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共8篇)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1

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独辟创新管理思路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强化学生管理创新是我院管理上的一套起色的新思路。在以院长胡列博士的为首的学院领导下,推出一套新的创新理念,独特的教学方针,大胆的求实创业精神,使学校工作全面运转并大度化转色,尤其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

1)制度上的完善与全面化创新

在薛国强博士的带领下,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起色很快,形式见好,学风、校风、班风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尤其学院各系别的划分与专业的归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细致化,多样化,在坚持学院大方针的基础上,各系不同层次的推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学生违纪、查房、学会的量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全面化,完全拖开了传统管理模式,迈出了新的管理台阶。

2)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正在考虑)

二、管理干部建设,加速管理创新

学院注重基层干部的阶梯培养,因此干部的管理建设要加速的正规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的素质培养与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的创新

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我院管理上的大胆的创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中心任务。

继续做好辅导员的选留工作,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院学生中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形象工程”,让学生在心目中认识辅导员的所在,积极在干部当中开展“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的研讨活动,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辅导队伍存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同事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1)我们始终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要求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

(2)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专门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其三要“浑”,抓住作为辅导员(这是立足点)怎样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这是着眼点),从方法论这个层面深入进去,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化、专业化,使管理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2)学生干部纪要的创新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完全影响着我们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干部工作学校一直放在培养首要任务去抓,去年的第一期学生干部集训队的集训,整体上壮大了学生管理队伍,并且从培训当中脱颖出一部分出色的干部,在各个班级、学生会、院团委担任最要职务,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都着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当中有着很好的形象与较大的影响力,干部的培养把学生管理工作至于最高境界。

认真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指导和支持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搞好“推优入党”工作。配合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注重班级和宿舍建设,指导学生班级和宿舍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把学生班级和宿舍建设成为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集体。

(2)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积极维护社会和校园秩序,做一名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大学生。

(3)全面负责学生信息库建设,切实搞好综合测评,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奖励工作,及时表彰先进。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做好学生的学年鉴定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认真搞好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发放等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发动学生基层组织,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内容,学生组织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和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坚持“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原则,在学生组织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层次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乐园,锻炼健身、增强体质的场所和凝聚人心、融洽情感的驿站。

高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旗帜,充分调动学院和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机制、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多门类的文化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内容生动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学习之中、于竞赛之中、于娱乐之中,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表现、提高自我的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院教书育人的具体方针,也是我们管理部门的综合提高。

3)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方法的创新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针与实际指南,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经常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充分把握和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离校、军训、庆典活动、重大事件等教育环节和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才和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自觉养成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学风。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搞好学生网站建设,努力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机会和舞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2

现阶段所倡导的创新型高等教育实质上是知识经济衍生的新概念, 相对于脱离现实需求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型高等教育等机构分类而言, 具有整合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等自主创新特征, 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科研的基础支撑。上述概念与本文所沿用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

一、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分析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直接接轨, 对于现代高等教育变革而言是命运攸关的事业, 此类的事业管理在以往管理制度中尚属空白。可见,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为基础, 以整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为核心事业, 纳入产业经营理念和资本机制, 致力于构建推动国家和地方发展的经济中心, 从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且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廓清道路。

(一) 知识产权法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外部制度环境

政府颁布的科技立法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成为拉动知识经济的驱动力, 亦推动高校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特殊的利益组织, 其运行机制表现出半逐利性等市场属性。政府通过科技立法等途径, 鼓励和支持高校在知识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政府颁布的“知识产权法”为高校协调相关复杂的利益关系提供了制度环境和保障。例如,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专利与商标修正案》 (Bayh-Dole Act) [1]是美国实施知识产权法案的一个里程碑。高校是优秀人才、智力及科研资源集聚的场所, 能够依法凭借自身拥有的科技专利和人力资源有效参与市场交易和选择, 进而成为市场中的价格行为主体。这就意味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再只是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的公益事业, 还能够通过商业交换、价格行为及市场选择等市场配置回收成本和获得可观收益, 并且致力于构建服务地方的经济动力站, 从而将成为知识产业的真正主体和法人实体。

此外, 法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科研税收信贷”政策改革[2]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上述法案不仅确立知识产权的合法地位, 而且以减免税收为杠杆鼓励企业、高校和民间持续增加研发投资, 从而增大国家对科研的支撑力量。有学者称, 该法案对科研人员个体, 甚至对科研体制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3]这个观点不无道理, 因为知识产权法案的健全就在于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细化条款。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影响涉及到确定价值、利益分配、转让方法和途径以及拉动创业和就业的功能影响等。以“科研税收信贷”政策为例, 此类减免税收的措施不仅对鼓励全社会增大科研投入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更重要的是为专利所有者的投资创业、拓展技术转让的出路, 以及形成多元财政基础开拓新的前景。

(二)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管理的内部变革要求和结果

知识产业化激发起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内在需求,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的持续发展, 引发及激化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制度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人文和科学学科之间的矛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矛盾、新兴科技产业集团的管理问题, 科研评价的制度变革等问题。此类矛盾和问题在另一方面启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重点环节和某些趋势。传统高等教育的科研管理制度属于半封闭的一元体制, 即一元财政基础——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 一元管理——学术行政领导及行政机制, 一元结构——金字塔式教师职称结构。所谓半封闭的科研制度是指将科研和学术活动比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与外部的企业、行业、地方和城市当局, 社会团体等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或者缺乏相互间往来的内部需求。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变革起始于其科研制度倾向于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性的组织管理和制度机制, 其中如倡导产学研合作、为地方服务、建设大学科学园等都是变革的关键举措和主要历程。知识经济的理念和实证无疑将导致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质变革, 此类变革源发于高校科技创新事业对相适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的内在需求, 主要包括设置持续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业集团、构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结构、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和创业、开拓多元化资金渠道及基金会管理、对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等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功能分析是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因为认识结构及其功能组合是认识制度本身的关键, 尤其是诠释组织属性和运行机制的先决条件。宏观结构的范畴侧重于通过外部关系和社会活动的研究揭示制度环境的质量及制度机制的特征。本文以研讨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及合作活动为分析起点, 对制度建设的创新点、功能职责及实现途径进行重点诠释, 为下一步展开制度机制的特征分析奠定基础。

(一)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组织结构

笔者之所以构建图2-1所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 除了有助于对制度特性及运行机制进行要素和功能分析, 进而推动制度建设。产学研合作、大学—企业联合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都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尽管高校创办高科技产业园区也有近50年的历程, 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和创新探索等方面都积累了成功经验, 但是上述经验大都是偶然的、零散的和过渡性的措施, 缺少功能的整合、系统规划及规范化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依据制度建设的功能, 健全制度结构及整合各类功能均是获得规模发展的实现途径, 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向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本文构建的“宏观管理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是由已有组织和新型组织有机构成的, 包括以下三类组织机构: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机构及功能, 如产学研促进办公室等一类的组织, 无论该组织如何命名, 都赋予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校企合作等类似的职能;二是改革过渡性的领导机构, 构建行政性与服务性职能并行的新型权力机构, 如政府决策机构在某种意义演变为制度环境的营造者, 被赋予多部门联动规划和合作的联络人职能;三是现尚未设置的新型机构及职能, 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创新点包括独特的多边组织人员构成、运行企业管理机制, 以及实施同行评审, 由此形成上述新型组织的运行基础。科技创新委员会等类似的新型组织的构建和增设使上述制度建设增添了多元化和开放性等组织属性的色彩。

图2-1中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组织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多功能知识管理的三层结构:第一层是权力机构, 赋予营造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的职责, 构建多方合作的创新平台;第二层由多个利益方构成的 (委托式) 多边组织, [4]赋予执行政策、确立资助重点和标准、评审监督、资源配置和处理投诉等执行职能;第三层由多种功能部门构成, 在相对独立的业务领域行使服务职责, 及承担多样化职能, 包括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新型企业孵化、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实施基金会管理、资助大学教学推广以及管理大学教学资金分配等。上述多元化结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 具有不同于行政制度及企业制度的基础特征, 即以减少分层 (纵向拉平) 缓和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冲突, 强化行政机构的服务职能, 使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并行不悖;并实行业务核心化的战略管理, 即在横向上拓宽, 增添核心技术单位, 推行自主管理。重视将模块化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 培育科研制度内在的中立性, 以此有别于纯粹的企业管理制度。

从上述组织结构来看, 机制运行的主体包括政府、大学、产业界、社会各方、校友企业家及公民个体, 主要目标即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多方交流平台, 及营造产学研合作的制度环境, 并且试图确保全部 (来自政府、政府及其它各方的) 科研经费在倾向于满足政府或其它投资方意图的前提下获得合理使用及较佳的市场收益。

(二)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组织功能

构成宏观管理制度结构的各类机构及职能如下。

1. 决策机构 (权力机构)

决策机构系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权力机构, 是宏观管理制度的分层组织网络中的领导机构, 辐射范围涵盖所有相关部门和行业, 主要包括立法机构、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工业部等联动计划和实施。决策内容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相关科研拨款的预算及政策, 包括年度预算、专项资助和科研合同, 及实施措施等;二是通过科技立法等途径, 有效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 打造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平台, 并且承担多方合作的联络人的角色。上述机构做出的各项决策主要通过它的执行委员会如科技创新委员会进行政策传达、咨询、及资金分配与成果评价等。

2. 科技创新委员会 (多边组织)

在已有的相关成果中, 高校科技创新委员会尚属于一类伴随知识经济而生的新型机构。作为新型机构对应我国高等院校相当于总校决策的执行机构。其区别于传统的高校管理机构的特点, 就在于它以促进政府、大学和企业联络和合作为己任, 一切为了内外结合, 并以之为核心。因此, 企业管理 (例如董事会机制) 和委托式同行评审制度形成此类机构的运行基础, 是校办科技创新产业集团的直属领导机构。具体来说, 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以政府、地方、大学、企业和行业, 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协商为核心特点, 各界人员的构成比例应写入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它是一个典型适用于在多利益群体之间协调利益的开放性多边组织。其组织属性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纳入开放性和多元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例如董事会机制有助于推动大学与企业持续合作的进行, 亦对构建校办产业集团提供适合的制度环境;二是知识管理和核心技术组织普遍具备的中立性, 即具有半逐利性和不完全市场化等特征的知识产业集团所表现出的组织属性, 其意义在于推动知识经济中大学越来越多行使多边组织属性, 而与依靠内部优势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途径来证明大学存在的合理性等单向组织的传统特点之间划出一个日趋清晰的边界。

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负责促进大学和工业界的联络和合作, 制定科技成果收益等利益分配机制, 负责相关科技法令和政策解释与咨询, 赋有确立质量标准、部署和推动绩效评估, 以及监督审核的职责等。

例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创新和科技委员会”创立于1998年, 以促进大学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为宗旨。此类机构相比大陆同类机构的显著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开放性和多元化为特性的专家型组织, 其政策咨询和科技资助等服务职能更胜于其行政职能;二是该委员会对大学与企业合作作出了多方面的诠释, 包括以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与就业、大学教学推广, 以及继续教育等四个方面为主要工作任务, 立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为该地区的大学与企业合作提供科研资助和四方支撑;三是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实现香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 扶持和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由此可见, 诸如此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无论其如何命名, 均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导、管理和咨询机构, 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 其功能表现于引导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内外结合的开放性, 及拥有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属性。

3. 功能部门

一是产学研促进办公室。我国的高等院校为推动校企合作大都设置此类机构, 如技术转化办公室、应用科学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等。该办公室主要负责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络, 促进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包括以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宗旨, 制定中短期产学研合作立项课题, 及对上述课题研究进行资助;面向企业和大学产业部进行相关政策、法令、研发投资意向与技术合作进行咨询和服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有效促进大学与企业间的人力资源共享和流动, 组织专家和研究生入驻企业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支持创建多个大学生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可见,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可以集中在校企科技联合攻关和交流领域, 也可以确立更加宽泛的外围, 包括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业、科技产业孵化等。

二是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主管来自政府的年度科研经费, 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科研合同和研发经费、企业的研发合同、R&D公司的投资、社会团体和各类基金会的委托合同以及个人捐赠等。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职能除了资金管理之外, 还承担了资源配置及绩效评估等职责。此外, 有些地方、行业和高校尝试纳入基金会机制对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校创新系统进行资金管理, 此类尝试为创新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做出贡献。

三是大学教学资助委员会。在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 大学教学资助是一项主要职能。大学教学推广在如下几方面为高校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一方面是推动理工科教育的时代变革, 步入以质量保障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并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宗旨, 扩大职业训练和就业培训的规模, 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为学习型社会和企业界提供广泛必需的教学服务, 强化其就业功能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以资助和加强基础研究为立足点, 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就扩大大学教学推广的社会效益而言, 香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亦提供了一个有借鉴意义的案例。香港政府为资助大学理工教学设立了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研究资助局, 它们是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政府咨询机构。[5]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香港的大学及理工教育未来发展及其所需经费问题, 给政府提供建议, 并负责管理各高等院校的教学资助拨款事宜。由此可见, 香港政府、市民社会及大学机构在重视大学教学推广并设立半官方机构实行有效管理和资金支持等方面, 为我们构建区域和高校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及拓展其富于潜力的教学传统功能, 都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三、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特征

伴随知识产业在经济社会中重要性与日俱增, 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从偶合演进到可持续发展。就大学和高校运行的财政基础来说, 主要支撑还是来自政府拨款, 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在高校年度总收入中的比例一般徘徊在4%~5%, 即使在发达国家来自产业界资金比例最高的美国也不超过8%。[6]随着政府拨款在高校预算中比例逐年降低, 表明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必然建立在多元财政基础上, 多样资金来源迫使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更为灵活的改革。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就是变革的核心, 由此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宏观管理制度浮现上来, 并得以成熟发展。

就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而言, 从决策机构、管理体系的结构分析到功能单位的设置都表现出开放性、纳入资本机制及协调多元利益等特征, 进而呈现出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转型等趋势。

(一) 以内外结合为核心的开放性构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之运行机制的基础特征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宗旨是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作为, 因此, 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内外结合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特征。决策和执行机构的人员构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呈现出开放性等显著特征。决策机构颁布的政策和法令大都是政府几个部门联动规划的结果, 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议事规程实际上成为政府、企业、地方及高校多个主体表达愿望和实现合作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领导机构, 与高校的总校决策密切配合, 影响着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 科技创新委员会在信息传达和运行机制上兼有行政和咨询功能, 并且有效影响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更为开放的制度已经成为宏观管理制度变革的亮点。此类机制在促进信息上传下达, 纳入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企业界、社会各界及校友的多样化需求, 及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大学和企业实现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有益贡献, 并且有助于体现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转型的优势。

(二) 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和创业, 实施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基金会管理机制

健全多元化财政基础是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及改革管理制度的关键步骤。纳入资本机制, 不仅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 而且对成果转化、科技入股、合资合办企业、及创业和就业提供有效推动和资金支撑。概括而言, 多元化财政基础主要表现为多元财政制度和多元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其中, 多元资金管理即募集、分配和管理来自政府、政府以外的社会各方的资金, 以及为高校科技创新事业提供所必需的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 吸引风险资本入股和扩大投资形成了高校科技产业集团变革其财政制度运行机制的关键需求。而多元资金管理变革的关键因素表现在其所承担的两项主要任务, 一是实施绩效拨款, 鼓励公平竞争;二是纳入资本机制, 从事适当资本融资和投资业务, 构建有利于集聚零散的研发资金及公益投资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 将优势资本用于构建鼓励创业和企业孵化的种子基金会等。在资金管理、资源配置、评价监控等方面, 多元财政制度和基金会管理通常采用委托式同行评价等制度或方式。

以香港的创新基金管理机制为例, 由教育署设置的“大学基金委员会”负责所有公办大学及其分支机构的政府预算拨款。[7]此外, 香港工业署创办工业支持基金和服务支持基金等基金组织, 均属于一类用于鼓励大学教授与公司合作、大学服务于工业界的R&D资金管理机构。除创办基金会之外, 香港工业署还制定一些资助计划, 如允许大学生求学期间为公司工作, 大学和公司分担学生工资, 工作经历可以抵消相当的学分, 香港工业署亦参与制定联合研究配套基金计划, 以实现大学与工业的合作。

由此可见, 缓冲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隔阂是基金会管理机制的基本优势。在基金会管理制度中, 具有明显区别于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制度特征和功能影响, 包括具有半官方的专家组织属性、为多元渠道的资金管理提供桥接型的互通环境、整合零散资金促进行业资助联动计划的实施, 以及维持公益资金管理的属性。

(三) 知识经济凸显高等院校日益从象牙之塔转变为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

政府、地方、大学和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多元主体。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速其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时常表现出“产品的营销商”和“逐利的经济人”等特征, 自此颠覆了象牙塔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实际上, 现今的大学已经获得转型, 成为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 (请参阅本文相关“多边组织属性”的注释) , 是一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的、以多元化特征为核心的组织, 例如:在技术专利、技术入股及合资经营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中, 涉及到政府、大学、企业及教授个体等多个利益方, 其中, 协调利益关系, 确立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已经成为推行和落实知识产权法的关键环节。

综上, 大学及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多元利益交织网络中的协调者角色。因高等学府所固有属性的复杂性, 其成本无法精确核算, 也缺少典型的生产过程, 而且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实际上不能直接投入市场应用, 因此, 大学并不能成为一类完全的企业或公司, 明显具有不完全的市场性和逐利性, 这也就决定了高校依凭其天生的中立气质充当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的多边组织。

摘要:政府通过科技立法等途径鼓励和资助现代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中的行为主体。知识产业化激发起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内在需求。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组织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结构, 以多元化和开放性科研管理为关键特征。从高校科技创新委员会结构及功能来看, 高校科技创新事业管理的制度变革和创新焦点主要包括:设置知识产业集团、构建多元化科研管理制度、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及构建多元财政基础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表现出三个特征:以内外结合为核心的开放性作为基础特征;纳入资本机制和实施基金会管理机制;知识经济推动高等院校从象牙之塔变身为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

关键词:创新型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高校科技创新委员会,多边组织属性

注释

1[1]1980年, 美国政府颁布《专利与商标修正案》, 允许大学拥有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作为专利, 并特许给中小企业生产和发展。该法案不仅保障大学师生个人申请和拥有技术专利的利益归属, 而且鼓励大学在大学科技商业化过程中转型成为交易中的主体和自己产品的营销者。

2[2][3]根据科研税收信贷政策, 企业在第一年用于R&D (研究和发展) 开支的50%可以免税, 以后每年所增加的R&D投资的50%可享受免税。这项政策有效地鼓励了企业大力增加在科研方面的投入。1999年财政预算法决定将“科研税收信贷”措施延长5年, 面向所有企业。新兴企业、愿意申报科研税收信贷的企业, 以及一直享受科研税收信贷的企业都可以享受到这项政策的减税优惠。对于一直享受“科研税收信贷”的企业, 可免除负增长部分的税收。上述资料摘自: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

3[4]本文的多边组织是属于一类适用于在多个利益群体之间协调利益的组织机构, 即相对于单边组织的意义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多边组织属性尤其指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利益协调、不完全逐利性等科技管理机制和过程, 赋予现代大学、高等院校和科研组织等此类的知识产业集团以多元化、开放性和中立性为中心的组织属性。

4[5][7]周光礼.中国院校研究案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327.

深化管理 促进科技创新 篇3

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非常重视项目申报动员工作。早在2002年初他们就组织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动员大会,结果当年申报的数量达到历史峰值。

为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校科技处帮助指导教师填好申报书,并且先后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委有关学部人员来校举办课题申报专题讲座,大大方便了教师和研究人员,避免了许多弯路。

北京科技大学在项目管理中勤于总结经验,经验证明在有关部门发布项目指南后再组织申报,这样操作的命中率很低,为此,他们未雨绸缪,提前搞好项目设计,努力参与项目指南建议的编写工作,尽量使该校的研究内容符合指南,争取项目申报的主动权。这一“抢半拍”的做法,使学校在“2004年军工配套项目”中完成了6个项目的立项。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在“973”项目及配套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项目申请中都沿用了这一成功做法。

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发布项目申报信息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通过相关网络及时多渠道获取信息,并通过电话、电邮、公告、校园网、下发通知等多种手段迅速传达,确保申报信息渠道的畅通。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在申请“863”、“973”、军工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博士点基金课题的申报中,注重突出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学校对项目组织的调控能力,坚持项目的联合、整合,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增强项目申报竞争力,体现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例如,相关重大创新项目建议的申报工作中,科技处组织以材料学科为龙头,充分发挥信息、机械学科的优势,为各学科的沟通与密切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完成了符合上级要求的项目建议书。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积极促成厂校合作

为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和人才优势,北京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与有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的合作方式,打破了以往“单兵作战”和“小分队作战”的模式,以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为目标,采取由校内多学院、多学术梯队构筑的大兵团作战模式,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分别与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北京伟豪铝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协议,围绕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伟豪铝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需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三年,北京科技大学与企业合作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2年横向课题的各项指标均比2001年有了较大增长。2003年在2002年较大增长的基础仍保持着强劲地增长势头。

优化科研环境

拓宽科研渠道

北京科技大学科研工作着力于解决国家冶金、材料工业现代化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研究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和冶金、材料工业等重大关键工艺技术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共建成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断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科技部新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UNDP-国家科委腐蚀与防护中心、科技部教育部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在这里聚集着由该校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一批颇具潜力的,诸如长江学者等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的强大的脑力资源。在科研体制上通过组建学科梯队,初步解决了学术队伍分散化、个体化问题,建设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了以学科梯队为组织单元,以项目为引导,以研究基地为依托的科研创新体系。

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开发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装备了一批符合当今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添置了近1.2亿元的研究开发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科研开发硬件环境。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研潜能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探索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注重协调科技管理体制中的集中与分散、激励与规范、抓大与放小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适合新时期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特别是“北京科技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后,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奖励办法规定“凡课题负责人当年科研软件费到款累计超过100万元的,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对于专利的鼓励政策,采取除补助前期申请费、代理费外,专利授权后发明专利奖励2000元,实用新型专利奖励1000元。奖励政策实施后,个人年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由2001年的4名增加到2003年的17名,2003年,他们的科研软件费之和占了学校总科研软件费的30%。专利申请量也连年取得突破性增长, 2003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23项,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北京高校第四。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篇4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

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我们城市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加速提高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是加速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体制的惯性较大。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着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实现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转轨:要通过企业和产业的再构造,实现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工业转轨、由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由计划经济运行模式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转轨。显然,这种转轨离开了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大批量民营创业企业的诞生。民营创业企业发展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就会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就会逐步增强。而没有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创业支持,这样势必使得创业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进而延缓武汉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进程。其次,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城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动机,是实现城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没有完善而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就无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强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先进智力的支持,更无法建成一大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充满竞争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城市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沦为空谈。

在全球“新经济”大趋势的推动下,为抢占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升级,国内各主要省和中心城市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立一种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武汉来说,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契机,通过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极为优越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对于加速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面构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创新机制、新的创新体制、新的创新制度和新的创新环境。检验武汉城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否完善、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否达到,主要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在知识生产、知识流动与知识应用各环节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各创新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政府之间是否实现良性互动、协同配套;二是这个体系能否最大限度地容纳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能否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其直接标志是:在一定阶段,有没有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群落诞生,有没有一批新型的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战略性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十一五”期间应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大幅度向企业集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中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决定着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发挥状况。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层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引导。

对于在武汉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新产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要通过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若干个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武汉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的前瞻性和高风险性,在创新投入上,政府应予以

重点扶持,要通过政府资助、风险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形式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般性的民营科技创业企业、区街乡镇企业,也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多方面的创新支持。

针对武汉地区绝大多数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在非市属的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这一体制特征,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措施,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特别是

大中型企业集中。要抓住中央、省属在汉科研院所转制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推动其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引导一批科技人才在本地区创业,引导—批成果在本地区转化。在开发性院所全面转制基础上,继续深化公益类和农业类院所的改革。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吸纳、稳定一批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为创新、创业的战略高地,大力发展高科技创业企业,推动现代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的摇篮,也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科技人才创业的战略基地。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中心数量的扩张和素质的提升,创建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创业企业的机制,在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上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实现本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工业商业企业、金融投资银行、外资财团、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资本优势,全面整合社会闲置资本资源,发展各种产权组织形式的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以及大学科技园、留学生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孵化组织。现代科技园区在本质上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基地。要加强园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接,使科技园区成为创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高地。

第三,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力争在若干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作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选择。要聚焦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技术领域,设立若干个能够对武汉产业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科技攻关项目,集中目标,进行攻关,力争取得若干项原创性突破。要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调动有实力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积极性,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科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中央在汉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中央在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合作攻关。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础上,推动双方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建设成为实现武汉区域性知识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突破的战略基地。

第四,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根本大计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事业是否真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要抓住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投入的契机,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运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集群,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地。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并通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明确政策,以项目为牵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和舞台,使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挥才能,体现价值。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创造、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体制与法制环境,建立“产业导向”、“环境导向”和“资本导向”的人才配置新机制,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好范文版权所有!

企业如何搞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5

企业要着力推进以核心技术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多措并举,建立创新保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采取制度引导、总体规划等方法,促进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交流,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确保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同时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对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内企业之一,2001年、2002年,公司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和11.9%,2005年华为销售收入453亿元,研发与开发投入为60多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3%。

(二)、要加强市场分析,确立真正的创新主体。在主体定位上,突出企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创新责任,必须强化企业科研部门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研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角作用。在目标选择上,突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创新中获利,在获利中增强创新冲动。在理念培育上,突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增强科技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培育一支懂管理、善经营、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三)、要重点突破,大力提升创新设施支撑力。创新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只有夯实基础支撑,才能形成长效、永继的创新能力。要积极寻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创新服务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形成域性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整体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松日集团从一开始就花大量资金引进一系列国际先进科研设备,使得公司研发和生产能力有了大的提高。

(四)、要拓宽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广纳贤才,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队伍,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集中财力、物力,多渠道引进高素质人才和采用导师带徒、高校深造、项目锻炼、海外培训等各种途径,有重点地培养企业急需的紧缺和一流人力;选择海外著名大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人才到那里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营造一种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从而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重视紧缺人才的引进。要不惜重金,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的人才资源,采用共建开发基地,合作开发项目、委托培训、咨询交流等方式,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进入企业。松日集团一贯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从台湾、日本等高薪聘请高级工程师,从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聘请多名教授、硕士生到公司研发中心搞科研,并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公司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五)、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技术创新的考核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要努力构建科技创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千方百计引进关键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调整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使企业技术骨干的收入率先与人才市场接轨。实行新产品销售利润提成办法,把新产品开发与效益直接挂钩,对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可连续三年从新产品利润中以不低于5%的比例予以奖励,鼓励企业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分配方式,允许优秀人才不受比例限制的以技术、知识入股,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可按一定比例给予股权或期权奖励,对技术人员收入上不封顶。松日集团通过技术入股,管理人才持股和期权等方式建立起各种相应制度,在公司内部建立起集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以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价值,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理念,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出极大的内在动力。

(六)、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面向市场开发创新,面向行业提供服务,面向社会整合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技术中心运行机制。要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确立技术中心的目标和定位,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和交流,共建研发中心、互派技术专家,或走出去到世界科技前沿建立研发机构和设计中心,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进行技术扩张,掌握关键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力量,建立面向行业、开放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发挥集成优势,提高企业对行业共性、关键、前沿性技术的开发能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成果、带技术进入企业,成为学科带头人,并创造良好条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的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起点。

(七)、重视知识产权,提高员工知识产权意识。先看下一个案例:2003年1月23日,思科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地方法院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在美国的两家分公司(华为美国公司、FutureWei技术公司),称华为在美国销售的Quidway路由器和转换器侵犯其专利,盗用包括源代码在内的思科IOS软件,抄袭思科拥有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资料并侵犯思科其他多项专利。思科,世界最大的网络及电信设备制造商,在2002财年营业额为189亿美元;华为,中国实力最强的网络及电信设备制造商,在2002财年营业额为220亿元人民币。与在世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思科虽然在中国的路由器和网络交换机等方面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但在中国,他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华为,华为与思科几乎在全线产品上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思科之所以选择在美国状告中国华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打入了思科的“老巢”。据称,思科在亚太区的收入仅相当于其在美国纽约一个地区的收入。美国市场是思科的发家之地,也是其每年业绩的主要来源之一。华为“登陆”美国市场,踩在了思科的痛处。

2003年6月初,美国德克萨斯州Marshall的地区法官签署了一份初步禁令,禁止华为使用在思科路由器上运行的部分软件,同时禁止华为使用网上求助文档和用户手册。但该法官拒绝在更大范围上禁止华为使用思科所有路由器软件。对此,控辩双方都宣布,此项判决是他们的胜利。2004年7月28日,在经历了1年6个月零5天的进退之后,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案最终以和解拉上了幕布。

华为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好的诉讼结果?就是因为华为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知识产权给公司带来的巨大的价值,重视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5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交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249件,在全球申请人中排名第37,超过其老对手美国思科公司的212件,并且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0%。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自2002年以来,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与其他跨国公司不相上下。截至去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9600件,申请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1574件,其中90%属于发明专利。2005年深圳华为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164件,位居全国第一。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竞争体现在市场上,市场上的竞争体现在产品上,产品的竞争体现在技术上,技术的竞争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上。

广东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解读 篇6

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以科技学术为龙头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一、立项原则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college studen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program,以下简称STCP立项原则为“四个注重”: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课题实效。

二、立项范围与内容

STCP立项课题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目的意义明确、立论根据充足、研究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具备的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性研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 1.发明、创作、设计等项目;2.应用性、创新性研究项目;3.有关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经费以教师的经费为主;4.为参加国家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5.社会调研项目;6.其他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三、资助对象

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申请。要求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项目小组。但每个人不得交叉申报。按时完成项目的人员或研究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中期检查成绩优异者,可以再次申请或追加经费。未完成项目的人员不得再次申请。

申请的课题应当由1~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四、组织领导

1.学校设立STCP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项目的规划、评审和监督检查。

2.各学院设立院级STCP管理办公室,院级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申报、推荐、项目的过程管理。

五、项目申报

1.每学期初申报,每年资助100项。

2.申请者须填写《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申请书》(简称《申请书》,一式三份,提交学院STCP管理办公室。

3.学院组成专家组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筛选和评选,按指标报校STCP管理办公室。

4.校STCP管理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上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后公示结果并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

5.评审组审定主要着重以下几点:是否已有相同和类似项目并完成;研究内容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和特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是否可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设备、人员及经费是否保证项目完成需要。

六、项目经费与经费支出

1.设立广东白云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college studen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fund,简称STCF,每年拨专款15万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STCP。

2.立项的资助额度为:一般资助1000-1500元/项;重点课题资助额度必须经学校审批。经费划入学院专用帐户,由学院负责管理。

3.立项属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时,应从相应科研经费中至少配套等额经费。

4.课题经费开支范围:(1科研业务费,主要指测试、分析费、业务资料费、论文印刷费、调研费等;(2实验材料费,主要指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品购置费。

(3其他费用。

5.课题经费报批以课题为核算单位,原则上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报销费用一般不超过总经费的50%;第二次审批在当年年底前课题结题审查合格后进行。未能按期结项或结项达不到要求者,剩余的经费不再审批,并追回已使用的经费。

6.课题负责人凭实际使用经费的正式发票,经指导教师和管理办公室审核后,经分管院长审核批准。项目负责人应做到节约开支、专款专用。

七、项目管理

1.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TCF资助的课题原则上一年内完成,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完成的,应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院STCP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报校STCP管理办公室批准。所有毕业班的同学申报的课题必须在毕业离校前完成。

2.院STCP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必要时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主要内容有:科研计划执行情况,课题研究进展状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费开支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对确因主观原因造成课题进展不力的,责令限期改进,必要时暂停使用课题经费,直至撤销其课题,并追回其使用经费。

3.课题负责人不得随意更换。课题负责人因故或不宜继续主持课题的,由所在学院STCP管理办公室提出变更意见,并经校STCP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方可。

4.课题负责人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完成已批准课题者,将视情况追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

八、项目结题

1.立项课题的结题形式为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发明创造等,课题结束后按计划规定的形式验收。

2.课题研究执行到规定期限内,应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并写出书面研究工作报告,做好成果鉴定和评审准备工作。

3.课题能否结题以校STCP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意见为准。

4.校STCP管理办公室每年对结题课题进行清理,并对最终成果进行归档。不提交科研档案或档案不完整的课题,不予结题。归档材料包括:(1课题申报书、研究计划、研究报告等;(2课题执行情况检查表、中期成果等;(3课题完成总结、经费决算等;(4成果鉴定材料、已出版的著作、已发表的论文或经鉴定已达到出版(发表要求的著作(论文手稿副本、数据图表、软件等;(5因故中止的课题,中间材料也应归档,并附情况说明。(6其他应该归档的材料。

5.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提交《结题报告书》,并附上论文或成果实物等。学院组织专家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学校将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汇报研究成果。

6.凡课题结题,课题负责人记2个创新学分,其余项目组成员每人记1个创新学分。对于获奖课题根据《广东白云学院关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获奖项目奖励标准的规定》给予学生适当奖励,同时记相应的创新学分。

7.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凡课题结题,一般课题指导教师工作量为10学时/项;重点课题指导教师工作量必须经学校审批。对于获奖课题按《广东白云学院关于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获奖项目奖励标准的规定》给予教师奖励。

8.利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TCF完成的科研成果属广东白云学院。发表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均应标明广东白云学院。

九、其它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附件:1.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 2.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期进度报告表 3.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 附件1 项目编号

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 项目申请书 学院名称: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申请者: 年级专业: 申请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广东白云学院 二○一一年制 说明

1、申请人要真实无误的填写各项内容,所填内容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2、如获准立项,本表即成为有约束力的协议,申请人要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本表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4、表格中的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需签字部分由相关人员以黑色钢笔或水笔签名。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5、项目必须先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所在学院组织初审后推荐上报。推荐上报的项目一式三份(均为原件报送教务处,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一、基本情况 1.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发明、创作、设计等□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社会调研□教师项目的子课题□创新性研究□其他

项目来源□自主立题□教师指导选题起止时间自年月至年月申请金额元 2.申请者情况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专业年级电话 E-mail 3.项目组成员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专业项目中的分工签字 4.指导教师情况 姓名职称专业 E-mail学院 电话签字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研究目标与结果: 4.研究进度及安排:

三、经费预算

预算支出科目金额(元主要用途 资料费 调研费 实验材料费 其它

四、审批情况 1.指导教师推荐意见: 签字:年月日2.学院意见: 学院(公章主管领导签名:年月日3.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意义、内容、方法、预期结果、经费预算等的评价: 结论:□同意(资助额度元□不同意 专家签字:年月日4.学校主管部门意见: 资助金额:元

公章:主管领导签名:年月日

附件2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期进度报告表项目编号:报告时间:年月日

课题名称立项类别 负责人主要成员

一、项目进展及已取得的成果情况:

二、经费开支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有何建议和要求:

五、导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

六、分管院长意见 签名(盖章:年月日

附件 3 项目编号: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 结题时间: 立项类别 主要成员 年 月 日

一、项目完成及取得的成果:

二、对承担项目的自我评价及建议:

三、经费使用情况:

四、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五、专家组评价意见: 年 月 日 专家签名(盖章):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创新管理,产业转化,水科技平台

1 前言

创新管理是一个过程, 是战略、技术、市场和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创新管理不仅在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网络媒体产业等取得成功运用, 在传统的水科技产业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得水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市场实现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和居民要求, 科技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同时构建并协调运作。企业在创新管理过程中建立惯例, 并适时打破旧惯例、不断建立一套完整的新惯例, 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在全面创新型科技管理过程中, 仅仅开发技术方面的能力或者片面的管理都是不够的, 以水科技转化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强调市场要素、技术要素、平台服务要素的全要素创新[1]的相互作用和全面协作。

2 水科技平台建设对全面创新管理的需求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供排水国家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平台, 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创新集成体, 而是以推动水工业的技术进步为目的, 不断实现水科技成果的生产实践和规模化应用。平台的核心是通过工程化和产业化, 成为科技信息的服务平台和人才转输平台。从这个目的出发, 要求平台引入全面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创新型企业也是指拥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制度创新为前提, 管理创新为保障的创新体系的企业[2], 在创新模式上有所突破, 在创新效果上有所反映, 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为民所用, 解决水资源重大工程的实际需求, 使科研成果快速上升到服务百姓、打造自主科技产业的阶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科技资源的有效集结和统筹配置的需要

为实现水科技技术体系快速建立、技术产业快速扩张, 技术应用快速覆盖, 对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和重新构建成为首要任务。现实情况中, 科学技术热点、科技研究重点方向、科技资金支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呈广泛分散状态, 社会力量中存在的各类科技资源互有交叉, 存在重复利用现象;科技资源生产出的技术成果在应用中表现松散, 相互支持力度不够;建立对科技资源的获取和优化管理和捕捉模式, 才可能形成政产学研用协调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体制, 进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

2.2 技术成果实现的需要

技术成果实现是工程中心科技平台的重要价值体现, 包括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管理的构建, 在现今的创新中体现为一种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 它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技术或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 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3]。在水资源技术领域, 各类技术的研究水平和实践水平良莠不齐, 存在层次分化现象。有的技术具备潜在的市场需求环境, 但在具体实践上存在瓶颈;有的技术成果与相关产业技术适应度结合不够, 不能有效发挥其利用效果;有的技术缺乏工程转化的便利条件, 始终停留在小试研究阶段。水科技平台对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集中在对有价值成果的二次开发和转化上, 核心是对技术成果的集成和工程化进行创新, 以及建立一套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2.3 水科技成果市场拓展的需要

技术成果的效益反应在市场投入和应用上;相应的市场转化模式, 包括有效利用政府组织指挥体系和政府资源, 对应用市场充分发掘, 合理定位;在市场拓展过程中建立有序和规范的信息采集系统, 形成成果价值转化的链条管理系统。

2.4 新型“产、学、研”水科技平台建设的需要

工程中心科技平台不仅是创新平台, 也是信息资源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 人才传输平台。在水资源技术应用领域, 单一的力量不能实现科技资源的价值, 需要与其他科技力量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来完成对技术成果的价值创造。高等院所、大型企业之间的相互链接, 能够取长补短, 在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人才培育、技术输出等重点环节实现互补性合作, 这种合作需要有效的联结机制来运作, 以期达到发挥各方优势的效果。

3 全面创新管理的实践探索

3.1 水科技平台全面创新管理的战略目标

3.1.1 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工程中心平台的技术与组织、制度、市场等非技术要素创新的协同体系, 促进技术要素的有效联结。

3.1.2 促进水资源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利用规范的创新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灵活的激励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各要素的有效合作, 提高水资源领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 增强市场应用份额。

3.1.3 促进新型“产、学、研”孵化平台的真实打造

通过建立纽带机制和良好合作机制, 形成水资源领域专业化工程研发实体和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成果多方位聚集和转化的实现。

3.1.4 促进开放式人才培育体系的建立

通过建立交流和培育机制, 实现人才的多层次交流和传输, 建立充分交流的人才科技平台。

3.2 全面创新管理的基本架构

全面创新管理以市场需求组织、科技资源优化、技术能效管理、成果价值提升、市场转化拓展以及人才服务体系为过程节点, 实现三个核心力量的建设:技术转化能力、成果集合能力和市场体现能力。

3.2.1 市场需求组织系统

包含两个方向,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尤其是产业市场和企业主导的技术选择;二是构建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以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 参考市场需求的技术选择。从市场出发, 到市场中去, 牢牢把握市场的反应和动态, 利用可能的技术机会, 解决技术选择的问题, 这过程中切忌一带而过的、程序式的、粗糙的市场分析。

(1) 重点跟踪:对国家级、地方级、企业级、市场动态等各类不同的科技资源和市场信息, 通过跟进各类科技项目信息等方式, 及时了解, 实时分析, 筛选和确定技术方向和实施重点;

(2) 定期访谈:及时与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探讨和沙龙, 实时了解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和科技需求, 对症下药, 整合企业的技术问题和科技需求;

(3) 适时组织:结合需求对技术方向进行发掘、明确创新过程和实现途径, 对技术需求进行系统化和层次化筛选, 确定重点方向和专项技术, 回答“科技怎么做”的问题, 为科技实施提供明确的路线;

(4) 有效整合:对技术创造效益的类项重点分解, 对科技资源进行轻重缓急和长远期划分, 提出较为明晰的技术实现路径。

3.2.2 科技资源优化系统

包括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4个方面, 重点在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的优化投入上。

(1) 科技财力资源的重点使用。科技投入是科技财力资源的一种, 也是科技创新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对科技资金进行重点项目投入, 集中投入, 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寻求政府计划、地方计划、企业横向资金等多种科技投入的组合, 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和地方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2) 科技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技术服务的覆盖和市场扩散, 利用共享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库等方式, 制定共享办法, 获取外部价值科技信息和资源;

(3) 科技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不同层次的科技需求和重点项目, 建立技术市场需求库, 依据科技价值实现的重要性进行科技资源人财物的优化投入;

(4) 科技人力资源的高效使用。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的方式, 将各种人力资源投入到各个局部的工作岗位, 使之与物质资源结合, 形成现实的“技术-管理”运动。

3.2.3 技术能效管理系统

(1) 多种创新形式结合。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协同创新等多种模式并用, 通过“部分创新外包”、“合作知识产权战略”、“成果效益共创共享”等操作办法, 拓展技术成果实现途径。

(2) 多种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加速技术成果的集成, 面向的市场服务以应用点-典型区域推广-发展地域扩张-全国范围的扩散模式, 形成“创新—市场—再创新”的良性营运机制, 快速提升行业竞争力。

(3) 多种成果转变方式结合。加强平台的交流功能, 部分基础研究实行外包的形式, 部分生产实践外包到供排水企业, 改变技术成果转变的思维模式, 缩短成果投入产出时间。

(4) 技术价值理念贯穿始终。推进“技术服务于市场, 价值体现于应用”的创新理念, 将技术创新的着眼点目标化, 提高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的市场反映能力, 重点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3.2.4 成果价值提升体系

科研, 特别是重大的科研, 是以技术劳动为核心要素而进行配置的“生产”, 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通过人才价值的实现来完成, 它是一种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生产”, 是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5]。

(1) 明确转化途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途径。在科技研发阶段, 从市场需求出发, 强调科技研发的前瞻性、应用性和市场性相结合原则;在成果转化和市场导入阶段, 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科技成果, 针对多个“单元”技术开展集成研究和工程化开发, 最终确定产业发展路线;在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阶段,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示范应用、组织协调、政策集成等手段, 以企业为主体, 带动社会资金进入, 利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扩大规模, 培育新的产业形态。

(2) 注重全要素发展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要素组合的过程。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基础设施、市场等, 是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从市场确认、资本参与、工程化实现、技术推广四个环节充分调动各类科技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3.2.5 市场转化拓展系统

(1) 以市场为焦点进行科技开发。市场应用的实体是水务企业, 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引导企业资金进入到科技创新体系。

(2) 有效利用政策资源进行市场拓展。水科技产品率先在试点范围水务行业内应用, 再进行区域性推广;企业对技术技术先行先用, 摸索一手参数, 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

3.2.6 人才服务体系

从制度建设出发, 以发展人才战略和成果战略为重点, 制定了创新人才制度,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

坚持“人才先行、科技领先”。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赢得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以人才先行为导向,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 统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长远规划, 开放式服务, 人才培养本着“立足当前、目标长远、积极筹划、超前打算”的原则, 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结构的优化, 进行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 全面统筹平台资源, 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

4 结语

从科技体制创新、科技团队建设、科技管理运作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管理, 构建起水科技活动的组织决策、资源配置、管理服务以及科研发展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规范和有序化科技活动, 在实践中应用到国家级工程中心科技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显著增强了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全面创新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水科技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 对于传统民生产业能够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章澍许庆瑞, 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 科研管理, 2004, Vol.25, No.4:70-76;

[2]冯海昱, 黄德春.创新型企业内涵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04)

[3]许庆瑞郑刚, 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 管理学报, Vol.3No.2, Mar.2006

[4]刘景江, 发展有效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自然辩证法通讯, Vol.28, Sum No162No2, 2006;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体系 山东省 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政府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对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思路是,基于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要素的结构关系,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三个层面考察创新体系状况。从优势和劣势把创新主体包括科技人才及优势学科梯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科技基地;创新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中介机构、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及创新发展等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分析

1. 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我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现今,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10万元以上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初步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 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 3%的速度增长, 2012年达到195.14亿元,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 ,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2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 42万人,两院院士达到33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 ,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8835件和10743件,数量居全国前列。

3. 技术创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 , 80%以上的机械、服装、化工、建材、造纸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监控技术。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的劣势分析

1.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据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主编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于第6名。中小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慢、档次低,高技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尚待加强,观念有待更新。除企业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而是把政府当作经营对象,面向政府争取资金和项目,尚未基于市场建立创新目标。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3. 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山东省公益类科技队伍近1万人。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公益类研究机构难以有效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入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入水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为1.5% ,高收入国家为2.2%。目前全国平均为1.34% ,北京达5.55% ,陕西2. 52% ,上海2.28% ,天津、江苏、浙江分别达1.96%、1.47%和1.22% ,而山东只有1. 05%。

4. 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地区、产业和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缺乏市场拉动和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并存,创新体系还没有处于激活状态。在我省人才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国有单位人才比例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出省200余人。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就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三、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具有“金字塔”式的合理比例结构的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人才,营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和人才库。二是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不论是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优秀人才,都要给其创造良好的事业氛围,使之有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通过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测评人才的绩效,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金有限, 政府投入也不足。2008年我省R&D占GDP的比例只有1.05,在全国排第12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R&D投入存在一个快速的提升,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是改变我省R&D投入水平低,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好的机遇期。我省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此外,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政府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在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广大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共性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引导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的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自主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的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为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

四、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按照目前银行通行的贷款模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而它们通常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因此,缓解企业资金紧缺问题,重点应当是从创新融资方式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着手。

1.创新融资方式,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贷款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开发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相比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对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规范,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状况。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是严格审核,慎重担保。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制定了“五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做到积极稳妥,慎重担保。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对A级以上企业优先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对B级以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据情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

二是银企配合,共防风险。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不能成为信用风险的“集合体”,损失赔偿的“归结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们建立了“五项制度”,即:信用评价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分级代偿制度、工作责任制度、代位追偿制度。

三是配套服务,促进发展。扶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为此,山东省政府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进行改制方案设计和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几年,我省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技术创新的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部分地区,但是地区间市场环境等“软环境”的差异对融资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持”方面,后者才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促进企业发展,山东省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

一是突出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等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专业技术研发协作平台。

二是培育科技企业,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培养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促进发展与规范运作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合作转化平台。以吸纳高层次人才、转化高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县(市)区与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园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强县区创新能力。以联盟合作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服务支持平台。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

四是整合基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利用区域创新基础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和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分散在驻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展开分类登记和分析测试,初步形成协作共用网络。由企业、中介机构联合投资组建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网络化制造、软件代理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是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目前我省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已相继落地,今后应继续依托载体平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等6个国家试点示范工程项目、20多项“863”计划以及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提升

(三)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型大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参与人才面对面的竞争比较困难,加之人才市场价格有被日益抬高的趋势。使得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如何通过激励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企业重点应当从待遇、事业、情感等方面留住人才,克服企业管理、技术等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打造学习型企业。企业可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在职员工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或强制规定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鉴定,以及组织项目集体攻关组进行技术交流和提高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企业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的机制

1. 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上一篇:开展中小学校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