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共9篇)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1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内部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的要求,包括人员组成,责任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各厂应依据本标准制订适用的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版本(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版本(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术语和定义 无。职责 4.1 信息中心负责公司整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建设。

4.2 各厂负责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安全组织建设,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日常管理、监督。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在组织架构方面,应依托企业现有的组织体系,赋予各层面的组织和个人以安全职责,使原有的组织架构具有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能,同时应对企业安全管理的三层组织结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机构建立、安全目标、岗位设置、安全职责进行确定,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充分发挥职能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安全决策安全战略规划安全绩效考核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工程安全绩效管理信息安全执行部门实施与运作运行管理安全审计实施执行层

图 1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层次图 组织架构

企业本部

企业下属各厂

决策层

公司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 各厂信息化建设主管领导 管理层

公司信息、办公室、财务、营销、人事、技术等各部门负责人 各厂信息、财务、生产、人事等业务部门负责人 执行层

公司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 各厂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

图 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细化表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各层职责说明 6.1 决策机构 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公司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和国家局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对企业公司信息安全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其主要职责包括:

1)领导和督促全企业公司范围的信息安全工作; 2)制定企业公司信息安全战略、方针和政策,确定企业公司信息安全发展方向和目标; 3)为信息安全提供所需的资源; 4)批准整个组织内信息安全特定角色和职责的分配; 5)建立企业公司的总体安全规划方案; 6)制定企业公司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 7)审批企业公司重大的信息安全活动; 8)重大技术事项或突发紧急问题的协调处理和事后调查仲裁等; 9)审批信息安全项目及安全产品的采购申请; 10)审阅下级的重要工作汇报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批复意见; 11)监督管理层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和执行情况,协调管理队伍之间的关系; 12)负责组织企业公司范围的信息安全事件的调查,并听取相关汇报; 13)定期组织会议,了解企业公司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讨论提高安全水平的整改措施。

14)启动计划和程序来保持信息安全意识; 15)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巡检和评审工作。

6.2 管理机构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二个层次,在决策机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制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以及信息安全的管理、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

其主要职责包括:

1)根据决策层总体安全规划制定系统安全建设的详细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2)根据决策层统一的安全策略制定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3)监督和指导执行层信息安全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4)组织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安全技术交流与培训; 5)参与信息系统相关的新工程建设和新业务开展的方案论证,并提出安全方面的相应

建议; 6)在信息系统相关的工程验收时,对信息安全方面的验收测试方案进行审查并参与验收; 7)组织相关安全员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巡检; 8)负责组织范围内的信息安全事件调查,并听取相关汇报; 9)审阅执行层的重要工作汇报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批复意见; 10)定期组织会议,了解管辖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讨论提高安全水平的整改措施; 6.3 执行机构 信息安全执行机构处于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三个层次,在管理层的领导下,负责保证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日常维护,通过具体技术手段落实安全策略,消除安全风险,以及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具体响应和处理。

主要职责包括:

1)学习和执行企业公司制定的各项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度、规范和指南; 2)企业公司信息安全规划、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 3)直接负责管理范围内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 4)参与检查与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的符合性,参与企业公司安全方案的规划、设计; 5)具体安全项目的实施与支持; 6)根据管理层安全规划制定系统安全建设的详细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7)监督和指导管理范围内信息安全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8)组织内部的安全技术交流与培训; 9)参与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和业务开展的方案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方面的建议; 10)提出的网络安全整改意见,提交管理层审批; 11)向管理层定期汇报系统当前安全现状以及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安全职责的分配 为明确安全责任,划分(界定)安全管理与具体执行之间的工作职责,公司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安全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公司拥有的每项网络与信息资产,必须根据资产归属确定“责任人”。“责任人”对资产安全保护负有完全责任。“责任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但“责任人”是部门时,应由该部门领导实际负责。

“责任人”可以将具体的执行工作委派给“维护人”,但“责任人”仍然必须承担资产安全的最终责任。因此“责任人”应明确规定“维护人”的工作职责,并定期检查“维护人”是否正确履行了安全职责。“维护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也可以是外包服务提供商。当“维护人”是部门时,应由该部门领导实际负责。

安全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指导、监督、管理、考核“责任人”的安全工作,不能替代“责任人”对具体网络与信息资产进行安全保护。

在资产的安全保护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a)应清楚地说明每个独立的网络与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各种资产和相应的安全保护流程。

b)“责任人”与“维护人”都应明确接受其负责的安全职责和安全保护流程,并对该职责的详细内容记录在案。

c)所有授权的内容和权限应当被明确规定,并记录在案。职责分散与隔离 职责分隔(Segregation of Duties)是一种减少偶然或故意行为造成安全风险的方法。公司应分散某些任务的管理、执行及职责范围,以减少误用或滥用职责带来风险的概率。例如关键数据修改的审批与制作必须分开。

在无法实现职责充分分散的情况下,应采取其他补偿控制措施并记录在案。例如:活动监控、检查审计跟踪记录以及管理监督等。

为避免串通勾结等欺诈活动,公司应尽量隔离相应职责,并增加执行和监督人员,以降低串通的可能性。安全信息的获取和发布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安全工作愈发复杂和困难。公司必须建立有效可靠的渠道,获取安全信息,不断推进安全工作。例如:

a)从内部挑选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内部专家组,制定安全解决方案,参与安全事件处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提供预防性建议等。为使内部专家组的工作更具成效,应允许他们直接接触公司的管理层。

b)与设备提供商、安全服务商等外部安全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听取他们的安全建议。

c)从一些公开的信息渠道获取安全信息,例如专业出版物、定期公告等。

企业权威的安全信息发布机构为公司信息中心。公司负责收集和整理并向各厂信息部门发布安全信息;各厂负责厂内发布和信息上报。加强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协作 公司应加强与国家安全机关、行业监管部门、其他运营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外部组织的联系,并建立协作流程,以便在出现安全事件时,尽快获取信息、采取措施。

公司在加入安全组织或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时,应对信息交换予以严格限制,以确保公司信息的保密性。安全审计的独立性 安全审计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检查公司的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安全隐患的过程。

安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应保持相对独立,即不能自己审计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可靠。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2

建立并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 而不是制造出来的, 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 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 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主管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使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 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 从我们了解并看到的一些案例中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 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 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 碍于情面和各方面压力办“人情案”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 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 制定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 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策制度, 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 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我国现今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 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 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 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体制是“平行管理式”:食品生产由处于同一权力水平的不同部门分段管理。种植归农业部, 生产和流通由工商、卫生、质检部门等主导;进出口检验则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等众多部门“块状责权划分方式”十分容易出现重复和脱节问题, 造成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重叠。其中只要有一环监管不力, 整个行业全盘都会出问题。食品安全专家把这称为“木桶效应”, 即只要有一块木板短去一截, 不论其他木板有多高, 木桶永远装不满水, 即从最短处漏掉了。这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 但都管不好”的局面。

美国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上到下的“塔斯社式结构”垂直管理, 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四大部门:农业部管肉类禽蛋, 从饲养场一直管到民众餐桌上的成品;食药局 (FDA) 管除肉蛋外的其他一切食品, 也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揽子管理;环保局 (EPA) 管的是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污染伤害, 如食物中农药残留限量等;而美国疾病防治中心 (CDC) 的职责, 则从调查食源性疾病爆发、治理, 一直到研究防治后期工作。这样垂直管理的好处是一直管到底, 几乎无漏察之处。但管理部门须十分强有力, 有能力管制漫长食物链中涉及到的众多部门。

因此, 应重点解决我国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 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 权责进一步明晰, 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率和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2) 中国食品安全第二个先天不足是“小作坊制”加工食品。美国的食品行业经过近百年优胜劣汰, 现在生产、经营食品的都是大公司。如早年美国成千上万家屠宰场, 现已统合成13家, 几乎垄断了所有美国人吃的牛肉和大部分猪肉, 这样几乎完全断绝了这些公司违法经营、短期图利的可能。因为只要这些公司中有任何一家出事, 执法人员就会很快进行处理。此外, 偌大的美国, 由FDA分管的其他在肉蛋之外的食品生产者或食品货栈, 也仅五万多家, 管理相对就比较容易。

而中国现在食品加工业则是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作业”。在巨额利润驱使下, 小商家铤而走险, 牟取暴利比比皆是, 被抓可能性小, 纵使失手落网, 也不过是罚款了事, 或一走了之。在这样的情况下, 指望小商家们自觉守法, 成了一种奢望, 所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就像韭菜一样, 割了一茬又一茬。

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 将对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起来, 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两个部门管起来。对于需要“划段”的管理, 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我国食品行业“追溯机制”不健全。美国的含大肠杆菌菠菜、生菜或洋葱, 是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中国内地的致癌咸蛋、毒鱼或含砒霜豉油, 则是黑心商人获取暴利的故意违法行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在民众吃到伪劣食品后发现的。而美国靠的是重罚和威慑警告, 把不法奸商掺假造伪事件扼杀在未成形之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处理制度。在现实中,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 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 确定彼此职责, 进行工作分工。这种事后应急处理方式已不能及时控制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事故的期望。更有可能发生部门间的互相推诿、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还可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3个阶段 (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中和发生后) 组成, 每一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围绕5个环节进行:信息收集、预防准备、应急学习、损害的控制处理及事后恢复。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吸取教训。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 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应急机制的同时, 应抓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 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 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 含量限量要求不同等, 这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 也使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进行监管时陷入尴尬境地。比如, 前段时期, 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全国黄花菜市场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黄花菜含硫量的鉴定标准, 只能参照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执行, 按此标准, 黄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 而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脱水蔬菜标准》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卫生指标是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由于两个政府部门对黄花菜含硫量数值的规定差之千里, 造成黄花菜农们无所适从, 黄花菜生产厂家叫苦不迭。某些执法部门盲目执法, 政府监管效率也大打折扣, 这一问题最终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后经卫生部发布公告, 制定了黄花菜中二氧化硫残留标准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的新规定, 至此黄花菜的含硫量的标准终于统一。

综上所述, 我国诸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已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完善的阶段。

目前, 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4级标准。其中,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有1 000余项。当前,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或重复, 重要标准短缺, 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 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 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

近期, 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要求, 开始组织实施食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 这一重要基础工作的开展将对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运用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除了统一行动和严格执法, 我们还需要从增强食品经营者、生产者包括广大消费者的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入手, 努力构建一道食品消费安全的“防火墙”。

(1) 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朋友更是弱势中的弱势, 所以要以农村为重点, 开展各种消费维权进农村的消费知识教育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消费维权联络点、联络站的建设。通过采取文艺演出、知识竞答、送法上门等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 丰富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 增强群众消费维权意识。

(2) 通过广泛的法制宣传, 全面构建群众投诉举报网络建设, 并积极发挥消费委员会职能, 帮助权益受损害的消费者及时拿起法律武器, 通过司法途径要求赔偿, 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从而进一步激励广大群众投身到共同监管市场秩序, 自觉抵制问题食品的行动中来。

(3) 切实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建设和道德建设, 在重视政府监管的同时, 积极培养市场内在的自我监管机制。有关部门应认真帮助食品行业制定出一些符合实际的食品安全标准。要知道, 许多食品企业和食品经销单位、商场等主观上也并不希望自己售出的食品造成安全事件, 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全面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3

关键词:食品 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 健全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1-02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热点,受到大众和媒体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爆发,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从地沟油、塑化剂到镉大米、假羊肉等事件,表明了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已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限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监管等方面仍不完善,因此需要系统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诸多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进而全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民众健康和社会安定提供有力保障。

1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属于动态概念,其涵义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曾出现严重的“食物危机”,在此情况下,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食品安全概念,其意义即在数量方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基本需要,保障食品供给。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安全概念被不断延伸,目前其意义涵盖了食品质量、生产和流通、消费、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害、无毒,与应有营养要求相符合,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在这一点上,我国规定与国际规定一致,注重食品质量的安全。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概念涵盖诸多内容和对象,由与食品安全相关各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标准技术部门、食品生产者、经销商、行业组织、消费者等 [1],共同组成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应通过各方反馈循环和持续学习来提升系统的整体应变能力,还应具有在危机时刻进行快速反应与协调能力。整个系统应更注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监督[2]。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终目标就是要充分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国外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特点

2.1 美国

美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由覆盖所有食品的法律体系构成了食品安全保护网;通过综合高效的监管体系保证了对食品安全的有力监管;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决策基础等[3]。

2.2 德国

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完善的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和标准,几乎涵盖整个食品产业;七项食品安全保障基本原则构成了食品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的基石;通过将食品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商、检验机构、消费者保护机构等联合起来,形成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食品安全保障网络等[4]。

2.3 英国

英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坚持立法与监管并重;实施食品追溯制度,实现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拥有较为健全的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等。

2.4 日本

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以基本法律和专业法律法规组成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主要保障;通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作为监管执行部门的基础;涉及的监管的农业、卫生、环境和商业等多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重视消费者参与,建立起完善的消费者监督舆论体系[5]。

3 构建和健全我国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3.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待完善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当前和今后的新情况,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就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来看,违法惩罚力度依然不够,相关法规制定仍不完善,配套法规不健全[1]。因此有必要参考拥有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建立并完善适用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6]。

3.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需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需要改进,将多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明确分工、协调统一的新模式。这样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既可以避免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职能发生交叉,又能防止监管漏洞的出现,防止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7]。因此,需要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既沿用历史做法,也应借鉴国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取得有益经验,建立起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了使食品安全监管取得更好效果,国家已经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使得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完善。

3.3 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仍待规范

我国现有的各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抵触的地方,如同一指标的检验检测标准和方法不同,不同标准对同一指标的含量限值要求存在差别等等,导致食品生产者面对此类标准时一头雾水,而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往往也难以确定执法的技术依据[8]。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尽快规范和完善。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包括第三方机构检测、企业自检以及行政监督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通常都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测制度,采取食品生产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国仍以实行突击式监督抽查检测为主,尚未对做到日常化和全程化监测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也亟待完善[6]。

3.4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需完善,预警体系缺乏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仍缺少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监管部门往往是事后仓促应对,这种事后应急处理的方式早已不适应当前和今后食品安全发展形势,难以达到高效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目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健全应急处理体系并建立预警体系,不但可以监测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而且可以有效的应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并做到提前防范,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3.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需适合国情

我国应逐步建立符合现阶段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危险性开展及时且适宜评价,从而为制定国家标准以及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收集全国范围内对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以及食品中所含有毒化学物质等有关数据资料;及时获取国外有关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价等等,逐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9]。

3.6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有待加强

2004年4月,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另外,在《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确要求监管部门在监管中应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可以为监督部门和民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可以促使企业规范自律[9]。

3.7 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应初步建立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良好经验,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共同维护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相关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政策制定等过程中,发动社会力量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5]。此外,该体系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民重视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和提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群联.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审视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2]郑风田.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仅有政府是不够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2).

[3]刘俊敏.美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其经验启示[J].理论探索,2008(6).

[4]梁珊珊.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 2012(11).

[5]金雪梅.日本食品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食品工业, 2008(12).

[6]张琳,盛凤杰,成文林.浅析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法制与社会,2009(2).

[7]田春颖.浅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4).

[8]刘意,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2011(7).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4

肉类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化消费食品,也是高风险性、隐患多的食品之一。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有关部门一直把肉类食品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进行部署,开展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肉类食品安全隐患还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源头治理还不够到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多量小,私屠滥宰、未经检疫的肉品及病死畜禽肉在市场上时有发现;市场准入等环节也存在较大漏洞,加工肉类食品还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肉类食品安全,直接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严防肉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以下五大体系:

加快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健康养殖体系

以小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养殖基地规模化水平。按照多元发展,多元投入,多元建设,机制灵活,科学高效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行标准化养殖的畜牧业小区,并对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防疫和统一环境治理的“五统一”管理,积极鼓励养殖户进区养殖,使小区饲养的畜禽量占畜禽总量的90%以上,利于实施全程监管。

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畜禽产地。实行自繁自养,封闭管理和全进出制度。饲料和兽药使用,畜禽防疫,饲养管理等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准则。

以废弃物治理为重点,严防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对畜禽的粪便、垫料、污染物等废弃物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要焚烧后深埋,禁止所有污水不经消毒直接排放。

整治饲料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安全的饲料供应体系

查处在饲料生产、经营过程中添加“瘦肉精”、苏丹红、抗生素残渣等违禁药品及非动物食用物质行为;清理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质量合格证、无产品标准的“四无”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清理标签不规范和成分不清的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记录制度。

规范生猪屠宰行为,建立完备的动物检疫体系

严格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实施宰前违禁药品检验;整治明知使用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生猪,仍予提供屠宰或销售其制品的屠宰行为;依法取缔非法地下屠宰场点,杜绝私宰肉上市,严厉打击屠宰加工病死、病害生猪等违法行为;根据现行的免疫标志制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督促屠宰企业建立健全屠宰加工、生猪进出场台账、档案,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严格市场准入,建立规范的肉品加工经营体系

对未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的肉制品企业(作坊)开展集中整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对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但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管理薄弱,质量安全无法保证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作坊)进行整顿和规范;依法查处利用病死、病害猪肉加工肉制品的行为;指导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强检测能力建设,保证合格的肉制品出厂上市;落实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或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肉制品行为。

清理规范肉类经营主体资格,全面落实肉类食品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打击查处非法经营肉类食品行为。

建立群体肉品安全保障和事故处理应急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篇5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供水应急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对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作 者:王郑 王祝来 张勇 杨明明 WANG Zheng WANG Zhu-lai ZHANG Yong YANG Ming-ming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37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年,卷(期):21(2)分类号:X928.03关键词:城市 供水安全 应急保障体系 研究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6

2016年10月25日 08:25:33 来源: 大兴镇 编辑: 璧山编辑10

一是广泛科普宣传。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7次,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组织专家讲座、业务培训5次,集中轮训食药监执法人员、餐饮经营者、药品经营户、农村家宴厨师420余人。

二是严格行政审批。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前三季度共办理食品经营许可61件,其中,食品流通许可42家,餐饮服务许可19家,家宴备案9家,坚决杜绝无证违规经营。

三是强化执法检查。邀请市民代表、义务监督员、“两代表一委员”50余人组成评议团,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评议检查6次。开展食药品经营店户、生产企业日常检查430余家次,对重点餐饮服务单位专项检查15余次,发现整改问题8起。

高频电刀的安全保障体系 篇7

高频电刀的安全要求及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1.输出必须完全悬浮, 即高频电刀的高频高压输出部分对机壳 (大地) 和电源 (市电) 应严格隔离, 各输出端口 (电极) 对地和电源, 不仅绝缘电阻要很大 (>100MΩ) , 而且在接上应用部分之后, 对地分布电容要足够小 (〈100PF) , 还得经受得起约8300V交流试验电压的考验。高频电刀输出一旦悬浮不良, 易于发生灼伤甚至危及生命的高低频漏电电流将迅速增大, 为此, 高频电刀还应具有防漏防潮性能, 否则一旦受潮必然影响电刀输出的悬浮程度。

电刀的金属机壳应可靠接地, 即电源的地线应真正接大地, 且与机器接地点之间的连接电阻应小于0.2Ω, 以防机壳和保护接地点悬空而带电, 增加电击危险和机内对外界的高频辐射。

网电源与机壳 (接地线) 之间必须能承受1500V耐压, 机壳对地漏电流应低于0.1mA, 以保证市电 (低频) 与机壳隔离良好, 防止电击。

2.对患者的及患者辅助的低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0μA;因为人体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脏对低频电流十分敏感, 过大的低频漏电流将对病员产生严重刺激甚至致人死命。

高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50mA。高频漏电流是电刀两输出电极对地的辐射电流, 它对手术毫无作用而可造成病员的灼伤和环境污染。

3.高频电刀的主载频率 (基波) 应在0.3~5MHz之间, 不得过低也不得过高 (全悬浮式电刀一般在0.4~0.8MHz之间) , 过低则产生低频刺激, 过高则高频辐射严重。

4.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 在任何情况下, 单极不得超出400W, 双极不得超出50W, 否则可能对病员造成永久性损伤。

5.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应尽可能稳定, 在电源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时, 电刀输出功率应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否则时而出现切凝效果不佳, 时而又焦粘组织, 甚至严重灼伤病员。

6.高频电刀的输出波形应严格稳定, 且基波是相对纯净的正弦波, 否则易引起输出功率不稳甚至增大高频漏电流或产生低频工作电流。

电刀应用手柄及连接电缆外表对电极的耐压应大于2000V (交流有效值) 否则 有可能因漏电而灼伤操作者的 (或) 病员。

7.一个控制动作应只能启动电刀的一只应用电极, 否则不用的刀头误动作将引起与其接触的操作规程者或病员意外灼伤。对于有些老式电刀, 一个控制动作可同时启动一只以上应用电极 (刀头) 输出, 应特别注意:不用的刀头一般不要接入机器, 若已接入, 千万不要随手乱放, 应置于绝缘容器中。

8.手控开关和脚踏开关最好为密封型, 防止水、血或消毒液进入开关而使电刀误动作灼伤有关人员。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篇8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 冷链及其构成

所谓冷链,是指易腐、生鲜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它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

目前冷链适合的食物包括:(1)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3)特殊商品:药品。

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鱼类和蛋类的冷却与冷冻,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蔬菜的预冷;各种速冻食物和奶制品的低温加工等。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装置和速冻装置。(2)冷冻储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气调储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险环境。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冷冻柜及家用冰箱等等。(3)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远途运输尤其重要。(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冷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类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大量使用了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它们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 冷链物流质量保障体系

冷链物流将易腐、生鲜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因而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冷链物流的质量体系是多层次,由多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冷链物流来说,最终的质量管理目标是物流服务质量。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达成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依赖于商品的质量保证。也就是在冷链商品流通过程中必须注意物流各项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温度控制,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因此,商品的质量保证是冷链物流质量体系的基本目标。而商品质量的保证依赖于物流工作质量、物流工程质量和商品质量改善。因此,它们是冷链物流质量体系的基础目标。冷链物流五种质量之间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涉及体制、人、设施和设备、物流流程、计量与测试手段、环境因素等六个因素。

1. 体制因素。我国需建立低温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监督实施体系,加强行业的管理和调控。一般发达国家都有低温食品安全标准。2004年,国际冷链协会发布了冷链绩效衡量标准(CCQI)。这是冷链的第一个产业标准,它涉及对环境条件敏感的易腐货物的搬运、运输和储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技术设备、运作流程和员工作业熟练程度都有了定量的指标。在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发放“认证”的标准有:(1)按规范进行前处理;(2)必须速冻;(3)必须包装;(4)必须温度控制在-18℃以下保藏。4条标准中,难度最大且影响食品品质最大的是速冻工序。其主要理论是要求以尽快的速度通过-1~-5℃的冰晶生成带,此时有80%的水分冻结,要求在30秒之内,使产品中心温度达到-18℃以下。而国内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市场,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制约,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身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为保障低温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包括从包装物到销售环节的明确操作标准),使冷链的实施走上法制化轨道。

2. 人的因素。冷链物流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放可上岗,冷链物流工作人员须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检查身体,并按要求取得健康证。冷链物流工作人员除了卫生知识培训以外,还需做好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熟练程度、质量意识、责任心等符合冷链物流工作的需要。冷链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能够正确详细地记录客户的各项要求,并能协调以后各工序工作人员,确保客户各项要求得以满足。冷链物流流通加工人员应熟练掌握商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规范,能准确、熟练、快速地进行生鲜食品的挑选、分级、分割、包装工作。冷链物流搬运及装卸、配送工作人员应熟悉各类机械设备的操作、冷链物流的作业规范和交通路线,能快捷地完成生鲜食品的搬运、装卸、配送工作,减短冷冻食品暴露在常温下的时间,降低冷库能耗,保证冷冻食品的质量。

3. 设施和设备因素。国外冷冻冷藏物流之所以迅速发展,冷藏装备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发达国家已逐步淘汰了冰冷车和机冷车,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年均递增15%的速度推广使用冷藏集装箱,目前已广泛采用机冷式冷藏集装箱,并有通风、气调、液氨、保温、冷板等多种类的冷藏箱,极大地促进了冷藏运输的发展。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企业的制冷技术仍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保留着以往的老一套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滞后,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而目前运营中的冷藏运输设施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

为了确保冷冻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应大力发展先进的冷冻冷藏装备:

首先,建设现代化冷库。目前,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花样在不断增加。这要求现代化冷库应有较宽的温度调节范围,能够贮藏多种冷冻冷藏产品。因此,现代化冷库可采用分散式制冷系统,使库温能在-20℃~20℃之间选择,增强贮藏商品的品种的多样性,以适应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另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冷库制冷设备均实行全自动控制。制冷设备控制由库温控制自动开停和运转。库房现场设有库温和设备管制和显示装置。同时,库房温度、压缩机、冷凝风机、冷风机的运转信号都引至中央控制室显示屏上。机房值班人员能在中央控制室能观察到各机组运行情况。

其次,在现有冷藏运输设施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公路冷藏运输和“三栖”冷藏集装箱运输,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使货物运输质量有明显改善,提高鲜活易腐货物冷藏运输率,实现高值适箱货物整装化,逐步完善易腐食品冷藏链,同时,应加大对现有冷藏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为冷藏运输行业的大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由铁路、公路、水路齐上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冷藏运输格局。

第三,做好超市店中冷藏柜的选型、设计以及规范管理工作。冷藏陈列柜的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和运行节能是我们今后选型的主要标准。低温食品的发展突出一个主题即新鲜、安全、营养、卫生。因此,除了严格控制从产地到生鲜加工厂的商品品质及良好的生产操作条件外,还应改善超市冷藏设施的贮藏条件和卫生环境,以减少生鲜食品在此环节中因不良外界条件而导致品质老化所造成的损耗,从而降低成本。

第四,开发制造用抗菌材料生产的新一代环保无菌和节能化的冷藏设施。无菌冰箱及冷柜的普及意味着冷链的进一步完善,对保持食品高品质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4. 冷链物流流程。各物流公司应根据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客户的要求设立自己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冷链流程的关键是标准化和跟踪。标准化是指对冷链物流的每个环节的温度、湿度、操作方法、操作时间、设备要求都设立可量化的指标。跟踪是对冷链物流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上述指标按要求完成。通过上述两项措施,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5. 计量与测试手段。冷链物流企业应装备全套的检测和自动控制设备,包括:商品有害菌检测设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设备、温度自控、遥测装置和温度自动记录装置。

6.环境因素。冷链物流作业对象是生鲜和冷冻食品,因此,保持环境卫生是冷链物流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库房周围和库内外走廊、汽车、火车月台、电梯等地必须坚持每天清扫,保持卫生;物流中心进出人员禁止随地吐痰、抽烟、乱扔杂物;使用的工具、器具要勤洗、勤擦,定期消毒;冷库库内商品出清后,必须彻底清扫、检查、消毒、堵塞鼠洞、杀灭霉菌。

参考文献:

1.许伯年.特殊供应链——冷链的最新发展.港口装卸,2004,(5):33-35.

2.仪秀琴,付洪垒,刘桂华.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前景分析.农村经济,2004,(4):51-52.

3.徐庆磊.新世纪之初中国食品冷冻、冷藏的发展趋势.制冷,2000,(4):35-37.

作者简介:鲍长生,讲师,同济大学投资研究所博士生。

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9

(1)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的各领导、部门及基层员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的安全生产层层负责制就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它把企业“一把手”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谁分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一把手”负总责,各位副职、各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都有专责,大家分工负责齐心协力,才有效进行安全生产。

(2)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企业的具体化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规章制度和管理规章制度2个方面。安全操作规程是针对岗位具体技术要求和操作程序的统一规定。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有效实施。例如:某企业赵某,铸造工,1月在操作J1125B型压铸机时,在未关闭总电源的情况下,将右手伸进模具顶出模板和动模板之间,模板失控自动返回,赵某来不及撤出,造成拇指、中指缺损,原因是违章操作。操作规程要求在总电源没有全部关闭情况下,人的躯干不允许进入合模区。从这起事故来看,有制度、规程还不够,应加强培训教育,必须使制度、操作规程得到有效实施。

(3)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主管人事安排、财务劳资、安全管理、业务主管等多个部门以及人、财、物的安排。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人员结构,有针对性的统筹安排,包括培训经费、培训内容、组织保障及效果评估等内容。

(4)制定并执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定和执行应急救援预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预案应符合实际,操作性强,并组织演练。同时应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对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

1.2企业安全生产的组织保障影响因素

(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该机构主要是监管企业的内部安全生产,并以专员的形式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的安全生产的主要组织保证就是要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理论上讲,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安全管理机构。但实际上,对于危险性很小的企业且人员很少的单位,也可以不设专职安全管理机构,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即可。

(2)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是指对本单位生产经营负全面责任,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人员,具体是指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工厂的厂长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包括主管安全副厂长,技安处长、副处长等安全管理于部,以及安全管理员等。企业应委托具有培训能力的机构对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想顺利上岗则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考核通过。

(3)从业人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的高低,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因此,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运用培训、讲座等方式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认识,并自觉遵章守纪。例如:某企业王某,车工,在加工零件时,未按要求戴防护镜,不知道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结果造成铁削飞溅到眼球,致使左眼损伤。如果根据人员素质能力不同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就不会造成此类事故。

(4)特种作业人员。作为企业从业者中的特种作业人员,他们所在的岗位有着很大的危险因素存在,这类人员工作的好坏将直接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所以,企业一定要根据相关政策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工作,要想顺利上岗则必须先获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1.3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保障建设

(1)加大安全投入。所谓安全投入,就是企业为了进行安全生产经营就一定要舍得在安全生产条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安全设施维护费、安全警示标志支出费、劳保用品购置费、工伤保险费、安全培训费等费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安全投入。某企业2010年推行标准化以来,投入了200万元,对旋转设备加装防护罩,规范设备接地线,配电柜加装跨接线、线路图及标识,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张贴警示标志,电镀生产线配备了洗眼器,有效提高了员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如果没有资金保障,这些改造是无法实施的,可见安全投入是保证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2)以“三同时”原则进行项目安全设施建设。企业在安全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确保和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同步进行,而这也被叫做“三同时”原则。认真以“三同时”原则理念进行生产经营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三同时”,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控制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因此,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的原则。

(3)建设项目的安全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执行“三同时”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到了预评价、验收评价、现状评价等方面的安全要素。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措施保证建设项目能够正常进行生产,并且保持安全可靠的使用状态,最终才能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经营目标。

(4)劳动保护用品。企业要想让自己的员工有更好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就必须要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从业人员依法享有国家所规定的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权,则是企业必须遵守的,同时要确保从业者根据规定科学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工伤保险。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从广义上讲,它属于企业安全生产的事后保障。故而企业一定要根据法律让员工参加工伤保险,严格贯彻和执行工伤保险条例。

1.4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保障

(1)加强安全警示标志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些设施设备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而安全警示标准一定要设置在设施设备的显眼处。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严格执行。

(2)规范设备安全管理。其管理涉及到运输工具、安全设备、特种设备与危险物容器等。新《安全生产法》中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及三十五条均有具体规定。同时要运用淘汰制撤换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或设备,而且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淘汰的、全面禁止或者对安全生产有威胁的工艺与设备不得再次使用。

(3)做好危险物品安全管理。企业一定要根据法律法规与国家(行业)标准对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存储、使用危险品,并且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案,同时对相关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必须接受。

(4)重视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首先要按照国家标准辨识重大危险源。如果危险源被确定为重大级别,那么企业一定要全部进行登记规定,然后定期做好检测评估与监控。另外,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对当地政府安监部门与主管部门上报重大危险源及其相关管理方案、应急预案的执行。

2结束语

从法律上讲,任何企业都应严格履行保护职工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国家财产的神圣职责,因此,发生事故,使人死亡是不符合国家法律精神的。而只有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基础建设、管理保障等方面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宏林.浅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168

上一篇:双拥作文600字下一篇:呼吸机血液净化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