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精选8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制度,不断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使党员永葆先进性,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制度。
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
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
(一)党支部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组织生活会,会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确定好组织生活会的重点议题。
(二)组织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支部党员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坚持党性原则,密切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三)组织生活会要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互相帮助,达到纠正缺点、错误,消除思想和工作上的分歧,增进团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四)针对组织生活会上提出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每次组织生活会都要切实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
二、党员汇报制度
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是党内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
每个党员都发自觉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特别是领导干部党员要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一)汇报的主要内容:自己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特别是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思想和活动,也可以汇报其他党员的模范事迹不良倾向或问题。党员汇报要抱着对党负责的态度,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二)汇报的形式:一般在会上口头汇报,也可以单独找党组织汇报。长期外出的党员,可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三)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党员的思想工作,对于党员的书面汇报要妥善保存。
(四)对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党员,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要给予一定的处分。
三、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通过对党员的教育和评议,以及党组织的考核,对党员的表现和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严格党内生活,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纯洁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标。
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各支部对民主评议党员的各种文件、材料等,按规定妥善保管,以便查阅。离退休党员按要求参加民主评议活动,不评定档次;长期生病、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可暂不参加评议活动;预备党员参加评议,不评定档次。临时外借的党员回单位参加民主评议活动。
(一)民主评议党员的原则和实施步骤 1.实事求是原则。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党员标准为准绳,力求反映全面、真实情况。
2.民主公开原则。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公开评议办法、定档标准和评议结果,接受党内外监督。
3.以教育为主原则。把学习教育贯穿评议工作全过程,通过自我教育和正反两方面教育,使党员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民主评议党员的实施步骤
1.学习教育阶段。着重进行党章、理想宗旨教育、党风党纪教育。
2.自我评价阶段。对照党员标准和评议内容,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写好个人自评材料,并主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3.党内、党外评议阶段。召开组织生活会,党员汇报学习、思想、工作、遵纪守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情况,开展自我批评。党员之间互评,认真开展批评。党内互评后,可采用座谈会或民意测验的方式,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
4.组织考察阶段。召开支部委员会,对评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意见。然后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形式正式组织意见。
5.表彰、处理阶段。对表现好的党员进行表扬。对优秀党员给予表彰或报上级党委表彰。不合格的党员,院党委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做出处理。评议工作结束后,各支部形成总结材料报院党委,并接受检查和验收。
(三)评议档次及标准 民主评议党员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平的原则,对党员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进行评议。其中,参加评议人员在填写测评表中,要把握好优秀等次的比例不超过支部党员数的20%。
(四)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
1.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不愿履行党员义务。2.组织观念淡薄,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
3.忘记了党的宗旨,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4.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疲沓拖拉,敷衍了事;或长期旷工,消极怠工。完不成本职任务。
5.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对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不敢开展斗争;甚至当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袖手旁观或临阵脱逃等等。
(五)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置
处置不合格党员,要采取“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
1.清除腐败分子。对违法违纪、贪污腐败、敲诈勒索、腐化堕落、以权谋私、严重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损害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党内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发现一个清除一个。对违犯党纪的,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给予党纪处分,不能以组织处置方式代替党纪处分。
2.劝退。党员缺乏革命意识。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应对其进行教育,要求其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党员退党,要经过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报院党委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3.自行脱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应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报院党委和上级党组织批准,给予除名处理。
4.限期整改。适用于虽然属于不合格党员,但本人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愿意就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的人。对不合格党员作为期限改正的处置,必须经过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并报院党委批准。期限改正的时限为一年。
5.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预备党员,不能做劝退处理,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可以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在预备期内改正错误;有的可以延长预备期;有的可以在预备期满时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6.退党。党组织对党员的退党要求应按以下原则处理:(1)尊重党员的退党权利,允许党员有退党的自由。(2)党员要求退党,应书面向党组织提出。(3)党组织应弄清原因,区别处理。对于平时表现很好,只因有模糊认识或一时冲动提出退党,事后又主动撤回退党申请的,可以不做退党处理。但应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是预备党员的,可延长其预备期。对于那些缺乏革命意志,对共产主义事业丧失信心,或者消极落后,或个人主义膨胀,不愿接受党的监督和纪律约束的党员要求退党,应当及时作出批准退党的处理,对犯有严重需要开除党籍的,尽管本人提出退党,也不能按退党处理,而应按照党的纪律开除其党籍。(4)党员要求退党,党组织不要强行挽留,应尊重其意愿予以批准。(5)对要求退党的党员,必须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报院党委备案。党员退党以后,党组织仍应从政治上关心帮助他们,不要歧视和排斥,要鼓励他们做个好公民。
(六)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
处置不合格党员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对初定为不合格党员的主要问题进行核实,并形成综合性写实材料,包括:党员简况、主要问题、评议意见、本人态度等。2.支委会提出初步处置意见,并听取被处置对象的意见。3.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处置决定,并将处置决定、核实材料报院党委审批。4.院党委认真审查党支部上报的材料,经过充分讨论后作出决定。5.党支部收到院党委批复后,要及时找被处置对象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召开党员大会,宣布院党委决定。
(七)民主评议党员材料的处理
被上级党组织表彰为优秀党员,不合格党员受到组织处置的,违纪党员受到纪律处分的,有关材料应及时存入本人档案;其他党员的有关评议材料不存入本人档案,由党支部保存一段时间后销毁。
四、“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指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按时上好党课。我院党组织设置无党小组,因此不设党小组会议。
(一)支部党员大会
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讨论和批准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选举新的支部委员会和出席上级党代会代表,增补和撤销支部委员;接收新党员;提出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意见,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
(二)支部支委会
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主要议题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针办法,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有关干部选拔、调整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新党员方面的问题,讨论研究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
(三)支部书记讲党课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这项制度未来将怎样发展?
巡视制度四功能
党内巡视制度的作用,首先是助推制度反腐建设。
巡视制度发展至今,最大的成果是能够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廉政作风。巡视工作的重点已偏重反腐。
强化反腐制度建设,构建制约权力之“笼”,是未来中国反腐的基本路径,而巡视制度就是制度反腐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巡视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主动发现问题,从“治标”角度打击腐败行为,强化对权力运作的监督。
巡视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机制。
巡视制度能够发现“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领导干部,为地方政府换届和配好班子、选好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也能够“发现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从而进行谈话、建议;还能够“对一些不适合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提出调整交流的建议”,更能够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巡视制度是对拟推荐任用领导人的一种非常规化考核。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走访、座谈,巡视组能更进一步发现拟提拔干部在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能够了解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行贿买官、受贿卖官、违法违纪等行为。
巡视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纪检监察体制非垂直领导的缺陷。
一地区(单位)的党组织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拥有本区域内党内的最高权力,受到有效监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由上级进行的监督能够克服一定利益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相对于同级纪委和常规监督来说,能够发挥更真实的作用。由于党内上级不能客观地掌握被监督对象的全面情况,上级纪委、组织部门间的监督存在着壁垒,不能有效沟通协作,无法将监督结果落实。因此,在党章框架内,着重解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尤为重要。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行政监察体制,实行以“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即由同级党委或政府和上级纪委、监察共同对纪检监察进行双重领导,但以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为主。其弊端是纪检监察的人、财、物权都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纪检监察监督缺乏独立性,重大案件的查处要先向同级汇报,无法对同级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目前情况下,党内巡视制度满足了实际操作中的需要。
巡视制度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监督”,即由上级纪检部门设立巡视组,直接对下级党委班子进行巡视监督,客观上起到了纪检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所能发挥的作用。
巡视制度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来自社会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巡视制度的顺利实施,也集中显示着民众的意志和力量。
作为纪委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代表,巡视制度能够给群众一个近距离与“中央”“上级”联系,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利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
加强权力监督体系的整合
就目前来看,巡视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项制度未来的发展可从几个方面强化。
因巡视制度本身具有的内在弱点和功能局限,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用巡视工作就可达到治理腐败、制约权力的目标。一些群众将巡视组当作“钦差大臣”,将与巡视组的接触认定为同“中央”的接触,这说明对巡视制度的定位出现了误差。巡视制度只是党内监督制度的一种,其主要作用在于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要达到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党内其他监督制度、党外监督制度的共同作用。
从加强党内监督看,需要改变党内监督的重心。党内权力中心应向党代会转移,以党代会为中心,党委和纪委并行且相互独立,纪委向党代会汇报而不用受制于同级党委领导,这样就能加强纪委的独立性,使得党委和纪委的工作避免交叉重叠,从而发挥纪委的真正作用。
从我国既有的权力监督体系看,还需要大力加强法律监督系统、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社会监督系统的协同建设,使自上而下的监督、同级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唯有如此,巡视工作才能够得到来自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更有力的支持,在处理巡视中所发现的问题时,才能得到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将巡视工作的成果转化为有效反腐的证据,使巡视制度成为反腐的真正利器。
加强巡视工作透明化
巡视工作自身的公开透明是保证巡视制度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因为很多腐败行为都是在信息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形成的。唯有巡视工作透明化,才能使群众了解巡视工作的任务和进展,从而拓宽信息的搜集渠道。
2013年6月,十个中央巡视组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广泛的报道,巡视对象、巡视时间、组长信息、联系方式等信息充分公开。
这得益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巡视工作的重视和社会监督的加强。但是巡视领导小组、巡视组的工作过程还是蒙着神秘的面纱,群众反映的意见是否被受理、如何被受理、多久被受理仍没有明确规定。
为了获得“自下而上”的信息,并且强化对巡视组成员的监督,应该更加注重加强对巡视组工作透明度的展示。
建立民主参与的监督机制
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到权力监控机制中来,依靠政务透明化、巡视工作透明化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民主参与机制。巡视制度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就是要建立党员和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权力监督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体制。
巡视制度主要针对权力高度集中的“一把手”,而为了防止巡视过程中权力的干预,需要通过强化党员群众的民主监督和民主批评,健全党员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来实现。
同时,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主参与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除了能够增强对被巡视对象的监督,弥补巡视工作缺乏常规性的不足之外,完善的民主参与机制本身还能成为巡视工作监督的一种有机组成方式。
此外,还需处理好巡视制度的短期效用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
巡视制度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权力监督方式,最近几年在中央的重视下,运作得有声有色,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反腐败和威慑等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巡视制度及其大规模的运转还是一种运动式治理而非制度化的治理模式。
因此,如何解决好权力监督的常规化、制度化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反腐败和对官员的监督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要从源头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去系统审视官员选拔及权力监督等重要问题,如果仅仅追求短期内的治标效果而忽略治本,巡视制度会不堪重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一)健全和坚持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对于实现党的正确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党的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内监督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民主生活会的基本内容,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检查、总结,统一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坚持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观念的情况及其他重要问题。
(三)民主生活会上遵循“团结一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围绕议题开展积极的思想认识交流,总结经验教训,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机关党委或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由党委或支部书记召集或主持,每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遇有特殊情况需延期召开须报经上级党组织同意。
(五)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日期和议题,应十天报告上级党组织,以便上级党组织根据情人参加,了解情况进行指导。
(六)召开民主生活会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由会议召集人或主持人与参加人员通气,民主生活会召开的具体日期,并结合实际工作或的问题确定中心议题。
2、领导成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之间,互相谈心、沟通情况、交换意见,从思想上,会前准备。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于会前转告出席人或在会上通报。
(七)民主生活会召集或主持人员,应根据会议议题,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和材料,统一思想认识,通报上次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及主要问题的改进情况
(八)与会人员围绕中心议题各自汇报思想、交流情况、查找差距、进行自我批评,互相交换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九)民主生活会的列席人员,可以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列席人员可以发言,对领导班子或其他党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十)民主生活会召开十五日后,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会议情况及改进措施,及时向下属党组织或党员群众通报会议情况,按照会议提出的要求,认真落实改进措施,在下次生活会上要通报改进情况,考查上次民主生活会质量。
(十一)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档案。主要内容是:历次民主生活会解决的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民主生活会的会议记录等有关资料。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增强党性、端正党风、改进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我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根据森工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召开以“扎实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推进创先争优工作深入开展”为专题的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的要求。按照上级部署,房产党支部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找准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房产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联系自身的思想境界、发展要求、工作思路、思想作风、管理服务等内容,深入查找影响房产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通过民主生活会,进一步认清差距、发现不足,切实做到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转变,在境界要求上有一个大提升,在干劲作风上有一个大改进,推动房产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会议时间与地点:
2011年11月18日上午在房产公司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
四、主题:
紧紧围绕森工总局直属机关党委提出的“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强化创先意识,践行优质服务,做好院的“大后勤”。
五、方法和步骤
(一)会前准备
1、制定方案。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房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民主生活会方案。
2、认真学习。民主生活会召开前,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院党政工作会议精神等有关文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3、广泛征求意见。民主生活会之前,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会议时间和主题。围绕民主生活会主题,采取召开征求意见会、个别走访、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对意见进行梳理、反馈。
4、开展谈心活动。支部书记与支委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达到增进团结、形成合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5、撰写发言提纲。班子成员要紧密围绕民主生活会主题,根据学习体会和征求到的群众意见,认真检查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所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撰写发言提纲以备在民主生活会上发言。
(二)召开会议
民主生活会由支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程序是:通报本次民主生活会前征求意见情况;就开好民主生活会提出具体要求,并带头和引导班子成员发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形成会议报告,上报院组织部。
(三)会后整改
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要针对群众反映和民主生活会上查找出来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切实进行整改。对于民主生活会中通报的内容和整改落实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向干部、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高新区中心小学 李清漪
中央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把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作为一条重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明确强调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充分认识“三会一课”制度的功能和重要性,对于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具是非常必要的。
“三会一课”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重要制度,也是党员参与党内生活、接受党内教育的基本保障。“三会一课”是落实好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制度保证。
“三会”既是党的基层组织基本的组织方式,又是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接受党内教育的主要途径。按时上好党课,是落实党员接受党内教育和培训权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三会一课”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对于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责的提供组织保证的功能和对党员个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制度保证功能。
总书记指出,“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接受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密切相关。” “三会一课”作为党员参与党内生活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决定着基层领导干部的威信高低和党性强弱,也决定着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程度。正确认识“三会一课”的重要性,是落实好这个制度的前提。
首先,“三会一课”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肃党内生活首先要严肃“三会一课制度,基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落实好“三会一课”,发挥好“三会一课”管理党员、锤炼党性平台的作用。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的各项规定办事。锤炼党性,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三会一课”重要的功能就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督促领导干部和党员学习党内各项规定的重要形式,也是检验领导干部和党员执行党内规定状况的重要方式。任何党员的党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加以锤炼。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可以培养自己党的意识,避免工作中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时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忠于组织。
其次,落实好“三会一课”是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基础是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要管全党、志全党,就是面向八千八百多万党员、四百四十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部门。因此,落实好“三会一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全体党员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覆盖到全部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要求。尽管每个党员都编入一个党组织进行管理,也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规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难以受到监督、队伍管理缺位、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常见。落实好“三会一课”是克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使全面从严治党真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明确要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来推进和实施,要求“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要求用创新方式讲党课。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等,也充分说明了“三会一课”在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落实好“三会一课”是积极发扬党内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党内民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会一课”是党员行使党内权利、参与或决定党内事务、表达诉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基本的形式。改进“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不仅可以疏通和拓展党员反映和表达意愿的渠道,扩大党员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参与,活跃基层组织生活,提高党组织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并且可以切实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实际效果,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增进党内团结、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平台和载体。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与自然生态一样,所谓政治生态,就是指一定政治体系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状态。它是政治生活的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聚焦党内政治生态,形成了诸多成果。学者杨根乔、郭金枚认为“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3],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李斌雄、姜向红等认为政治生态是社会环境与人的政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政治生态不仅是一种存在的社会状态,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潘克森、丁忠甫把政治生态分为“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4],认为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导向。
二、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价值
首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中国共产党出问题只会出现在党内,腐败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敌人。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净化政治生态,使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凸显,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危险”。政治生态污染已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为了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就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廉洁政治的必然要求。“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5]。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是良好政治生态最基本的要求,党员干部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一个人民群众拥护的政府必定是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只有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政治清明是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表现,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状态,是良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最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其中政治稳定是关键,良好的政治生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治的稳定,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也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良好政治生态的实现路径
第一,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6]。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要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二,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7]。必须严格干部选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用人导向。各级人事部门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队候选人要全面细致考察,要选贤任能,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带头改进作风。
第三,惩治腐败零容忍,坚持既打“老虎”又打“苍蝇”。“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老虎”的落马显示了中央反腐气魄和净化政治生态的决心,同时对处于基层,少数侵害群众利益的“苍蝇”也进行严惩。只有如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才能获得整体推进,不断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就清明的政治风气和健康的政治生态。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扎牢制度之笼。制度具有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8]。权力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轨道内运行、在阳光下运行,使法律成为维护制度平稳运行的保障,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有效防止腐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2]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江西日报,2015年3月8日.
[3]杨根乔.当前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状况、成因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2.
[4]潘克森.关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4,33(1):58-62.
[5]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3月10日.
[6]同上.
[7]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贵州日报,2013年7月4日.
改革党内基层选举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公推直选”是在扩大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将党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在对上海市松江区以“公推直选”方式选举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基层选举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松江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做法。“公推直选”就是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通过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委员。松江区从2008年8月5日至9月27日,在全区111个村中的104个村党组织以“公推直选”方式进行了换届,采用率达到95.50%。经过“公推直选”,产生336名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其中书记104名,副书记、委员232名,其中女性委员85名(书记9名),占总数的25.30%。新一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文化程度有大幅提高,大专及以上的有188名,占总数的55.95%,比上一届提高26.76%;平均年龄41.25岁,比上一届下降1.7岁。全区有46个村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占全区村总数的41.44%。“公推直选”工作主要分“宣传发动”、“制定方案”、“民主推荐”、“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确定正式候选人”、“正式选举”、“报请审批”六个阶段。主要程序是:第一步,确定要选举的领导班子的任职条件、职数和候选人的推荐范围,报上级党委、党工委批准后,在党(村)务公开栏及适当范围内公布7天。第二步,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党员填写《党员推荐表》,并将党内推荐结果进行公告;召开户代表会(按户籍,每户派出一名代表),户代表填写《群众推荐表》并将群众推荐结果进行公告。根据党员和群众代表民主推荐得票总数的多少(获得的党员推荐票和群众推荐票之和),按职数40%左右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列为考察对象,进行公告。第三步,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组织第二次推荐。党员填写《第二次推荐表》,群众填写《群众建议表》。根据第二次推荐中党员推荐得票多少,参考群众建议,研究拟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20%,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数等于应选人数。拟定的候选人预备人选报上级党委、党工委预审后公示7天。第四步,将通过公示并经上级党委、党工委批准的正式候选人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与会党员进行正式投票选举,直接选出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
(二)主要特点。松江区在“公推直选”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更好地保障了“公推直选”的有序推进,更好地保障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了基层选举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1.宣传发动阶段,加强领导,注重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为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部长和组织部联络员任组长的5个联络组,分别挂钩联系2-3个党委、党工委,着重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现状,以及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吃透村情,掌握底数。区委组织部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以便全面、及时掌握换届动态,随时汇总、讨论各单位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情况,有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各有关党委、党工委和村党组织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结合党务公开的载体和机制广泛宣传“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并通过发放书面通知和“告村民书”、召开会议、悬挂横幅等方式,让党员和群众进一步了解实行“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接受“公推直选”的换届方式,以营造良好的换届氛围。为调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换届工作的热情,确保参与率,各村党组织坚持做到了两个“百分之百”,即书面通知率达到百分之百,书面回执反馈率达到百分之百。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引导党员、群众珍惜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公推直选”。
2.制定方案阶段,细致周密,注重体现原则性、科学性。各村党组织根据上级党委、党工委的部署和“公推直选”工作的总体要求,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村实际,拟定选举办法和工作步骤、具体日程安排,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原则,细致周密,切实可行。如确定新一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任职条件、职数和候选人推荐范围时,注重严格坚持按章办事的原则;进行两次推荐,确定候选人选时,注重坚持党内外公认的原则;最后的直接选举阶段,注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等等,以确保整个“公推直选”过程体现原则性、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做到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举。
3.民主推荐阶段,保障民主,注重激发党员、群众民主意识。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时,候选人全部由党员和群众推荐,党组织只是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职位、任职条件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公告,不参与候选人提名,淡化“组织意图”,充分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党员、群众参与率较高,普遍超过90%。公布的推荐结果表明,党员、群众对现任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认可度较高,得票也主要集中在现任村党组织委员上,平均得票率超过80%,远高于其他候选人。此外,确定的候选人初步人选公认度较好,平均得票率在57%以上。第二轮推荐是定向推荐(即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是明确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热情更高,所以整体得票率要高于第一轮。依据党员推荐票数,参考群众建议票数,第二轮推荐中104个村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443人,平均得票率在70%以上。
4.正式选举阶段,公开透明,注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从推荐范围的确定、候选人的初始提名和进一步遴选到最终确定正式候选人,都是根据党员和群众投票所表达的意愿确定,而且每一个阶段候选人的得票情况始终是公开、透明的。同时,确保所有人(包括党组织书记在内)均处于平等地位,能否进入下一轮或能否当选都取决于党员、群众的意愿,充分体现公平性、开放性和竞争性。进行正式选举时,更是邀请村民委员会委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各类组长和企业代表列席,计票过程实行公开唱票,极大地增强了选举的透明度、公信度,强化了党外监督。这种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选举方式,有效地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二、松江区“公推直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公推直选”的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党内生活的透明度,充分激发了党员、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让党员和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内民主的氛围,了解党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增进对党组织的认可。共产党的干部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理应关心党组织的选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干部,这是党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党员充分行使权利、群众参与建议选出来的领导班子是党员信任、群众满意、众望所归的,“公推直选”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明确了权力来源,增强了当选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推直选”将选人用人的权利直接交给了基层党员、群众,强化了权力来自于党员和群众的观念。在换届选举中,每一位候选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选举方式,在尊重党员民主选举权利的同时,也强化了基层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监督权,树立了“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导向,让村干部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谁,懂得了该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化了宗旨意识和竞选意识,提高了“肯作为”的意识。“直选”产生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都十分珍惜群众的信任,创造性大大增强。他们更加主动地改进工作作风,注重勤政廉政;更加投入地履行岗位职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真心为民排忧解难;更加自觉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履职能力,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
(三)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营造了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公推直选”依靠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党员中选村干部,打破了过去组织确定候选人,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的传统做法,更新了用人观念,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畅通了党群联系渠道和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党员、群众的民主推荐和公开选举,密切了党群关系,更好地把党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一批工作能力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促进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的不断优化。
(四)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公推直选”提高了选举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的领导班子是自下而上推选出来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任命,更能体现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威信和群众基础,从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通过“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干部群众形成了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公推直选”选举产生的村级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凝聚力更强,政令得以畅通,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助于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实际,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合理制定任职条件,解决好“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村干部关键是要愿意扎根和奉献于农村这块热土,能带领本村发展村级经济,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因此,在设定任职条件时,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设置门槛,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选到村领导班子里来。二是提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解决好“推好选准”的问题。一方面,组织上要通过科学设置任职条件,严格资格审查、组织考察、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程序,保障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任职条件。另一方面,可采取候选人发表参选演说,阐述自己的参选意图和工作设想;召开候选人与党员、群众见面会,党员、群众现场提问,候选人答辩等方式,让大家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候选人。同时要注意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的自身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客观、公正地把握好推人选人标准,切实做到“推好选准”。三是加大教育、指导力度,解决好“风清气正”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增强民主意识,珍惜自身权利,强化依法选举、依法参选的意识,自觉抵制“贿选”等违纪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民政、司法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对群众的有关反映,严谨细致地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选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准确把握三种界限,一是党员和群众真实反映情况与故意寻找事端之间的界限;二是党员、群众正当利益表达与破坏选举秩序之间的界限;三是为民办实事与拉票行为之间的界限。严格选举程序和相关制度,明确“贿选”界限,规范竞选行为,加强组织指导和监督,保证选举的公开、公正、公平。
(二)提升素质,妥善处理三种矛盾。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着三种矛盾:一是农村党员要民主与党员干部要作主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党内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要求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在工作中担当了代民作主的角色。二是民主意识逐渐强化与民主能力仍然较弱的矛盾。这对矛盾在农村党员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强烈要求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素质、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民主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讲民主多与讲法治少的矛盾。在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讲民主已经基本成为农村党员的共识,但法治意识还是较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教育,提高文化素养、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全面提高素质,以增强他们有效行使自身权利的能力;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增强民主意识,自觉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更新理念,关注三种发展趋势。通过“公推”和“直选”产生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不仅要对全体党员负责,也要对全体村民群众负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全体村民群众服务。透过“公推直选”本身,要密切关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新动向:一是由“公推直选”引起的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趋势,工作方式要体现对上负责和对下服务的统一,工作内容实现管理、服务、沟通并重等。二是由“公推直选”引发的党内基层民主发展新动向,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党员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方法和载体。三是由“公推直选”引起的现有党建工作载体的发展和创新趋势,要求我们继续探索、创新党务公开、“三服务、三测评”、党内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等。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推荐阅读:
党内政治生活学习07-24
个人党内政治生活总结09-28
党内政治生活对照检查10-11
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性06-03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心得10-03
党内政治的若干准则集中培训心得11-11
1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答题06-04
党内谈话制度06-28
党内生活若干准则全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