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各个时期(精选12篇)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其实长期以来受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的真象被长期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解放后受政治影响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的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
中国的第一所大学。
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
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
到19世纪前后,北洋、南洋则是黑暗中国的科学和进步的启明灯。北洋则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南洋大学则由于地处文人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的,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本世纪二十代前可以说 是
中国最好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最高学府,但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的是纨绔子弟,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会聚,********更使之成闻名中外、留名青史。当然五四运功并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劳,北师大等北京其它学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也有功劳,但历史往往只记住最杰出者。
********使北京大学成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特别是人文方面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当时的北大理工科还很差。理工科还是南洋、北洋强。南洋大学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两校后,改称交通大学,是当时最好的理工学府。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理工科也十分强劲。但南洋北洋虽有理、工、管,但缺乏文科,还不是综合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从四处收集人才开始组建中央大学,想将之建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学府,到了三十年代终于建成当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中央大学,但中央大学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经常卷入各种政治运动中,师资流动很大,学术和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有的很优秀,有的则是达官贵人子弟不学无术。清华也于二十年代崛起,由于清华 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起点好,广延名师,短短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强的实力。北京大学则改名为北平大学,由于蔡元培的离去和全国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张伯芩和范严孙在天津创办了私立的南开大学,发展也很快。同济大学成为有名的理、工、医大学,此外全国有名的大学还有东吴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瀚大学、燕京大学等。
总的看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中期到抗日战争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大学,不相上下,时称北高南名(南指中大前身东南),北清华、南交大之称。中大是******官方最高学府,学科庞大,名师众多,但缺点是由于基础是从无到有,师生良莠不齐,没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风。交通大学下设上海、唐山、北平三分部,规模更巨,致力于工业救国、基础好,底子厚,理工科无人能及,缺点是由于隶属交通部,只限于理工,基本没有文、医等,十年间没有中大、清华发展快。清华则以火箭速度发展,文、理质量雄居全国之首,名师荟萃,蔚为壮观。北平大学文、理科依然不错,工则较差,比之********名望下降,但仍属一流。除四强外,再下来就是北洋、东吴、同济、浙大、南开、山大、复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浙大迁到贵州。西南联大合聚三校之力,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名师璀璨,学生优异,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名校,但三校虽然联合,其实也是各自为政,注定最后不可能合成一校。中大和交大内迁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伪中大和伪交大,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于升带领下则迁至贵州。内迁使交大和中央实力大受影响,无法与西南联大比肩。浙大则创造了一个神话,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虽然老外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当时浙大的强大,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从此北洋开始衷落,抗战胜利才免去消亡的命运,在南开的土地上重建北洋大学,解放后
改称为了现在的天津大学。
抗日战争其间,西南联大一枝独秀,中大、交大、浙大则不相上下。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开始了新的发展。清华在西南联大时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师,分校后更加强大,中大和交大也开始恢复元气,浙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力头,北平大学则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学,南开从私立成为国立大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西南联大时期也更为有名。抗战到解放前,中国最好的大学则是清华、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平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吴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等。******退到台湾,主要带走了清华、交大、中大、北大四所大学的教师,组成后来 的台湾清华大学(原清华校长梅贻琦)、交通大学(原交大校长凌宏勋)、台湾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傅斯年)、中央大学。目前台大、清大、交大都远好大陆相应的大学。
解放后,共产党开始接受旧国立大学,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北平大学即后来北京大学,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七零八散,南京以中大和金陵大学为主被肢解组合成几个大学,面目全非,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主要继承人。交大理科、管理被拆到复旦等校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理科主要并入了复旦。清华也调整为纯工科大学,北大和复旦则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复旦一举成为全国顶尖大学。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闻名哈工大和哈军工。可以说52年的院校调整中大、浙大、和交大是最大的受害者,清华文理被调到北大,地处首都工科保留完整并有所加强。南开和天大也进行文理、工的组合。院校调整后,全国最好的学校校则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大、哈工大。56年交大为了支援西北决定西迁,最后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又分成西安、上海两部分,最分别独立上海、西安两交大,也无法与北大、清华、复旦抗争了。50年代末为两弹一星等科研需要,抽调精英组成实力强大的中国科技大学,其实力甚至赶超清华。六十年代哈工大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教师流失,实力大损。因此六十年代文革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实力最强,名声最大。
文革期间,停止招生,教师被迫害,高校成为批斗的场所,当时科研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全国大学乱七八糟,如果要知名的话,恐怕非北大、清华莫属,不过只臭名昭著罢了。“最高学府”北大师生再次成为了政治工具。文革永远是北大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小平复出后迎来了改革开放,高校迎来的春天。南京大学一位教师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在的传人南京开始为人所知。中科大文革南迁至合肥是一历史败笔,但八十年代初招成少年班又使之闻名全国。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因其悲惨命运受到中央同情,在七五、八五期间与北大、清华、复旦共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中央的传人南大、以及浙大(曾隶属中科院)则继续被历史遗忘记,但始终自强不息,最终于九十年再度崛起。在八十年代,最好的大学仍是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四所,其它如南开、上交、西交、同济、人大、南大则相差不多。
进入九十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特别是南大SCI论文超过北大、清华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之冠。复旦、科大则开始衰退。西交由于地理位置大差、上交由于地理位置太好停滞不前。北大由于**受到一定打压,也不再鹤立鸡群。清华踏实肯干,势头强劲。此外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南开、同济、武大、中山、吉大等老牌学校浙失光彩。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浙大、西交七所教委所属高校率先进入211工程,再加上中科院所属中科大,共八所成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互助攀比,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
90年代初期, 毕加索来到巴黎, 定居在此,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自己的挚友卡洛斯的自杀事件, 年轻的毕加索承受不了好友自杀的这个事实, 内心被忧郁所代替, 就此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时期毕加索所作的画主要是用蓝色为主体色的单色来描绘, 整个画面让人充满了悲悯, 而他所用的人物角色也都是失足女子、流浪人、酒鬼等等, 画面中运用强有力的充满表现的线条, 描绘很多不存在的、不真实的空间, 他极力去表现疾苦, 没落, 无助的感觉, 而这些思想都来源于自己痛失好友的事实。如他的画作《两姐妹》, 画中的主角是两个女人, 或许可以说是两个妓女, 两个女子面容憔悴, 瘦骨嶙峋, 眼神里透露出无助、绝望的神情, 但还是故弄姿态, 仿佛是为了取悦面前的风尘客, 从而获得生活上的一点点富足。画面用单体的蓝色为主体色, 蓝色的人体、蓝色的浓郁背景、蓝色的底布, 使画面笼罩在一片忧郁层层的气氛中, 这幅画是毕加索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 它真实地反映了毕加索此时的情感, 将痛失好友之情融于画中, 此情亦真亦浓。
二、明快的粉红色时期
毕加索这一时期是在认识他第一任女友——奥利维亚之后开始的, 这个时期主要以明快的玫瑰色为主, 《马戏演员之家》是主要代表作之一, 画中以一位身材干瘦的马戏小丑为主角, 可以明显的看到画面中的主体色由忧郁的蓝色转变为明快的粉色, 虽然还留有少量的蓝色, 但画家已经慢慢地从那种失去挚友的痛楚中走了出来渐渐被美丽的爱情冲淡。而他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那就是遇见了艺术家蒙马特尔, 两人相邀前往荷兰创作。这个阶段他创作了大量的粉红色作品, 如《拿烟斗的男孩》画中以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小男孩为主角, 身着粉蓝色衣服, 头戴粉红色花环, 就连背景也是粉红色, 后面有两束鲜花, 而这些画面因素也正符合了当时毕加索所经历的生活, 和奥利维亚成为情人之后, 他的心情是粉色的, 他将这种感情巧妙地融入画面, 与蓝色时期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气息, 彰显唯美, 凸显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三、立体主义时期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思想很大一部分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 他从黑人雕塑中学习线条的简洁流畅, 人物形体也渐渐变得简单, 基本接近于几何形状, 人物的动态依然优美、活灵活现。《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很清楚的能看到非洲雕塑的影子, 作品由五位少女, 一块衬布和几个水果组成, 这幅作品在刚开始面世的时候并不受使人欢迎, 甚至反对他, 当时的艺术家认为他脱离了自然法则, 不按常理出牌, 但他坚信自己的创作思路, 并一直坚持下去。《亚威农少女》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 他将具象的人物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 整个画面就好像是由许多玻璃碎块组成, 人物的五官也画得及其简略, 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 左边三个少女除了姿态生硬, 与实际人物区别不大, 右边两个女性则形象粗狂狂野, 五官也变得有些扭曲, 明显的吸收了野兽派和非洲雕塑的精华。我们可以看到真个画面其实还是很平面的, 好像与“立体”二字并不符合。其实不然, 毕加索的立体画是一种心灵的立体, 他将所要描绘的对象的各个角度组合起来, 科学的放置于画面。画面用色也承袭了蓝色时期和粉色时期的主题色, 他在蓝色块的边缘上有描上了白色的线条, 目的是为了让整个画面凸现出来, 形成浮雕的感觉, 这也就将非洲雕刻有效的结合于画面。其实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一定要去吸收其他精华的艺术成分, 但切不可完全摈弃自己的创作方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加以改进。
四、超现实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是毕加索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 也可以说是他的顶峰时期,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方式越来越独特, 作品中充满了怪异, 荒诞, 甚至不可理喻的对象。他有自己的想法, 并不是照抄前人的方法。毕加索一生风流, 生边一直有女性陪伴, 但他却一直被婚姻困扰, 可以说他的爱情是失败的, 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困扰着他, 在爱与困苦中徘徊, 而这种状态也衍生出他的这种创作形态, 他画中的对像也大多是他的情人和妻子。扭曲的五官、变形的姿态, 虽然承接了立体时代的元素, 但超现实时期的画作却是更加疯狂, 甚至说更加令人不敢想象。1932年毕加索创作了《坐红椅上的女子》 (又名《梦》) , 此画是以自己的情人为主体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独特的变形夸张方法所创作的, 将之前的立体主义风格加上更加狂放夸张的变形手法, 成功进行了创新。1937年又一副惊天奇作被毕加索创作出来, 那就是《格尔尼卡》, 这个时期二战爆发, 德国纳粹无情的蹂蹑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 愤怒拥集在画家心头, 他用变形的牛头寓意残暴的法西斯, 受伤的马头象征着被肆虐的西班牙, 画中人物则是受苦受难的格尔尼卡人民, 画中各个形象都是夸张变形, 将画家愤怒和怜悯之心融入画面, 虽然画中形象与实际有所差别, 但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真真切切, 也都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造就了艺术。画者画心, 没有感情的艺术只能是味如嚼蜡, 平淡无味。毕加索是现代绘画的大师, 他每个时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学习从生活中发现题材, 抒发自己的内心。敢于改变艺术, 创造艺术, 就能在这条道路上行的更远, 走的更深。
参考文献
[1]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毕加索[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01
[2]晓树.图说名人之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毕加索[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1
[3]李辉, 赵鹏.转动的画布:立体派[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7
1.夏代晚期青铜器合金成分其合金成分的分析如表一。
表中第1、第4、第5、第7都可以认为是锡青铜,有的含有少量的铅。而第2、第6铅、锡含量相近,是铅锡青铜。第3接近纯铜。(本文相关数据来源由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提供)
2.商代早期青铜器合金成分如表二所示。
在表二中,青铜器含铅量在4%以上的为五件,其中含铅量在10%以上的为三件。可以判定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两类,且以后者为多。此次检测的样品青铜器器壁甚薄,采用含铅量比较高的青铜,铜液流动性能好,浇铸的成功率高。
3.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合金成分
晚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已臻于高峰,合金成分的配比已相当进步,就目前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检测的样品,列表如表三所示。
以上情况可注意两点:
(1)表中第1-第7合金成分相当稳定,铜含量在84.77%~80.02%之间,锡含量在14.95%~11.85%之间,铅含量在0.5%~4.42%之间,多数不到2%,6的铅含量为0.5%。由于成分分配比较接近,说明当时的标准是相同的,而且可能没有回炉的旧铜掺杂在里面。第9、第10也是同样的情形。
(2)表中第11-第15铜含量79.7%-76.3%,锡含量在18.1%~13.6%,铅含量在6.9%~2%。其中第3、第10、第13、第15的含铅量达到6.9%-4.42%,比例较高,可能是下料配比的误差或火候掌握不当之故。但第11-第15总的来看比例还是合理的。说明在商代中期,尚有采用早期配比标准的。
4.西周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据现有几项分析来看,与商代晚期的水平相似,列表如表四所示。
表中第1、第2是同组同时所铸器,其下料配比应该相同,两者有微小的差别,可能是火候掌握稍有出入之故。这反映了当时配比和冶铸水平是不低的。全数八器分两种情形,一类是铜含量在80%以上,一类是铜含量在80%以下,这和商代晚期青铜合金二类配比的情形是相似的,大致反映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铸造有差别的成分配比系统。
东周青铜礼器的合金成分分析不多,这里有检测的样本若干,列表如表五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论是一般的器或少重器,铜含量竞降低到66.78%~74.1%,锡含量9.76%-13.6%,铅含量则猛增,从10.8%以至20.22%。这几个分析数据,既不能说明是铜料或锡料来源匮乏,也不能说明这样的成分配比在技术上有何进步。降低铜含量和大幅度提高铅含量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由于铸造纹饰极其精细器物的需要,因为只有掺人大量的铅才能大大地增加铜液的流动性而像翻制石膏似的铸出精细的纹饰。这些器从工艺美术的水平来说,是达到了设计的效果,以合金的配比而言,只是已被淘汰的冶铸技术的重复。
一问一答
问:具备哪些工作基础和条件才具备开展古陶瓷科学检测的能力?
答:在没有社会化共享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古陶瓷胎、釉和色料中全元素数据库之前,建立了以下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才具备开展古陶瓷科学检测的能力:
一、萌芽阶段
1、我国
人物 著作
乐正克 《学记》孔子 《论语》墨翟
主要观点
评价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课内
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
启发诱导——“道而弗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知之” “温故而知新” 注重实用技术——“亲
知”“闻知”和“说
知”
老子 董仲舒 《老子》 “道法自然”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重视品德教育——“明朱熹
人伦”
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
王阳明 王夫之
2、西方 人物 苏格拉
底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
多德 昆体良
育》
二、创立阶段 人物 著作
《新工
经验化教学
具》
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学”作培根 《论科学
为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的价值和发展》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夸美《大教学
“泛智教育”
纽斯 论》
父”
卢梭 《爱弥自然主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标志,被称为“教育学之
科学归纳法 主要观点
评价
习”三阶段
法的书
则
学家
《论演说家教学习过程分为“模仿—理论—练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
“理性说”
早提倡者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
“产婆术”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致良知” 学思结合、知行结合
儿》
《教育漫洛克
话》 康德
“白板说”
“绅士教育”
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第一
人。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裴斯《哈林德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泰洛与葛笃奇 德》
“慈爱的儿童之父”。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被称为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标志着教育学作为规范、独赫尔《普通教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被称为巴特 育学》 和“五段教学法”;“三中心”论即“科学教育学之父”是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育的代表
斯宾《教育塞 论》 《民主主杜威 义与教
“教育预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活动中
实用主义教育家
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育》
“学校即社会” “生活即教育”
陶行《中国教
“社会即学校”
知 育改造》
“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阶段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加里宁
马卡连柯 克鲁普斯卡娅
凯洛夫
杨贤江
赞科夫
布鲁纳 瓦根舍因
克拉夫斯基
皮亚杰
苏霍姆林斯基
布鲁姆 《论共产主义教
育》
《教育诗》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国民教育与民
主制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教育学》
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新教育大纲》
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学与发展》 高难度、高速度等五条教
学原则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
倡导发现教学法
范例教学理论
《教育科学与儿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童心理学》 《给教师的建
议》 《把整个心灵献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活的教育学”
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
学》 《教育目标分类
掌握学习理论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毕加索的奇异旅程》,这部电影的编剧是阿尔弗莱德森。这部影片,采用了自由虚构的手法,刻画了艺术天才毕加索的一生,以及他的一生的爱情和艺术作品。电影荒诞,滑稽、搞笑,耐人寻味。
一、毕加索出生的历史背景
毕加索出生于19世纪的西班牙的马拉加的一个家庭里,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显露出艺术才华。后来他来到巴黎,生活非常清苦,直到他父亲将一幅画卖给斯坦恩。从那以后,他生活开始变得丰裕.在巴黎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那期间他曾做过舞台设计而引起了公愤。在美国禁酒时期以后,他曾在美国呆过,与瑞典籍美国女富豪英格里德有过一段痛苦的恋爱。二战期间,尽管他父亲站在德国一边成为党卫军中的一个头目,但他仍呆在巴黎支持法国的抵抗运动。50 年代,他移居里维埃拉,在那儿他遇见青年时期的西班牙恋人。经过长时期的心灵探索以及看透了当时周围凶残的商业诈骗,后来他决定远离世俗。
二、毕加索的爱情与他艺术作品的关联
影片的开头有一个强烈的暗示。年轻的毕加索碰到了她的缪斯,于是将绘画作为他毕生的追求。毕加索的高产,在所有画家中是罕见的,这其实和他情妇的丰产有很多大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女人在他生
命的不同阶段成了他的缪斯。忽略掉那些露水情的,真正相伴时间长达数年的女子,往往在她和毕加索相识或者分手时,对于其画风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纵观毕加索一生,可以看到一个男人真正感情和欲望的追求。早期是一个温柔娇小初恋情人般的女子。然后,他需要一段正式的婚姻了,他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金钱功名和地位,这需要一个体面优雅的女子和他共同度过。但是他很快就会对这种陈腐的认可腻味,他需要额外的爱。一面需要在欲望上满足自己,所以他需要一个丰满性感的出轨对象,同时他在精神上也需要有人回应,那么有需要一个思想活跃而敏感的女子共同分享精神生活。事实上,性与灵的矛盾也通过实体表现出来,朵拉和特蕾莎是毕加索的情侣中最最吵闹的一对。在毕加索创造《格尔尼卡》谴责人类斗争时,他的两个情人却在画室里大打出手。之后,他真正的老了,但是又不甘心,于是不断需要年轻女子来证实自己的魅力。最终他要走向死亡了,那么一个女仆般的忠心耿耿的女人真是上帝在他死前最好的赐予。毕加索的一生是任何一个旺盛有精力的男人的理想,他做了他们想做而又有众多社会责任牵扯而不敢做的事情。
影片很聪明的用各种象征手法提到了他的情妇。在影片中,除了最初的不存在的多罗西,并没有描写任何毕加索的罗曼史,但是影片里以不同角色出现的女人,却真真正正是毕加索的情妇。公认的陪伴毕加索时间较长的有7个女人。这7个主要的情妇各有特点,她们的出现使得毕加索不自觉的不断变化着作品的风格。
三、编剧想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线条 节奏 旋律
摘要毕加索被誉为“现代主义艺术之父”,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毁灭中度过的。他以惊人的天赋、多变的艺术风格和非凡的艺术技巧成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从毕加索作品中线条变化的“节奏性”和线条流动的“旋律性”两个角度出发,解读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音乐性。
毕加索(Picasso,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他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创新与尝试,在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毕加索是绘画的天才、是多产的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毋庸置疑。毕加索是20世纪最大胆、最有争议的艺术先锋。正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先锋带领我们走近“万花筒”般的艺术新世界,他在不经意间变换艺术的模样,让我们惊叹、称奇,不忍离去,直到不经意地对这位“魔术师”着迷。
看到毕加索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很难“读”懂,但我们会被他作品中变化多端、流畅自然的线条所吸引。绘画如音乐,当我们把线条当作音乐来聆听,有助于我们走近毕加索,走近他的艺术世界。
一、线条变化的“节奏性”
毕加索作品中线条的运用具有节奏性。毕加索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节奏性通过线条的粗细和虚实的变化得以体现。
线条的粗细变化体现出节奏性
《镜前的姑娘》是毕加索于1932年创作的。也是他在30年代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倾注了毕加索强烈而深厚的感情,变形的意象和艳丽的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惊艳之感。
在《镜前的姑娘》这幅作品中,毕加索用粗野的线条来勾勒少女裸露的人体。虽然少女的轮廓线多是运用粗线条,但是也体现出了线条的粗与细的变化。比如。在这幅作品中,少女颈部的线条比较细。而背部和腰部的曲线线条比较粗,正是线条由细到粗的变化,进而勾勒出的少女轮廓才更加优美动人,才使她的体态更加鲜明、突出。所以,线条的粗细变化能使画面表现的物象更加突出、鲜明,使画面有起有伏。更具生机与活力。
线条的虚实变化体现出节奏性
毕加索于19结识了野兽派的泰斗马蒂斯。从此迷上了非洲雕刻,并将其艺术精髓揉合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去。此外,在此期间,毕加索还受到塞尚的深刻影响,因此创作出了《头像》、《医学学生头像》、《亚威农少女》等一系列的作品。
比如,《头像》、《医学学生头像》,这两幅作品都具有典型的雕塑性质,都是对创作形象进行了扭曲变形。这种创作手段在当时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作品中都有虚实线条的变化运用。在《头像》这幅作品中,画面中用来勾勒脸部的线条多是用实线,而耳部、头发乃至颈部的部分都是混沌的,只是用虚线涂抹带过。正是线条的虚实结合,才使作品中人物的脸部在混沌的背景中得以凸现出来,使脸部成为画面的重点,从而使整幅画面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在《医学学生头像》这幅作品中,脸部的轮廓线比较模糊,而突出了人物的眼部和耳部。正是这些平抹般的虚线与黑色的实线相结合的运用,才使画面有虚有实,从而凸现出画面强调的主要部分。
然而,无论是线条的粗细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变化,都与音乐中强弱拍的结合是相似的。粗线条与实线条就如同音乐中的强拍,反之就如音乐中的弱拍。就像在曲子中,只有强弱拍相互结合才能使曲子呈现出轻重缓急、变化多样的姿态。也正是由于有了强弱的变化组合,才能凸现出曲子的主题部分,进而使整首曲子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通过以上对毕加索作品中线条运用的剖析,就可以发现并证明线条变化中体现着音乐的节奏性。
二、线条流动的“旋律性”
毕加索作品中的线条流动具有旋律性。其中的线条的流动与音乐中旋律构成在强调对比、艺术表现力方面都有着及其相似的共性。
线条与和弦在强调对比效果上是一致的
线条对比与和弦对比在线条构图与旋律线构成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现程度的时强时弱而已。
在线条构图中,线条流动的`曲直变化就是画面强调对比的结果。
比如,毕加索在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的《自我陶醉的女人》,这幅作品中女人的形象绝大部分是用曲线描绘的,但是背景却用了一些直线作为衬托,这样才使整幅画面有曲有直,进而增强了整幅画面的对比效果。此外,还有这一时期的《梦》、《女主角》等作品都是将曲线与直线结合运用。使得画面整体既有线条的起伏,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正是这些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映衬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同样在音乐中,强调和弦反向、斜向进行,这样组成的旋律才会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从而使旋律有起伏。进而增强了音乐的新鲜感和表现力,避免了旋律的单调与乏味。同样也要避免和弦进行的无变化、无对比所造成乐曲中无主题、无快慢、无高潮现象的出现。
此外,线条的粗细与虚实的变化。也体现了对比的效果。如同在绘画作品中,线条只有有了粗细或虚实的变化。才能使得作品中表现的物象更加突出,整个画面才能层次分明。
线条流动与旋律进行在表现力上是一致的
线条是绘画构图的基础,旋律同样也是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绘画中,当画面要表现人或物动态活动的情况下,线条多是动态的、向上升起的。
比如,毕加索创作的《马上的姑娘》。整幅画面无论是正在奔驰的骏马还是坐在马背上的女孩,都给人以奔跑的感觉。这种奔跑的感觉是运用线条的向上流动来刻画的。比如像马儿抬起的前蹄、女孩手中扬起的鞭子,这些线条都是向上升起的。
还有毕加索于1946年创作的《生活的欢乐》,在这幅作品中,无论是女神还是怪物,他们都兴奋地手舞足蹈,而刻画这些形象的线条也多是上扬的、向上升起的。同样,在音乐中,当旋律多是明亮的大小三和弦或大小六和弦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旋律线多是上扬的。同样,在音乐中,当旋律多是明亮的大小三和弦或大小六和弦占优势的情况下。那么旋律线多是上扬的。
此外,毕加索在1901――19(“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承受着失去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巨大痛苦,并亲眼目击了下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因此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比如《熨烫衣服的女人》,画面描绘的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熨烫衣服的情景。画面上的线条多是向下的,无论是她手臂的线条还是呆滞的眼神,都是向下流动的。还有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个盲人的早餐》,画中描绘盲人的线条多是向下或者横向流动的。同样,在音乐中,如果旋律中要表达悲伤、忧愁、无奈的情感时,旋律线通常也是下滑的:如果旋律是表现沉静、柔和、暗淡的情感时,旋律线也多是趋向“横”的方向,比较舒缓。
由此可见。无论是线条还是旋律线在表现情感时,其构成有着突出的相似性。
三、结语
1、把圆画方。
2、画画就是一种写日记的方式。
3、绘画比我厉害,它使我唯命是从。
4、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
5、绘画中的技巧成分越少,其中的绘画成分就越多。
6、塞尚并没有真正地去画苹果,他画的是这些圆形上的空间的重量。
7、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
8、人们以为我画的斗牛是从生活中来,其实那之前我还没钱买票看斗牛。
9、我的生活常常是戏曲性的,但决不是悲剧的。
10、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况且抽象艺术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
11、线条与色彩就是我的武器,我正试图用我的方式去表现出我认为是最正确、最美好、自然也就是像所有伟大艺术家所熟悉的最美的一切。
12、有些事物借助镜头可以如此真切地反映出来,为什么艺术家非得插上一手呢?摄影艺术来得正是时候,把绘画从文字中解放出来,包括故事,甚至也包括主题。。。。。。无论如何,有些今后将属于摄影的范畴。。。。。。画家不应该利用失而复得的自由去做点别的事吗?
【摘要】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一、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二、毕加索的风格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三、毕加索的作品
毕加索的代表作有《亚维农的少女》、《拿烟斗的男孩》等。而《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四、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五、对毕加索的评价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毕加索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双睁大了的眼睛的眼神。美国著名女作家斯坦因在毕加索还年轻时就曾提到他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我们现在也可以从毕加索的画像中看到这个眼神。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
毕加索有一些人生格言,我觉得很好,他的话应该是与他的作品创作源泉与人生轨迹是相联系的。
“你觉得你行就行,你觉得不行就不行。”内心的信念是可以左右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当你认为你能行,而不是不行的时候,可能对很多事情在感觉上就会发生变化,也包括对自己本身的感觉。我想只有坚持这样的信念,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知难而退,不会惧怕过程中的挫折,只有这样才能有冲破艰难险阻的意念,也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没有必要画一名带枪的男人,一只苹果也同样可以预示革命。”这样一句话,要阐述的就是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引导,因为我们长久的时间内出于生活习惯和知识的影响,很容易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定性,当遇到某种问题的时候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先是习惯性的思维,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也必然不会出现很大的创新,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工作中的创造性。
而当问起毕加索创作的秘诀时,他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一、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多角度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形成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一、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多角度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形成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学生)课本,(教师)课本或课件、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钥匙。
四、教学流程
欣赏作品――描述作品――了解作品--评价作品
五、导学达标
(一)欣赏作品 表达感受——第一印象
1.由“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导入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2出示课题,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让学生欣赏并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最初感受。3将自己不认同的感受如实的写在黑板上。(可能涉及丑、乱七八糟、不好看、恐怖等)(二)描述作品——画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实描述画面。(三)了解作品
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内容 《格尔尼卡》名字的由来,引出格尔尼卡事件
为什么这样画 形式 由学生自己解释黑板上的初次印象。画种 构图 艺术形象 线条 质感 肌理(新闻排版的平行线条)色彩(黑白灰)流派(立体主义)内容 主题(政治)寻找、发现、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性的形象。(四)评价作品(达标测评)怎么样 或 好不好
教师小结: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来形容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的多变,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布置口头评论作业:设想一次与毕加索对话,以“Hi,picasso,......” 或“德国法西斯......”选四至六名学生口头评论.宣布作业:在口头评论作业的基础上,加上画面的描述、介绍,写一段短评,(评介)作为日记。
《剑桥艺术史》指出: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都混合于一体,使《格尔尼卡》成为本世纪少数几幅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之一 宣布下课
六、教学理论思考
1、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西方现代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2、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板 书
七、教学后记
我们一共有7个同学, 一起吃过午饭, 就去观看了毕加索大师的画展。
毕加索是个伟大的画家, 他活了92岁, 有很多很多作品!
在他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中, 有一幅画, 叫,《沉睡的女士》, 特别好玩, 画上的人有两张嘴巴, 两只眼睛, 一个鼻子。 因为这是超现实主义, 不是现实的东西,所以这样画。 虽然没有电子解说, 但我仍然可以看懂。
有一幅《xxx的咖啡馆》的作品,是哪里的咖啡馆, 我不记得名字了。 这是他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虽然那是在二战中,但是他没有画战斗的气氛, 画了一个平静的城市,安详的气氛。
别忘了, 他蓝色时期的最有名的.作品,《拿烟斗的男孩》,画中是一个男孩, 拿着烟斗,弯着嘴的表情,我认为,他有点不高兴,妈妈说,有点忧郁。 他穿着蓝色的衣服, 背后是粉红色的花。 妈妈提醒我,这幅画以后, 毕加索就进入“粉红时期”了。那是他有爱人和结婚了, 画了很多画。
我觉得他真是个伟大的画家! 画展结束,我还买了两本小书,吃了好吃的冰激凌!
★ 参观画展作文五百字
★ 参观画展作文300字
★ 参观画展作文400字
★ 参观科技馆游览3D画展小学作文
★ 莫奈作品赏析
★ 参观海洋馆作文500字
★ 画展观后感
★ 画展策划书
★ 画展邀请函
各个岗位的酒店服装
酒店服装搭配一直是一个问题,因为涉及的岗位较多,并且不可千篇一律的去制作。那各个岗位职业装应该怎样搭配呢?
面对顾客的岗位,服务员。
服务员的岗位是最面对顾客的,设计起来一定要考虑到饭店的风格,服装的材料一定要耐脏,颜色也是一样,所以毛涤混纺、织锦缎、进口化纤和丝麻混纺等各类有特色和机理效果的面料都可搭配使用。色彩在配合整体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组合,一般为了装饰美的需要,在局部搭配一些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醒目而美观。配饰种类繁多,如各种袢纽、滚边、刺绣和领饰等.后厨重要岗位,厨师。
在酒店来说,厨师的岗位也是非常的重要,而搭配的职业装也是非常的简单,一般都是用白色的服装就可以了。所以这个位置一般非常的简单。
2、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5、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7、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9、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0、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1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8、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19、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20、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1、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4、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5、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6、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27、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9、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0、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1、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32、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3、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