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共8篇)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1

县政府应急中心:

接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后,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对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检查全省政府系统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人员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我局制定了《临夏县人口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人口局应急突击队,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了工作制度,明确组织、协调、监管职责。

二、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县人口局始终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做好工作的布置,制定了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网格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转机制。

三、加大宣传力度。我局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利用资料、板报、网络等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注重提高干部群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四、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局制定了《临夏县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临夏县人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制度》、《临夏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临夏县人口局节假日值班制度》等10多项加强管理的规章制度,从工作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岗位职责、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来规范工作、规范行为,真正创造了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严格管理、争创实绩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确保了县委、县政府政令畅通,确保应急预案的快速启动。

五、加强值守应急工作。我局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节假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我局在认真抓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对全系统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重点进行了《信访条例》、《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等法律知识和各项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积极参加省、州组织的信访学习,领导带头,全员参加。通过经常性学习培训,接待和处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扎实开展应急演练,针对常发突发公共事件,先后组织开展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了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七、充实应急队伍

全县计生系统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组建了应急小分队,挑选精干人员补充和完善应急队伍

八、建议

一是建议集中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应急预案培训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整体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使党政干部、应急管理干部、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二是要结合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演练可以检验应急工作机构是否完整,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否协调一致,从中找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开展单项演练、专项演练、协作演练、综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演练,增强演练效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临夏县人口局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2

选择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有选择地披露信息的行为。作为会计信息的持有者, 上市公司掌握着决定广大投资者行为的重要信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几乎是所有投资者进行投资参考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上市公司的信息持有者决定着大量资金的走向。这其中所暗含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导致内幕交易等非法获利现象的存在, 上市公司可能出现有选择地披露信息的行为。

为了有效地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必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在披露的过程中,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信息披露的重要质量要求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时效性。FASB这样解释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在会计信息失去对投资者的影响能力之前所具备的辅助功能, 若投资者在需要得到信息时不能得到或者是很晚才得到, 那么这样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根本没有用处或者是没多大用处。”各国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时间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大影响。但是,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可能会根据信息的性质 (本文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 , 根据所披露的信息将给本公司造成的影响, 对信息披露时机加以选择。

信息披露时机一般是指财务报告结算结束之时到披露日之间的自然日期。本文选取我国A股2002-2007年市场中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在删除了消息披露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和缺少相关统计数据的上市公司后, 最后得到2 381个样本。从表1可以看到, 样本公司的信息披露时间 (这里主要是指公司的季度披露时间) 的中间值为36.70天,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季度信息披露时间存在着普遍滞后现象, 而信息最快的披露时间为11.26天, 最长的达到了67.83天, 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而标准差为18.73, 说明信息披露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

为什么部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较早, 而另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却相对晚一些?本文以我国沪深指数所包含的3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析上市公司好消息、坏消息披露前后市场对此作出的不同反应,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选择性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希望能够为广大投资者及相关的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好、坏消息的披露是一种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 它是上市公司管理者主导的一种选择性管理策略。张宗新、杨飞和袁庆海 (2007)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提高其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确实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杜长春和郭明杉 (2009) 认为,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仍然普遍存在“坏消息”晚披露的现象。同时, 还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强烈, 独立董事比重高时, 年报披露时间较早;上市公司会计操作复杂、信息披露专有性成本或者非流通股比例较高时, 年报披露时间较晚。周嘉南、黄登仕 (2011) 则从投资者有限注意力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年报公布时间的选择,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违背了证交所“均衡披露”的原则, 表现出明显的“星期偏好”和“扎堆偏好”, 星期二披露好消息的股票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 而星期六披露坏消息的股票超额收益率更高。

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机的选择问题, 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之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Koth-Iaris (2001) 证明随着信息披露时间的临近, 上市公司的业绩与经济效益对股价的影响愈加明显。这说明了信息披露的时机以及信息自身对投资者所需要的信息产生影响。而对于信息本身的质量评价方面, 惠晓峰和杜长春 (2009) 作了比较详细的工作。为了研究信息披露与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 他们以资本的定价模型作为依据, 通过贝塔系数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衡量, 建立起了信息披露质量与贝塔系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经过研究认为我国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贝塔系数之间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从以往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一方面, 上市公司在对信息披露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 这说明上市公司在对信息披露时机进行选择时往往会对信息的定期披露时间进行选择。另一方面, 虽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披露的时间选择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但主要针对的是信息质量, 影响信息披露时间和质量的因素, 以及公司衡量信息与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并没有就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为利好还是利空, 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披露是否会作出不同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 尤其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信息是证券市场的核心。根据寻租理论, 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可以获取一定的信息租金。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对信息租金的追逐, 投资者具有追逐信息租金的动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相关, 拥有上市公司信息的投资者具有获利的可能。陈晓、陈小悦和刘钊 (1999)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披露能够引起市场反应。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市场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出反应。

选择性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内容和时间的选择。在信息披露内容的选择方面, 由于市场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 上市公司一般选择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Dye (2001) 研究发现公司为了股票在证券市场有比较好的表现, 往往倾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陈劬 (2001) 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对特别处理公告有显著的负向反应。由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上市公司好消息披露后市场对此做出正向反应。

H3:上市公司坏消息披露后市场对此做出负向反应。

在信息披露时间的选择方面, 由于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一般比对好消息的反应要强烈, 因此公司通常会选择延迟披露坏消息, 提前披露好消息。Aboody和Kasznik (2000)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打压股价, 在股票期权到期之前加快坏消息的发布。陈向民和谭永晖 (2002) 研究发现与披露时间较晚的信息相比, 披露时间较早的信息具有比较弱的市场反应。由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与好消息相比, 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程度更加强烈。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 对样本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盈余报告披露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事件研究法以影响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特殊事件为中心, 通过研究事件的发生是否影响股票收益率来检验市场对事件的反应。本文通过研究第三季度盈余报告披露前后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AAR) 、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CAR) 以及特质波动性 (St2) 等指标来检验证券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 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的绝对值越大, 说明市场反应越强烈。

我国从2002年开始强制上市公司公布季度盈余报告, 在这里选择沪深指数所包含的300家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之间所披露的季度财务报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在选择样本的过程中, 考虑到第一季度的样本可能会受到年度报告的影响, 因此这里主要选择第三季度的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在2002-2007年之间, 由于股权的分配和改革工作正在进行, 因此对于出于股权分配和改革的第三季度样本予以剔除;同时, 剔除在第三季度进行预盈亏公告的样本。最终得到的研究样本为:2002年为234个样本;2003年为242个样本;2004年为246个样本;2005年为180个样本;2006年为210个样本;2007年为223个样本;合计为1 335个样本。

在分析的过程中, 选取每股收益 (EPS)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两个指标作为非预期盈余指标。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概念比较广泛, 可以包括公司的重大违规与处罚、所涉及的诸多诉讼与仲裁、政府对企业所属行业的鼓励性政策以及企业的利好、利空经营状况等。本文以对公司经营状况利好、利空来定义好、坏消息。分析中用到的市场收益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选取深圳成分指数,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选取上证综合指数。股票交易价格, 深成指数与上证综合指数都来自于钱龙经典2007股票行情分析软件, 对应的财务报告公告日期以证监会指定披露刊物上刊登的最早日期为准, 所有上市公司的EPS与ROE数据都来自于新浪财经网络。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前后的市场反应。

图1、图2、图3分别为样本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盈余报告披露前后公司股票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AAR) 波动趋势、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CAR) 变动趋势以及特质波动性 (St2) 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发现公司股票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AAR) 在披露日前10天就开始迅速下降, 之后一直处于波动下行的情况, 在季度报告披露日达到最低点, 之后再次回到零值附近呈上下波动变化。

从下页图2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 (CAR) 在信息披露日前10天出现明显下降, 之后开始迅速下降, 一直持续到披露日的第13个交易日达到最低点, 然后开始缓慢上升。

从图3中可以发现特质波动性在信息披露日前的第13日开始出现上升现象, 直到披露日前5日出现大幅增长, 而在披露日之后急剧下降。从上面的分析情况我们发现, 平均非正常收益率、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和特质波动性等都在季度盈余报告披露日前有明显的变化, 说明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作出了反应。

接下来, 我们进一步引进T统计量来对上面的直观现象进行显著性检验, 表2是对AAR和CAR进行T检验之后得到的结果。通过T检验可以判断出样本公司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与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是否显著区别于零。从表2中可以发现信息披露日前6天直到披露日后2天, 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性, 而且信息披露日前6天直到披露日后6天, 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说明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出了反应, 因此假设H1得到了验证。

(二) 市场对好消息、坏消息作出的反应。

本文首先根据样本上市公司盈余的变动方向来对样本公司进行分类, 假若样本公司当期的每股收益比去年的同期水平高, 那么我们定义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为好消息。反之, 若样本公司当期的每股收益比去年的同期水平低, 那么我们定义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为坏消息。分析过程中, 剔除每股收益和去年相同的样本之后, 具有连续可比每股收益的样本共1 036个。其中, 与去年同期相比水平提高的, 也就是说披露的是好消息的共601个样本, 与去年同期相比水平降低的, 也就是说披露的是坏消息的共435个样本。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好消息公布之前的第12个交易日, 样本公司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 但是在消息披露的前7天又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大幅度降低, 之后又迅速的上升, 直到消息披露前的一个交易日达到最高点。在消息披露之后, 样本公司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又开始迅速的回到零值附近不断的波动。从图中同样可以看出, 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要比好消息的反应更加剧烈。在坏消息公布前的第14个交易日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之后在坏消息公布前的第10个交易日出现小幅度的反弹, 之后继续迅速下降, 直到在坏消息披露日的当天达到最低点。与好消息披露相同, 在好消息披露之后, 样本公司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同样很快的回到了零值附近, 不断的上下波动。

从图4中平均非正常收益率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 好消息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正, 而坏消息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能够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各种好消息和坏消息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说, 市场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性质比较重视。这说明上市公司必将针对消息的好坏来选择不同的披露时机, 证明了上市公司有根据财会消息的好坏来选择消息披露的动机。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 对于好消息, 在消息披露之前的一段时间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就开始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从而出现明显的正的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而对于坏消息, 在消息披露之前, 资本市场会在消息披露之前的一段时间出现持续调整的现象, 导致出现明显的负的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因此, 研究结果支持了假设H2和H3。将图5与图6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好消息所带来的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的波动明显要低于坏消息所带来的累计平均非正常收益率波动, 而且两者之间的绝对值相差5倍以上。由此可见, 资本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要远远低于坏消息的反应程度。

为了对上述观察结果进行再一次验证, 确认其具有统计意义, 在这里再次引进T检验的方法。

表3是以每股收益为标准划分好消息与坏消息, 并对好消息与坏消息分别进行的AAR与CAR的T检验。从表3中可以发现, 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好消息在消息披露之前的两个交易日才能显著的区别于零, 而平均非正常收益率坏消息在信息披露日前的第12个交易日就已经明显异于零了。这不但说明了资本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激烈程度高于好消息, 而且好消息所带来的反应要更晚一些, 同时也更轻微一些, 因此假设H4得到数据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好消息所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正, 坏消息所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负。由于好消息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反应比较轻微, 而且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比较迟钝, 因此上市公司具有选择性披露信息的动机。为了能尽早调动市场反应,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上市公司会选择在较早的时间来披露好消息;相反, 为了有效避免资本市场的过激反应, 上市公司会尽量推迟坏消息的披露时机。这与Lang和Lundholm (1996) 的研究结论相同, 他们研究发现准备发行股票的公司在发行前六个月就开始进行有利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存在“好消息披露早, 坏消息披露晚”的现象。

(二) 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 管理层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性地披露信息。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对信息进行披露的过程中, 有可能在权衡由于在监管部门规定时间之后披露坏消息而带来的损失 (诉讼赔偿、处罚等) 与由于资本市场的过激反应带来的损失之后, 选择对自己最优的方式。这就导致部分上市公司甚至不惜接受赔偿和处罚而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披露坏消息。上市公司采用延迟披露坏消息的方式将导致资本投资市场的不知情者利益受到损失。因此, 从资本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在确定投资行为之前要注意到上市公司针对好、坏消息所采用的不同披露时机, 尽量增加自己的投资收益。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 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信息不知情者利益的保护, 实现信息基本对称的目的, 我国证监部门应该落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时间, 增加上市公司延迟“坏消息”披露的成本, 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摘要: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 以我国沪深指数所包含的3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析上市公司好消息、坏消息披露前后市场对此作出的不同反应, 研究发现好消息所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正, 坏消息所带来的非正常收益率为负;与好消息相比, 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程度更加强烈。本研究的政策建议是我国应该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时间, 增加上市公司延迟“坏消息”披露的成本, 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问题 篇3

摘要:我国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从2003年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章在此背景下,对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目前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78-02

随着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SARS、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社会影响面极广的突发灾难面前,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无法承担疾病控制与信息传播的责任和后果,只要政府才具有信息发布的权威,政府只有及时、准确的发布相关信息,才能有效处理好突发事件,反之则只会造成社会的恐慌与事态的恶化。

1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

首先信息公开有其法律基础,即公民对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享有知情权。所谓知情权是现代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公民的民主权予以保障的重要表现之一。美国司法部长就曾指出,如果一个政府真是民主、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

其次信息公开能稳定人心,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利用信息传播中的首因效应原理,可知信息公开有利于防止谣言的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全面的信息以降低其所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正如吴仪在2007年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体系建设所强调的那样:“处理突发事件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公众。越是公开透明,社会反映就越平静,反之,则小道消息满天飞,人心惶惶。”

再次信息公开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突发事件所具有的敏感性及与公众利益的直接相关性,使得公众急于获取突发事件本身和政府反应等相关信息。如果政府能及时、准确地公开突发事件中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取得公民对政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帮助政府更有效的控制突发事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须知,“拥有良好的信息公开的政府恰恰更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有效的信息公开使公众在了解到真实情况之后做出理性的判断。”

2我国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①某些官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封闭消息。目前我国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是官员的德、能、勤、绩。但主要看的是在职期间是否出成绩或有没有造成重大失误,这导致部分官员在职期间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出于功利目的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操纵,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件件上报,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往往隐藏不报或者扭曲上报,甚至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隐藏。例如南丹“7·17”特大矿难发生后,官商一体精心策划有计划有预谋的隐瞒真相,甚至动用黑恶势力进行威胁欺瞒达半个多月。这不但侵犯了公民的正当知情权,而且给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②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是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内部传递渠道主要是上下级纵向的沟通方式,上级政府对信息的掌握主要来自地方的报告,而在传递过程中的层层审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迟缓。再者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信息数量突增,分布散乱、流速加快,也致使政府无法收集到准确、及时的信息,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

③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未能有效实现良性互动。调查显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广播电视、报刊、政府信息专刊和政府门户网站,其中广播电视占到62%,报刊占了54%,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虽然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在一定范围内展开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强调媒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即使是灾难性事件,也强调正面报道,强调新闻的宣传价值。而媒体在不危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有新闻价值,关乎民众的事件,都应及时、公正的报道,强调的是新闻的传播价值。当新闻宣传压制了信息传播时,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就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致使媒体、公众处于被动地位。

3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研究

3.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信息情报机构。突发事件中,一个高效、迅捷、统一的信息情报机构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前提,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近年来我国信息情报机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的信息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职责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保持其向决策层提供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情报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这方面,美国“9·11”事件的重要教训就是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部门以及全球电子信息监听网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了在信息搜集和分析方面出现了空白。

其次要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这一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制度方面还有待加强。应设立完备的新闻发布系统,并以法律形式确立其相关部门、人员的地位及其职能范围等,对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保证与相关媒体的有效沟通。保障在事件发生后,能根据事件的性质,直接由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发布准确的消息,以杜绝外界的猜测。

再次要加强和完善官方网站的建设。政府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虽然我国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政府网站的建设,但从全国范围看,各级政府网站的建设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一定要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并由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网站应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并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保证公众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最新信息。

3.2重视媒体喉舌网络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手机、报纸等媒体发展迅速并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在汶川大地震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及时传播真实信息,稳定公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告以实情,解释实情”这是媒体在应当突发事件时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强、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将有关信息一一如实的报道给公众,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也应杜绝任何对新闻媒体自由的不正当干涉,保证媒体信息传播的通畅、迅捷。

3.3实现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

首先在突发事件预警期,有关部门应及时收集有关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相关的预防及紧急应对措施,并将这些通过媒体告知公众,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平时应组织公众进行一些突发事件的紧急演练。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学校能做到几分钟内师生安全撤离,有的学校则伤亡惨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学校对地震逃生技能的宣传程度不同。

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负责任的政府。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经提出,危机处理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启动有关应急管理机制,明确分工,迅速掌握有关的事实,尽快对公众宣布危机的真相和处理的措施;并主动与媒体进行合作,建立主流舆论生发地,及时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公布事件处理的进程和结果,掌控舆论主导;邀请公正、权威的机构或人士发表意见,以提高信息的公信力。

再者危机过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实事求是的重新审视突发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综合评估危机影响,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并存入政府信息资源库,以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应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通过媒体将信息公诸于众,并公众态度进行掌控和及时反馈,为尽快解决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提供有效指导,以便尽快进行重建工作,恢复社会常态。

总之,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西方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着力构建政府与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纵观我国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的过程中,可见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取得极大进步和可喜成就,在今后仍应结合本国实际,并积极借鉴西方各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经验教训,来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青.关于我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思考[J].电子

政务,2008,(2).

[2] 熊玮.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J].东南

传播,2009,(1).

[3] 余珊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问题和展望[J].情报

科学.2007,(4).

[4] 林龙.政府、公众、媒体关系和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J].

政治学研究,2003,(3).

[5] 王俊莲,赵慧.政府突发危机事件应对与公共信息公开

[J].甘亩行政学院学报,2005,(4).

[6] 段尧清,费奎明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响应情况调

查报告[J].图书情报作,2008,(4).

[7] 陈杰人.民众恐慌,恰恰因为“秘而不报”[N].新京报,

2007-05-15.

[8]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红沙河小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篇4

一、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个类别;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Ш级)和一般(Ⅳ级)。

二、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主要包括

(一)属于四个级别的突发事件;

(二)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

(三)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

三、学校若发生突发事件,学校教师应该向学校、学区或教体局及县政府应急办按照相关程序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

县政府应急办接报电话(传真):6621115

学区接报电话:6791023

周多喜(学区教育专干):***

学校接报电话:6603377

陈彪畴(学校校长):***

公成(教务主任):***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事件处置的新进展、可 1

能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校长或授权专人要与上级应急办保持密切联络,及时、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其它级别突发事件现场由值周教师或相关事件教师积极与学校联系,并具体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报告。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为纸质和电子版两种,涉密信息的报送遵守相关规定。

五、突发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制度。

六、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报告相关信息或迟报、漏报、瞒报、误报,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报告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报告组织及责任报告人 组长:喻新锋

成员:范林杰、欧阳萍瑛、李承标、陈明军

三、报告时限及程序:在接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2小时内尽快向宜章县卫生局和宜章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写出进程报告及时报告事态的进展。

报告流程示意图:

责任医疗卫生人员→应急办→医院指定领导→(1、宜章县疾控中心;

2、宜章县卫生局;

3、网上直报;

4、现场调查,采取措施,进程报告上报。(同时进行)

四、报告内容:

1、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采取的措施。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进展和防控情况。

3、结案报告:确定事件的性质,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情况,对事件进行Ⅰ-Ⅳ级评定。

五、相关责任人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共同应对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失责有究。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6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类型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分立即报告和常规报告两种。

二、需要立即报告的突发事件

(一)首次接警时伤亡人数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指一次造成6人及以上受伤(中毒)的或者造成死亡2人及以上的事件。

(二)首次接警时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以下几种类型:

1、客车、校车道路交通事故;

2、火灾、爆炸事故;

3、各类矿难事件;

4、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化学品泄露等群体中毒事件;

5、踩踏等群体伤亡事件;

6、特殊事件:涉及外国友人、重要人士(如知名人士、政府官员、急救人员)的突发事件。发生在重要场所(如政府机构、外事单位、医院、学校、幼儿园、大型活动场所等)的突发事件。

三、需要常规报告的突发事件

常规报告突发事件是指一次造成3-5人受伤(中毒)的事件。

四、信息报告方式

采取口头、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报告。

五、信息报告时限

常规报告是对突发事件现场救援情况的小结,报告时限为突发事件现场救援结束后1小时内报告。

需要立即报告事件的初步报告时限为首接调度员接警并调派完第一批次急救车后5分钟内报告。初步报告后还要进行事件救援进程报告和事件救援结束终末报告。

六、信息报告程序

(一)立即报告程序

首接调度员在派车的同时向班长报告,及时形成事件初步报告信息在规定时限内短信报送主任、分管主任、综合科长、调度科长、市卫生局医政科长;

调度班长接报后立即电话报告上述中心领导,若调度班长为首调则须指派他人报告;

调度科长或调度班长指派专人适时依次向市卫生局值班室、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调度科长接报评估后向分管副主任报告;

综合科长接报评估后向主任汇报;

分管副主任接报评估后向主任、市卫生局医政科长、分管局领导报告。

主任接报评估后向市卫生局局长报告。

根据事件救援进展情况实时报告现场伤员救治情况,直至救援结束。

典型事件调度科长还要及时形成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情况报告和单位内部事件现场救援信息上报。

(二)常规报告程序

在事故救援处置完毕后,对整个救援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先由首接调度员编写短信发送主任、分管主任、综合科长、调度科长、市卫生局医政科长;

再由调度班长或首接调度员向上述中心领导电话报告。

法定公休节假日带班领导行使分管副主任职责,行政值班人员行使调度科长的职责,报告程序按信息报告程序执行。

附件:

1、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报告格式

2、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及评估说明

附件1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报告格式

一、立即报告格式

1、事件现场救援情况初报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伤亡

人(或多人受伤,或目前伤亡人数不详),立即指派某某医院、某某医院------,共

辆救护车赶往现场救援。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2、救援情况进程报告

截至

分,共抢救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某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3、事件现场救援结束终末报告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共派

家医院(急救站)

辆救护车,共救援

车次,救治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

截至

分接走最后一名伤员,本次事故救援共历时

小时

分钟,事故现场救援结束。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4、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情况报告

截至日时分,我市医疗机构累计收治伤员

人,其中

人经门诊留观或简单医学处理后离院,现住院

人,其中危重

人,(人仍未脱离危险),重症

人,轻症

人。伤员分别收治在 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二、常规报告格式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人受伤,共派

家医院(急救站)

辆救护车,共救援

车次,救治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医院(急救站)收治

人(重

轻),某某医院(急救站)收治

人(重

轻),-------。

截至

分接走最后一名伤员,本次事故救援共历时

小时

分钟,事故现场救援结束。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附件2

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 的突发事件及评估说明

1、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指各类客车(如火车、公交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等)、校车在道路上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且不能迅速判明伤亡人数的事件。询问要点:

首先问清是单方事故还是多方事故?

若单方事故则须询问有无翻车?起火?高处(桥、坡、涯)坠落等?

若多方事故则须询问有几个车?什么车(客客、客货、货货)?翻车?咋撞的(对撞、追尾、交叉相撞、追尾后对撞)?大约伤多少人?泄漏(如危化品槽罐车事故)? 评估说明:

从伤亡人数看,多方事故一般多于单方事故,但要考虑到单方载员、车型大小等。多方事故时,一般情况下客客多于客货多于货货;翻车、对撞时伤亡会更多。从伤情看,翻车、对撞、起火、高处坠落等情形下会更加严重。涉及危险化学品槽罐车事故时,如有泄露要提示救援人员要做好防护。

2、火灾事故:主要指经常发生在工厂、林场、宾馆、酒店、歌舞厅、剧院、商场、敬老院、居民楼、火车站、汽车站、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要或人员聚集场所的火灾。评估说明:

冬春季易发,石油化工企业、燃气管网企业易发。

工厂、林场火灾应考虑财产损失大,同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生命损失。人群密集场所火灾多考虑以生命损失为主。火灾还多与化学物中毒相关联。

3、爆炸事故:常见的主要有地下输送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煤气、蒸汽等管道泄露引发的爆炸、汽油外泄爆炸、燃气泄漏致厨房爆炸、烟花爆竹厂爆炸、氢气球爆炸、焦炉煤气柜爆炸等事故和社会恐怖事件等。评估说明:

发生在各类企业、人员聚集场所时,人身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均较重大。爆炸事故往往并发火灾。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多见。

4、矿难:主要指各类矿山发生的透水、塌方、瓦斯爆炸事故。

评估说明:

矿山事故一旦发生伤亡人数一般较多。

煤矿瓦斯爆炸的重大危险源是甲烷,瓦斯爆炸可产生高温的火焰面、很强的冲击波和大量的有害气体,而一氧化碳则是主要的有害气体。

5、高处坠落:常见有客车坠崖、坠桥,在建工地脚手架坍塌、施工塔吊倒塌等事故。评估说明:

山区坡陡、路窄谷深,发生车辆交通事故时易发高处坠落。

6、食物中毒、急性职业/非职业中毒、化学品泄露等群体中毒事件: 评估说明:

食物中毒:在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等就餐场所,多见于夏秋季。中毒原因主要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性等。

学校等集体单位、热点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农村地区自办宴席为重点场所。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式菌、志贺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主要中毒因素为毒蘑菇、未煮熟豆浆、发芽马铃薯、桐油果、野生蜂蜜、草药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素主要为亚硝酸盐、氰化物、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急性职业中毒: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氯乙烷和氯气;病死率最高的是硫化氢中毒。

砖厂、钢铁厂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化肥厂、涉及冷藏、冷冻企业(食品厂、冷藏厂、畜禽加工 厂等)易发生氨气泄露并爆炸,危害极大。

造纸厂纸浆池、污水处理厂、咸菜池等易发生硫化氢中毒。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时常发生泄漏。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每年11月至来年4月中旬采暖期间。出现特定的天气气候条件时(如南风、气压低等),提醒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7、踩踏事件:学校、体育场、影院、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踩踏事件且伤亡人数不详的事件。如中小学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促销现场发生的群众踩踏事件。评估说明:

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局势往往难以控制,伤亡人数一般较大。

8、特殊事件:涉及外国友人、重要人士(如知名人士、政府官员、急救人员)的突发事件。

发生在重要场所(如政府机构、外事单位、医院、学校、幼儿园、大型活动场所等)的突发事件。评估说明:

发生在敏感时期(如重要会议、活动、节日),敏感地点(如学校、机关)、敏感人群(如学生)的突发事件应及时快速做出评估。

重要社会安全事件如小学、幼儿园的重大凶杀事件、群体斗殴事件、蓄意行凶伤亡多人事件等也应密切关注。

9、补充说明:

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天气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风险评估时应当关注。夏季高温,天干物燥,人的情绪波动较大,车祸、火灾、中暑就会频发;

大雾弥漫、大雪、雨雪冰冻天气车祸会增多,应多关注高速公路是否封闭,铁路和民航等交通方式是否受到影响。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7

危机信息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明显性,给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近几年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看,充足、准确、及时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灾害危害信息、次生灾害风险评估信息、处置预案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地区人文信息、现场实况信息以及处置部队处置行动实时信息,为处置突发事件行动部队的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进行正确、迅速的决策,采取果断的处置措施,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但是,目前应急信息数据管理跟不上,应急信息数据不完善,数据更新维护不到位,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不成体系,严重影响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效果。应急管理信息数据建设,已经成为提升部队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2 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数据库的建设策略

2.1 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实现数据兼容匹配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是建设应急管理数据库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数据的来源广泛、内容复杂、标准格式不统一,如果不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就无法进行统一的匹配性整合,无法达成拓扑一致性,导致数据的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在数据库的结构划分、功能设置、信息数据格式、数据库访问控制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作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使用、维护的基本依据。对获取的信息数据,包括地图、数据、文本、多媒体信息,要进行严格的数据研判,将无用、过期、错误数据剔除,将有价值的数据分类以备录入,提高入库数据的质量。录入中还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化处理,比如对地图进行图形化、矢量化的工作,以保证地图能够够方便使用,且被放大到足够大而不失真。

2.2 按照一体化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推进数据整合

应急管理数据建设,应按照一体化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推进信息数据整合,以保障部队各级应急平台数据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兼容,也能保证数据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在军队国家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信息管理机构的指导下,部队和辖区地方党委政府部门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建设、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系统,提高信息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达成信息数据的兼容、一致,实现信息数据在军队和地方之间的即时共享。针对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类型的不同,在建设具体任务分系统时,要考虑到不同应急平台的特殊功能要求,比如海军执行护航任务使用的应急平台需要实现跨国(地区)通信,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对社会公众进行灾害信息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具体数据库建设、管理过程中仍需要根据任务需求和部队实际,有所区分、区别对待。

2.3 建立分布式数据管理体系,实现多方有序共管

分析当前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实需求,结合应急信息数据管理的现状,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数据分布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便于指挥,要满足部队指挥高度集中统一的要求;二是便于管理,满足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任务需求,应急信息数据根据处置突发事件任务样式、阶段划分、任务分工、指挥职能等实际任务需求做到集中管理;三是便于更新,要满足应急信息数据及时更新的要求,应合理设计数据分布结构,不能将全部数据集中存放,及时更新工作将十分艰巨,信息数据难以及时更新。为适应这些要求,数据库物理分布结构,必须采用分层级集中模式。即跨同级部门、跨区域数据集中在上级处置突发事件指挥部,专业性数据在专业职能部门进行存储和更新。各部门之间、与上级之间,地区性指挥部与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永久性数据读取通道。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拥有超级用户权限,通过数据读取通道访问相关部门、单位和下级指挥部存放的应急信息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对数据进行整序、分析、解读等一系列自动化的加工处理,满足处置突发事件任务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根据授权,可按需访问数据。

3 推进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数据管理的着力点

3.1 纳入全军作战数据建设规划,突出应急管理特点

全军作战数据建设建设是支持全军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将应急管理数据建设纳入全军作战数据建设规划,既是满足部队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也是对作战数据建设工程的自我完善。对于全军作战数据建设已经规划了数据内容,可直接按需取用,无需再建另建;对于应急管理特殊需要的数据,包括区域重大危险源、重要防护目标、主要避难场所,主要应急机构、应急救援力量、救援物资储备的分布,应急通信保障设施、部门专业信息、空间信息数据等基础数据内容,建立相应的标准,按照全军统一的规范进行建设。

3.2 协调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强调共建共管共享

应急信息数据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地域范围大、军地融合的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部队不仅不利于数据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不利于数据的利用和管理。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已经依托政务办公平台和网络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部队遂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所需的信息数据可以依托地方政府现有信息资源,实时共建共管共享策略,将地方应急平台中的信息数据资源融合到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体系中来,而不必重复建设。这样,不仅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金、人力和信息资源浪费,更可以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数据更新、系统维护等信息数据保障的效率。因此,部队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共同筹划应急管理信息数据管理,按照统一的步骤有序实施建设,实现军地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3.3 建立相关配套科学管理制度,做到依法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应急信息数据管理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针对应急信息数据管理的特点,建立数据库的管理权限和保密制度、专人专管制度、数据库系统数据修改、调整的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灾害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及问责制度等。对应急信息数据进行严格的信息安全管控,规避信息数据的各类安全风险,定期对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进行核对,严格数据查询批准、审核程序,

系统信息数据必须定期备份,备份信息数据要做到及时更新。定期查找数据库主要功能中有效部分和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4 结束语

部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突击力量,精确、全面、及时的应急信息数据管理保障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数据建设,实施全方位、高效能的应信息数据管理。本文从当前部队现状出发,以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数据库为基本途径,以部队建设、军地协调和科学管理为着力点,全面推进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数据管理。借此能够引起大家对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中信息数据管理的关注,对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研究有新的启发和体会。

摘要:针对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数据保障的现状,以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数据库为基本途径,以部队建设、军地协调和科学管理为着力点,全面推进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数据管理。

关键词:应急管理,信息管理,数据库,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洺,王巍.政府应急平台数据库的数据需求、实现路径与管理制度[J].电子政务,2008(5):58-63.

[2]葛林,郑学臣.提高军队遂行应急任务信息保障水平[J].中国国防报,2009(6):1.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表 篇8

关键词:首长负责制; 领导干部考核办法; 突发事件应对立法

一、一个困境的实例

2002年,某流行性疾病侵袭了B市。起初,疫情仅呈现点状爆发;B市政府没有给予相当重视。十天之后,疫情迅速扩展;超过百人患病。B市市长决定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应对程序,开始对疾病进行检验与检测,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在对疾病病理尚不了解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立即向公众发布突发事件应对信息?一方面,不及时向公众公开疫情必然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与行政责任。另一方面,断然公开尚不了解的疾病信息必然致使媒体疯传,妄加揣测进而引起社会动荡,陡增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与应对难度。即当突发事件信息尚处于不明确状态时,无论突发事件应对信息公布还是不公布,对突发事件应对主体与直接负责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在“首长负责制”的行政责任体系下解决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横向交流?本文在此一一展开。

二、困境的基础:首长负责制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突发事件应对的行政首长负责制[1],我国也不例外。

(一) 首长负责制的概念

依据1982年《宪法》,我国行政管理工作责任适用行政首长负责制[2]。具体来说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这种各级行政首长直接负责的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了权责统一与运行效力的结合,因此,也在2007年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3]中得以确认。 该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以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等组成的突发事件应对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夏季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首长负责制带来的困境

1. 权力大,责任也大

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辖区内最高行政长官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结果直接负责。突发事件能否完善处理直接影响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个人的政治前途。2003年的SARS事件直接导致了当时北京市市委副书记孟学农与卫生部党组书记张文康的免职。

2. 紧急权力和正当程序的冲突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紧急状态制度,行政主体的紧急权力范畴也不甚明晰。但毫无疑问的是,紧急权力必然伴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行政法所奉行的“正当程序”原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4]。

(1)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不可兼得

《中华人名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根据该条文,立法目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使突发事件应对有法可依;二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目的之一无可厚非,但目的之二的两个目标是否可以同时实现则值得商榷。

以本文开头之设问为例:B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程序之后,委派该市疾病控制中心对病原体进行研究与检测,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得出检验结果。此时,B市市长需要决定是否立即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在此背景下,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由于突发事件应对程序已经开始,其依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与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的规定,在本事报刊与电视新闻播报了《我市出现未知强传染性流感:公众需注意卫生,避免去人口密集场所》的新闻报道。第二,B市市长决定先对消息先行封锁;待病因部分或全部查明之后再公布突发事件应对信息。但在特定的情况下,第一种与第二种应对方案都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与“生命财产损失”的两全。

在第一种情况下:疾病被证实为偶然的小范围事件,可以短期内有效控制;但新闻报道引起了公众巨大的恐慌,加之政府无法对疾病信息予以确定,流言四起,社会秩序混乱。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疫情的病因被证实为强传染性病毒;B市市长的隐瞒导致疫情迅速扩展,一时的稳定引发了巨大的人身与财产损失。

(2)应急处置工作信息公布还是不公布

2003年,时任北京市市委副书记的孟学农与卫生部党组书记张文康的免职曾经获得了国内与国外的一致好评。英国《卫报》刊登了标题为《为SARS,中国部长被免职》的新闻,香港《明报》也发布社评“中央这个决定反映了新领导班子用于纠正错误的果断作风”。2003年4月21日,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贺国强在宣传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变更的决定时也透露免职的主要原因在于隐瞒疫情[4]。

当时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称道的决定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各级行政长官不仅仅要对其任职期间发生的特定突发事件负责,更需要对任期内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负责。因此,在2003年4月10日,孟学农在会见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社长冈村正时称:“对于1300多万人口的北京市,22个病例所占比例并不大,而且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不难看出,作为北京市常委副书记的孟学农在当时的背景下发表如此言论无非是要在应对“非典”的同时维护辖区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这种做法在当时各地领导考核办法主要参照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谓遍地开花。诸如各级市政府对煤矿塌方事故进行隐瞒的现象,都反映出行政负责人对个人政绩的考虑[5]。而在“首长负责制”下导致突发事件信息在体制内纵向流动与行政机关——群众横向流动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归根结底与现行的各地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密切相关。

nlc202309021854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其领导考核办法也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即“德”“能”“勤”“绩”“廉”,具体来说分别指主要領导行为是否符合上级政策要求、表现出合格的执行能力与协调能力、能否积极解决问题、能否圆满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是否廉洁自律[6]。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实行“一票否决”制[7],这意味着如果地方领导人如果没有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这里就包括维护地区稳定)与本地区的优先发展领域任务,其他所有成绩都等于零。而这里起“一票否决”作用的“维护地区稳定”意味着各级政府不仅要严格限制上访闹事,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也要随时关注辖区内的社会安定情况。在各地普遍实行这样的考核办法背景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官煤勾结瞒报谎报事故”[8]的情况。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被设置在了同一套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之下;为了账面上一些漂亮的经济发展数字,许多地方领导干部愿意放手一搏,帮助本地工商大户瞒报事故,之后双方各取所需。

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折期以及社会矛盾的频发期;同时把保持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列为地区考核的重要标准无可厚非。但突发事件具有自身的潜在性与传染性,如果不对其及时应对可能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如果放任地方政府瞒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最终就有可能发生“纸包不住火”的情况,事故隐瞒的恶果最终由人民买单[9]。

三、信息横向交流失败的解决方法

突发事件应对相比地方日常行政工作来说毕竟不是一种常态化制度,不可能因为突发事件应对该机制可能造成的问题而否定了行政法规以及现行各地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在这背景下,《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运而生,作者认为本文所讨论的两种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产生之矛盾可以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下自行解决。

(一)赋予地方各地行政负责人以“形势判断期间”

如上所述,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如果无法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和“突发事件有效应对”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发事件应对主体就会走进一条“无法转弯的死胡同”:要么尚不明确的突发事件信息一发布,即引起社会动乱,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复杂化;要么在突发事件情况查明之前就已经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负责人政治生涯结束。因此,判断信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横向交流的最佳时机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途径。

形势判断期间是指各级行政负责人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用于收集、调查、评估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决定突发事件应对信息的发布时间的与内容的期间。该制度确立的目的在于合理地规避行政负责人向公众瞒报或不报突发事件信息的问题。SARS于2002年底在广东爆发;由于广东省政府对传染病信息采取封锁的态度[10], 加之该疾病的强传染性,导致2003年上半年SARS已经演变成为影响东亚各国的超级疫情[11]。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没有任何一部行政以及突发事件法规来约束行政机关公布突发事件信息的期限。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信息没有被公开主要是因为具体情况尚待查明,无法公开,尚可以理解;突发事件情况查明之后,行政机关为自身政绩考虑而侵害公众知情权的情况则必须被禁止。

2013年4月发生的H7N9事件中,上海市政府采用了相对稳重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良好的利用了“形势判断期间”,使得H7N9得以在上海全境迅速解决。该传染病首个病例出现在2013年2月19日;该月25日病人死亡。3月1日,上海市卫生局针对病例中出现的新病毒组织了第一次专家会议。3月14日,经过反复比对确认了导致病人死亡的是一种新型甲流。3月22日,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向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递交了病毒样本并被命名为H7N9[12]。之后,上海市政府启动了突发事件应对程序;在病毒的病因、症状、传染性基本查清之后公开了传染病信息。仅仅一个半月之后,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发文《连续20日无新发现病例,上海H7N9进入常态化管理》[13]。

在这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从病毒被发现、专家对传染病进行比对确认以及疫情上报阶段,上海市政府并没有对外界发表任何正式声明或进行报道;直到病毒信息基本查明之后,上海市政府才开始了与公众的横向信息交流。但出人意料的是,H7N9病毒仅仅在上海市范围内存在了三个月便消失不见;虽然H7N9并没有停止在其他省份的传播,但之后上海市的H7N9疫情始终处于常态化管理中。虽然上海市政府在病毒被发现之后的一个月内对病毒信息采取了相当的保密措施;但是由于疫情被迅速控制,外界对上海市政府及其卫生部仍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见,赋予行政机关一定期限内沉默权利的“形势判断期间”有相当的理论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与“形势判断期间”相对应,其他国家虽然没有在本国的突发事件应对立法中直接规定行政区长官有权对突发事件信息加以判断;但是在立法中采用宣布程序以实现同样的立法目的。美国罗伯特T.斯坦福灾害救济和紧急状态援助法401条规定了重大灾害援助的宣布程序:“地方长官将提供自然数据以及州和当地可以用来减轻灾害后果的资源数量”;同时下一条规定了公共健康与安全信息的下放机制。这意味着在联邦制下,如果出现突发事件的州无法应对的情况,其有权利在对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宣布提请联邦的援助。其宣布程序如果完成,将启动该法402(517a)中总统对受灾害影响各州的直接援助。

无独有偶,加拿大《危机法》也采用了类似的宣告制度。该法第6条规定:“当总理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存在公共福利危机并有必要采取特殊的临时性措施来处理危机时,总理可以在根据第14条要求进行的咨询之后用公告形式予以宣告。”但是一旦进行宣告,就对宣告之内容进行严格的限制:

“公共福利危机的公告须载明:

(1)构成危机的时间的确切状态

(2)总理预计可以采取的必要的特殊临时性措施

(3)危机直接影响的地区,如果危机没有直接扩及全国的话”[14]。

nlc202309021854

这种对突发事件信息先调查研究再向上级或公众发布的机制,虽然由于我国应急体制适用单一制而无法照搬使用,但是仍然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于导致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在经过政府调研小组与专家机构调查之前,行政机关也无法对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因此法律干脆将政府对突發事件信息的公开时间推迟到基本情况已经调查清楚。其立法模式的优点是明显的:可以使突发事件应对主体在危机过程中将更多精力放在突发事件的调查与研究,而不是应对公众之上;从而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降低了突发事件复杂化的可能性。

鉴于此,有必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司法解释中对行政机关的权利加以限制。即设定“形势判断期间”制度。该期间始于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开始实施之日,终于突发事件信息已经基本掌握之时。为了严格限制,防止在实际操作中该期间被滥用;期间的终点必须加以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形势判断期间终点不同。在某些极可能扩大化的突发事件例如瘟疫、民族冲突中,由于行政机关内部往往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机构;必须将突发事件信息转送专业机构或者委托其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该类突发事件的判断期间终点采用专业机构出具权威报告之日为宜。其次,行政机关具备应对一些传统突发事件的能力;此类突发事件则适宜采用固定期间(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有所规定)[15],这样可以防止行政机关为其行为的“任意解释”。

(二)制定独立的突发事件应对考核办法

目前我国各级行政机关采用“突发事件应对日常化”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在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之外另行设立“突发事件应对考核办法”。其弊端不言而喻:地区日常行政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与不断发展;但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则在于尽量减少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人员与经济社会损失。对地区日常化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不加以区分而采用同一套行政负责人考核办法,必然会极大地损害首长负责制下的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现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下制定与其平行的“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考核的标准包括是否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的法律程序、是否按时将信息上报与公开、是否达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等方面。

(三)改变《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具体责任模式

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3条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不履行相关职责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行为具体包括: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行为,未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未按照规定处置突发事件,不服从上级统一领导,未及时组织开展恢复活动等。该条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对相关责任人的处分方式进行说明;二是割裂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整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与地方常规性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与此相对应,行政机关对突发事件应对也存在极大的灵活性。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突发事件周期较短,突发事件应对主体无法及时预警;以及地方政府能力有限,无法开展自救与恢复等活动的情况。因此,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将突发事件应对失败的整体责任进行分割会给突发事件应对主体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应对过程机械化而流于形式。

与责任条款相对应,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却没有在体系内规定行政机关的免责条款。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极有可能即使行政机关按照法律只要求履行了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上报、公告、应对、恢复、重建的一系列程序之后,仍然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领导个人虽然不需要再承担《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责任;但是仍然要承担突发事件应对失败导致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乃至政治上的不利后果。相反,现实中广泛存在突发事件应对主体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影响而一定程度隐瞒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突发事件应对程序有可能因为适应了当地经济社会特殊性而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但如果要严格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条款,应对主体却仍然需要承担没有完整履行突发事件应对程序的不利后果。

美国现行斯坦福法案305条规定了联邦政府的免责条款,但没有在法律条文内规定各州突发事件应对主体的免责条款。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美国各州往往各自制定独立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各州的州长以及各市市长均采用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其政治生命的长短由辖区内选民的民意决定。目前,中国没有实行类似于美国的领导干部民选制的条件;因此,有必要改变《突发事件应对法》中领导干部具体责任的立法模式:或者赋予完成突发事件应对程序以一定的免责力,或者改变现行法规中领导责任具体化的立法模式。

参考文献

[1]参见美国《罗伯特T.斯坦福法》;《加利福尼亚应急服务法》加拿大《危机法》;英国《民防法》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1982(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Z].2007(8):30.

[4]杨静,陈建明,赵红.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研究[J].管理评论,2005(4).

[5]瞭望东方周刊.非典期间被免职的张文康孟学农走上新岗位.2007年08月30日。

[6]参见余琴.《中国青年报》近十年来矿难报道研究[J].写作,2006(17).

[7]倪建国.市直部门领导干部实绩考评问题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8]陈一飞.我国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9]梁杰.官煤勾结瞒报谎报煤矿事故行为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2008.

[10]陈世华.试析国内矿难报道的演变轨迹[J].传媒观察,2011(1).

[11]柳胜生.面对SARS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

[12]程东海,钟南山.从SARS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9).

[13]送蕊,成军.认识甲型H7N9禽流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

[14]上海门户网站.连续20天无心发现病例,上海防控H7N9进入常态化.[Z]2013(5)来源: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744017.html.

[15]该法翻译之版本见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伦---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5(8).

[16]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8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基金项目:本文由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创新资助。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