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积累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4、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5、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
学生对春天究竟什么时候来临意识很模糊,因此,要在本节课里真正启发学生认识春天事物的标志,让学生更好地确定春回大地的时间。对于较难理解的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重点难点: 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和“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现在已是美丽的春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画。(多媒体出示)小燕子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了,它们也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简介作者郑振铎。(多媒体出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按自读要求学习。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生字描红。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质疑。
1、多媒体出示读书要求:
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语句。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1. 辨松树大小创童话情境 (0分0秒~3分24秒)
点评:用道具和想象创设童话课堂的情境, 一年级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故事的情境里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并通过字形的大小引起学生注意两棵松树的大小, 理解后通过朗读内化吸收。故事里的“小松树”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大小而盲目自大。弄清松树的大小, 是学生理解故事内涵的重要环节。
2. 绘声绘色讲聚精会神听 (3分25秒~6分45秒)
点评:漂亮的“松树精灵”头饰早已让学生们心痒难耐, 学生的心思容易被转移到讨论头饰上去。设置“变身精灵”的环节, 一下子就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文的学习中。
3. 角色中识字生活中链接 (6分46秒~22分17秒) (1) 角色链接 (6分46秒~11分37秒)
点评:童话里最主要的是人物, 第一遍读完故事, 必须要知道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 并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很不容易, 老师利用贴图的方式, 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亲自
张茂平老师
动手去贴, 考查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具有倾向性比较集中的问题。而几次请学生到黑板上去贴, 学生贴错位置, 这则是在学习中产生的生成问题。在这个节点上, 老师没有越俎代庖, 而是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观察文中的插图, 将文字与插图的作用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 总是会出现很多的“意外”, 而这些“意外”恰恰是教师备课时不能预测的状况, 巧妙地引导, 让“意外”转化为精彩。
(2) 递进式学习轻声词 (11分38秒~22分17秒)
点评:教师“教”的功能, 是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地灌输, 而是不断地启思。这篇童话故事里有很多轻声词, 老师带学生读两个字的轻声词,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样的词就是轻声词, 并奖励发现轻声词的学生变身“松树精灵”, 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两个字的轻声词到三个字再到五个字的轻声词的教学, 由易到难, 由老师带读到学生自学,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自学的过程。“托”字的教学是重点, 作为一类生字, “托”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声旁“乇”是“画变字”的典型代表, “托”的意思容易与“拖、脱”混淆。精妙的动画变字的过程令人过目不忘, 用表演的方式不仅能正确理解“托”的含义, 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4. 抓句子标点训练读文字感情色彩 (22分18秒~36分47秒)
点评:此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语气词“哇”和“!”, 学生谈谈这样的语气词和标点符号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导学生读通句子的同时, 读出感情, 看起来很难, 实际课堂上学生做得非常好。
“很——很——”是这篇课文里语用的训练点。一年级学生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不应当是词条解释背诵式的记忆, 在老师创设的语境中, 学生有了语言运用的实践, 也打通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内化语文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戴上象征故事里“松树精灵”和“风精灵”的头饰, 与老师一起分角色读故事, 更是童话故事课堂上亮丽的一笔, 既是对当堂学习的检验和巩固, 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在游戏愉悦中快乐写字
1. 游戏愉悦心情 (36分48秒~37分36秒)
点评:关注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适当放松, 利于学习。游戏的课堂里, 一切都是快乐的。课中的韵律操歌曲轻松又活泼, 学生既活动了身体, 又愉悦了心情。
2. 动漫演示读帖 (37分37秒~43分50秒)
点评:写字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读帖—范写—描红—仿影—练写—评点”, 纠正坐姿, 注意书写习惯惯的的养养成成教教育育。。并并用用“变变身身精精灵灵”的的童童话话情情境境贯贯穿穿始始终, 使写字教学润物无声、扎实有效。
分14秒)
点点评评:总结本课, 回顾课文, 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总评:一一年年年级级级课课本本上上的的童童话话故故事事短短小小、、生生动动、、有有趣趣, 又富含教育意义, 读来朗朗上口, 最适合绘声绘色讲出来。然而, 要达到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境界, 却并非易事。第一课时需要扫清几大障碍:识字关;读通句子关;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关;角色表演关等。
本课教学中, 执教者重点从两个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1) 抓住文中轻声词朗读教学, 引导学生从两个字的轻声词到三个字再到五个字的轻声词的朗读,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由老师带读到学生自学,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自学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了轻声词的朗读方法。 (2) 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的变化, 进行阅读训练, 使学生掌握了句子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师:听说,我们班同学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你会说()天()地的成语吗?
二、导入
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心中一定会想“这天地是怎么来的?人类的祖先是怎么来的?”,其实古代的人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于是编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关于人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叫“女娲造人”。传说在女娲造人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又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板题)13开天辟地。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辟”(书空).“辟”也是“开”的意思,所以“开天辟地”又说是“开辟天地”。多么有力量的题目呀,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播放动画。
四、学生自学课文
下面先请大家放声读课文
五、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2)检查句子是否通顺。(3)看来大家读得很棒。
六、分清脉络。
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开天辟地》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也就是说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很快的找出来。(是的,这句话就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读)
但是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或几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读成刚才那一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什么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来,谁读出了什么词语?(板书:开辟天地
化生万物)哪几自然写盘古开辟天地?哪几自然段写盘古的身躯化生出万物的呢?
(孩子们,盘古在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课文的开头用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呢?天地万物就是这样诞生的,你相信吗?(生回答)师:你看,这就是神话,但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很多神话故事,中国也不例外。神话,他有丰富的想象,他有太多的不可思议,有太多的神奇。虽然我们都不相信,但却一直深受我们的喜欢。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前辈流传下来许多动人的神话,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故事被浓缩成了一个个成语,宛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你们也一定了解不少。如(补充)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开天辟地》仅仅是其中的一篇,这一篇课文就好象一部电视剧,有几集精彩剧情,先前同学们说出的含有天地的成语,和本课有很大联系,在本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中就有几个,练习中的一组成语就给我们描述了开天辟地的经过。出示 :(读)
七、作业
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成语一起走进开天辟地这个神话,走进盘古,走进盘古开天辟地时的远古时代,去真正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教学内容
教材P100~101页,“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ppt出示一个计算器。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计算器。
师:是啊!咱们都大家知道,那么在哪些地方要使用计算器呢?
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师:说得尽么? 生:说不尽。
师:的确,计算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生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师板书:用计算器计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新知识。
二、认识计算器。(预设7分钟)
师:你们的计算器都带来了吗?举起来看看。哦,这么多呀,有大的,也有小的,款式不一,颜色也不同。下面呢,我们来进行一场计算器推销员比赛,看看谁介绍得最好,推销得最棒!
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生1:我们会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 生2:我觉得应该介绍键盘和功能; 生3:还可以说一下这款计算器的优点!
师:那么就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介绍你的计算器的外形、键盘、功能以及优点。由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组织,小组每人发言后,推荐出一位伶牙俐齿的“推销员”到台上来和其他组比一比,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小推销员上台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归纳:计算器由两部分组成:显示器和键盘。
键盘中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功能键中要认识开机键、关机键和改错键。
还有一些键由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去认识它。
三、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预设13分钟)1.自主探究简单的计算操作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知道计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干什么吗?(计算)对,计算器虽然各式各样,按最基本是功能都是进行计算,那你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吗?在计算之前先要干什么?(开机)
(1)计算38+27= 先请学生试着用计算器来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接着教师示范操作。
再完成计算32×18=(2)计算765+469-295= 你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吗?让生自做,并说说计算过程。
再完成计算42×26÷14= 2.用计算器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765+469 589×76 41600÷128 587+296-419 958-97+285 65×42÷78 师:短短的2分钟时间,完成了6道这么复杂的计算,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方便、轻松、实用、简单、快捷)
对,用计算器计算,真是又方便又快捷,这就是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
3.小组大PK。
第一组: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7865+3497= 835×23= 1305÷45= 师: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揭示计算快的规律:第一组口算快;而第二组数据大,用计算器操作更快。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浪费时间,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又快又准。
师小结: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探索规律。(预设10分钟)1.游戏
同学们用计算器的本领提高了吗?玩个猜数字游戏,好吗?出示:在计算器上输入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连续输9次,如老师喜欢2,我就连续输9个2,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别说出你喜欢的数字,只告诉我最后的结果,我能很快猜出你喜欢的数字!相信吗?试试—— 师:真的,好!后面的报数你来猜。我想问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得数除以9。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诀窍,只要得数除以9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同学们的目光告诉我:好神奇啊!为什么呢?你有兴趣的话,课后再研究吧。
师:玩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呢?
生:自己要把数据看准确,而且操作要精确。2.挑战极限。1 × 1 11 × 11 111 × 111 1111 × 1111 先请学生观察这四道算式,是不是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计算出它们的得数,再观察,最后总结出规律,乘数是几位数,得数就从1写到几然后再倒过来写到1。
在不用计算器的情况下,老师再出一道题,能不能很快写出得数来。
11111111 × 11111111=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数学王国的确是一个奇妙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有许多这样奇妙规律。五.介绍计算器发展史。(预设7分钟)
原始社会,人类智力低下,当时把石块放进皮袋,或用贝壳串成珠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算需要计数的物品。
后来,人们又发明在长绳上打结记事或计数,这比用石块贝壳方便了许多。
算筹是中国古代普遍采用的一种计算工具。算筹不仅可以替代手指来帮助计数,而且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现在人们在进行一般计算时普遍使用计算器。计算器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但是古老的算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使用算盘和珠算,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
课题:骨骼与肌肉
教学内容:第2页至第12页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的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复习目标: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用。
2.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想知道,爱提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提问引入,激发求知欲
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到了关于什么的知识?
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骨骼与肌肉:骨骼、关节、肌肉。逐步展开对人体运动系统的认识。
三、注重养成教育
谈谈如何强健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如何预防运动中的受伤。
四、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教师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逐课复习。
(一)、我会填空
1.人体中共有_____块骨头
2.骨骼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的地方叫做 _____。
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__________带动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二)、我会连线
把关节的运动方式与关节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肩关节
屈伸
膝关节
桡(r á o)关节(前臂)
旋转
指关节
肘关节
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颌关节(下巴)
(三)、我会判断
1.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
2.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3.肌肉占身体重量的40%.()
4.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5.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6.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7.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8.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五、教学反思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42+586+358+114 195×201-195 72
(40+4)×25 104×32 28
169+38+131 25×24 62+359+138
78×4×5 550-34-66 53
431-297 214+37+263 94+38+106+62
490÷35 25×64×125 125
81×3+19×3 125×48 989-186-14
×125 ×37+74×37-37×2 ×35×2 ×15×8
4600÷25÷4 136×101-136 32×37+68×37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138×25×4(13×125)×(3×8)(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178
58×98 84×36+64×84 83
75×99+2×75 98×199 123
50×(34×4)×3 25×(24+16)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
49700÷700 1248÷24 3150
×101-178 ×102-83×2 ×18-123×3+85×123 ×99+178 ÷4÷75 ÷400 ÷15
4800÷25 21500÷125 2356-1379-721
1235+1665-1780 75×27+19×2 5 31×870+13×310
4×(25×65+25×28)37
8×(125×ll)44
64×99+64 4900
17×43-43×72
176×7-7×76 125
5×27+63×5 16
98×32 125
+22+63+45 530×25 72÷25÷4 99×99+99 25×(8+20)×401 ×32×125 810-475-25 ×125(100+4)×25 ×(40+4)68×48+68×2
48×101-48
÷18
26×101-26 87-3.12-0.88 6.74+12.62+24.38+3.26
88×125 37.65-(7.65+5.4)34×7+65×7+7
38×38+38×62 49
8.33-2.43-4.57 99
41000÷(41×5)
840÷28+70×18 34
37-56+73-44 2.5
248+302 6.7
203×4.6 203
×102-2×49 125×37 6.7-2.63×72+6.5×28 5824+3.46+0.66 74×36 4.5×12×5 5.5×46-3×46 99×78×8 +3.3-3.37 ÷8×(85-78)+(167+26)×108 ×22+78× 5.5 ×78 3.5
49×99+99 98×101 98×101-98 49×99+49 45+45×26+45×73 38×36-36×8 从这里是往下的题目都是到网上下载的!!
125x(35+8)(13+24)x8 84x101
504x25 78x102 25x204
99x64 99x16 638x99
999x99 99X13+13 25+199X25
32X16+14X32 78X4+78X3+78X3 125X32X8
25X32X125 88X125 72X125
25x(4+8)(300+6)x12
3600÷25÷4 8100÷4÷75 3000÷125÷8
1250÷25÷5 1200-624-76 2100-728-772 273-73-27 847-527-273 278+463+22+37
732+580+268 1034+780320+102 425+14+186
214-(86+14)787-
455-(155+230)
690-177+77 755-287+87 871-299
157-99 363-199 968-599
178X101-178 83X102-83X2 17X23-23X7
(87-29)(65+118)365-576-285+85 825-657+57
35X127-35X16-11X35 64÷(8X2)1000÷(125X4)
375X(109-9)
456X(99+1)
600-60÷15 20X4÷20X4 736-35X20 25X4
98-18X5+25 56X8÷56X8 25X8
280-80÷ 4 12X6÷12X6 175-75
80-20X2+60 36X9÷36X936-36÷6-6 25X8
100+45-100+45 15X97+3 100+1-100+1
48X99+1 1000+8-1000+8 5+95X28 102+1-102+1
65+35X13 25+75-25+75 40+360
÷25X4 ÷25X8 ÷25 ÷(25X8)÷20-10
13+24X8 672-36+64 324-68+32 100-36+64
直接写出得数 400÷20=
398+56=
45×30=
730+670=
540-190=
28×25=
201×4=
900-172=
9+9×99=
120-20÷10=
20+80×4=
6400÷80=
70×60=
300+463=
3000÷50=
3.7+5.6=
3.4一0.6=
0.6十0.39=
3.8+2.2=
0.36+0.24=
0.7—0.33=
7.6—3.9=
8—2.2=
24×5=
25×4=
14×5=
12×5=
125×8=
64÷8+8=
83—8+12=
5×6÷3=
200×70=
410×20=
60×900=
40×220=
10+460=
25×100=
50×600=
320÷80=
800÷50=
6y-y=
4x-4x=
5a+3a=
142+70=
540÷60=
12×200=
660÷6=
30×60=
880÷22=
65+36=
52×100=
750÷15=
780÷13=
42÷14=
350÷5=
147-98=
25×80=
570÷3=
60×90=
0.38+0.6=
155-(60-55)=
64.2+5.7=
643-27-73=
0.97-0.09=
12.8-9.86=
17.08-4.58 =
9900÷25÷4=
3.5+0.6=
5-0.15=
4.35+5.35=
99×55+55=
0.81+0.09=
0÷78=
60-20÷5=
47×25×4=
0.5+0.5=
0.5-0.5=
0.5×0.5=
0.5÷1=
1.3-0.8=
630÷90=
6-0.37=
0×100+100=
60×0=
2.73+0.27=
0.75+0.3=
5×9+1=
4.3÷1000=
0.69+1.1=
300×18=
7+7×9= 计算。
56÷8十32
475一165÷3
125÷5十35×6
(32+28)÷(32—28)
(l0+120÷10)×8
80+(146-46×2)
135×46=
105×46=
70×370=
820÷50=
308×70=
80×450=
900÷40=
75×12+280÷35
48×(32-17)÷30
(564-18×24)÷12
响水县实验小学 李云霞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水的珍贵。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朗读,感受水的珍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叫《水》„„但我必须要写下这个字(板书课题:26 水),因为没有了水,他们靠什么生存下去呢 ?
也许老师的开场白显得有些沉重了,但我相信,你们看了这些画面后,心里也会像我一样的沉甸甸。
2.播放缺水地区的图片,配上低沉的音乐。3.看了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看了这些画面,你还想不到什么? 过渡:其实你想不到的还有很多,读了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想不到。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读。
2.老师很想知道这些长句子你们读得怎么样了? 出示6个长句子,抽学生朗读。(1)相机正音:“储”是翘舌音
“血管里血的流动”“血”前一个读“xuè”,后一个读“xiě”。(2)随机指导生字:“膝”右边是上中下结构,下面不要写成独体字“水”,请同学们在书中田字格里,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描一描。
3.我们刚才读了课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话题: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让我想不到? 2.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有关语句。
3.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听,感受水的珍贵)(1)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想不到?不要直接说出来,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好吗? 其他同学仔细听,听的时候静心凝神,善于倾听,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你一定会听出什么的?
谁听出来啦?听出了什么?
指名读这句话,感受水来之不易,水的珍贵。(板书:珍贵)(2)“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请你再读一遍,让我们仔细听。
我们听出来了,他把哪个字的字音读得最重?让我们再次齐读,通过读把信息传给他人。
大家通过重读“最”字,是想告诉人们什么?(3)“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想不到什么?
教师补充:同学们,我们这里1吨水费大约2元,而严重缺水的地区1吨水的水费超过50元,他们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他们的一年的收入就是不吃不用,也不够喝水的呀!难怪村里人常说,引读“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4)“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我们期盼下雨吗?
他们期盼在下雨天里(洗澡)。为什么只在雨天洗澡?平常为什么不洗? 孩子们雨中洗澡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心情如何?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 我们平常洗澡也是这样子吗? 创境朗读:捧起书,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感受他们痛快的“淋浴”吧!
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样疯狂?捧起书,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孩子们的疯狂。(感受水的珍贵)
(5)“特别是在夏天„„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风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想想过年时,我们常会见到被风干的什么? 这里指什么被风干?
此时他们身体里失去最多的是什么?
课文第4自然段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四兄弟失水过多的样子,此时我们四兄弟,(引读)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失去最多的是什么?此时,如果你是那四兄弟中的一位,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你唯一需要的是什么? 你唯一希望的是什么? „„
当你遇到了水时,是什么感觉?引读“顿时„„‘啊啊’大叫了起来。”
谁给我们洗澡?多少水?几个人? 学习生字“勺”的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指导书写,通过字中间“丶”的指导,让学生感受水的稀缺、水的珍贵、洗澡的不易、洗澡的快乐。
教师做母亲表演用一勺水给孩子洗澡。引出课文第5自然段。学生练读第5自然段,体会洗澡的感受。
真想不到,一勺水竟带给我们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再次朗读,再次分享这份奇妙。
仔细听老师的提示语,我想看看有多少同学能及时地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四)回顾课文 1.《不了情》音乐响起。2.创设情境,回顾课文,读课题。
3.虽然我和我的乡亲饱受缺水的折磨,但我们仍生活得很快乐,这是为什么?下一次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
4.播放“希望之水”图片。
(五)课外实践
1.根据课文内容,改一改,唱一唱《不了情》。2.用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26.水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能像老师那样,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提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交流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盘。先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告诉学生,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答:可以放--------盘。
2.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盘,还剩()个。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
(1)摆一摆。用12个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每份5个,分成2份,还剩2个。(2)画一画。(3)估一估。如果放1盘,就分掉了5个;如果放2盘,就分掉了10个;如果放3盘,需要15个桃。现在只有12个桃,不够放3盘,只能放2盘,还剩2个。
(4)用口诀。想12里面最多有几个5。二三得六,12里面最多有2个5,商是2,可以分2盘,还剩2个。
比较: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用口诀试商,算出结果)2.用竖式进行计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的活动知道了12÷5的结果,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12÷5呢?请同桌议一议,也可以试着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组织交流,并作如下引导:
(1)12÷5商是几?怎样很快找到商2的?(想12里面最多有几个3)(2)12的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3)余数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表示什么?
三、检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2.利用乘法口诀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3.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略)4.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蓝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彩球颜色的游戏。
提问:如果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试一试。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36-564=
546×25=
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七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和三个单韵母交了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教师做口型,生猜韵母。)
2.发下拼音卡片,请学生做口型后找朋友。
二、教学a的四声
1.小朋友们,你们有帽子吗?每个季节你们会戴上什么样的帽子?
2.a也喜欢帽子,它也有四顶帽子,就是它的四个声调。(显示 ā á ǎ à。)
3.这四声该怎么读呢?(显示课文中的声调示意图,并用儿歌帮助记忆。)
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4.领读a的四声。
5.学生练习读a的四声。
6.组词帮助记忆。(如:ā,阿姨。)
三、教学o e的四声
方法同上。
四、练习巩固
1.戴帽子游戏。
给下列韵母标上第三声:a o e
【认识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设计07-18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21
苏教版五年级计算训练10-0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单元教学反思07-20
认识计算器教案11-10
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12-1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10-03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