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其中一百首

2025-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三百首其中一百首

唐诗三百首其中一百首 篇1

(一).三十个带“花”的诗句

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7.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兰溪》)

8.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

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李颀《送陈章甫》)

10.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齐己《山中春怀》)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2.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13.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刘长卿《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14.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

15.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韦庄《章江作》)

16.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7.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杜甫《江梅》)

18.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0.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白居易《桐花》)

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22.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23.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白牡丹》)

24.白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5.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 《咏风》)

2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释其中五句

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意为朱雀桥边丛生着野草、乱开着野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上。”。“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意为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随意分散着,自然清新,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意为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意为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 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杜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唐诗三百首其中一百首 篇2

《唐诗三百首》是唐朝最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共收录311 首唐诗, 传奇诗人杜甫、王维诗、李白、李商隐等众多唐代诗人的经典诗歌列列在目, 其中以杜甫诗数量最多。在艺术门类中, 《唐诗三百首》属于诗歌, 诗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优秀的诗歌在最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唐诗三百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入门最好的选择,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 对其的教学最多最广。“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以美育的教学方式学习容纳了天地百川的《唐诗三百首》, 我们不仅能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门, 而且能够在唐诗的审美活动之下培养一种审美的情趣甚至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人生素养和品格, 进而体味人生的趣味与艺术。

以《唐诗三百首》中家喻户晓的孟浩然诗《春晓》为例探析《唐诗三百首》的“美育”教学方式。诗歌原文:“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短短16 个字构成了一首五言绝句。从诗歌形式上来看, 诗中语言文字的对仗工整和押韵奇特无形中结合, 形成了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这本是文字和语言本身的韵味, 却在诗歌中构成了一种充满意蕴的形式感和形式美。诗歌的形式因素就是文字和语言, 《春晓》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和语言传递给我们其中的艺术美, 其中的妙处难以言喻。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 也即诗歌的艺术意蕴、诗歌深处的含义和韵味。诗人孟浩然将其对春天珍爱的思想感情融入《春晓》这首16 字的五言绝句当中, 当我们用审美的态度学习时, 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诗句朗朗上口的对仗工整, 还从中发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真挚喜爱, 在大自然中, 诗人发现了美和人生的情趣。在一个春天的清晨, 诗人从梦中醒来, 耳边声声鸟语, 触目耳闻都是春天的气息, 诗人想起昨晚风吹雨落的声音, 不免联想到屋外的盛开的美丽的花朵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诗人通过感受与联想用诗歌的艺术手段将其当前所感所闻所想一齐表现在简短的诗句当中, 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当前生活的面貌。《春晓》中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意蕴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细细探索方能挖掘。对全诗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把握, 感受到诗歌的形式美和艺术意蕴, 需要我们从审美的态度出发, 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句诗, 个体凝聚成整体, 这样才能在体会诗歌的意境, 体味唐诗的审美乐趣。

在《春晓》当中, 诗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生, 我们在学习《春晓》的过程中, 不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诗人看待生活的态度。如果单纯以审美的态度欣赏唐诗, 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不仅会体会到人生的审美趣味, 也能学习到诗人的审美精神, 锻炼审美能力。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唐诗三百首》时, 我们在欣赏唐诗、认识唐诗、感受唐诗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艺术意味和艺术美的艺术意象, 有利于在这种整体美感中探索学习的审美价值, 也将教育提升到一个审美的境界, 此即美育视角下的《唐诗三百首》。

然而,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 往往以应试教育为主, 这便将传统文化精华《唐诗三百首》推向一个索然无味、毫无价值的角落, 这在小学、初中的教育表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 教师总是会根据教学大纲提出背、抄写、解释、考试过关等硬性要求, 甚至强迫学生去背记、抄写。有了“功利”的色彩在其中, 学生也不能完全采取审美的眼光看待唐诗了, 甚至会对其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 这是我国小学应试教育中最大的失败。

美育的教育方式需要摒弃功利的想法和态度, 运用单纯地审美态度和方法看待事物。美育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唐诗三百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当中的精粹, 而进入我国古典诗歌大门, 对《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应采取“美育”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应采取适当改革, 加入审美的因素会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充满乐趣, 也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美育的视角下感受了《唐诗三百首》, 学习唐诗, 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门需要摒弃功利因素, 采用单纯的审美眼光和态度。现代教育体制中对《唐诗三百首》的传统应试教育方式亟待改革, 汲取“美育”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 2003年10月.

白蚁吃掉《唐诗三百首》 篇3

有一天,《唐诗三百首》热闹起来了。

小女孩春美有一项背唐诗的作业,但她忘了把老师发的资料带回家。这下紧张了,明天老师要大家默写。

“妈!我们家有没有唐诗的书?”春美着急地问。

“好像有,不过,要找一下。”妈妈回答,“你去贮藏室找找看,我记得那里有一本《唐诗三百首》。”

打开灯,阴暗的贮藏室亮起来。春美很快在木柜旁找到了书。

春美将《唐诗三百首》拿在手上,书发出的霉味让她捂住了鼻子。

“这本书怎么这么脏啊!”春美心想,要不是急着背诗,这种书她是绝对不碰的。

春美将书拿到客厅,轻轻地将诗集打开来。她吓坏了,《唐诗三百首》到处坑坑洞洞,还有书的粉屑掉下来。

她看到白蚁在里面乱钻乱啃,春美赶紧把书丢到地上。她想了一下,随即又把书拿到桌子上。

“真受不了,这书好恶心啊!”她皱着眉抱怨了一下。

“找到了没有?春美。”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过来。

“找到了!可是……”

“那就好了,赶快背吧!”

春美硬着头皮找目录。她要找出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129页《春晓》。”春美小心翼翼地翻书。

“啊!”春美几乎叫出来,“怎么会这样?129页不见了。这让我怎么背《春晓》呢?”

她赶紧找132页,她担心《静夜思》。果然,一只白蚁才刚把“李白”吃完,他还打了一个饱嗝:“呃!”

春美赶快翻到290页,她心想:“如果能够救回王维,至少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背。”

但是,来不及了!这里的白蚁已经把王维啃得“尸骨无存”,仅剩一个“兄弟”看得见。

春美火大了:“可恶的白蚁!”

她把吃掉这三首诗的三只白蚁掀出来,准备进行一场“审判”。

“你们这三只可恨的白蚁,哪一页不吃,偏偏吃掉我要背的诗。这三页对我太重要了,你们该当何罪?”

三只白蚁站在桌子上,他们很无辜也很无奈,等着春美讯问。

“我怎么知道?这么刚好吃掉这几首。”白蚁A说。

“我明天要考唐诗默写,你们把诗吃掉了,我怎么背啊!”

春美生气地说:“把书吃掉,就是不对的。又把我要背的诗吃掉,这更不对,你们该当何罪?”

“我们很无辜,吃书本来就是白蚁的天性。刚好吃掉你要背的诗,这也不能怪我们啊!我们哪来的罪。”白蚁B顶嘴。

“敢顶嘴,还不认罪,你们害我明天默写考零分,这就是有罪!”春美伸出手指头,慢慢往三只白蚁的身上压过来,“我要把你们捏死!哼!”

“等一下!”白蚁C着急地大叫,“等一下,我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春美将手指头收回,“快说,说完受死!”

“我们白蚁有一种本领,能将吃掉的书,一字不漏地背出来。我们吃了唐诗,当然也能将唐诗背下来。我们背给你听,你再写下来,不就行了。别杀我们,杀了我们,你什么都没有了。”

春美听了点点头:“好吧!这是唯一补救的办法了。饶了你们!快背吧!”

白蚁A很快地将孟浩然的《春晓》背出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换你背了!”春美指一指白蚁B。

“《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蚁B将《静夜思》背完的时候,春美也刚好停笔。现在就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好啦!换你了!背完之后,你们就可以离开。哼!今天饶你们一命。

春美拿笔准备抄白蚁C背的诗时,客厅的门打开了,妈妈走进来,她想看看春美在做什么时,她同时也看见三只站得直挺挺的白蚁。

妈妈大叫一声:“啊!白蚁。”

唐诗三百首有感 篇4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

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

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

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

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篇5

此电子版本乃由Ned Walsh于一九九二年春陆续输入。当时他是美国Columbia大学的

博士班学生。他断断续续地学习了十年的中文,其博士论文的主题将是关于北宋时

期的词。我于该年春末将全文校正一遍,并稍改Ned的格式。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

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224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25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26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27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8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29裴迪: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30祖咏: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单维彰 1992-7-5

23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2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4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35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36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37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38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39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40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41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42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43权德舆: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44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5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46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47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8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4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50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51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52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53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54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255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56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57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58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59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260李益:江南曲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篇6

聂君君

这个暑假里,我走进了中华经典之《唐诗三百首》,我仿佛穿越到了唐朝那个繁华盛世,贪婪地享用着精神美食。

最让我着迷的是诗仙李白。里面李白的诗有《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送友人》、《静夜思》等等几十首。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李白的诗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的诗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他的诗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人民表示了同情,对黑暗现象表示了憎恨。

我最喜欢的是《独坐敬亭山》。在这里,他把敬亭山当作心心相印的朋友,好像它能理解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似的。他想象着从梅花那里可以得到春天的消息,多以他写道:“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他又想象着美好的月亮可以和自己相伴同归,所以他又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他还想象着春风也会同情自己的愁苦,所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而且“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连飞雁和青山都成为他的知己,它们能够带去他所憎恨的而带来他所喜爱的。他的想象力真是不寻常啊!他把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景物之中,使他的诗很有意境。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篇7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

放暑假时老师让我们买了六本书来读,其中《唐诗三百首》中的《悯农》让我知道了粮食来的不易。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感受种田的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珍惜粮食不浪费。

放暑假时,我回去了外婆家,我们到田里去收割。田里真好玩,我们收了两亩地的麦子和一亩地的蔬菜,收了四天才收完,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外婆看着心疼,让我们休息休息。我就想起了《悯农》,知道了种地的辛苦。

小姨说:“吃饭了,都是你们爱吃的!”我吃着饭,觉得饭菜“粒粒皆辛苦”。

在生活中,我的弟弟非常浪费。每次吃半碗就怎么也不肯吃了。我以前也是这样,可后来改了。于是我每次都告诉他:“不可以浪费,不然妈妈又要带你去种地了!”他立马吃得干干净净。

《悯农》这首诗写的是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吃穿不愁却浪费粮食,如果穿越到打仗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吧。粮食,是农民伯伯们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珍惜。生活中人们去吃自助餐,许多人拿的东西多,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收拾的阿姨只能叹气收走了。在餐厅里大鱼大肉的在桌子上却只吃一半就不吃了。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有的人没有饭吃,我们还这么浪费是不行的。

《悯农》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不要浪费粮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2

我在收拾旧书的时候发现了两本配套的唐诗三百首,我就拿起来看。

随便一翻就翻到两首古诗而且都是学过的一首是望庐山瀑布,温习一下吧,估计好多人都忘了。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温习一下也不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翻了一页,看了一会,都是没学过的诗。有一首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我去电脑上查了一些有关赤壁和巴女谣的一些资料。赤壁这首诗的意思是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巴女谣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巴地的女孩骑着一头牛,唱着民歌,沿着处处铺展着荷叶、处处盛开着荷花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记得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我个人觉得能让我们长知识,都了解古诗,所以可以去看一看。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3

这个暑假,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游子吟》这首诗的就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就是:谁说儿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想起一件事。

那天下午放学后,外面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我没有带伞,就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看见妈妈带着雨伞来接我了。她快速的向我跑过来,根本不顾雨下得有多大。她把伞递给我,说:“快把伞打好了,别被雨淋到了,要不然会感冒的。”当我们回到家后,我倒没什么事,妈妈却感冒了。她只是在床上休息了一下,就又去做家务了。

到了晚上,妈妈忍着头痛去帮我做饭,做完饭后,自己饭都没有吃几口,就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由于我睡过头了,走的时候太匆忙了,导致我忘带了英语课本。可那天早上碰巧是英语课。我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过了几分钟,我看见妈妈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给我送英语书,送完又匆匆地去上班了。看着妈妈忙碌而操劳的背影,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诗给我了一个启发: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妈妈过上好的日子,不用这么操劳。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4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并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到达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此刻,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礼貌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5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白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诗也不少哦!

离别本是一个旧话题,但王维的一首《送别》却写得很是婉转动人、余韵不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体现了把友人送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与寂寞;后两句写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衬出今日的依依不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株。却下水精帘,玲珑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动作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6

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里面有写爱国的诗,有写想念家乡的诗,有写美丽风景的诗……而我喜欢《游子吟》这首诗。

《游子吟》写的是慈母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服,直到儿子要走的时候,她才停下手中的活。这首诗的焦点就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谁说儿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吃的,穿的,住的……父母是世界上比较伟大的人。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这天晚上我和朋友在外面玩,忽然我晕倒了,妈妈听说急忙跑过来。她连忙背着我往医院跑。到了医院,医生说要去更大的医院,妈妈这下都要急哭了。

妈妈跑到车站去等车,一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八分钟过去了……妈妈急得直跺脚,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辆车。因为天已经晚了,妈妈上台阶的时候不小心崴到脚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慢慢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跑向医院,直到医生说我没什么大问题,妈妈才放下心。

《游子吟》这首诗给我的启发是: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做儿女的不要顶撞父母,要爱他们,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7

一阵阵秋风吹去,如同岁月,一去不返。从古至今,我们的前辈给我们就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诵读本就是其中之一。每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蕴涵着许多的道理,它那简洁又生动的语言,诉说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那是我国古代的历史,那是我们中国的成长足迹。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诗我们从小念到大。小时候我们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说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现在再读,虽然还是那短短几行文字,但是它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启示。

《唐诗三百首诵读本》中有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李叔同的《送别》让我们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母别子》它其中蕴含着我们能体会到的母爱,和母亲为孩子的无私奉献。

当你打开《唐诗三百首诵读本》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本书像有魔力一样,让你百看不厌,里面的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当你合上书的那一刹那,觉得眼前是一幅山水名画。这幅画既淡雅又浓郁,既有别离也有相会,既有慈爱又有怨狠,这幅画是多么的真实啊!

我爱《唐诗三百首诵读本》,也爱留传至今的古诗,更爱我们的中国,没有古代人们的智慧,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8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出它万丈光芒。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发的精神力量。《唐诗三百首》中,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如海上的照明灯,照亮了我们,如风雪中的煤炭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哲理。古诗,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和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有自己的光彩,也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等待着,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诗,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小学生,为了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而努力的学习。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9

严羽讲,“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我特别欣赏这句话。

纵览唐诗三百首,我注意一个事实,在盛唐那个时代,诗人的笔下,诗情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细读唐诗后我才明白,只有当诗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后,它才有可能尽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诗有别趣,其趣令人动情。日前重读唐诗,感慨颇多,现归纳体会如下:

其一、高明的诗人往往会驰骋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读到一首好诗,而其技法、灵感及境界又为自己所不能时,我会由衷地感叹:泼墨简笔描之难。诗和禅一样,重在心悟而离言说。诗在技法上讲究“妙悟者不在多言”。当一首诗能达到一种禅境时,就更属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欢那些具有禅意的诗作,因为它所表达的意境能够直指人心。

其二、一个博学有品位的诗人,总是一个能够纵览诸家的聪明人,总是一个能够改其习端,习禅心法的觉悟者。日久天长,他的诗作自然会达到一种无碍的境界,诗人也会活泼泼地创新出一道为世人所瞩目的风景。

其三、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一定是一个经过了几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经到了一种“志于道、游于艺”境界的人。因为只要读他们的诗作,读者总能够品味出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绝壁上的木桥,那是一种无心之心。

其四、一个体悟了禅境的诗人,一定是一个“夺一切境,入诗歌三味;乘境深处,自由无碍”的人。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0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1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比较令我喜爱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有许多令人赞叹不己的诗句,而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是由唐代李白所写的《行路难》在这首诗中,我比较喜欢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诗句告诉了我,做事要坚持不懈。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些骑单车的骑手在路上自由的驰骋。于是小小的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一那就是学骑单车!

于是我去找了爸爸,跟爸爸说完我要学骑单车的时候,爸爸便对我说:“骑单车需要毅力,你能做到吗?”

我迅速地回答:“当然可以!”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骑单车就是件十分简单的事。我把脚放上去时,由于重心不稳,差一点就摔了个马大哈。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我先是左脚一踩,让右脚跨过自行车,坐在了车座上,但是双脚还在地上,爸爸见我不敢动,便和我说:“别怕,我在后面推你。”听到这句话后,我士气大增,勇敢将双脚踩上了踏板,向前骑去,可是还没骑到一半,便又摔了一跤。

这一下摔得可不轻,我的膝盖上摔出了血,我当时就罢工,不学了。爸爸见我不想学骑单车后就跟我分享个小技巧:“要倒的时候往另一边倒。”听到这句话,我鼓起了勇气继续学骑单车……我坚持练习,终于学会了骑单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2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每一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3

起初,唐诗带给我的印象是单调、乏味的。后来,阅读了《唐诗三百首》,我对唐诗又产生了新的印象。

唐诗是多彩的。

唐诗,是绿色的。它既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嫩绿。嫩得青翠,嫩得可爱;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绿。淡雅的颜色若隐若现。它们不像墨绿有深沉的颜色牵引住人们的眼球,只是靠着一点点淡淡的绿色博得人们的青睐……

唐诗,是红色的。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淡红,像泛起了红晕的少女的脸颊;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红得灿烂,红得似火。

唐诗,是白色的。是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白,白得纯洁,白得无暇。令人陶醉。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种纯洁的白;不是那种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缕缕皎洁的白。白得悲惨,白得寂寥,白得凄凉。

唐诗,不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独怜幽草涧边生”的荒野之景。描绘了荒山野岭的独特环境。令人对野草萌生爱怜之心。

与上句相比,我更喜欢、更觉得杜牧的《江南春》更为精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春雨景。黄莺动听的歌声加上鲜嫩的绿叶与红花,江南城里到处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缓缓飘动。南朝建造的宏伟寺庙,不知有多少楼阁沐浴在蒙蒙细雨中。这美丽的春雨图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们的心。

唐诗,是多彩与精彩的!《唐诗三百首》一定会让你对唐诗有很大的了解!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4

这个假期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的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虽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青春,行路人看见齐齐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嗷嗷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小草轻轻的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的跑到楼下,我很惊讶,小草活了,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5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而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达到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篇8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唐诗,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的《咏鹅》生动的描述鹅的情态,给人一种高洁傲岸的感受。还有李白写的《静夜思》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携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让人感受那种孤独意象在诗人心中与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这些短小的唐诗给我的心灵一种独特的震撼。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让我感觉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选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据一斑而窥全豹,此书当之无愧。

对于怎样去学习唐诗,我的感触是只作欣赏,而不作具体评价,因为唐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它所扎根的历史时代,社会关系,人物心里都与现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此刻的环境中很?烟寤岬教剖?的韵味,而我们自身发展的条件也很难对唐诗做出很好的解释,只能从表层去揭露,可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去学习唐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能够注意到意境的开拓,自我去寻找创作一种意境,倘若你没有见过鹅,别人让你去体会诗中鹅的神态,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就更就应用事实说话,比如透过多媒体与图片等等,让同学们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立体感觉。

有的人总会说:我们学习唐诗,又很少用,还不如不去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唐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学习唐诗的目的首先在于学习,然后就是学以致用,变成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精神。我们要提倡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唐诗,而不是单一的在学术方面,我们从唐诗中提炼有用的东西,例如你能够在笔记本封页上做一个有关于唐诗的图片,然后去销售,用唐诗文化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的思想要更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回忆一落地,变成生产力。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篇9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的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虽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青春,行路人看见齐齐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嗷嗷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小草轻轻的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的跑到楼下,我很惊讶,小草活了,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读唐诗三百首个人心得 篇10

说起长江,在诗人李白的笔下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我想这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李白,也为在江上奔波的旅客们找到一份心灵的寄托。

古今多少真诚的友谊,因为唐诗而长存。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激励;李白笔下“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王维笔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挂;白居易笔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暖;王昌龄笔下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告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向古今伟大的友谊致敬,让阳光照进生活。

唐诗中的祖国大好山河,也别有一番风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跟随唐诗的脚步,让我们足不出户领略祖国的山河湖泊,四海生动。

上一篇:生产处外协加工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关于亲情的唯美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