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安排(通用8篇)
各社区党(总)支部:
按照全区宣传工作会议和全省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街道舆情信息报送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各社区党支部要保证每周至少报送一条舆情信息,字数不得少于200字,于每周四报送至街道办公室,并将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yxzlyqxx@163.com.2、各社区每月5日前报送一篇重点舆情分析报告,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并将电子版发送至上述邮箱。
3、舆情信息的内容既要有《2011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中的内容,又要做好充分反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中等新举措新进展新经验的及时报送。
区委宣传部对舆情信息工作实行通报制,每个季度在《城区新闻》上将予以公布排名,年终由区委宣传部舆情信息机构统计排名,成绩纳入今年宣传思想工作考核。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要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单纯报一些无关的信息和简讯之类的不算数。年终由区委宣传部统计排名。
英雄中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一年五月二七日 英雄中路街道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名单
组 长:杨为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副组长:崔 雨(街道信息员)成 员:岳
玲(蔡家巷社区信息员)沈 娜(县前巷社区信息员)史艳庭(府后社区信息员)何清华(东营社区信息员)王 蕾(莲花池社区信息员)2
2011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
一、总体要求
2011年舆情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省宣传工作会议和全国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大局、大事、大势”,着眼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进一步开阔视野、把握规律,突出重点、改进创新,健全机构、优化网络,切实增强反映速度、分析深度和对策建议实用程度,推动舆情信息工作进一步上台阶上水平。
1.认真做好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等方面舆情动态的收集报送。今年要重点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国两会、“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及开局等方面,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跟踪反映境内外舆情,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围绕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出现的突出问题,围绕社会建设方面的各项举措,收集反映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观点。
2.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动态动向。进一步配合抓好《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和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34号)的贯彻落实,及时反映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始终把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分析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扎实做好相关综合分析。要善于把握总体态势,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相关舆情走势的分析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境内外敌对势力借炒作热点敏感问题,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以及“司法独立”、“新闻自由”等的动向。密切关注境内外敌对势力借“6〃4”、“3〃14”、“7〃5”、“12〃10”世界人权日等敏感时间节点,进行炒作攻击的情况。密切关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敏感问题等宣扬错误观点的情况。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动向,以及有关“意见领袖”的观点和言论。
3.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舆情的跟踪分析。要密切关注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劳资冲突、司法个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及时反映各方面的看法意见和呼声要求。密切关注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入分析事态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公众思想心理、社会情绪的影响,提出做好应对工作和舆论引导的意见建议。及时收集报送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舆情,及时反映灾区干部群众的期盼愿望,关注境内外舆论的报道评价。要进一步完善相应工作制度机制,做好预案,确保随时有人在岗。
4.切实做好网络舆情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情况的 收集反映。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及时掌握网络热点、网络事件、网上思潮等方面的新情况新发展,既要关注网上舆情的整体情况,又要对一些热点事件、热点贴文博文、流行短信等做出快速反映,努力做到既全面准确地把握网络舆论场的总体态势,又敏锐地捕捉和反映可能引起社会思想波动的网言网语。同时,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分析各种网络现象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对社会心理、社会舆论可能带来的影响;继续跟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分析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对社会舆论、新闻宣传、媒体管理带来的影响。关注国外互联网发展、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新情况新做法。
5.着力加强境外涉华(包括涉晋)舆情的收集和分析研判。要及时反映境外舆论对我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国际地位作用等的评价议论,反映境外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等的评价议论。密切关注我双边多边关系、全球性议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的涉华(包括涉晋)舆情,关注境外舆论对涉及我主权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报道评论。收集报送境外舆论对我开展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舆论斗争的反映。密切关注西方反华势力炒作中国“威胁论”、“责任论”、“傲慢论”、“挑战论”等各种论调的言论。有条件的舆情信息直报点,既要针对一些涉华(包括涉晋)舆论热点进行专题分析,又要围绕一个时期境外涉华(包括涉晋)舆论的总体情况进行经常性研判。6.扎实做好“当前社会情绪情况”的专题调研和“第七次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近一段时间,已经围绕当前社会情绪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汇集分析。下一步,要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围绕社会情绪的倾向表现,社会情绪的特点及成因,并就做好群众工作、缓解社会情绪方面的对策建议,作进一步研究。今年,中宣部还将会同国家统计局及部分舆情信息直报点,开展第七次“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跟踪调查分析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
7.充分反映宣传思想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有关社会思潮、理论热点、舆论焦点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动态;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活动动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管理,营造网上良好舆论环境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整治情况及发现的问题;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8.充分反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经验新进展。围绕贯彻落 实全省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收集反映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收集反映社会各方面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大活动、重点工程、重要项目以及重大宣传战役等的评价建议。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反映各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新经验新做法。围绕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反映各地各部门的新举措新成效。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反映各地各部门的新探索新创造新进展。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收集报送工作的主动性。要注重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复杂社会动向中敏锐捕捉热点,及时发现苗头倾向,准确把握舆情态势,确保重大舆情不漏报、敏感舆情不缺位、苗头舆情早发现。
2.加强选题策划,增强收集报送工作的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大局、大事、大势”策划选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指导工作。
3.发挥各自优势,增强收集报送工作的特色。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注重反映具有自身工作特点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报送具有地域行业特色又对全局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的“原创性信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报送量。4.加强持续跟踪,增强收集报送工作的系统性。对影响大、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重大舆情,要全程跟踪反映。事前注意捕捉苗头,及时预警。事中密切跟踪,随时报送动态动向,及时研判态势走势,提出舆论引导建议。事后进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
关键词:舆情信息,选编,要点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是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互联网舆情信息工作是服务全局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舆情信息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在有关舆情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对加强和改进舆情信息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各级党委办公厅 (室) 和舆情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准确把握工作方向, 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做好舆情信息监测、收集、研判、编报工作, 为党委决策担负起“哨兵”“耳目”和参谋、助手作用。
一、舆情监测要广而专
舆情监测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基础。现在我国有400多万家网站、6亿多网民、微博用户3亿多人、微信活跃账号7亿多个, 每天互联网上产生300亿条信息。做好舆情监测, 要像鹰眼一样, 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捕捉到有关的重要信息、敏感信息。
(一) 从监看内容上, 做到浏览范围广与注意力集中的统一。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大事, 重点关注舆论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反应, 涉及党的建设的观点、意识形态领域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左”和右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动态舆情,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看法以及对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又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 捕捉舆论对本地区本部门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工作新举措、新做法的反应, 与本地区本部门相关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舆情, 涉及本地区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负面舆情等。
(二) 从监看对象上, 做到关注传统媒体与聚焦“两微一端”新媒体的统一。当前,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这既为舆情信息监看提供了新渠道新资源, 也增加了困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特点, 积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既牢牢盯住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不放松, 又强化互联网思维, 切实把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上来, 防止信息漏看漏报。主要盯紧三类新兴媒体:一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社交媒体账号, 比如, 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等。二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 它们凭借随时随地可用、移动便携性等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开设的自媒体及具有媒体属性的“大V”账号。同时, 还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 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 从中发现社会性舆情。
(三) 从监看手段上, 做到人工搜索与专业工具相结合。目前, 许多单位有专人负责舆情监看工作, 但舆情监看要想做得好, 光靠人工, 没有好的工具是万万不行的。一是要加强人工搜索。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监看工作, 有值班制度、有工作网络, 确保有人管事、有章办事, “第一时间”发现和报送舆情信息。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作用, 借助舆情监测信息系统通过相关的专业舆情软件监看舆情。舆情监测系统能够避免人工监看的局限, 对重大舆情及时发现、及时预警, 提供定性定量的研判分析, 自动生成舆情报告和各种统计数据, 将大大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与互联网科技公司、有关研发机构等“智库”合作, 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舆情监测信息系统或者建立合作机制购买服务。三是要强化信息立体收集。整合本部门本系统信息工作力量, 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沟通, 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 形成全方位、广角度监看舆情的工作格局,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二、信息筛选要新而趣
舆情信息筛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关键。时下舆情信息量巨大,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必须在海量的信息中“浪里淘金”, 在做好舆情监看的基础上, 为各级领导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新意的舆情信息。如何做好信息筛选工作, 归纳起来, 关键是要把握好“高、新、趣”的特点。
(一) 站位要高。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既包括本级党委领导, 也包括上级党委领导。舆情工作者决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选自己“喜欢”或“偏好”的信息, 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善于“兵谋帅事”, 跳出工作的小圈子在大局中找位置, 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和高度筛选信息, 切实提高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谋远虑, 善于“登高望远”, 能够从政治上、宏观上、战略上、理论上看问题, 挖掘普遍性、规律性、关键性的舆情。
(二) 角度要新。要关注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新的事例、新的动态、新的思想, 不能把信息变成工作简报和成绩反映。如果有些舆情信息服务对象事先已经从其它渠道知道, 我们提供的舆情信息就要体现新的角度、新的动态, 或者更具体、更深刻, 做到“老话新说、新话巧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有些事情看上去小, 但却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注意选编这些反映发展大势和趋势的信息, 既关注可能发酵的舆论热点, 又关注那些可能落地的行动性信息。要敏锐捕捉国内和国际上方方面面的新观点, 特别是那些有启发性、建设性的观点。
(三) 内容要有趣。这里的“有趣”, 不是“八卦”, 而是社会关注度高、又有价值的热点事件和社会趣闻, 这些事件和趣闻能够反映社会变迁, 能够为领导提供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这就需要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热点和焦点话题, 从这些话题中发现了解社会大众在关注什么以及价值取舍在哪里。比如, 2015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个事件, 就体现了好多法律问题、社会问题。首先是男打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是舆情24小时内彻底反转背后体现的舆情传播规律, 接着是网民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 还有女司机个人私生活很乱体现的社会普通人道德问题。从这样的社会趣闻中能够发现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值得领导关注。
三、分析研判要准而深
分析研判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研判, 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 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
(一) 要抓住“准确客观”这个生命线。舆情是民意的反映, 对同一个事物, 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 要注意综合性、层次性, 把不同群体的反映都收集起来, 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 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 这样才能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才能完整反映出舆论取向。
(二) 要抓住“利益”这个本质。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 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 将不会准确研判出舆情变化的走势。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 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反映舆情的本质。要想早、想深、想前、想万一, 见微知著, 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尽可能提出建议或处理意见。
(三) 要抓住“苗头性、倾向性”这个要害。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 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 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背后所隐含的内在政治态度, 要善于发现舆情中隐藏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只有善于对零散的、初级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 才能把民众的表面看法同背后包涵的政治诉求联系起来, 才能抓住要害, 形成有情况、有思想、有深度的舆情信息。尤其是在特别事件的即时分析研判中, 各种信息交织、情况复杂, 演变转换、转瞬即逝, 要提高捕捉关键信息、把握本质、识破意图的能力。
四、信息编报要快而精
信息编报是舆情信息工作的核心。有了好的信息素材, 还需要进行观点的提炼加工和文字的编辑处理, 才能成为一篇好的信息报送领导。因此, 提高信息的编辑处理加工和报送能力, 对提高信息质量非常重要。
(一) 编报快速。时效性是舆情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材料的根本特征之一, 时效直接决定舆情信息的价值。同一件事情, 报得快、反映及时, 它的价值就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越有利于领导及时了解、把握情况, 准确预测趋势, 从而掌握主动权。一条再好的信息如果错过了报送时机, 就为时已晚、难有大用, 甚至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对舆情信息工作者来说, 做舆情信息要与时间赛跑, 抢时间、抢速度, 做到收集快、编写快、报送快。探索建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快速反应机制,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二) 语言精炼。信息语言要求精炼、简洁, 惜字如金, 不铺陈、不过多叙述, 从标题到内容都充分体现短、平、快的特点。总体而言, 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 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基本要素, 但每一篇舆情信息并不都要具备所有要素, 有的可能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就足够了。“题好文一半”, 拟定标题, 要鲜明、准确、独特、简明, 一目了然。导语要以精练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 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主体部分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 把信息的主题叙述和阐释清楚。背景起着重要辅助作用, 但不是每一篇信息都一定要交代背景, 运用背景材料时, 既不能拖泥带水, 更不能冲淡主题。结尾是全文的概括、总结, 但也并非每篇信息必需的要素, 但凡有结尾, 都要注意避免头重脚轻, 意尽而言不止, 讲空话、套话, 落入俗套。
(三) 分门别类。要把握好不同类别信息的编写要求。通常来讲, 根据内容、性质和编写要求的不同, 舆情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类”“经验类”“分析类”和“观点类”等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 要按不同的要求去编写。“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 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 即“是什么”“结果如何”, 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 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经验类”信息要突出特色性, 把最有新意、最有特点、最能反映工作成效的内容凸现出来, 以区别于一般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分析类”信息要突出深度性, 提炼总结、归纳升华、预测走势, 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观点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 介绍有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便于工作中借鉴吸收和执行落实。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关于进一步加强舆情信息直报点和
舆情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
各乡(镇)、居委会、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舆情信息工作,推进舆情信息直报点和舆情信息员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舆情信息抓住主流、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积极作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直报点和信息员建设的重要意义 直报点是舆情信息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领导直接了解基层情况、掌握基层动态的重要途径。加强直报点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舆情信息工作提出的“要畅通民意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在“第一时间”掌握人民群众“第一呼声”的重要通道;是服务我县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有效方式。随着舆情信息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直报点在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员队伍是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主体,其力量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舆情信息的质量和舆情工作的成效。因此,进一步加强全县直报点和信息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县宣传思想
1文化战线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直报点建设
1、类别构成和建立程序。直报点分为县委宣传部直接管理的直报点(简称县管直报点)和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校管理的直报点(简称县分管直报点)两大类。县分管直报点由各乡(镇)、居委会、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数量审核建立,并报县委宣传部备案。
2、建立条件。高度重视舆情信息工作;有稳定的舆情信息收集渠道;有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具备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必要办公条件。
3、工作职责。一是组织协调本区域(本系统)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工作制度;二是收集、编写、报送本区域(本系统)舆情信息;三是与上级宣传部门加强联系,掌握信息报送要点,及时向有关领导反馈上级舆情部门掌握的本地热点舆情;四是积极开展信息调研,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完成上级下达的舆情信息分析研判任务;五是为信息员开展业务工作创造条件,安排其参加有关会议和业务培训。
4、日常管理。县分管直报点由县委宣传部直接管理,每月向县委宣传部报送10条舆情信息,每年年底进行考评,实行动态管理,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排名末位的将进行调整。县分管直报点由本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县委宣传部进行
工作指导。
三、信息员队伍建设
1、基本要求。一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并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二是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综合分析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三是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四是工作岗位相对固定。
2、确立程序。县管直报点的信息员(简称县管信息员)由上述各有关部门推荐审核后,报经县委宣传部批准确定,县管直报点至少要明确部门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和信息员各一名。县分管直报点的信息员(简称县分管信息员)由本单位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确定人数并审核后,报县委宣传部备案。
3、日常管理。县分管信息员在县委宣传部和本单位本部门协助下,按照舆情信息工作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确定一次,实行末位淘汰。县管直报点所属单位负责信息员的日常管理。各乡(镇)、居委会、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校负责本地信息员队伍的建立健全,至少要有一名信息员。
四、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报送内容
1、本区域(本系统)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特别是我县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舆情反映;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突发性重大事件的舆情反映;思想理论领域值得关注的动向。
2、干部群众对本区域(本系统)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舆情反映;对本区域(本系统)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性重大事件的舆情反映;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舆情动态。
3、各个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宣传动态;全省乃至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大举措,特别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
4、其它需要报送的内容。
五、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报送要求
1、保证时效。日常舆情报送要在每日上午10:00之前完成;突发性重大舆情,无论是下班、双休日或节假日,都要随时电话报送,防止重大舆情信息的漏报、迟报、瞒报、谎报。
2、注重质量。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坚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反映真实情况。动态类舆情要简明扼要;分析类舆情要把握本质;调研类舆情要有情况、有对策。标题要醒目,正文要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心里话”,尽可能引用群众语言,力求原汁原味,生动鲜活。
六、舆情信息报送程序及方法
县管直报点直接向县委宣传部报送信息。日常舆情信息由信息员以电子邮件方式直接报送;突发性重大事件和热点
舆情信息,信息员要直接向县委宣传部电话报送、传真报送。请各乡(镇)、居委会、县直各单位、各中小学校于月日前将县分管直报点推荐名单和有关人员名单报至县委宣传部。
邮箱:lfdnxuanchuanbu@163.com
联系电话:7722151
县舆情信息直报点推荐表
中共大宁县委宣传部
——我是怎样写舆情信息稿件的写工作信息,很早就开始了,就是1996年我刚调进市委宣传部那时起。当时,领导只是一般性的要求,大家往往注重从自己的工作出发,写一些工作经验性的信息。真正把舆情信息当成工作的紧迫任务,还得从2005年开始说起。2005年至2006年,我写作上报舆情信息稿件86篇,工作信息稿件在省、孝感市《宣传工作》单独编发8篇。2005年被孝感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学习型干部,回顾写作经历,我想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一、勤奋学习,适应写作舆情信息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舆情信息畅通渠道,作为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名干部,必须适应工作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的会议精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好写作舆情信息工作。2005年6月21日,我参加了孝感市舆情信息骨干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听取了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喻立平同志的专题讲座,记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受益匪浅。他讲了为什么要重视舆情信息、什么是舆情信息、舆情信息的特点、舆情信息与宣传信息的区别、舆情信息的分类、舆情信息的汇集、怎样提高舆情信息的上稿率、写舆情信息要注意的几点等八个方面。我所记的笔记,放在我的手提包里,一直伴着我的写作。我总是关注着有关舆情信息的相关资料,每每看到它时,总是如饥似渴地浏览,并且做出笔记。
二、善于思考,琢磨写作舆情信息的新点子
写作舆情信息,关键是抓选题,提炼社会各界群众或网民对国内国外发生大事的反映,包括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态度。写作工作经验信息,关键是挖掘工作亮点,进行总结归纳。这就要求舆情信息写作者,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在家里打开电脑,搜索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大网站,关注滚动的新闻快讯,查看“今日焦点”、“深水帖文”、“深度看点”等,对于最新发布的国内外大事,进行一番思考,然后选取重大的事件,进行相关搜索,将自己的选题发布在新浪网“汉川舆情”的博客上,告诉同事自己的选题正在写作之中,2006年进入尾声了,稿件的命中率,几乎是100%。比如,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纪念日,一清早我打开电脑,在博客上发布了《网友深切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上班后抢在十点之前传送到省委宣传部,当天就发出来了。
工作经验信息的写作,不象写网上舆情和社会舆情,天天有写的,它是在总结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写作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写作质量的要求却很高。我在本职工作中,寻找工作的亮点,淘出工作经验,先后写出了《汉川市完善五种制度抓党委中心组学习》、《汉川市从“三抓”入手,把理论武装工作落到实处》等8篇稿件,刊登在省、孝感市《宣传工作》、《舆情动态》和《理论学习动态》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刊发的《宣传工作》简报上批示,进行表扬。
三、默默耕耘,历炼写作舆情信息的新本领
按照所学的知识,努力把握写作舆情信息的“六个度”,即角度、高度、广度、深度、速度、可信度。除此之外,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洛与沟通,一是与本单位同事的沟通,将选题发布在“汉川舆情”博客上,以免撞车;二是加入“湖北舆情”QQ群,与省舆情信息编辑在网上取得联系,争取到编发的机会;三是在新浪网“汊湖牧笛”博客上(个人网络日志)发布写作心得。
平时不写信息了,就看看网上的动态,捕捉一些“带露水的鲜花”,关注着下一篇写什么、怎么写。上班时间在网上,下班时间也在网上。关注舆情,天天写作,渐渐地由一种工作责任,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感谢舆情信息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它让我的每一天都领略了世事的变幻风云,真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才干,视野变得开阔了,精神变得振奋了,行动的步子变得稳健了。
过去的日子,我的舆情信息写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上级的精神还有差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努力的。
情
信
息
(第7期)
英雄中路街道莲花池社区(直报点)2011年7月12日
公共场所禁烟人人有责
公共场所不抽烟,与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良好习惯一样,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面镜子。
中国有句俗语:烟酒不分家。5月1日起,卫生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室内公共场所取消吸烟区的规定生效。耐人寻味的是,在《细则》第四章《法律责任》的诸多处罚条款中,并未包括对室内公共场所不落实禁烟责任的处罚。《细则》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我希望禁烟。与之相应,室内公共场所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尽量吧。
在禁烟方面,禁而不止不是新闻,令行禁止才算新闻。大众对烟的“屡禁不止”,公共场所抽烟的痼疾,挟持其强大的习惯力量,宣告了它对卫生主管部门的不战而胜。据称,北京在奥运会后,曾有对违规吸烟者重罚的动议,但被指不符合实际。
宣传戒烟久矣。吸烟有害健康,而且危害他人健康,已是常识。但是,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人来客往,烟酒招待,敬烟依旧是热情待客的重要部分。
今年是我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的最后时限,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想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加强执法,但同时,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谴责
网络舆情是指社会舆情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的映射, 对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1]。传统的社会舆情是指大众通过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或者街头巷尾的议论进行传播, 前者难以捕捉, 后者稍纵即逝。要想获取舆情只能通过在社会中的明察暗访, 这样的获取方式效率较低, 样本较少, 容易流于偏颇, 花费较大。但是加入互联网以后, 大众则更加倾向于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看法, 并且, 网络舆情的获取方式有许多, 它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 其效率高、真实性强、覆盖面也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广。
1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现状特点分析
高校的舆情信息是整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舆情集散地, 其传播具有舆情的共性, 但是其内容与形式有着自己的偏好与特点。
1.1 网络舆情的共性分析
⑴直接性。网络本身就具有广泛性与匿名性, 群众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大众点评等等各个途径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能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念与立场, 对于自己的个人诉求或者发表对实时新闻事件的看法上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不易受到他人影响, 能够更加清楚的反映舆情信息, 使之能直接反应到公共媒体上[2]。
⑵突发性。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向标, 与传统舆论相比其更具突发性,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 社会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速度更加快捷, 也更容易引起群众关注。加之许多群众喜欢发表一些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意见与语言, 更易加快舆论的发展。
⑶偏差性。网络舆情多具有直接性与突发性, 在加快舆情信息传播的同时, 也很容易导致信息发生偏差。一方面, 互联网所具有的匿名设置可以隐藏舆论传播者的身份, 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传播带有大量的个人情绪, 使网络舆情传播具有非理性特征;另外一方面, 互联网本身就非常广泛, 网络舆论的主体也非常多, 但是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等, 每个人对舆论热点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也都有不同, 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偏差, 使之偏离事件原本的舆论轨迹。
1.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⑴逐步明确认知意识。互联网在各大高校已经非常普及。各大高校也逐渐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 并逐步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注意。目前, 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报告有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及其反馈等, 这些报告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⑵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系统已经逐步关注与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但是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硬件设施不够齐全、软件系统不够完善等。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有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 主要用于收集、处理网络舆情信息, 同时也可提供预警数据库等各类专业的应用软件。但是, 这类软硬件的投入资金非常大, 加之软件操作上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因此, 目前高校在利用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存在明显缺陷, 投入量明显不足。
⑶缺乏主动管理, 管理机制不完善。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必须要合情合理, 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高度的思想觉悟与专业技术, 这样才能主动的对高校舆情信息进行长期管理[3]。目前, 各大高校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会选择回避或者查封学生比较关注的信息热点与敏感问题, 但是相对于思想比较活跃、交际范围较广的学生而言, 一味回避、查封这种信息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 从而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 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必须制定长期有效的机制, 通过主动建立阵地, 通过正面引导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现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着与关注者, 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宰者, 也决定了舆论的发展倾向与趋势。与此同时, 也给与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印上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特征。
⑴内容比较集中。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国际与国内信息热点;与大学生相关的政治话题;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等等。
⑵传播速度较快。现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 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依赖与网络,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4]。现在, 已经发展了一大部分以大学生为主题的网络群体, 如QQ群、微博、微信、高校贴吧、人人等等, 这些群体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按照地区或者爱好统一集结起来, 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网络, 加快了舆论在高校之间的传播, 甚至达到了瞬间千万里的效果。
⑶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大学生使用网络特别频繁, 其网络利用率非常高, 同时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产力量与影响对象。高校的舆情对社会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 高校舆情在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上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甚至会决定事态的发展。
⑷具有非理性特点。高等学校学生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较强, 能勇于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意见, 甚至会对事件提出质疑。但是, 由于高校学生还比较年轻, 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出现非理性的特点。
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原则
2.1 注重协调统一
大学生出现的舆情危机一般是突发性的, 并且, 其突发性并不是说只由单一的某一部门就能预测该事件的发展, 而是需要各种不同职能的部门与机构相互协调, 从而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使信息资源能够覆盖整个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
2.2 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能够从其内部解决学生的疑虑与困难[5]。要想最大限度的消除网络舆情带给学生的影响与伤害, 就要做到保障师生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保护其思想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2.3 采取分级预警
采取分级预警机制是指要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所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一个维度划分。同时, 高校也可以借助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舆情危机分为四级, 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其紧急程度逐渐递减。
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构建
3.1 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主要是采取行动来化解与应付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对此, 高校规范化与制度化的预防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在发现有突发事件发生的苗头时, 需要要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随时进行跟踪与监控, 在对校园监管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加强焦点事件的预警。其中, 网络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定预警方案; (2) 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 (3) 及时对信息进行传递与沟通[6]。
3.2 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监测机制通过了解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来确定事件将会引起的规模与程度等, 从而有效的控制与处理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管工作非常繁琐, 历经的周期较长, 因此, 在其管理上应该严抓不怠, 能够提前了解某些隐形的热点问题, 做好事前准备, 以免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同时, 为了充分发挥监测机制的作用, 可以利用高校的某些组织, 实施专人监控与管理, 从而构建网络化的监控与预防体系。
3.3 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
分析研判机制是指分析与判断已经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在对高校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时, 能够增加把握师生动态的能力, 从而做到预测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增加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前瞻性, 杜绝因为个人不良情绪影响群体情绪的现象, 防止发生不可控制的群体性事件。
3.4 网络舆情的汇报上级机制
汇报上级机制是指要及时准确的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上报给学校的相关人员, 从而能够及时进行信息筛选与分析, 并针对发生的事件按照急缓程度进行分级, 并通过学校专有的报送系统将其报送至学校上级。
3.5 网络舆情的阅评机制
高校内部强大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的控制校园内部某些不良与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评论员需要有较高思想觉悟, 同时, 还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他们能够通过网上跟帖等方式对某些不利于校园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进行引导, 从而维护国家与高校的形象, 消除不良影响。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占领大部分的网络舆论领地, 使网络舆论空间中的影响力与凝聚力逐步加强, 最终做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7]。
3.6 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
处置机制是指高校内的网络管理部门能够从容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直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中, 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有以下几个环节: (1) 成立应急的处理中心; (2) 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选方案; (3) 建立舆情响应制度。
3.7 网络舆情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对相关的信息汇集、研判、阅评、处置等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是信息反馈的根本目的。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过程中, 其发奎过程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回复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 及时反馈师生在网络中提出的意见与问题, 增强高校管理力度; (2) 对高校网络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置后评价, 主要是评价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 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3) 对舆情评价团队在舆情管理与控制过程中是否组织到位进行评估。
4 结语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其管理也非常有必要。只有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当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学校领导与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能够加强自身意识, 在完善与创新舆情管理机制制度的基础之上, 加强网络平台的利用, 对主流的舆论进行引导与探究, 长期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发言权, 真正做到控制与主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能够及时反应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并且, 其真实性较高, 可以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阵营。但是, 我国高校目前对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上的工作并不十分很重视, 投入力度也不够, 在管理上经验不足, 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 就必须要严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效地规避负面影响。同时, 高等院校还应该主动开辟与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舆论评论队伍, 实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控、采集、研判, 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快速应急预案, 尽量将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本文现就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简单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3) .
[2]曾润喜, 王国华, 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1) .
[3]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4]刘澜波.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J].学理论, 2013, (29) :322-323.
[5]曾润喜, 王国华, 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1) .
[6]巫明川, 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2) :7-8.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台完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www.omg.org.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16] 张玉亮.基于UML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