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精选10篇)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1

教育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现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统计如下:

一、课堂。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我校目前共有13个教学班,其中初一5个,初二、三各4个,依据规定开足开齐每门课程。我校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贯穿教学过程中,意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每周坚持举行周一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和班会课,每周开展一节国学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图书室。我校设有专门图书室,并有专人管理,我校藏书已达2万四千多册,每周学生都可以自由借阅图书。每班设有图书角,各班有专门图书管理员,负责借还各班图书。

三、黑板报。我校定期举行班级黑板报评比,黑板报内容围绕安全、德育等内容,并不定时进行更新。

四、知行学堂。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知行学堂活动,校级一学期开展两次。每次活动计入班级量化积分,并进行评比,图片、视频资源定期上传学校资源库。每次活动严格按照“七个一”要求开展。依照学年计划,本学年班级已经开展四次,学校已经开展两次知行学堂活动。

五、宣传栏。校园内宣传栏随处可见,内容定期更换,主要内容有光荣榜、优秀学生、优秀社团等。楼道、教室外的墙壁上张贴德育标语,“六礼六仪”规范等,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学风浓厚的氛围。厕所墙壁上有温馨提示,德育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六、广播站。我校设有校园广播站,由传媒部学生负责,遇大型节日播放相关歌曲,并有专门学生向全体学生进行演讲等。

七、微信公众号。学校设有“沁阳市第十五中学学”微信公众号一个。每天更新学校新闻内容,宣传成功教师、成功学生、成功家长的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

九、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利用周日例会时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全体教师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2

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校长张任华, 就是这样一位让人羡慕、让人敬重的幸福之人。

踏上梦想之路

1993年夏季, 风华正茂的张任华走出了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大门。他满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憧憬, 渴望着一步迈上讲台,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开学的日子到了, 在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校门前, 一群群刚度完暑假的学生们相互簇拥着、精神饱满地走进学校大门。而此时站在校门口的张任华, 看着这些稚嫩的笑脸, 不禁心潮澎湃。他知道, 当他跨进这个大门的时候, 他就开启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之路。

在校领导的办公室, 他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始料不及。“你是学化学的, 可是我们学校不缺化学老师, 缺英语和数学老师, 你能教吗?”尽管领导的语气平和而舒缓, 可在张任华的耳中却如同炸雷。但是性格倔强的他满怀对教师梦想的渴望, 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能教!”话一出口, 他就在心里做好了艰苦的改行准备。

望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眼中那坚定的目光, 校领导认定了, 这是一块好钢, 教什么都错不了。于是, 张任华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并担任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

为了胜任数学教学工作, 张任华重新捧起了数学教材认真钻研, 有空就去听老教师上课, 并虚心向别人请教。不久, 他的数学课就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他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 也成为全年级六个班级中的排头兵。

工作突出, 教学效果好, 使张任华很快被领导选中, 四年后即被提拔为主任, 后又成为副校长。当2003年秋季开学时, 张任华已担起了45中学校长的重任。

这是一所1958年建起的中学, 地处沈阳市郊区, 学生都是当地农民的孩子。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张任华呕心沥血, 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工作上, 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逐渐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欢迎、学生喜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学。

随着沈阳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2010年, 四十五中学被政府划入城市的中心城区和平区。这个区是沈阳市教育界的龙头。并入该区后, 张任华更加感到自己肩负担子的沉重。正当他带领全校师生努力向更高的山峰行进时, 2011年学校接到动迁通知, 原校舍被政府征地改作他用。为了给学校选出新校址, 张任华东奔西跑, 最后选中了区内的一处空闲厂房。在这里, 张任华亲自设计, 带领全校员工把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院落, 硬是改造成了一处美丽的花园式学校。走进校园, 柳树长廊、盛开的格桑花、色彩斑斓的花圃、操场四周如彩带般的花草树木, 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师生们在这典雅、秀美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工作着。

信仰为梦想引路

有些事情, 真的不可预知。

由于城市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 使四十五中学从原来的教育“平地”走上了教育的“高原”。在“平地”时, 四十五中学是一所名校, 可到了“高原”, 名校的称号已离它远去。面对这种情况, 天性不服输的张任华又一次面对巨大的压力。他的心里十分清楚, 四十五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 85%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另外15%的学生基本是当地农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作为教育强区的和平区教师也有一定差距。但是, 历史既然把四十五中学推上了“高原”, 自己就不能辜负百姓的重托。于是, 他开始了新的拼搏。

作为一校之长, 要具备的首要素质是懂管理、会管理。可是张任华不满足于这些, 他要求自己要把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他把学校管理工作的责任进行了精细分工。如对教师的管理, 不仅对其教学、科研、考勤等方面有规章制度, 即使对其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也都有要求。他将管理责任明确、具体地落实到每个管理者身上, 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学校搬到新址后, 因受客观条件限制, 食堂不能同时容纳全校师生就餐。为避免拥堵, 保证师生安全舒适地用餐, 张任华和校领导班子一起, 制定了几套方案进行试运行, 最终形成了“有序、无声、高效”的就餐制度, 从而保证了全校近千名师生在午休的一个小时内, 都能舒适便捷地就餐。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张任华也进行精细化的评价。他认为, 责任分工精细化是刚性的制度, 而真正挖掘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是离不开人性化的评价的, 也就是柔性的奖励机制。只有刚柔并济, 才能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始终, 发挥其最大功效。张任华坚持做到学校的工作安排到哪里, 评价奖励就落实到哪里, 将学校的一切工作与评价制度直接挂钩,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制度中,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在学生评价体系中, 为了细化管理, 学校创造性地打破班级之间评比的做法, 而是以学习小组为评比单位, 进行全年级间40多个学习小组的竞争, 各年级定期进行优秀学习小组的表彰。教学楼每层分别设有《学生综合成绩量化星级表》, 使学生管理不仅细化到小组, 更是将学生的评价细化到每一名学生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还是品德, 都对应相关评价标准给予授星, 并依据星级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学生们在这种开放和竞争的氛围中都信心倍增, 力争上游。

张任华深知, 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 张任华和校领导班子一起, 带领全校教师不断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他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三化六环节”教学模式。三化即:课堂问题化、学生主体化、教学多样化;六环节即:疑 (目标提出环节) 、学 (自学阅读环节) 、研 (研究讨论环节) 、展 (自我展示环节) 、练 (训练创新环节) 、问 (归纳反思环节) 。这一教学模式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以运用, 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 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究型转变。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在探索教学改革的同时, 张任华还狠抓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不仅以教研组为单位坚持开展常态化的教研活动, 认真研究教材, 而且注重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张任华亲自参与教师的“岗位大练兵”及校内优质课的评比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2016年的中考中, 四十五中学有3人考入了沈阳二中, 有1人越过了省实验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有21人超过了700分, 从而开创了新的升学纪录。

向科研要质量, 以质量求发展, 这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张任华深刻地认识到, 当代的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 必须成为一个能教学、懂教研、会科研的研究型教师,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于是, 张任华和校领导班子一起, 成立了校领导挂帅的科研领导机构, 制定了详尽的年度科研计划及完整的科研考核评比细则。同时, 下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科研小组,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意识, 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辅导, 派老师出去学习。各教研组以“真实”为原则, 以问题为导向, 以课题为牵动, 分析、破解学科领域的重难点问题, 最后形成完整的研究方案。数学组的《数学章节复习手抄报研究》、语文组的《数字化环境下作文模式研究》、政史地组的《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理化生组的《初中物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法的研究》等课题, 都来源于课堂中的问题。“三化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就是教师们在来自课堂的科研课题中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如今, 四十五中学的教师已尝到了科研的甜头, 他们以“小课题”为研究抓手, 积极投身科研, 涌现出一大批科研骨干和骨干教师。他们的成长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中,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年来, 学校完成了国家、省、市科研课题8项, 还有部分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让梦想变为现实

张任华对教育工作无比热爱, 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是个良心活, 一定要好好做。”就是为了这个“好好做”, 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都没有丝毫的抱怨, 而是把这些困难看作是磨炼意志、展示才能的最好机会。

采访中, 张任华告诉记者, 他是因为上了大学才走出了农村,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从而改变了命运的。他非常希望自己学校这些农民工的孩子都能好好学习, 都能考上高中, 考上大学。他说:“尽管一些家长对我说不对孩子抱升学的希望, 但是我要让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经过三年的学习, 然后抱着对未来满满的希望走出四十五中学。”

为了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 张任华在师生身上下足了功夫。他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 不论哪位教职工, 家里的婚丧嫁娶事宜都有他的身影;谁家里有了困难, 他都会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他说:“只有这样, 才能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地、努力地工作。”他的话, 在四十五中学得到了验证。女教师杨平因病手术后, 医嘱需要休息3个月。可是, 她知道了学校教学缺人手后, 只休息了两个月就跑来上班;老教师杨彬因年龄大、身体不好, 本已从班主任岗位退下来, 可她看到班主任岗位缺人时, 又毫不犹豫地顶了上去。四十五中学的老师们都说:“校长在前面带头干, 我们没啥可说的!”

四十五中学的学生, 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相对于城市里其他学校的孩子, 他们各方面条件都较差, 没有好的学习环境, 没有条件学习各种文体特长。张任华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怎样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 让他们也像城市孩子那样得到全面发展呢?他和学校老师们一起, 帮学生组织起各种文化社团, 成立了舞蹈队、古筝队、合唱队、篮球队等, 让孩子们不用花钱就能受到艺术的熏陶。

走进四十五中学, 你见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端庄、礼貌, 这得益于他们长期坚持开展的每日“省身”活动和“知礼仪、懂感恩”的专题系列课程。在这个校园里, 没有打架、骂人的现象, 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都是和睦相处, 亲如一家。每到年、节, 大家都在一起包饺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 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 使他们在家孝敬父母长辈, 在校尊重老师同学, 学习刻苦用心, 成绩稳步提升。如今, 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 许多家长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孩子放任不管了, 而是积极配合学校, 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信心。

2010年学校划入和平区以来, 张任华带领全校师生埋头苦干, 仅用6年时间就把一所普普通通的初中打造成一所小有名气的中学, 为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学苗, 而他自己也光荣地被评为和平区十佳校长。沈阳市委常委和平区委书记冯守权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2016年9月, 亲自率领全区教育界的领导在45中学召开了现场会, 对张任华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3

走过世纪碑,再转过一丛青翠的北方细竹,便到了李大钊烈士的雕像,雕像背后便是朱建民校长办公室所在的李大钊研究会楼(它的另一部分功能是办公楼)。一扇屏风让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风韵。屏风的后面,便是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的办公桌,而我们要采访的人,早已起身热情地过来招待客人了。

有一句话是:“四十岁以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仔细端详朱校长,深感一股淳厚之风:他面怀忠厚之色,目含深沉之意,是个一见面就容易产生亲切之感的人。在诸多采访中,我们注意到,越是成功的教育家,往往越具备亲切的气质,也越受到学生的爱戴。朱校长也是如此。采访的那天,正赶上三十五中学生的课题报告会,朱校长带领记者前去参加,一路上遇见的学生都既尊敬又爱戴地向他热情打招呼,而不是学生对师长天生具有的敬而远之——老师的级别越高,这种敬畏往往也越多。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但最是细节见真章。

人人有课题

参加完课题研究报告会,我们又回到了校长办公室,开始了此次正式采访。

记者想起在报告会上听到的学生报告,便问起朱校长对此的感想。那是三个女生,为了研究流体力学而自主进行的多个测量流体压力的实验。如果严格审视一番,她们的实验似乎只是证明了流体力学中某个已有的结论,并且不具备应用价值。但朱校长可不这样认为,他说:“流体力学本来就是高中阶段物理课缺少的部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没有的,但我们的学生能够选择这部分作为研究内容,并且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本就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她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结果还需要完善,但过程很好。这三个女孩子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器具,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此,朱校长谈到了三十五中的特色,那就是学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实现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让学生得以走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践,并且在寒暑假还能参与到科学考察活动中,这无疑为广大高中生开扩了科技视野。

其实,科技创新并非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专利,朱校长说,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周的半天时间,每年的寒暑假,从实验设计开始立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人人有课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流体力学课题,就是没有参加中科院课题活动的学生自主进行研究的,所以显得相对简单了一些,可谁又能说她们做得不好呢?

在外界眼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的都是理科的学习尖子,并且本身就是尖子生,而实际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中也不乏“志士”。朱校长讲了一个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那年,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太阳黑子对地球影响”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导师答问环节中,面对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學生沉默了。最后,这个学生说:“老师,您别问了,这些问题我现在答不上来,但我会终生研究这个课题。”这样一句话,感动了现场所有老师。朱校长讲完这个学生的事迹,仍然不无感慨:“这个学生的志向如此坚定,令我们感到很欣慰。所以学生带给老师的感动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量身定制课程套餐

三十五中有一个愿景:“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三十五中在课程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5-8-2-5”的课程架构,“二四制”的课程改革,再比如“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和前面提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等等。其实这几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援助,构成了三十五中的特色课程体系。三十五中就是这样,为学生量身定制,提供了多种课程“套餐”。

在这些课程体系当中,可能二四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概念。提起三十五中的二四制,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六年一贯制。朱校长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初中阶段,真正用来学习知识的时间是两年半,然后用半年时间复习,迎接中考。我们为了减轻那些想考本校学生的负担,便在08年试行了六年一贯制,就是让学生从初三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的一年时间里,学习高一的知识,然后在高一下学期到美国进行学习。我们认为,能有一段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能够感受多元文化、尝试多元视角,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的财富。这样我们实行了四年后,发现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实际上初中的两年半时间仍然有富裕,所以大胆把初中压缩到两年,然后高中四年,在原初三的那一年里,半年出国学习,半年进实验室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二四制。”

记者不免有些疑惑,问道:“众所周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学生到美国学习半年之后,再回国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适应?”对此,朱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了,也就是三十五中“5-8-2-5”课程架构中的“2”——三十五中将国家必修、必选和校本课程整合为两大课程类别,即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前者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而后者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也就是说,三十五中的上课形式是拼装组成的,和大学的授课模式及美国的教育模式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相反,三十五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感到非常习惯,不会像其他刚进入大一的学生那样需要适应一个阶段。

相形而言,国际部则是三十五中的一块“实验田”,中国高中基础课程、美国高中特色课程、青年素质教育课程和中国国学文化与艺术课程四个单元,既让学生学到了参加中国高考必须具备的知识,又让学生衔接了国外大学专业课程;既让他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实验能力,又为他们打下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4

(2016年第30期)

洛阳市第十五中学 2016年11月22日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为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水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和制度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工作的优劣,从这个角度讲,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撑点。我们始终认为:班主任这支队伍的层次就是学校的高度,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就是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

此次会议共有三个方面:

第一,由马彦利、范丽卫、吴爱霞、李月梅和王随侠这5位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的育人经验与教育智慧。第二,有请闫校长作重要讲话。

首先,感谢以上班主任的精彩发言。我感到同志们的发言有个共同点,就是爱学生。这正好印证了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长、成才。而爱心正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其实,当我们老师用爱心、微笑去征服学生时,我们老师自己也被爱心、微笑感化了。此所谓教学相长吧!改造学生的过程,也是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相信各位老师一定得到一些的启发: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心中装满学生,一切的教育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找到一位适合自己亦适合自己学生的爱生之路。第三,总结。

附:活动照片

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2015 篇5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依据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基本状况

青岛十五中是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3年创建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13123平方米,建筑面积8535平方米。2016年,学校将迁往城阳区,组建青岛实验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占地276亩,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青岛十五中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学风、朴实的校风以及实实在在、稳步攀升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交口称赞。学校秉承“为全体学生谋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办学宗旨,确立了 “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的目标,以“人文教育”为特色,努力建设具有全新育人模式、现代学校管理、人文办学特色,成就学生和教师的未来学校。凝炼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训、“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的校风、“成就学生,照亮自我”的教风和“从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为民”的办学思想,不以功利之心办学,不以浮躁之气治校,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三大主题,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突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了德育课程系列、节庆活动系列、主题教育系列等三大德育系列内容,为学生搭建学习、锻炼的平台,为学生成就明天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了导学案、小班化、分层选课走班等举措,构建了四类学校课程,探索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模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民主氛围和谐,干部教师队伍优秀,连续十六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标兵,还是山东省职业道德标兵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条例优秀学校、全国民主管理先进集体。近三年还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青岛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五四红旗团委”、“第二批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等荣誉称号。

二、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1.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到,“通过3-5年的努力,现代课程教学体系得到基本确立,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身心健康水平和人文艺术素养明显提高;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在未来的五年中,学校必须抓准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办学机制和育人模式的个性化,逐步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势。2.一流的办学条件

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青岛实验高级中学,将以青岛十五中为基础,整合国内一流基础教育资源,建成一所以培养学生人文与科技创新素质为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校园整体分为行政办公、教学、生活、运动、国际教育及实践等六个功能明晰,联系紧凑的区域,校园中央设置教学综合体,通过九宫格的形式,将教学、办公、科技实验和学生活动等功能充分整合,满足现代学校课程改革、选课走班教学以及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教学需要。青岛实验高中倡导“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打造学生、教师、学校成长共同体,追求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学校的现代发展。

(二)内部背景 1.坚定的改革步伐

学校近年来在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整合国家教材,进行因材施教、分层选课走班,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建立新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将活动教育课程系列化,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成长。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等五制改革,形成了紧密衔接、融合互补的“教改一条链”,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2.优秀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学班36个,专职教师154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3人,教育硕士毕业27人,在读2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中级教师74人,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80%;省市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优秀教师8人,市教学能手13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37人,62人次在市级以上评优课获奖。3.鲜明的办学特色

2013年学校开始设立“人文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人文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此带动学校建设“人文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发展。“回归本质,课程支撑,制度保障,评价落实”的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初露端倪。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加强了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基础型、涵养型、探究型、实践型四类学校课程;开展了人文特色教育活动,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典礼活动、节日活动、实践学习活动等;开设了人文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人文大讲堂举行讲座;建立了人文管理模式,新建“值周校长工作制”等工作制,新建“学术研究委员会”等机构,凸显人文管理。学校形成了鲜明的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成绩斐然,教育质量优势明显,招生特色不断创新。“人文十五”已成了学校新的靓丽名片,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认可。

三、存在问题

1.现代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能与课程改革接轨,双语教学、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距离复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现代学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在自主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还要有新的突破,确保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3.生源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目前学校的生源与青岛实验高中的发展不匹配,学校要从多角度入手,尽快提高生源质量。

四、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一所能够真正代表青岛高中办学水平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青岛实验高级中学是青岛市面向新世纪、面向教育现代化而建立的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旨在引领青岛高中教育改革潮流,进行高中教育改革实践,探索高中教育改革路径,促进青岛高中教育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青岛实验高中以“新人文”为办学特色;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社会为中心”为基本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完美融合,在培养学生现代视角、国际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学校发展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见附表)

五、学校发展的主要举措

今后五年,是青岛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期、黄金期。展望未来的五年,现代学校制度将全面完善,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将深入推进,山东省普通高中规范化学校将启动新一轮评选,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也将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既要破解原有难题,又要开创新的局面,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学校将重点围绕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三个方面,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以多样化的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打造多样化学生培养模式

(1)完善升华原有“成就明天”德育品牌内涵。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健全德育工作组织。大力实施“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等方式,为每名学生确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校领导、中层干部要带头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结对,重点关注学困生。开设“道德讲堂”静思室,尝试探索“古代学院制”教育方式,让日常行为暂时有偏差的学生通过自修、反思等为学过程明白道理,进而将道理应用到“修身”、“处事”、“接物”之中去。与此同时,导师以道相交,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协助学生进行反思。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结合青岛实验高中的建筑布局特点,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开展特色楼座、特色班级、特色处室的文化建设评选,由点及面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固有宣传媒体的管理与建设,不断丰富新媒体文化建设。校园电视台每天定时播放,对学校有关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跟踪录制,编辑制作校园新闻及时播放。加强“校报编辑部”建设,在原有校报的基础上推出“校刊”,充分展示全校师生文化活动成果,打造校园里的靓丽文化风景线。进一步丰富电子屏的播放内容,定期更新宣传橱窗的有关内容,充分利用好各班宣传栏,形成整体的“人文特色校园”。

(3)构建具有人文特点的 “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文教育”的大背景,学校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诸如“创新思维”、“自主管理”、“素质拓展”、“科技创意”、“社会服务”、“公共关系”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关怀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要整合学科知识和校班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专家讲座等内容,构建起具有人文特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4)用“8023——十五爱行动”品牌带动学生社团高端发展。鼓励学生继续自主开发建设或改进学生社团,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去,提升社团质量。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张扬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结合不同月份主题,充分强化学生追求梦想、敢于奉献、注重感恩、勇于担当、敢于实践的意识,完善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素养。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三月“志愿者节”、四月“体育节”、五月“读书节”、六月“诗歌节”、七月“毕业季”、九月“礼仪节”、十月“艺术节”、十一月“学术节”、十二月“电影节”等系列化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化。

(5)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生会组织机构,成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学生志愿服务委员会、学生的仲裁委员会,保证学生会有效行使自我职能。在学校的管理、班级的管理和各种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搭建各类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实践的机会,体验管理角色行为,丰富管理实践经验,让学生在管理体验中感受责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坚持行知合一,构建多样化学校课程体系

(1)强化课程意识,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树立“五育并举,人文固本”的课程理念,把德智体美劳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坚持“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本”这一中心;把握“行知合一”“凸显人文”两个内涵;培养“人文”“科学”“艺术”三大核心素养;建设“基础型”“涵养型”“探究型”“实践型”四类课程,逐步建设具有十五中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2)建设“人文高效课堂”,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人文高效课堂”以“六度”观点作为评价标准。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加强分层选课走班的实施策略,加强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推广,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我校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质量。

(3)切实落实好五制改革,彰显教学管理人文性。围绕“全面选课走班,实现学生可选择的教育”这一中心,将国家课程实行分层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进行学习;学校课程、社团课程则实行分类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称能力选择不同类别的课程学习,落实全面选课走班学习。为保障选课、走班工作的顺利进行,配套做好导师制、学长制和学分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和全员育人的作用。导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行为提醒、生涯规划等多方面指导和帮助,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安排学有所成的高年级同学做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学长将本人进入高中后积累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传递给新生,帮助新生合理规划高中生活,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成长效率。学校创建《青岛十五中学生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标志性事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强化分层选课走班的过程管理。(4)加强“人文创新人才培养班”实验工作,探索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班要大胆实践,大胆取舍,放手整合国家课程,多进行模块教学,专题教学,增加学校课程开设力度。要加强社会实践的经历、社区服务的经历、科学考察的经历、课题研究或项目开发的经历、到国外游学或者到高校或相关中学访学的经历。还要把社会资源作为现场教学的新课堂,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科研院所、驻青高校、报社等进行一系列的现场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验人生,尝试角色,丰富爱好特长,打牢基础教育之基。注重人文创新人才培养成熟经验的及时推广,将人文班的发展与人文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紧密相连。

3.坚持人文提升,促进教师队伍多样化发展

(1)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完善学术研究委员会,帮助教师成长。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五年规划》,学术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况对教师生涯规划、专业发展进行指导。组织多层次培训,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进行高端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加强集备、教研的文化氛围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反思、交流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在对话和互助中得到成长。加强教师的草根课题研究,在科研理论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教师的读书工程,学校每年给教师配备与专业发展配套的书籍,并开展好书研读、美文欣赏、读书交流等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可能请进名师专家,通过“人文大讲堂”的专题讲座,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大师的声音,与大师对话。(2)创建高水平学科梯队。完善落实“名师工作室”工作,学校鼓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并在师德、业务、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申请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并在全校教师范围内遴选积极进取、善于学习、锐意改革的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切实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学校优秀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争取迅速形成学科布局均匀、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梯队。(3)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落实好“师徒结对”工程,学校每年会聘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青年教师的师傅,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建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让青年教师领略阅读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教育实践,在阅读中不断提升;搭建青年教师展示课平台,通过晒课和赛课,在实践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学校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协作体”,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发展,再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项目研究合作体”,通过这些平台,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引领青年教师快速发展,成为我校发展的新生力量。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保证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将继续保持和相关培训部门建立的常年培训合作关系,每年安排班主任外出学习,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统一订阅《班主任》等班级管理方面的杂志,并与教师读书工程有机结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并在班主任培训中进行定期交流;利用寒暑假的班主任培训和学期中的班主任例会,聘请优秀班主任做典型经验介绍,进行思维碰撞。开辟更多的培训渠道,进一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二)以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

1.加快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我校是首批山东省信息化试点学校,参与了中国教育科学院正在实施的“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为“示范校”,启动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未来学校实验室”将以云学习支持平台为中心,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课堂将变为多元交互式、和谐共生的课堂。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无缝对接,短信、表决、趣味化的互动评价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小组进行相互交流与信息交换,完成探究式学习,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完善电子管理平台,将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都纳入到此平台,让各项管理一目了然;建立学生学习资源库,教师通过该平台,给学生提供教师备课资源包、微课视频、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素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供各种机会,安排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高端培训及考察活动,了解云平台、云存储、大数据、移动教学电子书包、微视频、手写笔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省、市关于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远程研修,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成长;根据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情况,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体系,构建网络学习成长共同体,通过网络实施微课培训、翻转课堂培训、各类功能教室的开发使用等在线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3.鼓励教学信息化的创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学校将结合小班化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组织“微课”制作大赛、“翻转课堂”展示课等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个性学习提供最好的资源支持。

(三)以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推动学校向国际舞台迈进

1.加大国际友好学校的开发。完善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继续开展与法国雷泽圣母高中和德国GAT文理高中友好学校的交流互访活动,加强学校之间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实现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交流常态化。进一步开发与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打开国际市场,提高我校的国际影响力。2.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继续与国内国际教育组织合作,每学期聘用优秀外教,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外教课程,提高外教授课的效果。借助国际友好学校、友人来访,开展好英语学科周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化教育。与英国剑桥考试中心合作,引进剑桥英语课程,使我校英语教学在满足高考能力水平需求的同时,与国际水平和国际证书接轨。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的教育资源得以越来越大程度的共享,要加强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教育动态的关注,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模式等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学校管理和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复合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教育国际化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培训的覆盖面。组织教师到国外友好学校学习考察,用全球视野、国际领先理念和方法助力教师成长,力争所有学科教师都有出国研修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理念、能够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开展好学校海龟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与高校合作,开发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选修课,如法语、德语等学校课程;学校网站的“最新动态”与“国际视野”建成双语栏目等,帮助学生发展国际沟通能力,促进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迈向国际化。

六、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实现现代学校的制度管理,并逐步过渡到学校的文化管理,全面建设现代化学校。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强校务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教师生活委员会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其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完善 “值周校长”制,组织优秀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成立以校长负责的教职员工评价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的学科教学评价小组,由德育副校长负责的学生评价小组,扎扎实实地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2.队伍保障。通过理论学习、进修提高、工作督查等方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通过理念提升、业务培训、发展评价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发展内涵,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岗位竞聘及考核评价等形式,激励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直热情服务、积极创新的后勤队伍。为学校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资金保障。抓住建设青岛实验高中的机遇,争取上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抓住学校外迁的机遇,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对学校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支持。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办学资源支持,加大办学投入。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办学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努力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4.评价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各类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评价体系、教育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职工岗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党委工作计划 篇6

2009年上期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教育强市这一中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我校党的建设,为实现我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工作思路:

一个保障即为学校全面发展起好政治保障作用

两支队伍即抓好党支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三项任务即党员民主评议活动;每个党员帮扶一位 “潜能生”

活动;党员组织发展工作

四项工程班子建设提升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党风廉政建

设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工作计划:

一、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心学习小组、党员组织生活均开展学习,听报告,开展讨论等活动,使广大干部党员同志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要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

2、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全面正确地评价考核干部。按照市委组织部,局党委的绩效考核要求,年终期末对行政干部全面考核,通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个人述职、述廉、群众满意度来考核评价干 1

部。积极认真并负责地完成局党委关于干部初始提名制工作,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向市里推荐。

3、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

按照党政正职监督试点,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规划和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和党委会工作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凡属政策性大事,全局性问题,重要干部推荐、任免、奖惩,重大建设项目,大额资金使用问题,均上会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坚决防止和杜绝个人决定重大问题的情况。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工作机制。

1、大力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要管党的方针,切实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本期党委在2008年支部建在年级组内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支部活动,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共产党员示范岗”建设,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使支部建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9年2-3月根据局党委工作部署,我校将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贯彻正面教育,发扬民主促进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组织引导党员查找本单位在党员干部作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达到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先进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起到推动作用,为即将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

2009年6月计划发展党员1-2名,学生党校中视培养情况再决定发展。

2、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化,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民主生活会和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学习,过好组织生活。本期各支部党员与任教班级均签定一个“帮扶潜能学生”帮扶合同,做到一位党员帮扶一位潜能学生,要求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帮扶对象在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取得一定成绩,党委各支部将此项工作纳入

党员责任,并将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表彰。

3、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2009年将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全市教育系统庆祝建国60周年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参加市校园艺术节、三独比赛等各类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参加市局优秀社团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4、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把贯彻《规范》作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基本要求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首要内容。本期,号召广大党员教师率先投身到我校“自学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改革中去,高度重视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维护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5、进一步加强群团工作

(1)继续做好工会工作,工会工作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增强凝聚力,重点抓好职工之家活动,丰富教职工主导文化生活。深化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织评比“优秀教职工合理化建议”,开展校务公开等级评定工作,发挥教职工对学校重大工作的知情权、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我校“校务公开工作小组”、“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大众物质采购小组”工作机制。

(2)继续做好老干工作。

老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队伍中的先锋、保障作用,做好稳定工作和两个待遇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3)继续做好关协工作。

关协重点做好两个课题研究工作和家长学校、市民学校工作,力争再次获得市级关协先进称号。

(4)继续做好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要继续学习好、落实好中央5号文件精神,“大统战”

理论精神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组织作用。落实好每年9月20日局统战工作日和局合作共事经验交流会一切事宜。

(5)继续做好团队工作。

团队工作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重点抓好青年党校和学生社团工作。

三、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的重要讲话和本次两会上对提出的“三种意识”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所倡导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个良好的风气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总书记所倡导的“三种意识”即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精神实质,并将体现到实际工作中。

(2)利用组织生活时间,利用讲党课、听报告、看录相等形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让廉洁文化更加深入校园。

(3)积极推动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消除腐败根源,狠抓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4)在基建、招标、招生、进人、购房工作中,确保领导干部不出事,不违规,并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与批评。

第十五中学党委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7

镜头回放

9月19日上午, 与会代表观看了塘沽十五中的大课间活动, 感受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大课间活动铃声响过, 千名学生有序地从不同的出口向操场跑去, 操场上呈现出一幅立体图案, 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 国旗班学生正步向旗杆走去, 整齐有力的步伐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代表们纷纷拿出手机、摄影机记录下这令人激动的瞬间。接着, 新的乐曲响起, 这是提示学生开始跑步, 全校24个教学班有序地向指定地点集合整队, 七年级各班相间环绕在跑道上, 八、九年级学生驻足在操场中间, 随着音乐的鼓点节奏, 学生开跑!这时, 很多与会代表跑向各层外走廊, 俯瞰学生跑步的场面, 他们不敢相信这再平常不过的跑步竟然变成了一幅大型的艺术、动感的画面, 有人惊讶地问:这样的学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这个疑问还没来得急解答, 广播操音乐响了, 千名学生迅速来到指定位置。看着学生做广播操时到位的动作姿态, 有人说, 每个学生都可以做领操员。又一曲音乐响起, 八、九年级学生开始了直臂走, 一圈又一圈, 一个造型接着一个造型, 同时, 操场的南北两端是七年级学生在做旗语操, 学生分别打出的是塘沽十五中办学理念和塘沽十五中校训。这一幕幕, 让人惊叹的是学生走得太整齐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太好了!然而, 人们不禁要问, 这整齐划一的效果, 全体学生是如何做到的?曾有人就此采访潘怀林校长, 他自信地回答:“这是信心与坚持、静心与卓越、责任与毅力的融合。”

校长解读

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这是国家针对青少年体质问题所发布的最高级别的文件, 后称为“中央7号文件”, “意见”明确指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 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三到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活动制度, 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 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2011年7月8日, 教育部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那么, 如何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潘怀林校长指出:“首先要有足够高的认识, 要看得更远, 更有前瞻性。把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当成我们的日常工作来抓, 形成常规;把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当成长期的‘健康希望工程’来投资,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障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 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学校常讲的:以体促智, 以体树人。体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 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也大有好处。”;“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可总结为‘四性’, 即教育性、健身性、迁移性、持久性。教育性是指, 在大课间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自我表现力、组织纪律性,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学会了小至对自己、对班级、对学校, 大至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同时, 旗语操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 促进了美育的实施。健身性是指, 大课间活动让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提升, 增强了上、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等, 促进了学生良好身形的形成。迁移性是指, 通过大课间活动促进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 把大课间活动看成一节特殊的‘课’, 让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态度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 使学生终身受益。持久性是指大课间活动的高质量常态化, 另外, 让学生把自己定位在一个高素质平台上,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始终让自己在一定的‘高位’行动”。

经验介绍

“普通校”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核心价值, 就要从具体的且能体现成效的事情抓起,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 塘沽十五中经过学习和研究, 从抓好大课间活动入手, 进行探索创新, 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分为上午半小时和下午半小时, 全程由音乐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模块:做广播操、跑步、直臂走、军姿训练等, 七年级有旗语操, 每周还有一次升旗仪式和国防教育。特别是在做广播操、跑步和直臂走方面颇具特色。

学校广播操是参与人数最多、活动最经常、最有规律的大型集体活动, 其教育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塘沽十五中以广播操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提出“快、静、齐、全, 横、竖、斜均成线”的做操要求。重视广播操的质量, 在广播操练习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距离感, 使其增强“量距定位”的意识。班主任和所有中层领导及部分任课教师下到各班协助调整队列, 纠正学生动作, 这大大激发了各班练习的积极性。每天都能看到一些班在操场上练习队列和广播操, 学校还适时进行了广播操比赛, 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广播操活动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 不仅在广播操中发挥了作用, 而且在自习课、午会、纪律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学校全体学生上、下午各有约10分钟的跑步时间, 这个时间, 八、九年级的学生基本是在操场、足球场内跑步, 队形的排列是把大长方形的足球场地划分为等大的4个小长方形, 形状似“田”字, 每个角都有一个班, 共16个班, 中间4个班是相对站立。音乐响起后, 学生伴随音乐节奏成向中间跑步前进、再向外分开的一个万花筒状, 以体操队形的“并队、裂队”形式行进。七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较短, 其跑步路线分别是第四、第五跑道, 每个跑道4个班, 分别位于直道中间及跑道的两个弧顶, 其中第四跑道的班跑步行进方向为顺时针, 第五跑道的班为逆时针方向行进, 跑步行进的时候形成体操队形“错肩行进”。跑步结束后所有班到操场的后面集合, 待提示音乐响起时, 全校学生集体跑步到广播操指定的位置站好, 每个学生广播操的站位是前后左右间隔2米, 学生前后成行、左右成排、斜向成线, 场面壮观。接着是一分钟的军姿训练, 虽然只有1分钟的时间, 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身体姿态的控制、精神面貌的塑造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直臂走、旗语操也是学校很有特色的项目。八、九年级是直臂走, 七年级是旗语操。广播操结束后, 下个提示音乐响起时, 八、九年级的学生以密集队形向操场中央位置集合, 并伴随音乐的节奏踏步, 形成一个有600多名学生组成的方队, 再根据提示音乐分成两个等大的方阵。接下来两个方阵中间的4个班同时前进, 开始进行大摆臂走, 队伍行进中组成4个相连的长方形, 班级队伍行进队形是“并队、裂队”。八、九年级直臂走的同时, 七年级学生做旗语操。旗语是古代的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 现在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语言。不同的执旗方式、不同的挥旗动作表达不同的意思。塘沽十五中的旗语操根据现代国际通用的旗语原则进行了编排, 主要原则是:单个旗语有不同的英文字母代替, 一般旗语打英文缩写, 如塘沽十五中:NO.15 Middle School Of TangGu, 旗语的打法是字母N/F/M/S/O/T/G所代表的单个旗语连续打。旗语操的主要内容有:“塘沽第十五中学”“欢迎来到我校”“即将起航”“校训:追求卓越, 办学理念:人人成才, 人人有材”等。七年级旗语操第一遍是整体做, 接着是男、女生蹲—起交替做。旗语操既使学生了解了国防知识, 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同时也使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元素融入每个学生的行动中, 为每个学生所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和自己的责任感。

大课间活动结束之后是学生回班, 学生回班很有秩序, 也很有规律和特色。八、九年级在场地内走完6圈长方形的“并队、裂队”后沿着设计的路线“直线、直角”行进回班。七年级做完旗语操后, 沿设计的路线“蛇形”行进回班, 整个过程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

学校为进一步落实责任教育, 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选拔出36名优秀学生组成国旗班。每周升旗仪式上, 由国旗班升旗, 升旗时统一着装, 从出旗到升旗整个过程, 包括音乐和队形的变化, 都模仿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每次升旗都体现出对国旗的热爱和崇敬, 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严格训练, 学校国旗班升旗形成特色, 也成为了一大亮点, 这一活动激发了师生的内心理想和责任, 成为一股内驱力, 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每次升旗仪式也吸引了社区群众和路人前来观看, 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既展示了学校教育的成果, 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继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塘沽十五中的大课间活动又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呢?具体来说, 学校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四定”的步骤和“严、实、细”的具体要求。

“四定”, 一是定场地。编排时几块场地要量好, 大小一样, 使学生在跑和走时做到分合有致, 形成对称图像。二是定速度。为使队伍之间距离不变、防止拥挤, 就要统一步幅。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定跑步步幅65厘米, 走步步幅60厘米。在场地里标出长度, 让学生去体会, 这决定了队伍的整齐度。三是定姿态。良好的姿态关系到学生的精神面貌, 关系到整体的效果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在站、跑、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站的姿态:脚跟靠拢, 两脚形成60度, 两臂自然下垂, 手五指并拢, 中指和裤缝重合, 抬头挺胸, 两眼平视前方。跑的姿态:听到预令时, 两手迅速握拳 (握拳要求是:四指蜷曲, 拇指贴于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关节) , 提到腰际, 拳心向内, 稍向里合;听到动令时, 上体微向前倾, 两腿微弯, 同时左脚利用右脚掌的蹬力跃出, 前脚掌先着地, 身体重心前移, 右脚照此法动作, 两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 大臂略直, 肘部贴于腰际, 小臂略平, 稍向里合, 两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5厘米;向后摆动时, 拳贴于腰际。走的姿态:上身挺直, 步幅60厘米, 前摆臂与肩平齐, 拳心向下, 后摆臂到摆不动为止。四是定位置。尤其是静态时的位置和学生一一对应, 不能随意变动, 做操时人间保持2米距离, 达到横、竖、斜见线。

学校的广播操依据目标要求, 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实、细、恒”, 以这三个字为抓手, 达到定面的目的。“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距离感。确定每生之间2米的间距, 第一步是每人准备2米线绳, 四面拉直, “量矩定位”, 提高认识能力。第二步是取消线绳, 站在标志点上, 然后逐步取消标志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 学生就会形成习惯, 位置准确。带操教师要求严格, 动作要领要求一致, 行政领导进班查操起到了保障作用。“细”就是有效督促学生做广播操。从位置表上了解每个学生的动作是否到位, 以便及时进行纠正, 弥补不足, 解决了学生在理解、掌握上的差异。“恒”就是把学校的广播操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在训练中渗透养成教育。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8

家访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协调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暑假,根据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的要求,在暑假期间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家访活动。为此,学校严格按照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的假期工作安排,要求每位教师家访的数量不少于班级人数的30%并做好家访记录,开学后学校统一检查,并就家访工作在全校进行了认真总结。这个假期的集中“家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家访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教师积极行动

为了搞好这次暑假家访活动,学校领导班子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暑假家访活动具体工作,我校于7月2日成立由学校领导、德育处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暑期教师家访活动领导组织机构。于7月5日下午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会上,李增顺校长就暑期教师家访工作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做了具体详实的解释,公布了领导组织机构,并就统筹安排家访时间,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考核措施,家访预约、家访形式、着装等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部署。全体教师对此项工作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会后都制定了自己具体的家访计划、确定家访对象、内容、步骤和时间。德育处为每位教师配发了统一印制的《家校联系记录簿》,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访目的、主要内容记录、访后分析等。假期当中,广大教师响应教育局、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号召,按照计划积极踊跃地展开了家校联系活动。绝大部分教

师是采取预约、到学生家中家访的联系方式,也有经家长建议采取电访、到家长工作单位访问、上网聊天等联系方式的。李校长、张校长、梁校长身先士卒,带头家访,平均每名校长家访了30多名学生,每位任课教师家访了15名学生以上,每位班主任家访了20多名学生。家访主要内容涉及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学校发展情况、征求家长对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制定培养学生发展计划等。家访中,广大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状况;时刻不忘普及家教知识;加强暑期安全教育。多数教师对特困家庭学生、学困生进行了重点家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给予关爱和帮扶,学生、家长深受感动,赞扬家访活动及时、必要,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广大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切实做到了态度谦虚诚恳,真心为学生负责;介绍学生情况时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家访记录详实认真,按照计划以介绍学生优点和长处为主,真心为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婉言谢绝了部分家长的宴请建议。

8月28日开学后,德育处对每位教师的《家校联系记录簿》进行了认真检查、总结,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汇总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书面汇报,班主任将家访结果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共同制定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凸显出家访的实效性。德育处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及时给以相应教育,并专门做好记录。

通过暑期教师家访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校、教师一切为学生服

务的意识,促进了家校教育有力有效共赢,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维护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要把家访经常化、制度化、多家访。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学校要始终坚持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并结合家访工作更好的落实教育内容,力图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成才。

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

2009年9月15日

暑期家访工作总结

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

白银区第十五小学 篇9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素质发展的途径,推广普通话,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营造书香校园,我校将举行演讲比赛。活动安排:

1.时间:2012年4月25日下午2:30 2.地点:二楼多媒体教室

3.活动内容:围绕“读经典作品、创书香校园”、“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这一主题,结合自己阅读的书目,有感而发,切入点小,联系实际。可以是书评,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叙述读书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等等。演讲题目自拟。参赛作品要紧扣主题,脱稿演讲,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4.评分标准:

(1)、演讲内容: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精巧,立意新颖,有真情实感。(40分)(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调自然优美,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语速适中,正确把握演讲节奏富有激情,要求脱稿。(30分)

(3)、表情仪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着装得体,仪态端庄、自然大方。(20分)(4)、整体效果:时间控制适当,结构紧凑完整,富有韵味和表现力,引发听众共鸣。(10分)5.参赛人员3~6年级各班选两名学生参加。

6.奖励办法:本次演讲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推荐一等奖参加白银区组织开展的读书演讲比赛。7.评委:李维凯 岳建伟 王花彩 王丽萍 董瑞霞 8.记分员:石凌太 9.组织:陈静 10.主持:李晓宁 备注:

请参赛人员于周一间操时间上大队部抽取参赛顺序并上交参赛稿件。

沁阳市第十五中学意识形态 篇10

□我们知道,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是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校”之一, 学校的“幸福教育”也产生了颇为广泛的影响, 请您谈谈对“特色”的理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 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应该说, 特色学校是对教育规律更高境界的认识, 是校长更高办学层次的追求, 是学校实现新超越的抓手。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创新过程, 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所学校能否办出特色, 关键看校长是否具备“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 可以说, 校长是关键, 理念是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没有特色的学校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在学校特色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 最终形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校长的办学理念起着先导作用, 理念既带有校长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是校长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就是校长在传承学校文化的同时, 从学校办学历史中提炼出学校精神文化的“魂”———办学理念。强化理念的牵引作用, 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 积淀学校的精神文化, 确立学校精神文化, 形成学校主流价值观。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旦形成, 校长必须对学校办学理念做出系统的描绘, 深入挖掘其内涵, 使其转化为各部门和每位教职员工教育实践行为的指南, 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这就需要广泛宣传, 在师生中宣传, 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在社区中宣传, 让社会广泛了解, 得到社会的支持;在家长中宣传, 使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理念, 增加教育合力的成效。

□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您认为确立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应该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选准切入角度?

■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是多角度的, 可以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有优势的因素, 挖掘其背后理念, 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将其扩大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

每所学校的历史发展、育人成就、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办学经验等因素均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之处, 而其中必然蕴藏着有利于自己办学取得最佳成绩的因素, 抓住这样的因素, 再把它放到现代教育背景中来进行筛选, 选出既符合普遍要求, 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因素, 这便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要想这一特色符合办学规律, 切入角度必须能够作为本校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的基本内容, 具有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推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 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能够利用这一特色形成本校的育人模式, 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特色学校建设能够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 抓到问题的实质, 特色学校建设才会顺理成章, 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您如何看待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关注学校文化, 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形成文化陶冶, 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彰显学校的精神文化,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的领导者而言, 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驾驭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因为,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 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制度规范、行为矫正等作用。它影响着生活在这个文化场内所有人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改变学校的气质。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形成学校的精神价值追求。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髓和支柱, 立于学校资源的统整和理念的挖掘。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以大课程观深化课程改革, 提供对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适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 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让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的亮点和品牌。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 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有机兼顾、和谐并进。整体的文化特色体现在个体的文化特色之中, 学校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师生文化特色和课程建设特色之中。

因此, 我们注重学校文化的积淀, 用文化陶冶学生, 用文化浸润教师,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德润人心, 文化天下。”这是我们积淀学校文化之所求, 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着力点。

□您刚才提到“用文化陶冶学生, 用文化浸润教师,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如何理解?

■学校文化, 能产生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强调“用文化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 努力实现学校的教化育人功能。以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发展, 以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坚持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 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底蕴, 即人文素养。有没有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丰厚或浅显, 常常决定、影响着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格魅力, 是否具有敏锐的学科眼光, 是否具有广阔的胸襟与气质, 是否具有高雅纯洁的审美情趣与淡泊的心态。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同样是一节课, 有文化内涵的教师, 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 并且能多元地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 知识联系广, 方法点子多, 教学形式活。教师能挖掘教材, 延伸教材, 关键是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所以, 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推进“三学四导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关注教师文化底蕴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使教师确立正确的学习观, 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与书终身相伴的习惯, 营建起自己的广泛的教学支撑体系。我们提倡教师向书本学习,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名师系列讲坛、专家专题讲座等,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充实自己。学校多方创设条件, 为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提供支持, 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 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广阔的视野, 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感悟生活, 提炼生命价值, 充实文化底蕴, 提升做人的境界。

□要形成学校特色, 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作为校长, 您是如何考虑的?

■师生共同发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质性要求, 如果没有使我们的师生得到发展, 这样的特色建设就是空泛而没有实质意义的, “教好每一名学生, 发展好每一名教师”, 理应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朴素诉求和人文目标, 做特色学校建设最给力的支撑点。所以, 校长应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强以爱和责任为核心的师德建设,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加强骨干力量培养, 形成骨干教师梯队, 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在教职员工中,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系列讲坛活动、培训学访活动。厚实文化底蕴, 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创建学习型学校。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特色鲜明、具有特长的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教师队伍。

学校管理在“一切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 不断强化管理也是服务, 实现服务一线的根本;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实现教师发展的根本。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要使学生学有所长, 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

□那么,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实现教师发展的根本”?

■现代教育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教育, 是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发展是教育本源的回归和呈现, 教育首先是要“心中有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今后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转变学校管理理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是高水平办学的重要内涵和重要保证。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将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导向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实现教师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 时时处处都是创新管理。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 现代学校领导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 “人是第一要物”,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的管理伦理要“以人为本”来建构;管理价值要体现人的提升, 管理制度要追求人的发展。

为此, 我们就要对“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改变“管理就是强制, 就是发号施令”的传统观念。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把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与充满人本关怀的柔性管理相结合, 既讲科学, 更讲艺术, 实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学校管理机制, 最终达到有形管理为辅、无形管理为主的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一切改革, 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发展为追求。作为管理者, 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体现时代的精神, 基于课改的新要求, 努力做到不断创新。在学校管理定位上, 管理者要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 实现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使命。做到学校以发展为本, 学校的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每一位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学校管理要树立以实现教师发展为目的、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追求。

□刚才您从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在学校管理等方面谈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您能从课程和教科研的角度谈一谈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新课程的实施, 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要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唯有如此, 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最终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师生情感的互动与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 学校必须以校为本, 组织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营造研究氛围。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 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 “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指导实践、为了实践”。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是执行者也是创造者、是课堂层面的决策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还应成为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者。所以, 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校本研究要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 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团队的作用。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形成学习的习惯, 特别是要形成反思的习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 就可以整合学校人力资源, 在学校营造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学校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教师论坛”和“教师沙龙”活动, 以及专家的专题讲座等, 有效发挥团队精神, 在互动中互补, 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专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开展“同课异构”“案例研讨”“教学叙事”“菜单式培训”“专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校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 从不同层面分析, 引导教师去发现问题, 引领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教学的真谛, 体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优势, 享受成长的喜悦。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群体交流中体验校本研究的独特魅力,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能够迅速成长。教师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管理实现科学化、人文化;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引领教学实现探究化、合作化;以科研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化、学者化”的实践过程中,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而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软实力的提升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人是创造一切奇迹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化强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工作的管理水平是高水平办学的重要保证。实现学校管理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构筑学校文化建设高地,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研究, 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爱情悲欢离合的说说句子下一篇:小学生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