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精选7篇)
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今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体验谈谈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
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蕴涵着厚重、深刻与哲理, 其鲜活的学科知识本应该让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筋骨, 更是—种力量。当思想敏锐地走动时, 历史会穿越时空, 用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思想的塑造, 是“立人”的核心;让思想自然流畅, 渗入课堂, 形成对历史教育的真知灼见, 让历史教育超越传统, 拥抱现代文明, 丰富学生思想的人文内涵, 坚持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与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 引导学生追求人的价值,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 我们有了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 但可以明确地说, 有了新教材, 不等于有了新课程, 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 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 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 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尽情释放智慧的力量, 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 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 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 创设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 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的教学工作, “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 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好学生是配角, 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 甚至是“观众”和“听众”, 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什么?怎么还?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 问题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那么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到:首先要目标明确, 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其次要布设疑阵,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有疑便可产生释疑的要求。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 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堂纵深发展。例如在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教学中, 问学生:你认为当今我国哪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 (南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从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 为什么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能超过北方?
2. 情境导学策略
中学历史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是指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 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情境教学是以历史情境为前提, 以历史问题为主线, 以师生共同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模拟角色的教学环节中, 当讲到秦始皇为什么要全面推行郡县制时, 笔者让一名学生扮演秦始皇, 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主张郡县制, 另一组主张分封制, 各抒己见, 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自己动手做出都江堰的模型、曲辕犁的实物模型等, 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古的历史, 触摸远去的历史, 以获得直接体验。
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标和教材的安排都体现了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 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就会“亲其师, 信其道”, 就能实现课堂优质化。历史教师的魅力来自实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 要提升自己的魅力, 一是要博览群书, 端正态度, 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二是要重视积累, 勤于思考, 形成独到见解,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 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 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 只有反思自己, 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和教育教学规律, 才能超越自己, 不断进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新课改;高中生物,生活化
G633.91
前言:生物这一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牵涉范围较广泛,且内容复杂的特点,加上在高考中占据的数额较小,所以不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对于生物的教学,老师通常都是言简意赅,若遇到实验性的问题,老师都不会带领学生去室外做实验,一般都是利用书本进行简单讲解。而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综上所述,生物都没有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关注。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理念,结合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对生物的学习进行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彻底了解生物这门学科以及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
一、高中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生物中的课本知识通常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其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却高于生活。所以,生物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而高中的生物课本的编制,大多数都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与问题。所以,生物对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和现象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众多的生物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从而建立了全面的生物系统网。所以,对于生物的学习,学生必须从生活中入手,让生活与学习相互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老师也应该从生活中入手,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知识。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优化教学策略
1.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导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中,老师的“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于教授生物这门课程,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利用新课改提出的教育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设计有趣而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知识都是可以赋予生命与精彩导入的。以高中生物课本中《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为例。在讲这一章节之前,作为老师的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要讲授的课程充分联系起来。教师在上课时,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广告:1,黄金搭档,花一样钱补五样。2,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蓝瓶的,好喝的。接着教师会询问学生问题:“你认为,第一条广告中的五样分别指的是那五样,而第二条广告中所包含的金属离子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便于相互谈论问题。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回答教师的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会再次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回答与发言。并且还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一章节的内容。
2.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传统的生物课堂具有死板、枯燥等缺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课堂的整体氛围也必须有所调整。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爱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选择一些当下的时政热点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为课堂的引入材料。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以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这一章节为例,生物老师在讲解之前要进行充分地备课,准备一些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分析哪些食品中的蛋白质居多。接着继续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氨基酸的作用是什么?人体缺乏蛋白质的表现是什么?通过创建生活中的场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关于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的意识。再比如: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时,教师会提问学生,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在凉拌黄瓜时将食盐和味精等调料放入后,过几分钟后盘子中会出现水呢?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为讲解的引入材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3.教学内容结合生活现象,不斷优化学生的生物素养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的生物老师在教学中都只是注重理论上的训练,以及应试的技巧,从而忽视了同学们的真实感受,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使得整个高中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出现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的现象。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生物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情况调整授课的方式,当下应试能力的要求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样学生的知识接收量是大打折扣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如难,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在知识点开始前,老师可以讲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实例,以此来增强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章节时会举出在农业应用中的许多实例:在种植大棚时,农民都会选择使用蓝色的大棚塑料,因为蓝色的塑料会充分增强光照。加上大棚内会使用电灯,所以每到夜间的时候,会增加光照的延长时间,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以此来增加蔬菜的产量。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会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到教学的氛围中去,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提问。这样教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就会非常顺利,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自然就会提高了。所以,只要生物老师能够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现如今的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存,单一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生活的原型来进行阐述。综上所述,生活化方式的教学,其初衷是以生活的原型来发现生物的问题,并且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去观察世界、用心体验生活、且用生物的知识去理解生活的问题,但这并不能代表“生物要退回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胡军华.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理念在各科教学中的提升。因此,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进行全面探讨,找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刍议论文
★ 高中数学新课改
★ 新课改下实验员定位之思考
★ 课堂教学改革
★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摘要】《基础会计》是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入门课,针对职校生基础普遍较弱、理性和感性知识少的特点,为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降低理论要求,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注重培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习惯,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悦。《基础会计》是职业类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其主要研究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要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内容,既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又有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核算,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对于职校生来说基础普遍较弱,他们对会计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笔者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新课程的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改进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课后作业和教学评价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一、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境界
《基础会计》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编写的,本着“降低理论要求的原则”笔者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强化实用性和适用性为目的。对一些纯理论叙述的内容,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删减。例如第一章《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原则》、第三章《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这部分内容调整在本书的最后来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又如在讲完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以后紧接着讲第六章《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强调会计分录(即记账凭证)的编制,先做到“纸上谈兵”。然后讲第四章《会计凭证》和第五章《会计账簿》,把理论真正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了。又如在讲第九章《财务报告》时,精简部分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只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概念、简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即资产负债表只讲部分项目的编制、复杂的完整的项目留待以后学专业会计《财务会计》学,利润表中的“每股收益”这部分内容不涉及,这样调整以后,教师教起来更方便,学生们学起来更轻松、兴趣大大增强。
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课堂导入,以旧引新、自然交融、以启发、讨论为主,引发学习兴趣
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章《会计要素的分类》,第三章《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然后提出问题:(1)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涉及哪些会计要素?(2)导致会计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即增减变动?(3)在借贷记账法下应记在账户的哪一方?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会计分录的编制变得简单,非常容易。
又如在讲供应过程的核算时,以简单的经济业务引入:“企业以从乙公司购入A材料150000元入库,货款尚未支付(暂不考虑增值税)”出发,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考虑增值税呢?
(2)如果货款已经支付呢?
(3)如果企业开出一张商业承兑汇票呢?
(4)如果有运费呢?
(5)如果同时购进几批材料呢?这样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也逐步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笔者采用的最多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尤其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
笔者要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培养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模式转换。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基础会计》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若照本宣科,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笔者在讲记账凭证的编制时,从学生以前题目入手,提出“记账凭证与会计分录的关系”“转账凭证的编制”“转账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关系”“记账凭证应该如何编制”等问题,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提倡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生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学生们受益匪浅,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
3.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除在每章开头增加了一个贯穿全文的情境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讲银行存款的清查时,创设了一个企业月末企业财务人员与银行核对存款的场景,请同学回答财务人员在找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知道未达账项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入账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存款金额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了未达账项就找到了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金钥匙”。这场景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究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加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另外,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讲会计凭证的装订时,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整个过程,又如在讲会计账簿的登记,利用大屏幕列示各种账簿、投影仪展示学生们登记账簿的结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以抓基础重实践,以实践促提高”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作业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以外,每章内容讲完学生要自己出一份考卷,从中选出三五份给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每学期每学习小组要完成三份社会实践报告,跟踪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笔者将《基础会计》的考核分成两个部分:理论与实践,理论部分重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实践部分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有会计分录的实训即根据资料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工业企业筹集资金以及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的实训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实训包括根据会计凭证及有关资料登记会计账簿。掌握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更正方法、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成本计算实训要求根据资料,运用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编制简单的材料采购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和成本计算单。会计报表实训包括简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这些于每章相关内容学完以后完成,综合模拟实训集中一周时间,要求根据一个企业的资料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程序,进一步练习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达到熟练掌握这两种会计核算程序,在理论考试之前完成。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分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希望对以后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方式;高效课堂;积极性
生物学科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标,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高中生都存在缺少生物学习兴趣的问题。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高中生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好胜心比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借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授课氛围过于严肃,学生感觉课堂学习过程比较压抑,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情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即将生物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价值和意义。
二、构建高效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提高了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寻找新的高中生物教学途径势在必行。新课改实施以后,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标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一、创设情境·探究·拓展
该策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究, 教师还课堂给学生, 当好学生的配角, 引导学生做到在启发中思考, 在探究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教学片段:《单摆》。
创设情境:一位广州人冬天去哈尔滨旅游, 在一家超市以高价购买了一台精致的摆钟, 买的时候发现它走时很准。回到广州不到两天就走时相差一分多钟。后来, 他求助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准备与该超市打一场索赔官司, 消费者协会调查研究发现产品货真价实, 那问题出在哪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温度、摆长、地理位置、重力、重力加速度等有关。
探究问题:影响摆钟周期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振幅、质量、摆长有关。
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法。
拓展递进:能否利用自制的单摆来计时?例如测量一分钟的心跳次数。
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 这样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 教学效果必然增强。
二、设计问题串·引导·启迪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 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 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
教学片段:《牛顿第一定律》。
创设情境:汽车厂里做的一个汽车碰撞实验——视频。
问题1:当车遇到障碍物, 紧急刹车时, 车很快停下来了, 坐在驾驶座上的假人继续向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坐在驾驶座上的假人继续向前运动。会造成什么后果?
问题3:刹车时, 如何避免像视频上危险情景发生?对人和车有什么要求?
这种教学可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 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 把学生的学真正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轴心, 引导学生深入“角色”, 从而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课前学·教后练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些谁不知道?要做到有实效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前学-教后练, 必须让学生知道课前到底哪些是自己该解决的问题, 哪些是我听完一节课以后应该巩固和落实的知识。这样坚持才能达到“积小流, 而成江海”, 才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案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前学: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能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3) 会应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问题预设: (1) 汽车速度计测量的是平均速率, 还是瞬时速率? (2) 人步行的速率大约为1.5m/s, 是指平均速率还是瞬时速率? (3) 平均速度是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的平均值吗?如何计算平均速度?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吗?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教后练:典型习题1
1. (基础题) 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拍一次照, 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A.0.25m/s B.0.2m/s
C.0.17m/s D.无法确定
2. (选做题) 一辆汽车以速度v1通过前三分之一位移, 以速度v2=50km/h通过其余位移, 且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7.5km/h。那么, 汽车在头三分之一位移中的速度大小v1为多少?
一节课上完也不代表这节课就结束了, 更需要重视课堂的延续, 通过教后练, 使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到底已经能够解决了哪些问题, 这样才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因此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寻找使用性更强、效果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摘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探究发现-拓展递进、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串、课前学-教后练、底线知识测试等多种教学策略来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8, 11.
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运用现有的地理教学措施,尽可能少时间少精力地去完成地理教学内容。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标准,希望能够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是希望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地理知识,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地理有效教学在课堂上开始体现出来。为此,新课改中有效教学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加上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尤其重要的是,采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凸显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更新教学的课程理念。对于同样的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尤其是高中地理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需要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需要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
如在学习地貌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地貌特征,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并懂得分析地貌特征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得到锻炼,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完成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工作。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找教和学的连接点,让教和学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美合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2.倡导多元组合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设计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栏目。新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多用图、多创设情境,不断引导、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多总结归纳、梳理规律,并通过多次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不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很少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在新课改中,教师就要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主动去寻找问题,主动思考。长期坚持,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农业趣味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澳大利亚牧场和杭嘉湖的水稻种植业”两个案例,引出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不同的农业发展类型。这就帮助学生创建了具体的情境,学生在比对其他地区时就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结合高中生的具体情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案例学习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材中列举了“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在课后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城镇或乡镇,讨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3.注重合作探究模式
根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很多教学活动都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问题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探究。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章末都设计了一个课时的“问题研究”, 这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在主动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例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相互讲解、演练,如全球划分为多少个时区,一般每个时区跨多少经度,哪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然后再安排一道相关内容的题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设计凸显新课程理念,注重多元化教学,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09-2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06-0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09-30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06-16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10-24
基于差异化定价的快递包装纸箱回收策略研究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