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征文(精选8篇)
依然清晰地记得20**年暑假我考上了大学,这令我全家高兴,可随之而来的高昂学费令我全家陷入苦恼。
父母夜以继日地工作换来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强供二姐上大学,如今在增加我这一个负担岂不把父母推向痛苦的深渊。
为了父母我曾打算辍学打工。不料却遭到父母及亲人的责备。
躲避着父母含泪的目光,我知道我错了,我不该辜负父母的二十年来的心血。
最终决定贷款上学。可苍天弄人,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在源生地贷款。滚热的心一下子冷却了。
在亲人的帮助下,我带着沉重的心情上了大学。
开学不久就有“助学金”申请通知,这很令我兴奋且成功地申请了助学金。它助我顺利地入学,大大减少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当然,这使更多的像我一样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又想上大学的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大学梦!国家和学校出台的这助学政策犹如雪中送炭,为我送来了寒冬里的温暖,让我的生活与学习得到了物质保证。
让我能够安心地学习,有空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而且还增加我的感恩心,让我更加懂得知恩图报,培养了我的生活自信心,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珍惜时间,拼搏奋斗,立志成才。
助学政策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助学政策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助学政策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助学金”不仅仅是助学,更多的是助我们成长。
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高中生除了上大学增长知识外,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助学金让数以千万的贫困
学子得以圆梦。
一个学期以来,老师和同学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伴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我变得更加自信,自信使我充满激情和活力。
我积极参加院系和实践协会的工作,我在协会中承担了部分组织和策划工作,这也使我与同学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切都的感谢祖国的助学政策。
是谁铺就了我们的大学,是助学政策;
是谁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助学政策;
是谁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是助学政策;
……
是你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给予我的温暖,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社会的爱。
桃李不言,自下成溪。
助学政策让我们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又变得柳暗花明,我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
助学金,改变了我们的心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境遇,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
我们这个小小的个体就在国家的泽披下,变得自强,变得勇敢,变得成熟。
助学金让我们有了追求梦想的机会,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立志一定要用自身切实的行动来感谢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和我的朋友们。
我知道在这回报祖国、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们的路上会充满艰辛与挫折,但这并不能阻止我的步伐。
我会珍惜时间,做一个优秀大学生该做的事,负起责任。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
是谁给了我们安逸、平和的生活学习环境,是祖国;
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无一不是别人创造下的,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还能够去游戏人生?
一味的去享受吗?想想国家,给了我们条件,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学习;想想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也无怨无悔,他们甘心为儿女付出一切,在我们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开导我们!
安慰我们!在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他们鼓励我们!激励我们!此时此刻,一个有良知的儿女有怎么会不去动容呢?有想哭的冲动,但是又有那么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在支撑着,不让倒下。
久违的自信又重新填进了那枯萎的心扉,流进了枯竭的大脑……透彻这一切,我忽然觉得……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作为一个授以我们帮助的人,他们不会要求我们回报什么,但作为一个受助者理应想方设法回报他们,那样才能对的他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学会感恩,立志成才!未来的人才需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的人才,而是对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要求。
因此,奋斗、拼搏,并成为一名祖国需要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要抛弃自怨自艾,哀声叹气,怨天尤人,要赶走颓废,赶
“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 各项政策成体系
问1: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助政策?
答:近年来, 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政策内容上, 以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一“奖”。本专科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研究生有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二“贷”。有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两种, 本专科生、研究生都可以申请。三“助”。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国家助学金。除了国家级奖助学金之外, 各地各高校还设有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四“勤”。本专科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 研究生可以申请从事助教、助研或助管的“三助”岗位津贴。五“补”。有路费和生活费补助, 有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 有毕业后应征入伍或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 还有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政策。六“免”。包括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
问2:每年有多少大学生可以获得这些资助?
答: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的大门, 向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敞开。据统计, 全国普通高校每年约有3700多万人次获得资助。以2013年为例, 全国2600多万普通高校在校生中, 一是近1/3获奖学金。770多万人获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级各类奖学金, 占在校生的29%。二是近1/3获助学金。700多万人获包括国家助学金在内的各级各类助学金, 占在校生的27%。三是1/10获国家助学贷款。265万人获国家助学贷款, 占在校生的10%;330多万人获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 占在校生的12.6%。四是1/10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2013年秋季学期, 74万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 占当年本专科生新生总数的10%。五是1700多万人次获其他各类资助。其中, 1100多万人次获特殊困难补贴和伙食补贴, 310多万人次获勤工助学, 24万人获学费减免, 20万人获新生入学项目资助, 10万多毕业生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8万多师范生享受免费教育, 140万人次获其他资助等等。平均下来, 每位在校生可获得1.4人次资助。
问3: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都有哪些来源渠道?
答: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 来源渠道日趋多元。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计, 2013年, 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总额是574亿元。一是1/2的资助资金来自财政。其余, 21%来自高校事业收入提取, 26%来自金融机构国家助学贷款, 3%来自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二是2/3的财政资金来自中央。288亿元财政资金中, 中央财政安排了171亿元, 占60%;地方财政安排了117亿元, 占40%。三是近八成的资助资金用于奖助贷。资助资金总额中, 各级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占到54%,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及用于贴息的资金占到26%。
问4:如何保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答:为保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中央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各学校, 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 建立健全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保障机制, 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从中央到地方, 一是机构健全。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和高校五级管理体系和领导机制, 形成了中央宏观指导、省级统筹领导、地市积极配合、区县认真实施、高校全面落实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制度完善。基本建立了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体系, 每一项资助政策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办法。例如, 对国家奖助学金, 有名额分配、资格认定、评审公示、发放管理等制度, 对国家助学贷款, 有风险补偿、奖励返还、风险分担、征信管理、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等机制。三是宣传到位。各地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解读国家资助政策, 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从家门到校门、从高中到高校, 资助政策无缝衔接
问5: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申请哪些资助?
答:每年6月份, 财政部、教育部都要印制数百万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让每一所高校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每一位新生手中。新生在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后, 如实填写调查表, 经当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核实、盖章后, 据此申请办理入学前和入学时的资助项目:一是路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有困难的, 可申请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这是中央财政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设立的, 向中西部地区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应届毕业生, 一次性补助入校报到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申请办理, 也可以直接向原就读高中申请。经认定、评定后, 每生可获得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二是缴纳学费和在校期间生活费有困难的, 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 大部分省份均已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覆盖全国30个省份、86%的区县。大多数学生可以在线提出申请或在就读高中提出预申请, 经当地民政部门或所在高中审查盖章后, 到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签订《借款合同》, 领取贷款受理证明, 入校时由学校帮助办理贷款确认回执手续。每人每年最高贷款额度本专科生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 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部补贴。三是无法缴纳学费、住宿费的新生, 还可通过“绿色通道”先行办理入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 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再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 由学校核实认定后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问6: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
答: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方便广大高校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生资助政策, 反映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教育部全年开设统一监督举报电话:010-66092315、66093315。每年8月15日-9月15日, 在新生入学期间专门开通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 每天从早上8点开通到晚上8点。同时, 教育部还通过门户网站设置的政策咨询专栏答复相关咨询, 学生和家长也可通过信函方式反映资助政策执行有关问题。在校生可以到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咨询及办理手续。除教育部门外, 个别金融机构也开设了咨询电话, 如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开通95593热线电话, 想了解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业务的学生可拨打咨询。
表现好、手脚勤, 获取资助更光荣
问7:在校期间, 哪些人可以获得哪些国家奖助政策?
答:包括高职学生、第二学位学生在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 以及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 都可以申请获得以下三类奖助项目: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 可获得国家助学金。这是助困类资助项目,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全国平均20%的本专科生可获得;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 凡是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都能获得。资助标准是每生每年本科生平均3000元, 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 博士生不低于1万元。国家助学金由学校按月发放, 用于解决在学期间的基本生活支出。二是特别优秀的, 可申请国家奖学金。这是奖优类资助项目, 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 每年奖励4.5万名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和5万名特别优秀的二年级及以上本专科生。奖励标准是每生每年本专科生8000元, 硕士生2万元, 博士生3万元。国家奖学金属于一次性奖励, 与目前的学费标准相当甚至有节余, 获得者可以基本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支出。三是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 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或学业奖学金。这是奖优助困相结合的资助项目,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面向二年级及以上、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 3%的本专科生每生每年可获得5000元奖励。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设立, 用于奖励支持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每生每年硕士生不超过1.2万元, 博士生不超过1.8万元。励志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都可以用来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问题。也就是说,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 在获得国家助学金以后, 还可以通过勤奋学习, 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 可以基本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或学习费用等支出。
问8:这些国家奖助政策需要怎样的程序获得?
答: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 都由各高校统一组织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一是本人申请。有意参评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 都可以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 填写提交申请审批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二是资格认定。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学生, 需要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其中,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同一学年内不能同时申请获得。三是综合排名。申请本专科国家奖学金的学生, 原则上学习成绩排名与综合考评成绩排名在评选范围内都要位于前10%, 若其中一项或两项排名超出前10%, 但均在前30%以内, 只有在其他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情况下, 才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四是两级公示。院系将通过组织答辩、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初评, 形成推荐名单报学校审定。为保证评审结果公开、公正,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一般实行院系和学校两级公示, 公示期间学生如有异议, 可向相关部门申诉。
问9:除获得国家奖助学金之外,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资助, 以及如何获得?
答:一是部分师范生, 可以享受免费教育政策。如果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以及部分地方试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 在校学习期间, 可以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可通过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解决学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 可以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额度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力发展, 大部分省份已停办校园地助学贷款业务。如要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可先与就读高校联系, 咨询是否能够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二是应征入伍的在校生可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解决学费和还贷问题。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在校生, 对之前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 可在应征报名时登录大学生征兵报名系统, 在线申请一次性补偿或代偿, 经学校审核盖章和县级征兵部门盖章后, 由学校帮助办理。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 (高考录取后保留入学资格直接入伍学生) , 入学报到后向学校提出学费减免申请。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三是退役士兵, 可享受学费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 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学费资助。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从2014年起, 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将采取“先免后补”方式, 即各高校要先免除符合资助条件的退役士兵学生应资助的学费, 待审核后, 中央财政按程序将退役士兵学费资助资金拨付给相应高校。四是学有余力的可申请勤工助学和“三助”岗位津贴, 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生在学校组织下,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专科生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 每月不超过40小时, 每小时酬金不低于8元人民币。高校统筹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 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 并提供“三助”津贴。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岗位, 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及科研间接费列支。同时, 研究生还可向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申请助教和助管岗位, 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校承担。六是除此之外, 还可以申请校内设置的各种资助项目。包括高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的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
学费有补偿、贷款可代偿, 下基层和去当兵“不吃亏”
问10:学生毕业期间和毕业后, 可以申请哪些奖助项目?
关键词:扶贫助学;资助机构;健全制度;诚信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9.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高校招生规模就在不断的扩大,这不仅给我国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力量,还凸显出了另一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资助进行探讨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各高校也积极的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奖、贷、勤、助、补”多元化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意义
目前,我国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已成为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高校积极的开展帮扶工作,利用多种渠道为困难学生做好各项资助工作。例如高校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减轻还贷负担,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申请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奖助学金。同时,高校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如实发放困难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各项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改进资助工作的措施
1.建设更加细化的帮扶机制
高校方面,应该实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开展帮扶资助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应该成立由院领导任组长的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的资助工作进行统一指导;第二,各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辅导员为成员的系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系贫困学生资助、教育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第三,各班级成立由辅导员老师为组长,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学生资助工作评议小组,具体负责本班级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从而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这样制定的三级协管机制会帮助资助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真正的将帮扶落实到贫困学生。
2.健全制度,贯彻执行
高校方面为了全面的对国家的帮扶政策进行贯彻落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在制度上做好合理科学制定外还要加强宣传,同时,有三方面的问题要引起注意:1.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综合测评工作。这两项工作是我们做好各种奖助学金评定的基础和依据。学校在反复修订帮扶政策的基础之上,加强事前的调查、过程的抽查、结果的公示、事后的跟踪等环节,使资助结果更加科学、公平、合理;2.通过加强学生信息的采集、学生相关信息统计等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建档和更新工作,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库,准确掌握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3.加强监督与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均设立反映问题的意见箱和联系电话,随时接受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并反馈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对资助对象资格的确认、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发放和制度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和检查,同时,接受全校师生和纪委的监督检查。
3. 提升学生的诚信素质
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首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并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学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团日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加强沟通和讨论,在活动中认识诚信的真挚意义。
三、促进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建议
1.贫困生认定工作要认真落实
3.1.1建好贫困生档案。每年新生入校后,我们想方设法多渠道主动收集贫困生信息,并在第一学期期末初步建好贫困生档案,同时把贫困生档案作为有贫困要求的各类奖、助学金等的主要依据,以避免推荐评选时产生过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如:如果有吸烟酗酒或长期高消费现象的,则及时清除出档案,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有效性。
3.1.2细化条件,严格程序。我们在吃透上级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将受资助学生的评选条件进行细化,如针对国家助学金,可附加申请对象必须无抽烟酗酒、无违纪行为等条件。
2.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高校在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应该结合到位,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一是注重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感恩意识教育。二是注重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的典型示范教育。高校要选择有针对性的选取其中事迹感人、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典型,通过网络、橱窗等渠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模范教育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体会社会及国家的关怀,将此种力量转化成为学习和回报社会的动力。
总而言之,高校的帮扶工作不止是国家和社会重视的问题,各大院校要积极的开展和配合政策的落实实施。高校的帮扶工作要有校领导指出正确的指导方针,上下一心的贯彻执行,将正确的育人理念和“以生为本、帮困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认真的用心领会,才能真正的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位,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积极的促进了大学校风的建设,教书育人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也会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蕊.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朱海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
[3]段铸,程颖慧. 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河北学刊,2011,01:194-197.
[4]马彦周. 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应心12 梁**
落叶飞扬,最终却还是钻进了泥土里,那是树木对大地滋养的感恩;竹笋冒出嫩芽,执着而坚定着,那是竹子对春天的到来的感恩;露珠晶莹剔透,欢快地在绿叶间嬉耍,那是它们对清晨的来临的感恩……每一盏熄灭的心灯后面,都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心怀感恩,点亮那盏心灯--赠人玫瑰,留有余香!因为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好;因为感恩,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而学会珍惜。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仅有几亩薄田。为了生活以及我和弟弟的前途,五十多岁的父母尽管身体并不强健,却整日披星戴月地在田地里劳作,早出晚归,可家里的日子仍然过得很拮据。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未完成的学业攒学费和生活费。看着他们沧桑的面容和单薄的身体,我的心揪成一团,有时想起这些,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让爸妈如此辛苦。后来,因为爸妈的支持和鼓励,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漫长的求学之路犹如漫漫长夜,迫于家中的窘况,饱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磕磕碰碰地一路走来,却坚定不移。是这笔助学金,让我知道了生活中充满着希望,让我知道了这个社会充满了爱。是这笔助学金,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决心,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虽然走得很艰辛--哭过,笑过,也迷惘过,但我从未放弃过。因为我知道,无论怎么样,希望和机会永远在我身边,等着我去发现、珍惜和把握。心怀梦想,又因为这笔助学金的资助,又向梦想靠近了一步。
?有了助学金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我的心灵不再寂寞与无助。在我为生活费担忧时,是这笔助学金解决了我的忧虑;在我为买资料发愁时,是这笔助学金解决了我的忧愁。让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继续自己的学习。我很感激学校对我的帮助,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一个聪明的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开阔视野,更多地了解社会。因为我知道,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拿出应有的态度。如果不能好好学习,不仅浪费了爸妈的血汗钱,同时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一点都不值得;作为班干部的我,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职责,要起到带头作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做事不拖拉、有条不紊;作为一名党积极分子,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制度,做一个高素质、有道德的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利用周末时间做兼职。不仅可以分担一点生活费,而且充实了自己,使自己越来越独立,也学到了很多道理和技能……国家和学校的帮助,让我沐浴着温暖的春光,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追逐自己的梦想,它给了我一双隐形的翅膀,伴我在蓝天白云间翱翔,我的青春正激情飞扬!报答国家和学校的这滴水之恩,需要我以顽强的斗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出合格的青春答卷。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出生在农村家庭的我从不抱怨,也从不自卑。因为我无需抱怨,无需自卑--我有疼爱我的父母,敬爱的老师,可以一起玩闹、谈心的朋友。我始终坚信,艰辛的生活和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会成为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勇往直前的动力。我始终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许我们的道路会曲折一些、艰险一些、漫长一些,但只要坚持不懈,坚定美好的信念,总会一路花开,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挫折,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下新的希望;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失落的心灵以坚强的力量。也许只需一滴水,饥俄的树苗就不在枯萎;也许只需一丝温暖,受伤的翅膀便能高飞。因为有人伸出双手,多少无望的眼睛从此看到希望;因为有人敞开胸怀,多少无助的心灵从此告别悲伤;因为有人献出爱心,多少无助的心灵从此得到了慰藉……
因为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关怀,给了我力量去战胜人生的挫折。我要回报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我的学校和老师。我将全力以赴,来证明我对国家、学校和老师以及父母的感激之情!
篇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逐梦
—— 学前112 梁**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就像一名征战者,有的时候征程充满艰难困苦,但是为了实现梦想,即使举步维艰我们也从不曾退缩。而能够帮助我从困境中突围的,除了自己的奋勇反击之外,还有那一双无私的援助之手。
越艰难的境地,往往越能够使人奋起追逐新的出路。这是我父亲对我说过的话。父亲只上过两三年小学,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从此就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靠辛勤的劳作来挣取微薄的收入。父亲不会说更多激昂的、鼓舞人心的话了,但这句是他常说的,对我影响最深的话。而父亲认为对子女最好的新出路,就是读书,靠掌握更多知识开创自己的新道路。也因此,父亲把半辈子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全部投入到我们姐弟三人的教育上,不遗余力地供我们从小学上到大学。
秉承着父亲的期望,和自己一颗不懈奋斗的心,我一直埋头苦读,不敢懈怠。上高中后我选择住校,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从那时起,我就很少回家了。学校离家里比较远,来回一次先要走半个多小时的泥路到达小镇上,再搭一个多小时汽车才到学校,为了节省车费和时间,高中三年期间,除了长假我都甚少回家。学业越来越繁重,而我与父亲的交流,也渐渐从无事不谈到只剩下寒暄问好的几句,以及张口索要生活费。父亲也不敢和我聊得太多,一是怕占用我的学习时间,再者,是担心我被一些小事、杂事干扰学习的心态。但他也牵挂着外出求学的女儿,于是在我又一次开口问他要钱买考试资料的时候,他在没有告知我的情况下,独自悄悄来到了我的学校。下课之后,我被叫到了门卫处,在我看到父亲前并不知是他要来找我。那天太阳很大,阳光投射到地面上的反光能把人的眼睛刺疼,父亲没有坐在门卫室里等我,他是站在校门口的一颗大树下,背对着校门看着马路上的车来车往。我从走出校门的一刹那就看到了他,虽然是背对着我,但是那熟悉的背影我一下子就能认出来。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父亲的单车后座去赶圩,即使是上坡的路,父亲也不会把我放下来,反而鼓足了劲把单车踩过了坡。想来,也正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才能做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时候坐在单车后座上看到父亲的背影,是宽阔且壮实的,就像战士蓄积着的出征的力量。而此时慢慢靠近他,才发觉不知何时起他的背变得消瘦了,还有微微的佝偻。父亲还是穿着去年母亲给他买的那件最好看的衬衣,却没有了刚穿这件衣服时的英气挺拔,略宽大的衣服衬得他瘦小了不少。父亲来看女儿,特意穿了最好的衬衫来,管不了穿起来合不合身了。
我走近父亲,喊了声“阿爸”,他回过头看到我,笑了。照旧寒暄问好几句后,他伸手到裤袋里,从勒紧的口袋中掏出了一叠人民币,最外面那张是五十元,中间还有许多散钱,他递给我,叫我拿去买考试资料。我看到他黝黑粗糙的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上有几条裂缝,像快要脱落的老树皮,指甲缝里还粘有黑色的泥土;看着那些钱躺在他的掌心里,让我不忍心,就像将要从他的血和肉里拿走钱一样。父亲见我不拿,着急地问我是不是他来迟了,我忍着眼泪笑着告诉他不是,父亲放心了,挠挠头憨笑了一下,没有再多说就走了。我并不知这一切都被刚好下课走出校门的班主任看到,后来他找我谈话,了解了我的家境和困难,帮助我成功申请了贫困补助,我就很少再问家里要钱了。想到因此而使父亲不再为我那么辛苦劳累,减轻了他的负担,我心里很感激,暗下苦心要更加努力学习。
如今,我已经如愿考上了大学,是这所师资、学习环境优越的高校里的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在大学里,除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利用求学的空闲时间做兼职之外,我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了国家贫困助学金,国家的资助政策就像一双无私的援助之手,在我的逐梦征程上帮助我,带给我勇往直前的动力。今年,我的小弟考上了桂林理工大学,大弟也在南宁上大学,国家资助政策的眷顾鼓励他们奋斗不息。父亲把家里的三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这让村里人很羡慕和敬佩父亲,人前人后父亲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那笑容里满是欣慰和对我们的爱意。然而我们知道,在父亲的笑容后面隐藏着他为我们付出的无限的辛酸和汗水,岁月没有饶过父亲,他正一日日老去。我告诉父亲,经由他的培养和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我们已经长大成人,羽翼渐丰了,在国家资助政策的蓝天下,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梦想直击长空。
我们已经朝着梦想跨进了一大步,但逐梦的征途仍然遥远;心怀一颗感恩的心,逐梦的征战者仍在不屈奋斗。
篇三:心存感恩,发奋图强
——学前122 容**
我是12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现在大二了,回顾这一年多以来,我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资助,同时我深深地感谢国家的资助政策,是它圆了我的大学梦,并帮助我成长和进步。
我来自广西桂平市麻垌镇的一个小乡村。家里有五姐弟和母亲。现在我和两个弟弟均在读书,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人在家靠耕种一亩多田地维持生活。2012年2月,当时正在学校紧张备考的我接到家里父亲去世的电话,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不幸还是降临了。父亲的去世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来经济就不景气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之后回到学校,我复习高考的激情大大冷却了,细心的班主任看懂了我的心思,于是他找我进行了耐人寻味的谈话,他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歌,要坚强的走下去,那样才不辜负亲人的期望。”除了鼓励我勇敢走下去,认真备考以外,班主任还告诉我,读大学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会帮助你圆梦的。我听后如梦初醒,心里的大石头得以放下。后来我坚持了下来,和其他同学一样作高考前最后的冲刺。直到顺利领到玉林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仔细阅读了通知书后,我便去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我告诉母亲让她放心,学费不用愁了,因为国家助学贷款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我可以好好地上大学了。
2012年9月,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我第一次踏进玉林师范学院的校门,在感受着一份份新鲜事物的同时,我也在为自己的生活费用而焦虑。因为当时身上仅带着暑假打工赚到的第一桶金--1500元钱,交完各种费用和买完生活用品已所剩无几。但幸福总是来得及时而突然,在开学第一次班会课上,代理班主任唐师姐给我带来了希望--暖心工程资助。我把自己的情况向唐师姐反映,不久之后,我便领到暖心工程资助的300元钱。至今想起仍是满满的感动。
逐渐地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大学生活暂时安定下来。由于大一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比较少,于是我在学校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每天中午负责教学楼走廊的打扫,这样一个月下来我便收获了240元钱。尽管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基本解决了一部分生活费用问题。此外我坚持学习英语和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东西,身心也变得成熟了。
一个人的努力是在生活点滴中渗透出来的,只要你肯踏实进取,幸运就会降临到你身上。由于我学习、生活上都表现良好,待人和善,乐于助人,所以同学们都信任我。在评选国家助学金获得者的时候,大家为我投上了宝贵的一票……正如一位老朋友所言,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资助,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友情。
大一一年里我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对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这使我更加努力奋斗,发奋图强,所以我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就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广西区计算机一级考试,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取得了二级甲等的良好成绩。这些成绩既是努力付出之后收获的果实,同时也是另一份殊荣获得的基础。就在大二第一个学期,凭借着大一一年的收获和老师、同学们的支持,我获得了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成为班里三个获得此项奖金当中的一员。之后,又被评选为校级“三好学生”。当把这些荣誉列举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是满满的感激、感恩和感动。若不是国家、社会好心人、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极大的资金帮助和精神支持,我想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收获和进步。在此,我真诚地想道一声:“谢谢你们”。
除此以外,本学期我还获得了师范生奖学金二等奖。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一年以来我获得的各类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金总计一万两千元左右。这些钱我主要用于生活费支出,学习用品的购买,还有募捐给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同学,有时也给家里补贴一些,和家人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的,沐浴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春风里,我深受感动,心怀无比感激,我只能通过日常的点滴来回馈社会,尽己所能将爱心传承下去。所以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我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为大家服务。经过努力,如今我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离正式党员只有一步之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并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工作先做好,然后才能更好的帮助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此外,这一年多以来,我积极地参加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去人民公园清理垃圾,在校内打扫公共场所,参加义务献血等。每一次我都认真地完成任务,尽职尽责。
去年12月8日,我们去了玉林市特殊学校,关爱那些身体上有某些缺陷的孩子。当时我们是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即每个人带领一个孩子去游戏或教他们做手工。整个过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他们的动手能力比一般孩子要强得多,尽管他们听不到,不会用语言表达,但你能透过他们时刻微笑的脸蛋和真诚的眼神去感受她们纯真美好的心灵和那一种好学乐观的精神。这次关爱特殊学校儿童活动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一点点的帮助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体验吧。
在学校,我担任第一党支部助理,负责整理同学们入党的各种材料,有时工作很辛苦,但我觉得那并不算什么,我只是在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去服务大家。此外我也是学院记者团的一员,我非常喜欢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我学会了拍照和写新闻稿,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如何把每一次的活动用相机定格真实画面,并用文字简洁表述,都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历练和提高。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站里登出来并被同学们仔细阅读时,我心里便有一种成就感,那是一种激励我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我相信,我在这里将收获更多的进步和成长。
家庭的不幸和贫困不应成为自己软弱和自暴自弃的理由,因为我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国家助学贷款,有暖心工程资助,有国家助学金扶持,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鼓励,同时我也懂得自力更生,“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所以我靠勤工助学和兼职解决自己的费用问题,还能分担家里的一些压力。所以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争气,更没有理由不知恩图报。因为贫困,所以才要发奋图强。因为贫困,所以更要有坚强的信念。如今,正在享用国家资助政策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了国家优惠政策的鼓舞,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上起了学,都能坐在自己梦寐以求的教室接受教育。这不仅在物质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更是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因此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争取日后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我想不出今天是个什么日子?
我刚要问妈妈,就听见爸爸在院外喊我:“江子。给妈抱柴火。
撕花桔垛。“爸爸说的花桔垛,其实就是麦秸垛。是生产队用骡
马在集体的打麦场上拉着碌碡打轧脱粒过的麦秸,然后再把它按工分人口7:3的比例分到社员家中。春黄不接的日子,那可是农家唯一的燃料呀!
我揣摩妈妈十有七八是要烙饼,因为麦秸火软,烙饼不易糊。我放下书包就往花桔垛跑去。
这时看见爸爸手里提着几瓶白酒进了屋。盛酒的瓶子光亮光亮,上面没有商标,是我家用过的醋瓶子。每次醋吃完了,爸爸砸碎一捧石子塞进去,再灌进半瓶水,用两只手掌夹住瓶子左右可劲的摇,片刻黑紫黑紫的醋垢不见了,一只铮亮的瓶子诞生了。这就是爸爸的酒具。
爸爸喜欢喝酒,但不经常喝。只有农活累的时候,妈妈凑个块八毛的钱,爸爸就用这个光亮光亮的醋瓶子到小卖部打上二两散装的白酒。妈妈随便给他整上一碟小菜,这就是爸爸生活最高的享受了。
爸爸把酒小心的倒在一只三钱的酒盅里,每次他都不敢倒满。我现在还明白,他一是舍不得在很短的时间里把酒喝光,二是避免端起后有一滴洒落桌上。有几次我曾看到爸爸用手指抹抹洒在桌上的酒,然后把手指送进嘴里。
我喜欢在旁边看爸爸喝酒,他那心满意足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要是爸爸能赶上今天的好日子,儿女们给他买几瓶装在大红盒子里的原装,他会高兴的什么样啊?
今天,爸爸又打了这么多的白酒,又让我惊呆了?今天。究竟是个什么日子哪?
用花桔烧火做饭妈妈从来不用我去撕,因为花桔垛存放的时间长,最短也是去年的,有的甚至好几年;它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为防雨淋又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压得可磁实了,得一小把一小把的往外撕,撕得手疼。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撕了一小堆,正要抱走,就听见后面一声喊:江子!听声音是“耗干灯”。我最怕他,他叫聂臣。乡亲辈小叔。我也就滑稽称呼他为“耗叔”了。是每天晚上到我家串门聊天最后走的一个。因此乡亲们给他起了个绰号:“耗干灯”。六几年,家家点
的是煤油灯,当时的煤油也是很珍贵的,谁家也舍不得长时间点着灯。“耗叔”总和我恶作剧,见到我捏我的鼻子宁我的耳朵是经常的事。可今天我够庆幸,他对我什么也没做。
紧接着“耗叔”的后面又来了七八个人,都是和爸爸要好的.老乡亲。姓王的、娄的、于的。他们顾不得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就在我家的院子里忙开了。倒土、担水、扎花桔。然后和了一大堆花桔泥,把我家的小院摊的满满的,出去的道都没了。
我现在知道了今天是个什么日子了?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乡亲们利用午休的时间给我们家抹房来了。不管是谁家的事,只要大家互相帮忙的这一天,爸爸就说这是个大喜的日子。
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家家的土坯房都变成红瓦房了。再也没有雨水年年冲、房子年年抹的大喜的日子了。人们不需要那相濡以沫的时光了。每当一次次接过左邻右舍三哥,四叔付给我一天的酬金时,我感慨这时代变了,人民富裕了。劳动机械化、家
汽车发明的主意是让我们交通更便利,但因汽车增长速度过快,道路建设跟不上,造成现在全国各大城市拥堵严重,大大降低了社会生产效率,造成资源浪费。
汽车是一种高速交通工具,而高速也伴随着高危险,每天电视新闻里都会报道,因汽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让我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让多少个家庭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多少个孩子失去父母.......
一、资助情况跟踪调查
(一) 调查方式
笔者的调查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模式, 根据全省各地市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次进行地区抽样, 样本范围覆盖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泉州、莆田、漳州、南平8个地市。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跟踪调查法并结合学生群体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省属 (占65.9%) 和市属 (占34.1%) 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 (其中受助学生比例占总抽样学生比例的60%~70%) , 抽样的中职学校共30所, 每所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和评价情况, 主要涉及受助者的经济生活情况、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资助方式的主观认可度、资助的需求度等。二是了解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 了解省内不同区域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调查问卷首先在泉州地区试点发放100份, 经统计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 正式发放9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 占问卷总数的97.6%, 有效调查对象的学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调查数据及分析
1. 资助政策的吸引力调查
能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学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否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2006年到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年份, 中职招生数总体维持增长趋势, 但是增量较小, 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2009年增幅明显加大, 2010年稍有回落, 至2011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达到最高值并首次超过高中招生数, 增幅高达50 223人。2011~2014年间又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笔者认为, 数据的变化与相关资助政策的变革有一定关联。纵观近年资助政策的沿革, 呈现如下特点:第一, 助贫济困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自2006年7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7年正式将中职学校资助政策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助学金, 用于资助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2013年春季学期起, 资助对象调整为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占在校生10%比例的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全日制二年级在校学生。第二, 免学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 (艺术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对就读民办中职学校的有正式学籍全日制三个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原有涉农专业及全日制贫困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有正式学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对二年级涉农专业的学生免学费, 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对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至此, 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经数据分析, 免学费资助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作用,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时考虑了该政策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14.8%表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享受到资助及免学费的政策, 这其中有52.2%的学生来自农村, 32.8%的学生来自县级市或县镇, 12.3%的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可见资助政策对农村学生吸引力较大, 对城镇、山区的学生吸引力次之。针对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大, 且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 资助金发放重点倾向于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施免学费政策使贫困生选择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得到鼓励。调查还发现, 资助政策对中职一年级学生, 即初中毕业生的影响力较明显, 这对中职生源的扩大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从2011—2014年招生人数下降的态势中可以看出, 资助政策的持续吸引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入读中职学校与相关资助政策并无太大关系, 个人学业成绩、兴趣发展倾向才是其选择学校类型的关键考虑因素。
2. 资助方式及资助力度的认可度调查
访谈中, 受助者认为讲究资助方式更能促进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国家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办理助学金银行卡的方式, 将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资助制度挂钩, 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卡”一张卡号对应一个学号。受助者充分肯定了使用资助金银行卡的优势, 认为既能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确保账户安全, 又有利于查询, 方便受助者对助学金的自主支配, 还能有效减少资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规避操作上的不规范, 有效杜绝部分学校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助学金的现象, 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查中对资助方式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人数达71.2% (如下页图2所示) 。当问及最能激励自己向上完成学业的方式时, 23.5%的人认为是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 21.4%的人认为是国家助学金, 22.3%的人想增设国家、省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32.2%的人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取奖励。数据说明, 在资助金的种类和方式上, 学生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调查中也了解到, 贫困学生的学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习成绩表现不佳,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但该群体的学业上进心强,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学业现状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资助力度方面, 2006年实行对中职学校5%左右特别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 对15%左右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其中, 对选学种植、养殖专业的每人每年学费减免600元, 生活费补贴400元) 。2007年以后,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500元。在调查中了解到, 学生月生活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7.5%, 500~1 000元的占51.4%, 1000~1500元的占10.5%, 1 500元以上的占0.7%。据进一步数据细分, 省内内陆山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50%, 500~1 000元的占76%;省内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26.9%, 500~1 000元的占59.3%, 1 000~1 500元的占12.8%。尽管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仍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额度每人每年的1 500元对满足大部分地区受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3. 资助需求类型调查
通过对比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家庭状况, 可以了解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能否将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从学生整体中有效区分出来。根据表2的数据, 受助学生属于涉农类的430人, 占49%;属于城市低保家庭的125人, 占14.2%。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看, 父亲务农的占45%,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26.3%,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2.8%,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6%;母亲务农的占34.9%,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34.7%,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7.5%,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0%。从家庭类型看, 父母健在的占83.4%, 一方亡故的占5.8%, 父母双亡的占16.0%, 父母离异的占37%, 父母大病或有残疾的占4.8%。从家庭构成看, 独生子女占28.6%,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47.6%, 有两个兄弟姐妹的占15%, 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占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受助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务农人家的子弟, 且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倚重于父亲的职业。父母离异的家庭类型及双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贫困生中占较大的比例。从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来源途径的差异看, 贫困生中有10.3%完全由家庭供给, 部分生活费还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靠助学金解决住宿费、杂费的贫困生占29.6%。普通学生中完全靠家里供给的占86%。可见,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区分出来。调查还涉及“在您的班级, 学生中是否存在不该享受助学金的却享受了该政策的”, 97.0%的学生认为“没有”, 1.4%的学生提出“有, 且占用了该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名额”, 0.7%的学生提出“有, 是一些没见到的学生在我们班报的”, 0.7%的学生提出“有, 一些退学的学生还在享受”。从认定贫困生准确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来看, 97.0%的学生对资助政策保证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助学金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 (约占3%) 对认定资格提出质疑, 但仍然可反映出非正当领取资助金现象的存在, 这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学校在贫困生评定方式和后期监督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漏洞。
调查还进一步了解到受助者在获得资助前后其生活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情况。从在校日常消费的差异来看, 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月平均消费总额相差200~300元。其中从消费类型上细分, 月饮食消费相差90~110元, 在人际交往支出和娱乐方面相差60~90元, 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40元左右。在访谈中, 受助者表示, 领取助学金会考虑优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参加学习培训 (占55.7%) , 其次用于改善个人日常饮食质量 (占30.4%) , 最后考虑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调查表明, 资助政策使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整体状况与普通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还了解到, 国家助学金一般于每年的1月、6月分两次发放, 每次发放750元。因此,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月领取资助金, 且由于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缺少规划, 往往在发放的当月或次月便已消费一空。由于学校内部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并不多。多数贫困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方式则是到学校周边打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兼职每小时约有7~8元的酬劳。
4. 资助成效及政策惠及度调查
在资助政策效用的主观认可度方面, 大部分受助者认为资助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 (如表3所示) 。当问及国家实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的意义时, 68.7%的学生认为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不至于因经济困难辍学;4.8%的学生认为是杯水车薪, 发挥不了太大作用;23.2%的学生怀有感恩意识, 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提高求学热情;2.6%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当问及“您如何理解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目的”时, 51.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8.9%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23.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人才, 实现教育公平;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两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能够在主观上认同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所在。当调查进一步问及“您觉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 21.6%的学生认为达到了;57.0%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了;13.4%的学生认为极少达到;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见, 通过资助政策可让大部分受助者有所获益,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资助需求尚未能得到满足。
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 当问及“您所在的班级, 学校或上级部门有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到班核实受助学生名单”时, 53.2%的学生表示“经常到班内核实受助学生名单”;30.6%的学生表示“偶尔到班级核实受助学生名单”;8.3%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到班级核实过;6.4%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此事。数据说明,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动态管理上还较为薄弱。访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资助部门在学期初登记贫困生名单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学期中或期末进行过摸底。当调查问及“您或您身边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银行卡丢失后, 是如何办理的”时, 63.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资助部门填写申请表, 到银行办理后, 再把申请表上报学校;5.7%的学生表示学校根本不问, 自己处理;52.4%的学生是由家长协助办理的;25.4%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数据表明, 学校的后期资助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对特殊情况的应对力有待提高。调查还征求了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改善建议, 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审核认定环节需要加强;25.4%的学生希望学校在严防骗取国家财产方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26.8%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资助育人、促进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二、影响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 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需要, 是特定社会发展情境的产物, 资助政策也不例外。政策的实效性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相宜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运作过程的协调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贯彻执行力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政策环境的制约性导致政策吸引力有限
调查表明, 现行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作用较小, 且主要吸引的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存在困难。其原因有两点:第一,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较为薄弱, 就其内部发展而言, 生源质量、教师质量、教材质量、实训条件都不容乐观;就其外部适应性而言, 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需要,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就文化环境因素而言,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大众存在将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与末等人才的认识误区,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多元的认识, 普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认同度不佳;就制度因素而言, 中职教育人才被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机关单位用人机制等排斥在外;就社会劳动力分工结构而言,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准入门槛较低, 且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被社会重视, 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症结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资助政策系统与外部政策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大众意识等制约着资助政策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影响着资助政策的实效发挥。要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需要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师生等多方合力, 非一系列优厚的资助政策所能解决。第二, 价格因素对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学的影响力较小。对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 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也在提高, 经济因素将不再成为学生选择受教育类型考虑的主因。免学费资助政策不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业成绩。上述两大原因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 只有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才具有吸引力。
(二) 政策的普惠性降低了资助能效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覆盖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但对政策的地区适应性考虑不足。资助金额与各地的物价水平、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类型的人员比例、需要资助的金额还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和规划, 由此导致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落差大。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 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比较多, 贫困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金受助面不宽, 分配指标不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又面临资助受益面过大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学生、家长对政府的信任度。此外, 资助政策未对贫困生这一政策目标群体做出充分、有效的贫困程度划分。现行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较低, 资助方式较为简单, 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主要依据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判定, 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行为习惯等没有关联。受助学生的评定方式体现了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没有体现差异性。因此, “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资助政策, 其普惠性的表面是人人受益、受助公平, 而实质上人人享受到的资助金额相当有限, 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这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利益, 降低资助能效的发挥。
(三) 资助组织机制不完善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资助机构多数采取挂靠形式, 没有独立机构, 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例如, 福州、泉州、三明三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招生办公室;厦门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莆田、漳州、南平、宁德四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职教中心或职教教研室;龙岩的资助机构挂靠在电化教育站。而县一级的资助中心挂靠情况则更为复杂, 挂靠的部门有招生办公室、职教中心或教研室、工会或教师进修学校、基金会、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局招生考试中心等。即使有的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在人员数量上仍严重不足, 且流动性较大, 远远不能满足资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资助工作被划归学生处、学籍科的教师代为管理, 也没有按照比例对专职人员进行配置, 操作人员一般为兼职, 工作量大。资助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 这是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的主要原因。
(四) 制度设计欠合理影响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评价方式上存在缺陷。各地资助管理部门要求学校于每学年开学初的两个月内上报贫困生人数, 而在这一时段内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还相当有限, 对家长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甚了解, 对经济困难证明的相关材料是否真实无法确定。目前, 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各地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 但这样的认定方式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统一的标准, 缺少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支撑认定结果。事实上, 只有低保户可以拿到民政部门的低保证明, 贫困生类型中除低保户比较容易认定外, 其他类别的认定相对比较困难。例如, 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该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认定, 需要什么证明材料, 各地暂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际认定中存在困难。甚至有部分家长利用相应的社会关系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这给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影响了资助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五) 运作过程的不协调性影响资助金的发放效率
就学校资助工作而言, 资助金申领的步骤、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层层审核上报, 资金到位后才予配给。由于上级资助金配套拨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不少中职学校要到年底才能配齐相应的资金, 因此学校不得不将资助金在每学期期末一次性发放。而按照政策的初衷, 国家助学金应按月发放, 及时用于补助贫困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发放的方式使资助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解决生活困难, 资助金的发放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性的发挥。此外, 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 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 由财政部门给学校核拨免学费补助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 一般于学期初预拨部分资金, 而大部分资金要到年末或次年初才予以拨付, 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层级管理等原因, 无法及时拨付给学校, 甚至资金由教育局到学校要拖延近5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转。
免学费政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中职生源的不稳定。入学缴费让学生有后顾之忧, 担心中途退学学费不能返还, 无形中尚有一种约束力。而免学费政策实施后, 反而导致中职学生流动性加强,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甚至不少学生到不同的学校预报名, 在一所学校读不下去了就更换学校, 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且对中职教育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三、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长效机制
中职教育国家资助体系的设计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既要对基本资助工作制度作出规定, 又要设计制度中的细节, 还要辅以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管执行体系, 才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又详细严密的体系。首先, 当务之急是健全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独立建制, 资助工作归口管理, 至少应配备日常专职工作人员2名, 学生资助中心和工作人员应在编制、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可建立校长统筹领导, 各部门、处室分工负责, 各年级、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校长总体负责, 全面领导学生资助工作, 其中国家助学金的组织申报和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 核定审核工作由德育处负责, 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由总务处负责, 要设立资助专账, 资助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由财务室负责。应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 添加必要的办公设施, 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开支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兼职担任资助工作协管员, 协助做好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上报、登记工作。其次, 要健全工作机制, 规范资金管理,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形成顺畅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严格规范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及时为新注册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档案, 加强对重复学籍、流失学生学籍等异常数据的核查, 实时申报本校受助学生信息, 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真实、规范, 避免助学金漏发、误发现象。要完善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程序, 强化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 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鼓励动员全校力量进行监督。
(二) 理顺体制, 改革资金拨付办法, 提高资助金发放效率
针对国家财政资金下拨时间滞后问题, 应改革拨款机制, 简化资金流转的审批手续, 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特别是在免学费补助方面, 要建立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各地政府应尽财力可能,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按生均定额拨款, 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力度, 试行上学期末预拨本学期的资金, 本学期结束时清算助学金的拨付方式。例如, 秋季学期预拨资金可按上年计划招生数、综合实际报到率、期末辍学率进行测算;春季学期以上年期末学生数, 结合春季招生计划及上年春季招生报到率进行测算, 多退少补。每年7月底之前, 资助金由省级统筹下拨, 教育厅根据年初审定的在校学生数, 下拨本学年省级以上财政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的50%。其中省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拨付学校, 各设区市属学校由省财政通过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入各设区市财政局金库, 再连同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部分下拨设区市教育局, 然后拨付有关学校。各县属中职学校由省级拨付, 连同本级财政设立的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拨付学校, 以确保下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此外, 由于非全日制免学费是由当地财政负担, 资金往往不到位, 建议非全日制免学费补助由省财政拨付或至少承担50%。
同时, 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将助学金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 并重点向经济弱势群体倾斜。各地区可出台资助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制定本区域内中职学生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创造政策落实的微观环境, 根据国家的基本构架, 细化资助制度中一些规定和条款, 以提高各地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 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 完善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定和公示程序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严格把关, 做好资助对象和资助范围的核定工作, 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贫困生认定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 由贫困生在入学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撰写书面申请, 详细说明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学校应特别注意考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资助数据统计应做到及时、准确。其次, 在综合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考核评定方式,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通过课任教师、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生活消费情况、家人身体状况及社会兼职情况等, 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家庭及本人消费情况、遵规守纪、道德礼仪表现、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因素,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根据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条件中的权重, 将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不同等级的困难档案。然后, 根据各年级、班级贫困生指标, 按比例具体分配名额, 确定资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确定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还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月度开支的基本消费过程, 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讯工具使用情况、学习办公用品情况, 以及动态变化中的支付能力, 以便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资源库信息档案, 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等做出应急援助反应。再次, 可由班级评选认定工作小组依照两轮评分机制, 先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分类认定, 再结合贫困程度评出贫困等级, 明确受助层次。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主评议, 将确认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方式有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学校网站、本校班主任群、助学群共享等。学校应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 提高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奖助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国家每人每年的助学金标准为1 500元, 具体标准可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1 000~3 000元的范围内确定, 赋予地方或学校自由裁量权。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划分等级, 具体可分为部分享受型、全额享受型及高额享受型几个层次。例如, 特困生可高额享受每人每年资助3 000元, 一般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 500元, 部分对资助需求相对较小的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同时, 对接学籍系统, 实行资助网络层级动态管理, 简化申报审批程序, 做到按月及时发放, 甚至在受助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提前支取资助金。为有效解决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问题, 各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 确定本区域内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金资格的具体比例, 在5%~15%的范围内浮动, 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及学校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 应在努力扩大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的同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由学校而非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实施以奖代补、奖助结合的方式。在贫困生群体中更应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以奖学的方式助学可以更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更便于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可由学校对每人每年1 500元进行统筹支配, 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刻苦程度、劳动活动参与情况等具体规定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必备条件, 与奖学金结合, 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对违反学校校纪规定、学业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具有不良消费习惯、生活铺张浪费、拒不参加顶岗实习或公益劳动、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格的贫困生应缓发或取消受助资格。此外, 还应扩大助学金的资助渠道, 确立资助资源开放观。目前, 资助政策中大多数资金是通过政府发放, 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投入过程, 需要不断地丰富资助来源, 以满足中职教育贫困生的需要。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 共同建构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核心、以学校奖助为依托、以社会力量援助为支撑、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资助体系。
总之, 从根本上说,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推行相关资助政策, 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应是此消彼长争夺生源, 应给予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空间, 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发展要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 加快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义务教育质量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训实习条件普遍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要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还应走内涵发展道路,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 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 紧跟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教材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真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归根结底, 只有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才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也才更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 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评价以及资助政策地区适应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实效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变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11, 27 (5) :13-19.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 (2) :1-6.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多维度资助模式 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71-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自身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高校资助工作成效成为考察社会教育事业的基本核心指标,它是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也是我们维护社会教育公平,保证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物质和行为载体。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和物质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贫困学生主体往往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体现在其社交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或相对薄弱上。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对于贫困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的挖掘和精神世界的关注等方面存在欠缺。无论是从受资助个体发展本体需求的模式上,还是从夯实资助基础引导贫困学生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思想转变方面,都对更好地推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多维度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人性化创新指向。
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工作内涵与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步构建起一种以社会公平为导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双重使命,包括完善和维护教育公平,建立满足个体成长需求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等。
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奖、贷、勤、助、免”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资金投入巨大,助学贷款渠道畅通,学校和社会捐赠的各类奖助学金充足,再加上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目前主要是以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其他形式为辅,资助覆盖面已达到100%。但在实际工作中,资助方式的供给是否与学生的需求意愿相符合;大量资助专项资金是否发挥效益真正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解决了多大程度上的困难;各类资助政策是否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成才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是否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将是高校重点关注和努力寻找合理解决方案的问题。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对经济贫困学生资助,以不同资助内涵为基本要求,赋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资助新内涵。体现到育人这个目标上,高校应以传统的资助政策为基石,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更多地满足多样性的学生个体需要,将“在教育思想上要求人性的回归,而在教育实践上要求向人类的情感世界趋同”。[1]
现阶段各高校仍是更多地将物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心理疏导则处于一种次要的从属地位,这样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导。学生是学校的存在主体,我们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要体现在物质资助层面,而且还要体现在精神的建构和心理的呵护层面,并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2]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文化观,推进学生自我构建正确的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情感解读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书育人体系中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协调元素,统筹协调提升学校跨部门的工作机制是群体能力最典型的表现。这个机制主要关注不同贫困生群体、不同学生层次的心理感受和成长需要,目的是通过多种资助方式(直接资助、鼓励资助、有偿资助)对学生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慰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所要面对的问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真正激发贫困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人本观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新境界
“人本”是当下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教育事业发展脉络,以经济资助和育人、帮扶和救助、服务提升和情感关怀等主要形式,发展传统的时代哲学体系进入高校资助育人的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的个体发展和需求,开启资助贫困学生视角的新维度和路径,把以人为本观念置于人文关怀、爱心捐助的实践生活中,体现出以人为主线的情感诉求。
(二)情感诉求和育人能力相结合的资助精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一方面,特定的人文关怀的资助模式使得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将超越特定群体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特定困难群体在面对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律内涵。不可否认,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存在一种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并对自身的学习状况、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等有着很大的与现实生活的隔断化。我们可以从思想、情感塑造着手,改变其原有的“等、靠、要”思想,为其树立以资助育人为方向的并富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念的意识,引导其自强、自立、自尊和感恩的思想知识提升。我们还要规范和完善资助流程,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逐渐使个体的情感与核心创造力转向更加开放的为社会服务的空间维度上。
(三)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的时代要求
高校资助制度应符合时代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我们要把一种秩序化、情感化的资助育人模式引导成为一种具有创新模式的战略要旨,并在其中构架一套有形的实践体系,包括创新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创新高校资助体系以及工作思路等,真正地将党和国家的资助育人的美好意愿融合到我们工作的实际中,充分满足贫困生的个性内涵需要,关注贫困生家庭背景以及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点带面、以创造性的辅助资助政策使贫困生家庭从贫困转向脱贫。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等道德意识和主体意识,使其以‘内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3]从而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明确到这种个体性的意识形态中。
四、资助育人理论体系的架构
众所周知,面对教育产业化的迅猛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赋予学生推动社会前进和国家进步的义务与权利,这是社会层次上高校追寻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
(一)社会共同参与,多维度培育
高校资助贫困学生通常采取直接资助、有偿资助和鼓励资助的模式。贫困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不同学生面对不同的资助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愿望往往有较大偏差。在提供经济资助和情感关怀的同时,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应积极倡导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和培育,以心理脱贫与经济帮扶相结合并实现以教育为根本的价值诉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各自独特优势和性格的路径,完善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空间或平台。
(二)全面推进勤工助学工作,教育学生自强自立
学校资助育人模式不但在物质上进行资助,而且要使个体自身理解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策略。勤工助学就是表达这一资助意义的载体和承担体。勤工助学使学生在取得合理报酬的同时,能树立坚定的自强自立自信的情感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创造能力和深化对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认识,它可以解释为一种资助身份认同和象征符号的自我归属感,借助这种方式使个体能够亲近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建立动态的信息管理和监督与跟踪机制
资助贫困学生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信息化数据平台,将真实、客观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校生活表现、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个人品质等内容形成完整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强化和梳理对贫困学生的动态实时跟踪与调研,以大数据的分析来拓展对贫困学生的综合评价。这样既能使高校以社会文化为支撑点,培养了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又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贫困学生社会意义上的人性化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体系是一项提升个体创造能力和精神需求满足度的战略政策,也是新时期以资助育人为内涵的凸显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工程,它重视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灵本源,是高校建构更加完善的助学政策体系的源头,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 注 释 ]
[1] 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取舍[J].高教探索,2009(4):120.
[2]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3] 李德福,黄军利,肖亚飞.略论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9):60-66.
【大学生资助征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应征入伍资助10-29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10-22
大学生资助申请书范文05-31
大学生受资助的演讲稿05-27
大学生受国家资助感谢信10-12
黎明职业大学困难学生资助实施细则07-18
在资助贫困大学生仪式上的讲话06-11
大学生廉洁征文2000字09-21
大学校园廉洁文化征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