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1

付家村小学张尚高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的改进,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改变

观念、提升认识;加大投入、开展活动;增强培训、爱岗敬业;社会关心、自我鞭策等展开阐述,增强对山区落后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分析及对策。关键词:山区;音乐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音乐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中。它的存在和发展依存着思想、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充任重要的角色。随着基础教育的改进,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的听觉本领、鉴赏本领、创造本领,增强综合文化素质,促进智力开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特定环境、地区差别等原因,这种发展又存在极大的不均衡,边远落后山区音乐教育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极大差距。

一、音乐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较偏远山区的县教育局没有专门艺术教学与科研室,许多乡镇中心校没有学科辅导中心为偏僻农村学校辅导;农村山区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各级教育办理单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认定老师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农村山区学校没有专任老师,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课表上没有安排音乐课,不固定,随意性极大,更不存在什么质量。只要是升学考试范围之外的学科课程,全部被占或被停。受到这一“传统”的思想,音乐、美术等自然成为了正常教学的“调剂课”或“附属品。许多地方农村山区学校都是实行包班制,老师为了“质量和绩效达标”占用音乐课的情形极为突出,有的半个月,一个月都没给孩子们上过 “唱歌课”,有的在小学阶段几乎与音乐课断绝了缘分,这种相比无数的渴望美,向往音乐美、向往音乐美的山区娃们来说,是人生的一种极大的悲痛。

二、音乐教学设施严重的不足

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是由教学设施的保障与教学条件的提供,更是教学方法的展现和提升教学综合质量的有力依据和重要保障。农村山区学校没有音乐教学设备,一架普通的脚踏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等设备,个别学校有电子琴,但无法用于教学。教育行政办理和学校领导由于存在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对音乐教学设备不投资改善,更多的是由于经费紧缺的原因,也极少有老师掌握方面的演奏技术,有的山区农村学校受别的援助有部分节奏乐器和音乐设备,也只是用于应付检查,不可以真正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在更多的时间里如“珍宝”样阁置于文柜里。

三、音乐老师严重紧缺

师资是教育的最根本,老师教学水平与专业本领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科的教学质量。山区学校音乐师资严重紧缺,除乡镇所在小学配有专职教师以外,其余的村小均无专职音乐老师,由兼职老师代教,这些老师专业素质和基本功极为薄弱,据对某边远山区县小学校调查表现,仅有15.6%的小学校配有专职的音乐师资,84.4%的小学校全都是兼职代教。如此的实际又怎么样能使学科的指导思想、教学体系、审美思想、老师专业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呢?

四、班级课程授教极不规范

由于绝大多数为非专业的兼职老师,班级课程授教形式八门五花。山区村小音乐老师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学习,也极少有本地区、有质量的定期的教学研究与讨论活动,对国内外新的优秀的教育教学动态,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了解很少,不会备音乐课,不会设计规范的音乐课教案,单一乏味的“教唱”形式课,如何胜任《音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针对农村山区落后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难题,迫切扭转和改变上述的严重难题。

必要体现下面几点:

1.改变观念,提升认识

要想改变现在山区村小学校音乐教育的落后情形,首先要提升对音乐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格和审美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的高度认识,各级教育办理单位的领导,要彻底的解放思想,特别是要改变教育思想观念,融入新的教育思想新理念,激活教育思维,将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向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透彻变革。严格按照要求执行《音乐课程教学大纲》实施音乐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创建健全老师教学评价机制,从更高的角度全面认识音乐教育在农村山区学校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剂课”,是全面开发学生的生理机能和智力机能的良好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本领、审美本领、创造本领,大力增强思想道德观念,为学生全面提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创造十分好的环境,创建启迪良友。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处理文化课与美育课的关系,让每一个农村山区的娃儿真正拥有音乐教育的权利,让边远山区农村音乐教育正常的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感还给农村山区的娃儿。

2.加大投入,开展活动

完美齐全的音乐教学设施是教学工作可以正常实施的根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坚持深化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实行使各自的职能,更多的赐与农村山区学校在政策上的倾斜和生活上的关心,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心和支持音乐教育的浓厚气氛,要加大对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和配备,改善办学条件,尽量缩小城市与乡镇之间差距。并且,经过社会的赞助,企业家的投资和勤工俭学等措施筹集资金处理资金紧缺的难题。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器材和基本用具的配备,如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的键盘乐器:多媒体音像器材;打击乐器;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也可以发动学生创造性的制造部分简易的教具,如用矿泉水空瓶放入沙子模拟代替沙锤部分打击乐器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配备专用音乐教室,创造一个环境优美音乐教育场地,让农村山区的娃娃接受更美妙的音乐教育。

在完成好课堂音乐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兴趣组织活动等文艺活动,如山歌小组、原生态民歌小组、合唱队等,充实应用地方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充实发挥农村山区孩子的特长,给山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增强孩子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以全面提升个人本领。从而集中教育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情感与价值,实现发展本性为目的富于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之中,经过这样的活动形式,挖掘和展现农村山区孩子的音乐创造替能,刺激引发学习的求知欲望。

3.增强培训,爱岗敬业

根据农村山区落后地区小学音乐师资严重匮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灵活而有对准性的举办专业性的培训班,应用暑假、寒假或业余时间参加短训、教学本领的培训等。使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多能并兼;提升老师的专研业务,分析教育方法,苦练技术,拓展视野。并且,在培训中应注重提升老师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修养,增强以对音乐教育事业和全身心关爱学生的献身精神。一名农村山区的音乐老师具有大海般的胸怀,随时具备在“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开创事业”的崇高的爱岗敬业意志,几年如一日的为农村山区的娃儿传递歌声和欢乐,永远倡导(率先提议)老师职业的崇高师德修养。

4.社会关心,自我鞭策

老师的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要营造一种全社会都尊师重教,关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浓厚气氛,特别是更多的关心支持农村山区学校音乐老师教育工作,关注农村山区学校音乐老师的生活情形和工作环境,想尽措施在条件和政策上照顾倾斜,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为他们处理部分实际难题,从精神上的激发勉励、物质上给予照顾,是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人们的关爱和支持化作工作的动力,真正的安心和奉献于农村山区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并且,咱们广大的农村山区学校音乐老师要明确本身肩上的历史重任;当初咱们选择了音乐老师也便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甘愿把欢乐带给山区的孩子,时刻地提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的克服教学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农村山区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去。自觉的探索学习,创造性的勤奋工作,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农村山区的音乐教育办事。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2

一、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面临的现状

(一) 山区数学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山区数学教育师资力量学历偏低, 本科学历的老师偏少, 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不够。边远山区小学数学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失调, 老龄化严重, 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教者面面俱到, 学生消极被动”的状态, 很难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就更难形成。其次,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 教育财政投入不够, 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 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小学数学老师缺编现象十分普遍。

(二) 山区教育资源配置滞后现象严重

我国许多中西部地区山区小学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反映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严峻。其主要原因既有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三) 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大背景下, 农村青壮年迁移比较普遍, 但子女较少随父母迁移, 仍留在农村, 由祖父母辈隔代抚养, 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抚养方式。这种家庭结构的孩子, 自律性不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养成, 学生也就无从感受数学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使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严重。

(四) 山区小学数学教育观念“功利性”色彩明显

数学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的产品, 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投入。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没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政府认同率不高。由于基础教育对地方经济的促进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因此, 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政府在财政投入、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都存在着缺位现象, 没能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 农村小学地处山区, 受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的影响,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想法比较普遍, 使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功利性”色彩明显。表现在:对孩子的要求表现两种极端, 一是望子成龙, 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教育方法失位, 使孩子无所适从, 导致自信心缺乏;二是对子女要求不高, 认为孩子能简单算算账就行, 造成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三是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落后。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 由于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机制未能彻底扭转, 因此“应试教育”突出、“升学主义”倾向还比较严重, 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也导致了教师缺乏去改革课堂。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实践严重脱节, 没能真正理解数学在基础教育中基础地位, 全面素质教育代替片面狭窄知识灌输的思想没有形成, 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还有待加强。

(五) 山区学生数学感知、体验学习的不足更为突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 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从而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由于山区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 文化环境与城镇学生的差异, 学生数学感知、体验学习的不足更为突出。

二、山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 加强山区小学教育的投入

由于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因此, 我国的公共政策首先就应推行普惠政策, 合理分配公共资源, 使得山区学校获得和城市学校公平的资源, 并且应该向农村学校有所倾斜, 增强农村学校的竞争力。同时, 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考核, 增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真正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二) 强调教师是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切切实实地关心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师资问题。从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入手。对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进修提高、子女升学与就业给予政策上的相应倾斜, 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保证骨干教师的不流失。同时,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从优秀教育资源的学校中, 选调部分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培训教师, 以缓解农村小学数学的师资紧缺问题。

(三) 强化数学教育在山区基础教育中的文化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应用于实际、发展思维, 数学的发展还与人类文明价值、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同时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因素”。事实上, 数学在形成现代思想和文化生活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数学思维习惯与语言表达的严密、精练和绝对准确是一种文化质量高低的体现。数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传递和改良文化功能要通过培养学生必要的性格和品质来体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 抵制和消除落后、保守的文化传统与观念。让家长切身感受到基础教育的魅力, 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

(四) 坚持正确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农村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既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追求相结合, 也要与当地和全民族、全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农村数学教育价值观念, 消除“功利性”色彩, 必须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 务实推进。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持久的价值取向。

三、提高山区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 尊重山区学生数学感知和情感体验

由于山区学生在数学感知和情感体验中的不足, 应尊重山区学生数学感知和情感体验。现行的数学教科书的编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了许多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情境, 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山区学生的知识面的局限, 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一些适合、贴近山区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感知、体验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逐渐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 注重实践中感知, 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内容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因此, 教学设计应遵循直观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完成新课学习后, 应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三) 激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前仔细钻研, 用心揣摩。既要富有新意, 又要符合山区学生的个性、年龄特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中解脱出来, 重新认识数学, 将数学教学形象、直观、有趣展现。

(四) 巧设练习, 巩固提高, 注重学习评价与反思

高效数学课堂还依赖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而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又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结合山区小学的实际, 在教学中, 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积极主动地学和练, 提高他们的效率, 及时反馈信息, 以养成学生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2001]17号.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3

关键词:贫困山区 音乐教师 缺失 策略研究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美感的滋养,音乐是中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中学义务教育形势乐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有不少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那里的学生还处在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之中。改变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刻不容缓,加快发展贫困山区音乐教育迫不及待。

一、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

两年前,笔者受领导委派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支教,相继在几所中学负责音乐教学工作。当第一次走进他们的校园时,从校长、教师、学生惊讶而又兴奋的目光中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这期间,笔者对广西最贫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乐价值观的缺失

据一个初三毕业生反映,他所就读的学校是离县城40公里的一所比较偏僻的中学,他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没有上过一堂音乐课,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听到老师唱歌。偏远山区中学为什么不开设音乐课?其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客观因素,但也不排除人为的观念所致,即:音乐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音乐教育价值是什么?是情商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山区中学,他们只重视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教育,不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导致有些中学删去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一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音乐没有列入升学科目,不开设音乐课对升学无关紧要,不影响学生升学,也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们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把音乐课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时都可以给语数外让课,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光师耀校”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是把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传给了学生家长。许多学生家长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学音乐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影响升学成绩。有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在家听听音乐、哼哼歌曲都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盲区,所以不少中学就把音乐课停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也只是在初一年级开设,初二开设的很少,初三几乎没有。

2.音乐教师的缺失

贫困山区中学缺乏专业音乐教师是普遍现象,他们很少配置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兼上的,于是不正规的音乐教学带入了课堂,他们只能教唱自己熟悉的歌曲,会唱什么教什么,甚至使浅俗的爱情歌曲在校园内传唱,严重违反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条件稍好点的中学有音乐老师,他们的学历也很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很少有专业的正规音乐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高师音乐的专业教育,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师在贫困山区严重缺失。

3.音乐教师素质的缺失

(1)文化知识的缺乏

音乐教师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文学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美学等知识都是音乐的相邻学科知识,与音乐紧密相连,这些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但在山区中学音乐教师身上这些相关文化知识还不够丰富,缺乏多层次、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没有拓宽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自如。

(2)专业知识的缺乏

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视唱、节奏、旋律、器乐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山区中学的音乐教师却很少涉及到这些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只能教学生唱几首流行歌曲,没有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扩大视野,享受真正的音乐美感,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要求有较大差别。

4.教学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中学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中学,教学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楼,齐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应有尽有。但是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别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高档设备,就连一台破旧的风琴都没有,甚至有的中学连录放设备都不俱全,在音乐课上就靠教师的“清唱”教给学生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策略

1.完善音乐课程机制,提高音乐教育地位

目前,山区中学没有音乐课程的硬性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不明确,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的指标也不明确,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更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状,山区中学的音乐课应纳入年终考试考核的范围,实施达标制。各项教学指标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规范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2.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注重发挥音乐教育作用

(1)认识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既是美育,也是创新性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品德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这种美的想象需要音乐进行启迪。”[2]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思辩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情商,还能坚定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作用

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课堂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曾有音乐大师认为:“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沉寂的、郁闷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季节,正是心灵勃发的高峰期,他们不仅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也有对音乐的渴求。”[3]初中阶段,升学率的高压、学习的繁忙,使得中学生心情压抑。如果能为学生开设轻松活泼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放松,享受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师资,缓解教师缺失的燃眉之急

(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扎实教学功底的合格教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做到内修外习,强根固本。

①文化知识的融入

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歌唱识谱涉及的人文知识、发声共鸣涉及的物理生物知识、歌词分析涉及小说诗歌的文学知识、曲式结构涉及的美学知识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②专业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师应经过高师音乐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视唱练耳、乐理常识、器乐演奏、乐曲配器、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合唱指挥、舞蹈编排、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评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集音乐教师于一身,缺一不可。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音乐教师的基础,是当好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前提。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音乐充满渴望。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激发他们的二度创作思维,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了才能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教学能手

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还是一名善于把实践与方法巧妙融合的教学能手。

①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把“教与学”变为“学与教”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技巧环节,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名师林崇德教授所说:“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4]变“教与学”为“学与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学生点菜”,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学生“点的菜”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例:学生点一曲音乐作品,让学生去理解去讲解,让学生分析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演唱自己点的作品,教师随后的点评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上舞台的机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活动要求大众化。”[2]例如:班级或小组拉歌比赛、演唱接力、击鼓传花等音乐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是成立学生音乐团体。成立有音乐教师参与并指导的学校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让这些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本土音乐与大纲教材融为一体的创新型师资

山区音乐课是比较有乡土特色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山区,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山区音乐教师要注重把原生态音乐、本土歌谣带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5]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对广西的苗族音乐有过采风。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高腔、平腔就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本土音乐。它高亢嘹亮,朴实婉转,声音甜美,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不论是欢庆佳节还是婚嫁喜事,大家都会闻声而合之,闻鼓而舞之。特别是苗族的接龙舞、狮子舞更是远近闻名。它节奏明快、古朴、协调、舞姿优美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果山区音乐教师善于采风,勤于采风,注意吸收地区民歌等音乐元素,并融入大纲教材,把山区原生态音乐与优秀民族歌曲融为一体,就能实现山区音乐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尽快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加强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提高山区学生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实施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娥.浅谈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的素质[J].湘江歌声,2001(1).

[2] 吴永东.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落后之我见//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黄群.翻开音乐新的一页//湖南教师论文会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5] 张嗣刚.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张计(1978-),男,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4

上了时政课,看了《天那边》,我被山区的教育现状深深震撼了,我难以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样的完成自己本应该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有的还辍学了。从中我知道了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以及农民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存在巨大的缺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师资力量等的巨大差异给经济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山区教育雪上加霜。

现今山区教育学校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可能只有一个学校,而且学校里可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配置方面教城里而言也是落后的,软件设施极为落后,如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并且他身兼多职,既当校长,又当各科任课老师,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再由于生活的贫困,当地辍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再者,当地的师资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最后,频繁的变动和教师偏低的学历,导致教学效果差。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频繁的变动使同学们不大适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是很强,因此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好。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落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

所以我在此呼吁:

一、政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采取优惠政策,是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的战略取向。

二、增强学校的辅助作用,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纪律和管理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贫困学生。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汉阳镇又是汉阴县的边远山区镇,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我镇现有人口20539人,现有5861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935人,占总数的34.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490人,占总数的18.1%,二者合计为52.6%,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的52.6%。因此,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反,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滑坡。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9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占90%-1-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父亲或母亲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西煤矿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法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父母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

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5、违法行为趋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

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邹平县山区防洪工程现状及对策 篇6

盖文梯 郭晓彤李明王涛

(1、邹平县水利局)

1摘 要 :突发性暴雨洪水是山区水库、塘坝防洪的心腹之患。在分析山区防洪现状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防洪非工程体系、搞好防守抢护等防洪对策。

关键词: 山区、防洪特点

防洪对策 南部山区基本情况

1.1 地形地貌

山东省邹平县地处山东省滨州市的最南端,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117°57′、北纬36°42′~37°09′,最大纵距为50.15km,最大横距为57.55km,总面积达1251.75km2。邹平县南部山区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北麓,境内地貌复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山丘林立,形成了低山丘陵地带,从海拔高度为826.8m的长白山摩诃顶、到海拔10.6m的黄河冲积平原,形成本县的低山陡坡、近山阶地、水平梯田、沿河阶地、冲积平原、河滩高地、缓平坡地、背河槽状洼地等八种主要地貌类型。

1.2 行政区划

邹平县南部山区包括西董、临池、好生、青阳、黄山、黛溪六个镇(办),227个行政村,7.014万户,24.3966万人,土地面积319.58平方公里,山区6镇办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5.6%。

1.3 河流及水库体系

南部山谷峪川汇集山洪形成了黛溪河、新月河、潴龙河、淦沟河、望京河、卧狼沟等山洪河道26条。由于地形的控制,地表径流方向多从西向东,或由南而北,汇入小清河下泄。

南部山区共有水库23座,塘坝108座,其中小(1)型水库4座,小(2)型水库19座。

1.4 水文、气象条件

邹平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3.1℃,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为2619.8小时,无霜期133天。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07.5mm。县内多年平均蒸发深为1242.3mm(E601型蒸发器),一般6月份最大,12月份或1月份最小。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72%。

1.5 南部山区局部短时强降雨的特点

南部山区短时强降雨一般来说,范围不大,但短时强降雨具有突发性,且水量集中、峰量高、汇流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对水库的安全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小型水库,集水面积不大,短时强降雨范围可覆盖整个 2 流域,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流域,短时强降雨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滑坡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泥石流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而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将大量的泥沙、树木带入库区,也影响了水库的安全。南部山区防洪工程现状

2.1 防洪标准低,工程设施老化

邹平县山区水库、塘坝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条件的限制,防洪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存在着坝基渗漏,坝坡塌陷,溢洪道狭窄等安全隐患,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部分坝体出现下陷,发生渗水现象,坝体、坝基渗漏严重。

2、坝体砌体护坡坍塌滑移,砌体发生大面积风化、老化及冰融破坏,损坏严重。

3、放水洞老化损坏严重,放水能力严重降低,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库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库淤积严重。

5、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工艺落后。

6、溢洪闸门体锈蚀严重,止水橡皮老化,轨道锈蚀变形,启闭机启闭不灵活。

7、管理养护经费不足,维修养护不到位。

2.2 行洪河道行洪能力差

部分行洪河道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阻水林等阻水障碍多,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减弱,加大了防洪压力。

2.3 整体抗灾能力低,防洪压力大

水库管理机构薄弱,缺乏水文、雨情测报设施,预警预报方法落后,尚有部分水库、塘坝仍存在安全隐患,给山区防汛带来很大的压力。

2.4、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一是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山区群众防灾意识普遍不强,对洪灾的监测预报、避让、自救等知识有限。二是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规律、地质条件等考虑得不多,一旦发生山洪灾害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区防洪应急对策

3.1加强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基本完成全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任务目标,邹平县自2008年以来,已完成三八水库、台头水库、于印水库、古城水库四座小(1)型水库、11座小(2)型水库、30座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邹平县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将剩余水库全面除险加固,108座塘坝已按计划陆续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县山区工程的防洪能力,对拦蓄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当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减轻下游防洪压力,解决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和人畜饮用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强化汛前检查,抓好预报预警

本着“早动手、争主动”的原则,搞好山区防汛准备工作,县防指每次在汛前组织防汛检查组,对 23座水库108座塘坝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文件形式上报,逐级落实,并将水库、塘坝安全渡汛工作,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全县防洪工程中需要重点防守的险工险段、水库、塘坝、病险涵闸专门登记造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到组织、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六到位,保障工程安全度汛。

3.3、领导高度重视,分级层层落实责任

全面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全方位防汛责任制。汛前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县长与各镇办行政一把手签订了防汛责任状,会后逐级签订防汛责任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规定,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责任制、以及岗位责任制,明确防汛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责任逐项分解,确保每座水库、塘坝,都要有辖区内镇(办)人民政府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防汛安全管理责任人,一名水库、塘坝技术安全管理责任人和2-3名水库、塘坝工程管理责任人,并制定好管理制度,落实好管理经费。各相关责任人必须按防汛规定和预案的要求按时上岗到位,认真履行好职责。将防汛工作责任制落实到防、抗、抢、救的全过程。

3.4、完善防汛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对山区23座水库、108座塘坝每年重新修订完善《邹平县防洪预案》、5 《邹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及内河、山区和县城区防汛分包责任制》、《河道、水库洪水调度规程及防洪预案》,制定了《山区水库防洪应急预案》而且装订成册,防汛指挥人手一份。健全水库、塘坝的各项防汛措施,严格执行水库、塘坝的调度方案,对于病险水库、塘坝要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库、塘坝的安全巡查力度,加强巡查的次数,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抢护。对于病险水库和高水位运行的水库、塘坝,务必坚持昼夜巡查。按照“先急后缓,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小型为主,层层拦蓄”的原则,重点提高山区防洪安全标准和拦蓄能力,加大山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险情都制定好报警、抢险、迁安、救护等各项应急措施,确保水库、塘坝度汛万无一失。

3.5 落实抢险队伍,加强实战演练

县防办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抢险演练工作的通知》,山区六镇(办)认真组织落实了防汛队伍,继续以基干民兵为基础,党团员为骨干,组织了常备队6支36人,抢险队6支1.41万人,预备队6支3.37万人,排涝队6支1.28万人。每年举行一次山区水库防汛抢险演练,组织落实迁安队、救护队,并与驻邹部队、武警部队联合,加强军民联防,努力建设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代化防汛抢险队伍。

3.6 除障疏浚,改善河道行洪能力

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对河道行洪区内影响行洪的障碍物进行了限期清除。邹平县开展河道清障攻坚战的主要做法是“一抓”、“二管”、“三落实”和“三结合”。“一抓”,就是在河道清障工作的组织领导上,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把河道清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公安、法院、土地、规划、城建、交通等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二管”,就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防汛抗旱指挥部协管。“三落实”,一是落实清障执法目标责任制,二是落实清障经费,确保清障任务按期完成,三是落实清障执法专职人员。在清障项目的具体实施上,做到“三结合”。一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贯彻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针,使设障者充分认识设障的危害性和清障的重要性,自觉清障。二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上下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清障任务。三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司法部门紧密配合,推动清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做好物质储备,提供抢险保障

按照国家、集体和群众号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储备。对于群众号料,不做表面文章,切实落实到镇、村、户,按照“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原则,落实好品种、数量、储存地点,运输措施及责任人,做到随用随调。

3.8 加强值班巡查,确保政令畅通

县防办及时下发《关于做好上汛工作的通知》,县镇两级防办自六月一日始至九月三十日止严格实行定人定岗24小时昼夜值班。山区各镇(办)7 防汛指挥部及各有关单位要及时上岗到位、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和汛期24小时值班制,不得有脱岗、漏岗现象,要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汛情、水情、工情和灾情。

3.9 强化科学调度,严明调度纪律

多年的防洪实践表明,只有早预报、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绝大多数水库险情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因此,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所发出的工作指令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久拖不办、敷衍塞责等现象的发生。对因拒不执行命令,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从现在起到汛期结束,山区各镇(办)党委、政府一把手和县级各部门负责人,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擅自外出,因工作需要确需外出的,必须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假,对批准同意外出的,要妥善安排好本辖区、本单位的防汛工作。

3.10 建立防汛信息网,提高决策参谋水平

对通讯设施和遥测设施的站点,汛前进行了维护保养,从而保证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提高气象、水文监测预报准确度,做到“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的快”。同时加强气象局和水文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会商制度,使预警预报工作更加准确。为领导决策及调度指挥防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度汛安全。

3.11 加强宣传,依法防洪

水库流域内的各级政府要在工厂、机关、学校、企业的广大群众中积 8 极开展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要把人员转移避险的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继续加大宣传贯彻《水法》、《防洪法》及其他有关水法规的力度,使人人懂法守法,让防汛工作深入民心,彻底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的积极性与使命感,更好地做好防汛工作。结 语

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在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超过堤防保证水位、水库超设计水位的情况下,邹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洪水调度方案,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充分兼顾兴利和生态需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库,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努力做到灾害损失最小化、防洪兴利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安全。重要堤防无一缺口,全县水库无一垮坝。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山区六镇办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于依法科学防控,给洪水以出路,从被动抗洪到主动防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雷.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 9 [J].中国水利,2010年,(10)。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7

2010年颁发的《国务院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武陵山区农村幼儿家庭环境进行相关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社会各界更好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本研究随机抽样选取了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江口县太平乡及闵孝镇,调查对象为太平乡及闵孝镇的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其中,走访了308户村民,发放672份问卷。

2 武陵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2.1 该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居多

武陵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抚养者是父母的只占32%,而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人抚养的占到68%(表1所示)。可见,该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2.2 学前儿童父母亲的年龄呈年轻化态势

统计显示,调查样本中学前儿童父母的年龄有85%在20-30岁之间,他们有充足的精力照管幼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接受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方法。

2.3 学前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家长的不良习惯较普遍

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父母亲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9%,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21%。另外,如图1所示,63%的家长有吸烟的不良习惯,21%的家长有酗酒的不良习惯,57%的家长有吸烟的不良习惯。

2.4 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意识较高,但学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调查中,71%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8%的家长认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可有可无,仅有11%的家长认为幼儿没有必要接受学前教育。

调查还显示,90%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游戏;同时,也有90%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舞蹈、美术、音乐等技能。

2.5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较陈旧

调查显示(图2所示),92%的家长有意识地教育幼儿的某些方面,其中对幼儿进行常识性教育的占100%,品德教育的占89%,生活行为习惯教育的有58%,性格教育的28%。

3 武陵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隔代教育现象普遍。武陵山区地处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并且交通不便。在我们的调研中,当地的收入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的经济期望,因此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父母们)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交给爷爷奶奶带。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68%的家庭出现留守儿童问题。而这些留守儿童将出现基本教育、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问题,而社会关爱对这个问题也不能全部兼顾。

(2)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观念陈旧。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仅占25.7%,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7.3%,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家长其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文盲,他们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能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自身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层面上,他们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得听什么,完全把孩子看作是家长的附属物,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极其简单,经常采用责骂,甚至殴打的粗暴方式来教育孩子,极少采用说服教育等。

(3)家长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有过针对杰出人士的研究,他发现他的调查对象们肯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去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且都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而在我们的调查中,81%的幼儿父母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层次,这对幼儿将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另外,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4)家庭教育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本次的实践调查发现,90%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必要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但却很少有家长注重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的学习。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也即孩子能读写多少字、会背几首古诗、会算几位数的加减法等显性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更多地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他们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没有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不能系统的掌握幼儿成长所需的身体、认知、情感、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4 改善武陵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4.1 从政府方面来看

(1)建立“留守学前儿童服务站”,为幼儿提供全方位辅导。相关部门可以借助托幼机构的教育资源,成立专门的“留守学前儿童服务站”,建立留守学前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详细记载这些幼儿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等情况,不定期地与父母亲或者主要抚养者沟通、交流,尤其是针对留守幼儿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还可以为留守幼儿开展心理疏导教育,老师与留守幼儿结成帮扶关系,让幼儿向自己的“代理妈妈”(幼儿老师)说“悄悄话”,让幼儿倾诉自己的心声,及时宣泄幼儿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绪。

(2)整合各职能部门优势,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农村各级政府可以整合教育辅导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部门的职能,把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和优秀家庭角色等评选活动。根据当地人们的爱好,开展象棋、绘画、体育、歌咏、书法、讲故事等各类竞赛,建立起适合农村孩了发展、创造、竞争、成才等健康的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从思想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活动。各教育部门应认真总结开办家长学校的经验,督促托幼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并将此纳入托幼机构的评价考核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开辟和完善其他类型的宣传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赶集日”时机,通过广播、发放宣传单的形式普及科学的幼儿方法,使家长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4)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村的各级政府可以开办科学知识普及班、家长文化补习班、扫盲班等,不断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水平。另外,还应加大教育执法力度,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实行,防止中小学生辍学,是杜绝这种恶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4.2 从幼儿园方面来看

(1)家庭教育讲座。托幼机构可以通过该活动向幼儿家长系统的介绍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经验,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能力。结合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身体的、情感的、能力的、认知的等各个方面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突出问题和典型特征进行系列讲座,要结合家长的教育困惑设计讲座专题。

(2)家长会。托幼机构可以分为全园家长会和班级家长会。提倡多进行班级家长会,因为班级家长会可以从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给予幼儿家长具体的指导。

(3)家长园地和家园小报。托幼机构可以设置全园性的橱窗、墙报、板报,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同时可以开办小型的图书馆,订购各种学前教育刊物以及读物提供幼儿家长阅读。

(4)家长咨询站。托幼机构可以设置家长咨询站,为有困惑的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也可以建立托幼机构的专门为家长服务的网站。除了以上的集中途径之外,托幼机构还可以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家长执教活动等,调动幼儿家长参与科学育儿的积极性。

4.3 从家长自身来看

首先,可以正确吸纳亲朋好友的教子经验,间接地获得关于孩子的知识,但不可全盘照搬。其次,幼儿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家长可以自己订购,也可以向孩子所在幼儿园借阅一些幼儿教育的刊物、图书。此外,广播、电视、录像带、VCD等电子产品,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再次,家长可以积极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幼儿园是家长了解孩子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源。

摘要: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武陵山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居多,学前儿童父母亲的年龄呈年轻化态势、文化水平较低,家长的不良习惯较普遍,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意识较高、但学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长的教育观念较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幼儿园、家庭应密切联系、合作,为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7).

[2]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3]姜又春,任勤.亲属关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分析[J].黑河学刊,2012(7).

[4]邵明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特立学刊,2012(4)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 篇8

关键词:教育状况 月山村 空巢现象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6-01

为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技能优势,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2008年8月14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爱心教育援助基地发起组织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暑期赴丽水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支教行”项目,迄今已经连续四年的暑期义务支教,为贫穷落后的山村教育现状提供了扶植帮助。支教目的位于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的群山环抱的月山村,全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是一个经济、教育、文化等均贫乏的山村。2011年7月月山支教团队再赴月山,并通过调查和走访等方式对当地的教育状况展开调研,旨在通过对月山村现状调研窥探浙江省贫困山区的支教有效途径。

1 月山村教育现状

1.1 交通不便,阻碍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

月山村当地风景宜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尤其以“廊桥文化、月山春晚、生态农村”而闻名。当地村民以务农为主,人均年收入大约3万。近几年,当地政府开展了村人村貌建设,拆除了村中危房,投入了120万帮助月山建设污水管道设施。对于集体财产曾使用群众入股的方式积极促进月山经济的发展。月山不仅吸引了剧组前来拍摄,香港大学等其他大学互动学习,而且每年假期都会吸引一定的数量的旅游团来月山旅游。随着旅游业的慢慢发展,已有4个旅舍开出,接待能力逐渐提高,大约能接待百余位游客。但闭塞的交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阻碍了教育的进步,月山的经济发展仍处在被动等待交通完善的状态之中。

1.2 空巢及留守儿童现象严重

月山全村人口1800多,2/3人口外出打工,青壮年资源流失严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家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家中,选择了带出孩子一起打工。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監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1.3 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监管欠缺

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本地教育水平下降等原因导致学生流失严重。举水乡月山中心小学是举水乡16村唯一一所学校,校舍经过修缮,整体上能够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邹立胢先生曾为学校捐赠10万元,中心小学硬件设施良好,多媒体设施较完善。学校有开设心理辅导室、实验室等,但大多没有使用起来。学校现有10名教师,37名学生,教师以本地为主,流动性不强,年龄大多30岁左右,以幼师教师资格为主。由于对教师的考核松懈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逐年下降,据孩子们和家访时的村民反映,学校老师常常只从周二到周四授课,其他时间均呆在县城,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监管促进当地教育进步是一个瓶颈。

2 支教新途径探讨

2.1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宣传

以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发展导向的月山村,因交通堵塞和信息不畅许多人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广告宣传知识,可就由此针对月山村,开展调查和研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宣传渠道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优秀文化推广全国。这同时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爱护家乡的观念,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节约意识、树立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

2.2 服务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

月山村“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在支教之余,可以开展以“联欢会”或“义务爱心服务”以及“结对子”等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对老人进行爱心服务活动,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3 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月山学生活开朗、质朴,能吃苦,乐于与人交往、帮助他人,生活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上较差,因此如何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和帮助学生远离不科学和不良习惯是支教活动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学科教育的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处于未成熟阶段,较易受影响,同时接触新鲜事物机会较少的特点,增加在支教过程中“第二课堂”的比重,寓教于乐,可针对服务地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集中开展军训、篮球赛、诗歌讲堂、舞蹈乐园、计算机技能培训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广大同学产生对外而世界和大学美好生活的热望,更好的学习,丰富学生见闻、并不断远离不良习惯。

3 展望

乡村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要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必须改变以升学为唯一取向与目标的定位,要加强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联系,注重对乡村改造与建设人才的培养。工程学院丽水支教项目已经有着四年的发展历程,四年每个暑假里,饱含着激情与梦想的城院学子们,带着大山以外的新鲜空气热心投身于支教之中。这种支教形式,无论对当地人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以及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锻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支教活动,受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支教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其中,由于时间、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支教时间过短和支教活动形式略显单一,成为当前支教活动在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如何建立支教长效机制,如何断不断检验自我、完善自我,需要爱心教育基地进一步探讨。只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事中做好自我检讨和完善,事后做好认真总结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好为当地教育和民生服务工作,月山支教项目将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单慧.夯实新农村建设教育基础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J].黑河学刊,2011(4):100-101.

上一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下一篇:语文二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