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经典影评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父经典影评(精选6篇)

教父经典影评 篇1

听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看《教父》看到第十遍的时候承认,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样的天才看了十遍就下了这样的定论,而我这样的庸才只看了一遍就完全被震撼了。不过我又看了将近五十遍,包括后边的两个续集,细算一下等于我花了五百个小时去看同一部电影,我没觉得疯狂和奢侈。即便看了很多遍,每次我都一样的投入,总是告诉自己:只看半小时,只看这一段,但不知不觉又看到了结尾。经常看到有评论说,《教父》第三集和前两集不相配,水平欠缺。我不喜欢看那些影评人的评论,他们只是把电影当做职业,我难以相信一个为了赶稿而看片的人能真正的读懂一部电影。所以对于我来说,《教父》就是我的最爱,我给三集都打十分。现在,我把我最喜欢的教父说来和你分享。

1. 开场的书房一段戏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十个开场之一,但我倒觉得这一组镜头在近十个小时的电影里,只是一般稍好的水平。不过从这里我开始喜欢上汤姆TomHagen,他可是我在这部史诗里最欣赏的一个角色,因为我认为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男人最有 价值的两种素质:冷静和忠诚。这和天赋无关,和地位无关,任何一个男人都应有这样的素质,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说到书房的这场戏,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起身的时候,他放下那只举世闻名的猫,以一个很cool的姿势站了起来,打算告诉殡仪馆的老板什么是友谊,也就是说屋子里的四个人有三个都站了起来,此时我往往会注意汤姆,他非常优雅的放下酒杯,standing,walking slowly,步伐迷人。好象类似的场合我可没有这么识趣,会傻乎乎的坐在那里。

2.接下来是婚礼。我有一个疑问,三集《教父》的开头都有意大利人狂欢的场景,第一次是康妮的婚礼,第二次是迈克向教育基金捐款,第三次是迈克接受教会的奖励。难道科波拉想为自己的经典作品贴上一个标签?第四集开头是什么?文森特的婚礼?

3. 和索龙多的谈判中桑尼插了半句话,当然是因为教父打断了他,可遗憾的是索龙多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一直认为是他这句话,他这半句话为教父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科里昂家族里没有人支持贩毒,恐怕杀了教父也没用,何况他还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就凭桑尼的这半句话,索龙多听到了桑尼的合作倾向,于是他决定干掉教父,那样将由长子桑尼接管家族生意,他们就有可能合作了。后来教父教训了儿子:Never tell anybody outside the family what you are thinking again。相似的是在第三集里迈克用类似的话教训了文森特:Never let anyone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4.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接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时候,有一个让我很激动的场面,颁奖嘉宾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带领全体观众一起高喊阿尔的名字,然后在众人“AlPacino!”的欢呼声中,凯文又和大家重温了阿尔的很多精彩表演,但得到最高评价的是两个经典场景,第一个是《闻香识女人》里那段探戈,第二个就是迈克在刺杀索龙多和警察局长前那三十秒的表演,据说试镜的时候他就是靠这一段征服了派拉蒙的老板。而那三十秒也让我很着迷,看了很多遍也学不来的。

5.桑尼死后,教父把他的尸体带到了殡仪馆,让老板来为之整理遗容。似乎教父的地位不容许他在别人的面前显露出一丝的软弱,在这场戏之前还不太容易看到教父对于失去儿子的真正反应。他在殡仪馆哭了,马龙·白兰度在这里的表演体现了他演技之神的价值,我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那爱打动了我。我想那一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即便是一位高高在上的big shot,也实在是太痛苦,太难承受了。

6.为了让迈克能平安的回来,教父组织了五大家族的一次会议,主题是和谈。曾有人这样评价白兰度的表演:如果你想知道„老奸巨滑‟的最高境界,那来看这一段。此时他已经有收拾五大家族首领的计划了,但还需要一个导演,就是迈克,此外他还需要暂时的稳定,所以有了这次会议,结果他也做到了。他的有让迈克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一切。

7. 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三部:《教父》、《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现代启示录》。而他最招牌的剪切也都出现在这几部电影中,我还是更偏爱迈克处理五大家族首领的这一部分,暗杀和洗礼的穿插进行。“Michael,do you believe in God?”,“I do.”你觉得他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帝?我看是,至少那天他的手下们会这样认为。辛德勒告诉德国军官:当你能够杀人时候却放他一条生路,这才能证明你的权力。但在这里迈克证明自己绝对权力的手段是:杀掉别人认为你无法杀掉的人。

8. 卡洛出卖了自己的朋友,也是自己妻子的哥哥,所以迈克是不会放过他的。在卡洛的家里他用自己那逼人的威慑很轻松的让卡洛招了供。记得他怎么说的吗?“卡洛,别告诉我你是无辜的,因为那会是对我智力的一种侮辱,我会很生气。”我想如果牛津词典找不到对cool的合适解释,可以考虑把这一段加上。

9. 其实凯伊看了报纸之后已经怀疑迈克的所作所为了,但她还是希望从丈夫的 嘴里得到确认,因为她相信他不会骗她。而迈克本不想说,可伊逼得太紧,所以他决定撒一个慌。坦白的说,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在心里暗自祈祷,希望迈克骗一次自己心爱的女人,这并不会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随后凯伊相信了他,打算去为他倒杯茶,这时迈克开始接受手下的致敬,艾尔很有意味的关上了门。请留意黛安·基顿的表情,你说她在想什么?

10. 在看《教父续集》的时候,我一直很惊叹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对马龙·白兰度的模仿,很多姿势都是相当惟妙惟肖的。而这一集里阿尔·帕西诺就更令人兴奋了。他那冷冷的眼神使你很难把注意力从他身上挪开。我很为他不平的是,演了三集《教父》却没能得一座奥斯卡奖,哪怕是第一集的配角。估计看的太多,评委们把阿尔当成了本色演出。

11. 迈克在经历了袭击之后,决定把家族的管理全都交给汤姆,独自去调查谁是内线。他告诉汤姆:我们的兄弟其实都是生意人,他们的忠诚都是建立在钱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家族这个概念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最能感到安全感的一个人群。可迈克做梦也没有想到是自己的亲哥哥把敌人带进了他的宅院。

12. 记得佛雷多是怎么说漏嘴的吧?他一到交际场合就会忘乎所以,很快让迈克知道了他和海门罗斯的关系。当时,迈克就站在他的身后,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只等他的话证实自己的怀疑。此后他在舞会上找到了自己的哥哥,狠狠的吻在他的嘴上(你还见过这样的cool的吻吗?),他还能怎么表达自己无奈又失望的感情呢,“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

13. 在讨论如何处理海门罗斯的时候,汤姆反对冒险,而迈克却决定立刻解决敌人,不给他以喘息的机会。“If anything in this life is certain, if history has taug ht us anything,it‟s that you can kill anyone.”这句话的确是一个黑帮老大才有权力说的话,够蛮横,够气魄。而他的决断成功的除掉了一个劲敌,但也牺牲了三大心腹中的一个,洛可。

14. Frankie本是迈克的人,由于海门罗斯的挑拨才公开反对迈克的,所以当他明白真相后放弃了对迈克的指证。可惜行有行规的,事情不会这样结束,汤姆和弗兰基进行了一段谈话来解决问题,那真是一次默契的对话:

Tom: 如果反对罗马国王的长老失败了,他还有一次活命机会,…

Frankie: 那是有钱人,小人物可不行,小人物会被清除干净,除非他自行了断,才可

保全家族的财富,使家人得到妥善的安排。

Tom: 那真是一个好机会,好交易。

Frankie: 然后他回到家里,坐在热水里,切开手腕,流血至死。

Tom: 你会没事的,Frankie,一切都会没事的。

Frankie: 谢谢,Tom,谢谢。

随后,弗兰基像他自己说的,用最悲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保住自己的家族。

15. 第二集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家族场面,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等着父亲回来切蛋糕,共庆生日。那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我羡慕不已:桑尼在迈克头上的一吻,佛雷多对弟弟简单的祝贺,还有桑尼和汤姆的嬉闹,只是没有看到父亲的出场。据说,科波拉打算让白兰度来客串一个镜头的,可该死的制片方由于和白兰度有矛盾拒绝了这个请求。他们不知道他们可能错过了一个最伟大的结尾,由于白兰度的缺席,这个结尾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16. 科波拉起用自己的女儿索非亚(Sophia Coppola)出演迈克的女儿一角被认为是他最大的败笔。可我看来倒也不至于太差,毕竟和她演对手戏的人都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大腕,能有这样的表演已经很不错了。她和安迪·加西亚(Andi Garcia)之间还是能擦出火花的,尽管加西亚的演出超出了他不少。

17. 迈克接受教会的嘉奖,在照完全家福之后还切了蛋糕,很漂亮很气派的大蛋糕。记得是谁送的吗?恩佐。就是那个在第一集里要被美国政府遣送回意大利,却和老板的女儿相爱的那个意大利小伙子。为了把他留在美国和女儿完婚,他的岳父只得去求教父帮忙,第一集后来没有交代,到了这里我们才又有了他的消息。

18. Fonda家族也算是好莱坞的演艺世家了,布里吉特.方达(Bridget Fonda)在第三集里也惊艳了一小把,被文森特骗上了床。由于家庭背景,她的气质确实与众不同,加上傲人的身材,成为第三集里的一个小小的亮点。我认为,即便在这种史诗中演一个小角色也比在《龙之吻》这种烂片中演个主角强百倍。

19. 乔伊·萨沙对委员们的大屠杀是我很钟爱的一场戏,我个人把这次的直升机袭击和迈克·曼《盗火线》里的银行大战、吴宇森《喋血双雄》中的教堂决战并列为三场最伟大的枪战(或许我看的太少了,不过这三种风格的确普及得很广)。

20. 迈克因为下令处决自己的哥哥佛雷多而产生的自责和内疚在他的老年变的更加剧烈,那本就是一个很难下定的决心,他最后一次拥抱哥哥时对手下使的那个眼色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看到他中风时大喊“Fredo”,我几乎哭了出来,那是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还带着绝望般的忏悔。电影的后一半他真的有机会在上帝面前告解,他在神父的善导下反思自己,当他哭着说他杀了自己母亲的儿子时,连神父都停顿了一下。的确,这实在是太深重了,这样的罪责已经压了迈克几近一生。

21. 艾尔(Al Neri)是迈克的贴身保镖,他在三集《教父》中都露了面,这可是一个难得的荣耀。由于我对忠诚的迷恋,使我对艾尔的好感由来已久。第一集里他露面很晚,但他完成了迈克的大清洗计划中最重要的一击,是他结果了巴奇尼。年轻的他身手敏捷,枪法如神。到了第二集里,他已经是迈克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可惜才两年他就胖了不少,肚子明显大了一圈,想来不是导演的安排。最后一集里他派人帮助文森特除掉了乔伊· 萨沙,结尾又在罗马教堂亲自出手。让我高兴的是,他减肥很成功,简直比第一集里还要苗条。

教父经典影评 篇2

[关键词]《教父》黑帮片经典镜头视所语言

“从《黑社会》到《疤面人》,盗匪片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兴衰历程。”[1]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似乎只说对了一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电视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传统的黑帮片、警匪片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动荡,引发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犯罪片、黑帮片重新焕发了生机,一些影片开始颠覆了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传统道德评判,质疑了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执法的合理性。影片《教父》就是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代表作,是流畅剪辑和黑帮片的代表作。导演并没有脸谱化的将黑帮人物描写成杀气腾腾的恶霸家族,而是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黑社会家族。于是观众们看到,原来在黑手党的家庭里,也有同样重视家庭伦理的“严父”和富有责任心的“有志青年”。黑社会家族的生活,风纪严明犹如军队,组织效率与一般的企业无异,这种对黑帮份子的突破性处理,在大大增加了本片的戏剧张力的同时,也揭露了社会存在的阴暗的一面。该片的信息量很大,难怪译者周汉林在原著译者的话中说:“《教父》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和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2]

《教父》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电影史上很少有几部黑帮片能够拥有这样错综复杂的时空结构、流畅优美的剪辑方式、感伤厚重的整体氛围,这部影片是华美的、优雅的、压抑的,像芭蕾舞一样的轻灵,更多的时候又如同战争一般充满血腥、欲望、忠诚、背叛和内心痛苦。导演和编剧将一部黑手党的影片拍成了四、五十年代美国移民乃至美国人的人性记录和黑社会史诗,这一切都体现在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所具备的黑帮片特征和优美华丽的史诗风格上,成为了美国新好莱坞流畅剪辑的代表作。该片被视为黑帮片经典中的经典,许多镜头和剪辑技巧也都被后来的黑帮片所模仿。因此特选取几组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或段落具体分析《教父》的视听语言。

一、开端:怀旧的光影与长镜头

黑帮片极其讲究开端:泥泞的都市街道、警笛、枪声、凶杀、尖叫等元素构成了多数黑帮片的开始。《教父》则另辟蹊径,以一场盛大的婚礼作为全片的开端。正是这样的开端,造就了经典的诞生。

在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法]巴尔扎克

这是原著第一句话,电影《教父=池正是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讲述财富与罪恶。可以这样讲,《教父》通片近三个小时,每分每秒都跟暗杀、策划、追命、低债、当街行凶、横尸路口、家毁人亡等拥有直接或者间接关联。《教父》第一个段落的叙事方式,与原著几乎完全一致。这是影片的出场人物最多的一个段落。在这个长段落里,中心事件是教父维托·科里昂的女儿康妮盛大的婚礼。影片中的几乎所有人物包括科里昂家族的每个成员和一些与家族有利益关系的人都粉墨登场,而科里昂家族的地位和影响,也通过不同方式第一次传达给了观众。花园中的欢歌笑语与教父书房中昏暗阴沉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桩桩幕后的交易就是在此时进行的。

这场戏里,教父的出场设计得颇具匠心,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长达3分40秒的长镜头。影片一开始,观众首先听到的是殡仪馆老板鲍纳塞拉讲述为女儿申冤的声音。然后随着镜头的缓慢后拉,殡仪馆老板的面部特写出现在画面里。在他讲述的过程中,摄影机十分缓慢的拉镜头,用导演科波拉的话来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慢的不能再慢了”,而且镜头仍然对着殡仪馆老板。镜头一直在慢慢的拉远。接着镜头一摇,教父的背影在前景里缓缓移过。在影片的前四分钟里,观众除了教父的声音以外。看不到他的脸。黑暗一角中的他一直背对观众,这个镜头中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动作,他冷冷的做了一个摆幅不大的手势,随从当即为哭诉者端上一小杯红酒。在殡仪馆老板整个的叙述过程中,他自己一直是镜头里的中心人物,但是观众却能明显感到那个隐藏在黑暗中的大人物的力量,虽然他还没露面。这就是《教父》的第一个电影画面。这个长镜头,尽管流动却平稳无痕,在一个机位上持续摇移了近四分钟,一直从殡仪馆老板苦瓜脸正面摇到教父的背后。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观镜头。画面始终用教父科里昂的视角审度一切。在教父背影的镜头之后是一个反打镜头。给出教父科里昂的特写,他对勃纳塞拉的恳求做出了回答。然后是一个全景镜头,展示了书房内的人和物。从这几个镜头来说,虽然不是标准的全景一正反打镜头组合,但也是好莱坞常用的剪辑手法。在教父的书房中的这组镜头,细数一下,应该是由四个机位拍摄的。摄像机始终面对人物中景,并且平视人物形象的高度,摇移切换的不动声色,镜头内部蒙太奇还是细腻有致的。

《教父》的摄影师是戈登·威利斯,他对全片风格基调的把握十分准确,在人物刻画、场面交代和时代感再现上都有神来之笔。全片的第一组镜头很好的体现了这位摄影师对全片的理解,为全片的摄影风格确定了基调。教父维托·科里昂第一次露面时,整个背景几乎全部笼罩在黑暗中。后景的窗帘被处理得很虚。但是仍然能看到微弱的光线透过。教父的脸庞轮廓明显,但是他的眼睛被阴影遮住。他的衣服也是黑色的。几乎和背景融为一体。威利斯曾说导演要求这部影片“像戏剧性电影一样,演员在固定的画面中进进出出,镜头尽量朴实,像老电影那样。”[3]整个画面充满了神秘气氛和一种莫名的忧郁,这种影调处理对伦勃朗(Rembrandt)绘画风格的借鉴十分明显,[4]而这种风格与整部影片的怀旧与朴实的气息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影像的处理上,威利斯采用曝光不足的影响,风格比较暗淡。他从马龙·白兰度的头上打光,在他的眼袋下制造出阴影,效果就像帕索里尼的《乞丐》中的佛朗哥·西苏德的眼睛一样。[5][6]也难怪这一组画面看起来有一点粗糙的感觉,因为光线的暗淡让观众看不到教父的眼睛,同时这种光线也表示焦距会变短,使得演员的表演动作受到局限。迫使他们转向内心世界发展。这种表现手法很好的突出了教父的心理状态,把“老头子”的阴险、老辣表现到了极致,也呼应了那句:在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使观众一见之下就对角色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二、发展:阴谋与暗杀——黑色片永恒

的主题

《教父》全片都处于阴谋和仇杀这个主题之中,片中的经典画面不胜枚举。现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四段杀人场景进行简要的分析。

1、教父遇刺的那场戏,是一个著名的段落,体现出了导演出色的场面调度的能力。先是教父下车,来到街边买桔子,观众看到的是他的背影。镜头一转,街角拐弯处。两个刺客探头向这边张望了一下。镜头摇回教父身上,摄影机角度没变,但是比刚才近了一些,他有意无意地回了下头。接下来的镜头又回到街角拐弯处,观众看到的是刺客跑动的腿,这时的摄影机跟着刺客的腿向后快速移动,在紧接着两个短镜头之后,是一个俯拍的镜头,两个刺客向教父连开数枪后逃走。教父的敏锐神经和刺客的匆忙行动都充分的被表现出来。整个段落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而且镜头和景别变化富有层次,连接流畅紧凑,十分出色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教父被枪击的过程仅用了16个镜头,而且前面有4个镜头是教父买水果,这是令人震惊的,像《克莱默夫妇》[7]里小男孩从滑梯上摔下来就用了十几个镜头的快速衔接,而《教父》里的枪杀镜头居然采用固定镜头而且镜头数量远少于观众的想象,镜头之间的衔接也不是很快,却能造成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力。音乐没有做任何铺垫,之前是小号的演奏,从音乐的旋律上也没有即将要发生的惨剧的暗示。

2、处决出卖教父的叛徒保利的那组镜头颇具特点。导演摒弃了常规警匪片惯用的近距离摄影和快速剪辑,相反,用全景来表现。这种手法的使用,没有刻意去强调事件,既与旁观者的视点吻合,又符合影片客观冷静的整体风格,使得这些场面显得十分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正如法国人马赛尔·马尔丹说过的:“在一个全景中,人物有时被处理成一个渺小的形象,使人感到人物被世界所吞没。成了物的猎物,人被‘物化’了。这时,全景产生了一种相当悲观的心理格调,一种消极的道德气氛……”[8]导演采用固定机位,让观众从固定视角看到景深深处的内容:在纽约的荒郊野外。一大片高高的草丛里。汽车停在空地:克莱门萨站在画面的右边,微风中的草丛摇曳着遮挡住他的身影,使他若隐若现:画面的上方偏左是象征着和平自由的自由女神像:坐在车子后排的杀手举枪结束了保利的生命。枪声过后,出现一段轻快舒缓的音乐。如果没有发生枪杀的事件。观众一定觉得这个画面很美,甚至枪杀也是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进行的。这就是全景的效果——观众仿佛置身事外,但是内心却被将要发生的事情牵挂着。导演运用了固定镜头加全景的手法,让这次谋杀显得那么平静与自然,甚至让人感觉到了“美”。这个段落的最后。克莱门萨那句“把枪丢了。带上面包圈”的训话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有节奏的枪声、轻快的音乐、轻描淡写的话语,声画对立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一个人的性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杀一个人如同家常便饭。

3、如果说前两个段落的暗杀是安静的,较为缓慢的,那么有黑色片史诗之称得《教父》也有一段叫人印象深刻的血腥场面。片中巴西尼对教父长子桑尼的暗杀段落,可以说是该片作为黑色暴力片最为血腥的段落。

以上是对设计杀害桑尼这一段落的镜头分析:电话响起,孩子不断的啼哭声中,桑尼知道了妹妹康尼再次被丈夫卡洛毒打的消息,出离愤怒的他冲出了家门,驾车冲出长滩的别墅,此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已经落入了一个使自己送命的圈套。孩子的啼哭,冲动的怒骂,不顾一切的驾车飞驰,急躁地不断鸣笛,这些都是导演为接下来的悲剧所做的铺垫,镜头语言让观众冥冥之中感觉到了凶兆。桑尼在收费站被打成了“蜂窝”,尸体还被残忍的打了数枪、头部被重重的踢了一脚。观众很难忘记这个屠杀场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黑手党的残暴。导演和摄影师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个暴力场面详细化、准确化:子弹怎么射进人体,在演员身体中爆炸,一切看起来都很真实。

收费站的阴谋一段是导演科波拉向著名的60年代好莱坞警匪片《邦尼和克莱德》[9]的致敬,他模仿了此片的两位主人公光天化日下被叛徒出卖并在车中被乱枪打死的情境,收费站阴谋杀人的经典场景将暴力片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0]在这个段落中,导演将镜头语言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以桑尼的视线为轴。使用正反打镜头,清晰地交待了桑尼被残酷杀害的镜头,十分具有层次感:另一方面用流畅的剪辑技巧将暴力恐怖的气氛渲染的如此生动,突出了主题的同时让观众大呼过瘾。

4、全片1小时15分,迈克尔在酒馆杀死仇家的段落是全片的转折,也是迈克尔·科里昂命运的转折点:迈克尔走进厕所拿枪,餐厅里两人的反映,运用交叉蒙太奇,迈克尔从厕所里走出来到杀完人仅用了13个镜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他举枪之前用了推镜头。这个主观镜头使人们走进他的主观意识,迈克尔从一个不喜好黑帮斗争的人到变成教父,这是关键的一场戏,所以导演运用了大量能表现迈克尔主观意识的手法。导演还在声音上进行了特殊处理。如加入了渐响的地铁的喧嚣刺耳之声,刀叉碰撞餐盘的声音也被刻意放大。这些都为了突出迈克尔杀人前紧张复杂的心理活动。开枪时用了几个近景镜头的叠加,发射的子弹数量并不多(3发),但多让观众注意的是迈克尔的反应。在说话进行中实施的枪杀,并不像一些影片中人物举起枪,让观众等着开枪的那一刻。导演加入了“低顶棚”,也可称为电影中的第五面墙,这使得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恐怖和血腥。这一切都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其实之前的那么多渲染,已用镜头语言告诉了观众“迈克尔要开枪了”,在潜意识里刺激观众,而不是单纯上是视觉刺激,这是意识中的暴力。抽水马桶里藏枪的手法在以后的电影里经常被引用。

三、高潮与结局:命运的轮回

影片的高潮部分——洗礼,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迈克尔操纵的暗杀与洗礼过程同时进行:迈克尔参加妹妹的孩子的洗礼仪式,与此同时,血洗纽约黑帮另外五大家族首领的行动也正在进行中。当神父问:“迈克尔,你相信神造世界吗?你相信耶稣是唯一的神子吗?你相信圣灵和教会吗?”迈克尔回答:“我相信。”画面从圣洁的教堂和纯洁无知的婴儿切换成了凶恶的杀手和黑色的枪。暗杀即将展开。随后剧情开始进入高潮,管风琴的音乐声、婴儿的哭叫声和杀手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神父问:“迈克尔,你排斥魔鬼吗?以及一切罪恶行为和一切诱惑?”这时五位首领分别被残忍地杀害,画面不断地切换,而镜头另一端的迈克尔则回答:“是的。”这揭示了迈克尔从一个不愿参与“家事”的爱国青年到表里不一、草菅人命的教父的完全转变。而且我觉得之所以选择在洗礼时如此安排,用再多的暖色光打到婴孩的脸上也都是表面的象征,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是命运的轮回和家族的传承:老教父的命运如此,迈克尔的命运如此。婴孩早晚有一天也会如此。

导演选择用书房房门的关闭作为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为的是让观众明白“人走过来了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个道理。这是一种没有退路的改变,一种人性的转变。是一种轮回。这种含蓄的结尾也为后来拍摄续集做出了铺垫。

百部名片赏析结课影评《教父1》 篇3

由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马龙·白兰度、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教父》在1972年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各方好评,并在次年一举获得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1973)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三项大奖,被视为是经典电影之一。影片主要讲述了教父唐·科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尔如何成为新教父的故事,把小说中虚构的纽约黑手党塑造成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家族奋斗史。

影片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黑手党柯里昂家族头目

-教父维托·柯里昂育有三子,其中长子桑尼卖力表现,次子弗雷多表现庸碌,而幼子麦可禀赋聪颖,拥有成为“教父”(黑手党的头目)的天份。不过麦可性格单纯,不爱江湖的腥风血雨,也并不想进入任何黑道事业,他不仅投笔从戎,投身军旅,献身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更有意和身为平民的女友凯伊结婚。

电影以维托独女康妮的婚礼揭开序幕,并且揭露角色关系。教父维托除了受到人敬仰外,也仰赖他的养子律师汤姆·海根。婚礼中,维托的义子─知名歌手庄尼·方坦请求教父替其争取好莱坞新戏的角色,教父维托以一句:“我会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答应。并且遣心腹养子汤姆前去协调。好莱坞制作人约翰·沃兹死不接受,并且说明与庄尼结仇的原因。沃兹将汤姆赶了回去,但隔日醒来,沃兹发现他床头上满是血迹,定睛一望,却找到了

他昨日向汤姆介绍价值60万美元的种马首级,而经此巨变的沃兹,立刻屈服。

汤姆回来后,毒枭索拉索找上教父。维托手执家族的大权,考量风险性等问题,决意不涉足毒品买卖,并因此惹来索拉索的不满。索拉索不但买凶行刺维托,又绑架维托的律师兼顾问汤姆;加上麦考斯基警长与索拉索串通,令麦可处处求救碰壁。麦可决定约索拉索和麦考斯基警官会谈,假意求和,实则将二人刺杀。维托与汤姆的安全无虞,而麦可枪杀二人后,听从兄长的劝告和安排,抛下美国的一切,逃回意大利老家西西里去避风头,并在该地认识了一名美丽女孩,进而相恋成婚。

1948年,纽约黑帮为争地盘互相厮杀,维托长子桑尼,在接到妹妹打来的哭诉电话后,前去妹妹家,竟然意外地在公路上,遇到敌人设好的圈套给乱枪扫射而亡。而次子弗雷多才具平庸,被认为无能接手家族事业,维托也决定召唤幼子麦可回来掌握家族。远在西西里的麦可,也因为其身为柯里昂家族的身份而被对手盯上,贴身保镳被敌人买通,麦可美丽的意大利妻子,更因此成为他的替死鬼,在麦可面前被炸死于车内。娇妻惨死的冲击,带给麦可巨大的刺激,麦可知道他的一生除了黑帮之外,恐怕再无他路,因此麦可接受了父亲的召唤,回到美国,与原女友凯伊成婚,接手家族事业。

最后麦可接受家族事业,成为新一任教父。

教父本人甚至都不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占据这地位的是他最年轻、最聪明的儿子迈克尔,他既理解父亲那个位置的性质,同时又能给他的过时做法来些修改。教父在家族企业中的角色,正如他的名字所描述的;他独力于将会接手事业的下一代之外,满怀希望地将家族事业带上合法企业的轨道。

读过小说的人或许会很惊讶,迈克尔竟然取代唐·科里昂成了影片焦点。事实上,面对有关家庭内部权力转移的原著小说,科波拉只是为了能更经济有效地直指其核心部分,才用了这办法。马龙·白兰度把教父演成了一个精明、坚强的老人,事实上,他是演员表里的第一号;而成功饰演迈克尔的艾尔·帕西诺则是影片的主演。白兰度的表演是技巧娴熟的举重若轻。他的声音如喘息,如耳语,肢体动作故意缺乏精准度,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男人,他对权力早已处之泰然,无需再刻意提醒周围之人。科波拉为所有这些材料找到了适合的风格和视觉效果,于是《教父》成了某种稀有的东西:一部脱胎于畅销书的真正优质的影片。决定用符合过去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中期与后期)的舞美,这一点很关键;倘若他们真如原本计划的那样,为省钱而把整个故事搬到现代,这电影绝对不可能成功。但它作为一部时代剧却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充斥着线条流畅、凹凸有致的豪华轿车和战后流行的各式帽子。科波拉和摄影师戈顿·威利斯一起,用彩色摄影实现了某些有意思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部分,有一种褐中带红的色泽,稍稍

过曝,感觉就像是一份1946年的报纸增刊。虽然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却能令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其节奏也无需匆匆忙忙。

在片中,维托·科里昂实际是黑帮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这个身份,而且这绝不单单是名号上的区别。我相信电影所要描写的不再是那种寻衅滋事的黑帮组织的杀戮和战争游戏,而转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运这个话题。他们如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在新生都市的纷乱逐鹿中产生。作为后来的幸存者掌握了强大的权势和财力,触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还能充当平民的保护神,看似强大无比。但实际上,家族的生存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他们不仅要参与黑帮间的明争暗斗,在从社会的黑暗代表努力转向社会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时代的发展中举步维艰。这就像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无数的枪杀洗底,甚至包括对自己的亲友手下,让人简直有些麻木了,这场悲剧就是从《教父》第一部开始。马里奥·皮左和科波拉的对一切的诠释是戏剧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经营中,产生了激烈的叛乱挣扎,涉及政府、亲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细腻的感情戏成分,取材对一部电影来说太宏大了。对比其它的黑帮题材,别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块题材来拍一部电影,而《教父》这个题材如果引申出去,却完全可以超越“黑帮”这个主题,映射到更广的方面。

虽然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给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节繁冗

教父1经典台词精选 篇4

1、我们都是伪善人,参议员先生,但永远不要把它与我家族联系在一起。

2、使用威胁乃是最愚蠢自我暴露,事前不想一想就大发脾气乃是最危险任性表现。

3、不要轻易说出你理想,不给别人嘲笑你机会。

4、要是我临死时能说“生活是这样美丽”,那我认为别一切都不在话下。

5、为正义,我们必须去求唐·柯里昂。

6、你做出这个决定,这是你代价。

7、我绝不会把友谊强加给不需要友谊——认为我无足轻重人。

8、永远不要让你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9、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男人一定要小心。

10、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人,自然是不一样命运。

11、不要让女人左右你思维。

12、我相信友谊,并且愿意首先表示出我友谊。

13、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条件。

14、你所爱同时也是你弱点。

15、离你朋友近些,但离你敌人要更近,这样你才能更解他。

16、我不关心你所作所为是正确还是错误,我只是要你知道,只有我有权利作出决定,因为我是教父,唯有我死亡能否定它。

17、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

18、北极探险家在去北极路上,沿途总要把食物在地窖里埋起来,为预防有一天走到那儿可能需要食物。

19、如果历史教育我们什么,如果生活教给我们什么,那就是我们可以杀任何人。

20、当你说不时,你要使不听上去像是一样好听。

21、人并非生来就伟大,而是越活越伟大。

22、我以我力量所做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恶,只是为保护我家人和我朋友。

23、把意外当做是对自己尊严侮辱人永远不会再遭到意外。

24、要以个人央求另一个人办一件事,这需要多大勇气啊。

25、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出现这样情况:最微不足道人,如果他时刻留意话,总会有机会向那些最不可一世人报仇雪恨。

26、最猛烈拥抱是用来抱断敌人肋骨。

27、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千万别忘记这一点。

28、凡是把意外事故当作是对个人尊严侮辱人,就不会遇到意外事故。

29、痛苦和恐惧不是死亡,还有挽回余地。

30、不要憎恨你敌人,否则你将做出错误判断。

31、巨大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

32、我花一辈子,就学会小心,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

33、无法掌控权利人将被权利毁灭。

34、我为自己家族工作,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下傀儡。

35、当你说“不”字时,你得把“不”字说得听上去就像“是”字一样悦耳。

36、你有花时间和你家人在一起吗?我当然有。很好!不照顾家人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37、如果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那就是你可以杀死任何人。

38、让朋友低估你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缺点。

39、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真实想法。

40、如果你这么老实人都受别人欺负话,你敌人就是我。到时侯他们会怕你。

41、那么,去爱一些其他人吧。

42、友谊可以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43、伟大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44、如果一个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自己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

45、不要把私人感情带到商界,这不利于发展,即使有解决不,靠你能力,你智慧来解决。

46、我将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条件。

47、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所谓清白而言,你能坦言,你从来就没说过慌,这是自欺欺人。

48、但你永远不会被你家人抛弃,永远不会。

49、最好威胁是不采取行动,一旦采取行动却没收到效果,人们就不再怕威胁。

50、即使炸药,在必要时候也可以让他爆炸而不造成损害。

51、人生中除有一个敌人过高估计你缺点,就再也没有更大自然优势。

52、痛苦不像死亡那样无可挽回。

53、永远不要恨你敌人,因为这会影响你判断力。

54、这种权利我没有,要是我有,我一定比上帝慈仁。

55、不要说不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

56、我永远不会做让自己内疚事情。

57、我只可能被杀害,但永远不可能被捕。

关于教父的经典励志名言 篇5

2. 如果你能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那么你就不会在乎谁去制定法律。——《教父》

3. 社会上常常会有突如其来的侮辱,那是必须忍受的。——马里奥·普佐《教父》

4. 把意外当做是对自己尊严侮辱的人永远不会再遭到意外。——马里奥·普佐《教父》

5. 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孩子们可以粗心,但是男人不行。——《教父》

6. 最好的威胁是不采取行动,一旦采取行动却没收到效果,人们就不再怕威胁了。——马里奥·普佐《教父》

7.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马里奥·普佐《教父》

8. 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清白而言,你能坦言自己从来就没说过慌,这是自欺欺人。——马里奥·普佐《教父》

9. 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尊重总会收到回报,而一次小的疏忽,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某一天都会被记起来。——《教父》

10. 令尊和他做朋友,令尊和他谈生意,令尊尊敬他,但令尊从来不相信他,还有他那西西里来的信差。——《教父》

11. 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教父》

12. 如果你认为我不知道其中的真相那就是在侮辱我的智慧。——马里奥·普佐《教父》

13. 我花了一辈子就学会了小心,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但是男人不行。——《教父》

14. 离你的朋友近些,但离你的敌人要更近,这样你才能更了解他。——马里奥·普佐《教父》

15. 如果一个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自己的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马里奥·普佐《教父》

16. 如果历史教育了我们什么,如果生活教给我们什么,那就是我们可以杀任何人。——《教父》

17. 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马里奥·普佐《教父》

18. 政治与犯罪本是一回事情——金融就是枪政治就是抠动扳机的时候。——马里奥·普佐《教父》

19. 但凡男女之间的那点“意思”,常常是从“不好意思”开始,到“真没意思”结束。——《教父》

经典专业影评案例 篇6

电影《云水谣》影评

影片开场的大俯镜头交待场景在纽约曼哈顿,接着一组左、右摇镜头在交待晚年王碧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把主角王碧云摇入画中,引入主题。这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王碧云正在创作的那副油画,王碧云在创作这幅油画的初期设想是把它定为以蓝色调为主的雪山,大家认真看到电影后半部分的时候,会发现当王碧云在曼哈顿得知陈秋水与妻子遭遇雪崩遇难后,这幅画的再次出现就变成以红色调为主的一幅充满血腥的雪山画,隐喻了陈秋水遇难给她造成的内心震撼,这幅油画色调的改变直接体现了王碧云作为创作者其内心的改变,导演很聪明的将王碧云这个人物内在的变化通过这幅油画的外在变化而很充分的表现出来,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某一事物的外在变化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感觉很有深度、含蓄,不那么直白。

接下来,从开场一直就有那种比较激进的音乐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音乐停,故事开始,这段戏主要是音乐、音响与画面的完美配合,给人一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音乐停,人物对话开始,这时的声音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为主,运用音效方面把观众带入现实生活的故事中。而对话开始,摄影师先是给了王碧云一个大俯的摇镜头,紧接着下个镜头是以王碧云面部的水平线位置给了一个摇的特写镜头,这两个镜头从景别上来说,是摄影师在一步更进一步递进的方式让观众去了解这个人物。

整的来说,这段戏是这部影片的开头,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晚年的王碧云,所以色调无论室内、室外都是比较明亮的橙黄色暖色调,摄影师多采用运动镜头来向大家介绍新的环境,同时也在完成影片的叙事。接下来王碧云孙女在墓地出现的那场戏,整个色调是冷调,人物的服装以及摄影师取舍在画面里出现的色彩都是比较素的颜色,整个色调给人一种阴冷、情绪上沉静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正符合墓地这一场景的气氛。这段戏色调的处理也达到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的效果。这段戏摄影大量运用了叠画的手法,并且运动镜头的速度比较缓慢,我认为摄影师是想在整个影片开头的节奏上控制的比较舒缓点,为后面情绪较激昂的高潮部分作铺垫,也在整部影片节奏上形成跌峦起伏的对比。

这部影片从整体来说,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故事的现实部分与回忆部分穿插的叙事。

台北49年代末这场戏开始也是先通过闹市的一个镜头,交代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段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戏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这个持续了三分钟的长镜头,首先这个长镜头考验的是摄影师对摄影机的调度,以及技术方面和构图方面的高要求,再有就是导演对这么大场面,如此多人物的场面、演员的调度能力。对于这个长镜头我仅从摄影方面作如下分析:

1、这段长镜头在拍摄器材方面运用了斯坦尼康的专业减震设备。

2、我个人认为这个长镜头在拍摄时并非一个镜头一气呵成,而是分开派的多个镜头通过后期的特技处理合成一个看似长镜头的效果。我这个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从窗内到窗外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由一个镜头完成。

3、摄影师通过这个长镜头完成了介绍环境,并把观众带入青年时王碧云的家中,故事开始„„

接着王碧云家里的这场戏色调明亮,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因为这是王碧云与陈秋水最初相识、相恋的甜美阶段。摄影符合着两个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相恋,把整个色调处理成相当明快的暖色调,气氛营造的轻松愉悦,这也是整部片子在故事上最美好的一段戏。在两个人在楼梯处见面时,几个人物面部特写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两人一见钟情的那种惟妙惟肖的细节表情,在两人转身走的时候,音乐起,这是一段抒情的音乐,预示着爱情的开始。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我就不一一分析,接下来我要评论的精彩点是陈秋水在王碧云家吃饭的那场戏。这场戏整体色调为蓝灰色的冷色调,隐喻着陈秋水将要离开王碧云家不好的消息,虽有几点远处暖色的烛光点缀,也只能代表一点家的感觉。这场戏在人物服装的处理上也以灰、黑、土黄和淡粉色,以及大面积白色桌布的素颜色为主,表现了人物内心情绪的低落。这段台词也很精练,特别是牙医的一句:“牙好的人,心就好”,陈秋水后来在北方战争时,对王金娣重复说了这句话,从这句重复运用的台词就体现出那时已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内心对王碧云的思念。

另外我特别欣赏摄影师王小列在下段,陈秋水的家乡西螺戏中的一个空镜头,对景的气氛营造相当漂亮,特别是淡淡的烟雾的营造使得那几束光线异常美,也给画面构图增加了立体感。

在王碧云夜晚去见陈秋水最后一面的那场夜景戏,整体色调为凝重的蓝灰冷色调的硬调子,再加上音效方面大雨的环境音,以及一直延续的那种诡异的音乐和间断的雷声,共同营造出了当时那种情况下的紧张、害怕、难舍难分的气氛。这段戏与接下来回到现实中酒吧的戏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酒吧里色调较暧昧,色彩艳丽缤纷,是一种休闲、娱乐、时尚、懒散的轻松气氛。

北方防空洞里拍摄朝鲜战争期间的戏,这是陈秋水与王金娣初识的一段戏,王金娣热情、大方、主动的性格也是后来王金娣执着的爱着陈秋水并追随陈秋水到西藏的一个伏笔。这段戏无论从人物服装、场景选择、人物刻画以及色调、声音方面都相当符合当时的真实事物的再现和还原,使观众感觉仿佛真正进入了那个年代。在色调方面以军装的土黄色和橙灰色比较单一的色调为主,也略有夜景的蓝色调,时不时的也会出现红旗的红色和极少彩旗的蓝、黄色,主要是为了烘托革命热潮的气氛。在火车送别的那场戏中,摄影师多采用近镜头小景别来表现热闹的大场景,小的景别也更能在众多人中突出王碧云与陈秋水两个主角,更方便于细节的刻画,特别是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体现出两个人即将分开的内在心理活动,而小的景别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可以通过画面外的繁杂声音音效表现大的场景气氛,这是影视声音带来的表现效果,造成观众心理上的一种大场面的感觉。

再有就是西藏的那场戏,由于西藏特有的自然特征:海拔高、大气层稀薄、紫外线强,所以天空是蔚蓝的,阳光的直射导致了人和景物的明暗面区分明显,影子的投射也很实、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构图影调较硬朗、色调色彩鲜明透彻的特征。

我个人比较喜欢陈坤和李冰冰两个人在室内感情戏的演绎,两个领衔主演的演技是好的没话说,我就说说摄影方面吧。首先是影调漂亮,橙色的暗调、正统的中国红色毛衣、模拟室内灯光的光效、360度旋转的镜头,整个环境气氛与镜头的剪切、运动配合的很舒服。在这我想单独说一下那个360度的旋转镜头,乍一看还以为是摄影机的机位在转,后来仔细看了几遍才发现,是拍摄的时候演员在旋转,机位并没有动,面的背景景物作参照物就会发现这是个固定机位。

在影片近结尾时,老年王碧云的饰演者,影后归亚蕾在极少的戏份中,仍然展现给了观众她影后的实力,这就是她在网络视频里看到陈秋水的儿子时,禁不住杳然泪下的那个镜头,这个镜头运用了一个特技把视频画面与现实中的画面进行了一个融合,衔接为一个镜头,虽然这个镜头并没有用任何音效来激发感情,但归亚蕾所演绎的无声的哭泣早已打动人心,从女人的角度来体会,那是一种对于女人一生情感悔恨的痛苦,落下的泪水是一个女人用青春和一辈子的思念和信念累积成的怨恨与委屈,这种痛彻心扉的哭泣是任何音效都搭配不上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的来说,全片的摄影基调是由几个大的色块组成的,而这几大色块又是根据故事故事情节的悲喜变化以及场景、地点、时间的不同而转变的,真正做到了色调、光线的变化以及摄影镜头的运用符合故事情节的叙事而出现,使这部片子看上去更加整体性。

中国摄影师王享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一个可以把任何风格的影片都能拍好的摄影师,他也在艺术个性方面有倾向性。导演不应在艺术格调上选错了摄影师。”我觉得王享里说的这段话揭示了摄影风格与导演风格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而《云水谣》这部影片,场景的变化是很大的,作为拍摄场景的调度如此巨大,色调的变化也很频繁,但从整部片子来看并不觉得凌乱不堪,反倒是和谐中每个场景又处理的各有各的特色,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摄影师的不同之处。导演尹力在与摄影王小列的合作中,也能看出两个人在造型风格的追求上有着很相似的共同之处。这正是《云水谣》这部影片能够取得珠联璧合的审美效果不可缺少的基石。

温暖的黑色幽默

———《疯狂的石头》影评

《疯狂的石头》自2006年6月30日上映以来,票房成绩一路飙升,在这个大片越大,小片越小的年代,导演宁浩创造了一个小片的票房神话。

此后很多记者对于此片在民间火热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疯》的出现是中国大制作的结束和小制作电影的开始。对此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回应道:“大片我们拍了十几部,大部分赚了钱;小片拍了几千部,现在头一回取得了票房。”

小制作的电影取得不同凡响的票房,这是《疯》引起轰动的根本。导演冯小刚曾经评价小制作电影导演为“以赔钱为己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李安的片子十几倍的收回成本都没有如此强烈地被人们所关注。

宁浩只身一人从山西来到北京,他尝过作一个“北飘”几乎所有的苦和累,干过影视圈里所有的活计。所以单从生活经历来看,拍出一部很多地方很贴近平民的电影,而且实力不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的片子不难看出一个特点来,他和冯小刚导演做喜剧的手法是一样的,让边缘人物去一脸正经地做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

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冲突与矛盾。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这很符合中国人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

尽管片子还有很多病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宁浩在前面安排了国际大盗麦克调钢丝偷石头最后被道哥一伙儿的人抢走的场景,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而《疯》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疯》没有那么强烈的说教意义。也并不蕴含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然而它却能给迫于生活压力的人们带去快乐。让人们俯视生活在底层的,又荒诞的故事中人的生活。

《疯》里面并没有一个真正故事中所谓人物关系的主线,所以今天并没有从人物关系入手分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疯》有一个由石头带来的动力。有一个睿智导演安排的细节的堆积。

这些足以成就一个好影片。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略显老套的故事情节,全新的音乐元素,秉承法国电影一贯的细腻风格,同时运用了纯熟的电影技法,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质与人文关怀,五分钟之内,就处心积虑地紧紧地抓住了观众心灵中最柔软的一隅……

一个陈旧的日记本、一个偏僻的寄宿学校、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音乐工作者、一个装满乐谱的文件包、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漂亮而略显苍老的单身母亲、一个有着天籁般音质的敏感俊秀的天才少年,一曲在公爵夫人面前演唱的惊为天人的《黑夜》,一架架飞出窗外表达真诚怀念的纸飞机,构成了这部让人含着微笑泪流满面的温情电影。

绝对没有裸露、凶杀、悬疑和令人厌烦的虚假煽情与悲情,《放牛班的春天》用高明的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了人性中最善良、最宽容也可能是最自私的情感。音乐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心动的元素,老师的期盼目光、柔和的指挥棒、纯净的和声、美妙的领唱、甚至包括那个因为五音不全,实在无法加入合唱班而被任命为“乐谱架”的黑发男孩,都构成了一种心灵慰籍。作为学监的老师,远远看到来看望孩子单身母亲,手忙脚乱地套上自己最好的羊毛衫,往脸上胡乱拍上香水,冲下楼梯……这个场景不禁令人会心一笑,原来,这个中年人也像个大孩子。片中还细腻地勾画出单身母亲的天才儿子——就是合唱团的具有“天使面孔”的领唱者和音乐老师之间对于单身母亲的微妙的感情争夺,直到儿子将墨水扔在老师的头上……

老师满心欢喜地赴约,以为和单身母亲的感情即将有收获,而收获的却是单身母亲对于在本片中未曾正式亮相的工程师的倾心。老师也像孩子一样,失望,羞愧,心理上沉入片中反复提到的“池塘之底”。

但他还是获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孩子们带给他的歌声像安慰电影观众一样安慰着他。

他被迫离开了学校。孩子们为了给他送行,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在清澈如水的歌声中,将一架架纸飞机从窗口掷出,飞到老师的手里,也飞进观众的心灵。

我固执地认为,世界上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就像有些感觉只能有法语才能准确表达一样。男主角杰勒德·尊诺在国际影坛籍籍无名,却是法国国内有名的演技派演员,细腻柔和而充满张力的表演,令人动容。那群孩子据说没有一个受过表演训练,但率真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也是本片大获成功的组成因素之一。

看法国电影应该有焚香听琴读古诗的心境!一直以来对法国电影的偏爱,因为这部《放牛班的春天》而变本加厉。

寻找救赎的天空

——观电影《梦旅人》

周悟拿

女孩被医生和护士粗暴地拉进医院的时候,院子里的其他人都只是侧过脸来面无表情地看着。女孩的挣扎声与叫喊声随着那扇门的关上戛然而止时,他们又都开始继续干自己的事情。医院的气氛在短暂的混乱后又回复到了最初的死寂,仿佛没有人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孩被拖入了一场盛大的梦魇。

女孩看到两个男孩的时候,他们站在高高的围墙上面,正准备开始一场探险。女孩穿成一身黑色,打着一把破烂的黑伞。因为她的介入,这场探险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女孩可可一直在围墙上行走,因一座房子里传出的歌声而停了下来。我想,她内心其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因为她的本是喜欢率真而纯净的事物的。那座房子里传出的歌声,是孩子们吟唱的圣歌。那是来自遥远的天庭的歌声呵。

至于男孩卷毛,他渴望的是一场彻底的宽大的救赎。他认真地阅读神甫送给他的《圣经》,“信者得救”,当他看到这四个字时他迫不及待地相信了神的存在。他祈祷世界世日的降临,亦只是因为他太渴望救赎。若是整个世界都被摧毁,又还有什么罪孽不能从他身上洗除呢?然而世界末日迟迟不肯降临,那些阴影也迟迟不肯从他心中离去。他只能反复地阅读经书,掐算出一个莫须有的世界末日。

另一个男孩小悟,他的胆子比可可和卷毛都要小。冒险,他走到医院围墙的尽头就不肯再移步向前,因为他害怕被关禁闭室,害怕被惩罚。当他和可可、卷毛走散时,他六神无主地在围墙上奔跑起来,却一脚踏空摔了下去。影片惟独没有提到小悟的过去,所以直到他满面鲜血触地而亡的那一刻,我们依旧无法知晓这个面目清秀的孩子究竟怀揣着怎样的秘密。我想,被精神病院的围墙囚困起来的人们,一定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于是他们因为负荷了太多记忆而变得和平常人不同了。小悟死之前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尝试着再次攀上围墙。我想,他一定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可他不想让自己的生命终结在自己不愿停留的土地上。所以,他才一次次奋不顾身地尝试,直到力竭而亡。

一场滂沱大雨勾起了卷毛痛苦的回忆。他和可可在围墙上互诉过去,一起蜷缩在那把黑色的破伞之下。原来,他们都是杀过人的孩子。可可将自己的“末日之吻”送给了卷毛。这是真正的末日之吻啊,夹杂着冰凉的雨水。这个吻,是可可剩余生命中最美的一束光芒。

最后,在蜿蜒的海岸,他们爬上了灯塔。传说将子弹射向太阳会引发大爆炸。卷毛对着太阳举起枪,连射三发子弹,可是橘红的太阳依旧存在着。可可泄气地拿过枪,说:“我是注定要死的人。让我的死洗清你的罪吧。”

她毫不犹豫地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随着那一声枪响,她头一歪,软软地靠进了卷毛的怀里。

漫天都是飞舞的黑羽毛。这个画面,美到极致。可可,她是乌鸦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她找不到自己的那一片天?

卷毛绝望地举起手枪向四周射击,可手枪中已没有一颗子弹。他只能绝望地抱住可可依旧温热的身体,身后,是一片残阳。影片结束后,我久久思索:为什么他们三个能在高高的围墙上自如行走,而其他人,比如影片中的那个警察,走上围墙却马上重心不稳地摔倒?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是不畏惧死亡的人,所以无欲则刚。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他们并不怕失去什么,也不怕再受到什么伤害。他们祈祷的是末日,他们渴望的是救赎。所以,他们百折不回地尝试着,可实际上他们追求的都只是虚无的幻想罢了。

上一篇: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卡罗纳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