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白杨》试讲答辩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晰、伞、疆”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白杨的特点。
2.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爸爸话语的重要含义。
3.体会白杨高大挺拔、坚强的特点,学习白杨适应性强、守卫边疆的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白杨高大挺拔、坚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爸爸话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郁钧剑《小白杨》
导入语: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曲,大家可要认真听,听后回答我两个问题:
1.这首歌唱的是什么?2.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白杨树根深干壮,守望边疆)今天跟着老师一起走向边疆,走进茫茫的戈壁滩,去看看那里的白杨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疏通文意: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回答并总结)(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指明同学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体会戈壁滩环境的恶劣。并适时出示戈壁滩的场景图,让同学直观感受,给后文引出白杨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2—4自然段,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作者刻画白杨特点的词语。其中通过“卫士”一词体会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感受白杨不但高大挺秀而且肩负重大责任的特点。
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爸爸和孩子们对话的这一部分,读完之后给予相应的朗读指导,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哥哥妹妹在争论什么呢? 他们俩谁说的对? 那妹妹为什么会以为是伞呢?她给出了怎样的理由? 哥哥问:“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给了怎样的解释。体会爸爸话语的重要含义。
(请同学们联系上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从来”,两次的“哪儿”和两次的“不管”体会白杨树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快而且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再次播放戈壁滩上一排排白杨的图片,请同学们把爸爸的话再次齐声朗读。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说说本节课后的收获,可以从字词、修辞、情感等方面来谈谈。(六)课后作业 1.背诵爸爸的话语。
2.给你心中的白杨说上几句心里话。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小学语文《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读、会写本课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这首诗中描写了两个十分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顽皮可爱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1)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明确: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明确: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3)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配乐读,代表读)2.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1)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明确: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2)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又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眼前此景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束课堂。把《舟过安仁》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或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之路》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感受文中盛大场面的描写,领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激起了解西部的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描写两国使者见面时的盛大场景。【难点】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篇文章,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带领下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我们国家疆域辽阔,不仅有大草原,再往西北部,还有神秘的大沙漠。提起沙漠,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什么景象呢?(PPT出示沙漠图片)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漠,走进丝绸之路。(板书标题)(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2.再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忆起驼铃1——盛迎汉使2-8——互赠礼品9-12——揭示意义13-14)(三)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两国使臣会面的情景的段落,完成下列表格,用
一两句话概括。
(公元前115年,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2.再次朗读2-12自然段,并思考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相应段落。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彼此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四)巩固提高
分角色扮演两国使臣,用不同的口吻读出热闹、盛大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对于中外双方的重大意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双方使臣会面的盛大场景。作业: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围绕与安息古国交往主要事件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以及多媒体辅助,了解了课文,但有一个环节没有体现出来,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有更好地了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借此使学生增加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激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小学语文《草原》答辩题] 1.谈一谈你导入以及导入的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整体的对草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整体感知和深入研读做好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说一下你本节课授课的不足。【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写老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受到了生活在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款待,体现了草原人民的人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当先让学生去搜集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先让同学去了解草原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更好地体会这样一种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体会民族真情,这些问题任务应该布置在课前。
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在提问的时候加强自己的语气变换,突出问题的核心内容,提高自己表达的效率。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谈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参考答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在朗读过后让学生到班级前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我会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这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最后,进行自评、他评、师评,总结朗读中的优缺点,以鼓励学生为主,阅
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这样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谈谈对于本篇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蒙古族,文章条理清晰,依次从两个部分展开描写从草原风景到民族风情,生动活泼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同时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这篇文章需要引导学生先来感受草原无限风光,学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其次体会不同民族间的深深情谊,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5.如何理解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并不是认知活动以外的心理过程,它是与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并伴随认知活动,始终的统一心理过程。它是认知主体结构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诱因。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教学也是同理。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人的情感具有自由度和可变性,情感的适应价值就在于它的扩大或缩小、加强或减弱主体需要的信息。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自己的情感的带入,应该尊重文本的表达,进而能展示给学生的是课本内在的情感表达以及自己被打动的点。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与教师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去理解一些苦涩的、理论性比较强的道理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通过自我感情的带入,配合适当的互动,在“情”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道理,是容易的。所以我认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语言美,通过延伸拓展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法则,乐观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深沉、含蓄、意蕴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回忆作者冰心导入本课。(学生进行介绍补充)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冰心的作品《谈生命》,看一看在作者眼中,生命史什么样的。(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读准字音。2.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解说生命的。明确:一江春水东流入海,小树成长比喻人生。(三)深入研读
1.朗读描写最生动的几处并思考: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它曾有怎样的境遇?生命像一棵小树,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明确: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前身,汇集到一起合成有力的大河,生命积攒的力量。生命像一棵小树,春天长出枝叶,夏天开出繁花,秋天结出硕
果,冬天投入大地的怀抱。
2.学生根据“生命像什么……”造句,自己写话。(点名分享)3.自主阅读全文,分享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小组分享)明确:学生自主发言即可
4.朗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并思考:在你们十几年的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明确:学生开放式的答案。(学生思考后自主发言)5.朗读大屏幕上的诗句“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像一棵历经四时的小树,像一双灿烂着想象的翅膀,像一支蜡烛,留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然后升华文章情感。
明确:冰心告诉我们要感恩生命,要奋发向上,我们每一天都能够积极乐观的度过每一天,丰富生命的每一天,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四)拓展延伸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那么走过的生命我们只需要怀念和珍惜,那接下来的生命你又将如何度过。分享一下你的人生规划。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中心主旨
作业:搜集自然界痛苦和幸福相伴的生命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整体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绝大部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比重比较大,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而且深刻贯穿了朗读这一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品味文本,把握情感。
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整个教学设计中老师缺乏明确的指导,问题的抛出较少围绕课文文本内容,使得整个教案教师的课堂把握不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后期可以加强,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最好的学习。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
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
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板书“志”)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气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板书“力”)三是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客观的条件也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板书“物”)
总之,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6.虽然作者讲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对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 明确: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未能达到,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四)拓展延伸
王安石在游览了褒禅山后得出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抒发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作用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夹叙夹议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对王安石其人的生平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作家作品背景展开指导学习,知人论世。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聆听、演唱中,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2.运用聆听、示范、表演等方式,学生可以完整演唱歌曲。
3.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准确听前奏进入演唱,演唱中准确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演唱歌曲,表现出进行曲节奏的风格特点,表现出少先队员的朝气蓬勃以及爱人民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难点】
准确听前奏进入演唱,并准确表现音乐特点及速度。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设置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名字?同学们现在的身份是什么? 学生回答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回答引出本节课主题《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二)初步聆听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大家认为这首歌的速度是怎样的? 音频结束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速度是进行曲速度。
2.复听歌曲,并提问:听完音乐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让人感觉到朝气蓬勃。(三)探究学习1.再次聆听
教师在再次播放音频,和学生一起以原地踏步来表示节奏。2.旋律学习
(1)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曲谱,弹钢琴范唱歌曲第一段,请学生用手表示出旋律线。
(2)教师弹奏钢琴,师生共同哼唱第一段旋律,多次练习歌曲听前奏起唱,突破课程难点。
(3)教师弹钢琴范唱第二段,学生拍手表示节奏作为伴奏。
(4)教师弹奏钢琴,师生共同哼唱第二段旋律,纠正演唱过程中不准确的地方。
(5)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哼唱完整旋律。3.学唱歌词
(1)教师播放音乐,师生共同聆听歌词中描述的内容。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原地踏步跟伴奏朗诵歌词,体会歌词表达的积极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4.完整演唱
师生跟随伴奏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中表现出进行曲节奏的风格特点,表现出少先队员的朝气蓬勃以及爱人民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拓展延伸
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学生分组创编舞蹈动作并进行展示,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重点,感受音乐所表达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形象,以及爱人民、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留下开放性作业,思考作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应该怎么做,下节课进行
简单的分享。
五、板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
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1、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崇拜者,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完全变了。
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调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
其次,不要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试想,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可是有的学生偏偏不听话,老师能不生气吗?谁天生就是坏脾气?谁不知道打孩子是犯法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深知这位教育家的苦心,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我们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以后成了别人指责教师的一句话。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奢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教好”不等于“教不好”,张老师“没教好”不代表李老师“教不好。”
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学业有进步是好,品德有提升是好,能力有增强也是好。所以要想找出一个“没教好”的学生也是比教难的。夸美纽斯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碰到一个学生实在无法听懂,就让他每堂课坚持练字,结果这个学生毕业时便拥有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终身引以为傲,这不是“好”吗?我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要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可以叫做“变好”。当然,我们还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好上加好”。
教育承担这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新文化的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只有以“教不好的学生”为信念和追求,我们才能永不满足,永不放弃,“教好”所有的学生。
3、“教好”和“会教”都是一个过程
“不会教的老师”有没有?有。无论哪位老师,都曾有“不会教”的经历,善于反思的教师,不也经常“觉今是而昨非”吗?传授知识,催生智慧,教化人生,哪一点不需要教师以毕生的经历加以研究和实践?难怪有人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的时间。”
只有敢于面对并主动担起“没教好”的责任,我们才会痛定思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教好”的可能性,就是承认学生的发展性,倘若连这一点都要放弃,整个教育就一文不值了。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初中语文《望岳》答辩题] 1.这篇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望岳》是盛唐杰出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讲述了诗人25岁时去山东兖州看望在当地任职的父亲时游历泰山的所作所感。此篇写于安史之乱前,当时作者还年轻,语言雄壮豪迈,并因此而千年传唱。
2.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3.请详细解释一下你的对比阅读环节? 【参考答案】
我设计的对比阅读是这样的“同学们,除了《望岳》,我们还学过一首杜甫很有名的关于“望”的诗《春望》。大家请看PPT,请大家来阅读一下,这两首
诗有什么不同点?”同学们可能会回答“主题不同,风格不同”听到此答案,我会予以肯定,并用鼓励性的话表扬同学。同时,我会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经过小组讨论阅读分析,同学们得出“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听到这点,我会立即予以肯定,然后请同学们简单回顾唐朝的兴衰史,请同学们结合历史来回答。由此引导他们得出“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既然你已经在课堂上展现出所有对比阅读的点,那布置的作业还有意义么? 【参考答案】 有。
语言类课程,阅读理解属于输入部分,我在课堂上只是完成了输入的部分,即将知识展现给学生,带领他们理解。然而作为语言学习,还有一个关键的点是输出。即学生们要组织语言,将知识逻辑化,条理化,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讲出来,这就是作业的意义之一。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行回顾上课所讲,也是消化和内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培养有水平的审美品位。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5.请再设计一个导入环节。【参考答案】
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游历过哪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或者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请他们来介绍,并且谈谈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表述的过程又是一次简短的口头表达。我相信此环节已经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然后我再抛出课题:“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他年轻时游历泰山,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用这样的方法导入,更具情景性,更贴近生活。学生们的参与感更强。缺点就是,这样的导入,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互动,会比较浪费时间,进入课文的时间比较长。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通过诵读法,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感。
3.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品析法。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这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疏通文意
1.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学会本课文言知识。(1)通假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词类活用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3)顺势让学生理解标题中“过”的意思。2.概括文章核心观点。
朗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深入研读
1.朗读第三段并概括内容。
【明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2.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分界线在哪? 【明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3.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同桌为一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4.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原文并加以解释,然后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原句,学生代表自主朗读,学生理解并体会语句)【明确】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四)拓展提升
说一说历史上其他由于“仁义不施”导致亡国的例子。(五)小结作业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白杨》试讲答辩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018年教师资格面试备课、试讲、答辩07-24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初中美术教学设计11-05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技巧12-11
教师资格证面试数学答辩高分技巧12-04
教师资格证试讲经典07-28
教师资格证试讲环节09-16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全英10-10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语文专业面试技巧11-27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案例09-12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试讲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