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共7篇)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1

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继续放缓,煤炭工业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煤炭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通过学习煤炭行业形势发展,使我进一步对当前的煤炭形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我国贫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煤炭占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2%。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过多依赖石油或天然气是不利的,因此,一直以来,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在70%左右,在新的替代能源发展成熟之前,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动摇。虽然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近些年来在煤炭需求放缓、过剩产能难以消化、控制煤炭总量难度增加、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产销量下降,库存居高不下,市场价格出现持续下跌,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利润大幅减少,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据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短期内煤炭市场的供需仍然难有根本性转变,全行业普遍认为煤炭行业低迷的现状已成常态化。这种“常态化”是煤炭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必经的时期,供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来。这需要强有力的相关行业政策和煤炭企业加快自身转变,煤炭行业才能可持续的发挥能源支柱作用。具体应从一下四个层面解决问题: 一是政府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解决人员安置问题,转移优势产能。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推进阶段。

二是区域优化布局,东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矿井推进精采细收;中部推动兼并重组,控制开发规模,提高开采效率;西部对已接续的开发项目,应根据市尝转化输送条件,适度开发煤电一体化项目。

三是煤炭行业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煤炭循环经济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煤炭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佳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煤炭企业要想进一步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方向。

四是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煤炭科技和商业模式。企业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各个管理职能的有效联动,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做支撑。煤炭企业转型的同时,相应对人才配置、技术革新、科技管理、资本运营、产业整合、业务协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匹配要求。为了尽快建立完善转型支撑体系,应当采取对标领先企业的方式,全面开展自我诊断,快速查找差距并寻求改进措施。与此同时,创业激情、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仍将是煤炭企业不断发展走向未来的源源动力。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2

一、国内外煤炭行业经济形势

(一) 国际煤炭经济形势

从供应角度看,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玉米乙醇产能, 最近10年悄然兴起并迅速壮大的油页岩气革命, 席卷世界各国的太阳能、风能、地热、沼气等新能源开发热潮, 特别是国内煤炭10年持续繁荣引起的社会投资大规模向基础能源领域的集聚效应, 加上不断扩大的煤炭和天然气进口、伴生煤层气开发规模, 正在使能源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发生持续快速的变化。

从需求角度看, 欧美发达国家2007年10月以来遭遇的大规模金融危机, 最近两年暴露出来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 新兴市场国家迅速膨胀的过剩产能, 快速上涨的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去年以来中东、北非国家持续不断的骚乱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减速, 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下降, 加上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以及减排目标给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巨大压力, 必然导致目前还不能真正洁净利用的煤炭需求出现无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

眼前这场愈演愈烈的煤炭需求危机和由此引起煤炭价格自由落体式下降、销售空间不断缩小、企业和社会库存急剧增加的态势, 是国际国内以往10年时间逐步积累的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煤炭产业进入漫长隧道之前的前奏曲, 绝非短期可以改变发展方向的插曲。

(二) 国内煤炭经济形势

自2012年5月至今, 曾在我国缔造出无数财富神话的“黑金”煤炭跌下神坛, 持续了十年繁荣的煤炭市场风云突变:价格下行、库存增加、市场滞销、货款回收迟缓、部分煤炭企业工资发放困难……种种行业性低迷迹象纷纷显现。拼产量、拼价格、抢市场、争饭吃已成为各煤炭企业的现状。

二、我国煤炭市场运行情况

(一) 煤炭需求增幅持续回落

经测算, 2012年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19.7亿吨, 同比增长2.8%, 增速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一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减速, 二是受国际煤价下跌的冲击, 三是因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根据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39亿吨左右, 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势必将有所减慢。“十二五”期间, 我国煤炭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从过去的8.8%降至3.8%, 年新增产能将从过去的14亿吨降至7.5亿吨左右, 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 我国煤炭行业即将进入调整时期。

(二) 煤炭供应能力大幅增加

一是煤炭建设投资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 去年投资4897亿元, 今年上半年投资2103亿元, 同比增长23.1%, 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

二是煤炭产量继续增长。上半年, 全国煤炭产量1 9.1亿吨, 同比增长5.6%, 其中6月份产量3.2亿吨, 增长1.6%, 增幅回落。

三是煤炭运量下降。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煤炭11.66亿吨, 同比增长4.5%;6月当月发送1.76亿吨, 同比下降5.5%, 环比下降11%。主要港口上半年转运煤炭3.12亿吨, 同比下降4.1%, 6月当月转运4523万吨, 同比下降19.7%。

四是煤炭进口快速增长。上半年煤炭进口13985万吨, 同比增长65.9%, 出口577万吨, 同比下降34.1%, 净进口13408万吨, 同比增加5854万吨, 增长77.5%。

(三) 煤炭库存快速增加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 港口、电厂库存有增无减, 截至6月末, 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达到2.78亿吨, 全国重点发电企业存煤9134万吨, 电力库存可用28天 (国家规定库存14天) , 煤炭企业库存6300万吨, 秦皇岛港库存近1000万吨, 已连续多日突破库存警戒线上限, 达到历史最高点。

(四) 煤炭价格全线下跌

从2012年6月份的数据看, 自去年8月份以来煤炭市场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当月指数为-42.4, 环比5月份下降6.8个基点, 反映煤炭市场下滑趋势明显。7月13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为183.5点, 比5月末下降7.9个点, 比去年同期下降12.9个点。

可以预见的是, 在宏观经济形势没有明显好转背景下, 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走低, 可能经历3-5年的筑底过程。

(五)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一是煤炭企业销售压力大。6月份国有重点煤矿销量同比下降2.3%。二是企业成本持续增加。前5个月, 90家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4.32%。三是货款回收出现困难。不少煤炭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 不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进行新设备启动、新项目建设和新技术开发, 新的生产力尚未形成, 短期内资金收益难以收回, 煤炭企业现金流趋紧。因此, 煤炭企业必须苦练内功, 内部挖潜, 降低生产成本。

三、下一步煤炭市场走势的预测

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但是已经出现企稳的迹象。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以及我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速回落, 所以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 估计近期难以快速好转,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煤炭需求的增幅可能进一步放缓

目前主要的耗煤行业是钢铁、建材等, 而这些行业的产品产量均呈放缓的态势, 已经创了近几年的低迷, 预计全年的煤炭需求量可能与上年基本持平或小幅增加。

(二) 煤炭的净进口将进一步增长

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美国大力开发天然气替代煤炭用于发电, 此外, 由于中国和印度煤炭需求快速增长,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的煤炭开发建设步伐加快, 陆续投产形成了新的投产能力, 煤炭供应量年年递增, 全球煤炭市场将呈现供大于求的过剩局面。目前, 国际煤炭价格已经出现徘徊企稳的趋势, 但是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 国内煤炭产能将继续增加, 但产量将受到抑制

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采取了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 由投资高速增长形成的产能已经进入集中释放区, 所以今年新增产能仍将保持较大的规模, 但是下半年的煤炭产量可能受到抑制。因为出现了饱和的情况, 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出现减产或阶段性停产。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超能力生产的企业的产能将受到制约。

综上所述, 笔者预计下半年煤炭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煤炭供应继续保持小幅增长, 煤炭需求可能出现继续回落, 煤炭市场将继续显现供大于求的形势。

四、应对措施探讨

面对当前的挑战, 我们要认清形势, 客观地看待市场的变化, 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 将短期措施和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 以做到内外齐修, 标本兼治。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

面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经营困难, 煤炭企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首先, 调整产业结构, 在坚持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 发展多元化产业链,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发展煤—焦—化, 煤—电等多元化产业链条, 对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辅业, 要果断处理, 使煤炭企业将有限的资金、人才资源有效地使用到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业中去。其次, 在煤炭市场价格滑落、需求减弱的市场环境下, 重新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 优化煤炭产品结构, 寻找更多的产业发展和价值发现的空间,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保证并适度扩大市场占用份额, 对于市场暂时不需要的煤炭产品减少生产, 最大限度创造企业价值。

(二) 变革运销体制、调整运销格局

应对危机的关键在于销售, 鉴于当前形势, 煤炭企业要围绕企业效益核心, 实施销售战略战术, 做到科学销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抓住煤炭销售重点,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销售,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调整铁路运销结构, 继续主打精煤战略, 提升精煤直销量;做好市场与生产的桥梁纽带, 根据市场变化, 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接货量;根据生产变化, 及时协调产品与市场对接, 协助解决企业遇到的运销问题, 力争销售通畅。

(三) 推进技术改造、强化安全监管

煤炭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及创新力度, 力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 并加强煤炭专业以及各专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综合和协调运作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在经济危机中, 煤炭企业要从紧从严抓好安全工作,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规定, 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 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效益。

(四) 强化内部管理, 降低资金成本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煤炭需求;煤矿建设

一、当前形势下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分析当前煤炭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笔者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和黄金十年期间的产能建设超前、产能过剩是两大主因,其次还受环保政策、流通成本、进口煤炭、替代能源等因素的影响。

(一)需求方面

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电力、钢铁、化工等煤炭主要下游行业普遍不景气,煤炭需求不足。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4.3%,增速较上年同期及第四季度均有所回落。其中受水电增发影响,火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减少95小时。

(二)供应方面

笔者认为造成当前煤价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罪魁祸首就是产能过剩。受煤炭黄金十年期间市场繁荣的刺激,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煤炭产业,国内新建、扩建了一大批煤炭项目。不仅如此,随着前几年上马项目的陆续竣工,明后年国内还将迎来一轮投产高峰。据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截止到2014年全国煤炭产能45.37亿吨,原煤消费量41.55亿吨,产能严重过剩。而同期有各状态(新建已开工、新建未开工、规划新增产能)未投产矿井的产能约7.5亿吨,这部分产能预计将在2020年前后得到释放。

(三)环保政策

近年来国内几大城市纷纷出现雾霾天气,PM2.5检测纷纷爆表。PM2.5被视作构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雾霾天气形成是受污染源和季節性、地理性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在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火电、钢铁、水泥为代表的煤炭消费。据权威部门研究得出火电、钢铁、建材、化工和石油炼化五大行业的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的90%,而前三者都与煤炭行业有所关联。雾霾导致煤炭及下游产业环保压力陡增,在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指出一定要加强节能减排,减少煤炭消耗,受此影响煤炭需求也将有所放缓。

(四)煤价与国际煤价出现倒挂现象

国内煤炭价格在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过高,这导致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出现倒挂现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里面有流通环节过多、不合理收费、腐败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煤炭的生产成本在交易价格中最多不超过50%,另外50%产生在流通环节,如果这个环节不能理顺,很难把煤炭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国内煤企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应对煤炭行业的困难局面的措施

(一)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执行“控产减产”,淘汰落后产能

各煤炭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号召,把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作为重要议题,避免企业之间的盲目恶性竞争,各煤企必须实行严格的控产限产责任制,并将控产限产成效作为考核目标。《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2015年全国计划淘汰煤矿数量1254个,淘汰落后产能7779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数量1052个,共计产能6391万吨;改造升级煤矿数量202个,共计产能1388万吨。

其实自2014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对煤炭不合理产能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期间出台了一系列限产政策来调节煤炭供需平衡,促进煤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但是,面对未来可能存在10亿吨级的过剩产能,单靠淘汰落后和关闭资源枯竭矿井还不够。

(二)降本增效

当前降本增效开始受到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前一阶段的市场繁荣中,煤炭企业降本增效的愿望并不迫切。随着市场形势的恶化,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降本增效在一些企业已初见成效。笔者所在的开滦集团围绕“稳增长、降成本”,推行目标成本责任制、经营质量分析与监测,建立生产模型,强化现场调研督导,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挖潜增收。其中通过保开采成本低的矿井优先生产、规范企业管理、减少工程造价款等,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三)调整营销思路,在煤炭销售上做文章

煤炭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也促使煤炭企业调整营销思路、加强市场研究。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开滦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领销售队伍,坚持多走访用户,第一时间掌握了客户需求。还在重点单位派驻销售人员,搜集需求信息,进行跟踪服务。第一季度,开滦集团销售团队紧跟市场,克难攻坚,在危机中赢得商机。

(四)逐步转型,延长产业链、科技创新

笔者认为作为大型煤炭集团,应该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步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优势进行企业发展经营转型,以现代煤化工为转型目标,着力延长产业链,以煤为基,多元转化,走资源转化增值、企业循环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小型民营煤炭企业,应该以市场供需为主导,及时调整煤炭产量。同时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宽售煤渠道,加强与火电企业的联系合作,减少煤炭库存。

三、结语

总之,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煤炭企业已经进入行业的“两极”,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呼吁救市,但由于种种利益关系,各项政策几乎都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的调整更多的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困境之时,也正是煤炭企业积蓄能量与反思之时。谁利用好了危机,谁就会在未来赢得先机。煤炭企业必须站高望远,着力于打造未来的竞争力,才能在阵痛中前行。

参考文献

[1]牛克洪.煤炭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中国煤炭报,2015-05-12.

[2]陈玮英.煤炭企业不得不增加的环保成本[N].中国企业报,2015-05-19.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4

脱困发展的意见(全文)

国发〔201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多,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安全生产隐患加大,对经济发展、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倒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企业承担化解过剩产能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制定落实方案并组织实施,中央给予资金奖补和政策支持。

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重点产煤省份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率先突破,为整体推进探索有益经验。以做好职工安置为重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做好转岗分流工作,落实好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处理好企业资产债务。

(三)工作目标。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主要任务

(四)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建煤矿项目应按一定比例与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挂钩,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的在建煤矿项目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公告。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5

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矛盾愈来愈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煤炭产能严重过剩问题。2016年7月份煤炭行业加速去产能政策执行后,煤价加速上涨,截至10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低硫动力煤平仓价格涨至每吨660-670元,为2012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关于是否应该加大煤炭产能释放,增加煤炭市场供给的问题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将我国专家学者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的观点做一综述。

一、正确认识产能过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李江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市场上产品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有效需求能力的状态。[1]

;并且只有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进行竞争、供过于求的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时,超出限度的生产能力才是“过剩”的生产能力。[2]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周劲认为,特定时期内,当某行业的实际产出数量(或产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该行业的已实现生产能力(不包括规划能力等未实现能力)时,并且超过了行业的正常水平范围,表明该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3]

吉林大学的何彬认为“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 是指等产量线出现后弯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非经济区域所反应的要素之间不再发生替代, 而是表现为同时增减的要素配置状态。现代厂商理论和管理科学领域将其称之为要素拥挤现象。[4]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院长王立国认为,对于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产生原因入手,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由于周期性结构性及体制性原因,而造成的实际产量和消费量与一定技术水平下全要素投入的最佳产出的严重偏离现象。[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曹建海、江飞涛认为 ,“产能过剩”是指企业提供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超过了均衡价格下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与过去耳熟能详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恶性竞争”以及“过度竞争” 所指的是同一现象。[6]

二、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认为需求侧刺激效应、供给侧“潮涌现象”和周期性过剩加剧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表层现象,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有着深刻的体制背景,在转轨经济体制中,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是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4万亿刺激计划本身就是政府利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第二,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绩观导向。我国经济发展以重工业拉动为主导,且煤炭国有企业占比重。地主政府主导的唯GDP发展观,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政绩观,都导致煤炭企业经营决策首先基于短期的政治利益,而非更改的长期经济利益。在这种推动力量下,优势资源以不合理的经济价格集中,某种程度会加剧“潮涌”现象。第三,政府行业管理的经验不足。首先是政府为市场提供的信息服务有限,如未能提供有效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等,预期信息指导意义不强,从而影响企业决策。其次由于市场经济调控经验不足,政府对行业发展也可能和企业存在同样的良好共识,因此造成行业管理的措施容易滞后。如国务院直到2013年底才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衡运行的意见》,指出要坚决遏制煤炭产量的无序增长。[7]

中国保利集团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周广启、姜艳庆认为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但大致可归结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就煤炭产业而言,产业投资过度、产业集中度过低和市场需求疲软是本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其中煤炭产业投资过度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2000年以来,在市场利好形势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导向下,煤炭企业强控资源,快速投资扩建新矿。伴随煤矿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投资效益持续上涨,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等具备一定实力的非煤企业也进入煤炭领域,各类投资主体开办煤矿的积极性高涨,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产业集中度过低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不断降低,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资本不断涌入煤炭产业。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采矿区兴建煤矿,导致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煤炭市场需求疲软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煤炭需求上升空间有限,煤炭需求的增长将长期趋于平缓。[8]

中国矿业大学王迪、聂迪等认为产能过剩的致因机理应基于煤炭产能过剩的因果关系!从压力驱动(企业逐利行为、地方发展冲动)、状态体现(市场供需变化)及其响应措施(政府行政干预、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等)3个层面对中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概括如下图:

煤炭企业是微观厂商主体,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监管机构!与煤炭企业既存在合作博弈关系,又有利益同盟关系,无论产能扩张还是落后产能淘汰都必须在市场机制中进行!煤炭产能波动必然会受到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与国际进口冲击的影响。因此,分析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应基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视角,分析煤炭企业逐利动机、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造成的投资过度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地方政府对煤炭新增投资项目和落后产能治理的介入方式与行为机理,分析进口冲击下国内煤价波动对产能扩张的投资性与投机性行为及其市场预期形成过程。与此同时,煤炭产能过剩势必会对其下游的主要耗煤行业产生传导和动态冲击,下游耗煤行业非理性增长也会对煤炭产能过剩形成反向的诱导作用“。总而言之,有必要建立煤炭产业与下游行业产能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对煤炭行业发展态势的定量刻画,为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也为下游行业的市场预期及产能规划提供决策依据。[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中国煤炭产能出现过剩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从煤炭行业的微观主体进行分析,煤炭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引发全行业的产能过度投资。煤炭行业作为对投资额度要求较高的行业,普遍存在着规模效益,在我国现阶段煤炭相关技术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企业盲目投资的现象。煤炭企业是煤炭行业最小的经济主体和单元,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追逐投资回报率是决定企业投资的标准依据。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效益好,行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利润率更高,资本逐利的需要引发煤炭产业下游的电力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大量社会资本争相进入,同时由于门槛设置相对较低,整个行业出现无序竞争,形成社会投资的大量堆积。资本积累给煤炭产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升,然而由于大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小微企业存在,对于行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资本的大量简单重复堆积使得资本有效利用率较低,无法适应国际竞争和冲击,难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从煤炭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追求GDP的提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当地政府往往会采取多种补贴性政策以扶持地方煤炭企业的发展,这种补贴降低了煤炭企业的成本,推动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然而却保护了落后的小企业,保护了部分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扭曲了煤炭市场价格,最终导致我国煤炭产能的相对过剩。第三,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机制角度来看,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直接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导致了煤炭行业产量的过剩”。例如部分地方政府急于在任期内将所有资源转化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从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干预当地煤炭企业的投资策略和经营管理,不科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全国煤炭行业的总体产量过高。同时,我国煤炭产业在产权界定、价格形成机制、所有权结构上均未能建立完善成熟的市场机制,因此也无法利用市场的力量对于煤炭产量进行总体的调控。[10]

三、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院任泽平、张庆昌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认为去产能的挑战中产权改革是核心,价格信号是关键。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国企机制存在出清障碍

民企出清快于国企。加入WTO之后,非但没有出现像市场预期的冲击,反而制造业得到快速成长,出口大增在2014年之后,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相关的出口部门基本出清。国企涉及就业政绩等利益方较多,较难出清在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企和央企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钢铁行业,国企产量约为45%中央和地方责权不清导致做大是地方政府最优的策略中央与地方责权不清易引发道德风险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甚至会出现鼓励扩张的行为因为,历次去产能的过程,中央一般遵循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的原则,地方则以做大做强做优的策略相应对,大而不倒的倾向较为严重,地方一旦把企业规模做大,由此可能产生的地方债务等风险,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转嫁给中央。

(二)部分行业价格扭曲

结构改革也是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某些产能过剩行业为结构性过剩,需要通过价格信号进行调整周小川行长在50人论坛上提到,从结构性问题来讲,在产品市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市场是有效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变动也决定供求关系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价格信号提供激励,没有激励的结构调整也是很困难的例如,化工行业,越是上游价格越是垄断。

(三)地方政府保护

产能过剩行业牵涉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内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竞争决定生死存亡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行业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为保证就业税收等,并无动力推动去产能有些政府采用各种措施阻碍市场化的竞争淘汰,强制落后企业或僵尸企业继续运行,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例如,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要求推动水泥稀土等行业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等但是兼并重组步伐可能缓慢一些地方政府不乐于将本地区企业兼并到其他地区,利益错综复杂阻碍了兼并重组的进程

(四)企业面临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迫使企业扩大产量在钢铁煤炭等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面临囚徒困境,都希望其他企业和地区去产能而保全自己,但结局是大家都进行继续生产抢占份额边际成本低,沉没成本高,前期留有的利润仍可以坚持近些年在钢铁行业,还出现了越调控越过剩,越过剩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在钢铁行业中,钢材价格虽然低廉但是未跌破生产边际成本但若停产,投资均变为沉没成本,损失更大因此继续生产比停产的损失更小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一些企业为了摊薄单位产品成本,甚至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而水泥行业,属于一开张吃三年的行业,2014年之前水泥行业有较高的利润,可以再坚持几年。

(五)去产能可能引起金融就业和社会稳定风险

去产能会引起银行不良上升在产能过剩行业中,低效高负债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挤占银行的盈利空间,减少放贷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和安置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若去产能比例与失业人员比例为1:1,去产能8%则会引起钢铁产业28.9-43.3万人失业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11]

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的乔旭江指出,由于如下原因,虽然企业已意识到煤炭企业产能过剩,但仍不得不加大煤炭的生产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越来越严重。(一)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在相关机械设备的购置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人力资源上消耗了过多的资金成本,其占比高达85%,而且这些资金成本消耗是必须的,即固定成本消耗;对于技术创新、工艺改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等其他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小,这部分为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但由于过高的固定成本导致煤炭利润空间有限,一旦减产,有限的煤炭产量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煤炭企业入不敷出。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多数煤炭企业只能选择加大力度搞产能,生产量越高,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煤炭的交易量,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二)技术落后。由于机械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工人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量、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对国内或对国外输出时无法占据优势地位,煤炭价格压低进一步缩减了煤炭企业的有限利润空间。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在采取相应措施时,由于成本结构中变动资金成本所占比已经寥寥无几,无法压缩资金。在固定成本上采取了提高生产量的办法,在同样资金成本投入下,压榨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产力,通过让工人加班加点搞生产,生产更多的煤炭保证更大的利润,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出现亏损的现象。(三)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在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期间,乃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行业利润增长了将近10倍,巨大的利润促使更多资本涌入煤炭行业,引发全民挖煤现象,煤炭产量逐年攀升,然而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所消耗的煤炭能源量和出口量有限,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导致煤炭企业在销售煤炭产量过程中竞争压力过大,不得不通过调整煤炭的价格以顺利销售煤炭,尽管降低价格压低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若是任由生产的煤炭堆积而不采取销售措施的话,企业难以回笼资金链,造成煤炭企业负债过高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许多中小型煤炭企业难以生存,最终只能宣布破产。有一定能力的煤炭企业为了保证发展,不得不一再妥协压低煤炭价格,并为了保证在极低的利润下企业顺利发展,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煤炭,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整个煤炭行业走向煤炭降价便继续增加生产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1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着如下挑战:

1)去产能决心不坚定。化解过剩产能是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重大举措,但一些思想意识可能导致去产能决心不坚定。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煤炭需求的长期趋势认识不足,把当前需求下降归属于周期性波动,甚至认为与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短暂的产能相对过剩一样,对未来煤炭需求增长抱有侥幸和乐观心理,仍然存在储备煤炭产能以等待煤炭市场逆转、东山再起的幻想。二是对于以煤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去产能的影响在短期内更是雪上加霜,从而存在积极性不高、等待观望、被动应付等情绪。三是随着煤炭行业去产能进程不断推进和煤炭市场季节性供需关系变化,一些地区或企业可能将煤炭价格恢复性或短期性上涨误判为长期趋势,从而出现去产能工作力度松懈,对去产能目标打折扣或者弄虚作假。

2)去产能煤矿情况复杂。从产能结构看,按生产建设阶段,可分为生产产能和在建产能,在建产能又包括合法在建产能和违法违规在建产能;按煤矿产能规模,可分为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和小型煤矿;按实际产出与产能对比,可分为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无效产能包括停产停建煤矿产能、整合改造煤矿和资源枯竭煤矿登记产能超出实际最大产量的部分,如贵州、云南等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的地区,部分小煤矿为逃避关闭淘汰而进行整合改造,其实际产量远远达不到登记产能。另外,还有一批上一轮政策性破产过程中遗留的目前仍在生产的煤矿。从2015年产能利用率地区分布看,山东、陕西、安徽、内蒙古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山西、新疆、贵州、河南、宁夏、黑龙江、河北、云南产能利用率较低,实际产量远低于其产能,即存在很多无效或在建产能,产能富裕空间较大,是去产能的重点地区。

3)去产能方式有待考量。煤炭属于资源性开采行业,不同于其他加工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来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煤矿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力,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长期亏损的煤矿不具备持续生存的能力,若勉强推行兼并重组方式予以淘汰,只能增加主体企业的负担。2006年以来,各地按照“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在淘汰落后煤矿的同时,通过煤矿兼并重组进行资源整合,截至2015年年底,经过前期各项审批、履行了法定手续而尚未验收复产的资源整合煤矿规模达7.4亿t/a,占全部合法在建煤矿总规模的64%,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资源匮乏、不具升级改造潜力等原因长期搁置,成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的沉重包袱,至今仍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方式退出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主体企业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完成减量重组5亿t产能的目标任务压力很大。

4)行政干预过度。煤炭行业长期处于行政过度干预、国企占据主导、调控机制失灵的畸形市场环境,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反馈调节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我国煤炭产业当前产能过剩程度,单靠市场已经无力化解,但在去产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继续出现行政干预过度,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是去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必然会触动各种既得利益,特别是对一些以煤炭为地方经济乃至财政收入重要支柱的地区,有可能出现对去产能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弄虚作假现象。二是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煤炭供需关系逐步改善,一些地区有可能对企业生产实施行政干预,以增加煤炭产量。三是276个工作日制度作为去产量促进供需平衡的阶段性手段,若长期执行,客观上将造成制约先进保护落后的后果,不仅不利于去产能顺利推进,也有悖于去产能的初衷。

5)职工安置任务重。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到职工具体情况、分流安置方式、劳动关系处理、经济补偿支付、偿还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安置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再就业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去产能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后,将面临职工安置的诸多挑战。一是煤炭属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去产能不断推进,全国约有130万名煤矿职工将陆续离岗或转岗,数量庞大,安置任务艰巨,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单一的地区,压力更大。二是大多数煤矿地处偏僻,就业范围相对封闭,且职工技能单一,行业外再就业选择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职工,再就业机会更少。三是近十几年来煤炭行业吸纳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大多已成长为煤炭企业或行业的中流砥柱,如果去产能过程中进行“一刀切”,会面临核心人才流失和断档,不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四是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拖欠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退养费用、经济补偿金等应由企业或所属集团公司解决,一些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煤矿企业短期内难以筹集到足额资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安置效果和去产能进度。

6)债务处置难度大。近年来,煤炭市场需求低迷,煤炭产量和价格持续下滑,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出现负债高企且不断新增的局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煤炭行业负债总额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0%左右,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报道,2015年年底,山西省7大国有煤炭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0%,负债总额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GDP。煤炭行业去产能涉及大量负债,而且企业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对银行的负债,也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付账款以及企业之间的担保等,这些错综复杂的“三角债”致使企业破产清算、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存量债务处置及银行不良资产上升都将在去产能过程中会充分显现出来,处理不好会引起连锁反应。另外,鉴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大部分资产投入到了井下巷道和设备,在煤矿破产清算时,巷道将报废且基本无法回收,这些资产及债务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13]

四、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建议

观点一: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柏强认为促进煤炭行业去产能需要通过加快煤炭供给侧改革,包括行业体制改革和国企管理改革,真正政企分离,使煤炭企业可以更加市场化和灵活的去产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行业集中度,使得煤炭价格可以得到有效维持而不会出现进一步大幅度下滑。[14]

观点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言方、聂锐等基于SD模型的构建,综合考虑煤炭进口量、煤炭资源税改革、煤炭落后产能淘汰和投资结构优化对煤炭产能过剩的调控影响机制,通过利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和情景分析方法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1)降低煤炭进口量对煤炭产能过剩有正向调控作用,应以“稳增长、调结构”为进口煤炭调控的总体目标,制定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对优质动力煤等资源保持现有关税政策不变,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价格竞争力选择国内煤炭或国际煤炭,对褐煤、高硫煤、高灰煤等劣质煤炭设定较高关税政策;在减少低质煤进口的同时,提高国内电厂的发电排放标准,从流通和使用两个环节全方位减少低质煤的进口,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主要煤炭进出口港口设置进口煤炭品质检验,严格把控进口煤炭质量。

(2)现阶段是政府进行资源税改革的一个契机,树立正确的资源税观念,选择试点推行从价计征的煤炭资源税率,实行差别化税率,统筹兼顾煤炭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理收益,在考虑煤企负担能力的同时,政府还应考虑税负转移的问题,避免出现将成本压力单向转移给下游产业;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降低煤炭资源税改革阻力。

(3)淘汰落后产能是缓解煤炭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明确落后产能判别标准,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利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让落后产能及时退出市场,先进产能顺利参与竞争;细化淘汰方式,不同落后产能处理方式不同,对于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的落后产能,应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的优势,鼓励其自主参与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对于安全基础条件差且难以改造的小煤矿,要加强政府监管,逐步引导其退出煤炭市场;在降低退出壁垒的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保证煤炭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优化投资结构,让企业和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构建以市场融资平台为基础、以煤炭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地方政府融资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和煤炭投资约束机制;重点建立和强化资本预算约束机制,均衡划分投资权利,完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逐步构建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从过度追求GDP数字转向注重经济-环境-资源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新制度的过渡与衔接,从根源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15]

观点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等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为此,要坚持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策略。

在短期要是严控新增产能、治理不合规产能并淘汰落后产能。首先,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和煤炭资源审批权限,对于新建煤矿和扩增产能,原则上应不再批准。其次,对于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达不到标准的违规煤矿和不具备政府审批生产权限的煤矿,要停产并依法进行治理,对无法达到标准的企业,责令关闭、撤销和退出。

中期要积极引导企业产能退出、促进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第一,对于安全生产条件复杂,质量标准低、技术与规模化水平低、长期亏损、停产的企业,从人员分流、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第二,积极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在当前各省实施的化解产能过剩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兼并重组,让市场发挥决定土地、矿产等要素价格的作用,尊重市场交易主体以自愿方式开展重组,促使一些落后、过剩产能企业退出。

在长期要促进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营自主性。一方面要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通过制定政府干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清晰界定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防止各级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刺激经济增长,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行为的不断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基于预算硬约束的经营机制。吸取1998年改革和一次次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教训,切实推进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行业,国家需要垄断的行业直接由国有企业控制和经营;对于市场化的行业彻底放开,政府不再干预经营性国有企业的市场运营,国有企业以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国有企业向完全竞争市场主体转变。通过改革,走出国有企业周而复始的产能扩张和产能过剩的困境,彻底摆脱国有企业“盲目扩张——隐性失业——职工下岗——盲目再扩张——隐性失业——职工再下岗”的恶性循环。[16]

观点四: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士强、曾宪迪认为煤炭产能调控应以经济调控为主,市场调控、法律调控及行政管理市政为辅。

(一)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使用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煤炭、发电、输电3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结构合理的、设计严密的煤炭资源税费、奖罚和价格体系,实现政府通过对煤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调整来调节煤炭投资,达到调控产能目的。

(二)市场调控手段

煤炭能源市场发展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要解决煤炭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有保有压”,而应该由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煤炭产能的市场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煤炭生产和消费规律的研究,分析煤炭消费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通过调控煤炭储备和进出口来调节煤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应对煤炭供需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在煤炭需求淡季、价格下跌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从市场大量购入煤炭,以增加煤炭的需求,这样再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以抑制煤价下跌,而在煤炭需求旺季,价格上涨时,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则释放煤炭储备、同时可以扩大煤炭进口,实现平抑煤价和稳定市场的功能,发挥应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这种直接的调控手段往往比行政干预更快、更准、也更合理。此外,煤炭储备调控在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工具的同时,客观上还能够通过煤炭低进高出的价差,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

(三)法律调控手段 要想大力加强我国煤炭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与煤炭产能调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国家能源调控目标的实现。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能源的消费总量等战略提供法律支撑。

法律调控手段是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使煤炭产能控制的制定、调整、实现、争议及裁决等行为法制化。对煤炭资源产能调控,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对已出台的煤炭产能调控的法律政策,强化并督查落实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

(四)行政管理调控手段

调控煤炭产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行使各自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双约束”的条件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17]

观点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刘虹认为此次煤炭去产能,目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去掉落后淘汰、结构调整,重建煤炭行业的新生态。把握好此次去产能给煤炭行业产能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应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要铲除形成过剩产能的根源,二是去产能要界限清晰和精准发力。三是去产能要弱化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化与法制化引导。[18]

观点六:中国能源报的于孟林认为要彻底解决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政府层面:首先要控制煤炭产业投资规模。其次,对煤炭落后产能应直接淘汰。企业层面:首先要主动转型。其次,大型企业应基于自身优势开展并购,提升行业集中度。[19]

观点七: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将去掉非法产能作为煤炭去产能的关键,乔乃琛认为,2013年我国煤炭的实际产量就突破了46亿吨,而现在的实际产量不会低于50亿吨。很显然这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但是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手续齐全的、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来办的、核定能力之内的这部分产量一点也不过剩,过剩的是主要是非法产能,这些非法产能安全隐患较大、手续不全、严重超能力生产,多是应该停产整顿的产能,这部分产能大约有14亿吨。不要说这14亿吨非法产能全部关掉,哪怕只关掉10亿吨,煤炭市场马上就能反转。[20]

观点八: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叶旭东处长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预测与引导。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研究结构,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主要耗煤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温室气体减排等因素,有理有据、客观科学地预测我国中长期煤炭供需趋势,并及时发布,引导社会各界站在促进煤炭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全社会对煤炭行业去产能战略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动力。

2)透彻分析煤炭产能构成及拟淘汰退出煤矿情况。一是按照生产产能、在建产能、无效产能,对各地区煤矿构成情况及产能利用状况,摸清底数。二是加强对拟淘汰退出煤矿和停缓建煤矿情况进行分析,鼓励企业在必要时结合开采条件、煤类煤质、生产成本、区位市场等因素,对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确保去产能的科学合理性。三是结合区域资源特点、煤炭供需关系和调运平衡,兼顾近期和中长期,合理确定各地区去产能目标和标准。

3)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地区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原则,合理确定去产能目标和标准。对于区位差、煤质劣、成本高、竞争弱、隐患因素多和长期亏损而主动停产停运的煤矿,坚决予以关停退出。根据去产能效果和煤炭供需状况,适时取消276天工作制,充分发挥先进产能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机制作用。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对于合法在建煤矿,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停建缓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对于下游产业已经建成而煤矿尚未核准的大型一体化配套项目,适时予以补办手续,以降低财务成本,发挥投资效益。

4)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去产能中的边界。在去产能过程中,应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应给市场和企业。政府对产能进行科学引导,防止在抑制产能过剩问题上“一刀切”,疏堵结合,既考虑产能调整全局,又要顾及地方资源优势和发展经济的合理诉求,通过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去产能中的问题。

5)把妥善安置职工作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职工安置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职工的生计与家庭的命运,关系到去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应因地制宜做好职工安置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确保职工安置渠道通畅,全力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中央奖补资金和支持创业就业各项资金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让去产能企业和分流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6)多渠道处置去产能企业债务。一是发行特别国债,以退出产能煤矿所欠集团公司债务为限,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支持集团母公司贷款银行核销去产能涉及的债务。二是参照20世纪90年代实施债转股的做法,支持金融机构将退出产能煤矿债务实行“债转股”,待煤炭市场形势好转时,再采取约定回购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偿还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负担。三是研究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支付现金,剥离收购部分银行债务。四是应进一步支持煤炭企业扩大股票、债券等发行规模,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有序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资。[21]

观点九: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郑锐锋提出化解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如下建议:

(一)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认识。第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清洁发展势在必行。第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仍要慎用行政措施。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等行业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改善外部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服务于长期战略、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第四,要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

(二)政府要基于长期战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1、完善产能利用率测算相关工作;

2、以能源安全战略角度实施进出口政策

(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1、基于资源禀赋优势开展并购,努力提升行业集中度;

2、基于边际效益优化产品决策,提升市场竞争力。[22]

观点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睿认为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建立市场机制时,各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煤炭产能过剩治理,应将煤炭产能调控中的各主体行为作为整体来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脱离片面的行政指令安排方式,形成多措施的解决方案。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应使用经济手段规范其行为,为部分中小企业落后产能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政府来说,应拓宽自身的视野,从全国甚至全世界煤炭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转变不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对我国煤炭过剩产能进行调控和干预,保证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均衡,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针对煤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使用经济调控手段是各个国家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现阶段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应尽早建立完善煤炭税费、奖罚机制,通过调控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以调整煤炭行业的投资方向和数量,从而进一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可以对煤炭生产方和使用方采取双向征税的方法,提前对不同煤炭开采量、回采率、煤炭综合利用程度设定相应税费标准,同时使用累进税的方式,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部分小型煤炭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和力度,脱离以往简单生产制造的模式,依托人才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对于部分效益较好的大型煤炭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进行并购,提升产业集中度。

第二,要改变部分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应及时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明确政府在经济行为中“守夜人”的职责,使用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引导我国煤炭产业过剩产能及时退出。完善的法律是保证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加快完善煤炭去产能法律法规。使用法律手段调整煤炭产能供需关系,真正让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步骤实现法制化,为煤炭产业的市场化保驾护航。

第三,为保证煤炭产业市场机制的稳定,各级政府仍需使用部分行政手段,在保障经济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消化淘汰优化落后多余产能,维持煤炭市场供需均衡。首先,为各煤炭企业做好信息提供者,利用自身具备的巨大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汇总,及时进行分析形成相关报告,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有序进行退出!保证煤炭产能供需平衡;其次,在现阶段关键时期,在产能过剩严重地区实施相应的更严格的制度,直接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整合升级。与此同时,对于当地煤炭的长期规划要有清醒的认识,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政,协调好煤炭产销的各部门工作。[23]

资料来源:

[1]李江涛:《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载于《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2006年

[2]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3]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 9 期

[4]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载于《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2008年

[5]王立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双向交互机制研究》,载于《企业经济》,2010年第5期 [6]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2010年

[7][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8]周广启,姜艳庆:《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9]王迪,聂锐,刘平,刘玥:《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评述》,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0][23]李睿:《浅析中国煤炭产能过剩原因及治理对策》,载于《中国煤炭工业》,2016年第5期 [11]任泽平、张庆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挑战应对风险与机遇》,载于《发展研究》,2016年第4期

[12]乔旭江:《煤炭产能过剩的成因及防治研究》,载于《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14期 [13]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14]林柏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去产能”》,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15]张言方,聂锐,刘平,王迪:《基于SD模型的我国煤炭产能过剩调控机制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期

[16]曾湘泉,杨涛,刘华:《兼并重组、所有制与产能过剩——基于山西省煤炭去产能困境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7]张士强:《煤炭产能调控机制初探》,载于《中国煤炭》,2013年02期 [18]刘虹:《煤炭行业去产能要有新思维》,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07期 [19]于孟林:《煤炭去产能化需政企合力》,载于《化工管理》,2016年07期

[20]王高峰,郑遥:《乔乃琛:非法产能是煤炭去产能关键》,载于《能源》,2016年04期 [21]叶旭东:《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2]郑锐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简析》,载于《煤炭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篇6

2009-9-2 9:45:00 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报告名称】: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关 键 字】: 煤炭 行业 发展 十大态势 分析

【报告来源】: 中国化工网

〖 报告内容 〗

所谓煤炭行业的发展态势,我认为有三点含义:一则在全国行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二则目前及未来的动态共性走向,三则具有发展方向的引领性。据此定义,作者对当今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归纳为以下十大态势,正确认识这十大态势对煤炭企业管理者把握方向、制定战略和推动煤炭企业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一、我国煤炭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调整之中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一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湖南、广西逐步下降;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

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二、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三、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

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89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 10.89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四、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 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五、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

在国际上,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跨国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煤化工产业,且第一个产品大多为甲醇。许多煤炭企业不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及精细深加工,盲目快速上马建设煤化工项目,有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十亿元、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宏大、产能巨大。目前煤化工甲醇等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风险在增大,有的项目可能投产之日也就是下马之时。

六、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推进制度创新;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公布之后,各有关省区及企业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重组煤炭大集团和整合煤炭资源等措施,加快推动煤炭大基地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煤炭大基地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进展比较快,并己初具规模。

七、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力会越来越差;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跨国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

现在的情况是,东部未开发煤炭资源己基本没有了,中部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也所剩无几,西部优质丰富的成块煤田也抢占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中国境内跑马圈地抢占煤炭资源的时期己经过去了,现在要再想争占好的煤炭资源其门槛要高得多,不仅没有优惠政策了,而且肯定要付出比原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

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发展模式是,按照企业、矿区、区域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道路。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装备水平,改善落后面貌;三是推进综合利用适当集中,克服小而分散的局面;四是建设技术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五是制定规范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察制度。

九、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官员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十、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关于煤炭行业形势及发展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必要性,战略重点

一、山西省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度煤炭资源储量表和山西省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全省煤炭资源6551.98亿吨(2000米以浅),在全省119个县(区、市)中,94个县(区、市)有煤炭资源分布。山西煤炭累计查明资源量在全国各省排名第一位,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27.02%。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合法矿井2590座, 合计总产能9.4亿吨/年, 单井生产规模36万吨/年。2008年全省煤炭产量6.56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5%。山西省作为全国主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工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我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计划经济及“有水快流”的影响,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工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重生产轻治理的数量速度型道路。虽然煤炭资源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造成的土地塌陷,耕地毁坏,村庄搬迁以及排放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也给社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制约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在地方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开采技术落后,煤炭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较差,使得资源优势未能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表现在煤炭的低回采率。目前全省的资源回采率,国有矿平均为55%,乡镇矿仅为15—30%,由于开采技术落后,采厚弃薄,每年全省资源损失严重;其次是煤的共伴生资源的浪费严重,特别是与煤共生的煤层气一般作为废气排放掉,煤矸石就地堆放, 不仅浪费资源, 还污染环境。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煤炭的共伴生矿物高岭土、稀土矿、铝矾土、煤层气以及煤炭生产加工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也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但由于这些资源未加以开发利用,无论是排放还是堆积,都会污染环境,企业还要承担排污费等经济责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使生产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物质资源都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环境管理。把传统的环境保护从生产的末端向前推进到生产的源头和生产的全过程,让宝贵的煤炭资源流动起来、激活起来,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的问题自然没有了。

因此,发展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煤炭生态工业园,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使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会大大促进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

1. 加强资源地质勘查,扩大资源储备。

山西省煤炭工业要建立完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投融资体制,扩展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增加投入,提高煤炭资源勘查程度,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给。

2. 坚持洁净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循环经济要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努力生产洁净产品,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着眼于综合利用和提高效益,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

由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改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通过对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产品进行技术处理,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着力延长和拓宽产业链,变污染源为新资源,最终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发展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煤炭生态工业园。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契机, 以大集团、大公司为主体, 建立煤炭生态工业园区, 采取园区集中布置,焦化、发电、气化、液化、建材及其它项目同时入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综合治理,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 生态环境保护。

必须加强矿区的环境保护,以矿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以强化监督管理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环保部门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把矿区环境保护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紧密结合,全面推动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 支持和鼓励煤矿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积极推进煤电联营。

2. 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逐步提高非煤产业比重。为扭转煤炭资源城市单一原煤生产格局的困境,加速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以促进洁净煤技术的广泛应用。

3. 增加科技与教育投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职业技术和文化教育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4. 制定资源枯竭矿区和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配套政策。对资源枯竭矿区发展的接续产业项目,特别是利用矿区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和矿井水等资源建设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材厂、水厂等项目,国家要给予支持。

上一篇:高中作文积累下一篇: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及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