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等的关键词,想象描述阮恒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在掌握抓关键词领悟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现场生成语言的能力,体现用语文的目的。

2、小组合作,抓住“阮恒献血前后心里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质疑讨论,通过理解、分析重点语句,感受阮恒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的品格。引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学习作者抓住阮恒的表情、动作等表现出阮恒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体现阮恒品质的表达特点,并能运用到描写生活画面中。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当时的复杂心情。(抓住文中描写阮恒献血前后表情、动作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教学突破口)

教学过程

一、调动旧知,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2、按“预习”要求说说小男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献血的,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谈谈小男孩献血时他的内心活动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

能力及概括能力,体现用语文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提出研读问题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你从课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示处、关键处、疑问处、省略处等地方进行质疑,提出问题

3、读

如:①小男孩献血时是怎么想的? ②小男孩在献血过程中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 ③医生对小男孩说了些什么,小男孩就立刻停止了哭泣? ④小男孩说“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⑤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出人物品质的? „„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示处等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讨论探究,引导抓重点词、句研读课文1、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研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讨论:所选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研读,提出研究方法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如“小男孩在献血过程中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这一重点可引导学生通过:

① 抓住“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等的关键词,想象描述阮恒当时的内心活动进行体会;

② 通过理解、分析描写“阮恒献血前后心里变化的”重点语句,感受阮恒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的品格。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可引导学生用下面的表格说明:

③ 抓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朗读品味重点语句进行体会 ④ 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想象阮恒心里会怎么想?医生会怎样安慰他?充分发挥想象将医生与阮恒的对话写成一段话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其他组认真倾听,边听边准备提出疑问或补充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4、根据汇报结果,引导针对研读不足之处再次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如:“小男孩说‘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沉默’时会想些什么?‘举起手来’时会想些什么?又‘放下手去’时你

会想些什么?再‘举起手来’时会想些什么?„„”这样,通过将心比心,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变化。

又如,“为什么用‘她是我的朋友’做题目?”你能不能给这篇文章另拟个题目?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思想感情方面去体会这个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一节阅读课教学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是否有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的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和动作的关键词与重点句子,体会他内心的想法”为教学突破口,我引导学生画、读表示阮恒献血时神情和动作的词句,通过对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质疑,来了解他内心变化过程,从而体会阮恒对朋友的真诚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深刻。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课件出示),再次想象阮恒心里是怎样想的,医生会怎样安慰他,他会怎样说。让学生把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写成一段话。这样,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阮恒当时的内心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交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品析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四、领悟写法,引导学生描写生活画面

1、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

引导归纳:课文作者主要是通过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语言、动作

等描写来体现他内心活动的变化,从而体现阮恒为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2、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绘生活片段

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人们互相帮助的画面与感动中国的画面相结合,让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想象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有选择地描述其中的一两个片段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更应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我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常见画面与感动中国的画面相结合,让学生用在课堂中学到的表达方法描述画面,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思想斗争

掩盖痛苦 “我的朋友”(无私奉献、舍己救人)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三下第五单元

教学重、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 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感受阮恒身上所体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整体回顾

1.出示词语, 让学生认读, 并随机进行组词、造句,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意图:不满足于单纯的认读, 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让学生真正达到理解、积累和运用, 为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回顾梳理:昨天, 我们初读感知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这里的“她”和“我”分别指谁和谁? (板书:小姑娘阮恒) 谁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师:通过第1~4自然段的学习, 我们知道小姑娘因失血过多, 生命危在旦夕。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 阮恒挺身而出, 愿意为她输血。整个输血的过程中, 阮恒一直很少说话, 作者描写更多的是他的表情和动作。请大家细心读读第5~10自然段, 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画出描写阮恒神情和动作的句子, 用心读一读。

[意图:通过整体回顾, 感知故事大意, 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引发新的阅读期待, 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二、研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学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

▲一阵沉默之后, ……然后又举起来。

▲过了一会儿, ……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 ……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 ……想竭力制止抽泣。

师: (让学生先自由读, 后齐读。) 同学们, 这就是阮恒输血过程中一系列的神情与动作。让我们回到课文中, 再读读第5~10自然段, 透过他每一次神情的变化, 来猜测一下他当时在想什么?

2.交流点拨第一句。

(1) 师:这是阮恒的第一次举动。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 说说你的感受。

(2)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沉默、颤抖、举起来、放下去、举起来)

(3) 引导质疑: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为什么阮恒的小手举起来了又放下, 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4) 课件出示, 补白心理活动:一阵沉默之后, 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心想……) 忽然又放下去, (心想……) 然后又举起来。 (想……)

师:同学们已经走进阮恒心里。我们从后面的课文知道, 阮恒以为要把所有的血都献出来才能救活那个小女孩,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他勇敢地举起了手。这样的抉择对于年少的阮恒来说实在太沉重, 太艰难了。他能不犹豫吗?让我们把这些体会融入朗读中, 用心去感受这伟大的抉择。

3.重点品读、感悟第2~4句。

(1) 师:这是写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和动作。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 看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回答:体会到阮恒心里的害怕和痛苦。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啜泣、呜咽、哭泣) “呜咽”是一种怎样的哭?和“啜泣”相比有什么不同?阮恒从一句话不说, 到啜泣, 到呜咽, 到持续不断地哭泣, 你感受到了什么? (阮恒的内心越来越痛苦)

师:是什么让阮恒如此痛苦?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师: (小结) 阮恒想到自己输完血, 生命就要结束。想到再也看不到温暖和煦的阳光, 再也看不到生机勃勃的花草, 再也看不到朝夕相处的朋友, 他越想越害怕, 越想越痛苦。谁能把我们体会到的这些读出来?

(2) 师:除了这些,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回答:我体会到了阮恒的勇敢, 他在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

师: (引导)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动作:捂住、掩盖、闭、咬)

师:同学们, 请看插图。阮恒啜泣、呜咽、低声哭泣, 不仅仅是因为疼痛, 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但为了不影响医生输血, 为了尽快救活小姑娘, 阮恒一直在克制, 在竭力掩饰痛苦!勇于放弃自己的生命, 去换取别人的生命, 阮恒的勇敢令人震撼。那么,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阮恒, 使他如此勇敢呢? (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意图: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来体验阮恒内心痛苦的抉择。通过品读词句, 体会情感, 想象情景,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人物, 体验人物内心活动,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激情诵读, 升华主题

1.引读“她是我的朋友”。

师:同学们, 当阮恒竭力控制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死亡的恐惧时, 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她是我的朋友”。

2.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再一次体会那份痛苦的煎熬, 伟大的抉择。

3.师:同学们, 你们忍心看着阮恒如此痛苦吗?让我们来安慰安慰他吧!假如你是那位医生, 你会怎样安慰他呢?

4.学生想象医生和阮恒之间的对话, 同桌之间分角色练习说话。

5.指名表演, 师生评价。

预设:医生可能会说, 不要怕, 只需要你的一小部分血就可以挽救那个小女孩的生命, 你不会有危险的, 马上就好了。

……

6.师:课文写到阮恒的话就戛然而止了, 但我们的想象可以继续:阮恒的鲜血一滴一滴流入小姑娘的身体, 当小姑娘苏醒后, 得知她休克时这感人的一幕, 她会说些什么呢?

7.学生想象, 练习说话。

8.师:相信这份情谊她会珍藏一生, 阮恒将是她永远的朋友。 (板书:朋友) 课文学到这儿, 相信大家对“朋友”这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那究竟什么是朋友呢?

9.师: (总结) 同学们, 你们说得多好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雪中送炭见真情, 助人为乐献爱心!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 请别忘了——— (生:她是我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遇到挫折需要鼓励时, 请别忘了——— (生:她是我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遇到危险需要救助时, 请别忘了——— (生:她是我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需要你的时候, 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 因为——— (生:她是我的朋友) !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广交朋友, 珍惜友情吧!

[意图:运用音乐和课文插图对话, 让学生在感人的氛围中想象说话,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体悟“朋友”之内涵, 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 升华了学生的认识和情感, 丰富了文本, 又超越了文本。]

四、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友谊的故事和格言读一读。

2.写一写:你想对阮恒说些什么?

[意图:把语文实践延伸到课外, 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 拓展了语文课堂的空间。读写结合,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释放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学习和父母沟通的方法和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良好沟通后的美好感觉。

2.愿意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使家庭变得更温馨,更富有亲情。

教学重点

学习和父母沟通的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良好沟通后的美好感觉。

教学难点

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家庭的矛盾和烦恼,初步学会运用沟通技巧去解决和父母相处中的问题,并感受到真诚沟通后的美好。

课前准备

调查班级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状况,了解典型案例,并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我的家庭真可爱》)

一、揭题,导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不仅是我们的长辈,也是我们特别的朋友(板书课题)。这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才能和父母相处得更融洽,并学习一些“珍爱家庭”的好方法。(板书:珍爱家庭)

二、观看录像,引出问题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两段录像。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在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过类似的矛盾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录像场景片段一:

家里,妈妈对女儿说:“融融,明天就要参加数学选拔比赛了,你别紧张,放松些,努力了就行。”

第二天,女儿从容考试后回家,妈妈却阴沉着脸说:“我已经在网上查过了,你没有取得复试资格,肯定是考试的时候不够认真……”

女儿:“妈妈,我是认真的,可是……你不是说过我努力了就可以了吗?”

妈妈:“努力努力,可是没有录取就说明你不够努力!”

……

录像场景片段二:

放学后,孩子飞快地往公交车站跑去,可是一辆公交车刚刚驶出。天气很热,孩子一边擦汗,一边快步往家走,心里抱怨着:“哎……爸爸总是不来接我!”

场景移到一个杂货店,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挥汗如雨地搬运东西,孩子打了声招呼,男人抬头说:“赶快做作业!哎,我一个人真是忙不过来啊!”

男孩满脸惆怅地坐在破旧的书桌前发呆:“哎……别人的爸爸妈妈都那么好,而我……”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相似的矛盾吗?

……

师:是呀,其实每个家庭都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怎么解决好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录像片段来分析分析吧。大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大多数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状态)

[课后反思]录像内容来自课前调查,都是真实案例。孩子看了录像后能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实现基于学生真实思想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考及行事方式。

三、小组交流,家长参与互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跟大家分享你们的观点?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片段中的妈妈不讲信用。女儿已经很努力了,如果没考好,下次还可以继续争取,妈妈不能这么骂她。

小组2:我们也认为录像中的小姑娘太委屈了。妈妈应该将心比心,体谅女儿。当然,女儿也可以找妈妈交流想法。妈妈如果不相信,可以找老师去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

小组3:妈妈认为女儿没有被录取就是没有努力,我认为不一定。妈妈对女儿不够了解,女儿受委屈了。

师:前面的同学讲得很好,我想问问有没有哪个小组分析了第二个录像片段?

小组4:这个爸爸眼睛里只有钱,不关心儿子的学习,不是一个好爸爸。我看到男孩子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可是他爸爸看都没有看他一眼。

小组5:我们小组不这么认为。这个男孩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爸爸开小店这么辛苦,赚钱也不容易,他应该多帮帮爸爸。

师:这个小组站在爸爸的立场上说话了。有没有同学也能理解刚才那位妈妈的?

生:妈妈其实心里是对女儿好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妈妈正是因为心里有期望才批评自己的女儿,女儿应该理解。

师:我不知道面对同样的场景,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看待的。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位妈妈,我看到她们刚才也在讨论。现在能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家长1:我是单亲妈妈,也经常会骂女儿。但这真的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每次说完她,我心里就特别后悔。我想,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一些不理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以后,我会尽可能地对孩子的情感伤害做些弥补,让女儿生活得更快乐一些。

家长2:看到第二段录像,我想,小朋友应该更关注父母的辛苦。很多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当然,这个家庭中只有爸爸,孩子生活得很不容易。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多关心他。同时,同学们也要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大都在关注自己的委屈、压力,而妈妈们却大都在检讨自己,想着孩子生活得很不容易。所以,在和爸爸妈妈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做到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地):互相理解、多沟通、互相信任……(教师板书:理解 沟通 信任)

师:是呀,刚才听了两位妈妈的话,我们对处理家庭矛盾的想法又发生了一些改变,对吗?(学生纷纷点头)的确是这样,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信任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多沟通,我们一定能和爸爸妈妈成为特别好的朋友。老师以前也有过不理解爸爸妈妈的时候,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随着自己也做了妈妈,才发现爸爸妈妈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还要伟大。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他们是这样做的——

(展示课件中的画面,配合讲解)

这是一位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妈妈。她没有读过书,没有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于是就每天在这个码头乞讨。有时,她不小心把手上的钱币掉在了地上,就只能用嘴把它捡起来!她说:“我一定要赚钱供儿子读大学!”

这是一位在雪中卖菜的父亲。父亲的推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父亲在风雪中用力叫卖,手却没有停止过给孩子掖被子。

这是一位已经渐渐老去的母亲。她不愿拖累在外打工的儿子,每天收卖纸板,她说要把赚来的钱给自己的孙子用!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像图片上这样,但他们(点击课件,出现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照)可能一天八小时站在街头指挥交通;可能为了抚养我们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可能看起来穿着光鲜,脸带微笑,但心里却埋藏着工作的烦恼……当我们抱怨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想到过爸爸妈妈心里的烦恼吗?

(学生表情茫然,老师再次采访家长)

师:能请你们说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和孩子相处的快乐吗?

家长:养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而我怀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床上躺了整整七个月才保住他。每天看着白白的天花板,精神上都有点受不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我还辞掉了幼儿教师的工作,改做家具营销。不过,孩子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多。有一次检查他的家校联系册,看到他在心情日记上说他最喜欢我,我真的很感动。

师: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尽管生儿育女这么艰难,但是儿子的一句话就能让她感动。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像这位妈妈一样,他们是怎么看待我们心中的烦恼的呢?请大家打开小组长发给你们的信封,里面有父母对你们说的心里话。

(播放歌曲《老爸老妈》,学生阅读来信,许多孩子开始轻轻啜泣)

[教学反思]我试图引导学生基于案例,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寻找和父母沟通的好方法。家长的介入,为孩子的换位思考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景。家长的参与是随机的,因此他们说的话显得特别真诚、动情,能打动学生。遗憾的是,正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家长的话也显得不够简洁,影响了教学的节奏把握。因此,家长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还需进一步的思考。

四、和父母以书信交流,再次寻找沟通途径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哭了。能告诉大家你现在的感受吗?

生1:我想我现在理解爸爸妈妈了,以后我不会再特意为难他们了。

生2:我终于知道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大很不容易。我会更理解他们。

(很多孩子沉浸在和父母书信的精神对话中不能自拔,教师沉默了一会,开始课后小结)

师:是呀,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和爸爸妈妈做好特别的朋友,我们就要经常想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父母的生日

父母的身体状况

父母近来的心情

父母遇到的烦恼

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父母的经济状况

……

师:把“我想……他们应该”的想法变成“他(她)想……我应该……”,那我们就会理解并和爸爸妈妈相处得更好。

[教学反思]课后有听课教师认为这个教学环节有些冷场。但我以为这时的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他们内心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情感涌动。从寻找沟通的良好途径来说,孩子在阅读中应该能够感受得到。这种阅读,正是不在场的父母用文字和孩子进行的对话。品德教育应该珍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场景。

五、送漫画,说祝福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组漫画(内容见下面的诗歌),希望当我们长大,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开始老去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想起它;希望我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辈子都好好沟通,永远是特别的好朋友!

她是我的朋友的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讲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阮恒献血的原因,体会他的高尚的品质。3.对照课文插图,想象说话。4.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阮恒鲜血前、献血时的动作、表情,体会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及无私奉献的高尚 品德。

达标教学: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C、我们还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借机点出教学目标〕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紧张 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板书:举放举犹豫)

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3、重点句2 课件13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反映了什么?-反映了阮恒内心还在进行你思想斗争)

(1)课件1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小练笔

出示课件19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男孩会说什么?医生会说什么?再把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8读一下这一部分总结段落大意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2.、交流。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4.总结段落大意

四、总结中心思想

五、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试图()竭力()安慰()持续不断()3.填空。他眼睛()着,用牙()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抽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阮恒的心情()。

六.板书

(见下一页)她是我的朋友

神情动作

内心活动

举 放 举

犹豫

啜泣 捂

害怕

掩饰

呜咽 掩盖

更害怕 又掩饰

哭泣 咬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读读你的感受?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大致理解了文章讲了几件事情?谁能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谁愿意给大家读第一个故事?读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他”时,停下。

⑴ 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没有解决?“追悼”就是一个,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继续读,大家仔细听?(读到“整间屋子”。)谁听明白了“追悼”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

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⑵ 接着读:

(把这段读完。)

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吊唁”它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你知道“吊唁”还有一层什么意思吗?

(对死者的.亲属进行安慰。)

师过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

谁来体会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句子。)

(点评:体会得不错,鲁迅先生的去世也引发了你的悲痛。)

2、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 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晔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⑵ 谁来读?

⑶ 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

(贴词卡。)

⑷ 你能根据上一段的读书方法,在这一段中找出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点评: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不理解的词,我们多读几遍就会弄明白其中意思。 )

⑸ 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

(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⑹ 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点评:同学们比刚才体会得更深刻了。)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

同学们,还有三个感人的故事,老师教给你们自己去学习好吗?我们共同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学习方法?

汇报:

⑴ “谈碰壁”:

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 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 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 资料补充。

④ 师总结: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⑵ “救护车夫”:

① 最后两段含义深刻,我想邀请你们组的一位成员和我一起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 自由读这两段话,你们想说什么?

师小结:

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⑶ “关心女佣”:

①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 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 老师也从网上或得一个信息。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三、总结

1、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权先云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件事?(板书: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重点、难点的学习)

1.哪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们先来看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救助车夫)

(出示投影片)(齐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3.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

师:找出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动词。(点生说)

师:提到“蹲”和“半跪”,看插图,鲁迅先生的动作是什么?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从这个半跪你你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

4.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以后,他的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5.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忧国忧民)齐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

1.其实,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自己的伯父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对话)分角色朗读。

3.你读懂了吗?读懂了什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你觉得那些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深的理解一下呢?

4.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5.出示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可见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爱憎分明)。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四、学习第二、五段——谈《水浒传》、关心女佣。1.还剩下两件事,请同学们自学。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汇报关于“谈《水浒传》”的内容。

指名读有关语句。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从哪些词语看出我读书不认真?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下一代。)3.汇报“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

4.关心下一代、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关心穷苦人民的人,概括起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五、学习第一段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深切的怀念他(板书:深切怀念)。

2.他得到了那些人的爱戴呢?看第一段回答。

六、写法指导

1.这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写实的文章?为什么?

2.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可以用到。3.介绍倒叙。

七、升华情感

(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下一代

深切怀念 讲“碰壁” 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为别人想得多(结果)关心女佣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说课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一篇战友写战友的文章,作者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记叙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为了向敌人占领的“391”高地发动突然袭击,“我”和战友邱少云一道潜伏在“391”高地山脚下,邱少云为了战友、为了集体、为了祖国、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趴在火堆里纹丝不动壮烈牺牲,赞扬了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我”焦灼不安的心情,理解邱少云的处境,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我”焦灼不安的心情,理解邱少云的处境;通过邱少云的外表描写,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体会感受到邱少云伟大的精神世界。

二、说学生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感人至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邱少云精神的伟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这一问题以成为此课教学的中心难点。需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提前做好预习。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内涵,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及人格的提升,最终求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建?教学时应以读为本,通过形式多样的、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危急场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好地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以上设计理念,具体的教学过程分这样三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营造,导语催情。

1、开课伊始,教师动情诉说:“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无数的先烈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么一位英雄,现在,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呼唤他。

设计意图:每一堂课都要讲究开场的艺术,场开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感情传导作用,架起教师、学生和作者思路之间的桥梁。开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读题,为营造特定的课堂气氛进行了充分的预热和“蓄势”,让每一位学生都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品味、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和精神。

设计意图: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核心内容进行研读,可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语文教学承担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重任,故而应让学生在潜心涵咏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到提升。因此,抓住课后的两个问题,先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重点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一节抓“内心”,一节抓“外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第一步,细读词句,把握形象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这位英雄的光辉形象?然后围绕课后的问题: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请大家仔细地、深入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让学生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读懂“纹丝不动”的意思。从而感受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壮举

第二步,品词品句,突破重难点,感受伟大。

1、第7自然段写了“我”目睹“战友在烈火中燃烧,内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突出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危险处境和忍受的巨大痛苦。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单纯地注重学是不够的。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把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教材之介体作用结合到一起,才是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本节教学中,紧紧抓住“我的心像刀绞一样,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一句层层深入,用情,用心,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怎样是刀绞 ?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们的心?”让学生品词品句,认真体会。紧接着老师一段过渡语感染学生:“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就这样被烈火灼烧着、煎熬着、炙烤着,我的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谁能把这种紧张、担心、矛盾、悲痛的感觉读出来。”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通过朗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走进了邱少云的心里。

第8自然段是邱少云壮烈牺牲的经过,也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感受邱少云精神伟大的重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比较巨石与邱少云的异同,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烫伤、烧伤的感觉体会烈火中的邱少云经受的痛苦煎熬。通过单个读、集体读、轮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读出这一伟大壮举,读出他的坚强意志,读出对他的崇敬。让每一个同学都被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革命不惜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崇高精神所深深地感动。

烈火中的邱少云在紧紧地牵动着同学的心,深深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处境的万分危急,以及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同学们怀着对英雄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朗读。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三)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1、书写悟情。当学生对邱少云满怀崇敬和怀念之情时,引导他们为邱少云撰写碑文,以此抒发情感。

2、诵读抒情。学生读好自拟的碑文后,教师点击课件呈现碑文(“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并引导学生诵读。

3、结课激情。教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更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和在座各位同学一样,坚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此刻,把整个教学气氛推向情感高潮。从而达到了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给人留下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五、说板书:板书力求简洁,只板书最能体现烈火中邱少云形象的词语:纹丝不动和邱少云品质的词语严守纪律、甘愿牺牲。

六、说作业

课下去阅读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这样一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精神领域。

总之,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以读为本,以读感悟,读中熏陶。力求以动人的朗读,感人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英雄无比热爱、崇敬的情感之中,邱少云的高大形象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严守纪律

纹丝不动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发生在孤儿院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小伙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伙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动作、神情的变化中体会阮恒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阮恒的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看到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相信朋友之间总有让你感动的故事。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小故事。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

过渡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接下来老师考考你们了,会读吗?

1、出示词语

开火车读 齐读

2、出示带有血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发现:这个字在单独使用或者口语中读xie,在书面用语中读xue 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

3、过渡语:在这节课的生字中,有一个字容易写错,大家看。出示“拳”,观察生字,交流需要注意什么,师范写,边写边解说注意点,生练写2个

4、过渡语:字大家会读也会写了,那么课文一定也能读好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题目中的我又是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板书:阮恒

小姑娘 小结: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可以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这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板书: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读中感悟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小姑娘伤势严重出示图片,你从课文的那句话知道的?

出示句子: 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自由读,你体会到什么?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必须输血!文中用到一个词,输血——迫在眉睫。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此时时间就是生命。生读如果不立刻——师接读所以输血—— 生读如果他们不能——,师接读所以输血——

(这样联系上下文就理解了迫在眉睫)

2、就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候,谁愿意给小姑娘输血呢?

出示句子:一阵沉默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谁来读读这一句话。此时的阮衡有哪些动作:举——放——举 如果你是阮恒,在做每一个动作时,你的心里会想写什么? 出示:一阵沉默过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想:————)

是啊!朋友之间需要帮助小姑娘受伤了,我应该救他,可是这只小手,又放下去了,这时候他想?(他想——)

阮恒害怕了,所以他放下手了,然后这只小手又举起来,他

又在想(他想——)

阮恒最终决定救这个小姑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3、刚才我们抓住三个动词读懂了阮恒的内心,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学9——10自然段,体会阮恒在献血中的表现。出示自学方法:

读一读相关句子 画—画出阮恒的表情 想—想一想阮恒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孩子们,从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害怕,痛苦)你从哪几个词语看出他的害怕和痛苦的?

生回答啜泣——呜咽——哭泣——抽泣。这四个词语程度有什么不同吗?师引导他哭得越来越——内心越来越——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害怕和痛苦表现出来吗?指名学生朗读。

现在你就是阮恒。老师问问你,阮恒,那你是因为抽血的疼痛才如此害怕吗?那你怕什么?

原来阮恒害怕死亡,但是阮恒要求医生停止抽血了吗?他是怎么做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此时阮恒在想什么?虽然此时的阮恒内心无比害怕,但他依然勇敢的给小女孩献血。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来读这几句话。生:练习读

越是痛苦越是掩饰,老师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们一起来读好吗?(配乐)学生读红色的字体,老师读黑色字体。4此时此刻,阮恒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他痛苦着,掩饰着,这是因为他心里一直想——他是我的朋友。

四、总结升华

孩子们,是什么力量促使阮恒即使舍弃生命也要救活小姑娘?(友情的力量)此刻,阮恒献血时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当阮恒颤抖的举起小手时,他心里想——

当阮恒一动不动的躺在草垫上时,他心里想——

当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时,他心里想——

是啊!为了朋友,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放弃,这样的朋友,值得我们一生珍惜!如果我说:朋友是摔倒时扶你的一双手,朋友是冬日的一束阳光,那么你会说:———————————

五、拓展

老师也被你们精彩的回答感动了!让我们记住朋友的爱,也希望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播撒这种爱,收获这种爱!

六、推荐阅读 《平分生命》 《雪兔的眼镜》 《雪娃娃救小白兔》

七、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小姑娘

阮恒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1

通过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语句,感受阮恒的内心,体会阮恒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对朋友那份深深地爱。同时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二、复习:1迫在眉睫的读音和意思

2、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让学生回忆这都是关于哭的词语,并且一个比一个程度深

3、围绕题目说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走近阮恒、感受内心、体会品质和爱

(一)师:下面我们就继续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阮恒的内心。

大屏幕:请同学们默读5---10段,用横线勾出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边默读边用心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默读勾画,老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并把所有句子展现在大屏幕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二)出示第一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请大家读读,用心体会阮恒在想什么?

1、生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老师引领学生抓住“举、放、举”这些动作来用心体会阮恒开始的矛盾犹豫到最后的坚定的心理过程,是对朋友的爱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3、看似平常的动作,在此刻的阮恒身上却是那样的不平常,让我们看到了他那份坚定的爱。(板书:动作)引导感情朗读

(三)师:对朋友深深的爱战胜了阮恒对死亡的恐惧,多么了不起的小阮恒啊,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他输血的过程。

大屏幕出示: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1、师:再次读读这些语句,关注阮恒的一举一动,一边读一边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时教师一定要深入进去,适时点拨,做到心中有数。集体交流(害怕、恐惧、引导学生结合四个表示哭泣的词语体会,并且体会到越来越恐惧,并且适时引导朗读体会)(体会不深时教师可范读,学生闭眼,让他们有画面感,再谈体会)

2、师:他一直在不停的哭,因为他是那样的恐惧死亡,那他放弃了吗?为什么不放弃呢?(她是我的朋友)

我发现有的句子好像与恐惧无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们去掉呢?(后半句变红)去掉变红的句子再来读读,看看去掉好不好?全班自读对比后,再分别找两个学生对比读。

师:是原文好还是删掉好?为什么?这样的表情动作背后,我们又可以体会到当时在想什么呀?(板书表情)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师深入小组了解点拨。集体交流,教师点拨,师:虽然恐惧,但是他依然要救自己的朋友,虽然恐惧感越来越强,但是他却坚定地选择了朋友的生,自己的死。同学们,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舍己救人

好,那就把这样的阮恒读出来吧!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引导感情朗读。教师可以这样评价:

我好像透过你的读看到了一个虽然恐惧,但却一心想救朋友的阮恒 你让我看到了阮恒的坚定

你让我看到了阮恒的恐惧,但是坚定还不够。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就从软恒的表情动作中体会到了阮恒善良的内心,体会到了他的舍己救人、博大的爱。(指着板书:表情动作

内心)

同样是写爱,那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写爸爸妈妈的爱却总是感觉写的不够呢?

请开头口语交际的学生再念一遍自己的作文,大家给他提提建议。

(引导围绕表情动作去说)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2

1、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情。

2、体会描写阮恒献血前、献血时动作和神态的句子,通过把握关键词和合理想象,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研读──献血过程,体悟美好心灵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发言。

2、了解献血原因。

(1)师:因为相同的命运,小姑娘和阮恒住在了同一所孤儿院里,孤儿院是什么地方?学生说说对孤儿院的了解。师:是啊!他们没有父母,也没有一个亲人,孩子们在这里,同伴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相依为命。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在这些可怜的孩子当中有一个小姑娘更可怜,为什么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2)课文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当时的情况?(迫在眉睫)教师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瞧!小女孩的血流了一地,她伤得很重。生:输血迫在眉睫。

师:小女孩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昏迷,就会永远的闭上她的小眼睛。生:输血迫在眉睫。

师:如果没有人及时补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的。生:输血迫在眉睫。

你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迫在眉睫的理解吗?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生命垂危,随时可能会死去。她已经失去了父母,难道还要失去唯一的生命吗?难道她的命运就这么悲惨吗?(学生不由自主的回答“不”,老师问为什么?)

3、感悟献血过程。

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阮恒是小女孩的朋友,可以画出有关句子或词语。

学生选择画出的句子读出来,师生共同研读、理解、朗读。

(一)献血前的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把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字或词体会到的。(老师重点指导体会三个动词)强调: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心情,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指名读。老师范读。

(3)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是啊!朋友就是危难时刻伸出的小手。

(二)学生继续找出其他的句子。(课件出示几个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几个句子,对比一下,你发现什么?有什么变化?

教师主要抓住四个表示哭的词语、两处颤抖的不同以及两次掩饰自己的动作来体会阮恒内心的变化。

总结语:多么朴实的想法、多么令人感动的做法,为了朋友既使自己疼痛也忍耐着,这是一种比友谊更深的兄妹情啊!

阮恒手臂的疼痛哪比得上他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能不怕死呢?可是阮恒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他愿意牺牲自己,挽救小姑娘,这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啊!

阮恒能不怕?他并不懂得献血的知识,他误以为自己会死,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他是一个令人同情,更令人敬佩的孩子。

(三)想象表演

师:在整个抽血过程中,医生一直都很关心阮恒,不停安慰着他,医生会说些什么,阮恒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同桌进行表演。

师:(她是我的朋友)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千言万语。为了她,阮恒愿意面对痛苦,仅仅因为——生:她是我的朋友。为了她,面对死亡,阮恒也毫不畏惧,仅仅因为——生:她是我的朋友。

4、师: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阮恒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善良、勇敢、把朋友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小男孩的形象。

5、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再次体会一下阮恒的美好心灵吧!

师生配合读课文。

6、过渡:当阮恒的血缓缓的流入到了小姑娘的身体里,奄奄一息的她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过一段时间她又能恢复往日的活泼和健康,时此时此刻,小姑娘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幸运、幸福、快乐……。)

三、总结──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1、多么幸福的小姑娘,能有阮恒这样情同手足的朋友。从小姑娘的遭遇中,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但是,从阮恒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朋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板书:友情)

2、创作小诗《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什么?我觉得朋友就是摔倒时扶你的一双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你带来温暖。

朋友是——(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来讲讲)

出示课件:朋友是摔倒时扶你的一双手。

朋友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朋友是雨天的。

朋友是()。

《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上一篇:停止抱怨努力工作下一篇:百年小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