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1

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大气压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打开课堂教学窗口

上课伊始, 我说:“同学们, 依大家的生活经验, 容器漏了还能装水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能。”然后我向同学们展示一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告诉大家“瓶子千疮百孔”, 看着学生满脸怀疑的表情, 我拧开瓶盖, 水从瓶底和侧壁流出, 学生惊叹不已, 随之我又拧紧瓶盖, 水流停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提至高潮, 乘学生兴趣正浓, 继续演示小试管上升实验, 再叫两名同学一起演示高度不同的覆杯实验, 学生感觉实验非常神奇, 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我引导学生回忆液体压强存在的原因, 从而引出了大气压强。这种引入方式很自然地让学生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

接下来叫两名学生上台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再次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由此过渡到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应如何测量?

二、重视获得知识结果, 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以前面演示的覆杯实验为例, 引导学生先观察比较师生所用实验器材的区别, 再提出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有的学生问道:“我们观察到大气压能托住不同高度的水柱, 大气压还能托住更高的水柱吗?”在大家的猜想中, 我用更长的试管灌满水, 堵住管口, 倒插在水槽中, 松开管口慢慢往上提 (管口不离开水面, 下同) , 学生观察到管中的水仍然充满, 再次启发学生提问, 我按照学生的方案换用一支一米细长玻璃管, 重复上述过程。当大家观察到大气压能托住一米高的水柱时, 我问道:“大气压还能托住8米、10米甚至更高的水柱吗?”以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从多次实验中体会到是大气压托住了管中的水柱, 由此轻松过渡到大气压的测定, 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实验中发现由于水的密度太小, 要求玻璃管太长, 实验存在困难, 启发学生由p=ρgh可知, 增大液体密度可以减小液柱高度, 所以, 科学家最早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做此实验, 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 课堂上不便于演示, 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在海平面上做的托里拆利实验,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在以往的教学中, 因为水银有毒, 在课堂上一般不做此实验, 只是讲一下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或者直接播放录像, 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设计多次用水做实验, 遇到困难, 启发学生改进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理念, 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p0=ρ汞gh=13.6×103kg m3×9.8N/kg×0.76m=1.013×105Pa, 并指导学生估算出大气压能托住大约10米高的水柱, 进一步体会用水做实验的困难, 证实了前面的猜想。

三、合理组织学生实验,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

活动一: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 每组提供小烧杯一个, 粗细不同吸管两个, 装多半杯水的纸杯一个。巧妙利用课后习题, 组织学生用吸管移取液体, 要求每次尽可能多移取, 各小组展开比赛。我在巡视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有的学生用粗管, 不用细管, 有的学生发现用细管斜插入纸杯后迅速提起能移取液体, 而用粗管斜插入纸杯再提起时却失败了, 还有学生利用前面刚学的连通器的原理将纸杯捏扁, 吸管插入杯内能进入更多的液体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正确的处理问题,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到用吸管能移取液体正是大气压强作用的效果。

活动二:前面演示的用1米长的托里拆利管中灌满水, 倒置在水槽中的实验, 假设在管的顶部打一小孔, 管中的水将:

A.向上喷出

B.保持原高度不变

C.向下落回水槽

让学生先做出猜想, 有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理性分析选C, 而大部分学生凭感觉选A, 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 这时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刚才移取到小烧杯中的水和吸管创设实验情境, 验证自己的猜想, 我进行巡视并让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给大家演示, 再引导大家一起体验, 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突出了直观的实验效果, 淡化了抽象的理论分析。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 只要滴入少量水, 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吸管移取液体的实验中, 管内不是真空, 大气压为什么能托住一段水柱?这时结束第一课时, 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小知识:体积和压强的关系。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落实领悟课改理念

1.用自制的漏水瓶子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习物理知识, 要让学生真正进入创设的物理情境中去, 使学生对问题极具新鲜感和探究欲。比如, 在覆杯实验中, 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硬纸片掉不下来, 是不是被水粘住了?我们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我创设的物理情境是:教师用剪掉瓶底的饮料瓶代替杯子, 拧开瓶盖水流出足以说明纸片不是水粘住的。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 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些结论, 而是要让学生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 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 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如,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观察、质疑、验证、改进等层层递进的探究模式, 第一课时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了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 第二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气压强看物理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 大气压强;实验;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58-0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结合大气压强一节的教学谈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实验目的要明确,能够紧扣主题

实验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紧扣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实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这节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不仅要让教师明确,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实验。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从四个方面设计实验:1)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2)让学生用教师给的几个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来设计实验;3)让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感受大气压强比较大;4)通过录像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步步深入,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目的,还能紧扣主题,可以比较好地诠释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或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通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实验时要在能够得到应有的结论的同时,设计得有趣味性、新奇性、惊险性,激起学生的兴趣。人的兴趣与好奇心是相连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这节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覆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开始推测大气压的存在。

2)温水“烫”扁塑料瓶:在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温水(60 ℃左右)振荡几下,然后倒出,把瓶盖拧上,一会儿就会看到瓶子被“烫”扁了,使学生开始相信大气压的存在。

3)瓶吞鸡蛋实验:在实验用广口瓶中放少量细沙,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在广口瓶中;将剥好皮的熟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发现直径大于广口瓶口的鸡蛋被吞入广口瓶,同时发出“嘣”的一声,学生感到惊奇的同时,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

这几个实验对学生来说有的具有惊险性,有的更具有新奇性,总之都是出乎学生的意料,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效果良好。

3 尽力开齐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验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演示实验是做给学生看的,并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得到结论。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演示“听话的小孔”实验时,在塑料瓶的上下两端各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适度,以小一些为宜),在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当松开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会向下流水;当堵上上面的小孔时,下端的小孔就会停止向下流水。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水从孔中一会儿流出,一会儿就不流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会看到在塑料瓶的上部也有一个小孔。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堵上这个小孔时,水不会从下端流出?松开时,水就会从下端流出?引导学生说出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做演示实验就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只要能够做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去做。比如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如果用语言来描述一定不能让学生信服,如果让学生做了,参与进去了,真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威力确实很大,就更具有说服力。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或许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即便有,可能也会因为马德堡半球老化、抽气效果不理想而不能完成实验,那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可以到市场上买大一点儿的吸盘来代替马德堡半球完成实验,找两个力气大的学生来拉吸盘也要费很大的力,推知马德堡半球实验需要更大的力。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就会更加信服实验结论。

4 把生活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来,不仅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形象,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规律,比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在教学中,笔者会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如钢笔的笔管、吸管饮料、吸盘粘钩、塑料瓶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而且诸如钢笔和吸管饮料甚至就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这些东西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如果每节课都能坚持这样做,不仅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带给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

5 尽可能多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感受物理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一定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自己想办法设计不同的实验,要相信即使是相同的物品,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只要教师能勇敢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而不是把学生都关在教室里,学生就一定能设计出让教师惊喜的实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力。其实小小科学家就在学生中间,教师一定不能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6 不能做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演示

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有些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或者在课堂上不容易演示,或者不易成功,教师可以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播放一些成功的实验,或通过一些仿真实验来助力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是不可能演示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学物理实验室条件不允许;二是水银有毒,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中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感受前辈物理学家的聪明智慧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学生为科学献身的正能量。而且可以利用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本实验非要用有毒的水银,而不用水呢?学生通过推理能够得出:如果用水做实验,需要用10 m多高的玻璃管,显然这也不容易做到。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借此向学生传递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 篇4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篇二:《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和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测量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在“分组学习,合作求知”环节中,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维对话,探究疑难”环节中,再分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子装水银时进入空气会影响实验数据吗?为何选用水银,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在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篇5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初中物理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以旧知“同化”新知识。本课以新颖的设计,师生和谐互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与分析如下。

一、新课引入

组装器材,演示喷泉实验,引导观察。

“一个美丽的喷泉,真漂亮,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要找出这个幕后的魔术师”引出课题并板书。

(析:以趣味的实验和幽默的语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接受学习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用纸片盖住你面前的一满杯水,然后将杯子倒过来,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做覆杯实验,教师指导技巧并鼓励先成功的学生。

师: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先后都做成功了,也掌握了实验的技巧,增强了动手能力.那么。你们想为什么硬纸片不会掉下来呢? 生1:硬纸片被水粘住了。

生2:不对,水粘不住硬纸片,肯定有别的原因。生3:硬纸片被杯子吸住了,也可能是被托住了。师:这个同学的想法有新意,硬纸片不掉下来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硬纸片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再观察,思考,讨论。

生:有三个物体和它接触,因此硬纸片受杯子和水向下的压力,还受空气向上的支持力。

生:我明白了,就是因为空气的支持力,硬纸片才没有掉下来。

师:同学们的分析与推理很正确,正是因为空气的作用,硬纸片才没有掉下来。那么空气和我们学习过的“液体”有没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

l、空气的压力作用在一定面积上会产生什么?

2、硬纸片向各个方向都不掉落,说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3、根据液体压强的产生说明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导。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板书。

(析:通过实验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出大气压的存在,借助学生已有的气体与液体相似的直接经验和液体压强知识,运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层层设问,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存在的认识,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师: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大气压强进行了研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马德堡半球试验”,并提出问题: l、谁做的马德堡半球试验?

2、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肯定答案并小结、板书。

(析:浅显的内容,读书自达,培养阅读能力。)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呢?我们能否借助P = F/s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它的大小?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研究是否可行。

教师出示托里折利实验原理图和实验装置。提出问题:

l、P液柱=?,P一定时液体密度与液柱高度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液体压强特点思考:液面大气压强是否等于P液柱2

3、要想管子不致太长,选择何种测量液体最合适?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原理。查密度表,读出被选液体的密度值。教师小结,说明此实验是托里拆利所做,进行演示,学生观察、读数。

(析:教师以“我设计了一个实验” 引入托里拆利实验原理,激发了学生好奇、求异的心里,客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实验原理分析和问题讨论,以旧引新,深化了所学知识,同时贯穿了逻辑推理要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物理思想。观察和读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提出问题:

1、水银柱为什么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

2、此时的大气压应该是多少帕斯卡?

3、若用水来做实验至少需要多长的管子?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总结。

(析:计算练习,巩固旧知识,强化理解新知识。分类辅导,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存在,也计算出了它的大小,下面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再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

课堂比赛:一大一小两名同学吸水比赛。(器材:两个玻璃瓶装半瓶水,一个用带吸管的软木塞塞紧,另一个带吸管的软木塞上有通气孔)

问题:l、课堂开始时的喷泉是怎样形成的?

2、农业生产中,水泵抽水是抽上来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析:课堂小品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体验和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扭转了错误的生活经验。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找到了知识的“原形”,贯穿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三、课堂小结

师:大气压很大且无处不在,深海的鱼类到了海面会死去,但却并没有把我们压瘪,为什么?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有关的书籍,看看还有那些有趣的事情。

教师完成图形板书并小结:“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空气在地球的附近,并受地球施加给它的重力作用,因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由于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马德堡半球试验证实了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约合l0的5次方帕斯卡,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

大气压的发现及其测定是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探索总结出来的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去继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

(析:图形板书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而有立体感的鲜明记忆,体现了物理的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结语渗透情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作业与练习

检测练习与提高训练题(略)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为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气压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图形。用百度搜索在 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参考,做成PPT 课堂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也应该有压强。1)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有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 都有压强。2)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会不会像第一次试验那样流出。猜想: 大气有压强,而且像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然后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1)现象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会出现瓶子变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瓶内气压变低,平外气压不变,大气压把瓶子压扁2)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 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百度图片】大气压强实验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3)将饮料瓶倒入热水晃动几下,将水倒出,马上将剥了皮的熟鹌蛋放在瓶口。蛋会被瓶子慢慢地吞进去,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剖析:像瓶子被压扁一样,瓶内气压低,瓶外气压高,大气压把蛋压入瓶内4)将吸管小心的插入哇哈哈瓶中,同学吸不出来饮料。然后将孔扩大,很容易地将饮料吸出。5)马德堡半球试验

【百度图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4.接下来进行大气压强的测量,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气压强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 大小。【百度图片】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 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101300 帕。接下来联系实际做些练习,体现物理联系生活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计算一下101300 帕的压强约能支持 多高的水柱呢?利用公式P=ρgh,计算出h=10.1 米 最后说明大气压强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总评: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演示各种实验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的观察到 大气压强的存在。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每个实验的内容和怎么体现的大气压强进行细致的讲解。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准备

准备如下供选器材: 弹簧测力计、 玻璃片、吸盘、刻度尺、小桶、大注射器、小注射器、沙子、橡皮筋及铁架台等。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根据公式P=F/S确定待测物理量, 所以可以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分组讨论来设计一种方案来估测大气压的值。

二、教学策略

(一) 分组讨论、引导置疑

让学生分组实验并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实验方案, 部分学生选用了吸盘测气压的方案, 并请学生分析其可行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简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测力计无法拉脱吸盘, 我趁机置疑:怎么办? 学生自行思考得到解决办法: (1) 换用更大量程测力计; (2) 换用更小吸盘。

(二) 拓展思路、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可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发现用力拉弹簧直至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没有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此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原因所在有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过小也有可能是注射器容积太大所致。于是换用了容积比较小的注射器 (2ml) , 继续演示。

(三) 强化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注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因为大气压强本身教材已有数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学生“为了预期的结果而实验”的现象。可以预见, 实验中测得大气压值与标准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 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做完后, 收集不同小组用此种方法测得的大气压值,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到空气未排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到测量结果, 学生不难想到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实验误差。甚至还有人提出同学发现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数由于抖动等原因, 数字很不易读准, 影响实验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将实验的误差原因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维过程,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实验改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后, 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适当引导学生在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首先给出铁架台、注射器、小筒、沙子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提出将注射器竖直放置。这样虽然活塞与筒壁的摩擦依然存在, 但由于活塞有向下的重力所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接着可继续提问如何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并且最好在静止状态下测量。 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器材认为可将小桶挂在活塞下, 让小桶拉活塞。我就请爱动脑筋的同学演示具体的操作, 发现小桶要想拉动活塞必须得加沙子, 要测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只要测出活塞刚被拉动时桶和沙子的重量就行, 而在静态下进行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最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并收集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 与上一次实验比较数据是否更加接近大气压强的值。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 必须请学生有效总结。学生总结了改进后的优点:第一,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误差;第二, 在静态过程中测量更易读准数据。 当整个过程结束后, 顺势问学生刚才这个过程是否复杂难懂, 学生都觉得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并不难理解;然后继续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只要多开动脑筋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帮助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主动开动脑筋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做笔记,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更主要的好处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

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的分析上, 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很多的笔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并且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更加领悟到物理学的严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改进了实验装置, 提高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数, 李海英.纸上得来终觉浅——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实践[J].湖北教育, 2013 (5) :48.

《大气压强》说课稿 篇8

关键词: 大气压强;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0-01

我的说课的课题是《大气压强》,下面将从教材地位、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课。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很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2、大部分学生对大气压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喜欢动手操作、探究现象,所以应尽量用多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教学资源

1、水槽、长短试管各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1米长的玻璃管一根、橡胶吸盘一对、一次性纸杯和吸管若干、锥形瓶一个、鸡蛋一个、液体压强演示器一个、玻璃杯一个。

2、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请同学们喝饮料(有些吸管完好,有些提前扎了一个小洞)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在喝的过程中,会出现有些同学喝不到嘴里的问题,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平时最常见的喝饮料的过程,体验大气压的作用。一些学生到通过喝饮料喝不到嘴里,从而激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2)教师借助于液体压强演示器让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大气也具有重力和流动性,是否也存在压强呢?

二、进行新课(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设计实验1:将一个熟鸡蛋放在一个瓶口比它小的锥形瓶的上方,让同学们来试一试

看谁能把鸡蛋给压进去?有些同学积极想办法,可能会想到把一个燃烧的棉花团放入锥形瓶中。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开始瓶内外都有空气,棉团燃烧消耗了一部分氧气,里面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实验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实验过程的引导分析,学生更好地感受大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对如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所体会。

教师设计实验(2)将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在它的底部扎个小孔,发现水会往下流,问同学们谁能有办法让谁不流呢?小孔也没有盖盖子,那么是谁拖住了水呢?同学们讨论拧盖前和拧盖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大气是怎样才把水给拖住着呢?

通过水压强的存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借助了液体的压强。通过此实验更过的掌握实验压强差的方法

三、推进新课(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同学们借助于准备的注射器、试管、橡胶吸盘、等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如果学生没有思路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提示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实验。试管装满水盖上一个小纸片,然后倒置过来观察现象。 两个橡胶吸盘使劲一挤压,看会发生什现象?注射器一端压紧皮肤另一端进行压或抽观察现象并解释。

学生看到实验器材就会非常感兴趣的去尝试实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的设计、完善和说明。既能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请学生分小组展示各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完成后解释喝饮料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展示他们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继续更加深入的探究了解大气压的发现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大气压的测量

在实验中需要16匹马才能将半球拉开,足见大气压非常的大,那它到底有多大呢?同学呢有没有方法去测量一下大气压呢?教师课适当结合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谁呢?播放多媒体课件看完课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有没有什么缺点?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水银柱的高度计算大气压强P=1.013×105Pa.拓展海拔对气压的影响。

五、反思及改进

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本节课我借助的传统实验较多,但实验改进之处仍有很多。例如像用试管吞鹌鹑蛋的实验效果就比用广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明显一些,而且还能排除重力的影响;借助于光盘和碗加上适当的修饰就能给学生展现一个奇妙的魔术。第二:在面向学生主体性及组织学生方面有待加强。虽然本节课我极力的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环节的处理上没有注重学生问题的生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在学生动手实验及交流阶段教师给予的要求和组织还不是很到位,没有是课堂的交流有序。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篇9

9.1压强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 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包括“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定大气压的值”两部分。有2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二、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资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理念。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及产生原因,能说出马德堡半球实验及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及托里拆利实验,记住大气压的值。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体会平衡(等效、转化)的科学思想和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用具:

马德堡半球,两用抽气筒,玻璃杯,硬纸板,水槽,量筒,皮碗(塑料挂衣钩),烧杯,足够的水,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大气压现象及解释;难点:托里拆利实验;

突破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件演示等方式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课件)演示覆杯、瓶盖上升、瓶吞蛋、金属盒变形等四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兴趣,组织讨论后指出与大气压有关,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证明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完成与大气压有关的小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一段时间后,师生共同分析所作实验(以学生分析为主)。

教师指导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借助课件共同分析,引出大气压的存在及作用;屏幕展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指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马德堡半球实验还证明了大气压非常大;

(三)问题激思,设计探索:

提出:大气压到底多大?如何测量?能不能利用已有器材并结合已有知识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一段时间后,请部分学生说明展示所作实验并组织讨论可行性,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间接测量大气压,进一步认识到可以用学过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测量大气压,从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四)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不能在课堂上演示,怎么办?看录像!课件展示实验过程。(提出观看要求)展示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将玻璃管内灌满水银?

2、水银柱开始时下降说明什么?

3、后来停止又说明什么?

4、试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课件动画展示分解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上述问题并要求学生计算大气压大小:

(P=ρgh=13.6×103 Kg/m3 ×10N/Kg×0.76m=103360pa≈10 5pa)并指出大气压的值可以用mmHg来表示。

出示几个与托里拆利实验有关的问题,通过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计算大气压支持水柱的高度,了解格里克的气压计。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实验思想。(平衡、转化等)

(五)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1、解释引入新课的四个小实验中的道理;

2、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屏幕展示并适当解释)

(六)总结评价,交流建议: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谈收获,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出示课下阅读、完成实验的资料及网址,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学习了解有关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略)

说《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七星一中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 篇11

我首先用硬纸片盖上玻璃杯倒置, 硬纸片下掉。再问学生: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后倒置, 你们猜硬纸片会怎样?水会怎样?为什么?待学生回答出:“硬纸片会掉下来, 水会流出来, 因为它们受重力作用。”后我马上装上自来水演示给学生看:硬纸片没掉, 水也没有流出来。为了吸引眼球, 我还故意把玻璃杯悬到一个组课桌的上方, 同学们赶快把书拿开, 其他组的同学“不怀好意”的齐呼:掉!掉!掉!结果他就不掉。我顺势提问:是什么力量把硬纸片和水向上托起的呢?学生茫然, 我又顺势点拨:硬纸片下方只有什么?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哦!是空气的力量。

(评析: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 我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设计认知冲突, 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的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 课堂的兴奋点, 也就找到了课堂的生成点。同时, 尽量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 既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使“气体压强”这一看不见, 摸不着的东西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同时让物理学学科生活化的学科特点得到展现,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品质。)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大气压的存在”部分, 然后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 由此引出“大气压的测量”的学习。

(评析: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其中最能体现课改特征的就是过程与方法, 因此在通过自主学习将知识落实到课本上后, 我通过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 融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目标的三维化。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制造悬念: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以此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 去思考, 从而养成物理学科的思维品质, 最终形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2.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结合课本87页中的“想想做做”, 合作探究“用弹簧测力计和塑料吸盘测量大气压”:

(评析:用弹簧测力计和塑料吸盘测量大气压是本节课的一个学习难点, 根据“阳光·5S”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制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的原则, 我在课前预设了三个问题: (1) 这个方法测量大气压的原理是什么? (2)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怎样测量? (3) 简单总结测量步骤?从压强的定义出发, 由表及里, 层层递进, 帮助学生思考。同时, 为了能使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我还让每个组准备了一把生活中称质量的测力计和一个小橡皮吸盘。由于准备充分, 按设计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板块的学习任务, 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 有的组没能拉动吸盘, 所以没能算出大气压。对此, 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尽可能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

通过学生展示在黑板上的各组数据发现:每组结果都不相同, 顺势追问:“这种方法只能估测, 不很精确, 为什么?”这个追问问得好, 问得妙, 它培养了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和能力, 而评估能力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评估迫使学生去寻找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 由此引出测量方法二:托里拆利实验, 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顺利过度。)

3.播放托里拆利实验的视频,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托里拆利实验”:

(评析:本节教材的内容较多, 包括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的变化和大气压的应用四个板块,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我预设了两节课的学习时间, 第一节课学习大气压的存在和测量, 第二节课学习大气压的变化和应用。实施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放慢了教学进度, 但注重了过程和方法,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尽量有合作、交流、质疑、辩论的机会, 至始至终学生能在教师的带动下生动活泼的学习, 真正实现了“心随课动, 课随心动”。)

通过对《大气压强》的教学, 我对灵活运用“阳光·5S”高效课堂的“5S”元素有以下感悟:

1、让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摇曳多姿是课堂灵动的关键。合理利用导学案是课堂预设的关键,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时课堂灵动的关键。通过学案灵活处理教材, 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通过问题的形式转化为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 这是实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基础。

2、情境创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和源泉, 通过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 充满活力的学习。

上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800字下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