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精选8篇)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篇1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在以前的教育中,只是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新课标》倡导坚持一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关个性的过程。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例如,在学习《水乡歌》时,介于诗歌内容几小节比较相似的特点,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识字量及方法有很大差异,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用字形记忆,用儿歌记忆,用组词记忆等,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取他人的在识字方法,以及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的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为1∶1的教师,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是一位优秀教师。这足以说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重过程不重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篇2

一、关注情感, 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 要以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为前提, 把学生看做数学活动中的朋友,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 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改, 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 勇于、乐于展现自我, 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例如, 课堂上老师可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道题你们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自己解答, 好吗?”“你能把你的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你愿意展示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吗?”等等, 使学生主动参与, 成为学习的探究者。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数学内容,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其次, 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 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创设“妈妈分苹果”的情境:妈妈要分苹果给小军和小丽兄妹两人, 请同学们用掌声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个数。10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5次) 4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人, 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2次) 2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人, 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鼓掌1次) 1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人, 每人分得多少?这时, 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适时地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人只能分到半个苹果, 不能用掌声来表示。”教师接着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们被问住了。此时, 对一种新数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 探究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之中。

三、开放课堂,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开放课堂,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而且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在参与中表现展示自己,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 在教学“分类”时,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玩具、图片、水果, 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 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 好看的摆放在一起, 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导入课题, 开放课堂, 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 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完后,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师:请大家想一想, 你们手中的东西, 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 还可以怎样分类?生1:我们把玩具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按画面色彩分。生3:我们把水果按颜色、味道分。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 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主动参与, 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主动参与是自主探究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 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 使他们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 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 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1)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 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形萝卜和小刀, 引导学生对照教材, 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 若失败了, 再重新试, 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索、观察、讨论, 得出可把圆柱形萝卜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体的底面,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 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接着重点探讨上面的第二问, 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 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 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不仅如此, 学生还很容易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和, 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同时可以让学生把拼成的长方体“睡倒”, 再观察、讨论, 还可以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通过反复操作、认真思考, 发现“睡倒”后长方体的底面积变成了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 长方体的高变成了圆柱体的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体积也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来求。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爆发,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议 篇3

一、联系时代特点,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1. 从生存的需要上,激发学习责任感。以前教师往往强调从兴趣、情感快乐的体验出发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来激发学习动机,是让学生先“好之”后“求知”。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非学不可的意识。所以教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还要联系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充分激发学习动机。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语文作为基础科目,是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工具。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越来越显著。

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

1.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然,强调以学生为本,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记叙文的思维方向是:把握主要人和事、作者思想感情——段落中心句、层次、品味佳词妙句、与中心的联系——篇章构思、写作启示、语言特点。那么在讲授时,就可以给他们这些纲,剩下的由学生去做。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学生在没有规范的意识里,建立规范”,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2.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学习思维方向设定后,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答。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错对应着重看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部分同学很同情玛蒂爾德,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部分同学又认为追求美和梦想应该立足现实,否则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幸,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既激发竞争意识,又培养合作观念。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合作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要互帮互助、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如在学习荀子《劝学》时,我先让大家回去查阅有关荀子的资料,包括个人介绍和他的政治主张,这样大家对荀子有个基本了解,这样,学生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文,而且在课堂上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4.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主动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教育学生不盲从书本、教师,要抱怀疑态度去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这句话,有同学问我:“螃蟹不是八条腿吗,蟹也不都是在蛇鳝的洞穴里啊”。的确如此,因为古人对于某些自然科学还没有那么全面的认识。大家才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对于这种质疑精神,就要表扬,激发他们积极探究的欲望。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篇4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中生的心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应该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

鉴于此商河县第二中学数学组进行了“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学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素及表现形式;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自2013年8月开题至今,历经二年多的时间,三年来,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对“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有了更深认识,我们认为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因此,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改变教学方式。为了遵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此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实验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探究式:以问题为载体,培养思维能力,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为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2.体验感悟式: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应用于生活,应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可以让学生面对社会生活时用数学的知识观察、分析、探究身边的问题,重视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在自主体验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3.实践式:在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提炼或验证相关的知识结论,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课题组经过多次调研、商讨、经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课堂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注意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开发学生提问的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3.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去积极发现。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在同一情境中思考不同的问题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问题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问题中捕捉到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收获了很多。

教师行为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创设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训练的全面性和全体性上狠下功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师生对话学习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和情境,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在重过程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中,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知识为目标转变到了以孩子们的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研究学习方法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悟、探究中去深入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在学习中求创新,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评价从过去的以学习结果的评价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中心,通过自评、学生评、教师评相结合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吸引老师与同伴和自己交流、切磋。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师的不断深入引导下、在师生和生生的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学生不断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体悟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扬长补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扬长补短,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展示给同伴,同时充分吸收同伴传达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学生亲合他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老师的指导帮助,师生平等交流,相互亲合,学生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本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篇5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孙玉红 中学一级教师 手机号码:13833580965

摘要:走出传统,更新观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探究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也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决定,即提倡“自主学习”,我们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教师应该将“自主学习”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在教学中归还学生的主动权,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观念原则的内化,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授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教师应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将“自主学习”方式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哪?

一、更新观念,转变“中心”,让学生唱主角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SEFC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篇知识,其中包含了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才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另外,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要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教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同时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才能获得语言及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本身为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但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等方面,教师的经验和信息要比个别学习者丰富得多,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因此,在课堂设计与实施时,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且采用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感知、习得所需英语知识,发挥他们自学的潜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是学习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从课堂入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体验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之持之以恒。比如: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形、声、色等表现法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生动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令他们爱学、乐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重视背诵作用,促进英语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背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良好的背诵习惯对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增强语感,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学阶段,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尤其是让学生模仿磁带中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使学生还逐渐掌握各种语调和表达技巧。李阳老师说过“读懂是虚伪的,听懂是不够的,脱口而出才是自己的。”能听懂,说得出东西才能应用在笔头上。背诵的越多越准确,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越规范又优美,也更有成就感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搜集资料,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的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想象的广阔空间。

由于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总体教学目标调控下,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使外语课堂教学成功地进行,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帮助学习者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David Gardner and Lindsay Miller《外语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高吉利 李秀萍《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二期。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篇6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把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说出来同大家探讨。

首先要分组,一组四个学生。成绩为优、良、一般。分四个学生为一组的目的非常明显,一个学生辅导一个学生,在时间上有保障。

老师检测知识目标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实行官教兵,兵教官,共同促进发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组讨论只不过是表演而已,更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对问题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交流。如果认为自己的好就可以拿来阐明见解,自己的不好,可以向别人学习。本组内解决不了,可以提出来,让全班师生共同探讨。

在讲评试卷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老师将材料发下去后,不是从头到尾讲解一遍,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自己不会再向其它组员请教,本组内解决不了,再由全体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把疑难问题汇总以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引导。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出题自测,效果会更好。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在操作上必须规范,不能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

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的氛围,就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不应训斥,而是积极去引导。把学生与老师放在平等位置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大胆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无不言,言而不尽。

只有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要充分备好课,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可采用男女比赛的方式,比一比男生聪明还是女生聪明。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毫不示弱,积极思考,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飞溅。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这时的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

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将新课标精神融入到各种课型中,讲评课、复习课、新授课都要体现这种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的思考中变得聪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在探究中有新的发现,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变得积极、乐观、活泼。

作为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新课标理念,吃透新课标理念,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取得了成效。学生们乐意上语文课,让语文课变得精彩起来。

老师要相信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往往会超过老师。老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让学生敢于挑战老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自由。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把课上得精彩,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邮箱: xichuangzhu321@163.com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体现(网友来稿)]

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篇7

一、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提倡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同样的语文, 同样的课堂, 同样的封闭空间, 天天围着书本与老师, 上演着乏味的“肥皂剧”, 几年如一日。学生成为老师的牵线木偶, 由教师牢牢地控着绝对不能出轨。现在改革教学, 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因为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 他实现了5个转变:即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自主探究改变;由重课内向重课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改变;由重书本向重社会实践转变;由重教学信息单向交流向重多项交流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 抓住学习生活的兴奋点, 从学生爱听的爱看的事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故事、游戏、比赛等形式, 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培养探究性学习。如:我在教学《汉语拼音6》这一课时, 省去上面两点的规则。我一上课不是急着让学生看课本, 而是先给学生们讲了一则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星期六的早上, j q x带着小i出去玩, 爱哭、爱流泪的小ü也要去, 急得直掉眼泪, j、q、x说:“行, 你先擦掉眼泪, 我们再带你去。”小ü连忙擦掉眼泪, 高兴地与j、q、x一起出去玩了。说完这个故事后, 接着我提问学生:同学们平时喜不喜欢跟爱哭、爱掉眼泪的同学出去玩?学生们马上回答:“不喜欢, 我最讨厌跟爱哭的人玩了。”接着我顺利地揭示课题:当声母j、q、x与韵母ü相拼在一起时, “ü”的上面两点就不要了。以一则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引入课题, 再结合有趣的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识字1》这课时,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愿意和它交朋友的同学热情地喊喊它吧!接着, 我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燕子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们看见了这幅《燕子图》都喊了起来:“噢, 是燕子。”顿时整个课堂一片哗然。趁着学生正在兴头上, 我连忙抓住机会说:“你们看, 小燕子一边飞一边张着小嘴在向你们发出邀请呢, 愿意接受他们的邀请吗?”学生齐说:“愿意。”就这样我领着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是一种顺从, 而是一种相遇接纳,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彼此信任, 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目标, “三个和尚没水喝”, 说的就是要互相配合, 而不是相互依赖。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之间, 要有分工、交流, 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有荣辱与共的意识。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我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刚开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我也产生了些困惑和迷茫, 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合作意识亦未形成, 出现课堂混乱、优生独霸课堂、两级分化等现象, 但我并没有退缩, 一边查找有关可借鉴的材料, 一边向其他老师请教, 探索出了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如四人合作学习, 小组内成员每人担当一名角色, 对开展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表扬, 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及时的点拨, 使小组合作更得法, 交流更有效。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常采用小红花、花苹果等措施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以人为本, 自主探究, 提倡自主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 对学生学习而言,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 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如:教学《我会拼图》的口语交际课, 我先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 动脑思考, 动手拼图。儿童创造潜能是巨大的, 拼出的图案很少与别人雷同。而后, 我让同桌互相看拼图, 看拼图 (我拼的是什么, 是怎么拼成的) , 做到人人开口。接下来, 我请一位同学带上拼图上台和自己交流。学生下面讨论、交流。接着我让学生小组中互相看、说、评议。学生不但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8

一、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一个简单的知识拷贝过程转变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本身的同时,体验到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过程。所以,我们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落实好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

1. 会预习。借助自读课文、教材、工具书、因特网以及生活实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2. 会提问。质疑是探究的开始,所以学生要对预习或学习过程中没了解、不理解的问题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学生可以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思路,多提出假设和问题,学生不仅要自已思考,而且要借助小组的力量加以探讨,以疑促思、促学。

3. 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就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并吸取同学们的有益的观点,及时修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4. 会学法。如,怎样记单词、生字。背课文,怎样分析课文,如何写作,如何解答数学题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几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已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5. 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已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已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合作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合作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到会组织、会帮助、会评价,才能增强课堂的互动作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三)探究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即在学科领域、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体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种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朝鲜语文讲读课教学实验中,我们在提出学习目标和思考题的前提下,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第一单元,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语法知识,从而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其他单元,应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按照事先给定的思考题,解答问题。最后,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范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让学生加以展现。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样在课后为下一节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予社会调查内容,让学生形成小组合或大组合,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探索。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并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以至形成了各种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尝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让问题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物理课第二册第十章情报的传送时,我们要让学生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当教师在强调观察现代化的通讯用具,并理解各种通讯用具的特点和发展经历时,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查询,一一解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让书本知识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

上一篇:季羡林作文600字下一篇:搭配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