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0篇)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课外阅读在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性情,人生成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课外阅读几乎成了老师布置的无效作业一样。学生一没有必须的课外读物,二没有足够的阅读意识,三家长也不予以重视及支持。如何能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把书真正看懂,看明白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不能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不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指导。这样的话不仅学生盲目,连老师也是心中无数。

其次,我们要建立有效的阅读监督机制。布置了阅读任务之后,随时抽查孩子的阅读情况。比如有时我会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述一篇或一段课外阅读内容;有时会利用午自习前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人或事;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监督检查孩子在家里的课外阅读,告诉家长每一阶段学生的阅读任务。将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有效利用课堂,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适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一来熟悉人物的同学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熟悉人物的同学也会有初步的了解。为了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将作品的艺术特色这一难点也放在课堂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虽然有些孩子根本说不到点儿上,但我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对艺术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写作指导上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个人的读书体会与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都真实的写出来。至此,我认为课外阅读的难题才算落到了实处。

遗憾的是,在这次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一,有的同学按要求扎扎实实的去做,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表面参与,实则不重视。老师也很难一一检查落实,造成学生的收获大小不一。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然而,当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 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 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话,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 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 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 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 “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 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 ;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其他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些“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原因,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皱”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皱”、“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地引出了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 :“皱”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 :“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 :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 :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 :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 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时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 :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 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 :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 :咬文嚼字。

师 :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 “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 “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 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 :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 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 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 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品尝了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 而教学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 ;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 “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 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 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名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中被发现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 “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 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 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 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 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 “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程度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 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 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 “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粹。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 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 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 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的,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 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 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 吸纳之余,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 使批判生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的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 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地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 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 ;好课背后, 有深深的付出 ;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 “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候,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 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 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 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为曹雪 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 ;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 :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 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 :“我心中有三节课 :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 :“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 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 :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 :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匋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 :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 他一画也不留下,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 “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 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 :‘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 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能多些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 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 “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 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 “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公开课教学探究 篇3

如今泛濫的各种教学比武、公开课比赛,使得教师带着功利心对待公开课:只求在课堂上表演得无限精彩,不管学生“配合”的牵强生硬;只求教师个人风采的完美呈现,不管学生内心的疑虑困惑。这样的公开课因急功近利已经变味,远远偏离了公开课的初衷和本义。这样上课的教师也早已不是为人师者的最初模样。何为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教育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课堂的主人也只能是学生。课堂是学生成长收获的天地,是学生尽情挥洒的舞台。我觉得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获、心有所得。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公开课也是如此。公开课我们应该重视,但不该过分重视。虽然目前关于公开课的利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和历练上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不论是激情四溢中的水到渠成,还是波澜不兴下的暗潮涌动,只要能让学生惑有所解、疑有所析就是一堂好课。但实现这一点绝对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文本的深刻解读、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对教育理念的独到感悟。诚然,公开课是一种范本,集各种规范模式和优秀经验之大成,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公开课绝不仅仅只是范本,它也融入了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学生交互时电光火石的默契和灵感。是不可重复也是不可重现的。当然,授课过程中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遗憾和瑕疵。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公开课当成一件十全十美的艺术品来雕琢,也不必怀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误”的决绝去面对。公开课公开的绝不仅仅只是如阳光般炫目的光华,那黑子似的错误和遗憾更值得我们去珍视。公开课公开的是教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殚思竭虑的教学设想,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教无定法的临场机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开课其实并无高低之分,成败之别。

上好一堂公开课确实需要充分的准备,但这个准备绝不只是开讲之前数周的精心预想,而更在于每堂常规课的磨炼和反思,在于不断学习中的积累和心得,在于历久弥新的创新和探索,在于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坚持和认真。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一、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2.单元及课时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文学作品,有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有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因此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对生字词的书写及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熟读课文,在之前已经学过了“对比、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深的了解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农村学生生活中对鹅的外表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再者,之前学过的“对比、拟人” 的写作手法,对更深的了解课文也有更大的帮助。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作者运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学生会比较吃力。

4.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鹅”是学生身边的动物,对他们不了解的特点,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全班参与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供养不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师生互动,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了解有关丰子恺及白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并做简单整理。有条件的可到动物园等地方实地观察白鹅。

2.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六、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浅吟低诵,感受生命,体验生活。人的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设计力求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语言、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丰富情感体验,激趣导入

1.了解学生印象中的白鹅。

2.课件出示鹅活动的画面,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揭示课题:这白鹅如此可爱,所以人们喜欢它;骆宾王歌咏它;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老爷爷更是用画笔和生动的语言赞美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白鹅》。

[设计意图]

城市孩子见鹅少,运用直观的画面,既引人人胜,又将直观感受印入脑中,为学好课文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诵读全文内容,整体感知

1.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了解预习课文情况,初读课文。

引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用简练的话概括内容。如“头颈、引吭、净角、奢侈、譬如、窥伺、供养不周”较难读,尤其要读准。

3.谈谈读了课文后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白鹅的高傲特点及高傲。从叫声、步态、吃相这几方面来表现。

4.品读第l、2自然段。

(1)在作者的初步印象中,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些方面?

(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2)想想刚才看过的画面,看看该怎样读这几句话才好?试着练练,还可以边练边做做动作。

(3)生练读。指名读。师激趣引导再读: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到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啊!让我们脑中边想象画面边再读读。

(4)读到这里,同学们再想想,这“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又包括哪些丰富的内涵?

(是褒义,是在夸白鹅高贵、神气、派头十足、威风八面等。)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多次诵读是为理解“高傲”的贬义褒用打下基础,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5.联系上下文,体会第2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

6.联系上下文理出如下思路。

[板书设计]

13.白 鹅

姿 态

高 傲

/

叫声 步态

吃相

三、多种形式品读,体会“高傲”

(一)品读“叫声”部分。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画出表现鹅叫声高傲的句子,再想想叫声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JL?

2.师生交流,知道鹅叫声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它音调的“严肃郑重”上。

3.理解“严肃郑重”的具体表现。

4.如果是人,想象它“引吭大叫”时会叫出些什么话来。

(这是谁呀?我从来没见过你,别再往前走了!).

(干什么的?报上名来!否则休想过了我这鹅管家的关!)

(篱笆外是什么人?你最好不要靠近我家,我可是非常厉害的鹅卫士!)

5.再读体会。

[设计意图]

发散思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严肃郑重”的腔调是尽职尽责的表现。(二)品读“步态”部分。

6.自由读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鹅步态高傲的句子,再想想步态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JL?

(步态从容,大模大样,像净角出场。)

7.理解什么是“净角”。先说说,再出示课件请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

戏剧中的净角对于学生来讲的确陌生,用课件直观演示,特别有助于对鹅步态高傲的理解。

8.老师很想从大家的朗读中看到一只只步态高傲的白鹅向我走来,愿意试试吗?

9.生趣味盎然地练读。

10.指名读,可做相机指导。

11.小结过渡。

四、进行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2.布置作业。

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来,小朋友们,这两个小动物你们还认识吗?(板书:小刺猬,小獾),来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称赞》。

小刺猬想考考大家,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还记得吗?能帮小刺猬采下苹果吗?还有更大的苹果等着大家呢?可是树太高了,谁帮帮小刺猬。(单读,齐读,抽查读),其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但是:虽然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是很贵。找文章中的句子读一读: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能够提出问题,这说明你很会思考。想解决问题,就得用心地把课文读一读。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1—4段。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读完的请用坐姿告诉我。

5、生读1—4段。

(1)刚有同学提出不理解“粗糙”(出示词语卡,开火车读词语),看图,想一想,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观察的真仔细)

不光滑,不好看,用一个词语表示就是——粗糙。(2)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让我们来做小刺猬称赞称赞小獾吧,谁先来?

你能用文章中的语言来称赞吗?(出示:“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该怎么读呢?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来夸夸它(示范读)。

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呢?

你要是能竖起大拇指,小獾就更高兴了!

(小獾听了你们热情称赞一定高兴极了,来,我们学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

(3)“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我发现同学们听课一个比一个认真,坐姿一个比一个端正。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什么比什么怎么样,我知道你也会说。(可以夸一夸我们身边的同学)同学们的发言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6、学习傍晚部分

(1)得到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干得更起劲了,一晃,太阳要下山了,这个时间就叫——傍晚。傍晚的时候,小獾会做椅子啦!他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椅子送给小刺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5—7段,找出他们的对话读一读。

那小刺猬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出示:小刺猬不好意思的说:“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

(2)你读的这么好,哪个词语给了你提示呢?(抓住提示语读书者真是一个好方法)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来读读好不好?(师范读)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它在说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通过你的朗读、动作、表表达出来吧!

“泄气”是什么意思呢?(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时,自己想放弃了)你什么时候会感到泄气?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听(评:我听出了小獾的自信,对小刺猬的感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一读,请一组同桌展示,老师读旁白。

(3)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当成小獾,体会它们的心情,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对话了。那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这种办法,自己读读八、九十自然段吧。想读吗?谁试试,我们分男女来读读好吗?读得这么好,想用上你们的动作表情来演一演吗?谁来试试,他是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演得怎么样?(同学评价)听了同学的称赞,你心情好吗?是啊,称赞是魔法(出示:我们得到称赞,朗读更有兴趣了。小獾得到称赞,获得了自信,小刺猬得到称赞消除了疲劳。)板书:自信,疲劳

三、学写生字。

1、小刺猬有来了,看看他说了什么?

听:小刺猬把爪子伸到苹果树上,就采摘下来了苹果。

学习写“采”字。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采字,你来当小老师,如何将这个字写漂亮。(范写采,学生书空),2、小刺猬要来教第二个字了

听:小刺猬采摘下几个苹果,背到背上背回了家。

你有什么发现吗?(你真细心,我们学的这个字就是个多音字,这节课我们来学背这个读音)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我们现在就把这两个写到田字格中,写前不要着急,先把笔拿正确,做到写字时的“三个一”

(评学生的字:小刺猬教出来的字怎么样,如果你是小獾,你来评价下小刺猬教给小朋友们写的字吧)

《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语境,品味景物描写

2、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老师提问:在上节课,我们对偷豆及看戏的情节印象很深,那么,戏到底好不好看,豆到底好不好吃?请从文中找出理由来。

2、学生讨论、发言:戏并不好看、豆也并不好吃

3、老师提问:既然豆不好吃,戏也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要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

好戏了。”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寻找童年之趣

(一)行船之趣

(PPT显示行船段落,学生自由朗读,并找出其中的动词。)

1、动词的作用

2、体会“飞”这个词的含义。

(二)归航之趣

(三)月夜之趣

1、请同学读11——12写景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再总结,多媒体显示

2、赏析优美句子

小结:“景美”使我难以忘怀那夜的戏和豆,使本来不很好吃的豆也变得好吃,不好看的戏也变得好看。

3、媒体显示写景的段落,从而明确写景对于烘托人物心情和中心的作用。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是为烘托人物心情、文章中心而服务的。

(四)偷豆之趣

1、品读课文24——27段落,注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偷豆之趣。

2、如果你是迅哥儿,你最愿与哪位小伙伴交往?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理

由。(学生合作探讨,探究讨论,评价人物)

(五)当堂训练:

童趣在那迷人的水乡月色中,让我一生怀念; 童趣在那,让我一生回味; 童趣在那,让我一生珍惜。

(六)总结

三、课后作业:

以《啊,童年》为题,写一个小练笔。

要求:推敲动词写趣事;多种感官写趣景;动作语言写趣人

板书设计:

景 美

月 夜 行 船

趣 人 美 归 航 偷 豆

授课人:储盼 授课地点:七

(二)班

公开课教学弊端之浅见 篇7

但有些教师在实施“公开课”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偏差和弊端,如功利性太强,有输不起的心理,认为公开课就是表演,要一鸣惊人,要有轰动效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追求教学形式上的过度完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偏差,忘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只想展示自我的才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有些公开课背离了原来的目的和宗旨,歪曲了公开课的本来面目。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过于追求完美。

公开课,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查阅各种教辅资料,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教学思路要牢记于心,这是教好学必须做的。但有些公开课教师备课耗时过长,用一个星期甚至更多时间去备一节课,力图把课堂设计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品”。而在常态教学中备一节课不可能花费这么长时间。公开课不仅备教路、学路,而且备听路、评路,但并未针对学生备课,而是针对听课评委和教师备课,因为课是讲给评委们听的。在教学过程的设定和教学细节的安排上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不断变换式样,使得一节课过于华丽,反而华而不实,收获甚微,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公开课的教学设计难以考虑具体课堂中的学生,难以较好地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课前进行演练和彩排。

为了把公开课上成功,成为一鸣惊人的“精品”,有些老师多次在课前彩排演练,进行试教。甚至教学环节和步骤、提问回答及答案都固定化,责任到人,希望真正上公开课时一帆风顺。这种事先排练好的、不切实际的公开课对学生和听课老师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但公开课教学中不少训练和互动都是表面文章,徒有形式而已,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训练,只是训练教学程序和环节,让学生记住教学步骤,生搬硬套,忽视了学法的指导。

3. 讲课哗众取宠、喜欢准时。

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总是追求一种热烈的课堂教学气氛,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已是现在公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争抢着回答问题,集体齐声附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人的感觉是课堂互动非常成功。公开课似乎能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教师不会去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态度友好而积极;学生很少有不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其实在常态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是正常的,因为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若用营造的热烈气氛来粉饰课堂,装点课堂,会使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很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教师上课时过多地借助多媒体,在讲台上展示着多媒体的各种画面,竭尽表演之能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教的内容让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吸收。另外教学程序、环节刚一结束,下课铃就响了,教学时间安排恰到好处,几乎是完美地体现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进程清晰有序。而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有30分钟,应在半小时内讲完内容,剩余时间可让学生巩固提升,真正向45分钟要效率。而这种非常准时的课其实有一种匆匆忙忙的味道。甚至为了占满45分钟,会讲很多内容,导致教学内容杂而乱,冲淡了主题,公开课反而变成了“满堂灌”,背离了教学目的。

4. 课堂提问走过场。

公开课课堂提问并非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迎合评委、听课教师,只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而设置的步骤。对于提出的问题,要么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要么看见有人举手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答完后不作点评或象征性地点评几句。这种走过场式的提问,使大部分学生未曾反应过来,教学已进入到下一环节。头脑灵活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明星”,反应迟钝些的学生便成了学习的陪衬。这种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提问缺少教师的点拨,更多的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效果令人怀疑。

5. 评课形式化。

评价一节课不只看教学环节和步骤是否完备;不只看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是否明确、恰当。评课重在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准。按理说一堂公开课后授课者和听课者应在一起进行评课,相互交流见解,谈谈对这节课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需要弥补的地方,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毕竟不同的教师由于其人生阅历、气质性格、学识水平、特长爱好、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评课时如果碰上精通本科教学的老教师,将会获益匪浅。因为一些比较宽容的评课老师会很明白地给你点出缺陷,教你应这样上,不应那样上,给你支招。可事实上对公开课进行评课的寥寥无几,大多是听完课后各行其事,不再交流讨论。即使评课也多是赞美之词,夸优点的多,指出缺点的非常少或者没有,也许是怕说了真话后得罪人,因为有些公开课教师很在意别人对这一节课的评价。这就导致评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能真正起到激励学习作用和传帮带作用。

公开课《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 篇8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之后谈一谈观后感,为进入本文的学习打好铺垫。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它的气势,铿锵有力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听完录音后顺势利导,指导学生朗读,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悟出,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体感悟。

3.精读文章,知内容、明结构、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4.以一首激昂的《黄土高坡》,结束全篇的教学,达到艺术的效果。

5.教学方法: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学生主体精神。

如释重负地上完了公开课,接下来的是教研组评课。老师们评议最多的是学生质疑过多,占了太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够,整堂课教学设计很好,但最后完成得不是很完美。教研组长刘老师最后作结:你们总说学生质疑太多,占用了时间,应该想的是学生需不需要,需要就进行到底。

课后笔者遇到课上多次发言的学生,表扬了她,她的脸上立刻放出光彩,热情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事先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发言,布置每个人说什么,什么时候说,这样上课就更好。小学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上公开课的,精彩极啦,看的老师非常多。还有,你怎么也让某某回答问题?答得那么烂。”她那种很自然,很遗憾的口气,让笔者总忘不了。

由此,笔者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省与思考:

1.应关注学生的成功而不是追求课堂的成功。平时经常看语文教学杂志,那上面精美创意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倾服。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口语或书面表达得那么完美,准确,文采飞扬,再加上老师制作好的丰富的课件,整堂课是那样的精彩。笔者开始思考,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教学中,我们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展示教师精彩的完整的设计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很少去关注学生。这样的课,其实追求的是课堂的成功,并非学生的成功,而且是站在追求教师成功的基础之上的。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课堂的重点是突出的,课堂的脉络是清晰的,课堂的气氛是热烈的……可是如果我们偏偏就是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不去关注学生的成功,这成功又有何用呢?

2.教师不能预设过多的问题,应注重课堂的生成。 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流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不囿于教学预设的束缚,去引导学生感受发现问题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开放而有序地组织教学,控制好课堂并极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问题,着实让我们难解,可见新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权威、万能者。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努力探寻对教材的独特理解非常重要。

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

3.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阅读,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每一个人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若我们在课堂中却要追求统一,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读到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这堂公开课中,讲到对课文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个句子的理解时,因时间关系,笔者只是引导学生得出以声衬静的写法,便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现在思考这一环节,感到教学只是停留在寻找答案的层面上,没有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如果教师拓展开去:这种以声衬静的例子,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有过体验吗?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写一个熟悉的生活片断,那一定会出现五彩纷呈的独特体验,学生对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有人说,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没有反思的教学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教学,至多是一次教学尝试。试想,如果每堂课后教师都能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认真的反思,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比如,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等,从反思中吸取教益,那么,一定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也是本堂公开课给笔者的最大收获。

三峡-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9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2.拓展阅读法。

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1、课时安排 2课时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 1

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多媒体显示: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板书设计】

峡(郦道元)

——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夏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优美、恬静的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

此文写于1933年,正值作者留学于英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时,作者的散文以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本文表现作者对春的憧憬

学生活动:欣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春天景象的画面,谈谈自己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二、整体感知,感触春景

1、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

2、学生读文,同学间合作学习、纠正

3、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意,质疑问题

1、自主阅读,对照注释对文本进行感悟、品味、欣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引导,释疑、解疑

A、盼春 人盼春 大自然报春

B、赏春 人赏春 大自然绘春

C、颂春 赞美春 春早人勤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春天美丽吗,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天?

提示:

A、春意盎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B、五个完美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2、赏析文章

A、我最欣赏的一个画面

B、我最欣赏的一种声音

C、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息

D、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氛

E、我最欣赏的一种感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寻找出自己的最爱,并组织好语言,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讨论归纳:

作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抒胸臆,同时运用想象与联想、排比与比喻给读者描绘出一个春意盎然、热闹非凡而又平静如水,色彩缤纷而层次分明的一幅乡村鲜灵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奋发向上的情感。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第二课时

一、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作业设计

思考:

1、为什么人们要迎春呢?除了迎春图写了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文章哪里还写到了?作者对春天是什么样的感觉?

2、文章最后的三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抽查背诵。

三、精读前后两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能找出来吗?能讲讲它们的作用吗?——叠用: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课文的最后三句“赞春”如何“赞”的呢?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娃娃)、美(小姑娘)、力(青年)。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四、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声情并茂地朗读体

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上一篇:苏幕遮教案下一篇:球队介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