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教师工作计划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援藏教师工作计划(精选7篇)

援藏教师工作计划 篇1

金蛇渐行渐远,骏马即将奔来,回首2013年援藏的工作,我感到既繁忙又充实。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爱戴,受到同事的好评,受援学校的肯定,对我来说,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现将2014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为**赴**的援藏教师,我随时随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自己,以健康文明的形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我积极响应州委,县委及学校的各项号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领会学习内容,做好群众工作和三进三同的工作。

二、倾一腔热血,育康巴英才

自从我踏入**中学后,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道孚人,已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

在教学工作中,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从事英语教学。为了适应**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我不断地钻研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和培养藏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我除了认真学习七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用好前端学校的课堂实录和ppt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制教具,自编儿歌,修改ppt等,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英语。课堂中,我还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其次,做好传帮带工作。我带动全校英语教师、搞好教研工作。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校的英语教研工作,多次给全校的英语教师们上示范课,观摩课,然后和各位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和她们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年多来里,我和丈夫每月都要花费300元以上用于资助贫困生。天冷了,为缺衣少吃的孩子添件棉衣,买双运动鞋;离家太远的住校的孩子生病了,带孩子去看病;看到缺少文具的孩子,为他们添置笔记本、钢笔;节假里,带留校的孩子在家里吃饭„„ 我的无私奉献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动不已。

三、硕果累累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认真做好课后反思和经验总结的工作,并把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一年来,教学论****上发表;论文**获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所执教的**中学2015级2班,期期英语成绩优异。前端学校7中高度肯定我的教学工作,并指出该班英语学科成绩优异,在所有学科中具有显著优势。在2013年甘孜州全州统考中,我班以班平均分**的成绩高过康定中学列全州第一名。在学校举行的英语竞赛,书法大赛中,我指导的学生也非常出色,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成绩属于过去,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尽善尽美,以百倍的信心与努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我的援藏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篇二:用心去援藏--援藏工作总结

用心去援藏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是2006年9月到12月参加的援藏工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共同经历一段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们从现代化的大都会来到了一个正向现代化迈进的城市-----拉萨,并且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了三个月,充分感受了它的脉动。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西藏,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正在焕发它的活力,向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大踏步迈进。而我们,作为****12名援藏人员的其中之一,通过这次援藏,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激动,更收获了动力。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多少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满载着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满怀着对西藏教育的无限憧憬,奉献在雪域高原;多少年来,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铭刻着各援藏省市的深情厚谊,屹立在高原大地;多少年来,莘莘学子们沐浴着党中央和援藏省市亲切关怀的阳光,在教育援藏的春风里舒展着笑脸?? 在1993年国家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上,中央确定了教育援藏工作“长期坚持,努力搞好,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方针,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分别对口支援西藏有关地市和中等专业学校,仅1995年至2000年,各对口支援省市为西藏教育投资达2.95亿元,选派援藏教师117人次,培训西藏教学管理人员、教师273人次。

到2004年底,教育援藏项目共计188项,资金总额2.37亿元。至此,新一轮的教育援藏工作拉开了序幕。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国家对西藏自治区的殷切关怀。在西藏,我们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些政策给西藏人民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远程教育这一项,为自治区的无数学龄儿童带来了上学的可能。在没有去西藏之前,我们对西藏的地广人稀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当我们坐着颠簸的越野车在广袤的原野上穿行时,才明白西藏发展教育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西藏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2.1个人。这在北京这样拥挤的大都市是肯定想象不出来的。而且西藏的人口居住非常分散,我们的车子在路上前进,经常从看到一户人家到看到下一户人家中间要隔上半天。这种情况使得孩子们上学非常地不方便,教师很难集中授课。于是在西藏就出现了许多十几个人一个学校的情况,而这些学校的老师只有一个,但是教授的课程又不能减少。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候远程教育就体现出它的作用来了,通过光盘播放或者远程卫星接收,教师可以一个人完成以前需要好几个老师完成的教课任务。第四批援赞工作小组进藏以后,跟随****的通知下乡去制作专题片,通过这段艰苦的经历,他们对西藏地区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都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一起去了日喀则、昌都地区拍摄。去之前就听说昌都地区的道路非常险峻、曲折,路况很差,到了昌都以后才体会了道路很差的概念,那里大多是土路,非常颠簸,而且都是盘山路,山路边就是悬崖,就是江水,大多都只有一条车道,碰上对面来车都要找一个稍宽一点的地方错车,每个县与县之间距离都很远,200多公里的路差不多都要走一天,有的县条件非常差,没水,没电。日喀则回来的路上还遇到了严重的泥石流,堵了3个多小时。*******去了阿里、那曲地区拍摄。路上地势险峻,道路曲折,路况很差,每个县与县之间都要走一天的路程,非常辛苦。他们的拍摄经历很丰富,刚刚过了桑桑在半山腰上就堵了一个小时的车。去阿里都是这种山路、土路,还有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好多条让人分不清哪条才是真正的路,一旦走错了就只能在原地绕圈,根本出不去,虽然开车的是个老司机可还是走错了路,一下子撞到了铁丝网上,前挡风玻璃裂了,右侧的车灯只剩下个黑窟窿,车上的划痕更是惨不忍睹了。车上的两人都吓懵了,司机师傅说如果不是车子好,玻璃够厚他们几个的小命就没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们又上路了,开了一会下起雨来,这时他们才发现雨刷器坏了,于是只能下车擦玻璃,这样跌跌撞撞地终于到了阿里地区的狮泉

在从从阿里的措勤县到那曲的尼玛县时,他们又遇到了另一个挑战,那就是沼泽地。措勤到尼玛是没有路的,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陷下去了,后来向厅里请示,让措勤县对这段路比较熟的同志送他们一段,再让尼玛县的同志接一段,因为这段沼泽地足有300多公里。出发不久他们就发现走错了,领路的同志向当地的牧民问了路才重新上路,措勤县的同志大约送了100多公里时就让他们回去了,因为也怕他们回去有危险,一旦下雨的话这里的路是没法走的,硬走就会更危险,这样赵辛辛他们自己开始走下面的路,刚开始挺顺利的,可过当要过一段沼泽地时他们都害怕了,因为他们的左边是个很陡的山,下面就是沼泽地,有一条路还被水淹没了,更不幸的是天上竟然下起雨了,没办法,没有退路,走吧,他们商量后决定从陡坡上走,车子在陡坡上打滑,刹车没用了,他们就这样慢慢的滑下去了,再顺着陡坡往前走就会翻车,所以只能往下开,车开下去的时候他们只能祈祷了,因为太陡了,随时可能翻车,司机师傅真的很棒,当他们的车滑下去的同时他一脚油门车从泥水坑里冲出去了,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翻过一个小山我们见到了接我们的同志,当时是一种如获新生的感觉。

在西藏的三个月里,援藏同志们不仅在工作上和******的同志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还在生活上和******的同志们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他们将许多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都和我们进行了坦诚地交流。******的领导则对我们关心备至。第五批援藏小组成员刚到西藏的第二天早上七点,******就出现了高原反应,我们急得手足无措,只好打电话给馆里的同志,她随即通知了*****,****馆长亲自开车把****送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他们忙前忙后地为***挂号、找医生、办理住院手续。怕****一个人在医院孤独,一起来援藏的同志自身都还有点不适应,馆里还派了记者轮流来陪****,并买了许多好吃的。怕***有思想负担,馆里领导还一再叮嘱****,先把身体养好,再投入工作,****同志感动地都流下了眼泪。中秋节的时候,馆里领导还给我们送来了月饼,让我们虽然离家千里,却依然觉得那么温馨。我们在西藏的三个月期间,时常出现身体不适应的状况,****的领导和电视教育科的领导们多次看望我们,还给我们送来了水果等慰问品,让我们倍感温暖。这也更加促进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让我们更加努力地渴望把自己所学所会的全都用上,来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援藏工作。这次西藏之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援藏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对我们心灵的一种净化和升华。我们去援藏的同志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接受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是到了西藏之后,我们从自己看到的,新闻里看到的,去采访的时候听百姓说起的,才知道原来在西藏这个外人看来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有着这么多的忧伤。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口居住的分散,使得这里的孩子接受教育的难度比别的地区翻了几倍。家长们很多很想送孩子去学校,可是却受到了种种因素的限制,只好让他们放羊、放牛,延续着祖辈的生活轨迹,无力摆脱贫困的现状。当我们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上学的眼睛,我们的心一阵阵地痛。尽管国家已经投入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但是还有一些家庭的孩子仍然徘徊在校门之外。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以前做节目的时候看到的新闻,说是内地的一些孩子因为厌学,沉迷于网络等原因而逃离校园,最后家长、社会和学校想了各种办法把他们重新拉回校园。我们想到,真应该让这些孩子去一趟西藏,他们就会明白,他们读书的机会是多么的可贵,在中国,还有多少孩子因为贫困等原因无法进入校园读书。而我们自己则更是看到,西藏地区的同志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够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去投入西藏的****事业和*****事业,让我们感到深深地惭愧。他们对于工作的认真和投入,让我们觉得,西藏的教育发展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这样一批热血仁人在这里,将来肯定能圆满达成目标。而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援藏工作,但是我们仍然会发挥“老西藏”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所学,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篇三:援 藏 工 作 总 结 援 藏 工 作 总 结 谭军华

2012年7月,通过自愿申请和组织审查,我有幸成为省委、省政府千名(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计划的一名干部,与来自全市各县区的30余名干部、医生、教师一道来,来到美丽的的阿坝州康定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涯。我深知援藏工作任重道远,包含着南充局领导的重托和同事、亲友的期盼,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锻炼,在州县工商局党组和康定县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克服高原缺氧和远离亲人的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康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为康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工商业务工作发展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充满真情 融入藏区

来到康定,我就时刻提醒自己的,既然来援藏,就要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尽快的熟悉这里,融入这里。条件是艰苦的康定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辖3个镇17个乡,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与南充全市面积相当)。康定县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有17座,海拔7556米的“天府第一峰”贡嘎山在县境东南,县城海拔2800米。康定属高原型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每年一到二月平均温度更是在零下15度左右。

康定县工商局干部编制共46人,6个股室,4个工商所。局机关办公条件艰苦简陋,20多名干部都在租来的两套民房内办公,办公桌椅都是80或90年代大多掉漆生锈。我和来自高坪局的刘成伟同志以及康定局的3名副职共5人挤在约9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住宿的房间也比较狭小,只有6,7个平方,是80年代县农牧局老办公室改造而来,除了一个床,几乎放不下任何东西。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自愿报名援藏的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的寂寞和坚强,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奉献和壮美”。

感情是真挚的刚到挂职的单位,局里就准备了崭新的生活用品,同事们忙着铺床叠被,为我接风洗尘。大家生活上朝夕相处,工作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很快就与同事们建立起了深情厚谊。特别有缘的是:康定局有两名工商干部是南充干校80年带的脱产班学生,见到来自南充局的同行非常热情,多次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康定组织部和援藏工作队每到周末就组织援藏干部在一起学习文件,交流感情和援藏工作体会,同时丰富了援藏生活。特别是州局的王益西吉村和丁淑娟局长以及刀登支队长经常关心我的日常生活,多次邀请我参加州局疑难案件查处,并对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让我深深体会到天下工商一家亲和对我真挚的情谊。

政治坚定 维护稳定

甘孜州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定县作为甘孜州首府所在地,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十分敏感,加之以**为首的民族分裂势力时刻不忘对内进行渗透。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康定头等重要的工作。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责任。我自学了大量宗教政策、民风习俗等知识学习,了解甘孜州藏区群众工作政策,掌握了藏区工商工作的方法和本领。结合工商实际撰写了5篇调研材料。我严格按照康定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主动投身到康定县维稳工作行列中,白天按时上下班,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晚上积极投身于县城维稳巡逻队、政府大门执勤、单位办公室值班等活动,没有一次因高原反应或身体不适而未出勤。

在结对认亲、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中,我结对帮扶了康定8户,共58名困难群众。前后出资5000元积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根据结对认亲工作的要求,我2次到医院看望病人,5次参加结对的农牧民亲戚家里的婚丧嫁娶,还促成了赶羊村一名女生到德阳一中免费就读高中,促进了民族团结。康定县前溪乡是县委确定的县工商局党建、维稳以及扶贫工作的联系点。该乡镇离县城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平均海拔3600多米。这里没有熙攘的人流,乡政府所在地只有有两户居民,也没有一个商店,平时很难见到其他的人。乡政府两边都是岩石近90度的山,山上只有低矮的灌木,抬头只能望见两边的山和头顶蓝天。两年来我先后9次带领县工商局职工参加该乡重点时段维稳值班、村两委的换届、寺庙走访、支农惠农政策宣传等工作,前后在该乡工作了70余天。特别是我联系的楼上村,从村到乡镇9公里多的简易村道路,修建在深达千米的悬崖边,简易公路只有3米宽且高低不平,弯急坡陡,有时还有积雪。每次开车经过这条道路需要1个多小时,虽然心中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恐惧,也会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援藏事业激励着我,让我义无反顾。2013年2月27日,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木格措景区发生火灾。27日下午,县政府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所有机关干部除值班人员外紧急赶赴火场灭火。我和其他班子成员立即带领机关和城区工商所约30名工商干部迅速赶赴了海拔3600米的火灾现场。到了现场发现:27日上午,由于紧挨木格措景区的红海子发生草原火灾,引发了森林大火,木格措景区被大火包围,过火面积已达90公顷;500多名森林武警正使用专业设备与长达2000多米的火线奋力战斗。现场指挥部给我局下达了任务:确保约10亩已过火森林不发生明火,防止火灾死灰复燃!接到任务,我们马上投入战斗:我们用水桶提水来冲洗还散发着热气的木炭;浇湿树林,建立隔离带;用锄头把土壤刨起来将杂草盖住,防止复燃;甚至用湿拖把灭火.....。我们渴了就喝点山泉,饿了就啃点

方便面,晚上就和衣睡在简易帐篷中,通过三天三夜的奋斗,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回顾两年的一点一滴,虽然在艰巨而繁重的维稳征程中,我的奉献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成千上万个微不足道筑起了康定乃至全州的维稳钢铁长城,维护了藏区社会局势的稳定。

带着激情 积极履职

根据康定局党组工作安排,我分管执法工作并联系炉城(城区)工商所。工商执法工作是工商部门主业。康定执法办案工作比较薄弱:全局2011年罚没入库7万元;仅有综合业务股办案,该股还担负商标广告监管职能;法制工作由办公室一名同志兼任,流于形式;执法干部业务水平不高,技能不强。我时刻严格的要求自己,充满激情、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不辜负派援单位和州县工商局领导群众的期望,尽全力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工作。

狠抓大案要案。在康定两年,凡是万元以上案件,我都全程参与,和办案人员一道进行现场检查、询问当事人、甚至一起起草案件综合报告。只有通过办理大要案件才能维护企业合法的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秩序,树立工商部门执法权威。2012年8月,我刚到康定不久,就查获一抽逃出资案,我们顶住各方压力,成功处罚入库8万元,该案成为当年全州工商系统入库金额最高个案。2013年5月,在带队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在康定大渡河大型水电站开发工地上,有一无照经营油库。经账务检查,该油库一年来非法无照经营成品油1.6万吨,篇四:赖成兵-援藏感想

因为援藏,生活更加充实;经历援藏,人生更加精彩

——青白江区第三批援藏队赖成兵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一年的援藏生活与艰辛,让我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愁哀乐。

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牛羊、美丽的大草原、独具特色的藏寨碉楼、美人谷的藏族美女,这是我预期中丹巴的模样。但是,现在的我却有着与预期完全不一样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寂寞、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 弹指之间已一年,我也习惯于10多小时坐班车来回穿梭于高山间,雪山、牦牛、草原、藏寨碉楼、峡谷风景等已不再燃起我的激情。那神秘的墨尔多山,奔腾不息的大渡河,美丽的藏寨碉楼,翡翠般的党岭都已渐渐定格于我的相册,但有一种援藏情结却在我的身体里渐渐凝聚、升华。我已经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援藏?援藏是一种缘分、一种选择、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胸襟、一种历练、一份收获,更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人生财富。这一年真切体验了援藏工作的艰辛。藏区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经常停水停电。到了冬季,大渡河河谷的风特别大,寒风刺骨,才真正体会了“丹巴的风,道孚的葱,要娶老婆下鱼通”的真实含义。对于寂寞与思念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工作忙时还好,业余时间生活比较枯燥。每日只能散散步,翻

翻书,上上网。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正是阖家团圆、举杯同乐的日子,但对于我来说,这却是最怕过的日子。看着街头的孩子快乐地牵着父母的手,洋溢着满脸的幸福,而我只能遥望着千里外的故乡,牵挂着无法孝敬年老多病的父母,轻唤着魂牵梦萦的妻子,挂念着需要辅导学习的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里的乡思已难以释怀,节假日又岂是一个“倍”字了得!

但是援藏工作却又充实。因为自己的真诚获得了藏区群众的尊重,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藏区师生们肯定,于无形中体验了一种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自豪。甘孜州丹巴县,是一个藏族同胞占总人口约80%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县情和民情,做好援藏工作,必须搞好团结工作。作为一名援藏教师,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把握好分寸,扮演好角色,不以专家自居,不以领导自居,既要做好同志间的团结,还要做好民族团结。当地教师都具有丰富的藏区工作经验,了解丹巴的情况,应当尊重他们并向他们虚心学习。同时,工作中要注意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搞好团结,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中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援藏教师,开展各项工作都充分体了现表率和引领作用,敢于担担子:两次联系原学校青白江中学领导,开展校际交流,共同探讨,共谋发展;组织校内赛课、做好传帮带、带队参加州上赛课说课活动、参加县级教师赛课评委工作,为丹巴县青年教师成长提出良好建议;主动抓好班队建设,带领初一年级班主任开展德育主题月活动,力争改变丹巴二中以前“重批评轻引导”的德育做法;上课、教研、值班、集会都带好头;真诚地关怀学生,切实地承担起教育责任,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主动与学生交流达100多人次,很多学生都亲切地称呼我“老赖”。一年来,和在藏教师一样工作,一样休假,一样值班,一样参加党员义工活动等集体活动,与当地藏族干部同甘共苦,艰苦环境中结下的友谊特别深厚。藏区民风淳朴,藏族同胞纯洁率真,善良热情,重情重义。家访的时候,学生家长把自己舍不得多吃的土特产拿出来让我们尝尝,临走时还一定要让我们捎点走。每次去走访慰问藏族亲戚时,他们都要请我们到家里,拿出青稞米酒、牛肉土豆、酥油糌粑、核桃苹果,一家人陪我们唱歌喝酒,让我们无比感动。当每一次面对藏区孩子的学习询问、家长的殷切期望和学生的进步与微笑,都让我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成就与价值,感到无比的欣慰。

祥云轻飘,雪峰高耸,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飘扬的风马经幡,跳动的酥油灯火,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亘古呢喃的诵经声,写满六字真言的转经筒,刻遍梵文密语的玛尼堆„„藏区生活常常涌现在我的脑海中。回首一年的援藏工作,我无悔:因为援藏,生活更加充实;经历援藏,人生更加精彩。篇五:援藏两年工作总结 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援藏工作总结

泸州第二批援藏干部人才、乡城县中学援藏教师 王小平 1976年,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我,离开了父母,去了当时泸州最为偏远、贫穷的农村插队落户,当了“知青”。三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艰苦的岁月、艰难的生活虽然让我吃了不少苦,但它却锻炼了我的身体、磨练了我的意志,更让我从此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贫穷、善良和做人,也成为了我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到藏区支教,为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已成为我多年的心愿和梦想。2012年7月,已53岁的我,终于实现了援藏的心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藏教师,与40名泸州第二批援藏干部人才一道,别却了父母、妻儿,共赴雪域高原,开始了我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中学为期两年的援藏支教生活。

援藏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体验,也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年的援藏生活,使我深深体会到:“援藏”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承受大自然对生命的考验,需要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孤寂和痛苦,更需要有终生抱病的思想准备。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我们援藏干部人才常说的一句话。我深信它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对事业、对责任、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生活再艰苦我都能挺过,条件再差也难不倒我。我曾因高原反应难受过,也曾因失眠而痛苦过。失眠成为了我来藏区觉得是最难适应的事,很多时候我都很担心这样下去的结果。坚持、坚持,再坚持。我时常给自 己加油、鼓劲,每天总是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每当我一站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什么样的痛苦和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我想,这就是教师一种独有的精神,更是教师一种特有的美德。这种美德源于对知识的笃信、行于对讲台的痴情和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它诠释了一个援藏教师对敬业奉献的执着和充实人生的快乐、幸福。援藏就意味着吃苦,援藏就意味着奉献。我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去适应艰苦的环境,很快融入了工作中,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援藏、智慧援藏、务实援藏、廉洁援藏”、“奉献藏区,建设乡城”的誓言。如今,我已从刚开始的忧虑和困惑,到现在的喜欢并深爱上了乡城。援藏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责任。在开展群众工作全覆盖的活动中,我积极走访、了解,以真心换真情,很快融入了当地群众中,并与结对的四户藏族同胞建立起了超越血缘的亲情。每当看到藏区群众对教育的重视和孩子们对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神时,我更深知我肩负的责任。两年来,我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不知失去了多少次与朋友聚会的机会,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学生补习功课已成为我在藏区生活的重要部分。上课、辅导、和孩子们天天在一起尽管有些累,但我还是乐此不疲,感到很充实,很快乐。两年的援藏生活,藏区人民的热情、淳朴、善良,时时刻刻都让我感动、让我难以忘怀。2013年的一个星期六,已是农忙季节了,丹巴秋真家田里的玉米收完了没、小麦几时点下去、人手忙得过来不等等这些,都让我这个“亲戚”常常惦记和牵挂。我抽时间回“家”去了一趟。到“家”后没有人,我便去了山下的地里找他们。这时,老远就听见秋真妈妈的声音:“王老师唉,你怎么来这里了?”。我忙说:“我来看看你们。去了家里时,村里 人说你们都在这里”。来到地里,我随即拿上农具干了起来。这时,秋真妈妈指着身旁的几个妇女对我说“她们都是来帮忙的。这几天村里家家都在忙着点小麦,他们看我们家里人手少,都来帮我们”。我笑着说:“这些活我都能干。我下过乡、当过知青”。她“喔”了一声,我怕她不懂“下乡”、“知青”字眼的意思,忙补充道:“我过去当过农民,除了没犁过田,栽秧打谷挑粪什么农活都做过,什么苦都吃过”。这时秋真妈笑着说“是不?那明年五月份你就来家里帮忙收割小麦吧”。我忙说:“没问题,我也想再锻炼锻炼”。我随便说了一句“怎么没见秋真的哥哥”。秋真妈忙说:“他打了电话,说这周回不来”,接着又说:“平时每周都要回来,现在是农忙的时候,家里点小麦都没人手,我们还一心想等他回来帮忙呢”。我忙说:“可能村上还有其它事吧”。这时秋真妈说:“这两天‘十八大’召开了,作为村官要在村上组织大家收看新闻和搞一些活动,还要处理一些群众工作,可能走不开”。我忙说:“对对对,是这样的”。此时,面对面前这位藏族农村妇女,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她不仅淳朴、善良,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工作,还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真是让我敬佩、让我感动。想到藏区的人们、想到我藏区的“亲戚”们如此淳朴、善良,如此通情达理,如此其乐融融,我真的替他们好高兴啊。我衷心地祝福藏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祝福他们幸福、安康!扎西德勒!藏区人民淳朴真挚,无欲无求,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里与大自然默默地抗争。虽然他们物质贫乏、生活艰苦,但他们很知足、很满足、很快乐,也很幸福。虽然他们不会表达,也不善于表达,但时时都能感受到他们满怀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之心。藏区的人们几乎人人信教,家家都设有经堂。在简陋的房间里,在供奉的佛像旁,几乎都挂着毛主席的画像。

援藏教师工作计划 篇2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广东于1995年开始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20年来,广东严格按照中央对援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始终”[1]的要求,紧紧抓住林芝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援藏力度、拓宽援藏领域、创新援藏方式、深化援藏内涵,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藏工作新格局,成为全国援藏重视程度最高、工作力度最大、干部表现最好、援藏效果最显著的省份之一。

广东援藏工作受到中央及粤藏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林芝地区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对广东援藏工作作出了“广东援藏堪称楷模”的评价。广东援藏工作为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援藏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干部援藏为引领,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自1995年开展援藏工作以来,广东始终站在战略全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以干部、资金援助为引领,从干部、人才、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援林芝地区发展。到第七批援藏时,援藏干部人数增至第一批的2.5倍,援藏资金增至第一批的11倍,援藏项目增至第一批的2.3倍。

从前期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到近年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新格局,广东援藏20年来坚持不懈的大力投入,成效显著。2013年,林芝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83亿元、财政收入6.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612元,分别是1994年的33倍、26倍、55倍、21倍和8倍,林芝地区基础设施得以大幅改善,广东援藏工作促进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以民生援藏为龙头,倾心为林芝农牧民群众谋福祉。

根据援藏形势的变化发展,按照朱小丹省长提出的“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原则,第六、七批援藏工作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核心位置,资金重点投放于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民生项目建设。如第六批援藏队将80%以上的援藏资金投向农牧区,完成1019户解困安居工程,建成2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林芝地区疾控中心重点实验室、养老院、中学体育场馆等,开展卫生医疗援助,提升城乡居民养老水平和就业水平。第七批援藏队计划重点投入开展民生援藏项目,集中力量实现偏远村“六通”、农房改造、农用桥梁修建及建设小康示范镇村、孤儿院、幼儿园、妇幼保健院等。民生援藏工作的积极推进,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争取了民心。

三、以产业造血为抓手,逐步培育林芝经济内生动力。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及林芝地委、行署“把林芝建成绿色生态地区,藏东南的经济、旅游中心”的发展定位,援藏队紧密结合实际,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地理资源、区位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着重帮扶林芝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产业造血能力。

通过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对整个林芝经济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如以打造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建设福清河景观带、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波密县木镇和察隅县小城镇,形成“四点一线”精品旅游布局,全面盘活林芝东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工布、门巴、僜人等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在察隅农场打造现代养殖业,建设藏东第一个农牧产业园区——波密产业园区,建设林芝县优质水果带、墨脱县万亩高山有机茶种植基地和易贡茶场茶田改扩建等项目,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牧业,扶持林芝逐步建立特色产业体系,强势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加速增长。

四、以智力援藏为支撑,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结合林芝发展实际,科学布局智援项目,以人才培训工程为主要抓手,为林芝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是加大“请进来”力度。前六批援藏队先后组织59批400多名专家赴林芝开展短期技术援藏。第七批援藏队先后组织4批医疗援藏队和15名教师赴林芝义诊和支教,计划三年内再引进108名中高层急需技术人才,培训800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培优带富”行动计划,选送当地优秀教师、医生、基层干部到对口援建市跟班学习,组织急需的农牧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到广东发达地市实践培训,力争达到“培训一人,收益一片”的效果。

三是打造“带不走”平台。援藏队长期在教育、医疗、工程、农牧等多个领域开展送教带训、技术交流和互联互动活动,帮助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为林芝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智援队伍。

五、以社会力量为补充,促进援建工作广泛参与。

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援藏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援藏工作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到林芝地区寻求合作、投资兴业。如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平台,引进恒大、保利、广药集团等17亿元项目投资。广泛宣传发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实施多项捐赠和支持,重点帮扶边远落后地区和贫困农牧区,将广东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当地百姓的心坎上。如广东省直40多家单位和企业向波密县农牧民捐赠价值500多万元的物资,东莞市一类镇街援助820万元结对帮扶建设4个小康示范村,虎门商会爱心企业家捐赠650万元援建林芝妇幼保健院住院楼等。

援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到位。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援藏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把援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原广东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现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省人大主任黄龙云、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等各级领导均高度重视援藏工作,经常过问或亲赴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如:胡春华书记对第七批援藏队给予亲切指导,要求他们“充分认识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朱小丹省长明确提出“要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当好援藏排头兵”,一年两次亲赴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等建设现场实地考察。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极大鼓舞了援藏队伍的士气,深化了队员们对于援藏工作的思想认识,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到位。

不断拓宽援藏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提升援藏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工作高效优质完成的助推器。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推动下,援藏队立足实际工作,逐步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把“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作为新时期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着力提高农牧民生活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

二是“把林芝最佳经济增长点作为广东产业援藏最佳工作切入点”,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扶持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转变,着力培育林芝经济内生动力;

三是鉴于林芝技术性人才紧缺的现实情况,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援助转变,增强林芝地区的智力支撑;

四是把援助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向基层延展,从干部援地县向干部援基层乡镇转变,确保应援必援、应援尽援;

五是从无偿援助向促进粤藏两地交流合作转变,着力激发当地“造血”功能,引导广东企业赴林芝投资兴业,实现资源互补、互惠双赢。

三、科学编制规划方案,项目资金管理到位。

援藏项目是援藏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支撑,项目选定实施及资金的落实情况直接决定了援藏工作的效益和成绩。广东援藏队历来重视科学合理编制规划方案,并用以援藏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如第七批援藏队入藏后即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走乡访户进站,行程近3万公里,完成《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修订方案》、制订《广东省2014-2016年援藏项目计划表》、《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2014年援藏项目年度计划表》,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和资金及时投入使用。

在创新援藏模式方面,实施干部、资金、项目“三统筹”,有效防止“项目跟着干部走,资金围着人情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性采取“交钥匙”与“交支票”相结合、以“交支票”为主的方式,“交支票”不交责任,确保所有项目计划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规范管理,质量效益让群众满意。探索援受双方“双审、双签、双管、双覆盖”的项目资金管理新模式,加大援藏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所有资金专款专用,援藏项目符合林芝地区实际需要。

四、树立援藏模范标杆,干部队伍建设到位。

一名援藏干部就是一面旗帜!高标准选拔援藏干部和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保证。20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严格做好援藏干部选派工作,严格把关、层层选拔,把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实、行政能力强、业务技术过硬的干部选进援藏工作队。经常组织援藏干部学习中央和粤藏两省区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定期开展廉政教育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加强援藏队日常监督管理和干部自我约束能力,打造出一支支精神饱满、踏实肯干的援藏干部队伍,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充分展现新时期广东精神,屡屡荣获林芝地区、粤藏两省区乃至全国先进奖章,树立起全国援藏标兵的良好形象。

援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近年援藏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对口支援工作体制机制对项目进度造成一些影响,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增强援建工作的灵活性;

二是针对林芝地区一直紧缺教育、医疗、旅游、司法、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迫切需要有计划地引入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援藏干部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

三是由于林芝地处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要素流通不顺畅,以及交通、能源、资金、人才、信息化等发展瓶颈限制,要在当地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彻底改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将林芝品牌推向全国仍需作出巨大努力。

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一、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改革完善援藏工作体制机制。

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结推广广东20年援藏工作所形成的好的做法和经验,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断加大援藏投入,为林芝地区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改革完善对口支援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援藏项目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建设管理加以区分,探索项目实施规划年限与工作队派驻年限分离、交叉,规划由粤藏共同制订,各批工作队负责严格执行规划实施,加强项目衔接和资金、物资等的对接工作。

明确对口援建市与派出干部在同一对口现场,发挥好援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援藏干部考核评价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进一步调整援藏干部的专业结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援藏干部中旅游、医疗、教育、农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采取灵活多样的援藏方式弥补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如多渠道、多范围地组织省内的专家和志愿者团队赴林芝开展短期支教、培训、义诊等援助活动。

二、打造软、硬件并驾齐驱的援藏格局,推动林芝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突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主题,坚持智力“软援藏”与产业“硬援藏”并举,推动林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援藏资金、项目重点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集中精力搞好偏远村“六通”、搬迁群众安置房改造、小康示范镇村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激活产业“造血”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等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开发林芝特色旅游资源,发展自然生态游、民族风情游、乡村文化游等绿色生态旅游,推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促进生态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大力促进能够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支持发展特色加工业,结合城镇化进程建设产业示范园区,形成“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互动发展模式。

三、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援藏项目建设。

结合林芝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东的市场优势,发挥“四县两场”援藏工作组内引外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援藏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广东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来林芝寻求合作、投资兴业。学习和借鉴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平台引进投资的成功经验,探索推广以资金引进、技术帮扶、项目开发、人才就业等合作为重点,促进广东的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市场优势与林芝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藏药材资源禀赋优势有机结合的合作型援藏模式。

援藏队重点做好牵线搭桥和提供服务的工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援藏项目建设和林芝特色产业发展中,逐步将项目建设和管理及特色资源产品的生产、推广、销售等交给市场和企业,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把林芝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互惠共赢”。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宣传营销,将林芝的品牌形象推向世界。

援藏工作有一种无比崇高的使命感 篇3

援藏工作是我人生难得的经历

2010年7月9日,白琼岩开始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历程——援藏。“说实话,最开始我来西藏就是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白琼岩在北京工作时有同事问过他要不要去西藏旅游,由于对西藏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危险”二字,他屡次推辞。为了工作,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他上了高原。为此,他还亲自做父母和妻子的思想工作。白琼岩家中上有八十高龄的父亲母亲,下有十一岁的女儿。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女儿又小更需要呵护。白琼岩一走,家里的重担一股脑儿全部压在妻子肩上。“父母担心西藏危险不愿我去我能理解,妻子通情达理反而还支持我援藏。现在想想,要不是妻子在北京一个人撑起整个家,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在这边工作也不会心安,也不会全心全意埋头苦干。”不爱家何以爱国,不爱亲人又何谈爱他人。“说起这些我不脸红,而是深深感激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初到拉萨,白琼岩的高原反应相当严重:心率加快、胸闷、浑身发热又疼痛,严重缺氧导致头疼很严重。这些身体上的困难并没有让他心生退缩之意,他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高原生活。如今两年多的援藏工作已经过去了,高原反应却没有因时间而慢慢淡化。“生理上的艰苦我都能一一克服,只要北京的家中无事。”面对记者,他说,正值去年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大庆前,家中来电话说母亲病重。白琼岩赶回北京探视,等到母亲病情刚稳定不到两天时间,他又因为西藏的工作放心不下而急忙赶回拉萨……

深入基层 读懂西藏

熟悉援藏的人都知道,对口援藏启动初期,大部分资金用于西藏城镇和城镇向农牧区辐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上,而西藏80%以上的人口都在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牧区,其难点也在农牧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援藏的项目和资金要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把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

要领会中央这一决策的调整,唯一途径就是要读懂西藏。援藏伊始,学习和充电就成为了白琼岩的一项重要“功课”。他一边尽快熟悉新的工作岗位,一边认真学习中央援藏工作精神。懂民心者,得民心。白琼岩深入最艰苦的基层,用最短的时间读懂拉萨老百姓的心。他的衣服里总是随身携带一支笔,包里带着写满字的记录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访白琼岩是在他下乡安排明年北京引进玉米品种试验田、检查入户沼气工程的间隙中进行的。“一个星期下几次乡,办好几件事情已经成了习惯。特别是在冬春季节的时候,风灾、雪灾一来,我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组织专家指导受灾农户搞好抗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去年春季,尼木县发生雪灾,有农户家出现牲口死亡。白琼岩和专家们早早出发,赶到尼木县麻江乡强聂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来不及填饱肚子他就开始查看受灾现场,统计受灾农户情况,等到吃午饭时已经快傍晚了。“简单买一些馒头和凉菜在车上吃,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高海拔地区冬春最容易出现雪灾,冬春季节他就经常跑海拔高的地方。“拉萨算是平原了!”他憨厚地笑着说。“越是到艰苦的地方,越是感觉到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看到高海拔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条件还比较差,我才更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当地的老百姓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生不能总是索取 还要回馈社会

为了搞好农村能源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沼气工程实施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他组织了全市沼气技术培训班和农牧区综合服务站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班,培训农牧民和招气技术人员近千人次。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累计建设户用沼气4957户。为促进京拉两地交流,白琼岩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安排了3次拉萨市专合组织带头人、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农产品检测人员到北京学习和考察活动。参观了平谷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密云县下屯芦笋农民专业台作社、北京市兽医诊断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他还认真地发掘北京与拉萨资源与技术互补的潜力,亲自深入调研,先后多次邀请北京市农业局考察团到拉萨市农牧局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并且争取到了北京市农业局的援助资金。

“一工作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这是农牧局的同事对白琼岩的评价。白琼岩已经习惯了北京“工作节奏快、工作效率高”的工作方式,来到雪域高原,他一工作起来就顾不上节奏快还是节奏慢,经常忘记这是在高原,还是以内地的工作节奏和效率来办事。有同事看了就对他说:“你要是不改变工作方式的话,恐怕以后身体会垮。”如今白琼岩的身体确实大不如前,高原反应表现为双腿疼:“是由骨头里生出的那种疼痛。”若不是长年累月奔走下乡深入基层工作,也不会落下现在这病痛。同志们建议他多休息,他却说:“只有为老百姓干了事实,我这心里才踏实。人生不能总是一味索取,还要回馈社会。高原反应、工作困难和压力都可以扛过去,为社会贡献一点儿微薄的力量,我心里高兴!”

援藏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我在西藏昌都职业技术学校工作,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认真学习让我无比欣慰,昌都职校教师的热情也感动着我。今后假如西藏还需要我,我会义不容辞的再来这里。现就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高水平深层次的教学活动探究,但是我的教学工作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从没有丝毫的放松过,深刻谨记自己是来这里给孩子们带来新理念的。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西藏的学生们由于基础知识较差,许多学生甚至没有上过小学及初中,所以我的备课工作必须非常认真,寻找课本中最简单易懂的部分进行讲解,力求让尽量多的学生理解到书本中的重点。

2、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都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藏区的学生非常活跃,这点与内地学生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有时候过于躁动,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他们,同时保证课堂的纪律是我一直探讨的。我组织过他们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训室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积极参加校内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职校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了解适合藏族学生教学方法。这些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课堂上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认真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力求做到全批面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通过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提高知识点的掌握。

5、组织了招投标的技能大赛,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家企业,指导学生制作投标文件,并模拟了开标现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招投标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招投标的工作,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胆量。

二、思想方面

由于藏区是我国一个自治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来这之前是我不大了解藏区的风俗习惯的。当我走进昌都职业技术学校后,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一名教师,而且还承担着维护祖国和谐的任务。所以在学校工作期间,我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教育讲座,了解自己在这里应该跟学生们说什么,应该怎么跟学生进行沟通,努力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人他们接受我,认可我。

三、自我完善

利用课余时间查看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刊物,以便及时了解藏区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宽自己的视野。课余时间也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真诚地为了学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以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为出发点,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涯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

汇报人:

医生援藏工作总结 篇5

九龙县人民医院挂任院长助理 王红英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四川省委决定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我有幸被遴选为全省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于2014年08月21日抵达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开展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时光飞逝,两年的援藏任务已全面完成,回过头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但其中的过程极其漫长,各种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回味。两年来,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始终传承“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始终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的理念,在州县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援藏誓言,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现将这两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真情融入藏区,进一步提高藏区服务能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身体力行,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传统,维护民族团结,政治上立场坚定,自觉做到勤学多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积极同藏彝同胞友好交往,学习了解藏彝同胞的风俗习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老一辈援藏干部的理念和精神,我确立了“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的理念,一是要科学援藏,在援藏工作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援藏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际工作。二是要“真情援藏”,把党的民族政策送到藏区老百姓心里,把“团结、互助、友爱、平等”的真情送到九龙,带着真情去做事。三是“奉献援藏”,坚持对党奉献忠情,对藏区群众奉献真情,用实际行动展示援藏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学习和体会都为援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为藏区服务的能力。

2.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始终把服务病人放在第一位。来到九龙后,我挂职九龙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报到第三天,我便克服了身体上的种种不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根据院部安排,我主抓医院的护理业务和管理,九龙县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级乙等医院,新住院大楼由于资金短缺尚未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差,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病区设置不规范,每个科室床位数不但少,而且不集中,30多张床位却分布在三层楼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这两年来,我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在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每天上下楼几十趟,加上高原缺氧,时常累得喘不过气来,感觉身体非常吃不消,但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希望解除病痛的渴求眼神,我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真情地为每一位病人服好务,两年来,提前到医院上班是常事,可经常因病人太多而推迟下班也是常事,即便是休息日,科室有危重病人抢救或人手不够时我也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2014年10月的早晨,我又提前半小时到医院上班,恰好遇到从九龙县高中急诊送来医院的“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人,当时科室只有一名年轻的夜班护士,临床经验相对不足,我穿上工作服立即投入到了抢救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心电监护、吸氧、导尿,由于我们争分夺秒地抢救,30分钟后病人转危为安,看到又一个生命被我们从死神中抢回来时,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所有的累都不复存在了,只有满心的喜悦。

3.发挥所长,授人以渔。由于医院低年资护士较多,临床护理经验相对不足,为了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理论和护理操作水平,在这两年里,在认真努力地完成科室每天的诊疗护理工作的同时,我还协助科室护士长做好管理与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护理人员“三基”培训及专科技能培训,每月组织护理业务查房一次,完成轮岗护士17项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吸氧、静脉输液、无菌操作等)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率100%,合格率98%,组织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电动洗胃等专科技术培训。我主动承担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强化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更新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为九龙县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人才,得到全院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4.结合实际,尽心尽力为医院的发展和九龙县人民的健康做贡献。援藏工作期间,深刻感受到九龙县医疗条件的落后,作为九龙县医疗救治的中坚力量,九龙县人民医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极差,医院新建的住院门诊综合楼因资金不足,目前尚无确切的投入使用时间表。2.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科室面临专业人才断层局面,没有形成人才梯度,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医疗风险极高,专业人才留不住。3.医疗设备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这几年通过各种途径新增了一些设备,但仍然不能适应和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许多患者被迫不远千里外出就医。因此,针对县人民医院新建住院大楼因资金不足至今未投入使用的情况,我与援藏医疗组挂友一同将医院的实际情况向南充市各级组织和援藏工作队汇报,并请上级领导们到九龙县人民医院实地考察后,为医院争取到了100万元援助资金。又向营山县委组织部和营山县卫生局汇报情况后,再次为医院争取到了10万元援助资金,解决了医院新建住院大楼床单元设施和医护办公设施的资金不足问题。九龙县乡之间的交通条件差,老百姓到县城就医极为不便,“看病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两年来,我多次参与县人民医院和援藏工作队组织的医疗下乡活动,让当地居民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既解决了老百姓的病痛,又得到了社会好评。

援藏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6

这次会议是全省继援疆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又一次重要的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刚才,岱梨同志传达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武汉援藏工作的重要批示。宪生同志对全省的援藏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下一步将要开展的援藏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吴超同志传达了全国第五次援藏干部座谈会精神。刚才,成发同志代表武汉市作了典型发言。最后罗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罗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认识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是着眼长远的一次重要会议,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学习领会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援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做好援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西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区之一,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事关西藏各族人民的福址,事关国家大局。尽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仍然属于后进地区。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支援西藏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边疆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帮助西藏加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巩固团结和谐民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做好援藏工作是构建国家安全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西藏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方面也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区之一,西藏是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胡锦涛提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的战略定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领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三)做好援藏工作是加强民族团结,粉碎国际反华势力分化图谋,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从国际国内斗争复杂形势来看,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与资源优势,一直以来,西藏都处于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和防范打击“三股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的前沿,长期面临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手段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干涉,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环境等问题,支持__集团分裂活动,制造“西藏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西藏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任务,尤其显得非常迫切,尤为繁重。西藏的稳定,事关全国的稳定大局,维护西藏的长治久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只有做好援藏工作,实现兴边富民,才能粉碎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切实维护西藏乃至全国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做好援藏工作是加强鄂藏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完成好新阶段中央交给我省的援藏任务,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共同发展的机遇。作为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认真的做好,不折不扣的圆满完成。只有从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出发,我们才可能真正增强做好援藏工作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并贯彻到援藏工作的每个程序和环节当中,作为共同发展的机遇,我们要开动脑筋,把做好援藏工作作为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作为加强交流合作的一个良机。我省是中部地区,财力不足是一个客观情况,但是我们应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注重抓住湖北的比较优势,创新援藏模式,实施特色援藏,实现要素流动、机遇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总之,做好援藏工作,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西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温家宝的重要讲话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援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尽心尽力地完成中央交给我省的对口支援任务,为促进西藏发展、民族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新一轮的援建工作。

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我省新阶段的援藏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干部援藏、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要以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人才开发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支持,切实推进西藏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要进一步加大援藏工作力度。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援藏资金支持的力度。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直辖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按该省(直辖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进行安排。宪生同志对资金安排讲了明确意见,按照省里统筹、共同承担的原则,省政府对援藏资金预算作了分解和安排,请各地按照宪生同志的部署安排来办。这是一项硬规定,硬任务,各级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援藏发展项目建设的力度。要 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的原则, 结合山南当地实际,认真做 好项目筛选和对接。 项目建设要 切实体现“四个更多”: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地投向事关山南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重大项目,更多投向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地投向解决山南地区当前人才短缺问题的领域,充分体现工作的连续性、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要狠抓项目建设质量,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丰碑意识,我们要把它建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项目。要具有作品意识,充分体现湖北科技教育的优势,把每个项目做成精品。要具有品牌意识,体现湖北政治责任,每个项目都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做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示范工程,充分展示湖北良好的形象。三是进一步加大支持西藏民生保障的力度。新一轮的援藏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向 农牧区、农牧民倾斜,向社会发展领域倾斜, 突出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让西藏各族同胞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对口支援的成果。 四是进一步加大支持人才培养力度。 要根据山南地区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派规模,侧重选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一些急需的管理、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 五是进一步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要牢牢把握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和形成双方要素流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密切两地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要进一步创新援藏工作的模式和方式。 在过去的援藏工作实践中,各地都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刚才成发同志介绍的武汉的经验就是如此。武汉市的援藏工作得到了胡锦涛和其他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促进我省援藏工作再上新水平。一是要丰富援藏层次,实施“延伸援藏”。要大力推广武汉“延伸援藏模式”,积极开展一对一对口帮扶活动,将援藏范围向下延伸到县(市、区),将受援单位由县延伸到乡镇(街道),在省市机关开展“系统对系统”的对口帮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援藏工作的外延。二是要深化援藏内涵,实施企业援藏。要认真总结“华新援藏”经验,积极开展产业对接,企业援藏,切实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开发山南地区的丰富资源同发挥我省的科教优势、工业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优势企业,到西藏投资兴业,广泛开展经济合作。三是要拓展援藏领域,实施智力援藏。要继续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组织各行各业专家团赴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指导,帮助制定长远规划,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针对当地的人才状况,选派当地紧缺、急需的技术人员到湖北进行短期培训,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进一步做好干部援藏工作,发挥援藏干部在促进西藏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援藏干部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着力培养素质高、作风硬、纪律严的援藏干部队伍。开展 “ 树立援藏干部良好形象 ” 活动,让每位援藏干部从思想上真正弄清楚进藏为什么、援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增强责任援藏、有为援藏的意识,培养 “ 甘于吃苦、自觉奉献 ” 精神,自觉做到 “ 缺氧不缺精神,再苦不降标准 ” 。同时,我们要关心、爱护援藏干部,为援藏干部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奉献边疆,能够做出成绩,确保援藏工作圆满完成。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营造氛围,为新一轮援藏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非常具体,与过去相比,新一轮的对口支援标准更高,任务更重。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政治意识,切实把支援西藏加快发展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要加强组织协调,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援藏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援藏工作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我省援藏工作机构由“一组一办”(支援西藏新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支援西藏新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整为“一组两办”(支援西藏新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支持西藏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支持新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援藏办设省民宗委,省援疆办设省发改委。承担援藏任务的各市要参照省里工作格局落实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保证各级援藏援疆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援藏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项目、资金、人才、教育、管理、培训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援藏工作监督、考核、奖惩体系,把援藏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责任制,使援藏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务实有序,高效运转。省援藏办是全省援藏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对全省援藏工作负有宏观协调、检查督办的责任,要切实加强与受援地区的沟通联系,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援藏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为省委、省政府做好援藏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三)要合理编制新一轮援藏工作规划。 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新一轮援藏工作期限是。到 年,我们设定了每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要严格按照中央交给湖北的目标任务,结合湖北和山南地区的实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湖北省对口支援山南地区建设规划》,规划草案应该广泛征求意见,由省政府组织专家论证,各对口支援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里下达的任务,抓紧编制各项援助规划,保障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效益叠加,惠及民生,促进发展。

(四)要加大援藏工作的宣传力度。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和新经验,大力宣传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大力宣传对口支援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深度挖掘事实,跟进报道,为援藏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陕西援藏干部群像录 篇7

在阿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陕西援藏干部。他们共有40个人,当官的、教书的、看病的都有。零距离体验他们的援藏生活,是本刊记者此行所要承担的惟一“使命”。

黑树林,像是一个地名,也似乎很小说,其实他是普兰县委书记。在陕西连续两屆援藏干部队伍中,都有他的名字。他说他是延安写援藏申请的第一个人,为什么?他还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召唤让他第二次留在了普兰,是什么?

在噶尔县昆沙乡,当记者看到眼前一大片半人高的开着紫花的苜蓿地,竟有一种“想掐自己大腿”的冲动。这种由援藏干部引自陕北的苜蓿已在当地种植4500亩,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植苜蓿的理论禁区,因而成为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神草”。同样,援藏干部种在阿里的陕西苹果树,成活率也高达95%。

张宇,噶尔县委书记。在阿里采访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有关他的故事,然而,当记者离开阿里,准备将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时,他却急匆匆地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44岁,定格在阿里高原。

上一篇:北师大三年级英语教案下一篇:主题班会抵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