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精读就是在课堂上以教材为本,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学会摘录好词好句,时时吟诵,学会感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自读、自悟、自得”;教材处理上改变了面面俱到的弊端,把握教材特色,联系学生实际,突出课文重点,进行合理取舍。
博览就是放手让学生浏览书报、杂志、博览群书,开拓眼界。博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博览的主要形式。我校是一所省级艺术示范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起来也格外丰富多彩。办“报”让学生作一名美术编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品“古诗”让学生学做一名诗人,为学生提供展示的乐园。演“剧”让学生作一名业余演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作一名演说家,律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和动员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向社会、大自然,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实践操作。假期中搞“搜集性”研究学习,开学后进行完善、充实,形成大规模的展室,并在走廊上展示学生的作品,有图片收集、诗文画报、作文展评等,供学生参观、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兴趣小组,每学期各个年级组都会涌现出“故事大王”“小小演说家”“古诗背诵大王”等,各个班的大阅读活动开得丰富多彩,阅读汇报课面向家长开放,“小手拉大手”读书节活动掀起了家庭读书热,摘记、日记、手抄报等成了同学们的珍爱之物。好多同学自编《童话集》《个人作品集》《日记集》《诗集》等,并有多篇作文获奖或在报刊发表。2
四、以语文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为新的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我们就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连接点。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研究。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三)学生生活积累、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我们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各位专家们的批评指导,我们将勤于思考,扎实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三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指导方法不当有关。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主宰课堂的圣人。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我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应体现语言的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1.悉心指导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当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愉快地用心体验,在品读,感悟,玩味,思考的基础上,去面对文本时,这种阅读才是有效的。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就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学生预习得充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这必然促使教师更多地去研究课堂,会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对预习的要求,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供学生参考:一是生字的预习应该抓住重点字词,对于音形义,设计一些识记的小窍门。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不解其义的语句。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读准字音,注意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地方,最好在书上写一写。二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品析课文题目的精当等,有机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对课文精彩的语句有独到的见解。三是了解课文整体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由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四是质疑问难,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预习可以很好地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教学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要掌握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二是深研教材。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了解全册教材,再深入到每一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无论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明确了解。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熟知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
3.尽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内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
课堂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2)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参与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断感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3)教师要鼓励为主。要用不断的鼓励,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贵在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3)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要让学生能沉得住气,不是“浅尝则止”,而是不断去探寻,去感悟。
4.全心开展各类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内是不够的,应该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鼓励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能对每个人有着为生命奠基的意义。因此我做到上好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并且开展了各类活动,如背诵比赛、集体诵读赛、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用心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最优教学。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我努力做到在研究的每一次实践中,要多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样才能促进研究,并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生本理念,教学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是不行的。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不容小觑。然而,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①生本理念下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特长, 以语感培养为主, 感情培养为辅,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要以生为本
1.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 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 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在示范朗读时, 要将句子、段落所表达的情感充分流露出来,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用心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生本理念下的教学, 教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把学生作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2.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并且给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的时间, 让学生交流心得, 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在学生交流探讨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适时地进行引导, 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并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 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课外学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生一同分享或探讨, 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巩固。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使其拓宽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量。③此外, 对表现较突出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 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定期地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测试,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并且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行考察,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
1.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辅助教学设备,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抽象的事物,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阅读文本抽象性的表达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动漫、音乐等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 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的特点,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应确保其承载更多的信息, 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 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1.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要以引导者和指引者的身份,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并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把课堂变成展现他们阅读的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 快乐阅读, 积极思考, 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2.合作学习, 积极交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分享并探讨阅读心得, 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 认真聆听, 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有差异, 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 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还能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教师也应适当汲取学生的想法, 将其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从而提到阅读教学效率。
生本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和交流探讨,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并且愿意与人分享阅读感悟, 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注释
11 刘珍芳.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5) :77-80.
22 李永军.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 2013 (17) :2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基础都很弱,语文作为母语只是口语熟练,他们对阅读的各种技能都不熟悉、对文字性的阅读也不一定感兴趣,只有让阅读有乐趣,才能吸引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的边界。正如新课标要求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所阐述的那样,只有让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有兴趣,才能让他们从自由阅读慢慢过渡到课堂阅读,才能慢慢从玩耍和游戏状态的阅读转变为严肃、规矩的阅读,才能开始正式的语文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阅读材料要有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呈现形式要丰富多样,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二是要让阅读变得更有交互性,让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能够交流、碰撞自己对阅读的感受,让学生将带有个性化的观点和乐趣与大家一起分享,营造一种全体阅读、快乐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
阅读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小学阶段的阅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爱好,这样才能让他们夯实基础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始终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前将字词句等肢解开来进行所谓“科学”分析的教学理念,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一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让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尤其是对于儿歌、古诗等题材的阅读材料更是如此。三是在此基础上着重理解一些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重点的字要进行讲解,让他们对这些构成基础有逐步的掌握(根据年级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具体可参见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四是要针对不同体裁和题裁,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讲解。教师要开动脑筋,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比如对于情节丰富的材料就要专注于人物、事件的动态性和变化;对于带有韵律的古诗等,要讓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和体现出古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法要具体分析。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才能做好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教师进修学校)
工作总结
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不断实践、摸索,收获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我校是一所村级小学,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因此,我们站在学生的学习的起点上进行了思考,改变。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过去的“配角”变为真正的“主角”,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有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快乐学习之感。
二、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
在本学期,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地进行了该课题的教育研究。学校通过会议、座谈、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了我们对科研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并落实。我们将该课题的研究活动与学校的常规教学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研讨活动中对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本学期,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好的书目,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我班的学生每周一、三、五定时到班级图书管理员处借还课外书。学生读书的兴趣非常浓厚,学生每周都至少完成一篇以上的读书笔记,我们还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岌待提高。在班级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中普遍读书声音很小,学生唱读、念读、拖读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经过老师指导,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需要老师多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提高才行。
学生的读书笔记做得还不够规范。在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的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学生上交的读书笔记让我们看了,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真在读书,而也有一些学生并没有用心读书。这也许是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培养的问题,也或许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关,我们也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人物描写类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来说,有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描写人物的时候一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细节方面来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反映一个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如何深入理解这些文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阅读,分别是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
一般来说,通过对这三个细节进行分析之后,便可以大致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节课为例,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聂将军的人物形象。课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聂荣臻将军知道后,立即叫前线部队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
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从聂将军的语言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聂将军的至仁主义。
再如这一句: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从动作描写可以体现出聂将军身上流露出的善良品质和坦荡的胸怀。通过对聂将军的语言以及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阅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人口中的“活菩萨”聂荣臻的人性光辉,同时也能够意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对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记事类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属于经典内容之一。这一类的课文主要对事件进行描写,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体会作文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说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弄清楚写作的顺序,如顺序、倒序、插叙等。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弄清楚事物中的议论和抒情,抓住文章的精髓,体会作者的意图。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记事类的文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大家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家都能够掌握这篇文章的主要脉络,随后,我又对这三次求教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讲解,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写景类文章,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描绘地理环境、山川风貌、自然景色的文章。这一类的文章往往能够如轻风拂面一般为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这类文章的时候,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要抓住景色的特点,找到文章中写景的顺序或者描写的顺序;第二种是要注意情景结合,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相对来说,写景的文章在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描写方法,并逐渐向学生渗透写作技巧和阅读技巧。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对维也纳这座城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我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阅读之前,我提出一个问题:文章是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对这篇课文展开了阅读,这篇文章通俗易懂,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
经过对文章的分析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我们可以得知文章的描写方式,首先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最后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离不开写人、写事、写景三个方面,相信只要学生肯下功夫,掌握这几种典型的阅读方法,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加以磨合和运用,就一定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富兴小学:孔琴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8月13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体局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领略了教学名师的课堂风采和她们的教学经验讲座,让我饱食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它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对我来说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这次培训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经验讲座都充分体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小学生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仅限于语文科阅读教学范围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年的教学目标中,都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收集处理信息列为重要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必须阅读145万字,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这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义不容辞的任务。今天我们主要从三方面阐述。(课件出示提纲)
一、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
(一)、什么是“语文味”呢?
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二)、“语文味”的课堂是怎样的?
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
我认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三)、怎样才能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呢?
1、深入研读文本。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可无疑,方始是学。
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三轮的研读。
第一轮: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
文本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一篇文章,因而我们首先会以一般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始读未知有疑”,当我们初读时也许会遇到读音障碍,也许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但是我们会运用以往的旧知或经验,通过猜测、查证等方法去弄懂。解决了词句理解障碍后,自然会透过语言符号组成的文章表面去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般读者,在初读时要解决词句理解的障碍,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要懂文章的意思,即达到从“有疑”到“无疑”的程度。
第二轮: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
进入教材的文章成为文本,文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章,因而我们教师不能够满足于一般读者身份的阅读,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进入事件的情境,深入人物的内心,体察角色的情怀。在体察研读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可能会激发几许感动,产生某些感想,获得特定的感悟,即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之境界。
第三轮:以学生的身份去研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我们对文本的研读,使文本藏于胸,融于心,化于情,这对于教
学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知道,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师感悟到的统统倒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有所选择。因此,教师研读文本还要多一份耐心,再次转换角度,以学生的身份,设“生”处“地”地阅读,从而有效地选择有用的训练点,即要从“有悟”到“有用”——对学生有用,对教学有用。
2、巧妙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气氛既热烈紧张、又轻松团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畅所欲言,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总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各自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反,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氛围会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使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破坏纪律或制造混乱的行为。这些必然严重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差。
所以说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
3、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力求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心中有“法”。即教师要做到: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在
确定目标时一要依据“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已经为我们语文教学确定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二要依据“三维目标”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目的。三要依据“文本特点”,即要做到五点“语言训练点,情感体验点,方法渗透点,能力提高点。”四要依据“学情特点”。
(2)、优化处理教学环节。教师要从一下环节入手: a、寻找教学线索
“写文章情动而辞发,读文章是披文以入情。”入选小学语文的教材很多都是情感很浓的文章,如热爱大自然之情,如热爱祖国之情,如亲情,如友情,这样的文章很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 “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感悟。
b、找准教学突破口
预设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切入点其实也是教学点,教学点很多,从哪个点切入可以带动一串,辐射上下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要在预设过程中努力寻找的。可能是一段话,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词。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在教学父亲的“了不起”这个部分时,我们可以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这个部分的描写凸显了父亲的形
象,令人震撼。且这个部分承接了上文:“他挖了多长时间?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之前人们如何劝阻他?他为什么不接受他人的劝告?为什么他会成为现在的这副模样?36小时中他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着这段话展开,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每节课有突破口,每个环节也有切入口。找准切入口会避免教学的零乱、零散,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教学会更具整体性,更容易形成教学板块。课堂教学更具有整体感。
c、形成板块,力求变化
“板块式”教学结构其实就是我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为一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又层层递进。我对“板块式”教学结构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板快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同时,根据学生的好动、持续性差的心理特点,我们能够通过板块之间的这种变化多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上课的疲劳,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十分钟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如四年级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他的父亲为了世界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失去父亲的伤痛,充分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战争对于他们过于遥
远,他们很难体会理解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痛苦,难以体会雷利心中的痛楚和呐喊。所以,对于“呼声”的理解就成了教学的难点,但同时又是重点,因为这篇文章就是透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因而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板块进行。
板块1:通过雷利一家人离别前后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雷利父亲的伟大,感受雷利失去父亲的痛楚。
板块2: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板块3:理解“呼声”,并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呼声。
我们通过“你想对雷利先生说什么?”“你又想对雷利先生说什么?”不断的扣问,使得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很自然地转化为全班孩子的呼声,孩子已经完全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中,和作者的心贴和在一起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真正幻化成了孩子心底的呼声,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精心设计板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是教学精华的浓缩,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在培训活动中城关小学的王小畅老师讲的《师恩难忘》一课的板书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她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为她 的课堂增色不少。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品读感悟,二是渗透学法,三是拓展延伸。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品读感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所以,阅读教学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关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而学生学习的文本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本。因此,要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认为首先要引领孩子好好读文,在读文中细细品味揣摩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并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学以致用,要在品读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工具性与人文性又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文本比作生命的话,人文性好比生命的精神,语言文字好比生命的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生存;肌体脱离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本才具有生命的力量。
人文性在每一篇语文课文中,在课文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词中。只要把学生引进课文情境中,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人文教育也自然而然渗透其中了。
崔峦老师说: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要“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
哪些语言需要我们带领孩子细细品味呢?
精妙的语言很多,教学中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力求做到让学生课课有所得。这样,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我们就不愁学生语言干巴无味,学生写起文章,语言自然会生动起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有看似平常却能直抵文本内涵的语言,有能够引发学生想象,有能够拓展迁移,有利于学生积累内化的语言 „„),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我们就必须花时间引导学生读好、读透、读深,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句子表达的意思,还要知道作者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在联系中品读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往往是由一个词或一句话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这样教学,往往能够起到“一个词句拎起一串的问题”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令教学具有整体性。
在想象中品读
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在大脑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创造
力的翅膀。法国诗人波得莱尔指出:“没有想象力,一切功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
阅读教学中,想象是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桥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去体会蕴含于文章的深层意义,使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进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同时,想象后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极好的契机。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教学片段,在《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在群山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有位老师是这样讲的:
师:然而,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找出有
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作者将塞特凯达斯瀑布比作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的老人?
师:你能够想象出此时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吗?(出示图片配上音乐)
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震惊、难过、愤怒„„)师:请说说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为什么震惊?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愤怒?„„)带着不同的情感朗读这个句子。
师:如果你就是这奄奄一息的瀑布,如果瀑布会思考,会说话,他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呢?
师:人们听到了大瀑布的心声了吗?
这个片段的设计的最大亮点是教师能够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通过想象、演示、音乐渲染,将学生带进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内心,仿佛是面对着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与之对话,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地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同情、惋惜、难过之情,以及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愤怒之情。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复杂的,感悟是多样的,表达也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悟。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指模拟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式来创设。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情境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品味语言。
在比较中阅读
人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管是不同词语的比较,还是相同词语的比较,它都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咀嚼词语,学会如何准确用词。在培训过程中城关小学何梅芳老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一诗中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字时,老师没有直接讲解意思,而是问学生:如果我们要把花生皮去掉该怎么说?学生回答剥花生。那要去
掉橘子皮或香蕉皮呢?学生回答还是用剥。那要去掉苹果皮呢?学生回答削苹果,从而引出了“削”,接着老师又提出一连串用削的词组,如削梨子、削土豆皮等,最后老师问:“剥”和“削”的区别是什么谁能回答?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剥和削都是把实物的皮去掉,而剥直接用手就能去掉,削必须借助器物才行。回答的多么到位呀,老师又问:这两个字分别读“bāo”和“xiāo”,如果把它两放一块该怎么读呢?从而又引出了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读音“bō xūe”。你看,简单的比较不用讲、不用查字典就把两个字的意思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读音区别的淋漓精致,着实让人佩服。这就是扎实的语言训练。
在发现、表演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努力变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时可能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品味,主动汲取语言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快乐。
五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
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我们来看一下有位老师的讲解片段:
师: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倒下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板书:变)同学们,请你们轻声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会有不少发现的!开始吧!师巡视,指导读书姿势。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师:是吗?围绕哪一句写的?你读一读。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真棒!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四自然段写的都是盘古的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师:哦!都是用„„变成了„„来写的,连句式特点都发现了!生:还有!我发现盘古为了创造这个宇宙牺牲了自己(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我发现盘古发生变化的东西,很象最后变成的东西。(师引:你举个例子。也就是说这些变化想象得很合理,是吗?);我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盘古身体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师:你们发现了吗?都发现了?你们的发现很重要!板书:„„)师: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这个自然段有许多XX的XX,比如:隆隆的雷声„„ 师(纠正):应该怎么读?隆隆的雷声。对了,继续说吧!
生:还有比如: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些词语都很美!
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
师:读书就应该像同学们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还要善于发现!
这个案例中,教师教得很轻松,简简单单的“读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兴致勃勃地阅读文本,迫不及待地想发现些什么。此时孩子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寻找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积累的语言,如“„„变成了„„”的句式,如“XX的XX”这样的偏正词组,如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这些语言信息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你一言,我一语。此时的课堂呈现出了积极活跃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也是很有效果的。
就这样,读中找“发现”,读后说“发现”。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他们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盘古的神奇变化,领略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精妙。在发现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这些精妙的语言,还养成了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发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呀!
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又是一个个很好的范
本,拓展模仿,学以致用,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在语言学习、内化、积累与运用上下工夫。这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道理”。
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月光启蒙》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老师是这样讲的:
师:自由读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样子的? 生:轻轻的,柔柔的,吹在脸上很舒服。
师:“小溪的流水”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它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轻轻的流,会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好象在唱歌一样。溪水很清澈,手深进去凉凉的,很舒服。
师:妈妈的嗓音就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生:甜甜的、轻轻的,好听极了。
师:那你能不能用甜甜的、轻轻的声音来读这两首童谣呢?(生读童谣,教师指导。)
师:多美的童谣呀,难怪作者都入迷了,难怪作者感到整个小院都飘满了芳香的音韵。奇怪,音韵怎么会香呢? 生:因为音韵太好听了,感觉都有香味了。
师:像什么?
生:像茉莉的清香,像淡淡的菊花香,像幽幽的青草香„„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语言,很自然地进行模仿迁移,变抽象的“感知”为生动形象的深入浅出的感悟和品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很忌讳深入深出、浅入深出的教学,我们不能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更不能够给学生套上枷锁。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品读指导,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出我们祖国语言的味道,品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能够喜欢开口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善于积累并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说话写文章。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在品味、赏析、朗读中,语文课必然会焕发出自己最具独特的魅力——“语文味”十足。
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拥有学习的金钥匙。那么我们要教会学生哪
些学习方法呢?
1、学会预习。
教师要重视预习,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走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特点进行预习。课堂上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交流。
2、学会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质疑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会有目的阅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让他们养成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交给方法。
3、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动笔写字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批注,学会做课堂笔记。
4、学会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查找字典的习惯,学会使用网络搜索工具。学会整理使用查找到的相关资料。
5、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倾听习惯与学生的成绩一定是成正比的。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倾听。
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认真听,听听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想法的?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倾听情况进行评价:这位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复述得非常准确。
6、学会想象
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找寻想象训练点,如文章中那些言虽尽而意未尽的地方、课文的空白处、语言浓缩处、细节描写处、续编故事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7、学会做读书笔记。
读书不做读书笔记,就好像雨点落入大海,无影无综。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文章内涵,培养我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积累文章的精妙的语言,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8、学会反思
要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归纳总结,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在反思中提高能力。
三、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阅读教学应该根植于课内,花开于课外,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外汲取更多的营养。光靠几本语文书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因而教师要抓好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运用资源的能力。
2、综合实践的能力。
3、课外阅读的能力。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任重道远,希望老师们多读读书,多看看新闻,多上上网,在报纸杂志上遨游,与经典名著为伍,与浩瀚
一、创设有效情境, 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饱满的热情与高昂的情绪来进行主动学习, 才会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真正实现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积极的情感, 这样才能使学生读有兴趣, 读有激情, 才能提高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 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一语指出了情境教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积极的参与欲, 充分调动读的积极性。在课上我充分运用课件、图片、插图等向学生展现文本内容, 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散文, 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美的体验与感受, 进而对文本产生朗读的欲望与激情。
二、注重教师的示范读,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感, 读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没有掌握读的技巧。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示范读, 让学生进行模仿,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逐渐的模仿过程中掌握读的技巧, 从而形成自身的能力。对于教师示范读的重要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哪个字读重音, 哪里应该读得快, 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 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单纯地来讲解应该如何朗读, 而是要通过教师正确、流利而又富有感情的朗读来让学生进行模仿, 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读中将那些朗读的基本要求进行实践与内化, 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三、加强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朗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 进行积极的思维, 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互动,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使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使学生享受到读的乐趣, 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首先, 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不是外界强加的, 不是教师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不是静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动态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其次, 以多种朗读方式来加强阅读。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 同时在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阅读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如分角色读、配乐读、齐读、分小组读等等,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阅读, 学生读的积极性自然得以调动。学生读得多了, 朗读能力自然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革朗读评价方式, 让学生爱上阅读
在教学中我采用评读的方式来将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 使学生在读与评中提升朗读能力与鉴赏能力, 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读的乐趣。学生既是读的主体, 又是评的主体, 他们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当然教师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我首先告诉学生, 同学的点评对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读的好的地方, 可以让我们看到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同学的肯定与批评都是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这样激起了全体学生参与评读的激情, 在具体的朗读中我再进行相机诱导, 如一个同学朗读完毕, 我引导学生思考, 这位同学读的好在哪里?你能像他这样读出来吗?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不好, 你来示范一下要怎样读。这样引导的作用远远大于那种以好与差来评论学生的朗读。这样的评读, 学生在不断地读与评中进行练习, 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朗读动机,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朗读热情,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而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87-01
一、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辩证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的对其进行审视。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下,学生“唯师独尊”,以老师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尤其在阅读中,不同人的根据自身的情况会对文字有独到的见解。过于强调老师的威严性便打消了学生思维的释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注重智育,教师将大量的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灌输给学生,过度注重练习,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机械练习,打压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文学性,《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常与实际生活脱轨,更多的强调阅读的文学性,造成语文成了一门华而不实的学科,学生也难以学以致用,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语言训练课。
(二)传统小学阅读教学的经验
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改革程中传统的阅读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精讲”为主,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有过整体把握之后,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剖析,针对重点段落集中讲解。学生既整体理解了文章内涵,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知,对重点的字词句也有大致的把握。但是精讲也要有度,一定不能忽略文章的整体行。上文所述,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讲练结合,在讲解完文章之后教师针对重点问题提出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合理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传统阅读教学还重视朗读练习。朗读也一门再创作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前期铺垫,在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运用朗读的技术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被文章所打动。只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形式较为单一,需要改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理念下,以为是笔者提出的对改革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教学中师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老师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多用积极的话语赞扬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老师应多用“这位学生说的很好,连老师都没想到”“太棒了”或“这个想法是不错,不过你看……”一类的语言。这样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取得了主导权。
(二)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综上所述,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分必要。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我们要“扬弃”,针对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宏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学科教育,2008(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12-18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小学语文二年级阅读教学方法10-21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2-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综述09-24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2-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