用价值往往被忽视,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加了理解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申拓展。然而因课时有限, 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化学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因此, 依托微课教学将能使生物化学摆脱现有课时、教材的局限, 建立一个内容全面、资源丰富, 并以模块化、层次化方式组织的生物化学微课资源平台。

这一平台首先要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生学习生化时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对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二是部分学生渴望了解更多拓展内容, 尤其是生物化学应用方面的内容。为能够同时满足各类学生需求, 将所有微课资源分为三级:准备级、基本级、拓展级。其中主体部分是紧扣教材内容的基本级, 基本级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标出重点、难点以及重点+ 难点, 以方便学生按各自的基础、兴趣、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基本级微课主体为教材内容讲解, 另外补充习题课和复习课。准备级内容为学习生物化学基础内容前的知识准备, 如对细胞的了解等, 目前高职教材中缺少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等。拓展级为教材相关内容的延伸, 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 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 如代谢调节相关内容、肝胆生化、制药行业中相关生物技术应用等。

生物化学微课采用模块组合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 模块是包含相近知识点的微课群组, 如有必要, 模块下还可以再分微课组。每个模块或微课组都有概括表, 包括名称、简介、所组成微课列表单以及组内各微课间关系图。学生锁定某一知识点时, 通过概括表能辐射该知识点所在模块中的其他内容。此外, 教学内容安排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 最终实现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4]。

3 微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趣味化

关于微课推广应用, 教师最大的疑虑往往是学生上课都不听, 课后难道还能看微视频?确实, 微课应用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对微课设计者提出了很高要求, 必须使微课的吸引力要远超于传统课堂。

目前很多微课也和传统课堂一样采用PPT形式授课, 但与传统课堂上以教师教学角度设计的PPT截然不同, 微课所用PPT应以学生视角出发, 所以需要将呈现的内容以尽可能趣味化、形象化、可视化的方式出现, 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

微课设计的核心内容还是教学设计。如何快速、合理地切入主题;如何逻辑、连贯地展开讲述;如何承接上下知识点等问题, 都需要微课设计者投入大量精力去设计。联系高职教学实际, 结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可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微课教学中, 如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如在糖代谢这一教学模块中, 可以始终贯穿一个问题:血糖如何维持平衡?又如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特点, 量化微课模块学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个项目需要做的事情及需要获得的理论知识。实际教学中还发现, 案例教学法尤其受到学生喜爱, 一些经典医药案例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像体检报告单就可以当作很好的案例材料, 学生会对如何读懂体检报告单、这些指标的涵义、能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结果等问题感兴趣[5]。

据调查显示,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交流、辅导和反馈, 如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免会流于形式。鉴于此, 一些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师在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 试图在新型教学模式引领下重新构建高职课堂。联系微课教学和传统课堂改良方案应用困境, 两者结合, 可消弭缺陷, 相映增辉。

微课设计不单单是对微视频精心设计, 也包括其他配套资源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扩展性资源的设计和制作也不能马虎, 也要做到优质丰富、形式多样;答疑交流平台应操作方便、界面友好, 教师答疑或案例、问题、任务的讨论交流及进度追踪, 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在线平台。这些配套资源的优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实际提高学生使用微课的频率。

4 问题与展望

4.1 微课制作耗时耗力

构建一门课程的微课平台, 是相当耗时耗力的工作, 让众多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供一门课程的微课框架, 如何逐步完善这一框架并最终构建一个理想的微课平台, 也是摆在众多微课设计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微课平台搭建只能循序渐进。在搭建前期, 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过渡。教师可以制作复习课或串讲课的微课, 这样学生就能基于知识点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强化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时, 很多学生反映喜欢教师的总结复习, 可先在平台上提供总结图表、复习资料和微视频, 让学生逐步养成在线学习习惯。借鉴已有的优秀在线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替代方式, 如准备级的一些知识点, 就可以采用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和生物学微视频来辅助教学。

4.2 微课制作技术水平不足

对很多教师而言, 微课制作难度还在于不能熟练操作剪辑软件。各级微课大赛对微课视频的要求是“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声音与画面同步, 文图搭配规范合理, 色彩光线使用协调, 页面布局合理, 颜色对比恰当。”[1]然而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微课大赛获奖作品让很多普通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优秀作品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其背后都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支撑。

值得强调的是, 微视频的艺术性当然很重要, 但是过分注重微课的剪辑技巧与画面的绚丽, 而忽视教学内容展示, 就会喧宾夺主, 微课的真正生命力还是在于教学内容。

4.3 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微课在现代教育中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直都有争论。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出合适的对策来吸引学生通过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很多高校建设的网络课堂普遍将其作为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工具, 但学生实际使用频率不理想。一些教师尝试将微课平台与翻转课堂相结合[4], 不失为更加有效可行的方式。微课平台可完成知识传授、在线辅导、课堂任务布置等工作, 课堂上可完成答疑、案例讨论、任务结论陈述等知识内化环节。

总之, 微课不仅适用于高职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 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实际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专业细分的时代, 我们需要将各学科、各类型知识网络化、微小化。现阶段, 高职生物化学微课设计和应用模式还需进行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笔者希望能为高职医药类专业的其他学科, 尤其是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微课设计者提供更多经验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莉, 陈智敏, 范敏.我国高职院校微课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 2015 (3) :80-82.

[2]李雪莹, 刘慧, 王苏丽, 等.《冬虫夏草的鉴定》微课设计的几点心得[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3) :236-238.

[3]张西宁.可视化微课设计的实践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 (4) :30-34.

[4]郑君芳, 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14, 28 (11) :71-73.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篇3

关键词:中职科学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28-02

一、新常态下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与发展,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人才要掌握更广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中心,不但要注重学生业务素质及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人文素质、科学素养、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科普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加以重视和普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学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是增长学生科学素养、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弱项”

虽然旅游类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但是新制定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也明确提到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中职生在文化结构及科学素养方面需要大补特补,在中小学阶段,进入职校的大部分学生在这些学科领域兴趣不高、基础薄弱。根据2015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尤其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而且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女性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以女生居多的中职旅游类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科学常识的普及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以我校为例,农村户口的学生要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女生总人数大约是男生总人数的3倍。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整体状况,从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总人数远比男生总人数多;从生源角度来看,农村户口的学生远多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因此,中职旅游类学校的科普工作其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实用主义倾向,旅游类专业由于学科性质虽然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但却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时数较少,而且处在从属地位,有些专业甚至完全没有开设科学类课程,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较为不利。

三、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建设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整体的思路和规划,特别是要用当前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来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而不仅仅是走传统课程建设的“老路”。笔者根据多年在旅游类学校从事科学教育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1.坚持STS教育融合模式的原则

现代科学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而是融科学与技术为一体的科技教育。中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往往更注重实践知识,传统的学科“拼凑”模式仍然是学科知识教育的“变种”,因此,是不能适应当前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而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当代国际科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并且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和揭示科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STS教育突出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非常符合当前旅游类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背景。

2.坚持综合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学生所面对的是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以前的学科教育不利于学生对完整的、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割裂了其间的联系。当前科技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相互交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科学教育综合化是大势所趋。在教材的内容上,必须是综合化的,但不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大杂烩”,也不是知识的“碎片化”,而是要以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为中心来编排内容,这样可以在社会背景中来引入教学的焦点,同时也符合当代国际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出的科学教育情境化的方向、符合建构主义的原理。问题的选择要具有职业性与系统性,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这样可以对接学生的职业场景。

3.坚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主要是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呈分离的形式,同时也缺少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在传统的课程建设中,仅仅是抱着利用某一门课程的讲授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各课程建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门“核心”课程,而是要进行课程群的建设。建设有梯度、有层次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在STS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理解中职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设定中职旅游类专业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课时的状况,仔细研讨,反复推敲,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及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从而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方向。

4.坚持课内、课外相协调的原则

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趋势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且也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的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在STS教育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方式上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这十分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中职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有许多也是在室外或实操室展开,科学课的目的也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让学生在鲜活的真实世界里获得认知与体验,这就要求课程群里面要设置适量的课外活动课程,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协调。特别是要坚持开展一些常规的科普活动,例如每一年的科技活动周及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的科普活动。同时还要根据中职旅游类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科普活动,形成一个系列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对专业课教学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编写一本适合中职旅游类专业的科学教材难度不小,市面上也没有相应的参考范本,笔者根据自身在旅游类学校多年的科学课任教经验,编写了一本相应的教材,为中职科普的科学教学提供一点素材,其中有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研讨解决,下面仅举例三个:

1.课程体系的确立问题。一门课程不能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认知与技能的载体。而本教材也是属于“综合理科”的范畴,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共安全等学科。如何在众多学科内容之中确定教材的编写体系,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大杂烩”,其间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把握,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把握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如何以问题意识,穿针引线,把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仍需探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前不少学校弱化基础素质课程的趋势,课时有限,课程的内容的量,应如何把握,值得探讨。

3.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当前知识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图文并茂是教材采取的基本方式,同样对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对教师的知识面的要求要广博,其次是面对理科基础更为薄弱的文科类中职生,如何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具体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好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王燕丽.关于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20).

[2]林德宏.《综合理科》的编写思想、特色和使用说明[J].职教通讯,2001(8).

[3]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范式的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4]胡燕玲.职业学校的综合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3).

[5]李斯伦.科学素养读本[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电子信息科学类简历 篇4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汕头身材:172 cm?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0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市场销售/营销类: 百货/连锁/零售服务类 设计/广告类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汕头
个人工作经历:/01--2006/05  汕头市好友网吧             网管

2006/07--2006/09  汕头市麦当劳               兼职

2006/12--/08 汕头市新新娘婚纱摄影 平面设计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汕头市第二技工学校
最高学历:中专毕业-2007-07-01
所学专业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7/05   网络初级证书

2006/12   办公自动化证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娴熟运用办公室软件,能够熟悉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婚纱照进行后期加工制作;有一定的电话销售技巧;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凭着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职业工作热情,我相信我能以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公司创造价值.

音乐教育类专业的求职简历 篇5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国籍: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河南身材:164 cm45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行政/人事类: 贸易类 服装/纺织/皮革/制鞋类
工作年限:1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广州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7-.12  在广州艾德科森电子有限公司担任综管,主要工作是文秘、跟单、订单、仓管:

文秘:

1.主要接待客户、整理公司文档、员工考勤、会议记录,银行电汇,整理公司员工每周的工作汇报,负责每日维修产品并做好记录,处理客户反馈意见。

2.协助总经理对客户回访,开拓新客户,维护老客户等工作。

订单:

1.和厂家确认客户所需货品是否有货,对客户需求的产品进行核对型号后对照价格表给予报价,客户签订合同后,按需求给予订货。

2.下订单给厂家并和厂家确人发货日期和发货方式并记录发货的快递单号和空运单号,以便查询。

跟单:

1.在下订单后,按照厂家发货时期开始追货,确定货已发出,到货时期。

2.货到后,按照订单来清点货物,对于未到的货物及时向厂家反应。

仓管:

1.负责仓库货物的管理,对于仓库所有物品必须熟悉。

2.对于拿出仓库的任何东西都会做详细的`记录,确保仓库物品丢失。

3.每月都会做详细的仓库清点,并做好明细表转给经理.给予经理建议  需要处理的货物和需要订的货物,保证仓库货物的平衡。

在工作期间认真学习的相关知识,对于以上工作均有丰富经验,可胜任此类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2006-07-01
所学专业一:音乐教育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6.03-2006.05  方远电脑学校  办公自动化  优秀通过

.09-2006.07  南阳师范学院  音乐教育    毕业证书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7月-11月期间本人在广州艾德科森电子有限公司担任综管职务,对文秘、订单、跟单、仓管等方面的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本人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明确的人生目标,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挑战困难,勤奋好学,性格活泼开朗,沟通能力强,热爱音乐,熟练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承诺一定竭尽所能做好每一项工作,并在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在工作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为公司的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篇6

1 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 学时少

生物化学内容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静态生物化学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代谢调节等内容。理科院校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一般为72~112学时, 而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多在36学时左右[2]。我校2006-2010年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为36学时, 2011年缩短为32学时。要用较短的时间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授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 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是较为困难的,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寻找合理有效的方式, 改革教学过程[2]。我校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历届学生反馈的意见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多, 教学节奏快, 知识点多, 记忆理解难度大等问题, 这无疑也应证生物化学学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

1.2 缺乏配套的教材

生物化学教材较多。我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 (第三版) 。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理论体系全面、解释翔实, 并涉及许多学科前沿知识[2]。但是由于化工类本科学生课时有限, 此教材对化工相关专业教学显得难度较大。我校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业分析方向采用的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张洪渊, 万海清主编的《生物化学》, 该教材比较适合工科生物化学教学需要, 内容简明, 有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 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但教材体系存在不足, 部分内容交待不够。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工业催化与煤化工、有机与石油化工等方向2006年-2010年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罗纪盛等修订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 该教材编排体系与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 (第三版) 相仿, 内容简明, 图表明晰, 关键知识交待明了, 但缺乏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工业催化与煤化工、有机与石油化工等方向2011年开始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张丽萍、杨建雄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 该教材延续了罗纪盛等修订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的特点, 增加了篇幅, 调整了部分编排体系, 补充了新进展, 更新了部分内容, 但出现了多处分子式的错误现象, 删掉了前一版本中的一些经典图表, 依然未增加生化知识的应用实例。因此, 在目前已出版的各类生物化学教材中, 还未有能够充分体现化工性质的教材, 现有教材与化工类专业特点的适宜性不强[2]。

1.3 缺乏设置实验环节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手段, 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科学,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 如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比较熟悉。此外通过实验, 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加深对静态生物化学内容的理解。然而, 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由于学时所限, 没有开设生物化学实验, 无疑影响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历年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表达希望开设实验的愿望。

1.4 学生缺乏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与理科学生相比, 化工科学生普遍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还是以传统化工知识为主, 生物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不明显,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用处不大, 从心理上就将该课程列为“选修”范围。与化工专业其他课程相比, 生物化学讲授的内容微观、抽象、繁杂, 学生感觉难以深入理解[2]。另外, 我校化工类专业学生招生人数多, 合班教学且教学班多为超标班, 课堂上教学互动无法照顾多数。作业题多为文字叙述题, 计算题, 推断题较少, 而工科学生更喜欢计算题和推断题。由于以上原因, 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不能正确对待生物化学课程, 造成了感觉难学一干脆不学一更难学的恶性循环[2]。

2 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加强教材选择, 优化内容配置, 建立合理教学体系

目前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很少, 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经典教材为主要参考书, 增加生物化学应用案例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2]。在教材选择与处理过程中, 以生物化学经典教材内容体系为基础, 根据授课对象和学时优化内容配置, 将体现工科特色放在首位, 建立合理教学体系。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与教师的授课体系和顺序基本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 为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设置十二章, 除第一章绪论外, 其他章节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为生物大分子, 包括蛋白质、核酸和酶, 糖类和脂类分别并入模块二中的糖代谢和脂代谢;模块二为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储藏及大分子前体的生物合成, 包括生物氧化、糖类与糖代谢、脂类与脂类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模块三为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 包括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控。这样不仅简化了原有知识体系, 而且很明确地提出了生物化学的重点, 即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代谢, 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能把握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框架和学习重点。

2.2 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 控制讲授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鲜明、具体、直观、生动、简明、快捷等优点。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可以动态地演示生化代谢过程, 能将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生化知识。多媒体教学非常适合生物化学信息量大、学时紧的工科生物化学的教学。简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 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是保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创造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从简原则和留白原则[3]。

生物化学中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类代谢、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代谢过程最让学生头疼, 尤其对物质的循环路径理解不透, 反应多, 涉及的酶和物质也多, 不易记忆等问题困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可见可循环播放的特点, 采用不同形式的重复, 强化记忆, 突出重点。如在讲授糖酵解过程时, 先分步讲述10步反应, 强调限速反应、耗能产能、产还原力的反应等核心内容, 然后在一张片子上再现10步反应, 再次强调关键点, 最后进行总结。教科书和黑板式教学均无法良好地表现这一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另外, 适时播放很多代谢过程的动画或视频, 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动画等, 学生清晰地掌握了讲授内容而且兴趣很浓。

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快捷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但应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视听并用, 精力高度集中, 身体容易疲劳, 存在教学节奏加快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减少的矛盾, 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的集成性、快捷性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节奏有机结合, 不单单追求讲得快、讲得多, 而应做到循序渐进。快慢得当。使学生面对大信息量刺激的时候, 在视觉、听觉与精神上有张有弛.轻松地将一个一个知识点由感觉一知觉一短时记忆, 反复刺激后形成长时记忆, 做到从不知到知之,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加一些板书, 对于要求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适当提示, 在投影文字中, 将需要做笔记的部分用特殊颜色标出。使学生主动适应教师授课的思路与规律, 学会正确做笔记的方法[3]。

2.3 合理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联想与推理, 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PBL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老师为主导, 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下查阅相关各学科资料, 课上发挥主动作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PBL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可尝试将PBL教学模式穿插到传统教学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适合PBL模式教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5]。

通过知识性问题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发现认知的差距;通过控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通过发挥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通过热点性问题促进学生趋近学科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营造质疑环境, 创设思维型质疑的过程[6]。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 发表新见解。

2.4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 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相结合,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1]。例如, 对于维生素与辅酶一章, 提一下作为辅因子的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 其他内容安排自学。对于核酸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均只讲授原核生物的合成机制, 而真核生物的合成机制均安排自学。辅以课外综合性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既利于学生复习记忆, 又可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工业生化中的应用实例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 来阐明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7,8]。例如用酶的竞争性抑制原理解释磺胺药的抗菌机理和解决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在讲授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的去向时, 介绍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工业。在讲授三羧酸循环时, 介绍柠檬酸工业、氨基酸工业等情况。诸如此类的拓展知识介绍无疑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生化物质已成为工业品, 进而认识到糖代谢与发酵调控的重要性。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法具启发思考和激发学习积极性, 理论联系实际, 用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解释工业生产与医药实践中的具体现象, 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深入理解理论, 并活学活用,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 教无定法, 方法要为内容服务, 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 多法并行,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课堂设计, 才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生化课,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而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则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背景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只有让学生从内心喜欢, 接受生物化学, 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相长的境界。当然, 要达到这种境界, 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华.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7) :110-111.

[2]张根林, 易丽娟, 孙萍.化工科特色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4) :74-77.

[3]车振明, 李玉锋, 李明元.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 提高工科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 2006, 12 (138) :25-27.

[4]宋晓娟.PBL教学法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156-157.

[5]伊艳杰, 张长付, 李欢庆.运用PBL教学檩式提高工科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 2009 (30) :19.

[6]燕红, 王毅.在工科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的各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5) :171.

[7]张元兴, 欧阳立明, 欧伶.案例教学法在工科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92-93.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简历 篇7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外界条件则控制着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过程是理解结构的重要环节。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根据制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相图及其应用部分。包括一元、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主要从热力学方面介绍物相的形成及转变的条件和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②材料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固态反应、相变及烧结等内容。该部分涉及的是高温下材料的动力学过程,是材料在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该部分四个过程的控制对材料的结构形成及材料性能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材料的结构与性质部分。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及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全面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注意了如下几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宽基础,打破三大材料的原有界限,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同时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特征,从理论范畴和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整合贯通。从固体物质的内部与表面,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固体材料质点的空间排列规律,晶态、结构缺陷和非晶态结构,固体的表面与界面,以及相平衡、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及烧结等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结构,了解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教学内容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烧结内容学习中,简单讲述微波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新型烧结工艺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材料专业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2.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我院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建设,因此材料类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培养中应“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侧重材料改性、材料加工和材料开发应用,造就从事检测、材料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此,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各种材料的结构与成分、性能、制备与加工为主线,针对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共性内容,对教学实验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在原各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学院管理的院级平台实验室,其由材料组织结构实验室、材料性能实验室和材料制备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组成,覆盖整个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为重点,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整合,开发新的实验内容,组织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在高年级中双向选择对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提前进入教师研究室,进行自己喜欢的课题或参与教师的教研或科研项目,这样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以前毕业实习集中进行的弊端,并结合高校实习环节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毕业实习改为分散性实习,实行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实习,使毕业实习真正做到实处。此外,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引入“产学研结合”机制,通过产学研联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还有利于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总结

作为一级学科平台基础课程的“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在“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建立突出共性教学、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对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靳正国,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3]李红,薛博,李卫,刘英,容建华,尤德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料学基础”大平台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159):58-60.

[4]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135):18-20.

[5]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6]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7]李燕.建筑类地方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06-108.

上一篇:2024-2025初三下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正确使用电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