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1教学反思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数1教学反思(精选7篇)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1

加减法对现在的大班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幼儿都在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第一个学期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每个小朋友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进度还是有区别的,有些幼儿对手指算还是有点模模糊糊的,偶尔还是会忘记十位和个位的区别,有些幼儿还很天真地说:“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了,怎么现在还在学啊?他们未进入小学,数学的最初兴趣就这样被破坏了,非常可惜!

作为一个手指算的老师,培养幼儿学习手指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节课教学是复习100加减法的初步简单的转化为难,上这节《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小狗狗吃骨头的故事导入,有一天,狗妈妈买了很多的狗头(出示课件),小狗狗就很喜欢吃,但它吃不到,它需要小朋友的帮忙,谁愿意帮忙?说完,然后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幼儿懂得合作的精神,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加深加减法。

接着我把幼儿引入“迷宫”图片,看完后幼儿互相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然后指名说一说,让幼儿带这个任务去观察,去完成,既培养的幼儿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这节课学习,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利用我们幼儿身边比较贴近的、有趣的东西来吸引幼儿,100以内加减法对他们来说有点简单,我也不担心他们能否顺利玩游戏,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带着他们的好朋友去玩游戏,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道串连起来,然后做一个总结。总结这次的教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1、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2

电脑显示五种玩具及价格。 (图略)

师:同学们, 选择你最喜欢的两件玩具买, 你选中哪两件?需要多少钱?请列出算式。学生选“购”玩具, 列算式, 并把写有算式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36+7 32+14 14+27 36+32 36+14 32+7 27+32 14+736+27……

师:如果给黑板上的算式进行分类, 怎样分?.

生1:我把含有36的算式归一类, 其余的算式归另一类.

生2:我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一类, 两位数加一位数分一类.

生3:需要进位的算一类, 不需要进位的算第二类.

……

师:看来, 按照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果按第二个同学的分法, 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教师边说边移动卡片) , 你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生4:按照进位的和不进位的, 可以把两位数加一位数分成两类, 也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分成两类.

教师按生4的分法移动黑板上的算式卡片。

师:在这些算式中, 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1:两位数加一位数, 我们已经学过。

师:挑出一道算式,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好吗?

生1:我挑32加7, 先算2加7得9, 再算30+9得39.

生2:我选36加7, 6加7得13, 30加13等于43.

生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 我们也学过。例如, 32加14, 先算30加10得40, 再算2加4得6, 最后算40加6的46.

生4:32加14, 也可以先算32加10得42, 再算42加4得46.

生5:32加14, 还可以先算32加4得36, 再算36加10得46.

生6:还能列竖式计算32加14.

师:面对同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很有个性。不同的同学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交流时。请组长主持好, 并整理向全班汇报的内容。

小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全班交流:

生1:30+10=40 6+4=10 40+10=50

生2:36+10=46 46+4=50

生3:36+4=40 40+10=50

生4:14+30=44 44+6=50

生5:14+6=20 20+30=50

生6:3 6

师:上面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研究的成果。你对这些方法是怎样评价的?

生1:我喜欢口算的方法, 比较简单。列竖式计算太麻烦了。

生2:列竖式计算虽然慢了点, 但是出现错误少, 口算容易错。

师:确实口算和笔算各有优点, 计算时可以灵活选用。

生3:我认为口算和笔算都很重要。因为, 简单的计算用口算比较方便, 但是, 我们以后一定还会学数字更大的计算, 可能用笔算就比较方便了。 (鼓掌)

师:太棒了, 有远见!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要注意什么?

生1: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2: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生3: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师:想得真周全。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做一组练习。

第一组:用竖式计算黑板上其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的计算。

师生评价。 (略)

第二组:你能很快估计出下列各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吗?

33+48 28+47 34+51 6+48 63+19 22+46

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交流。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 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将教材“复制”后;“粘贴”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 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封闭, 走向萎缩;教学也不断地走向机械、沉闷、程式化。新课程理论指出, 数学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由封闭走向开放。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这一开放理念。

一、开放教学的材料。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铺垫—改编准备题—例题”线性的教材呈现方式, 创设开放的问题环境, 让学生自由地产生学习材料, 构造例题。这样呈现学习材料, 体现知识的结构性, 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 因为学生对形成的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时, 不同的分类就形成不同的数学结构, 分类中产生的数学结构, 使学生看到知识的来源和变化过程, 从而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

二、开放探究的时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新知学习之前, 学生的头脑中已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的储备, 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教材的方法 (用竖式计算) 强加给学生, 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选择确认算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师尊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 允许学生选择与自己认知结构、数学现实相吻合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对不同算法的见解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极富个性。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交流、个性化的解读, 才使得全体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了竖式算法。

三、开放数学应用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材编排具备以下特点:

1.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2.强调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材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意在使学生意识到运用不同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而书中又借“小精灵”之口,提示“你喜欢哪种方法”?意在让学生去优化算法。而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感受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已掌握的知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个别同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已具备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学课前预习“五步法”初步进行预习,有一点预习能力;初步适应了“学案式”课堂的学习流程。

难点预设:学生可能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但是在算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孩子会不理解为什么用因数的十位乘时,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预设解决措施:通过不同算法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明确算理,形成技能。

设计原则:

1.突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也就是对课堂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课前就要有思考,带着思考进入课堂的学习。而教师的角色真正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重点在于“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学而导。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让学生感受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汇报预习,揭示课题

1.汇报口算。

师:观察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前三列一个结果是10倍的关系。

生:我发现第一行后两道结果一样,第二行的后两道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啊,这些题目中间有联系啊,那到底对于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停顿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法口算,全员参与,全面热身。为新课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后面两组结果相等的练习,主要是为算法多样化奠定基础。教师的提示,画龙而不点睛主要是防止牵着学生沿着老师指定的路径走,那样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脑习惯的养成。】

2.汇报预习收获。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出示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你带钱去买书,估一估你应该带多少钱?为什么?

生:我应该带240元,因为我把12看做10,10×24=240,所以我带240元。

生:反对!你带240元钱就不够了!我觉得应该带300元,因为我们买东西时要往多了带钱。

生:我觉得带500元也行……

师:不能否认,从估算的角度来讲,把12看做10来估算是正确的,但是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你们认为谁估算的比较适合这道题呢?

【设计意图:强调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该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估算题目而估算。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感受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创设情境,明确算法。

师:如果由你来付钱,请你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10本书的:24×10=240元,再算2本书:24×2=48元,240+48=288元。

师:算式大家同意吗?哦,看来都是这么列算式的,那么有没有和他计算的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我用24×12=288元,我是这样想的:我先算20×12=240元,4×12=48元,240+48=288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预设的24×3×4和24×2×6没有出现。)

师:好,你来到前面板演一下,边算边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2×4=8,个位写上8,然后再用2×2=4,8的前面写4。然后用1×4=4写在十位上,1×2=2写在4的前面。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还有同学用竖式计算的吗?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其实就是先算2×24=48,再算24×1=24,错开一位写上,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生:我也是用竖式计算的,我也是先算2×24=48,我认为再算的是24×10=240,他少写个0,然后把两次乘出来的数加起来就得288。

师:看来都同意先用个位的2乘24是吗?采访一下刚才的同学,你说错开一位写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妈就是这么教我的。(下面有学生小声附和。)

师:哦,妈妈教的,后面那位同学呢?你能说说你那么写的原因吗?

生:我也是妈妈教的,我妈说写上0对!

生:我是看书学的,书上第二步乘的时候也写0了,但是虚线,所以我又把0划下去了。

师:看来大家有两个问题,第一,到底第二步末尾有没有0?第二,第二步为什么要错位写?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一个,只要你们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只有几名学生举手表示能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啊?

生:小组研究。

师:好,那就开始吧。

【设计意图:1.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学生可能计算方法不同,这样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重新确定重、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3.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自己的认识去合作,去交流,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师:汇报你的收获吧。

生:我明白了,24×1时,1在十位代表1个10,所以乘出来的应该是240。

生:我认为末尾的0写不写都对,如果不写是比较省事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要错开一位写,因为得的是240,而不是24。

师:写0更清楚,不写0很简洁。既然不写0,不错又简洁,所以我们就不写0了。行吗?

生:我补充:其实我们列竖式计算和刚才的生A说的方法是一样的,24×2正好是竖式的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4×10正好是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最后都是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师连线对应。)

师:多么会学习的孩子啊,这回谁再来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样乘的?(叫了几名学生表达。)

师:找到了这几种算法间的联系。他们的区别呢?ABC这三种算法,分别是借助什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呢?

生:A、B两种方法用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3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竖式算法是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来进行计算的!

【设计意图:突出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更有利于学生对竖式算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算法优化,形成共识。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

(大部分喜欢竖式的。)

师:我们再算一道题:23×21,比一比谁算得快算得准吧!(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竖式快一些。)

师: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优化算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新技能。】

三、总结算法,提升认识

师:刚才我们计算23×21我还看到了这样两种情况:

针对这两种情况,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按照顺序先用个位乘再用十位乘,而且要注意:十位乘得的数的某位要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提升对算理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或多位数相乘奠定基础】

四、达标练习,形成技能

完成学案达标练习部分。

五、总结收获,提出困惑

生: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我看到达标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我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力图做到:借助“学案”这一形式,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载体,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现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突出了学生是有“备”而学,学生的“备”指的是学生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部分”要进行课前预习,根据“学案”的“课堂助学”要进行教学流程的预习和相关学具的准备。

1.结合学前顺“学”而“导”。

“学案”的预习部分不仅仅是学生预习自学书的路径,也是真实的学前测。它反映了对于新知识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困惑与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顺“学”而“导”,总结交流预习中学生出现问题:1.虽然有些同学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会用竖式进行计算,但是对于算理不够清晰,2.有些同学某些乘积的数位对位不对。然后引导讨论算理。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而且把思维引向深入:这几种方法中用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渗透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叫我学”为“我要学”。

2.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

“学案式”课堂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准备地来上课。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中要结合课堂生成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是一个随时生成问题的个性化十足的交流平台。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及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你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从而总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

“学案式”课堂要求教师变“教师”为“导师”。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让学生自己学,以学定教。”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为“启发式”导。本节课在学生遇到:为什么要错位写第二步计算的乘积时,教师变成了“导演”,提出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合作完成,学生在“导演”的精心策划中提升了合作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你喜欢哪种算法的问题上,教师又变成了“参谋”提出数学学习中科学的建议:“为了使计算过程快速、清晰,便于检查,特别是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本节课还存在这一些不足,在一些学生的汇报中,对他们点拨还不够到位;关注学生差异性还须要加强。

总之,无论怎样我们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创造性,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富有求知欲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在实践中,我要用我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地努力,创作出属于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真实的课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跃进小学)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竞赛的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学习10以内的减法。

2、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竞赛的快乐与成功感。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朵图片、数字卡片、记录纸、记号笔、算术题卡片。

活动过程:

一、花儿找朋友

1、在为花儿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法。

(1)春天里百花盛开,看看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2)每朵花儿宝宝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它们想和你们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2、出示任一数字花朵,要求为其找到与它相加后能得78910结果的好朋友。

(1)如:3号花儿宝宝想找个和它相加后能得7的好朋友,应该找几号花儿宝宝呢?

二、花儿的故事

1、能根据故事情节写出相应的算术题,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学习10以内的减法。

(1)花园里盛开了4朵茶花,过了一段时间又开了3朵牡丹花,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多花?

(2)花园里开了7朵花,多了不久,又开了3簇桂花。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朵鲜花?

(3)小熊觉得花儿开得很漂亮,于是摘了2朵茶花回家。现在花园里剩下几朵花?

(4)小兔也觉得鲜花开得真漂亮,于是它摘了一朵牡丹、2簇桂花回家。花园里剩下几朵花?

2、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写出相应算术题,交流验证。

三、算术题竞赛

出示算术题卡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抢答的方式比赛10以内的加减法。看谁算得快。

教学反思:

幼儿很喜欢这种游戏形式,在课间、晨间或自由活动时,幼儿都会进行游戏。如梅花梅花哪季开?春季不开,夏季开,夏季不开,秋季开……冬季梅花朵朵开。多一点的说法,让幼儿多了解一些自然常识。继续用游戏的形式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及有想学数学的愿望。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5

活动背景:

《数鸭子》这首歌曲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歌词浅显易懂,深受幼儿喜爱,甚至许多幼儿听着听着便已回唱了,并且模仿小鸭子叫着。我们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教材,对此曲进行改编,编成了二声部合唱的游戏活动,并制成了电脑课件,提供给幼儿看图创编小鸭叫声,使幼儿在学小鸭叫声中进行合唱,从而促进幼儿友好合作,及感受到歌声和谐的美。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二声部节奏配乐。

2、创编小鸭子的叫声,探索二声部节奏配乐,注意歌与节奏声二合一协调统一。

3、充分享受音乐探索活动的快乐,体验和声的美。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幼儿已了解歌曲主要情节内容,会唱《数鸭子》歌曲。

活动过程:

一、听《小鸭子》音乐,幼儿舞蹈进场。

要求 :两两合作舞蹈。

师:小鸭们,让我们同好朋友一起去游泳吧。

二、续教歌曲《数鸭子》

(一)回忆歌曲《数鸭子》

引导幼儿看多媒体歌唱,要求唱出小鸭子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声音变化。

师:我们上次学过一首我们鸭子的歌,它的名字叫什么?

幼:《数鸭子》。

师:这首歌曲第一部分讲了什么?

幼:小鸭子从远处游来。

教学反思:

教具设计巧妙,在节奏练习中创设了小鸭过马路走红绿灯的情境,抽象的休止符用红灯来表示,浅显易掌握;演唱部分的教具是一张背景图,简单的图片实用性强,尤其是教师迅速在图上贴上鸭子,让幼儿快速反应出鸭子数量,在游戏中幼儿轻松理解了歌词。贴在教师掌心里的红圈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有需要特别提醒的地方,教师就及时把红圈亮出来,便于幼儿对停顿的掌握。

活动的难点是休止符的掌握与表现。教师通过红绿灯、掌心的红圈来突出休止符,通过红灯停来表现休止符,所以难点基本得到解决。活动中还注意到了个别指导,对个别幼儿加强关注和提醒,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休止符。整堂课以游戏贯穿,以小鸭的角色串联一个个游戏,难度也逐步加深,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活动需改进的地方:课前没与幼儿接触,所以幼儿有一些拘谨;积极性还要调动的更强一些;对于停顿和说唱歌曲的特点,幼儿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今天幼儿的练习多了一些。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这是一首四川民歌,知道四川方言中把青蛙称做“蛤蟆”,使幼儿通过数蛤蟆的嘴、眼、腿,对青蛙有出步的了解和认识。

2、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提高幼儿演唱技能,训练幼儿用各种感官(耳听旋律、眼看画面、嘴说歌词、身体动作)来感受歌曲的内容,增强幼儿的感受力和节奏感。

3、教育小朋友要从小爱护小动物。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重点:在熟悉歌曲之后,能够会表演。

活动难点:让幼儿掌握歌曲的内容及其旋律。

活动准备:环境布置(池塘),青蛙头饰,录音机,磁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引出-主题“青蛙”。

2、听音乐做模仿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问话方式。

2、欣赏、示范、表演、比赛。

3、欣赏青蛙的演变过程。

4、观看青蛙怎样捉虫从而进行品德教育。

结束部分:幼儿扮成青蛙在布置好的池塘里尽情的玩耍、捉虫等,自然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幼儿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我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简单创编歌词,能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表现自己。

从“猜谜”入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音乐图片欣赏”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还可以为创作表演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但在小组改编和创编歌词时,因为幼儿人数多(62)我害怕他们说不好,而引导得多一点,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较少,使创作过于形式。而且在各环节的衔接中有时语言显得有些生硬,这是我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方面。

好的是学生学习兴趣高,对这首歌有好奇心,喜欢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旋律,唱得很到位,声音响亮,并且能在音乐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数蛤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371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啄木鸟》含反思》:大班教案《啄木鸟》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感知乐曲的三段体结构,辨别音乐的不同性质,通过欣赏乐曲,激发幼儿爱护啄木鸟的情感,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啄木鸟》含反思教案吧。

大班数1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报出自己的学号.

师: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2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哪名同学的学号能被5整除, 请起立, 并报号.

师: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换言之, 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 5整除, 看哪一位就行?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数, 请你举出一些你熟知的数.大胆猜测一下, 如何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号的引入和学生列举生活中熟知的数,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有效地巩固了旧知.)

片段二

教师写“3”, 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判断后, 教师在它的末尾分别添上数字, 出现“30, 301, 3010, 30101, …”, 让学生快速作出判断.由于数位不断增加, 学生要很快作出判断, 越来越感到困难.

换角色, 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多位数, 教师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 (教师故意卖关子)

这时学生便产生了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呢?

师:其实, 并不是老师“神”, 而是因为我掌握了它的规律那么,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我先不直接告诉大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

(设计意图: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冲突.通过教师现场的展示,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顿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片段三

1. 将师生比赛中的能被3整除的数列出来:

75, 120, 312, 1089.

2. 引导观察:

(1) 根据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 只观察个位, 有无特征?应怎样观察呢?

(2)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交流.

(3) 汇报: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规律.

7+5=12

1+2+0=3

3+1+2=6

1+0+8+9=18

(4) 提问: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5) 验证:同桌间互报两个数, 先用计算器验证, 再用规律验证.

(6) 参照课本, 用规范的语言叙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板书的设计, 为学生发现归纳结论降低了思维坡度.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交流, 为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提供了条件.)

二、反思

1. 激发兴趣想探究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很容易受“能被2, 5整除数的特征”所影响, 学生只看个位进行判断.在学生发现用这种方法判断“不灵”时, 通过教师快速判断, 学生发现比用计算器判断还快,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归纳, 验证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了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问题的思考, 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中, 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激趣、设疑、点拨、解惑的主导作用, 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讨论、总结、检验、应用、实践、升华, 把新知旧知融会贯通,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 创设氛围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一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充分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 而且是充满信心的.教师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没有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容器”,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氛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就让他自己说,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就让他自己去探究, 凡是学生能自己总结归纳的就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引导, 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3. 学生猜测需引领

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引导者, 任课教师不仅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培养猜测的意识, 还要注意适时引领、指导猜测的方法, 既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时间, 也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了合理猜测, 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这样, 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避免了盲目性, 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发现, 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上一篇:医生年度考核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840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