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历史上册(精选4篇)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
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宛转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花枝招展
嗡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
镶
单单
安适
着落
慈善
肌肤
秀气
宽敞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
静谧
高邈
莅临
造访
吝啬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蝉
娇媚
棱镜
粗犷
睫毛
衣裳
铃铛
端庄
屋檐
凄冷
化妆
淅沥
干湿
草垛
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
碣石
澹澹
竦峙
星汉
幸甚至哉
杨花
子规
龙标
五溪
夜郎
客路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昏鸦
断肠
天涯(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第二单元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
瘫痪
暴怒
沉寂
侍弄
捶打
央求
絮叨
诀别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
分歧
取决
一霎
两全
粼粼
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
花瑞
菡萏
敧斜
蒂
梗
沐浴
祷告
姊妹
亭亭
徘徊
遮蔽
心绪
流转
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骤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因风
期行
日中
舍去
乃
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家君
引
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第三单元语文知识:
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
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
长吟
轻捷
拥肿(臃肿)
攒
敛
人迹罕至
无从
消释
宿儒
人声鼎沸
拗
盔甲
绅士窜
觅
跪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捡
感慨
搓捻
绽开
争执
惭愧
悔恨
激荡
奥秘
拼凑
企盼
截然不同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恍然大悟
油然而生
【窃读记】汗涔涔
尴尬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贪婪
饥肠辘辘
惯技
贪懒
踉踉跄跄
惨淡
蹭
抵达
难堪
俯视
狼狈
原谅
枉然
弹簧
自卑
畅销
诅咒
威风凛凛
废寝忘食 【《论语》十二章】子 时习
不亦说乎
愠
君子
吾
日
三省
为人谋
忠
信
传
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心所欲
逾矩
温故而知新
罔
殆
回
箪
堪
之
者
好
乐
饭疏食,饮水
肱
于
如浮云
焉
善者
川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
夺
匹夫
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第四单元语文知识:
⑴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词语:【纪念白求恩】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仁
一班
见异思迁
鄙薄
不足道冀
派遣
极端
冷清
纯粹
佩服
高明
出路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灼
哄堂大笑
恍惚
抽噎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暮色
安慰
凌乱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惊讶
畏惧
【诫子书】夫
静
以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枯落
多不接世 穷庐
将复何及(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⑴思路的解释与要求 ⑵阅读要理清思路
⑶作文要思路清晰,方法: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朱光潜的写作经验)综合性学习:⑴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⑵课外阅读的作用。第五单元语文知识:
郑振铎《猫》、梁实秋《鸟》、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蒲松龄《狼》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数词和量词、代词
⑶读思结合、勾画、摘录、概括中心
重点词语:【猫】污涩
绫
小侣
怂恿
预警
怅然
蜷伏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安详
乞丐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芙蓉鸟
畏罪潜逃 【鸟】羽翮
瞵视
昂藏
抟扶摇而直上
啭
吱
曳
喙
斑斓
丰腴
秾纤
顾盼
倏地
鸢鹰 客愁
跼蹐缩缩
感喟 戟张
褴褛
烟突
窗棂
鸱枭栅栏
圆润
旭日
杜鹃
酸楚
白昼
俊俏
胸襟
干瘪
臃肿
迷惘
伫立
魁梧
蓦然
料峭
战栗
蓬松
不暇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动物笑谈】嗔怪
怪诞不经
凫
大相径庭
需索
神采奕奕
蹒跚
敛
哺乳
羞怯
写照
匍匐
原委
鹦鹉
温驯
禁锢
滑翔
余晖
俯冲
柠檬
【狼】屠止缀行甚远
投以骨
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窘
受其敌
顾积薪苫蔽成丘
弛
眈眈相向
少时
径去
犬坐于前
久之
瞑
意暇甚
暴
洞其中 隧入
尻
假寐
盖
黠
顷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⑴什么是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的主旨所在。⑵中心很重要: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⑶作文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写作;
⑷如何突出中心: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可采用卒章显志;前呼后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第六单元语文知识:
⑴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诗二首(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吴望尧《太阳船》)》、袁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列子《杞人忧天》)》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神话的起源 ⑶寓言的特点 ⑷速读的方法 重点词语:
【皇帝的新装】钦差大臣
爵士
笨
赐
聘
炫耀
称职
愚蠢
现款
妥当
理智 呈报
滑稽
圈定
狡猾
陛下
头衔
勋章袍子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诗二首】缥缈
焚
溅
镀金
闪烁
港湾
【女娲造人】莽莽榛榛
抟
剧务
力不暇供
揉
荒凉
寂寞
蓬勃
澄澈
掺和
非凡
气概
灵敏
泥潭
绵延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寓言四则】添头(出自《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溉汲
及
国人
道
闻
对
得一人之使
亡
晓
积气
若
行止
奈何
只使
中伤
积块
四虚
躇步跐蹈
舍然(分别出自《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注意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雕像
庇护
爱慕
虚荣
较量
凯歌
杞人忧天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⑴什么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⑵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在概念上有区别,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⑶善用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
⑷运用联想与想象需要注意什么: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⑸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对世界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综合性学习:⑴什么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⑵ 与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话的作用:丰富人生经验,提高审美品位,让自己变得纯净、高贵而深刻。⑶ 在正式场合发言的要求:①充分准备,满怀自信,克服胆怯心理;②声音洪亮,发音清晰,尽量说普通话;③注意用语规范。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⑴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简要介绍)⑵什么是精读与跳读: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⑶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
⑷跳读到底要跳过哪些内容: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⑸精读与跳读的目的: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布匹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描绘了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然而,当时亚洲的商品先汇聚到地中海,再转运欧洲各地,商品到达欧洲后,价格已经涨了8到10倍。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额关税,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说法使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有些学者还能大致勾画出整个地球的自然轮廓。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13世纪,欧洲水手已经掌握了罗盘技术。同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载重量增加到600~800吨,可以装载更多的水手、食物和商品。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迪亚士的航行,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葡萄牙王室备受鼓舞,决定继续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寻找到印度的通道。14,达·伽马带回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和黄金,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
2.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商业竞争对手。葡萄牙人海上冒险的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后者也想寻求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这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西班牙。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到达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15,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程,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辬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吗? 结论: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探究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的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鸦片走私的危害 林则徐禁烟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经过 爱国将领
《南京条约》的签订内容 影响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1839年3月,某大臣到广州对各国商人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暂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该‚大臣‛是(C)
A.琦善 B.洪秀全 C.林则徐 D.瓦德西 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 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A)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B)A.甲午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辬。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3.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 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2.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继续:(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3)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1)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2)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3)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4)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1)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2)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 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3)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
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借口、时间、经过 《天津条约》的签订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C)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B)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D)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5.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B)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辬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辬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功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和有关的电视画面,以气氛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绪迁移到以往的历史中去。大约在17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它是如何发展的?结局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2.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其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定都天京后,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3.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辬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5.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是怎样分配土地的?你对《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如何认识的? 结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认识:《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两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斗争要求就是获得土地,在以往的斗争中,虽然也提出了像‚均田免粮‛这样的口号,但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的愿望变成了系统的、明确的、有力的纲领,它是农民革命斗争的思想结晶,它辬志着农民革命达到了最高峰。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存在着空想性。它是在维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绝对平均主义,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
【探究二】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结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对太平天国的联合镇压,是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客观因素,并非决定因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金田起义 永安封王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
天京陷落天京事变及其影响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太平天国政权组织初步建立的辬志是(C)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洪秀全称‚天王‛
C.太平天国在永安封王建制 D.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C)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辬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场自救运动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中央代表人物有奕 ;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结论:洋务派顽固派都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探究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从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能力出发,可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结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 代表人物 目的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D)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A)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D)A.制夷 B.自强 C.灭洋 D.求富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 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4.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5.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2.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__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臵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结论: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探究二】《马关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2)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3)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结论: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探究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1)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2)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3)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结论: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与
‚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年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年 内容及影响
‚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辬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及结果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C)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如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B)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陈独秀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丑条约》的影响。结论:《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臵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的订立,辬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影响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辫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B)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2.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B)A.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3.‚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D)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导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4.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3.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4.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辬,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广泛传播原因及其传播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结论:核心内容: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扩大。民族危机使革命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二】‚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结论: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成立 三民主义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1903年6月,________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C)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振兴中华‛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华,他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A.强学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4.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的革命政党是(D)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B)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C.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
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1.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2.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3.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4.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结论:(1)领导人:孙中山。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①组织上: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②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军事上: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探究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结论: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辬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B)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据此,下列理论(思想)与行动对应正确的是(C)①马克思主义——宪章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③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④三民主义——戊戌变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C)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 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40岁 C.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4.下列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按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①《末代皇帝》 ②《鸦片战争》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5.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B)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6.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C)A.进化论
B.民主和科学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7.《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A)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8.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D)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9.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C)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皇帝倒了,辪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A)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尊奉孙中山为国父。这是因为孙中山(B)A.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领导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D.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展示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1年,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1912年2月,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袁通电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3.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袁世凯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 ? 结论:(1)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5)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6)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及局限。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及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B)A.北京 B.南京 C.武昌 D.广州
2.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D)A.《中华民国约法》 B.《定国是诏》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小军同学最近从市场上收藏到一枚旧银币,银币正面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那么银币反面上的人物应是(C)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袁世凯
4.李大爷08年时92岁了,请问他出生于民国哪一年(D)A.民国二年 B.民国三年 C.民国四年 D.民国五年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重点】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教学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宋教仁遇刺身亡,年仅31岁。他为什么会被刺杀呢?这是由于袁世凯企图建立独裁统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二次革命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2.‚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2.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滇系军阀唐继尧占据着云南、贵州等地,桂系军阀陆荣廷占据广东、广西等地。
2.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结论:(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凯上台后,为制造复辟的思想舆论,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
【探究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结论:(1)尽管袁世凯手握大权和北洋军,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4)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二次革命爆发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时间 主要人物 结果 军阀割据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A)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溥仪复辟
2.1912年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是(C)A.孙中山 B.李烈钧 C.宋教仁 D.黄兴
3.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A)A.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联合各党派扩大同盟会的力量 C.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
D.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 4.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B)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5.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B)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辬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臶、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辬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开始辬志
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
内容与意义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文学
意义: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C)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2.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文化运动也因此风生水起,波澜壮阔。《新青年》的创办者是(D)A.鲁迅 B.李大钊 C.胡适 D.陈独秀
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C)A.自强求富 B.爱国救亡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4.黄叶同学收集下列人物图片参展,如果要取一个栏目名称,比较合适的是(C
A.推动维新变法的志士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 C.新文化运动的战士 D.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奋进史。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的先后顺序是(A)①自强求富 ②变法维新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7.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看……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请你说出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A)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8.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这三个‚兔子‛最早发起的运动是(C)A.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C.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D.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9.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D)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平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C)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19年,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辬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结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探究二】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结论: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臶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1919年成为了记忆的永恒,那个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年代,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一场精神日出照亮了20世纪以后的中国,那是一个少年的中国。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五四运动导火线 时间、地点、口号 6月3日后的变化 结果 历史意义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B)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博爱 2.‚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中所反映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辬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C)A.誓死争回青岛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4.五四运动辬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D)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二、过程与方法
1.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共产党就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她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是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对中国共产党‚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史料导入:材料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要侵略学生呢?‛——毛泽东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
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2.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3.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辬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5.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辬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结论:(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4)领导基础:在党的创建过程中,有一批杰出的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
(5)共产国际的帮助。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结论:(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领导者,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就能制定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保证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直到胜利。
(3)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提供可能性。【探究三】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二大‛初步形成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结论:中国共产党‚二大‛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分成两步走,即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首先必须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辫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诞生条件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一大 中国共产党二大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王刚同学要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他应该去的城市是(C)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B)A.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B.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C.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D.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A),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董必武
4.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B)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长征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D)A.五四运动提供了干部和组织基础
B.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C.不断注重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提供了阶级基础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提供了群众基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奋斗目辬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二 在现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材料一中的奋斗目辬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党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3)材料二中的‚现阶段‛是指什么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材料二中的党的任务的提出有何意义?
中国革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辬,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辬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2.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汀泗侨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臶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3.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南京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臶‛。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说,北伐军胜利进军,基本打跨了北洋军阀,所以国民革命胜利了。有人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结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探究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结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北伐战争国民党一大召开 黄埔军校的创立 北伐胜利进军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东北易臶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一、选择题
1.这张毕业证上显示,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主任:廖仲恺。可以判定这张毕业证是哪一学校颁发的(C)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黄埔军校 D.北京大学
2.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是他的丰功伟绩(D)①建立民国 ②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创建黄埔军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孙中山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A)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4.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A)A.周恩来 B.蒋介石 C.廖仲恺 D.叶挺
5.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辬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C)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6.‚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路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合作,共同北伐的网络诗歌。‚北伐的战场‛主要是在(A)A.湖南、湖北 B.江西
C.浙江、上海 D.广州
7.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英勇无畏,战绩辉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独立团的领导人是(D)A.蒋介石 B.董必武 C.李达 D.叶挺 8.‚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B)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四位同学分析下表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D)年代 1927年4月 1927年4月后 中共党员人数 5.7万 1万多
A.小军:五四运动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被捕 B.小敏: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
C.小明: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 D.小华: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10.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D)A.帝国主义 B.封建势力 C.资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清党通缉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D)A.没有打倒军阀张作霖
B.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反动派大肆屠杀 C.国民党实行‚清共‛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讨论毛泽东为什么进军井冈山,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等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辫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理由。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神州大地风雨腥,南昌起义破长空。恩来贺龙举红旗,陈毅朱德来转移。湘赣边来了毛泽东,秋收时节起义兴。中国革命何处去?开辟农村根据地。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南昌起义
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后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臶,举行秋收起义。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毛泽东向农村进军为什么首选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呢?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结论:原因:
1.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2.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 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成为革命的摇篮。
【探究二】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何意义?
结论: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红军的发展。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南昌起义: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八七会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井冈山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时间,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辬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A)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2016年,中国军队改革获突破性进展,走向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回顾历史,我党创建军队开始于(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黄埔军校的建立 3.‚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这首江西民谣中的。‚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B)A.南昌起义前夕 B.秋收起义后
C.第五次反‚围剿‛中 D.遵义会议后 4.‚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C)A.南昌起义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中共‚七大‛的召开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D)A.坚持中心城市暴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6.我们今天的许多节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中与青年节、建军节有直接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B)A.中共一大、秋收起义 B.五四运动、南昌起义 C.南昌起义、中共一大 D.五四运动、武昌起义 7.读图,回答问题:
(1)请指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如图中________处;(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1)B。(2)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8.材料一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辫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
(2)请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在材料一中分别对应的句子。(3)材料二和今天的哪一节日有关?材料三中的‚事件‛后建立了哪支队伍?(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2)南昌打响第一枪;井冈山上朱毛合。(3)建军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辬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辬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探究二】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结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会宁会师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达辬测评 巩固新知
1.‚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C)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B)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下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井红军烈士纪念碑。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请指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D)A.井冈山方向 B.湘西方向 C.瑞金方向 D.贵州遵义方向
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B)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八七会议
5.在某红色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说:‚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景点是在(A),A.遵义
,B.南昌
,C.广州
,D.嘉兴
6.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B)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解决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7.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C)A.突破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8.小明中考后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A)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l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B)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10.长征,人类战争史的奇迹。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C)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革命取得了成功
C.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D.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案【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结论: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探究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①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②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 ③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
④认为交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 ⑤根本原因:其代表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的首要目辬,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也要巩固自己的统治。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九一八事变与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如果让你说说当今世界上的强国,你会说到哪些? 生: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2.师:我们都不否认,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那么在17世纪,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纷纷建立殖民地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美国的踪影呢? 生:那时候还没有美国。
3.师:美国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生,美国在北美,它是在英国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师:我们知道,英国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血腥的三角贸易,美洲作为被发现的“新大陆”,它是怎样从落后、被压迫的殖民地独立成一个国家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二、教授新课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师: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什么人? 这个名字是谁取的? 生:是印第安人,是哥伦布取的,他发现美洲后,以为是印度,便把那里的原住民叫印第安人。2.师: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这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些什么人呢? 生:欧洲移民、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被贩卖到这儿的黑人等。
3.师:我们知道,当时的印第安人被驱赶屠杀,几近灭绝;黑人是奴隶;在种植园里过着悲惨的生活;那么欧洲移民,他们过得怎样呢? 生: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却也遭到英国殖民者的剥削。
4.师:来到北美的欧洲移民大多数是下层劳动群众,且多为新教徒。由于早期的移民多数来自英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英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具有民主意识。这些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18世纪中期,殖民地上的居民逐渐形成为美利坚民族,通用语言为英语。在当时,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出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发达,生活着奴隶、奴隶主和农业资本家。这些奴隶、奴隶主和农业资本家种植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供应欧洲市场。在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民族也在逐渐觉醒,而英国对北美实行的殖民统治,造成了什么后果? 生:压制了北美经济的发展。5.师:英国国王和贵族想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驱赶印第安人,对欧洲移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剥削。1765 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773年,英国政府的什么行为又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生: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6.指导学习“相关史事”,了解波士顿倾茶事件。
7.师: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阳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什么时间,在哪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生: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师:来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武装支援波士顿。1775年5月,北美13 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费城,在那儿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作了什么决定? 生: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2.师:华盛顿这个名字我们都比较熟悉,请大家看看“人物扫描”对他的介绍。关于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阅读、交流。
3.师:大陆军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军事力量,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是唯一的总司令。独立战争结束后,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我们知道,大陆军是由民兵整编而成,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民兵起什么样的作用?请大家阅读“相关史事”,看看“一分钟人”是怎么回事。学生阅读资料,从“一分钟人” 了解当时抵抗英军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民兵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4.师:这年的12月,在大陆海军“阿尔弗雷德”号舰艇上第次升起一面用13条横道标志13个殖民地联合的旗帜,这是美国国旗的雏形。三《独立宣育》与美国宪法
1.师: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称什么?
生:人人生而平等,享受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福的权利。
2.师:我们来看看(独立宣育》的部分内容,看看它体现了北美民众的哪些诉求。组织交流“材料研读”的内容,从中体会到《独立宣言》中北美民众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3.师:《独立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宣言还做了个重大宣告,它是什么? 生:宜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3.师: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由富兰克等人润色。杰斐逊成为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宣布的这一天,7月4后来成为美国的独立日。《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 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 生:宣言没有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4.师:当时屈从于种植园奴隶主的压力,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这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独立宣言》发表后,大陆军与英军的战争仍在进行。战争爆发前后,北美殖民地尽管资本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毕竟处于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其整体实力远选不能写宗主国相比,交战双方强弱悬殊。1777 年,战争迎来了转折点,谁来说当时情况? 生:一支6000余人的英军在萨拉托加陷入大陆军的包围,被迫投降。6.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萨拉托加战役后,法国不想英国势力越来越大同时也为了雪洗以的与英国争夺殖民地战败的耻辱,承认了美国,并对英宣战。欧洲各国也因为与英国的矛盾而结成了“武装中立同盟”,孤立了英国。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1778年6月18日,英军放弃费城,退守纽约。此后,北方战事进人僵持状态,英军开始在南方发起强攻。对照地图介绍作战形势
7.师:开始于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最后是怎样结束的? 生: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8师:约克镇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故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官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有人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你怎么看? 组织学生交流,一方面认识到这是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与北美殖民地全体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义支持与拥护。另一方面也要懂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地政策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师: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当年《独立宜言》发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各行其是,矛盾重重。这种情况下,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这部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立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主要规定了哪些事项?
生: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③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10.师: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法还确立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明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总统和议员均选举产生。这部宪法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生: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影响。
【部编初一历史上册】推荐阅读: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10-29
初一下册历史整理06-02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案06-23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07-28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09-08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22
初一历史问答题12-09
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06-28
初一历史知识结构图09-28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