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抒情散文
从小我们就生活在与大城市隔绝的山上,再次走进山中,似乎还能听出,那些老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头顶上方来回地飘荡,始终支撑着在贫瘠脊梁上一股力量:“只要人不懒,来日就能打出一片天。”
现在条件是开始好了,绿水青山成了国家所关注守护的重要地带,我们的河流也成了母亲河的发源地。山成了支撑农业,畜牧发展的对象,果树成林,片连成山,每每想起从前,就好像走进一部穿越剧中的时空之旅。
以前,山里的人会时常感叹,没能生在平原,有着富足粮食的生产。即使这样,有些人一辈子没能走出过大山,却从不遗憾。因为,那是爱的家园,人间的天堂。
爱的记忆从来都不会被搁浅,曾经回一次家乡总是太难。随说路途不算太过于遥远,居住在同一城里,除了飞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得用上,火车、汽车、轮船、还得从海岸步行爬上山尖,实属太不容易啊!
直到现在听人们谈起以前的农业税,给国家,给政府交公粮。我竟然没有任何的记忆,连连摇头。原来,我们是贫困山区,又是水淹区,是国家的扶贫对象,温饱还需关注的人群,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能够自给自足便是给国家减轻负担了。
92年末我们山里才轮到搭线接电,一直处于柴火,煤油灯的时期。瞬间,才明白有了电,竟这么方便。紧接着,闯荡都市的人买回了第一台黑白电视。夜间,放在大坝台上,院子里的人像看电影似的,围满了整个四合院的院墙内。
如今,我十分怀念那些在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与感受爱。每次,刮风下雨,我做作业就变得十分困难,灯芯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靠得太近,又担心风把火吹到书本与头发处点燃的危险,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一手护灯,一手写着作业,所以父母总是给我留下最大、最亮的灯光,但还是会有随时被熄灭的可能。
就这样每到夜里,报纸似乎成了父亲的必读品。记忆中,父亲总是能坐在我的对面,不打扰,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书读报。如今,似乎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一是陪伴。无论多晚,他总是待我作业完毕后,先行离去与休息,再缓缓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二是灯光聚集光源,用报纸为我挡住门缝的风,以不被熄灭。因此,我学会了关爱与付出,却从来不求感动于人。
对历史事件,年代清晰牢记的莫过于爷爷了,各大名著的熟知,人物描述,性格角色掌握得非常到位。夏日的中午,冬日的傍晚,几个孩子总能围绕着爷爷,满心期待着新故事演绎的内容。关于红楼一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字经等等,都是那时候爷爷描述与教诲的印记。
关于奶奶直到离世,我也从未见她生过气,发过火,满脸的慈祥与仁爱,性子不急不慢,井然有条有序。全家人的鞋子与衣裳的缝补都来自于奶奶的巧手。那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待在奶奶的身边为她穿针递物,奶奶的笑容总是那样和蔼可亲。
至于母亲,虽没有父亲那种的诗书丰盈,却有一颗特别纯粹无尘的心,对于长辈的关怀,对于待人接物,不拘于小节扭捏,和善面对困难,决不委屈于她人的格局,对孩子的照顾与影响下都是功不可没的。
淡淡女儿情,柔柔温柔心。透明如蓝,如我心境。五月的雨下在了四月的梦里。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忽然我想起了这首歌《女儿情》。是当年西游记《趣经女儿国》的插曲,多么美的一支歌,小桥流水,鸳鸯比翼,活生生的还在眼前,连笔墨似乎还带着湿润。仿佛记起了那样恬静美好的一幕,她是女儿国至高无上的女王,而他是不惹尘埃的圣僧,他路过这里,倒换通关文碟,她一抬头,便正好对上了他深邃的眸子,于是在深夜里,伏案画出他的肖像,太师为她求亲之时,我记起了,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这是女儿家才有的娇羞。那一幕,好美。是娇羞的美。
她在得知他误饮了子母河的水,要生娃娃之时,俏皮的笑着,她是美的,女儿家的美,天真无邪。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疑是美丽的,那一幕,好美,是无邪的美。
当她终于为他盖上了玉玺,一双泪眼,望向他,却依旧从容的和他并行走在红地毯上,送他离开,他的路是一条不归路,于是他回头看她一眼,还是毅然骑马离开了,他其实早就已经动情,就在那无限柔情的那一夜,她扶着他的肩唤他“御弟哥哥”,尽显万种风情。那一幕,好美。是醉人的美。
他怎能不动情,面对这样一个美好温柔的女子?她是美的,他是爱的.,只是他不能选择。自答应唐王取经开始,他就没有选择,他要普度众生,所以他不能有七情六欲。他是愧疚的,在迎上她那双泪眼盈盈的双眸时,他唯一能做的是低下了头。
若他不是圣僧,若她不是女王,若他们生在平常百姓家,或许早已成就一段佳话,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每每想起那池红鲤,那个御花园,天地间,只剩他们。那种只有两个人才有的时光,好美。
当他终于功德圆满,腾云驾雾在天上时,唯一提到了女儿国,是因为那里有他牵挂过,却又不能怜惜她的人。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随他们归去。
后来的花边新闻是在网上看见的,后他们重逢,他俨然是新婚燕尔,而她依旧孑然一生,为她孤独了一生,她深情款款的问“御弟哥哥,别来无恙。”重逢时,她只道出别来无恙四字,无怨无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于是我让他替我写下“再见如是,且问无恙回眸泪低垂。”
愿的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谁写下这样生动的句子,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回首往事愁百转,唯有相思泪两行。千古女儿情,女儿心性谁知?
女儿情,自古女儿皆多情,她多情,没错,我痴心一片,也没错,只是徒增心伤。
曾经多情的女儿,不谈风月,不谈情爱,看书,写字,上班,忙碌,充实的一个人过活,做回现实的女儿。
“那女儿家的我,美不美?”我问他。
“美,仙子般出尘,寒梅般冷艳,青莲般出众,飞鹤般孤傲。”他答到。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盆似的太阳直射地面,河边的柳树垂头丧气地耷拉着脑袋,就连平时最爱到处乱跑的大黄狗也躲在墙根下拉着舌头大口喘气。我一个人在家,拖着沉重的病体爬在炕沿上,顾不得钻心的病痛,睁大眼睛望着大门口,只盼望下地劳动的母亲能赶快回来,因为时至中午时分是夏季一天之中最热的时候,母亲那瘦得一风能刮倒的身子骨,能经得起这烈日的炙烤吗?她早上出门没带水,估计这会嗓子眼都快要着火了……那一刻,我多想站起身来,冲出家门去与母亲一起劳动,为她减轻一点负担,可惜有心无力,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
……终于听到母亲那疲乏的脚步声了,我挣扎着坐起来,再次把目光投向大门口。母亲进来了,她肩上扛着锄头,锄把上挑着一大捆青草,那是她给家畜捎回来的食物。再看看母亲那张脸,又黑又瘦,颧骨高高凸起,上面粘了厚厚的一层黄土,两片嘴唇裂开了几道血口子,让人看着心里犹如猫爪一般难受。
母亲放下农具,拍了拍身上的土,急匆匆地走进家门说:“饿坏了吧?我这就去做饭,想吃点什么?”“我不饿,您歇会吧!”我急忙说。“都几点了,还不饿?”母亲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洗手做饭。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拌汤就端来了,上面还飘着几片油花。我惊讶地望着母亲问她:“妈,咱们家这几天不是没油吃了吗?这……”“是啊!家里没钱了,买不到油吃。你病了都没钱看病,连一顿正经饭也吃不上。今天幸运,我在回家的路上捡了两包方便面调料,里面有一小袋香油,我就拿回来给你倒进饭里了,趁热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母亲说完拿了一个冷馒头,盛了一碗没有一点油花的白面拌汤边吃边喝。那一刻,看着母亲吃饭的样子,刚才含进嘴里的那口拌汤我怎么也咽不下去。母亲呀!母亲,你顶着烈日辛苦劳动,回家来连一口好饭也吃不到,就连捡来的一小袋香油,你也要全部倒进我的碗里,我活着到底是您的小棉袄还是吸血虫……那时候,我好恨自己整天病歪歪的身体,它不光让我受尽折磨而且拖累了母亲。
这条熟悉的小路,走了一年又一年,以往荒无人烟的地方,除了有几棵不知道是几百年前的古树外,别的就再也没什么了。远远看去那环山林中的小溪,也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宽大的水面今日却变得羞羞答答的,细细的水流缓缓漫流,也许;是我的到来让你感到不快?或是有些伤感,小雨不停地下着,淋湿了我的衣裳和头发,冷冷的,流到了脸上,不知是雨?还是泪?擦干的是泪水,留下的是无尽的丝丝凄凉……
多年以前的草滩,如今已被我年复一年的踩踏,已形成了一条小路。这条路就是通往你坟前的路。今天当我再次来到你的坟前时,已经没有了那当初撕心裂肺的哭声,只有那尘土飞扬的细沙,将我的眼泪吸干,我带来了你最爱喝的老白干,和几片烤鱼片,也是你最爱吃的。举起这思念的酒杯,把酒洒到你的坟头上,为你我的半生情缘干一杯。阴阳两相隔,你知道我来看你来了吗?我的这份相思算什么呢?难道这就是人鬼情未了吗?看着这快要被风吹平的坟头,心里思绪万千,坟前孤零零地站着我一个人,抬头看雨天,悄悄地收起飘洒地思绪,说声好想你!!
孤单的坟墓上面长满了杂草,我能拔掉你坟上的所有杂草,可我又能怎样将我对你的这份思念,传递给你呢?也许;我们前生有意,而今生无缘,所以老天没给我们团聚的机会,阴阳两相隔。你还记得你坟前的.这颗树吗?它是我亲手为你栽的,小榆树已长高了,我也会变老的,只有这颗小榆树,它代表了我对你的全部心愿,默默地生长着,它忍受了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年复一年地陪伴着你。还结了满树的榆树钱,也是你爱吃的。就让这颗树陪伴着你吧!
烧点纸,除除草,静静地和你呆一会,说说心里话,这就是我唯一能为你做到的事了。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多少个孤独的等待,就让这飞扬的纸钱,传递你我的曾经吧,虽然;你我的曾经是那么的苦难,和无钱,但只要你我在一起,就是那么的快乐。在山上你用小野花给我编了一个花环,戴在了我的头上,还说;今天你是最美的新娘,等我有钱了,我要给你买一朵最漂亮的花给你戴。你带着没有实现的承诺,永远地走了,给我留下了一生的回忆!你的一句话,我将用一生的时间来等待!!
眼看春节又近,“回家过年吗?”成了人们最常用的一句问话。回家,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抹不掉的情结。几个通宵排队守候,为的就是一张回家的车票。
家,一个温馨又能给予寄托和依靠的名词。中国人把“诗书传家”当作家庭兴旺的座右铭,从而也使得延绵不绝的千年华夏文明,能通过家的渠道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对家这个概念理解的升华。家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哪有国,没有国哪有家”,这是家和国的辩证统一。“我们的大中华,好大的一个家”,表达了华夏后裔对富有民族情感的大家的深深眷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其实古人早就把家和国看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家有割不断的血脉,家有忘不掉的情怀。家有弯弯的小船,和小船旁童年的阿娇。
家是男人休闲的牧场,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所有的疲惫和烦恼。家是女人避风的港湾,在这里,能够抚平所有的委屈和忧伤。家是孩子温馨的鸟巢,总有一天他们会从这里起航。家是老人耕耘的田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阴凉。
闯荡江湖的外乡人总喜欢说:我的老家……老家是家的概念的扩大,指的就是家乡。无论你出于何种原因离乡背井,无论家乡曾经给你带来过多大的伤害。在离开家乡的岁月里,始终回避不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对家的永恒的思念。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土,故乡的月,都连着家。这里有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有抹不掉的家的情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经离乱之后,最让人牵挂的就是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统统体现了割不断的乡情家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出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山那边呀好地方”唱出了边陲百姓对家乡的颂歌。齐鲁儿女都会以身居孔子家乡而骄傲;“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豪客有着荆轲的豪放;“长太息以掩涕兮”,荆楚志士传承了屈原的悲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的虽是扬州,但江淮黎庶也常以此描述家乡风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讲的虽是苏州,但吴越儿女也以此表达思乡情怀。“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喊出的最强乡音。家不仅给人温暖,也给人力量。
家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心灵印记,家也是永恒的心灵寄托。值此年终岁末,回家过年,可能就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大的心愿。颠沛流离久了,会感到身心具疲。那就回家吧,倦鸟终须归林。即使没有挣到钱,但只要安安全全地回到家里,就是对妻儿老小的最大安慰。如果春风得意,那正是衣锦还乡的好时候。这叫做荣归故里,你的荣耀不仅是父母的荣誉,也是家乡的荣耀。
家乡有两个著名的刊物,淮风、榴花。国内外很多写作高手的小说、散文、诗歌、绘画、摄影、雕刻,也在此处汇集发表。古往今来,这里就是文人骚客的聚集地。
家乡有两座山,涂山和荆山。它的俗名打小时我就知道,是东山和西山。它们随南北走向的淮河,隔河而居,在水下可能就是一体。但是水,永远是人们心中的距离。
家乡被西山环抱,听长者说:这里是诗歌之地。被涡淮围困之城,说是山城也是水城,有妖娆惊艳的好天好地。
打小的时候,自认为西山很美。有坚硬的花岗岩、野花、野草、松柏、白乳泉和叮咚的山溪,还有那古老的卞和洞。
东山如何,不知道。听大人说东山有圣泉,口不渴的时候肯定找不着,口渴的时候就会自现。在东山山上,还有一种藤蔓,叫山里红。嫩叶可以泡茶,有一点苦涩味,热天喝很可口,也能解署热。
那年那天,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山又逢会的日子。因隔河渡水风险大,家人不让我们小孩子去玩。
无奈之中,几个小伙伴相约,足了干粮和水爬西山,就要去找一找上东山的感觉。在晨曦中,我们在雷达站旁的制高点上,站在那块直立的花岗岩上,眺望东山,眺望淮河。忽然东山背后的红光,让我们一起无声地呐喊。乖乖,一个硕大的火球,从东山顶上跳跃着升起,旁若无人,一切都美轮美奂致极,像今天。
这是我的,第一次东山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成了大孩子。家人能放心地让我们搭船、或泅水过河,都可以爬东山了。
其实打小的时侯,对东山我还有些了解。东山和西山依水相峙,很近,也就是手要拉手的距离。它们的海拔高度,听大人说相差了八十米。都说东山是哥,西山是弟。它们都是地球造山运动的一次次的隆起。
但是,它们的文化起源,可有一比。
东山涂山氏系远古母性文化,西山出秦归汉,脱离了母系社会,产生了男耕女织。
那年我整十四岁了,自主行动能力有了,才敢约伴,第一次登上了东山。
那天是禹的诞辰日,农历的三月二十八。
那天有许多许多的信男信女,就想上山偷泥娃娃,要男女老要女娃,只能顺从爹妈。
那天也有许多的无聊的人,上东山踏青,途中也有我。
那天也有许多人看到了天河,都不知道在天河南,那是禹的部落。
那天女娇从禹会出走,故事是在远古时代。
她登上涂山,用锅碗瓢盆敲打出一曲母系社会最美的情歌一一南音。女娇就是想让南音跟着淮河的白帆走,去寻风跟雨,去天下寻禹。盼望夫来兮君归。此时的禹,为天下,已经脱离了女权社会。
禹行天下,踏浪九洲,平灾为了天下之民,做君更要安天下。
今天,社会已很富足,开车可以快速地过涂大桥,上山道也车行无险,是通途。但是丢了,爬山时的腿疼和累的感觉。但是,此时女娇已变成了石婆婆,就想帮她问一问禹在哪里。
清楚记得,儿时的乡下处处是绿水,河水碧绿碧绿的,塘水碧绿碧绿的,甚至秧田水渠里都是绿水。站在高处,片片绿水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晶莹剔透,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地理常识告诉我,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的确,儿时从不为饮水发愁,所有水塘的水都能喝,那时每家都备有水缸,清晨到水塘挑几担水,倒满水缸,保证一天的饮用。回到家,总要到水缸里舀一瓢水解渴,那水清凉、甘甜、方便,除非来客,极少喝开水。在野外更方便,口渴了,随便在哪个水塘甚至水沟,捧水就喝,不用担心不卫生。
处处的绿水,也给儿时的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经常游泳就得益于处处是泳池,夏天的傍晚,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来到水塘边,赤条条地在清澈的水塘里玩耍、嬉闹,偶尔还用传统的“狗刨式”泳姿比上一回,不管输赢,但求开心。遇到水塘边有一棵大树或是一边稍高的塘埂,还会演示跳水,尽管跳水的姿势是清一色的脚先着水,没有任何附加动作,一份刺激,一份激情。尽管出于安全考虑,游泳受到家长的很多约束,训斥甚至打骂,还是会想尽办法,偷偷去游,好像不这样就对不起那一塘塘绿水。
不知为什么,那时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哪怕在半山腰,水塘除了天然的雨水,就是从山坡上流下,也会有鱼。清澈的水面上一群一群的刁子鱼,争抢着飘落下的草虫,这时用竹竿系一根尼龙线,用大头针弯成一钩,钩上挂着饭粒、菜叶或者小蚂蚱,看到鱼游过来,把钩甩过去,就可钓到鱼,叫“刷刁子”;在秧田里也能捉到鱼,在春夏季节,特别是雨后,总有水从秧田水流到水塘,鱼会逆水而上,来到塘边的水田,当把进水口堵住,出水口用“捞子”挡着,待秧田里的水放完了,再去捉,有时能够捉到一水桶;家门口水塘塘埂大多用石头砌成,时不时到石头缝里也能捉鱼,尽管捉不到很多,也是一种乐趣。遍地绿水遍地鱼,是一种多么鲜活生动的画面,绿水给了大地以生机。
儿时的乡下生活,与绿水结下不解之缘,整天与绿水打着交道,即使冬天,绿水也是最要好的好朋友,冬天水塘常常结冰,有的年份冰还很厚,可以滑冰,哪怕经常摔跤,甚至摔的鼻青脸肿也乐此不疲;不能滑冰的时候,就把冰块拿起当冰棒吃,不是因为口渴,找一种吃冰棒的感受。
三十年过去了,偶尔回到乡下,那水还在,但颜色变了,不再是绿色,不再有清澈见底的水塘,没有那个水塘可以游泳,地表水是不能饮用的,吃水得打井,随处捉鱼已成为记忆。脑海里的画面在现实中已越来越模糊了,每次回乡,总有些失落,好像缺了点什么。
槐花深处是家乡
很久以前一个从槐树林里走出来的孩子,如同一棵在乡间长大槐树,阴差阳错地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内心一直排斥着城市的繁杂,城市也一直排斥着土生土长的刺槐树,无数次地问自己即然故土难弃为何还不停止流浪,无奈江湖上**四起,何时才可以漂回槐荫深处那阔别多年家乡?
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人潮汹涌,一棵不知所措的槐树无法逃避任何来自人间的风险。
满目浮华粉饰的荒凉,满怀喧嚣发醇的.落寞,早已凋零梦想还可以重新开始吗?行至中途前程和归途一样遥迢,希望此生轶迹是一个完整的圆,家在背后也是在前面,希望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为回家铺路。
号称舌尖上的中国,酒馆、餐厅迷魂阵一样密布在街道市井的角角落落,此时我格格不入地坐在同伴们之间,餐桌上的菜单山珍海味挑逗着原始的欲望,店长推荐特色菜“蒸槐花”,立刻勾起了人们尝鲜的兴趣。
现代的保鲜技轻而易举将鲜香软玉的槐花从田园如画的五月穿越到隆冬里市井的餐桌上,有一种矛盾叫反季节,有一种诱惑叫尝鲜,乡间洁白芬芳的槐花,终于还是被散发着千古铜臭味的人民币俘虏了,在欲望的舌尖上草草了结她香艳而短暂的一生。
本来槐花是田园最芬芳最纯真的女儿,满树如雪如玉的娇洁弥漫着招蜂引蝶的芬芳,乡村因她们花枝招展而独居魅惑,如果说自己是槐树的儿子,那么她们就是最可爱的妹妹。
家园里那棵古槐树就是亲爱的母亲穿越漫长的岁月,穿越风霜雪雨,竖韧地守望着孩子们锦衣还乡的日子,吃了这么多苦,受了这么多难,母亲,你后悔过吗?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母亲的炊烟牵引着记忆中的童年;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人在异乡品尝着蒸槐花,独自低着头,想,这是不是采自魂牵梦绕的家乡。
汉中的美景枚不胜举,比如: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武侯祠以及金色的油菜花、粉红的旱莲、香气扑鼻的汉桂,还有被誉为日本国鸟的朱鹮,国宝大熊猫等等。
但作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却钟爱汉中的云彩。看那,天边的一抹浮云,看似一鸿不惊的波澜,宛如薄羽,淡若轻纱。
观赏空中美丽的祥云,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它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它时而像飞舞的仙鹤,时而像绽放的鲜花……那缓缓移动的云烟,就像是一个豆蔻花季的少女,正用轻盈的身姿,在风中曼妙轻舞!
那轻灵的云朵,抖落浣洗的翼纱,携着一路鸟语花香,飘过碧波,掠过山岗。它欣赏着留在汉江河水的倒影,让倩影在碧波中与浪花嬉戏;
它飘过市区,幻作肆意的泪雨,将所有的宣泄倾洒,浣洗城市浮躁的心灵。阳光到来,它再次变得洁白透明,在楼宇之中架起一座五彩虹桥,让疲劳的人们惊叹它的艳丽。
汉中的晚霞更为的绚丽。太阳西沉的时候,淡蓝的天空,喷出一道金色的霞光,云彩被染成了红色,整个天空就像被染色的绸缎,一片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景色。
变幻的云朵,就像一团团棉花,在霞光之中绚烂夺目。高楼大厦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富丽堂皇。
是否已经遗忘那时的日子,曾有一双清纯的眸子凝望过你。在寂静的夜里,你的光华如匹练般穿越时空,普照了故乡那片土地。高栏处,一个动也不动的身影,尽情沐浴在你的光辉里。我是一位夜赏的游人,风景吸引了我,我又成就了风景。你我就这样相互守望,凝成千古不衰的一笔。
这样的日子,不多也不少。我陪着孤寂的你,你也慰籍着孤寂的我。有时,我会向你倾诉我的无奈和随想,你在听呦!有时,我会倾听你的低语和哀怨,为你或喜或悲。有时,我会在你的身影中缓步慢行,踏着从高处落下来的斑驳的树影,咀嚼着或多或少,或忧或喜的心事,你想知道吗?就是不告诉你呦!当心情舒畅时,我会高歌一曲,不管是否走调。有时,我会吟起东坡先生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是我在思念远方的友人。挂在你檐头的风铃,夜夜摇起清脆的响声在我梦里,传寄着友人的问候。
别了,那弯月!在久久的相聚后,因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有我的追求,我的梦想。也许是我脆弱的心地承受不了那么多的悲悲欢欢,那么多的沉甸甸的记忆。也许我是在逃避,逃避令我不堪回望的旧事,还有经历沧桑的故人。
别了,那弯月!在时光穿越成熟的心地后,那大大小小起伏不平的伤痕,只剩下隐约的痛。挥挥手,我也踏上远去的列车,只有那长长的铁轨送我远行,丈量着你我之间的距离。隐约的怀念,是对温馨的过去的回忆,诠释着离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