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教案(共10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法学法:采用“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多媒体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诱思自学
课前
准备 搜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的有关史料
搜集整理,在课前做好有效准备
布置课前任务并对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体会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生欣赏歌曲
走 进 课 堂
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自主
学习
学生结合导学案的设计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便于提出。
已确定的知识及时巩固利于反馈。
组织学生自主;指导参与学习,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矫正;并给予适时的精当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合作探究
展示
成果
交流
评价
“导学案”中基础知识部分
各小组在各自的展示区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反馈后巩固;
采取各种形式相互检测提问,彼此作出必要的评价
对学生的展示从效果和成果方面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精当点拨。 生成
问题
释难解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环节中肯定其他小组的成果;并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
建构“脑图”
见后面的注释1 根据学习的成果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找出历史事件的联系.在这环节中使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高和升华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分层评价
分层
检测
分层评价试题(必做和选做)附
利用本节课所学解答设置的问题,独立完成,相互批阅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课后自主研修
阅读:学习拓展 写一篇读后感
课下阅读后完成
注释1:
时间 时间
地点 人物
九一八事变 借口 西安事变 经过
经过 目的
结果 结果
意义
时间 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杨小金 戴晓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1)抄写词语(2)解释词义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纪正荣 杨小金 戴晓庆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指名读。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纪正荣 杨小金 戴晓庆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附: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敌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 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 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
四、教学重难点及措施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五、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为此我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百度音乐】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再听和想象
五、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七、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中,我采用“以述促读”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去领悟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最后从课堂效果反馈来看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学校: 青州市东夏初中姓名:尹立英
职称: 中学二级教师电话:
电子邮件:wangshirufeng999@163.com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2、演一演
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3、写一写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师: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是一个重要原因,谁能把客观存在讲出来?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桥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桥呢?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座桥,早在13世纪就被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知道这是那座桥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历史悠久、工艺精巧的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出示课题,学生质疑。
2.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3.出示字词,认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分段读文,边听边想:课文先介绍了( ),接着介绍了( ),最后介绍了( )。
2.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简单问题。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卢沟桥吗?
出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4.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卢沟桥的设计科学?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科学(学习写“设”)
小结: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卢沟桥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造型美观(学习写“型”)
5.从哪里可以看出卢沟桥的造型美观呢?
小结:卢沟桥不仅设计科学,而且造型美观。最有趣的就是桥柱子上的石狮子,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汇报)
(1)狮子的数量多。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狮子的姿态各异。
(找出描写狮子形态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
你们看,狮子的动作、神态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雕刻得多么逼真、传神啊!它们仿佛有了生命,大家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吧!(配乐读文)
过渡:作者的笔下,这些狮子活了。可我们知道它们只是古代工匠用石头雕刻出来的,是作者的什么让狮子们活了起来呢?(想象)
有了作者的想象,狮子活了。而狮子们的形态仅仅只有书中描写的这些吗?从哪看出来不止这些(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有很多其他形态的狮子)
那我们就像作者一样,也来想象一下,狮子们在做什么(学生看图,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6.积累描写形态的词语
过渡:这么多可爱的狮子,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最重要的一笔。每一尊狮子都栩栩如生,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卢沟桥的狮子吗?(学生汇报,出示齐读)
小结: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这就是概括法,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介绍“卢沟晓月”
卢沟桥的狮子独一无二,卢沟桥的景色更少异常秀美,引得无数帝王将相、黎民百姓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清朝皇帝乾隆曾亲笔题词“卢沟晓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再一次有力的证明卢沟桥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
8.学习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它们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是什么关系呢?
小结:这句话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围绕这句话来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的关系。这样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可以采用这种写法。
四、总结
教学难点:
卢沟桥是一处古迹,也是一处历史意义重大的建筑,这些内容与学生阅历、知识水平存在差距,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思考:
课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了一处著名的古迹,描述特点时想象合理,恰到好处,并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了解卢沟桥作为“七七事变”发生地的历史意义。
设计特色:
突出主线,读书自悟。
信息资料: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方的历史意义。
3. 学会生字、新词。
4. 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学习生字、新词。
3. 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改课题入新课。
1. 教师板书“狮子”并问学生看到这个词语想到了什么?
2. 补充板书“卢沟桥的狮子”想到了什么?
3. 改动板书“卢沟桥的石狮子”想到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质疑。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2. 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 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评论长短。
4. 引导学生就词、句、段质疑问难。
如: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文物工作者又是怎样数清楚的?课文写卢沟桥的狮子,为什么最后一段写“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三:抓住重点学课文。
1. 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 段话。
2. 指名读这段话,思考: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3. 图文对照学习重点句:“有的……好像……”哪些内容是讲作者看到的,哪些内容是作者想到的。
4.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狮子的特点。
5. 你还能想象出几种狮子的形态?
6. 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2自然段。
四:提供想象的空间。
文物工作者怎样数清楚狮子的数量的?你准备怎样数清楚?
五:课堂练习。
1. 模仿“有的……好像……”句式落笔练习.
2. 听记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了解“七七事变”的大致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地点和历史意义。
3. 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背诵第2自然段,导入新课。
二:汇报收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
1. 关于卢沟桥的资料,并结合第1自然段理解。
2. 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并结合第3自然段理解。
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三:朗读全文,升华感情。
四:课堂练习。
1. 用“甚至、大概”造句。
2. 搜集或写出几句歇后语。
板书:
数量之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 大小不一:甚至 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好像……
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能力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情感目标: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卢沟桥和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外,有一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片)这座桥就叫作卢沟桥。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对卢沟桥,你想知道些什么?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卢沟桥因横跨在卢沟水上而得名。卢沟桥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它始建于金大定29年,成于明昌三年,清朝康熙时毁于洪水,后又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三、指导看图。
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在文中将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
(1)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联、侵”是前鼻音。
“抗”是后鼻音。
“概”读“gài”,不读“kài”。
(2)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面,后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如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向学生介绍几则歇后语,或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联拱石桥:板画或出示图片,并问学生在那见过联拱时桥。
望柱:桥栏板之间的柱子。结合看图理解。
挑衅:借口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五、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在下面画上“”。
2.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后,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
4.通过全班交流,明确这些特点是这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分别说出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感受。相机解决: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5.重点探究“形态各异”的特点。
(1)课文描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谈谈打算怎么学。
可从文中找处描写狮子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想象狮子不同的形态。
可看图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并结合语言文字体会。
可通过边读边想,想象不同形态狮子的画面。
也可通过表演,再现狮子的不同形态。
还可结合句末的省略号,想象其他狮子的形态。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法,自读感悟后,全班交流讨论,适时评价,并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3)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你想说什么?
6.学生整体朗读第1——3自然段,注意读出欣赏、赞美的情感。
六、小结。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形,抄写生字词。
2.完成思考练习2。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
3.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理清层次。
2.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2.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3.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板书:
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
大小不一:甚至
形态各异:有的„„有的„„第一课件网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1、能够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学会分析和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思考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能够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思考题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能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
思考题3: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
例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2: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例2 导致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问题3:概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及表现。
三、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题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A、占领东北 B、变中国为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观条件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有利的客观因素是()A、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困难 C、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 D、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
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199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5、1933年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国民党将领是()
①冯玉祥 ②李济深 ③吉鸿昌 ④蔡廷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有()
①抗日游击队 ②抗日义勇军 ③抗日联军 A、①② B、③ C、① D、①③
7、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特点是()A、保留原东北军的指挥系统 B、形成独立的军事编制 C、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D、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
8、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要求是呼吁国民政府()A、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制订宪法,给人民民主权利 D、废除***,实现民主自由
9、九一八事变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纷纷举起抗日的旗帜,他们()①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④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革命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题
1、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幻想国际干预 B、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 C、借以削弱东北军力量 D、惧怕抗日力量强大威胁其统治地位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主要原因是()A、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明确的对日政策C、“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 D、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3、1933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D、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 4、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5、从根本上说,促使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抗日反蒋的因素是()A、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决定 B、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加深 C、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 D、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6、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武装,其中具有统一组织和领导的有()①抗日义勇军 ②抗日游击队 ③抗日联军 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⑤十九路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提高题
1、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妄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 ②为了摆脱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③欧美各国忙于国内经济危机 ④蒋介石政府正加紧“围剿”红军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论述,正确的是()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②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③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南下,美日矛盾加深 ④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反动政权的苟安,而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抗日,以换取民族危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力量的大小不同 C、两党矛盾尖锐 D、同日本关系的不同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年9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生的训词:“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的太重,而有害于国家。” ——《张学良文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服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四: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材料
三、材料四,概括张学良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张学良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对比材料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学习了77年前的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那段令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建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呀!或许中国当时是东方沉睡的雄狮,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苏醒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的成长记事簿抹下了乌黑的页。今天,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们要创造美好辉煌的历史。那段历史是耻辱,这座卢沟桥是那段历史的永恒的见证人,卢沟桥桥面上还有那场战争留下的痕迹。每当中华民族的后人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当年日本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上刻画了敌人的残忍和革命烈士的伟大。在我们的心中回放的是他们的身影,在我们耳边回荡的是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卢沟桥上洒下多少烈士的鲜血和生命,胸前的红领巾迎着风儿飘扬,那也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染成的。
如今,革命烈士已经安详地睡在烈士陵里,他们在天上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是呀!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我们一齐去创造。历史不容悔过,那就让我们抓紧未来,所以我们要发奋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强者,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汇报人:xiexiebang
【卢沟桥事变教案】推荐阅读:
卢沟谣合唱教案06-06
教案:《卢沟桥的狮子》鄂教版三年级上册12-17
卢沟桥课堂实录10-01
参观卢沟桥有感12-17
1《卢沟桥的狮子》10-11
卢沟桥课文主要内容12-28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