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8篇)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1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在互联网+时代,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 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将演示教学可以做成视频, 将学生用来玩游戏、逛网页等的时间和设备用来观看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一举多得。电子分析天平是我校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知识。其中, 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操作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 拍摄《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微课既能强化教学重点, 又能破解教学难点。本文从学情、重点、难点、内容、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微课方案设计。

1 学情分析

本微课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由陈元梅、张春荣主编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1], 开设于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第四学期,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院校, 在此之前, 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因此, 此阶段课程学习主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等奠定基础。

《分析化学实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电子分析天平理论知识相对容易;而在动手操作中, 学生感觉电子分析天平规范化操作等学习难度较大, 尤其是受到位置、视线和人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演示教学很难让所有学生都能清晰准确的记住所有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堂教学时间等限制, 教师的演示教学的重复性差。因此, 制作一份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微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 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使用分析天平称量物品之前, 学生已了解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 但是电子分析天平的减量法称量的原理是一个难点,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且学生刚刚进入实验室学习, 缺少基本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室使用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药品的质量时, 受到客观因素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制约, 每位学生很难一次性看清并记住教师演示的每一步操作, 由于不熟悉电子分析天平称量操作, 学生的动手操作规范很难达到电子分析天平使用的规范性要求。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等通讯设备观看微课视频, 学生可以有效的预习和复习,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不仅可以有效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一举多得。

2 选题意图

(1) 解决传统课堂中学生难理解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原理问题。

(2) 利用互联网+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微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步骤和操作。

难点: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原理。

4 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实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掌握电子分析天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及时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电子分析天平,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 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第二章常用分析仪器和基本操作, 第一节电子分析天平为第一次分析仪器和操作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每次授课2课时) 。根据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标, 本节课的目标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分析天平的操作, 而且力求让学生理解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原理, 使学生真正理解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准确性, 将枯燥的理论和有趣的动画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本次授课的内容为电子分析天平的减量法称量的适用范围、称量原理、与增量法对比、减量法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等知识。本微课解决的是减量法称量原理和操作步骤。

5 设计思路

电子分析天平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习的第一个常用仪器, 本次授课的内容为电子分析天平的减量法称量的适用范围、称量原理、与增量法对比、减量法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等知识。其中, 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范性和减量法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而本微课解决的是减量法称量原理和操作步骤, 学生理解减量法称量原理后, 便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学习和规范性要求的掌握, 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等奠定基础。

6 微课设计 (表1)

7 教学用途

课前: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在线的课程平台上, 让学生结合学习任务观看视频, 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脑海中留下电子分析天平规范化的操作步骤、产生质疑并完成实验操作的预习报告。

课中 (2课时) :第一课时为理论学习环节, 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与学生一起分析视频中操作的重难点, 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产生的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进行理解消化。第二课时为学生动手操作环节, 在自己动手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称量的实验操作过程中, 遇到问题的学生能迅速再次观看视频, 及时关注到全体学生, 解决了学生因个体学习差异性原因产生的问题。

课后:课后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理解或没有掌握的内容, 学生可以再次在学校在线的课程平台上观看视频, 及时回忆自己课堂学习情况, 查漏补缺,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 强化重点, 破解难点,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评价

(1) 教师出境, 增加了学生的观感, 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

(2) 课堂使用效果良好, 解决了以往教学中教师演示看不见、重复演示不便捷等问题, 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 特色

(1) 教师出境, 增强观感。

教师不时的在视频中出境, 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

(2) 联系生活, 破解难点。

从身边事着手, 模拟小商小贩生活场景, 引出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原理, 形象直观, 视频的结尾处首尾呼应, 破解了本节课难点,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3) 操作录像, 强化重点。

将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的步骤和操作进行录屏和录像, 便于学生重复观看, 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实验习惯。

摘要:电子分析天平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知识。其中, 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 拍摄《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微课既能强化教学重点, 又能破解教学难点。本文从学情、重点、难点、内容、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该微课方案设计。

关键词:微课,电子分析天平,减量法称量

参考文献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指的是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精短,能说明一个问题的小教学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它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制作好微课,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进行预习,为新课做准备。

2.思想政治课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知识点设计出问题新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思想政治课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的微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先让学生看这个微视频。

3.思想政治课总结归纳和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重点难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本微视频在结束本课时让学生观看。

三、思想政治课使用微课的好处

1.利用微课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微课视频有图文并茂及声形俱全的特点,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视频,可以大大改善人脑获取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单一的课堂学习发展为多方式、多途径的新形式。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容量、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2.使用微课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微课视频是在课前准备的,上课时直接根据课堂需要播放,这样就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思想政治课内容抽象,知识相对灵活,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教学中需要补充大量的素材。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就能解决这些难题。另外,微课程视频具有灵活的特点,可以随意播放、返回,并可长时间保存,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制作微课

1.思想政治课微课的制作流程。(1)思想政治课微课选题。分析学生及思想政治科教材特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整理选题清单,明确思想政治课教学主题。(2)思想政治课微课设计。激发创意,确定思想政治课课程机构,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3)思想政治课微课制作。准备思想政治课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上传平台。

2.微课制作的一般方法。制作“微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摄像工具录制、录屏软件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用软件录制、在线录屏网站录制等。在此,我给大家介绍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录屏软件录制。这需要我们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通过录制PPT课件、word等形式呈现的教学过程。首先,我们需要选择的工具及软件,如电脑、话筒以及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和Office软件。其次,录制方法是对PPT课件演示进行屏幕录制,并可以辅以录音和字幕。再次,录制简要过程:(1)搜集所选定教学主题相关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2)打开电脑屏幕上的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课件,录制者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后,单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录制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处理和美化录制完成后的教学微视频。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微学习时代,微课已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理念不变,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是句空话,微课也只是个简单的视频而已。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课微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职业学院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篇4

为贯彻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文件精神,推动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展示优秀教师教学风采,学院拟于2013年

3月至5月间举办微课教学比赛。本着全面发动、广泛参与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

二、比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赛教师自选一门课程,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一)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可以选用以下5种视频格式中的任意一种:mp4、rmvb、mpg、avi、wmv。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

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三)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大类、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三、比赛程序

(一)各系初赛

各系(基础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按照“比赛内容及要求”自行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初赛。各系(基础教研室)4月15日前完成初赛,并推荐优秀课程参加院级比赛。将推荐课程的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辅助材料及教学方案设计等材料上传至数字化教学平台。各系(基础教研室)推荐人数见附件1,评选标准见附件2。

(二)院级比赛

学院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公布所有参评课程,在4月16日—4月19日组织全院范围内投票,对课程进行评比。

本次院级微课教学比赛分设团体优秀组织奖项和个人奖项。其中优秀组织奖2个,个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若干。

(三)省级推荐

根据院级比赛成绩,将按大类选取、推荐优秀课程,进一步整改材料后参加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其他事宜

(一)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注明姓名、微课名称、所属学科大类、视频格式等信息。

(二)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丝绸纺织职业学院享有网络转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将向社会免费开放。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一、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

二、比赛内容

本次比赛不规定参赛课程,参赛人员可根据自身教学专长选取有关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制作微课。

三、比赛时间安排

2018年7月10日—9月1日 选手制作参赛作品 2018年9月2日—9月16日 学校初赛选拔推荐 2018年9月17日—9月19日 学校上交参赛作品 2018年9月20日—9月30日 专家评选

四、活动分组

根据学校类别,将参赛作品分为本科院校组和高职高专组。

五、参赛名额

各高校推荐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

六、奖项设置

1.个人奖项:本科院校组和高职高专组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集体奖项:根据赛事组织情况,面向各参赛高校评选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七、比赛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赛教师自选一门高校课程,精心备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参赛微课作品时长在5至10分钟为宜(视频最长不超过15分钟,鼓励简明易懂、短小精悍、特色鲜明的微课作品),并配套单独文件夹提供教学设计文本、演示文稿(PPT),以及微课中使用到的动画、视频、习题、图片等辅助材料。

1.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课程名称—微课(知识点或技能点等)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

2.演示文稿要求

演示文稿限定为PPT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也要单独按文件夹形式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3.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大类专业、专业、课程名称、知识点(技能点)名称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八、其他事宜 1.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经学校选拔后再推荐参加省级比赛。

2.通过此次比赛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激发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3.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4.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向社会免费开放。

5.本次比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九、报送材料时间和地点

(一)所需材料

1.《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报名表》1份。2.《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单位汇总表》(学校需按照排名推荐)1份,加盖学校师资管理部门公章。

《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报名表》、《第五届黑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单位汇总表》,以学校为单位统一上交,不接收老师单独上交,电子版以压缩文件包形式发至邮箱:hljgspx@126.com 3.参赛作品采取光盘形式上交,一式六份(六张光盘)。光盘标注学校、姓名、课件名称。请用记号笔标注,不要粘贴纸张,以免光盘无法识别。上交前请杀毒、确认光盘能够正常使用。作品不用上传电子版。

4.参评优秀组织奖的高校,上交材料时需报送本校比赛的实施方案、比赛日程、全校参赛作品数量及评选标准等相关材料。

(二)时间和地点

学校报送材料时间:2018年9月17日—19日

地点: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哈师大行知楼1025室

如采取邮寄形式,需采取顺丰邮寄,其他快递无法接取。

十、联系方式

微课实施方案 篇6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感悟即成果”,是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观察一个问题、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推进我校课程改革,本学期我校将展开微课题活动研究。

“微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备课、上课、课后反馈、作业批改、辅导等)中所发现问题而设计成课题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做一个个小课题来立项研究。秉承问题即课堂、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 。

“微课题”的内容可以是“点状”,也可以是“碎片状”。课题内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解解法归类,考点归纳等,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模式探究,知识点的讲授和展示,优生培养,差生治拐等。

“微课题”的类型:

1、教材处理型:“说课”、“微课”比赛,“同课异构”,“必修”与“选修”等

2、教学模式探究型:反思性教学模式,交流——自否模式,“四学”自主学习模式(自学、合学、展学、测学)等

3、教法探究型:“新课导入法”、“审题法”作文教学,学案讨论反馈法等

4、课堂教学型:“优质课”比赛,汇报课,示范课,边讲边实验,听评课等

5、试题解法归类型:淘汰法解选择题,有机推断题解法探究,试卷讲评课等

6、班级建制型:小班制、零班、实验班、特长班,文科女生班等

7、实验设计型:实验改进,微型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自制教具等

8、社会实践型:军训、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服务等

“微课题”研究的流程:选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 →校学术委员会审查立项→教学处批准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填写结题报告→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结题→教学处批准颁发结题证书和教研经费。每个学期有两次课题申报的时间,每学期最后一个月为结题时间。

具体方案如下:

一、学习阶段:8月28日——8月30日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开展微课题活动研究》,让全体教师了解微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制定微课题研究方案。

二、申报课题 :

本学期课题申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9月1日——9月15日

9月1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9月1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9月1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9月1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第二阶段为11月2日——11月5日。

11月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11月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1月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1月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课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积极倡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课题尽量做到:小、新、型、实。

1、选题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切入口要小,针对某个疑点、难点、热点问题,适合教师开展实践性研究。

2、选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关注的、有思考的问题进行研究。

3、选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无法驾驭的、不能解决的、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没有帮助的问题尽量回避。

4、选题要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味强调理论,就会脱离现实,也难以获得源头活水;片面强调实践,就走不出经验的束缚,不利于课题品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式:

1、个人微课题研究。(1人)有教师个体自己实施,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2、小组微课题研究。(2-3人)强调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

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微课题中,并将此研究活动纳入教师教学教研业绩考核与优秀教研组评比。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计划、教学教研案例、反思为形式,不断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经验总结法:将微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课题小结报告。

五、研究过程:11月15日——12月13日

微课题的研究周期为1-3个月,课题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校级研究活动,并填写好微课题研究报告表。

六、结题阶段

12月13日: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及教研论文,上交教研组长处。

12月14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2月16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2月17日——12月20日:教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评比,选出优秀微课题若干参加学校的评比展示。

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形式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校教学科研处于12月底组织举行微型课题成果鉴定评比活动,优秀微课题在学术报告厅进行展示。

七、填表说明

《上饶中学结题申报表》“问题描述”即遇到什么问题,“课题界定”即将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思路”即将要具体研究哪些问题,“研究过程”即将用什么研究方法、策略,采取什么研究行动,“预期成果”即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学生变化、教师变化、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文字影音效果等。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需附研究论文。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

课题名称:

主持人:

年级组别:

课题类型:

课题编号:

微课设计初探 篇7

一、选题微小目标明确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目标明确, 便于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一次学习体验。一段微课视频5~10分钟为宜。因此, 选题不能大, 对政治学科而言可以选择某个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组织教学。这样从小点切入, 分析探究才能入微到位, 时间也比较好把控。于是我选择了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课《保护自己的隐私》的难点“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为课题, 确定课题名为《提高隐私防范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二、导入多样切题迅速

和常规课一样, 导入也是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导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设疑、复习导入课题;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导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但不管以哪种方式, 微课都必须要求迅速切入课题。

本课我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 通过简短的生活访问导入课题, 访问题目设计如下 (用PPT下逐一呈现) :

1. 你遇到烦恼会向他人倾诉吗?

2. 在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时, 你会向陌生网友透露姓名、住址、学校等信息吗?

3. 购物消费或办卡时你会详细填写姓名、电话、身份等信息吗?

4. 你会将贴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包装随意丢弃吗?

我适时提醒学生:当我们对以上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时候, 就意味着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出去了, 它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隐患。所以我们要提高隐私防范意识,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通过此环节, 让学生初步形成隐私防范意识, 引发他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 快速切入课题。

三、线索明晰过渡激趣

如何引发学生关注?如何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得简单, 将简单的问题变得有趣?这也是微课关注的重点。在微课教学中, 我们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同时尽可能用一条线索贯穿全课, 突出重点内容, 显露主干知识。本课围绕课题, 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为线索, 设计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危害以及掌握防止信息泄露的方法”这三个问题, 整合视频、案例、图片等多种资源, 采用视频播报 (沈阳女孩微信发照片致歹徒尾随最终丢了性命) 、现身说法 (我本人在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招致各种麻烦) 、智慧比拼 (师生共享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方法) 等方式展开教学。需要说明的是, 本课用录屏软件制作而成, 现场没有学生参与。所以, 我在教学中多处设计留白, 讲述间隙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增强师生思维互动。

当然, 作为各教学任务板块的粘合剂, 过渡语也要精心设计, 它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本课在播放新闻短片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而透明。高科技产品微信是当下热门的交友工具, 里面有很多功能如“扫一扫”、“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挺有意思, 也深受大家喜爱。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防范意识, 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的话, 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危险,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新闻短片来了解一下。

接下来是这样过渡到“现身说法”板块的: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个人信息泄露产生的影响可能并没有这么严重, 但是肯定有过被各种陌生电话问候、短信骚扰甚至诈骗的经历, 老师也有过很多这样的遭遇, 以此引起学生对老师有关遭遇的关注。

四、收尾快捷高屋建瓴

良好的导入固然能产生“课伊始, 趣亦生”的妙用, 但精巧的课堂小结亦能引领师生达到“课虽终, 趣犹存”的境界。当然, 微课小结和微课导入一样, 要求快捷干脆。

本课结尾, 我总览全课内容, 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总结出四句话:“交友聊天需留意, 个人信息少发布。证件保管需妥善, 网络畅游要当心。资料填写不随意, 保密责任需约定。切勿轻信陌生人, 信息安全源头防!”以此总结在生活中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小窍门,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隐私防范意识。

利用“微课”指导识字教学 篇8

关键词:微课;直观;生活;趣味;形近字

微课是新出现的一种课型,因其容量小、时间短,形式新颖、独到,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如何有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识字,玩转识字教学。

一、利用微课,化抽象为直观

常态的识字教学,教师以认读为主,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还有的把生字集中起来,进行反复的练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也能认识生字,但是兴趣不会很高,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对生字的遗忘很快。当前的识字教学,教师缺少对识字教学的研究和设计,用读读、写写等单一的手段进行识字教学,造成识字回生很快。孩子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汉语言又有着表形表意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要认识的生字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比如,教学“舟”字,我把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做成一个小视频,在学生能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然后问学生:这个字是由什么变化来的?学生回答是小船。小船和舟字像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舟”字形状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字的结构的把握。同时,知道“舟”就是船的意思。字的音形义在直观的教学中,达到了统一。

“鸟”和“隹”都是鸟的意思,但是有所区分。作偏旁时,含同一个偏旁的鸟类,有共同的特点。为了加以区分,我制作了微课,展示了字源和字理。学生在看视频时,我让他们思考:这两个字表示的意思都是鸟,但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并结合课文中的几种鸟,就知道了含“鸟”字旁的鸟类尾巴都比较长,带有“隹”旁的鸟,尾巴都比较短。这样的识字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识字,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利用微课,联通识字和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把识字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识字教学生活化,就会使识字变得有情有境。同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让识字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逐渐明白,识字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识字,识字可以更好地生活。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把四个节日分别制成了四个微视频,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逐一出示。春节时包饺子、拜年时的热闹、温暖;清明时扫墓的庄重、严肃,踏青的欢快;端午时吃粽子,赛龙舟的生活场面;中秋时一家人团员,吃月饼时的幸福。这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时候教师逐一出示相关的词语,让生字词和生活场景连接起来。生字成了生活,成了画面。

又如,教学“秧苗、稻谷、庄稼”时,虽然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但是学生对一些庄稼并不了解。于是,我除了把秧苗、稻谷制成视频外,还把我们这儿的农作物都拍了下来,如,花生、山芋、玉米、高粱等,在教学时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词语时,结合画面,又认识了不同的农作物,收获了很多知识。

三、利用微课,让识字教学趣味化

直观演示和连接生活都是识字教学趣味化的手段,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情境,通过微课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感受中随文识字。课文情境的营造,直接呈现了课文内容,学生在观察中,不仅是在学习生字,也是在理解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蚂蚁和蝈蝈》一文,采取对比的方式,把两种小动物的表现展示了出来,画面感很强。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图画配音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形象化的微课,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对两种小动物的表现有了自己的评判。这时再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致很高,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又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把乌鸦喝水的过程,制成了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经过。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比如,出现了瓶子,教师板书出“瓶”字,让学生认读。看到乌鸦叼起小石子,引导学习“叼”字,看到水面在升高,问學生:能看到瓶子里的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从而,揭示出“渐渐”这个生词,认识“渐”字,理解渐渐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就会对识字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四、利用微课,辨别形近字

利用微课,把字形相近的字编排在一起,找出它们容易相混的地方,进行放大比较,或者从字理上进行寻根,找出差异,就能让形近字在学生的眼里,不再是那么难以区分。

比如,对“休”和“体”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我把“休”字做成了一幅图画: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让学生观察微视频: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不能猜一个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知道了这幅画表示“休”,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的意思。学生不仅通过图画认识了“休”字,也懂得了字义,更不至于和“体”字相混了。

再如,“鱼”和“龟”,两个都是象形字,并且字形相近,容易弄混,我把两个字的演变过程,用微课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特别引导区分最后一笔:为什么“鱼”的下面是一横,而“龟”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呢?学生通过外形的比较,一下子对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有了发现和感悟。就不会再把这两个字弄混淆了。

上一篇:职场英语:日程安排下一篇:参观创新创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