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小论文(精选8篇)
《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影片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从马基德导演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读解出强烈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
二.导演生平
马基德·马基迪,他生于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有五个兄弟, 马基德是老大。十七岁父亲过世, 马基德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这对其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经济原因,小时候他有很多愿望无法实现,十一、二岁时想要一辆自行车,没有能够实现;
十七、八岁想要摩托车,愿望也没能实现,这一时期虽然比较艰苦,但对于其个性塑造起了很大的帮助。从一个导演的生平是最容易窥见其作品风格和所希望表达的思想的。有人曾经说过:“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电影,以后的作品都是在重复他的第一部作品。”我们无从考证这句话的准确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导演在他的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自己的影子,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从马基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童年的生活对他的影响之大,过早承担家庭的重担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童年并不宽余的生活,许多梦想的落空让他学会了不向现实低头;青少年时期的演出经历磨砺了他的艺术气质而生活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生活。
《小鞋子》将视点对准了儿童,并能用朴实而细腻的情感震撼观众。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也正是马基德童年经历的磨砺和折射。
四.用视听语言关照人性和文化
影片的结尾段落应该说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这一段落导演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对比效果,将剧情和情感同时推向高潮:
首先是在剪辑上的对比,在哥哥奋力奔跑的时候,导演插入了妹妹在街道上奔跑的镜头,与正在赛场上奔跑的阿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组蒙太奇的组接。两个不同时空的奔跑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我们仿佛看到了阿里奔跑时内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兄妹间那种无法分割的情感力量,看到这,无数人为之感动
再次,对电影基本时间和空间④的改变形成的对比,发令枪响后和接近终点镜头,前者跑了长距离的路程,导演仅用了少量的镜头,而临近终点不到100米的距离,导演却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并不惜采用升格的方式来延长时间和距离感,前者压缩了时空,后者延长了时空,这一压缩一延长的对比,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情感刺激。
最后是在音乐音响上的对比,首先我们能听到的音响有:跑步时厚重杂乱的脚步声、人群的喧闹叫嚷声,没有音乐;接下来我们能够听到鸟的鸣叫声,人群的声音渐渐减弱,音响开始发生过渡,仍然没有音乐;再接下来,出现了妹妹说话的回忆的声音,环境声减弱,混响渐渐加入进来,没有音乐;接着,带混响的环境声和真实的环境声交叉出现,没有音乐;快接近终点的时候,环境声已经完全失真,混响效果强烈,最后音乐加入进来,直至到达最后的终点。从这一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读解到导演的创作思路在一步步把观众从真实的环境带入到思想的意境中来,或者说是带入到男主人公阿里的精神世界中,让大家和他一同经历一次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人性价值的心理历程。
最后的结局,导演大胆地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这正是故事的完美收宫,也是导演视听技巧的完美收宫。影片赏析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天堂的孩子
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视角
一方面是导演本人以儿童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阿里和妹妹萨拉的生活,摄影机仿佛只是暗处的一双眼睛,在偷偷窥视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一切自然如水。阿里和萨拉的语言,思维和行为都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同时,导演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在片子里所关注的、所展现的是那些贫穷或者别的在善良的大人和孩子身上都夺不走的东西,是一种闪光的人性。在片中,贫穷不是一种异常苦难的象征,影片并非为了
展示这种贫瘠的苦难,而是为了让这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辉更为熠熠闪光。在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阿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善良的尊重,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疼爱。
对自身文化加以赞美
第二,影片对自身文化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美。伊斯兰教中那种对生活苦难隐忍对抗的顽强精神和伊朗民族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影片没有沉溺在感伤和悲观的论调中,而是执著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买一双鞋都可能给家里带来负担。但整个街区非常干净,人也很常干净。再看城市,高楼林立,树木丛生,小阿里跟着父亲出去干活赚钱,有钱人家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都充分说明伊朗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电影强烈对照出贫富间的天壤之别,但影片通过兄妹的童稚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贫困是一种不幸,但那些贫困的人们,却不曾因贫困而丢失善良、宽容和感恩以及相互之间的温情。萨拉发现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时,跟着她找到她家,并且告诉了阿里。当阿里带着萨拉来到那个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瞎子。于是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萨拉奔跑着回来让阿里换鞋去上学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沟,她追赶着捞鞋子,结果鞋子卡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她蹲在水沟边哭着,一位老爷爷过来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当诵经的声音回荡在清真寺的时候,阿里的父亲为真主的恩泽而失声啜泣。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伊朗人民的善良品质和对伊斯兰文化的虔诚信仰。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著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温情的关怀深入人心
第三,影片的众多细节表现让这种温情的关怀深入人心。阿里把妹妹的鞋子不慎丢失了的当晚,电视广告中的鞋子让兄妹俩的心里是怎样的不是滋味;妹妹第一天穿哥哥的大球鞋出门时眼里分明有晶莹的泪花;阿里班里的同学邀他去足球比赛,他忍受着同学的异样眼光拒绝了,因为妹妹还要穿他的球鞋;妹妹课上考试,为了早点赶回去跟哥哥换鞋匆忙添好了答案早早交了卷子;爸爸负责帮教会准备糖,家里没糖了却也绝不自己食用它;妈妈虽然自己有病在身也不忘叫阿里送汤去关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邻居;夜晚的屋子里,爸爸和妈妈为生计发愁时,阿里睁着的那双大眼睛时多么惹人心疼;鞋子丢了之后,阿里对抱怨他,吵着要把事情告诉妈妈的妹妹说:“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会明白!”兄妹俩在家里的地毯上写作业时,两个小孩子偷偷地在作业本上的交流。阿里因为成绩优秀所得的金笔送给妹妹作为小小的“贿赂”;两个小小的身影每次急急地在巷子里换鞋子;阿里和妹妹洗鞋,玩肥皂泡的那种顽皮而纯真的样子„„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在记忆深处闪着温暖的火光。
阿巴斯式 :
纪录片式的框架
即兴式的表演
真实生活的节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的住院病例67例, 均为深度烧伤治疗4周后仍未愈合的残余小创面的病例, 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法, 观察同一创面不同区域或同一机体不同部位的残余创面, 应用富林蜜伤口愈合凝胶和1%磺胺嘧啶银霜的临床疗效。选择病例创面均为烧伤后期出现的残余肉芽创面, 创面直径均≤4 cm, 具有可比性。
本组67例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22例;年龄9~72岁, 平均 (39±8.5) 岁;其中热液烧伤者26例, 火焰烧伤者33例, 化学烧伤者8例;原烧伤总面积12%~85%TBSA, 残余肉芽小创面面积1~9%TBSA, 平均 (6±2.4) %TBSA。残余肉芽小创面面积为散在小创面之和。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时均做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5 d复查1次。同时予以水疗, 隔日一次, 水疗后常规清创, 治疗组创面上敷5 mm厚的伤口愈合凝胶 (商品名:富林蜜, 由比利时富林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09第3641115号) , 注意使凝胶与创缘保持2~3 mm的距离, 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对照组创面以1%磺胺嘧啶银霜外敷, 同等厚度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其他处理与治疗组完全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创面生长情况的动态变化, 以创面愈合时间、同一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不良反应作为观察指标, 其中创面愈合率= (治疗前创面面积-治疗后创面面积) ÷治疗前创面面积×100%, 创面愈合率为100%的天数为创面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以创面愈合时间为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 比对照组提前1 d以上为有效, 与对照组相同为无效。创面愈合时间 (d) 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创面愈合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数据用SPSS 13.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率
67例病例中, 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 (18.6±5.8) d, 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 (25.8±4.2) d,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第20天,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 (94±8.3) %、 (89±9.4) %,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创面治疗有效率
67例病例中, 治疗组创面63例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 d以上, 平均 (6.2±1.1) d, 有效率为94.03%。
2.3 创面菌群变化情况
67例创面治疗前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治疗第15 d, 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下降, 由治疗前的100%分别下降至2.99%和4.88%, 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附表。
注:两组各时间点创面细菌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 均无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化验异常, 实验期间未发现皮疹、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深度烧伤后期的残余小创面常出现在Ⅲ度创面手术后移植皮片间隙, 更多见于勉强自愈的深Ⅱ度创面。引起残余小创面的原因[1]多为创面植皮不及时、移植自体皮片间隙过大、勉强愈合创面耐磨性能差及顽固性的感染等, 治疗难度大。
凝胶是一类含有两组分或两组分以上的半固体胶冻和其干燥体系的大分子网络体系的通称。富林蜜伤口愈合凝胶是聚乙二醇的聚合物, 是含藻酸盐的水活性胶体-水凝胶敷料, 具有水化和吸收功能[2], 对于干燥创面能够给予一定的水化, 对于渗出创面能够及时吸收渗液, 具有调节创面微环境的水分含量作用, 能创造有利于创面生长的外环境, 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3], 且创面渗液可以激活其所含的水胶体颗粒, 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收创面渗液的功能。本组67例病例提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 (6.2±1.1) d, 同一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有效率为94.03%, 表现出对残余创面有明显的促进愈合的作用。
磺胺嘧啶银的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 至今仍是临床上普遍采用的烧伤创面外用药物, 抗菌谱广, 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4]。富林蜜伤口愈合凝胶本身虽不具有抗菌作用, 但其p H值为5.2, 呈弱酸性, 对创面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病原体本身不易通过伤口愈合凝胶进入创面, 同时也能吸附创面上的微生物, 且不会损伤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100%, 治疗第1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显著降低, 表现出相同的抗菌活性,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富林蜜伤口愈合凝胶具有促进创面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及一定的抗菌活性, 且毒副作用少, 是一种较理想的、具有综合性能的烧伤创面敷料。
参考文献
[1]黄跃生.烧伤外科学[M].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63-164.
[2]Thomas S A lginate in Surgery and wound management-part 1.2.3[J].J Wound Care, 2000, 9 (3) :56-60.
[3]冯浴董, 苏淑云.富林蜜凝胶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09, 9 (11) :40-41.
[4]黄继人, 吕国忠.现代烧伤创面修复与中西医治疗[M].1版.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29-130.
关键词:深度学习;公开课;思考
关于什么是“深度学习”,《小学教学参考》早在2011年27期刊登了李蓉老师的《巧用数学学习“困境”,诱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文章,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把它们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决策及解决问题。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也曾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
一、观摩体验
近期,我校申请参加了青岛市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题研究,作为子课题学校骨干教师,我也有幸成为该课题组的成员,平日工作中一直都在进行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所以每观摩一节课都会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
在一次教研活动时,听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时分的认识”,一看到这个课题,我脑海里就浮现出教材的相关内容,还掠过之前听过的几节课的图片。有关这课的内容,我听过不少。于是,在深度学习这个课题的引领下,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奇:不知道这位授课教师对这节课有什么突破?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边认真听,边思考。
上课了,教师用教材中庆祝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出示了几个不同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时分的认识”。这与很多教师上课的设计一样,没有什么创意。上课到这里已经过了20分钟。按照我的经验,这节课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准确地读出钟面时刻,明白时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分钟、一小时有多长。现在20分钟已经过去了,根据我的判断,这些重要的内容肯定是学不完了。
莫非教师调整了,不认读钟面时刻了?我在疑惑中翻开事先下发的教学设计,再次看了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明确写明“认读钟面时刻”。这时,我开始替上课教师着急起来,正和我料想的一样,四十分钟过去了,认读钟表的学习草草结束,教学设计的目标,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
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
回想这节课的授课过程,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怎么样呢?这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在上课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明确:
1.学生在哪里?(关注学情)
对于“时分认识”这节课,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学生虽然小,但是上课之前并非空着脑袋进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挖掘潜能。
2.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明确目标)
这节课从知识角度看有三方面:一是会准确认读钟面时刻;二是体会时分的关系,一小时等于60分;三是体验一分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提升。
三、教学注意事项
那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体验感悟
提前熟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预习新课。课前布置任务,看看学生能否准确读出钟表时刻。如果不会,可以求助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学生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说明是怎样知道的。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体验、感悟和分享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经历。学习如同一棵大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根发芽,而不是教师往下“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才会有收获。
2.再体验,再感悟,再分享
教师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新知。课堂时间可以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学生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今天的课不仅要认识钟表,还有时分的关系,听公开课时,那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用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又让学生拨钟表。如果我上课,会让学生直接拨钟表,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联动关系。把学科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的创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发现规律。
【中文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和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深度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存在的肤浅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厘清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习理论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点,探索设计、架构并实践课堂教学新的有效方式与操作策略系统,通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改变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平台,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本文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学习的;第二部分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文摘要】Deep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has put forward.Deep
ler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study, in which the students just gain knowledge mechanically and passively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isolatedly.Deep learning stresses the learners active and critical study and it requires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new knowledge and transfers the knowledge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class obser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eep inter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surface study.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alizes the rebuil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aradigm.The author stud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efully,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the deep learning guidance and targets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By exporing and design the classroom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nd practise th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eration strategy systems.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deep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udents’inefficient lear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trait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g literac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with personality and in an all-round way.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also help realize the their own teaching aims.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The intrduction to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deep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The anaysis of the exs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英文关键词】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development 【目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4-5景8Abstract
5一、绪论8-1
1摘要
(一)研究的背
(三)国内外深度学
2、国
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9-10习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外相应理论综述9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内相应文献综述9-10研究思路10-112、研究方法1
1二、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16基本观点11-1
3(一)深度学习的含义及其
2、深度学习与
1、深度学习的含义11传统教学主义课堂学习之比较11-12的启示12-13结分析13-163、深度学习对课堂教学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以及症
1、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13-152、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15-1616-3
3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重视“日
3、基
(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17-22常会话”的气息17-192、构建学习共同体19-21于学习者的智力和兴趣潜质21-22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22-262
3(二)以开放、自由、具
1、课堂提问的困境
3、变问题为
2、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比较23-24话题24-2626-30
(三)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语言学习:开设戏剧课
27-282、科学科目:倡导做中学28-3030-3330-3335-37
(四)学习内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2、内省重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二:
1、内省开始于安静30结语
33-34
注释34-35附录一: 学生学习行为问卷调查37-38与学生深度访谈问题列表38-39题列表39-43
致谢43
1.堆砌和探究
持有旋转烤肉式认识论(灌输、堆砌知识)的父母认为,多记住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在他们眼里,小孩尽可能高效地掌握海量的知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父母、亲人仅单纯对孩子记住的诗歌、单词等大加赞赏,甚至给予物质奖励,而不去鼓励孩子去探究和发现更深层的知识,长此以往,小孩慢慢地开始觉得,相比于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语言记录并记住大量的知识片段更为重要。这样一来,小孩从小就习惯了要记住学到的东西,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却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自主发现的能力。
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对孩子灌输、堆砌知识的层面上,因为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于用“系统1”对待几乎任何事,对各种信息、知识不予思索,或被动接受,或充耳不闻,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消化分析,新知识不能在我们已僵化的系统中进行动态更新。
而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针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会主动提出“为什么”,主动去发现知识,去使用知识,让它成为自己身体和系统的一部分,并和系统共同变化。探究者的培养,基本上也是从如何培养这样的认识论开始的。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那么小孩持有同样认识论的可能性会很高。那些不关注自己的小孩,认为好的、值得期待的培养方法只有一种的父母,与那些细心观察小孩,与小孩共同成长,并思考更好的(不是最好的)途径的父母,育儿的方法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亲自积累探究经验,品味其中的乐趣,并使之成为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探究心
孩子会通过玩游戏,提高把物体象征化的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游戏的五项原则:游戏必须是快乐的;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而非其他(例如,读书、练习说英语);游戏必须是参与者自发的选择;游戏必须是参与者的能动行为,而非被要求的结果;游戏是脱离现实的、演技一般的活动,小孩在游戏中假扮做某事。
大人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常见的那种“用玩游戏的感觉来学习”,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游戏?上述五项原则满足的是小孩的需求,因此可以称为游戏。而学校和父母所认为的游戏,在小孩看来只是“自己被要求去玩”或者只是“学习的一种”。如果小孩认为,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便不能称为“游戏”。
孩子能从游戏中学习到什么,取决于父母的意识。一旦父母高高在上,掌握着游戏的主动权,并产生了教育的想法,那么对于小孩来说,就不再是游戏。比如,父母像考试一样提问绘本中出现的单词的含义和故事情节,小孩就不会觉得读绘本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失去读书的想法。为了能够更好地答出问题,小孩不再品味书中所写的关键词及故事的寓意,而是转变成了想努力将其记住的态度。
给小孩选择玩具时,不要把小孩看到的一瞬间立刻飞奔过去的玩具作为判断的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小孩在玩这个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并将其象征化,展开创造的翅膀。在游戏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游戏方式。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够成为懂得小孩的理解方式和快乐的方式,并与小孩的个性和各个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有着能够和小孩一起玩耍想法的探究者。
3.自主学习
帮助小孩实现发展是大人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居高临下地把小孩拉上去,而是为小孩创造环境,稍稍给予他们一些垫脚石般的力量,让小孩攀登上去。弄清现阶段小孩的知识状况,设定一个小孩刚好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水平。对于小孩的错误,不是否定,而是予以包容。当小孩运用错误的图式时,发现问题并创造条件,让小孩注意到自己的图式存在问题。
将小孩的发展阶段与知识的阶段相结合,创造能让小孩自主发现问题并进步的环境,设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是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走向“深度学习”2016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五番战成为全球瞩目的火热话题。围棋以其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曾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挑战。而AlphaGo这次之所以能以4:1战胜李世石,取得这场旷世人机大战的胜利,则主要得益于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科技界顿时掀起了对于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其实,在另外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教育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实践也正在铺开。早在2014年9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等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正式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首批实验在10个实验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5所学校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中展开。2016年,教育界的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可贵的深度学习浪潮。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基础,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来解释数据。而在国内教育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项目推广至今,走过了哪些道路,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将走向何方?更重要的是,如何借用最新科技发展研究成果,探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育范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这对于每个教育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贡献智慧,共同探讨。本届专题,我们力邀国际国内致力于深度学习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这方面进行踏实实践的校长、教师,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深度学习作出呈现和探讨。教育中的深度学习和击败李世石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有何联系?深度学习在语文、物理等具体学科中到底如何操作?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打造一所学校?深度学习怎样与核心素养结合?„„„„看京城名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掌门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烈,如何用实际行动给教育涂上爱的底色。——尽在《当代教育家》第10期杂志中!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情智教育创立者,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导师。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而我们现在讨论的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深度的学习。它是学习者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立建构和独特发现的学习,这种学习更有思考性,更有独特性,更有批判性。如何促进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5年,现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深度学习的一般策略,以求教于大家。
批注式学习
所谓批注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潜心领会文本,深思又熟虑后,对文本的重点、难点或精彩处做的体悟式批注。批注式阅读的典范当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选录一个片段供大家参阅: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认为有人解得其中味,那就是批注者脂砚斋也。脂砚斋是作者的知音,他的批注式阅读真正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整体把握,阅文识人。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潜心会文,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批注式学习要求阅读者占有广泛的资料,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更宏大的层面和作者对话。
追问式学习
所谓追问式学习,是指师生双方对某一问题作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直抵事物本质的探问,就像“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
追问式学习的优点在于不浅尝辄止,不蜻蜓点水,不四面出击,不声东击西,不是挖一条浅浅的河流,四处漫流,而是抓住一点,做掘井式的挖掘,直至抵达问题的终点,寻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止。
追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这首诗的“诗眼”问题,和学生做过一场饶有兴味的追问式学习。
我问:“请大家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学生答:“我认为是‘绿’字。”
我追问:“为什么是‘绿’字,你的理由呢?”
学生一:“因为这首诗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天的景色很美。”
学生二:“因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这个‘绿’字是他反复修改出来的。”
学生三:“王安石先用‘到’,再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才改成‘绿’字。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成为炼字的美谈,所以‘绿’是诗眼。”
我再问:“这首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呢?请大家再思考思考。”
学生一:“老师我认为这是一首抒情诗,它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
学生二:“老师,我认为‘还’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我再追问:“为什么‘还’是诗眼呢?能说出你们的理由吗?”
学生一:“‘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王安石停船江水瓜州渡口,看到对岸就是江南京口了,想到翻过几座山头就到家乡钟山了。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几个词看出诗人此时靠家已经很近了。”
我板书:靠家近→应该还
学生二:“‘春风又绿江南岸’,从‘又绿’两个字可以看出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诗人在外做官一年又一年,离开家的时间很久了。”
我板书:离家久→更该还
学生三:“‘明月何时照我还?’从‘何时’可以看出此时作者不能回家,但是,诗人非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我板书:思家切→不能还
到此,我总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抒发诗人思乡却不能还家的心情。“还”是这首诗的诗眼。“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还”字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过“还”,能看到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批判式学习
所谓批判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审视的眼光,对学习文本做出自己富有独特见解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解与认识。它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理。就像柏拉图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例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对于“遥招手”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和参考书上都理解为小朋友远远地招手让问路人靠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走路的方向。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与诗意是南辕北辙,在教学中就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式思维。
我启发学生:谁上来演一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场景。
两个学生大方地走上台前,一人演路人:“喂,小朋友,请问?往杏花村怎么走?”一人演小儿,坐在湖边专心垂钓,听到有人问路,连忙招手示意路人走近前来,悄悄地告诉他如何走向杏花村。
学生表演结束,我问学生好玩吗?学生回答不好玩。为什么不好玩呢——请大家思考:“怕得鱼惊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生怕说话声惊动了鱼儿,所以没有答应问路人。”
我再启发、追问:“既然没有答应问路人,那‘遥招手’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恍然大悟:“是远远地摆手,不让问路人靠近,生怕惊动了水下的鱼儿。”
然后我再让学生上台表演,演垂钓的学生一听到有人问路,连忙摆手,那着急的神态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两人演罢,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问学生:“好玩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好玩,好玩。”
我顺势总结:我们读书不要迷信传统思维,惯性思维,以为“招手”就是招来的意思。我们要把词语放入特定的情景去理解,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独立思考,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应用式学习
所谓应用式学习,是指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教结合,在应用中掌握知识、融通知识,形成能力。俗话说,看一遍不如听一遍,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教一遍。
我上过苏教版《春联》一课,在学生总结出春联的四大特点之后,即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知识续对春联,在运用中强化印象,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的春联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内容相联、平仄相对,这就是“对仗”。我们学春联,不仅要懂得春联的知识,了解春联的特点,还要尝试自己来写,才能有切身体会。先来听个故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明朝的时候,有个神童叫解缙,6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吱嘎”一声把门推开,发现他门口有片片青竹,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好后往门上一贴,准备过年。他家隔壁住着一个地主老财,也“吱嘎”把门一推,哟,看到解缙家春联都贴好了,写得够气派。但老财想,这竹林明明是我们家的,怎么变成你家的风景了呢?一不做,二不休,赶紧让他的手下过来,把竹子“咔嚓”“咔嚓”全砍断,心想:这下我看你还对什么“千根竹”!
过了一会啊,这解缙把门推开,啊呀,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地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竹桩了,哪里还有什么“千根竹”呢!不过,神童就是神童,他脑门一拍,在“千根竹”和“万卷书”后面各加了一个字,成了一副新的春联。同学们,猜猜看他加了哪两个字?
学生:我猜他加了“短”和“长”,变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学生:我添成“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多。”
老师:前面说的“短”和“长”是相对的。那“多”应该和什么相对?你重新改一下?
学生:门对千根竹少,家藏万卷书多。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学生犹豫中)
老师:门口的千根竹“咔嚓”断掉了,这个动词“断”用得好,下联用什么动词跟它对。这是有挑战的,只有神童能想出来,门对千根竹断——
学生:家藏万卷书„„
老师:又有一位神童又要诞生了,家藏——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整,完整的“整”和“断”相对吗?这里用“整”不大合适。“咔嚓”断掉了,“断”对应的是什么?谁来帮帮他?
学生:门对千根竹断,家藏万卷书连。
学生:我想的是“门对千根竹乱”。
老师:怎么就乱了呢?
学生:因为竹子是乱七八糟的。
老师:乱七八糟,的确是乱。
学生:家藏万卷书整。
老师:一个“乱”,一个“整”,不太相对。“乱”应该对什么?
学生:对“齐”。
老师:连起来说说。
学生:门对千根竹乱,家藏万卷书齐。
学生:我改的是“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厚。”
老师:“稀”对什么?想想它的反义词,谁能帮他加上去?
学生:门对千根竹稀,家藏万卷书密。
学生:门对千根竹倒,家藏万卷书立。
学生:门对千根竹无,家藏万卷书有。
学生:我创作的是“门对千根竹落,家藏万卷书升”。
老师:一个“落”,一个“升”。“落”,一砍倒落下去了,可以。那为什么说“万卷书升”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学生:因为家藏万书卷,一本一本摞起来,一直在上升。
学生:门对千根竹失,家藏万卷书得。
学生:门对千根竹减,家藏万卷书增。
老师:一个“减”,一个“增”,好极了!真的,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力原来这么大!
学生:门对千根竹绿,家藏万卷书黄。
老师:当别人都向“密”“生”“长”去想的时候,有人换到色彩的词,当你们都讲动词的时候,我讲名词,当你们讲名词的时候,我讲形容词,这就叫创造性。
…………
一、一个沉重的话题
本世纪初的2000年9月,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 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和饥饿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 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国家签署行动宣言, 共同承诺将全球贫困水平 (以1990年为标准) , 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之后, 各国政府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遭遇重大挑战, 即使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出现了贫困人口增加。据公布, 2008年按照美国的贫困标准, 该国穷人达4740万, 占到了全部国民的六分之一。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 由于中国的积极应对, 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 但是随着国内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连年上扬, 2011年国家有可能提高贫困标准, 国内贫困人口也将会出现大幅增加的问题。
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到底包括多大人群?目前从公开的媒体上很难找到具体的数字。相对于具有具体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来说, 低收入群体是个相对贫困的概念, 但是, 笔者认为在确定标准上, 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具有参考价值, 接近或者低于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算入低收入群体。据媒体报导, 2011年4月全国有12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最高的浙江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310元、最低的山东为1100元。另据2010年10月14日CCTV-2《今日观察》中, 特邀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讲:“根据调查, 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工资收入……现在500到1500元 (月工资) , 占到了43.85%, 将近一半的人是一千元收入以下的。”那么, 如果以上依据和说法成立, 再加上不挣工资的农村低收入人员, 我国的低收入群体应当已占到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这可就成了一个大的社会问题, 难怪新华社丛亚平、李长久两位研究员惊呼“中国基尼系数达0.5超警戒线, 社会处‘危险’状态”。
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为什么有会这么多呢?有社会进步和基本生活标准提高的原因, 有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影响, 也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影响。
人们的收入是在不同的社会分配过程中得到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 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注重的是“效率”;再分配是指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讲究的是“公平”;第三次分配是指社会各方在自愿的前提下, 按伦理道德原则进行的分配, 提倡的是“爱心”, 包括慈善、救助、捐赠等“善的分配”和乞讨、诈骗、贿赂、贪污、制假、回扣、战争、通货膨胀等“恶的分配”两个方面。
由于我国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经验不足, 制度设计得还不够完善, 在三次分配中都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过低。在政府预算内外收入和企业的盈余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攀升的同时, 1997年—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却由53.4%下降到39.74%, 远低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54%—65%之间的占比。而更大的问题是, 电力等国有垄断行业职工不足全国职工的8%, 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却占到全国职工工资的55%;企业高管年薪上百万, 一般职工不足千元。
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虽然国家财政已在逐年增加对民生的投入, 但目前仍占比过低;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调节则很大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
第三次分配畸形发展。“先富”中的很大一部分漠视公众利益, 回避社会责任, 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起步艰难;而投机钻营、贿赂腐败、制假诈骗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
世行报告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 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中国的财富集中甚至超过了美国, 成为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二、一种不光彩的助推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是哪一股经济力量在推动着我国社会加速两极分化, 也就是说两极分化最主要的经济动力在哪里呢?这是目前理论界很少研究, 也是作为金融工作者的笔者羞于启齿又不得不讲的话题——金融在拉大收入差距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金融之所以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因为它拥有庞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几乎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因此, 金融活动也同时成为国家财富资源的分配过程, 任何金融制度、金融活动、金融软财富, 无论它是否促进整个社会财富拓展, 都会对财富的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甚至主导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金融在其活动中既有对国民收入、财富资源的分配, 也有对国民收入、财富资源的再分配。比如利息收支是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而存、贷款是对财富资源的再分配。除了货币和商业信贷之外, 股票、债券、证券化资产、信托凭证、商业市场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软财富的创造过程、价格变化过程, 都具有财富分配的效应。
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金融市场仍不完善,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理论体系尚不完备, 金融改革发展的目标就不够明确, 使得整个金融机构趋利化趋势十分明显。片面的商业化和金融机构整体的趋利性, 使得我国在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很大的不公平性,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已仅局限于一部分人使用。
低于物价上涨指数的存款利率使得低收入群体受到伤害。因为高收入人群可以通过股市、投资、贷款等方式来规避存款低利率的风险, 而低收入群体为了生存的需要只能把有限的资金存到银行, 出现了“前几年的存款尚能买半套住宅, 每年攒钱存款, 到现在只够买一个卫生间”的现象;
由于贫富不均, 低收入群体的个人财富不足以为获得贷款提供有效抵押, 也就很难得到平等的贷款机会来实现其发展的潜能。个别幸运者即使能获得贷款, 其利率和成本也远高于高收入人群。商业化的银行是典型的“嫌贫爱富”, 其行为总是“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股市成了最大的扩大贫富差距的工具。不公平的发行制度使得公众投资者比大小非等机构的持股成本高上十几倍, 超高市盈率发行使股市在批量制造亿万富豪的同时, 却使得亿万中下层股民辛苦积累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通货膨胀最受伤害的低收入阶层。80年代万元户是何等荣耀, 而现在十万元已难言养老;
保险对高风险的农产品和低收入的创业活动避之千里, 而强制性的险种却日益增加。从获得贷款到乘坐交通工具, 从小孩入托到进校园, 不论有钱没钱都要办理保险, 把本来是双方自愿的事情变成了强制, 有的甚至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应当指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工工资是由最低雇工费用决定的, 而不是依据企业的效益。能以低廉的工资雇到职工, 企业就不会为职工增长工资。虽然月工资仅1000多元, 但是想进这个企业也很不容易的现实, 造成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过低, 这与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平也有直接的联系。因为, 当前银行的趋利性使得能够安置低收入群体就业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的支持, 进而生成社会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金融在推进两极分化中是否起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理论界很少提及、更无断论, 但是在社会层面则得到了广泛认同。对农民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其脱贫致富第一位的原因是“缺少资金扶持”、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得到“银行持续不断的信贷支持”而发展起来的、对房地产“多少条调控也不如银行断供”、民间讲闯市场是“有了资本, 就有了主义 (主意) ”等等, 都是显示出了基层民众对金融资源分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性的清晰理解。为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列宁有关银行和银行新作用及金融垄断的论述值得我们重温,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银行制度造成了社会范围生产资料的分配“就其内容来说, 决不是‘公共的’, 而是私人的, 也就是说是符合大资本 (首先是最大的、垄断的资本) 的利益的”。
社会财富资源分配不公, 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扩大, 使得经济增长的成果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 而社会大多数成员收入水平无法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相对下降, 这就要导致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不对称, 严重时有可能引发社会动乱和经济危机;而拉动消费的不恰当措施又会形成经济上的泡沫,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这已成为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病。
如何能够通过坚持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来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 进而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 是我国一个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下步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是, 改变目前金融业单一市场化取向和组织结构趋于雷同、经营模式趋于雷同、业绩考核趋于雷同的现状, 实现股权结构乃至金融业服务定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进而实现国家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有效调控, 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问题。
三、面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现状
金融服务最基本的品种和低收入群体最需要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的贷款, 而对目前我国面对低收入群体贷款的现状分析又确实很不让人乐观。
理论界一般将我国金融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大类:
商业性金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对低收入群体的贷款因其具有数额小、频率高、分散化特点, 一般称之为“小额贷款”。“小额贷款”要耗费银行较多人力、物力、财力, 显然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 已纷纷撤并在农村设立的网点, 城市的信贷业务也逐步从小额贷款中退出,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政策性金融是以实现政府政策导向、意图为经营目标的。其业务活动从属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按理说是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服务的, 但目前其政策性业务范围是特定的, 并不包括对个人的贷款。由于国家对政策性银行的补贴政策未全部到位和商业化运作可以给银行带来高额回报和管理者的高薪收入等原因, 政策性银行的管理层更希望把它们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对待。因此, 2000年以后我国政策性银行加速了向商业化改革的进程, 按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的说法是“政策性银行的问题由来已久”, “之前的三家政策性银行, 到今天只剩下一个半”。
改革后的国有控股银行, 严格说国家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表现出了“趋利性”和“功利性”两个特征。“趋利性”的动力在于高管层可以获得高薪;“功利性”的动力在于可为高管层争取到社会地位。这两个特征使得国有控股银行更侧重于向大企业和政府平台提供融资, 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地产泡沫、政府平台泡沫和土地财政泡沫的形成, 而难以再向过去那样对家庭和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和便民服务。
其实我国还有一种被金融决策层认定其早已失去合作制性质而积极推进其向商业化转型的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城市信用社, 组建时的定位是社区性金融机构, 初衷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现在均已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 向商业化的转型已经完成, 主要在为当地市级政府提供融资服务, 发展异常得快, 风险尚难预见;农村信用社, 最初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金融组织, 主要为县以下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仍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但金融决策层已决心把它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并已列出了五年内分批完成向商业化转型的时间表。虽然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你是哪种金融机构, 而在于这种金融机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但是为了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 监管当局已撤消了农村信用社的村一级机构, 取消了乡一级机构的法人地位, “离农脱农”的改革趋势已使得在乡以下居住的农民很难再得到信用社的贷款支持, 我国自1993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推广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目前也出现了萎缩。
为解决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问题, 在银监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 2007年以来全国开始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到目前设立的村镇银行已有500多家。但村镇银行不设在乡村而是设在县城, 加上个人投资趋利要求刚性, 主要的服务对象并不是低收入群体。
2008年以来全国还陆续设立了2500家左右的“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 不过是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规定利率可以上浮四倍, 实际利率可能还不止如此;因为资金有限, 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贷款数量不多, 且存在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为解决资金来源而变相集资的问题, 社会风险很大。
此外, 我国还有学习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引进世行技术的微小企业融资业务等一些试点, 但也是起起落落, 坚持下来并且办得好的并不很多。
由于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贷款需求, 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 民间借贷利率节节攀升。新华网2011年5月8日《银根收紧引发民间借贷利率飙升》的消息称, 在广东一些地方最高的年息已达到了100%;而对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份调查, 测算出民间借贷总量已分别占该市人民币存、贷款总额的8.6%和9.7%。
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难在这种服务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穷人需要具有贷款的权力, 而这种权力恰恰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关键。但是福利性的金融服务, 往往使得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债台高筑, 难以为继;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可以使得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并获得利润, 但又改变了扶贫的初衷, “天生逐利”的资本推高了贷款利率, 加重了借款者的负担, 最终导致“越借越穷”。对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还不仅仅只是存在点多面宽、额度小、频率高的问题, 还存在着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贷款需求多、开业投入多、运营费用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缺少抵押物、道德风险难以把握、信贷风险相对突出等诸多不利因素, 这是造成两难选择的根本性原因。看来单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 而没有政府及有关各方的支持帮助, 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问题是很难彻底解决的。
四、推进面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构想
解决好面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问题, 是由我党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更关系到了我国经济安危、金融安危和国家的安危。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项社会工程, 从国家各个层面引起高度重视, 实行综合施治, 并尽快产生成效。
(1) 健全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环境体系。这些体系应当在坚持市场经济方向的同时, 突出体现出金融资源再分配的“公平”的特征, 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的基本要求。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地域广宽, 地区差异、东西差异、城乡差异较西方发达国家严重且一时难以彻底解决, 加上目前贫富差别日趋加深、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金融体系的健全和丰富应当适应这些差异和变化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仅就银行改革的定位来说, 单一的市场化取向和商业化运作模式, 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商业化银行模式。如美国, 除商业银行外, 有进出口银行、联邦住房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在美国实际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美国投票权占17.14%) 和世界银行 (美国的投票权为16.53%) 也具有体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性银行性质;美国还有一个介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 专门为农民、社区居民和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合作银行体系, 它主要包括联邦大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银行及分布在农村和社区的众多信用社。这个体系虽然不能为赤贫者直接提供多少金融帮助, 但可以为社区居民和社员提供其他商业银行不愿或无法提供的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 通过互助合作, 改善社员生活, 促进社区发展, 从而间接地改变了贫困者的生活状态。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 却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与其高度发达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分不开的。由此看来, 我国政策性银行一律推进商业化、农村信用社不分区别地全部实行商业化转型以及使所有银行都要成为实现“四自”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 的商业银行的改革设计是否正确?是很值得商榷的。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 要求各类金融机构都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承担或部分承担对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职能;都要奉献“爱心”, 把高额利润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回报社会。而在国家层面, 则要建立起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和对低收入群体利益的金融保护机制, 促进和谐金融创建活动的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金融化, 金融因素将越加重要, 通过金融手段改变目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既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可行的, 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2) 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带有扶贫性质的专门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 只靠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和奉献爱心显然是不够。中国现在最缺的是带有扶贫性质专门为低收入群体及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职银行。
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 大都采取了组建社区银行的模式。关于社区银行, 迈克·吉布森给出的定义是“社区银行是社区的财政生命钱, 通过其提供的个性化的、秘密的以及成本低廉的服务, 社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可以开展本地经济运行相关的财务交易, 同时, 社区银行还致力于社区改善并实现投资人预期的回报”。而我国的农村信用社, 是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 有遍布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众多独立法人机构, 是所有金融机构中最有可能改造成为带有扶贫性质社区银行的金融组织。在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从1923年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河北省香河成立, 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为发展信用社彻底消灭高利贷而斗争》解放区的农信社蓬勃发展, 再到全国解放后的合作化运动中农信社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作为党领导下的最早的金融机构, 农信社已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中国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截至今年3月底, 全国农合机构贷款达61356亿, 占银行业的11.5%;存款92871亿, 占12.4%, 其中储蓄存款约占15%。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金融力量。
农村信用社有遍布城乡的网点, 丰富的支农经验, 鱼水相连的社农关系, 潜在的市场优势, 占中国人口80%的服务群体, 它的定位应当始终是服务“三农”, 而不是参与到目前商业银行的队伍去竞争城市和大企业市场。任何脱离“三农”的变革和尝试, 都会使农村信用社失去自身优势、生存基础和存在的价值, 其后果都将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服务“三农”的定位, 不排除农村信用社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中国农村劳动力目前公布的有5.5亿人, 经营土地最多需要一亿人, 剩下的4.5亿人中好多已进城务工。这些人和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大银行是不愿管也是管不过来的, 加上城市郊区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城市的扩大具有早已嵌入到城市之中的优势, 成为农信社尤其是城郊型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对象, 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分析说明, 农村信用社具有天生的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性质、丰富的服务经验以及网点员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可以而且能够承担好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要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呢?冠以“社区”的目的是要保持住农信社县级机构的法人地位长期不变。法人层次高了, 就很有可能把金融资源分配到了县以上的大企业或优质客户, 就很有可能使农信社偏离服务方向。叫“银行”, 还是叫“信用社”, 本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般讲区别在于:信用社规模较小, 银行规模较大;信用社属于草根金融组织, 而银行通常拥有分支机构;信用社只为本区域成员提供服务, 银行也为非本区域成员提供服务;银行比信用社的名称响亮些, 更容易让市民接受。但是, 鉴于目前已经撤销了信用社的法人地位, 县级联社是一级法人, 信用社仅是它的分支机构, 同时农民的资格股已经或正在加速从县联社退出, 企业法人股已占重要地位的现实, “合作”和“信用社”这两个词已有名无实不能再用了, 也只能叫“银行”了。改革后的社区银行不仅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也将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那么头上再加上“农村”二字, 也就没有必要了。
至于是统一改造成为社区商业银行, 还是改造成为社区合作银行?笔者认为, 中国这么大,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农信社的改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万不可千篇一律, 而应实行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可以成立以赢利为主、兼顾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一般地区, 则应当成立以为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为主、兼顾赢利的社区合作银行;而对特殊落后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仍保留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县级信用联社也未尝不可。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制度设计好, 比如可以规定社区商业银行、社区合作银行和县级信用联社对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分别不低于40%、60%、80%, 并区别情况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3) 国家、省级政府要对农信社和改制后的社区银行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尽快出台《社区银行法》。明确农信社和社区银行服务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 规定其应履行的责任, 保护其合法的权益。
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机构或协会组织。为农信社和社区银行代言;研究拟订具体的法规文件草案和制度安排;组织农信社和社区银行全国范围的资金清算;负责全国性的科技网络开发和建设, 以减少各省分别开发建设的费用, 并确保最新专业科技和系统安全;为农信社和社区银行提供咨询、培训、经验交流和业务提示服务。
监管部门对农信社和社区银行该下放的权力要及时下放到省级政府。为了发挥好省政府对农信社和社区银行的管理职能, 可以让省政府参股或控股, 从而把省级联行 (社) 办成既有责又有权的经济实体。
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地方财政把财政性存款存到农信社和社区银行, 帮助其增加资金来源和降低存款成本, 同时要求农信社和社区银行逐步降低对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进而抑制城乡高利贷漫延的趋势;逐步建立起财政资金补偿金融、金融扶植低收入群体的渠道, 把财政性扶贫资金通过农信社和社区银行发放或用于贷款贴息,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农信社和社区银行实行免税或税收部分减免, 增强农信社和社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信社和社区银行承担政策性的业务损失,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当及时给予补偿。
建立低收入群体权益保护机制。要允许丧失贷款偿还能力的贫困家庭破产, 给他们重新创业的机会, 破产形成的损失由财政和农信社区别情况分别承担;免缴低收入群体的利息税、股金分红所得税,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保护他们的合法或合理权益;动员社会各方资源建立农民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市民创业担保基金, 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难以得到贷款的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财政并不宽裕, 需要钱的地方很多, 但是在解决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这个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上,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钱还是有必要挤出一些来的。
社区银行出身于草根的农信社, 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笔者相信, 只要给点政策、给些扶持、给点“阳光”, 就一定会“灿烂”起来, 在消除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一定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丛亚平, 李长久.中国基尼系统达0.5超警戒线社会处“危险”状态.
[2]曾康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中国扶贫性金融.
[3]滕泰.财富的觉醒.
摘要:在美国研究学会2014年实施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中,深度学习被定义为核心学业内容知识的掌握、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这六种能力的发展。在深度学习研究的实验学校中,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具体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认知、人际、自我三个领域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研究结果表明,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实现深度学习而教,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支持,整合任务、情境、问题进行活动设计,构建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常态。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活动设计;学习共同体;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03-05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获取,更是充分利用工具主动地获取信息、达成理解、建构个人化的知识体系并能有效地迁移应用以解决真实问题,即学习者在真实社会环境和复杂技术条件下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概念,其研究由来已久。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通过对学生阅读学术文章的学习过程的研究,区分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两种取向,并于1976年联名出版《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书。[1]自此之后,深度学习的专题研究逐渐开展。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2]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The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WFHF)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和详细的文献综述,将深度学习阐释为学生核心学业内容知识的掌握、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这六项能力的发展。[3]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在全面分析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将某一情境下的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并将学习者在深度学习中发展的能力具体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人际领域(interpersonal domain)和自我领域(intrapersonal domain)。在美国研究学会(America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AIR)发起的“深度学习”研究将WFHF所界定的六维深度学习能力与NRC划分的认知、人际和自我三个领域加以匹配,由此而得到了一个关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的兼容性框架(表1)。[4]
二、“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的实践
(一)研究设计
WFHF是教学领域推行深度学习的先驱者,2011至2012期间,该机构建立了深度学习共同体(Deeper Learning of Community),并且吸纳了10个学校网点(school networks)加入其中,该共同体的创建宗旨就是让学校网点之间分享深度学习的策略、工具和课程。2014年,在WFHF的资助下,AIR从10个学校网点中选择了19所实验学校进行了一项广泛而深入的“深度学习”研究,为对照分析,还特意挑选了地理位置和学生情况与实验学校相似的11所没有加入共同体的学校。此项研究是为了确定:相较于对照学校,实验学校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5]
(二)教学实践
在AIR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中,19所实验学校实施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使用的认知、人际、自我三个领域的教学策略以及支持这些教学策略顺利实施的学校制度和文化[6]:
1.基于项目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与真实世界建立有机的联系,灵活地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大多数实验学校都会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整合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学生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的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放式探究,最终建构知识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问题解决、深度理解、概念转变和知识迁移都包含于此,它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深度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实践形式因学校、学科和学生而异,从复杂的、实施多样评价的长期学习项目到划分成具体单元的短期项目均可,项目的难度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2.工作实习
基于帮助学生进行大学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规划的考虑,很多实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一方面,实习让学生以边缘性参与者的身份建构情境化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下迁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锻炼其认知领域的能力。另外,实习也是发展学生人际领域能力的一个关键策略。例如,在一个拥有大批存在语言障碍的新移民学生的学校中,实习这个真实情境下的交流平台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工作实习是学生教育经历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不同背景、年龄的人一起工作,在异质性的团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掌握的知识经验完成团体任务,因而认知、人际、自我三个领域的能力在实践情境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3.多样化评价体系
实验学校采用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认知、人际、自我领域的深度学习能力得以发展。例如,很多实验学校既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对学生长期积累的知识和反思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也同样实施形成性测验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日常的学习进展。在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中,包含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沟通等人际领域能力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需要学生在同伴、教员或者共同体成员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成果,还需接受同伴的评审,进而使其学会整合、采纳他人的异质观点。而作为观众的学生则需要对同伴的展示作出评价或者提出问题,学习为同伴提供建设性的反馈。endprint
4.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实验学校广泛应用的一个自我领域的教学策略,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些学校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优势、兴趣和挑战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该学习计划具体为一系列的个人化项目、班级项目、研习会等学习活动。另外,实验学校也为学生学习计划的制订提供相应帮助,学生可与学校的教学咨询者(adviser)共同商定、完善其学习计划。实验学校之所以进行这些革新,是因为他们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能够掌握学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具备自我领域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充满自信,从容地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
5.学校制度和文化
学校制度和文化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就此,实验学校有如下专门的安排:
(1)设置咨询班。咨询班是咨询者(教师或行政人员)与若干学生组成的定期会面的固定组织,它没有相应的咨询课程,学生也有权转换班级,故该组织的灵活性较大。咨询班中的多样化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通过咨询班中的学生主导式会议,学生可以为父母、同伴、团体成员和学校教员呈现档案袋形式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书面呈现、口头表达等沟通能力得以发展。另外,咨询班中定期的领导力创建和自我反思性学习活动则让学生自我领域的能力不断提升。
(2)灵活安排课程。实验学校灵活安排学校的课程,以保障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顺利进行。例如,一些学校采用时段排课制(block scheduling),每节课由原来的50分钟变为90分钟。因为以前要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无法深入,学生也没有机会进行深度理解。现在的课时让教师、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内容。另外,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还表现在上课场地上,例如一些需要户外活动的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调整上课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3)创建支持性学校文化。支持性的学校文化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差不多一半的实验学校将自己学校文化明确定位为“充满信任、尊重和支持的家庭”,它们希望学生在支持性的学校文化中产生归属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相对于对照学校,实验学校中有更多的学生认为“我是学校的一部分”、“学校里的人对我很友好”、“老师和同学能够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教师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学校文化还包括教师的集体责任感的创建,即让教师意识到他们不仅仅需要教学、维护课堂纪律,而且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科教学的提升以及学校的发展同样肩负责任。可以看出,实验学校的文化创建体现在教学和制度的方方面面。
(三)实践效果
为了真实地评价实验学校聚焦于深度学习教学的实践效果,AIR将实验学校和对照学校的学生背景因素考虑在内,对其研究数据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7]:
1.考试成绩。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实验学校的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评价学生核心内容知识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考试(PISA-based Test for Schools,PBTS)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同时,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州的英语语言考试和数学考试中也获得了更高的分数。
2.人际能力和自我能力。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协作能力、学业投入、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上显示出更高的水平。在创新思维技能、恒心(耐力)、控制点和自我管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
3.高中毕业。相较于对照学校的学生,实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从四年制高中按时毕业。据统计,实验学校中的学生毕业率是65%,对照学校则为56%。
4.大学录取率。实验学校的学生和对照学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录取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两者四年制大学的录取率存在差异,实验学校学生的录取率(27%)比对照学校学生的录取率(23%)高。在名校录取率上,实验学校学生的录取率(4%)也比对照学校(3%)略高。在实验学校中,入学学业成绩低的学生的高等教育录取率增加,但是那些学业成绩高的学生并无变化。
上述数据回答了AIR深度学习项目的研究问题:实验学校中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的确能够显著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经历了聚焦于深度学习教学的学生的认知、人际和自我领域能力均显示出更高的水平。
三、如何为深度学习而教
结合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分析AIR深度学习项目中所使用的高影响力的教学策略以及相关的学校制度和文化,对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四点启示: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学习环境设计是学习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其设计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乃至成效。[8]要实现为深度学习而教,学习环境的创设须注意“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共同体中心”及“评价中心”四者的融合。“学习者中心”是指教师要以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来进行教学;“知识中心”是指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识结构;“评价中心”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以便其观点能够得到澄清,比如让学生(1)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论点,(2)在定性的层面上讨论其对问题的结论,(3)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做预测等;“共同体中心”是教师建立起一些能够体现理解学习价值的组织,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探究他们不懂的问题。[9]
(二)整合任务、情境、问题进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源泉,任务、情境和问题则是学习活动密不可分、三位一体的要素。[10]在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任务、情境、问题整合性地镶嵌于真实性学习活动中,此时应该考虑:(1)逼真性,即将学习任务“锚定”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并在其中需要镶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业内容知识、元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技能。(2)迁移性,深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可迁移的,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注重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任务中审视和理解相同的知识,帮助其跨情境迁移运用。endprint
(三)构建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创建学习共同体能够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其中不仅能获取学科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内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1]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它具有主动参与、共同愿景、边界灵活、尊重差异等特征。[12]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可以吸纳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专家、企业人员等众多参与者。另外,教师可借助技术为共同体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让成员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习共同体具有分布式专长。[13]作为新手的学生与教师、专家等专业人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深度学习体现了新手学习者向熟手或专家型学习者成长的过程。[14]故教师等专业人员在共同体中要充分发挥专家学习者的作用,引导作为新手的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中建构共同体共享的知识和技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学习者。
(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常态
深度学习是通过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条件化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15]学习科学也已经反复证明了元认知在深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利用元认知来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建构知识意义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元认知能力并不能在朝夕之间形成,故在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元认知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将其落实于长期的认知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需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课堂主导者”变为“学习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自我决策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元认知能力的自我构建。
参考文献:
[1][15]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23-28.33.
[2]陈明选,汤巍楠.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绩效的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30-36.
[3] Deeper Learning Competencies [EB/OL].http://www.hewlett.org/uploads/documents/Deeper_Learning_Defined__April_2013.pdf.
[4] The Shape of Deeper Learning: Strategies, Structures, and Cultures in Deeper Learning Network High Schools?[EB/OL]. http://www.air.org/resource/shape-deeper-learning-strategies-structures-and-cultures-deeper-learning-network-high.2015-09-22.
[5]Deeper Learning?[EB/OL]. http://www.air.org/resource/deeper-learning.2015-09-22.
[6]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Deeper Learning (2 of 3) [EB/OL].http://www.air.org/resource/providing-opportunities-deeper-learning-2-3.2015-09-22.
[7]Evidence of Deeper Learning Outcomes (3 of 3) [EB/OL].http://www.air.org/resource/evidence-deeper-learning-outcomes-3-3.2015-09-22.
[8]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77.
[9]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拓展版)[M].陈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8.
[10]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环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03):16-21.
[11]J.W.·佩利格里诺,M.L.希尔顿,沈学珺.运用深度学习提高21世纪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02):1.
[12]赵蒙成,付萌.学习共同体的教育价值与构建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76-81.
[13]程志,徐建志.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1):32-34.
[14]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深度学习小论文】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06-20
深度学习方法及应用05-27
深度解读鹤岗07-07
伤感深度美文09-25
如何写深度报道07-24
行业深度分析报告07-19
深度分析达能09-29
中医药产业深度调研06-18
国考申论大纲深度解读06-26
电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