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广告概述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章:广告概述(精选7篇)

第一章:广告概述 篇1

《广告学概论》

课程教案

开课单位: 信息传播与技术系 主 讲 人: 戴海波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6级3授课对象:

授课学期: 2007至2008学年第一学期

广 告 学 概 论

教材:

《广告学教程》,蔡嘉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推荐阅读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广告学》(第六版),何修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广告学原理》,陈培爱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应用广告原理》,刘瑞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当代广告学》,[美]威廉·阿伦斯著,俊杰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章 广告概述(3课时)

1.本章(节、单元)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掌握广告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功能。(2)了解广告的分类。

(3)了解广告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4)建立起学生对广告的基本认识和总体的概念,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打基础。2.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列出节名)及学时分配,可具体到知识点:(1)关于广告:定义、特点、分类、功能、本质(2)关于广告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发展趋势 3.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广告的特点和功能。(2)教学难点:广告的功能。4.教学方法

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5.本章(节、单元)的思考题和习题等。(1)广告的定义是什么?(2)广告有哪些特点?(3)广告与宣传有什么区别?

(4)简述现代广告的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是什么?(5)广告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提起广告,我想在座的几乎没有人会对它“熟视无睹”,也没有人会“不知其为何物”,总会对它有太多的话要说!有的人讨厌它,认为它是“文化垃圾”,因为生活中被太多的广告充斥着,几乎无法躲藏(当我们在看《越狱》、在看《我叫金三顺》、在看《迷失》等等电视剧的时候,正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傻不啦叽的老头老太,抱着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啊,收礼只收脑白金”,我们都会有砸烂电视机的冲动,当我们在欣赏美味的时候,又突然来了一段卫生巾的广告,当时美好的感觉顿时烟消云散……)。有的人喜欢它,觉得好的广告是一门艺术品,装点了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唤起了我们慢慢品味和欣赏的乐趣。它带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异常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各类信息,有力的冲击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大脑,甚至直达心灵深处。如同建筑、服装,已经成为现代都市场景中的社会、文化、艺术景观。无可否认,不管你讨厌抑或喜欢,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是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会根据广告推介的品牌去选择所需要的商品,我们会认为在央视做广告的产品就是名牌等等,无不说明广告在有力的影响着我们。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广告既然存在着,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去正视它,去了解它,去学习它。这学期我和大家将一起学习《广告学概论》这门课,去系统的学习广告学中的相关知识。这三节课我将从广告定义、广告的功能、种类和特征以及广告学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广告究竟是一个什么玩意!

第一节 关于广告

在学习广告之前有必要对广告产生的历史有所了解。

一、广告溯源

广告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出现、演变的。有关原始广告的雏形,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本身的起源。我们知道,在石器时代一个穴居人想要用两块磨尖的打火石换取一根骨针,必须借助于高声叫喊才能实现交换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导致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成了经常性交换的出现。奴隶社会时期又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样又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增多,财产私有成为可能,简单的商品交换应运而生。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当,就这样逐渐出现了商人阶级和商业行业。商人要卖出自己的产品就必须让别人知道他有满足别人需求的东西,如何让别人知道呢?于是广告诞生了。

《周易.系辞》记载,远在神农时代,就有“日中为市,集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场面,而据《周礼》记载,当时凡做交易都要“告于示”。这两条信息告诉我们,在那个时期广告就出现了。但是广告这个词的出现却是不关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广告一词,据考证是一外来语。它首先源于拉丁文Adverture,意思是吸引人注意,进行诱导。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17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时,广告一词便广泛地流行并被使用。此时的“广告”,已不单指一则广告,而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静止的物的概念的名词Advertise,被赋于现代意义,转化成为“Advertising”即告之别人,二、广告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每一则广告都在向我们传播一个信息,比如我们刚才看的几个广告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广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但是这种“传播”与一般的传播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一般的传播活动”稍加分析)

第一:广告有着提供相应信息和资金的易于识别的行为主体。

这种行为主体就是广告主,或者又叫做广告客户。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广告都有着明确的广告主和广告客户,他们既是广告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广告经费的承担者。这和我们平常生活中某些找不到明确的行为主体的传播手段(人际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广告主要传播广告就必须付费。

要达到传播广告信息的目的就必须首先支付一定的费用。其他费用不算,光是媒介租用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平常看到的央视的“标王”,“黄金时间”,报纸的版面费等等就是发布广告的媒介租用费。而我们知道,新闻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然而根据新闻专业主义,有关机构在媒体上发布新闻、刊登新闻是无需付费的,需要付费才能刊登的新闻,那是有偿新闻,是明令禁止的。在这一方面,广告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就与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广告传播是一种有意而为的传播。

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广告总是有意而为的,而不是无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广告主发布信息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无论是商业广告、公共关系广告还是公益广告(结合一些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实例,比如海飞丝的去屑功能、脑白金的送礼功能、宣传艾滋病的“爱在阳光下”、宣传奥运的“鼓掌篇”),广告主都要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他们预先设定好的。在这一点上,广告和某些无意识和目标不明确的传播手段也有着区别。

第四,广告所传播的是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对于广告有一个最为普遍和简单的解释,就是“广而告之”,首先是“广”,广到为众人所知,然后才能达到“告”的目的。而那些不宜张扬的信息是不适合通过广告来传播的。广告与那些在范围上、在对象上有所限定的传播方式(公文的传播方式、内部会议的传播方式、情人之间悄悄话的人际传播等等)也是有区别的。

在比较了广告与一般传播活动这四个方面的差别之后,我们为广告下一个定义,广告是广告主以付费方式、通过特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商品信息,以达到促销目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是一种狭义上的广告。广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广告是指盈利性的经济广告,即商业广告。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广告实为经济广告。广义上的广告就是泛指一切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广告。比如说我们的寻人启事、征婚广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标语,我们最近经常看到的宣传奥运的公益广告等就属于广义上的广告之列。

我们广告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狭义上的广告即商业广告。

三、广告的特点

在了解了广告和其他一般性的传播活动的区别以后,我们就比较容易得出广告的五大特点。

(一)明确的目的性

广告主制作和发布广告总有着一定功利目的,完全没有功利目的的广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功利目的有明显和隐蔽之分。商业广告比较明显,公益广告就比较隐蔽。(举例)

(二)诉求内容的公开性 一般而言,广告诉求的内容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这在刚才我讲的区别中也分析过,不作过多阐释。

(三)对媒介的依赖性

无论何种传播手段,都必须借助于某种相应的媒介。在通常情况下,发布广告的媒介多为大众传媒,特殊情况下,人体、墙壁、车身等等都可以成为发布广告的媒介。

(四)周密的计划型

广告运动讲究策划,是有着周密的计划性的行为。

(五)有偿性

有偿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告主做广告必须付费。二是广告主做广告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

四、广告的分类

总体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一)、非商业广告:又称非经济广告,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而是为了实现某种宣传目标所发布的广告,不存在盈利问题。

1、政治广告

竞选、政策发布等

2、公益广告

强调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为了特定某团体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与商业广告合流的倾向!

3、个人广告

启示、声明、寻人、婚丧等,多出现于分类广告上。

(二)商业广告:即狭义的广告,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分类:

1、以地区划分

全国广告、区域广告、国际广告

2、以时间划分

古代广告、近代广告、现代广告

除上述分类之外,广告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

如按广告诉求的方法,可将广告分为理性诉求广告和感性诉求广告;

按广告产生效果的快慢,可将广告分为时效性广告和迟效性广告;

按广告对公众的影响,可将广告分为印象型广告、说明型广告和情感诉说型广告;

按广告的目标对象,广告可分为:儿童、青年、妇女、高收入阶层、工薪阶层的广告;

按广告在传播时间上的要求,广告可分为时机性广告、长期性广告和短期性广告等等。

五、广告的功能

概念:广告的功能指的是广告为达成广告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效率

(一)基本功能——传播信息

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这两类广告都是在向受众传达一种信息。商业广告向受众传达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好理解。非商业广告包括公益广告和政治广告,公益广告向受众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政治广告的目的则带有一种政治目的性,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将自己所信仰或支持的政治主张公布于世,以谋求激起大众的思想感情,使之采取一定的行为和表示一定的态度,支持宣播者的政治立场。(举例:美国的总统选举)

(二)本质功能——作为营销手段,促进产品或观念、服务的消费 任何广告都是以促进销售为目的,为了广告主的经济利益。广告作用的两重性——消极作用

1、造成“虚假需求”,促成非理性消费的扩大

2、目前情况下,没有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造成价值观念偏差

(三)延伸功能

1、传承文明的人文美

2、传达流行的时尚美

3、传递关爱的情感美

4、传授知识的创造美

六、广告的本质

所谓本质就是最根本的东西,那么广告的本质是什么?

(一)工具说——广告是以促进销售为主要目标的营销工具

商品广告应该体现促销的沟通目的,任何广告都是以促销为目的的。现代商业关系的真谛——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已经被喊了几十年。到如今才被越来越重视起来。八零后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小的时候,国内的物资很缺乏,很多物品都是限量供应,买粮食有粮票,买布有布票,那个时候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是高档货,一方面很多人买不起,另外一方面很多人想买买不到,因为一年国内就生产几百台,而且很多都是直接供应给领导人的,如果你想买还要找关系,找熟人才能买到。供小于求就导致商家才是上帝。商家没有必要去宣传自己的产品,广告自然无用武之地。而现如今商品丰富的很,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很多,消费者满意这种产品——企业的经营的目的可以得以实现,如果消费者不满意这种商品——可以不买这种商品,而且向他人,向社会传播这种不满。于是商家就把消费者的需求,想法放在了第一位,完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自己的产品,于是消费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上帝。所以,广告就尽可能把产品多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的这个信息传达出来。每个广告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点,海飞丝有去屑的功能,潘婷可以使头发更具有营养,飘柔使头发更柔顺,润研令头发黑亮等等,这些广告都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量身定做的。从而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二)传播说——广告是经由大众媒介实现沟通并传达商品信息的传播活动 广告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进行交流沟通的社会互动过程,在整个广告传播活动中,围绕广告目的的实现的互动过程基本上集中在广告信息的制造和接收的两个阶段:在制造阶段,广告主希望将有关的广告信息通过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出来,在接收阶段,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的人只也是通过对各种广告符号的组合、转换和再生,对广告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后接收。这种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渠道加以传播且易于被接受的交流过程构成了广告传播活动的基本方式。

现代人在紧张而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总是希望能在商品和广告的海洋中迅速的将他们的某种需要识别出来。最为直接的就是各类视觉符号和图形语言。大凡成功的广告传播总是同清晰易懂、简单明快的视觉吸引力相联系。这就要求广告的诉求表现以单纯、简洁和直观。(举例说明)

(三)艺术说——广告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来实现传播目的的艺术表现 有效的广告必须借助于精彩纷呈的画面效果和其他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告知、劝服和提醒的作用。(举例)

第二节 关于广告学

一、广告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广告学是关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成功广告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的学科,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的广告理论的揭示。广告学具体研究以下问题:(一)广告发展的历史

在广告学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要对广告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每一阶段广告现象进行剖析,以探索广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二)广告人与广告人培养

广告学要对广告活动中的主体策划者,即广告人的问题进行研究。广告人在广告业中存在了上百年时间,对于广告人的界定、广告人的素质分析和广告人的培养,都与广告发展紧密相联,也是广告学科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问题。(三)广告组织

广告组织是进行广告活动的职能性部门和职业性机构的统称。广告组织的性质、设置的必要性和内部运行机制,对于广告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规范广告组织,使其更好地适应广告活动,为广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四)广告计划

广告活动的有序化开展,直接依赖于广告活动的计划情况。基于广告调查围绕广告目标所制定的广告计划是广告活动的前提保证,又是检验广告成功与否的标准和依据。界定广告计划的内容和范围,成为广告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五)广告策略

广告策略具体包括广告定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这是广告表现中的核心与灵魂。这些问题在广告学的大学科范围,都以重要专题形式加以研究。(六)广告媒介

广告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活动,在传播时;不同媒介的优缺点以及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会对广告效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广告媒介分析研究,就是指对各种大众传播进行分析,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介或媒介组合策略,有效地传播特定的广告内容。(七)广告管理法规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传播活动,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既对广告活动本身是约束,又是对广告活动行为合法的正当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陆续制定了广告法规,从宏观上管理国家的广告行为。我国也于1995年正式实施广告法,从而使广告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国广告管理法规在内容规定上不尽相同,但在具体规定上许多是具有相互借鉴意义的。

二、广告学的性质

二、广告学的性质

广告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既涵有社会科学,又涵有自然科学性质和心理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在对广告学与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学艺术等的既联系又独立的分析中,可以勾画出广告学性质的轮廓。(一)广告学与经济学和市场学

广告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告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成熟。经济学和市场学中揭示的许多规律,广告活动照样适用,也必须遵守。广告现象又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重要现象,它服务于市场经济,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广告学,而广告学理论的发展又影响到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演变,每一次广告学理论的突破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经济学和市场学对新问题、新现象的研究。(二)广告学与传播学

广告学与传播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甚至在许多研究成果中,都把广告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学不同于传播学:

第一,广告学以广告现象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传播学以信息传播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广告的目的是通过传播广告信息而诱导社会公众,传播学中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与公众进行交流。第二,广告的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媒体既可以是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是自身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第三,广告讲究突出重点信息,强化形象,可以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形象塑造和文案设计;传播讲究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第四,广告追求广告效果,注重投入产出效应;而传播追求的是信息到位。第五,在约束机制上,广告信息传播受到广告法规的限制和保护,广告信息一旦失真、失误要受法律制裁;一般的信息传播大多不受到什么约束,即使失真、失误往往并不负任何责任,法律也并不追究。(三)广告学与管理学

广告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传播活动的综合,在其活动中必然要求以管理行为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广告学借助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广告工作,以达到完善广告学的理论体系并指导广告实务。(四)广告学与心理学

广告作为说服社会公众的艺术,它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提供了人的心理构成的机理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广告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一则广告从确立主题、构思内容到选择媒介,无不体现广告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甚至一则广告的版面设计、文字语言多少、辞义准确度、刊播媒体、背景材料等,都要求心理学理论体现于其中。(五)广告学与美学、文学和艺术

广告要利用各种文学和艺术手段来达到广告的目的,它与文学和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艺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形式去影响、传达、感染,甚至支配人们的感情,有时乃至改变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形式,正在吸收美学、文学和艺术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和规律,不断推动广告美学理论、广告艺术和广告活动的发展。(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告和公共关系都是运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宣传自身、树立形象。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各自具有本学科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和规定性。

1.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差异

首先,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的先后时间不同。广告学先于公共关系学而成熟和系统化。广告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心理学已由普通理论向实验阶段转变而产生,并受到传播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的直接推动。而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经济领域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政治领域和文化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广告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公共关系学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广告以树立产品形象为核心,目的在于促进产品销售。而公共关系学以树立组织形象;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核心,目的在于树立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广告一般是一种单向式的传递诉求信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而公共关系活动是呈全方位和双向沟通模式,充分显示组织的宗旨、实力、信誉和社会责任,造成一种全面的社会舆论,影响公众,使其对组织产生良好的总体印象。2.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了诸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首先,公共关系必须在许多时候利用广告的形式来宣传自身,树立自己的形象,广告也在不断地吸收公共关系的思想来调整、修正、完善传统的广告活动。传统的广告往往直接诉求自己产品信息,而现代广告则开始以树立产品的形象为侧重点。其次,公共关系和广告在传播组织信息时,是从不同角度传递给公认有关组织的不同信息,但目的都是为组织整体目标服务,从而树立组织及产品服务的完整形象。最后,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出现融合趋势。

三、现代广告学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传递视觉化

(二)视觉表现简洁化

(三)广告诉求人文化

第一章 税收概述习题 篇2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行政权力

D、所有权 2.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国债

B、国有企业上交利润

C、税收

D、罚没收入 3.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税率 4.税目体现征税的()

A、深度

B、目的 C、范围

D、广度 5.()直接缩小计税依据方式实现的减税免税

A、减半征收

B、税基式减免

C、税率式减免

D、税额式减免

6.按()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7.()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随着课税数量增大而随之提高的税率。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优惠税率

二、多选题

1.税收的特征有()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法制性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期限 3.税率的基本形式()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E.名义税率 4.税收制度的要素有()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环节

E.纳税地点

F.纳税期限

G.减税免税

H.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理 5.减税免税可以分为()

A.税基式减免

B.税率式减免

C.税额式减免

D.起征点

E.免征额 6.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负税人

7.下列采用比例税率的税种有()。

A.增值税

B.营业税

C.企业所得税

D.资源税

三、判断题

1.征税对象是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征税对象亦称课税对象。()2.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体现所征对象量的规定性。()3.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成正比关系。()4.减税是从应征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税额。()5.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四、简答题

1.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章民法概述习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的司法解释 B.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词典

C.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 D.民法学者出版的民法典建议稿2.广义的民法是指()。A民法典 B.商法典之外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法规 C.私法 D.民法通则 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A.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 B.法人之间 C.公民和法人之间

D.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 4.以下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有()。A.税务局向饭店“四海为家”征税 B.公安人员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罚款 C.张同学和马同学之间确立了恋爱关系

D.张同学将马同学打伤,马同学要求张同学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5.我国民法的渊源不包括()。

A.民事判例(英法体系)B.民事法律 C.行政法规中的民事部分 D.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司法解释 6.雇用合同中印有“在受雇期间发生工伤或死亡,雇主概不负责”字样,该合同违背了民法的()原则。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合法民事权益受保护原则 7.民事法律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总和是指()A、狭义的形式意义的民法 B、狭义的实质意义的民法 C、广义的实质意义的民法 D、广义的形式意义的民法 8.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A、公司内部的工作隶属关系 法不调整 B、国家与纳税人的税收关系 经济法 C、工厂排污超标收费关系 环保法 D、国家机关购买工作用品的买卖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B、民间订婚的习惯

C、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 D、某大学教授的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专著 2.民法的性质是()。

A、民法是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 B、民法是私法 C、民法是实体法 D、民法是权利法

3、下列选项属于民法所说的财产的有()。

A、土地 B、房屋 C、商标 D、商业秘密

4、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有()。A、生命权法律关系 B、健康权法律关系 C、姓名权法律关系 D、配偶权法律关系

5、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有()。A、自然人甲与自然人乙之间订立的电脑买卖合同关系 B、中国公民丙与中国公民丁之间缔结的婚姻关系 C、甲税务机关与自然人乙之间订立的电脑买卖合同关系 D、甲税务机关与自然人乙之间税款征收关系 6.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法的适用范围的是()。

A、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B、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C、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D、民法对物的适用范围 7.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A、甲买彩票中奖后与税务机关发生的税收关系 B、甲向乙借100元而形成的债务关系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篇4

第一讲 会计电算化简介

一、什么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有什么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

狭义: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广义: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及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等。

会计电算化的服务层次和提供信息深度分类:

1.会计核算电算化:替代手工核算

2.会计管理电算化:进行会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和开展会计分析

3.会计决策电算化:人机对话决策、投资无用论模型1、2初级阶段 3高级阶段

(二)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解决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工作的相关问题。提供信息 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工作与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即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使用信息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四阶段及特点

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

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

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

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

【要求】掌握四个阶段的名称,以及每个阶段对应的主要内容(驴唇要对马嘴)。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

1.时间:20世纪80年代起步(掌握)

表现:(实验试点)阶段(理论研究)阶段

1981年中国一汽首次提出会计电算化概念

2.特征:这时期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质上是将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高级的计算工具用于会计领域。

确定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和标准。

3.目标与缺点:

出发点: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信息输出速度,并没有主动将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点: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容易造成电算化会计数据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使实现电算化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二)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特征:企业积极研究对传统会计组织的业务处理流程的重新调整,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化,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

3.事件:企业开始将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整合、扩展为全面电算化,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与企业连接起来。

(三)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1.事件:2006.2.15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企业会计标准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①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会计专业判断的要求;

②新准则适度审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等新的计量基础;

③对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业务做出了系统规范。

2.特征:

(1)借助会计准则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渗透融合,企业具备优化重组其管理流程能力;

(2)企业开始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3)完成了由单机应用向局域网应用的转变。

(四)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

1.时间:2008年6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事件:发布者---六部委(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

3.特征:

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内外部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控制发展。

传统的会计软件已不能完全满足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需要,逐步向与流程管理相结合的ERP系统方向发展。

构建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的ERP系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面集成,从而实现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信息化。

发展:

财政部研究会计信息化的社会平台,以方便会计信息化提供会计信息的再开发和利用---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XBRL)

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应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2008年11月,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标志中国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讲 会计核算软件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概念和演进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概念

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程序。

凡是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核算软件。

企业应用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软件中用于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部分的模块,也属于会计核算软件范畴。

(二)会计核算软件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模仿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方式和程序,应用于会计业务的单项处理(解决数据量大、计

算简便但需多次重复的单项会计业务);

各个单项的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实现系统的集成;

会计业务之间彼此不能连贯执行、会计信息不能共享、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不明显。

2.文件管理阶段

会计部门内部所有单项业务的有机整合。

3.数据库系统阶段 会计部门与其他管理活动结合(1)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简称。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其目的是整合并优化企业资源,信息集成要求数据“来源统一,实时共享”。

(2)ERP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

财务会计子系统:处理日常的财务作业,并以企业实体为单位对外出具按照规定格式生成的各种会计报表;

管理会计子系统:则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目标,可以灵活设置核算对象,从财务角度为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分类

(一)单用户和多用户---按硬件结构划分

单用户:安装在一台或几台计算机上,单独运行,生成的数据只存储在各自的计算机中,计算机之间不能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多用户:安装在服务器上,主机和终端同时运行,会计人员共享会计信息。目前多数大中型企业使用的是多用户会计核算软件。

(二)按照适用(通用)范围划分

1.通用会计核算软件

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基本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一次开发,多次使用)

2.专用会计核算软件

专用会计核算软件又称定点开发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使用单位根据自身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自行开发或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专供本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特点:

(1)通用性强

(2)成本相对较低

(3)维护量小,并且维护有保障

(4)软件开发水平较高

(5)开发者决定系统的扩充与修改

(6)专业性差

三、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构成一般分为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销售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财务分析等功能模块。

(二)账务处理模块与主要核算模块间的联系

1.账务处理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凭证数据的传递。账务处理模块是会计核算软件的核心模块,该模块以记账凭证为接口与其他功能模块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2.对于整个单位而言,通过账务处理模块可以获得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而对每个核算岗位来说,可以从账务处理模块获得主要的核算数据。

四、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异同

(一)相同点

1.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

2.遵守共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因手段的改变而改变,手工和电算只是工具而已)

3.遵守共同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复式记账)

4.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大体一致

凭证-账-报表;取消账账、账证核对;

(二)区别

1.会计核算工具不同(算盘与计算机)

2.会计信息载体不同(纸张与磁性介质)

3.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总账与明细账平行登记)

4.账务处理流程类型存在差别

5.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手工:岗位分工

电算化:部分手工内控方法移植到软件;

第一章:广告概述 篇5

①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②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 ③掌握电子商务的特点; ④掌握电子商务的分类。【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电子商务概念广义与狭义的理解; ②电子商务的分类。【教学授课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过程】 引言

一、扩大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推荐书、刊、报、网站

三、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框架)

1、两个环境:技术环境和法规环境

2、四个运用:网上贸易、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1、概念:用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活动。

2、构成要素:

(1)电子工具:工具,手段;-广义与狭义(2)商务活动:目的,任务;-广义与狭义

3、本质

4、特点:(1)高效率(2)低成本(3)个性化(4)交互性

二、电子商务的分类

1、按交易主体:B2B;B2C;C2C;

2、按交易对象:直接和间接电子商务;完全和不完全电子商务

3、使用网络的类型:EDI;INTERNET;INTRANET

三、现状与前景

1、发展

(1)基于EDI的电子商务(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2)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的勃兴在这一时期。

2、现状

3、前景

四、学科性质

1、学科性质: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边缘学科。

2、涉及到的学科: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金融等经济学

五、电子商务与经济全球化*

1、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与电子商务

3、我国的对策

六、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1、引言

2、电子商务在我市的发展现状 3、我市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按照不同的依据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3、谈一下你对电子商务发展前景的看法。

第一章 出入境检验检疫概述 篇6

1、出入境检验检疫:是指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惯例等的要求,对出入境货物、交通运输工具、人员等进行检验检疫、认证及签发官方检验检疫证明等监督管理工作。

2、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产生

(一)萌芽

(二)产生

二、近代检验检疫制度的传入

(一)国外公证检验机构的进入

1864年英国劳合氏公司代理人在上海成立仁记洋行,这是中国第一个办理商检业务的机构。

(二)近代卫生检疫制度的传入

三、中国检验检疫体系的初步形成四、新中国检验检疫的发展历程

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卫生部卫生检疫局和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合并组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这就是统称的“三检合一”。

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地位

一、法律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商检法》、《动植物检疫法》、《卫生检疫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从根本上确定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法律地位。

二、执法主体地位

国家法律赋予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国家行政管理的地位。检验检疫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体制。

三、检验检疫机构是国家行政机关

检验检疫机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之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从属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作用

一、国家主权体现

二、国家管理职能体现

三、对外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一)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监管为对外贸易各方提供了公正权威凭证

(二)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是建立国家技术保护屏障的重要手段

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

(一)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

(二)保护我国人民健康

(三)有效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多选题(历年考题):

1、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主要作用包括()。

A.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B.是国家管理职能的体现

C.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D.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

答案:ABCD2、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主权和管理职能的体现

B、出入境检验检疫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C、出入境检验检疫对保护农、林、渔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出入境检验检疫是保护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屏障

答案:ABCD

第四节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法律体系

我国对检验检疫采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和质检总局三级立法的体制。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体系,还要适应国际公约。

一、检验检疫法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二、检验检疫行政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商检法实施条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三、检验检疫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一)检验检疫行政规章以质检总局令的形式对外公布。

(二)规范性文件,是指质检总局及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按照规定程序制定的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1、质检总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以质检总局公告形式对外发布。

2、直属检验检疫局制定的关于本辖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规范,应当以公告形式对外发布(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

例题(多选题)

()不得设定对管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国家质检总局公告

D.直属检验检疫局公告

答案:CD

第五节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管理体制与机构

一、检验检疫的管理体制

1980年2月,检验检疫恢复了统一的垂直领导体制。

二、检验检疫的组织机构

从2000年1月1日起,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行“一次报检、一次取(采)样、一次检验检疫、一次卫生除害处理、一次计收费、一次发证放行”的先报检、后通关的新的通关制度。

(一)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国家认监委

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三)国家标准委

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第一章:广告概述 篇7

第一节 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概念、特点与性质

一、信访的概念

信访的字面意思是来信来访的简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访包括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通过信函、走访、询问等形式进行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狭义的信访是指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通过信访形式向社会管理组织及其负责人反映个人或集体意愿的社会政治交往活动。2005年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信访条例》第二条对信访做了如下的界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这个信访定义因为是国务院颁发的,所以它实际上是行政信访的概念,属于狭义信访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党政合一的事实,所以《信访条例》不仅对政府部门的信访活动有效,而且对人大、司法、党的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信访活动也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因此它实质上是当代中国信访活动的一个基本法,在字面意思之下揭示的是狭义的信访概念,而不仅仅是行政信访的含义。对于完整明确的信访概念,一些地方性法规作出了更加清晰的界定。如《湖北省信访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以及申诉、检举和控告,依法由有关国家机关处理的活动。”这样,把被信访的对象从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职务行为扩展到所有国家机关的职务行为,便于我们更加准确理解信访的概念。

从《湖北省信访条例》可以看到,一项信访活动由下列构成要素:信访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信访的对象,指国家机关作出的职务行为,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各自受理的公权或准公权行为,作出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些重要的企事业单位,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职务行为;信访的形式多种多样;信访的目的有三种,包括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投诉请求。

二、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概念、特点、性质与功能

(一)中国特色信访制度,是指由各级国家机关设置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并配备专职信访干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中国古代,信访制度是统治者设计的民意上达的一条途径,属于一项政治制度,主要从有利于统治的角度,起一种对政府官僚的监督作用。而从民众的角度讲,随着近现代信访制度的发展,它的政治参与功能和权力救济功能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既是一项政治制度,也是一项法律制度。

(二)信访制度在运行中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访主体的多方性。信访活动有多种主体参加,包括信访人及其代理人、被信访人、与信访事项相关的第三人等。

2.信访内容的复杂性。信访内容涉及面宽,除信访人反映的土地、腐败、城建、劳动人事、民政、政法等问题外,凡是生活中发生的涉及政治权力运行和政府职能行使的问题都可以信访。由于信访内容涉及多方利益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信访制度内容的复杂性。

3.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了传统的书信和走访形式以外,信访的基本形式也在不断增多,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都可以作为信访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政府办公网信息化建设,信访的渠道在不断增多,通过部门领导公布的微博、QQ等信息化手段来反映问题,可以做到信访足不出户。

4.运行的程序性。信访制度运行的程序是指信访的方式、步骤、路径。程序性是指这些方式、步骤、路径由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所规定,具有相对确定性,而不能是一种无序的状态。目前,信访案件的受理、转办审批、回复期限、督办审查、答复上访人的方式方法等均有相应的规定,各信访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案件的终结也有相应的规定。信访讲求程序性就是要以最小的运行成本换取最大的成效。

5.更强调目的的实体正义性。信访着眼于解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更倾向于“事要解决”的价值取向,因而从救济的角度讲,比其他的救济途径更加强调实体性正义而非程序性正义。“信访救济对于偏于程序正义疏于实体正义的法律救济来说是一种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的互补手段,对于畏惧诉讼之程序繁复、成本高昂的行政相对人来说是一种可以‘接近正义’的便利通道,对于某些在当地投告无门、胜诉无望、执行无路的疑难案件来说是一个可能的出路,对于困于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社会是一个必要的安全阀和矫正机制。事实证明,目前一些机关在办理信访事项时,倾向于尽早尽快走完程序,而忽视实体性正义,结果在完成了信访办理、复查和复核三级审查程序后,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当事人仍然不断反复上访。

6.法定性与非法定性相混合。《信访条例》对信访活动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规范,但是仍然给国家机关处理信访事项留下了很多可以灵活处理的空间,如:

(1)《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工作机构处理问题可以采用协调的手段,但是什么是协调?协调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协调主体又哪些?协调对象有哪些?协调程序如何?协调行为方式和类型如何?协调者和被协调者应当承当哪些责任?这些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使得协调处在一种非法定状态。

(2)对于已经经过信访三级审查程序的处理过的事项,根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已经不属于受理范围,但是有些当事人对处理意见不服,仍然继续投诉,在事实上使得信访机构和处理机关不得不继续作出相应的处理。这种行为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信访行为,只是不是法定的,可以称之为非法定性准信访行为,导致信访活动的法定性与非法定性相混合。

案例1—1 湖南幼女遭强奸母亲上访被劳教 官方称无理取闹

2006年,在湖南永州,年仅11岁的乐乐遭到多人强奸、轮奸,并被弄到一家休闲中心,被强迫卖淫。3个月时间内,这个小女孩被迫接客100多次,其间还多次遭受毒打。

母亲唐慧发现女儿被强迫卖淫后,想方设法救出了女儿。然而,这么大的恶性事件,多次到公安机关要求立案,结果却不了了之,直到两个月后引起湖南省公安厅关注才立案。

女儿被多人强奸、强迫卖淫,涉案7人中2人被判死刑,母亲唐慧四处上访喊冤,认为还有相关责任人没有受到追究,且无人作出赔偿,100多个伤害过乐乐的人也没受到追究和处理。唐慧为了达到“判处7名被告人死刑”的目的,分别于2011年3月至今年7月,先后7次在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南省党代会代表住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大门口、长沙市雅礼中学、长沙市南门口和湖南省公安厅大门口,大吵大闹、堵门拦车。2011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唐慧和其家人在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晚上睡在立案大厅,连续滞留15天,致使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无法正常办公。2012年5月22日8时许,唐慧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大门口手举状纸跪地喊冤,欲冲进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大门,院里有关领导出面做工作,唐慧反而趴在大门处,影响车辆正常通行。6月2日下午5时,唐慧与其婆婆到湖南省党代会代表住地,唐慧跪在地上,强行拦阻正在接送党代表的车辆。7月3日,唐慧及其丈夫到湖南省公安厅大门口举牌跪地喊冤,工作人员将其搀扶到信访接待室后,唐慧跪地并以撞墙相威胁,后又到公安厅大门口哭闹。

永州市公安局称,唐慧上述行为,严重扰乱了单位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8月2日,永州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唐慧劳动教养1年6个月。

本案例根据人民网•舆情频道《湖南省委政法委成立调查组调查唐慧事件•“幼女被迫卖淫案”处理一

》(http://yuqing.people.com.cn/GB/n/2012/0808/c244089-18694446.html)和人民网•福建频道•人民聚焦《湖南幼女遭强奸母亲上访被劳教 官方称无理取闹》(http://fujian.people.com.cn/GB//n/2012/0806/c234824-17326934.html)整理而成。

思考题:

试从本案例中分析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特点。

(三)信访制度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制度形态,具有如下性质:

1.民主性和政治性

信访制度我国国情的具体体现之一,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来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是法律所赋予权利之一,也是人民意志的表达,信访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尤其是目前国家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国家更应该注重人民通过信访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是普通老百姓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

2.维权性和补救性

在当今社会矛盾丛生、依法治国方略还有待发展的情况下,信访是人民群众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人民群众权益受到损害和遭遇不公待遇等情况下,寻求维权和补救的手段。通过信访这种方式,损害的利益和不公待遇得到恢复或有效处理,因此可以说信访具有维权性和补救性。

3.监督性

监督是对某一特定事项或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进行过程管理,来达到预定的目标。信访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监督效果。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控诉情况反映到国家信访部门,信访部门受理后,来把情况反馈给相应部门,对相应的机关施压,起到督促作用。

(四)与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性质相联系,它的功能可以归纳为: 1.政治参与的功能。信访制度规定的信访权是公民以信访的方式向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领导人)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进行申诉、控告和检举,促使有关部门处理或解决并给予答复的权利。信访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民主权利。信访制度最初的功能主要是汇集社情民意和揭露党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异变或腐败行为以及工作缺失情况。改革开放后,随着《信访条例》的制定和颁布,信访制度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务院《信访条例》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信访权彻底消除了法外权利的痕迹,从习惯权利提升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项法律权利,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基本人权。这就使信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众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是由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参政权延伸出的一种权利。信访的制度化建设早在我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建国后民众直接凭借信访制度来获得和实现其信访权,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信访制度规定的信访权在缓解社会冲突、抑制权力腐败、实现群众监督和汇集社会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政治参与功能。在许多时候,它成为公民实现其自身基本权利(尤其是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等参政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可以说,当今信访制度存在的价值首先是因为信访权的存在。

2.权利救济的功能。救济权是指公民依法向国家和社会请求援助的自由度,也称“权利救济”。它主要包括保障权、救援权和补偿权。在实践中,公民自治所遇到的问题之一是公民的权利受侵后无处诉求时怎么办。信访权的设立便是对此维权渠道堵塞现象的一种补救措施。

信访所具有的解决社会矛盾冲突和化解纠纷的救济功能,使它在某些方面会对政府部门造成某种压力,但是就它在某种程度上阻止或缓和了民众用更激烈的手段和非制度化的方式对抗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情形的发生来看,它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那种欲图“把救济功能从信访分离出去,以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的说法有其道理,但是它的实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否定信访权是救济权的子权利,且使信访本身不再具有救济的功能,而一旦信访不具有救济的功能,信访也就不再是公民解决纠纷的一种途径;二是否定信访权是参政权的子权利,且使信访本身不再具有监督各权力部门及其人员的功能,这就必须扩大公民行使或实现监督权的途径,并保证之;三是司法确实能成为权利救济的唯一途径,但司法救济的权威性不是靠取消信访权和信访制度就能建立的,信访的存在及其越演越烈,在很大程度上与目前司法难以救济公民缺损的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需要国家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而单单依靠司法制度是不可能完成这一重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制度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变革时期弥补司法制度不足的一种救济制度,它在社会冲突和纠纷解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权力监督的功能。监督是对某一特定事项或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过程,来达到预定的目标,信访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监督效果。《信访条例》规定民众有权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信访制度建立之初就将民众对行政的监督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但不限于对行政的监督),除直接指向特定机关或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与作风问题的信访事项外,几乎所有解决纠纷型信访事项都附带有监视、督促特定负责部门与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

除此之外,信访制度还有信息汇总和沟通功能等。第二节 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信访史

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谤木,即诽谤之木,简称华表,又称华表木、交午木。以横木交柱头,竖立于交通要道的街口处,专供来往行人写谏书和提意见用。此乃古代原始民主的产物,时过境迁,华表的形式与内容都变了。华表木起源于“谤木”。在古代,“表”字的字义,一是柱,即木柱。战国时期吴起、商鞅变法时曾立表取信于民。今天北京天安门前两侧的汉白玉华表,就是从古代的华表木演变而来的。古代“表”字的另一个字义是标志。原始华表木的基本形状是,在一根木柱的上部,横装一木板,木板与木柱十字交叉,成十字形,形状如花,故称花表木,花与华同音,因而也称华表木。还有一种说法,舜又名重华,所以称华表木。又因一纵一横为午,故又称交午木。

1.西周的路鼓与肺石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信访官员。

2. 秦汉的公车司马、诣阙上书与“庶行上书”

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汉朝实行“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此外,汉代吏民上书信访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信访形式之源头。

3.魏晋的登闻鼓与华表木

自魏晋开始,设置“登闻鼓”制度,并成为历代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访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据《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晋代在设有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这是“华表木”见之最早的古籍记载。因“诽谤木”系舜受命而立,而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为“华表木”或“表木”。这概是后人为纪念舜而改称。

4.南北朝的谏鼓谤木与邀车驾

南朝设有谏鼓和谤木,听取天下臣民的意见。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北朝北魏太武帝时,宫阙左面悬登闻鼓,人有冤则击鼓,由主管官吏公车上奏其表。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上访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这种信访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5.隋唐的谒者台与匦使院

隋代,隋炀帝设置了谒者台,以谒者大夫为主官,下隶有通事谒者等属官,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等事。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纠正冤假错案。同时,隋代继续保留谏鼓制度。

唐代继承前代的做法,继续设有肺石和登闻鼓。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载:“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而最有名的信访机构莫过于武则天时创设匦使院。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朝堂东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匦,上访书信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依次投入。匦使院的设置,首开了一条使民间下情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个历史上信访活动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此外,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访形式就是“邀车驾”,《唐律疏议》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

6.宋代的鼓、检两院与理检司

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唐代的登闻鼓和匦使院两个系统,但是它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更加严密和完善。登闻鼓院成为一个正式受理百姓信访的部门,“第院之始或起于本朝也”。宋初,该机构称为鼓司,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匦院改称登闻院。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登闻检,检院亦置鼓。”淳化三年(992年)增设理检司。宋代对上访进状的程序也规定的很严密。百姓上访进状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对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理检司设立后,对鼓、检两院不受理或受理迟滞的,可到理检司上访申诉。天圣七年(1029年)又另置匦函,处理累经申诉而未得辩明和事关机密的上书。

7.元明的登闻鼓与邀车驾

元代有击登闻鼓、邀车驾等上访方式,同时,元朝把向地方政府的申诉作为向上级上访申诉的前提。《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明代信访制度继续保留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将登闻鼓先置于午门外,“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后来,将其移至长安右门外,让六科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不许阻遏。此外,明代设立了一个重要的信访机构是通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诉书信等,不久撤销。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又设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通政司是中央机关的总收文机构。8.清代的叩阍与上控

清代信访制度中,设有叩阍制度。《清史稿•刑法志》:“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凡是上访的官民遇有冤抑之事,原审衙门不理或审断不公时,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先由通政司讯供,如确属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查办。这一信访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而告御状就是从前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邀车驾”的上访申诉形式。此外,清朝信访制度中还有上控制度,具体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地方上控就是对州县衙门对审判不服,而向上一级机关申诉的制度。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清朝对上控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不得越级上控,即不得越级上访申诉。“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由于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与纳谏制度、诉讼制度和监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互有交叉,但相互之间又有不同。古代信访制度一般要求必须逐级上访,严控越诉、越级上访行为,如宋、元、清朝等都对逐级上访作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对违反者,处刑治罪。但又允许越级上访的存在,如“登闻鼓”、“邀车驾”、“匦使院”的设立。在机构设置和信访程序上,古代信访制度日臻完备和严密,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这种信访制度对维护专制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史

中国共产党的信访工作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那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工农检查委员会,其下设置控告局,负责处理伤害工农利益的控申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的负责人大都亲自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延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更是十分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这些工作是建国后信访工作的雏形。

1995年10月28日,新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信访行政法规《信访条例》正式颁布。2005年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并于5月1日起实施新的《信访条例》。《信访条例》制定的目的在于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它的内容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可以认为,信访制度首先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一种准法律制度。回顾60多年的发展史,信访治理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为大局服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不同,社会矛盾的特点不同,每个阶段的信访形势、主要任务和职能也都有所不同,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政治发展史紧密一致的。信访治理作为一种高度灵活的政治机制,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的特殊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访史,我们先简要地阐述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7)

第二阶段: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时期——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前(1957——1978)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信访治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开始创建、发展并不断调整。

一、1949~1957年:创建

信访形势:1949~1956年的短短数年间,中国社会制度经历了巨变。这个时期,执政党和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政治比较民主,新的政治力量空前活跃,这一时期,信访活动也空前活跃,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来信来访问题的处理,设立处理信访工作的专门机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规范信访治理。

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信访内容,大多和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和各项政策法令及生产形势相关,即使反映个人问题,也或多或少和这些内容有关。比如,很大一部分信访,主要是对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以及党内出现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

1.1950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成立,专门负责处理群众写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信件。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批示,“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情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该批示指明了信访工作的性质和主要功能,成为信访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开端。

同年6月,政务院颁发《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对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原则、机构设置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个仅有六条内容的简要“决定”,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信访活动和信访工作的行政法规。

此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始加强信访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访工作的指示、办法等规章。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逐步设置和健全信访机构,增加专、兼职信访干部。

2.1957年5月,全国第一次信访工作会议召开。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的指示》颁布实施,标志着当代信访治理制度的正式形成。

二、1957~1978年:曲折与停滞

信访形势:1957年后,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左”的错误波及很多方面,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显著减少。到“文革”时期,信访治理遭到严重破坏和功能变异,全国的信访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成为政治斗争中打击报复、陷害他人的工具。大多数信访机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有的被撤销、解散,有的被降格为信访组。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室先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室信访处、国务院办公室信访室和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

在当时十分混乱的情况下,信访工作仍以特殊的方式有所开展。1968年6月6日,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室成立了“总理亲启信办理小组”,成为沟通和反映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直工作到1972年初。1972年后情况虽有好转,但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适用,新的工作秩序又没建立起来,始终处于维持、应付状况。

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在1957~1976年的20年间,信访活动受到政治运动的很大制约。每逢政治运动一开始,来信来访猛增,其内容主要是揭发他人的问题;到运动后期及运动结束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反映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或要求落实政策的信访开始增多。案例1—2 梅桑榆:文革时期乡村可怕的告密风

在中国,告密之风,历朝不绝。因为告密可以博得掌权者的宠信,可以立功受赏,可以加官晋爵,并且可以整垮仇人。“文革”期间,此风也颇盛行,靠告密向上爬,或整垮对立面者,不乏其人。

在一些机关单位,有的人整天怀揣小本子,谁若讲了一句有毛病可挑的话,他一转脸,便掏出小本子,将其记下,某某于某日讲了什么话,有谁在场,记得一清二楚,然后向上级告密。有的告密者故意发两句关于上级或时事的牢骚,以“抛砖引玉”,等别人顺着他的话题,发表议论,告密者便把他所说的话记下,向上司邀功请赏,这种干法,使人不禁想起《红岩》中那个打入渣滓洞集中营的国民党特务,那特务在牢中故意骂国民党,以试探周围人的反映,谁若说一句赞同的话,他便向上峰告密。虽时代不同,但告密者的手段却如出一辄。

当年,我家住在一个乡镇上。乡镇虽小,但是区委所在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区直、社直机关不少,运动伊始,因言论挨整的人不少,其中税务所的杨某,最为 “著名”。

杨某曾作为志愿军入朝鲜参战,据说还立过功。因遇严寒,他一支脚上的指头被冻掉,走路有点跛,人们都喊他“杨瘸子”。他的脚是因抗美援朝而跛,喊他 “瘸子”,就等于在宣传他的功勋,因此他也欣然接受这一绰号。他平时爱说俏皮话,广播里天天讲马克思,他便说:“马克思、牛克思,没有钱不来事。”单位天天学毛著,他又说:“学什么毛竹,还学松杈子呢,毛竹没松杈子值钱。”

他这些话,都是背后与人闲扯,玩幽默,不料竟被人告了密。先是税务所组织人写他的大字报,并开会批判,说他“反动透顶”,后来区里又开大会进行批斗,令他和“牛鬼蛇神”们一起游街。谁知不批则已,一批惊人,反动透顶的杨瘸子,原来就是小镇名人,现在又有了以前鲜为人知的“名言”,特别是“马克思、牛克思,没有钱不来事”一句,竟广为流传,被许多为吃饭发愁的人引用。当然,引用此语时,必须在前面加上“杨瘸子说”,否则也要挨批斗。

杨瘸子是老党员,老战士,立过功,又是残废军人,革命资格老,本钱大,被批斗了几场,未戴什么帽子,仍然当他的收税员。

乡村的告密者,多为农民,他们不会揣着小本子,也不会玩“抛砖引玉”的花招,只是雷厉风行,一发现谁有什么反动言行,立即向大队或公社汇报。这些告密者为了请功,常使一些无辜的人遭殃。

我的同学陈某,不善言谈,父亲当时又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内心很是自卑。但他是回乡知青,本人并无政治问题,故生产队的读报会、学毛选、批判会,他都要参加。

一天,生产队开会批判“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会场上,社员们边批判,边呼口号,其中“打倒刘少奇,保卫毛主席”,喊得最多,且一喊就要重复两三遍。这句口号,喊上几遍,就成了“绕口令”,而人喊口号时,情绪激动,就容易出错。陈某一不注意把两个大人物喊错了位,把该打倒的,喊成要保卫的,要保卫的,喊成该打倒的。上百人一齐喊口号,其中一人喊错了,别人也不会听见,不料,坐在他旁边的小张,会后便向大队告密,说陈某胆大包天,居然在批判会上公开喊反动口号。小张是公社书记的儿子,在陈某所在的生产队就近插队落户。张书记头上没毛,社员背后都喊他“张秃子”。

小张这一举报不得了,陈某在公开场合喊反动口号,罪大恶极,大队又上报到公社,公社下令生产队对陈某进行批判。生产队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开会借用社员家的房子,那是三间空房,内无隔墙,运动积极分子这下抓住了阶级斗争的活靶子,激情高涨,会场上,发言的人无不义愤填膺,说陈某丧心病狂,纷纷表示要“ 誓死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打倒刘少奇和他的小爬虫”!批判会开始,被批判者照例要向毛主席请罪,积极分子们为了丰富斗人的乐趣,把四面墙都贴上领袖像,令陈某跪在地上,像推磨似地,转着圈向四面墙上的领袖像磕头。那场批判会,我也被喊去参加,看着同学下跪请罪的情形,我心中愀然,未等会开完,便悄悄溜走。

陈某被批斗了几次之后,公社革委会给他定的罪名是“现行反革命分子”,但帽子“举而不戴”,管制劳动,以观后效。当年将谁打成“某某分子”,称之为 “戴上某某分子帽子”,改造好了,称之为“摘帽子”。所谓“举而不戴”,即那顶可怕的帽子,在空中悬着,尚未将其一棍子打死,若是不老老实实接受改造,那顶帽子便要轰然落下,到那时,他就是正宗的“阶级敌人”。陈某经此一劫,精神面貌为之一变,比以前更加少言寡语。而那个告密的小张,却在生产队入了党,不久便招工进了城。

小镇上,当时因喊口号倒霉者,还有曾某的老婆。曾某是公社干事,他老婆是裁缝,一天,人们上街游行,欢呼最高指示发表,她也跟着游行,在反复喊“打倒谁,保卫谁”时,把人物喊错了位,她嗓子好,声音高,喊这句“反动口号时”,当时有不少人听见,都被吓坏了。事后曾某的老婆也挨了斗。但她的运气比我同学好得多,他丈夫是公社干部,暗中为她活动了一番,以后便不了了之。曾某的老婆是在大街高呼反动口号,被许多人听见,不属被人告密。我举此例,是说明因那句“绕口令”似的口号倒霉的,并非陈某一人。

告密者为了邀功请赏,有时甚至昧着良心,采取诬告手段,以达到目的。徐某便是因被人诬告而倒了霉。

徐某40多岁,体魄健壮,是个劳动能手,犁耙扬(场)撒(种),样样精通。一日,儿子杀鸡,用刀照其脖子像拉锯似地拉了两下,一松手,那公鸡在地上扇动翅膀,挣扎了几下,竟起身跑了,徐子好一番追赶,才将其捉回。徐某见状,斥责儿子:“你杀一只鸡都杀不死,你把它的头剁了!”不料,隔墙有耳,此话被与他有矛盾的人听见,立即向造反派告密,被说成是:“徐某想谋害毛主席,对儿子说,你杀毛主席要是杀不死,就把他的头剁了。”“革命派”如临大敌,当晚把徐某捆起来,押上会场,进行批斗。因会场就在街边,发言人几次引用告密者的话,喝问徐某为什么要谋害毛主席,为什么这么恶毒?引起许多人围观。当年,所谓反革命言论,批判时尚可引用,咒骂领袖的话,是禁止学说的。发言人这么说,让主持批斗会的人感到意外,但发言的人是革命群众,又不好出言制止,只好向他打手势、使眼色,但发言者都未能明白他的意思,那句极其反动的话,被大家一再大声重复,影响更大。会场不时响起口号声:“誓死保卫毛主席!”“打倒反革命杀手徐某某!”气氛空前热烈。徐某当然是死不承认,因为一承认,他就完啦,即使不被枪毙,也要坐上多年大牢。何况是别人诬告,他根本没说这话。革命派批斗了几个晚上,找不到有力证据,加上徐某家祖辈贫农,后来才不了了之。但徐某却落下了一个绰号——“反革命杀手”。同辈的人开玩笑喊他,他咧嘴一笑,若是晚辈也开这个玩笑,他便要翻脸,骂道:“你个小狗日的,你再敢喊一声,我把你的嘴撕成裤腰!”

徐某不过是被批斗了几场,并未被戴上帽子,打成“某某分子”,同是被人诬告的钱某,就没那么幸运了。

钱某老实巴交,不苟言笑,平时只知闷着头干活,挣工分。一天,他正在自家菜园里挖地,忽然来了两个肩扛红棍子的群专队员,把他押到公社群专指挥部,关了起来,罪名是“污辱伟大领袖”。原来,有人告密,说他用领袖像当手纸,用过后还扔在粪坑里。

生产队没有公厕,社员们都在自留地里垒一个半截土墙,没有上盖的小厕所,一来解决方便问题,二来可以积肥。这种小厕所,通常是自家人用,路过的人若遇内急,也可入内方便。钱某的确发现自家厕所粪坑里有报纸,上面有领袖像,吓得他赶紧将报纸捞上来,埋在粪堆里。当时各级报纸都在右上角印领袖像和一段语录,并且一天不缺,而那时从生产队到公社,都要抓政治学习,农民也要隔三岔五地聚在一起,听人读报。过期的报纸,则被买给商店或卖瓜子的,用来包东西,因此印有领袖像的报纸随处可见。公社和街边的公厕粪坑里,经常漂着印有领袖头像的报纸片,但因是公厕,是谁“污辱伟大领袖”,无处可查,也就无人过问。群专的头目接到报告,钱某自家的厕所里有此物,便认为那无疑是他扔的。

钱某受审时,开始不承认,说是别人陷害他。哪知群专头目竟让人出示证据,原来告密者已经带人将那张报纸片从粪堆里挖出,用一张干净纸包着,送交群专。钱某于是辩解说,他一家人几年都没买过手纸,大便时都是用草团、树叶解决。又说,报纸都被干部们收着,他上哪里弄到那东西,即使弄到,也舍不得当手纸,还留着包东西哩。他家茅坑里报纸,一定是别人进去拉屎时丢下的。但他的辩解,已经没用。群专头目说:“你还想狡赖!哪个能证明那报纸不是你扔在粪坑里的?就算不是你扔的,你把它埋在粪堆里,可是事实?”

证据确凿,钱某怎么为自己辩解都没用,后来被戴上坏分子帽子,由生产队管制劳动,并经常被公社大队强迫干义务工。

我也曾吃过被人告密的苦头。

我插队务农后,赶上村村队队大跳忠字舞。生产队先是派人到公社学习,然后回来教社员跳。被派去学习的孙某是团员,又是队干部,上面一有何号召,表现非常积极。他学会了忠字舞,回来教大家时,有的妇女害羞,学跳舞扭扭怩怩,有的老人放不下脸面,不愿学舞。他便说,上面要求男女老少都要跳,说什么“大跳大忠,不跳不忠”,并且老是板着脸训人。不跳忠字舞,就是对毛主席不忠,这显然是一顶政治帽子,我受不了他那张狂劲,便私下对他说:“跳不跳忠字舞,与忠不忠没什么关系嘛。照你这么说,坏人只要跳忠字舞,就是忠;好人不跳忠字舞,就是不忠了?”

不料,他竟向公社打了小报告,公社干部说我对跳忠字舞向伟大领袖表忠心有抵触情绪,诋毁全民跳忠字舞的伟大意义,思想有严重问题,令生产队对我进行批判,并说,若我态度不好,就拉到公社或大队召开的批判会上批斗。我父亲得知此事,着了慌,去找大队书记董开华,请他从中说情。董开华到生产队找到队长,问他:“东子(他一直这么称呼我)到你们队来干什么的?”队长说:“来当社员的,他还能干什么?”董开华说:“他除了来当社员,还是来接受你们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明他们还不成熟,有什么差池,你们要教育嘛,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开什么批判会,队里开会教育教育他,让他做个检讨算了。”队干部们一商量,又把批判会改成教育会,并对我说,你在会上做个检讨,就算了,我们就不追究了。

批判会是批“阶级敌人”的,改成“教育会”,则是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进行教育,名称一改,会议的性质大不相同,队干部的态度也温和多了。董开华怕我不愿做检讨,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东子,我看你的性格像你爸,说话直。你爸不就是吃了说话直的亏吗?你在会上认个错,不要硬顶,公社那边,我去说说,这事就过去了。东子,你下次说话可一定要注意呀!”

我也担心事情闹大,批判大会我见得多了,站在小学操场的台子上挨斗,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天晚上,我在队里召开的社员会上“低头认罪”,几个干部和党团员,相继发言,把我“教育”了一番,此事才算了结。

我“诋毁忠字舞”,被人告密,只是小事,毕竟未受什么处罚,我每次遇到招工、招生、参军的机会,便有人大写“人民来信”,使我一次次成为淘汰者,才是使我受害最深的告密。尽管那些“人民来信”是以揭发我父亲的政治问题为杀手锏,以毁灭我的前途,但其手段仍属告密之一种。由于我深受告密之害,参加工作后,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无论何时,都不向领导打别人的小报告。这个原则,我一直坚持到离开工作单位。

而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反对改革开放,极尽编造欺骗之能事,将那个逝去的时代描绘成天堂,说那个时代“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并且极力鼓吹“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以蒙蔽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无知地叫喊,希望再来一次“文革”运动,这的确是很可怕的事情。

案例来源:财识网:http://cul.cn.yahoo.com/ypen/20120521/1057938.html

思考题(1)(2)

三、1979~2002年:重建与发展

“文革”结束后,来信来访数量成倍增长,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1978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距离1957年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已21年之久。会议讨论、印发、交流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省市制定的具体政策草稿,涉及遣返遗留、上山下乡、城市私有房产、平反后的工资工龄、成分出身、户口等近十个具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为会后各地政策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基础。这些政策文件为以后三年的大规模平反运动确立了标准和政策依据。

信访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要解决历史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各种矛盾和冲突大量涌现,信访量急剧上升,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断增多。

信访工作的主要任务:信访制度建设步入迅速恢复发展的轨道,信访功能重新定位为“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信访制度建设进入一个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的全新时期。

1.适应改革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信访治理开始恢复重建,并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9年8、9月间,从中央到各地方陆续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全国约抽调了20万干部和中央机关的千人检查组一同深入到基层,解决上访人的要求和问题。

1980年9月,撤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人民来访联合接待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成立人民来访接待机构。各地信访机构也作了相应调整。一系列信访制度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并逐步建立健全。

1982年2月,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明确“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依法办信访”、“件件有着落、有结果”的原则,规定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都必须设置信访机构,使信访机构成为党政部门的一个常设性部门。由于当时信访工作几乎无法可依,该草案实际上担当了行政法规的角色,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同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重点报道了三中全会以来的信访治理状况,指出“三年来上访人数显著减少,人民来信反映党风以及有关四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2.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好转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信访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信访治理的主要功能逐渐转移到“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1982年2月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审议修改《当前的信访工作形势和今后的任务》,强调要“努力把信访工作这件大事办得更好、更有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1986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信访工作担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信访法规集中出台的时期,标志着信访治理开始由政策规定向法制化轨道的转变。1995年10月28日,新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信访行政法规《信访条例》正式颁布。虽然只是一部行政法规,但基于现实国情,该条例对人大、司法、党的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信访活动也具有一定约束力,因此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信访活动的基本法。

条例颁布两天后,第四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召开。此后,各地根据《信访条例》的精神,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信访法律法规,整个信访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01年9月,许多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制定的与《信访条例》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有226部(个)。

信访部门的规格和地位也得以提高。2000年2月13日,中办国办信访局更名为国家信访局,升格为副部级单位。2001年9月27日到29日,全国第五次信访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信访活动出现的新变化,要求正确把握信访工作的新形势。

四、2002年至今:转型与创新

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后,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信访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信访工作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访工作的主要任务: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和国家稳定为重点

信访形势:在这一时期,一方面,信访工作总体形势明显好转,另一方面,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信访突出问题仍较集中,深层次的问题不断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且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

1.2003年,胡锦涛、温家宝分别通过批示、讲话等强调做好信访工作。一些行之有效的信访办理新形式,如人大监督、联席会议、信访听证、下访、接访等,推进了信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2.2005年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正式施行。新条例内涵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信访治理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

3.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中对信访工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确立了信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

4.200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并召开第六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信访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但做不好会影响中心工作(体现了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核心的思想),每个地方、每个部门都是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主体。” 2007年10月,十七大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强调“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三节 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的研究对象 案例1—3 湖北房县信访局负责人19岁女儿家中被杀害

2009年7月9日上午10时30分,十堰市房县法院家属楼4楼,一名19岁少女被发现死在家中,经当地警方调查,系他杀。

据悉,死者吕纳,女,1990年7月2日出生,应届高中毕业,其父吕世品为房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信访局负责人;母亲许某为房县红塔乡政府干部。经调查,死者母亲昨早7时25分从家中出门上班,走时吕纳起床。10时20分,其母回到家中,发现吕纳躺在床上,脸上压有两床毛巾被和一个枕头。经公安部门尸检,确定为他杀。

案发后,当地公安机关立即调集精兵强将迅速赶赴现场,调查中一名姓方的男子引起警方注意。方勇,年过52岁,家住房县城关北街。26年前,方勇系房县沙河乡财政所工作人员。当年,方勇顶替父亲岗位进乡财政所工作,工作积极卖力为当时乡财政增收做出了贡献,直到突然被指控贪污2000元,方某认为自己绝无贪污行为与沙河财政所所长发生争执,并用一把斧头将该所长砍伤。事后,方某自认为杀了人,畏罪潜逃,后被缉拿归案。好在该所长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因这件恶性伤人案,方某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监狱里度过了20年后,方某被释放,随后靠种菜为生。两年来,方某数次找到信访局负责人吕某,要求平反贪污指控、恢复公职,被拒。

吕世品说,他于2007年调到县信访局工作,方勇是2006年7月刑满出狱。在他到信访局工作前,方勇已经向县多个部门反映过自己的情况,要求相关部门恢复他的公职。后经县监察局、县政府、十堰市人民政府依规三级复查复核,明确回复方勇诉求不予支持。吕世品说,方某没有实现愿望后,又多次到上述机关缠访、闹访,不听解释与劝告,并扬言报复。

吕世品说,作为信访局局长,几乎每次都是他出面劝解及答复,方勇可能对他产生怨恨。一个星期前,在县多个部门再次认定方勇的诉求无理,不予支持后,方勇曾扬言,要报复他和其他几名领导,一个星期后,发生了这一惨剧。

本案例根据深圳新闻网《湖北十堰房县信访局负责人19岁女儿家中被杀害》(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09-07/10/content_3900072.htm)整理而成。

思考题

1.该信访人的问题属于信访管辖范围吗?

2.这是一件有预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有前科、有扬言),当地信访机构对吕纳之死有责任吗?政府部门有责任吗?

3.应该如何防范类似事件?

中国特色信访制度是研究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该信访人不断地缠访闹访,他的行为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吗?信访人拥有哪些权利?需要承当什么义务?缠访闹访乃至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他该负怎样的责任?在信访三级程序走完后,面对依然存在的难题,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和信访机构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恶性凶杀案件为什么不能制止?当前信访制度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特色信访制度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讲,中国特色信访制度研究的内容有:

信访活动的组织与领导体制; 信访活动的宏观运行机制; 信访活动的主体; 信访的工作方法;

上一篇:女儿经读后感下一篇:企业廉政文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