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篇1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篇2

关键词:漫谈,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他是与书法创作取反方向的思维过程。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 组字而成篇, 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欣赏与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 再审视它的章法, 剖析它的结字、用笔、书作的意向以及墨色的韵味, 从而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事物, 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 进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 书法的欣赏与品评的过程, 是欣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中国汉文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 就含有一种朴素的因素, 因为它是从“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观鸟兽蹄远之迹, 山川天象之形而产生的。对于一件书法作品的赏识和评价, 常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尽相同, 而且由于各人的艺术素养不一, 经历、爱好存在差异, 对一件作品的感悟, 也不可能一样。尚雄伟刚健者偏重颜真卿, 不一定见赏赵孟頫、董其昌的秀丽婉媚;尚古拙淳朴者偏重甲骨文、金文篆籀, 不一定爱好魏碑的险绝峻峭。

书法欣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一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总是客观存在的。本文拟从布白、笔法、墨法、情趣诸方面来谈谈如何力求客观鉴赏一幅书法作品。

一、布白

一件书法作品, 最先映入观赏者眼帘的, 是其整体章法布局, 即布白。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结字即字的结构。元赵松雪 (赵孟頫) 云:“用笔千古不易, 结字因时相传, ”说明字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着的, 如欧阳询结字严谨险劲, 颜真卿结字宽博丰腴。楷书结字要求有“法度”, 须“势连”, 它常常借助笔画间的相互呼应来表现, 恰如行草中的牵引, 只不过楷书的牵引是点画之间的空间动作。行草用笔要“流而畅, 转而圆”, 结字求“简而动”。行草书法作品常常靠改变草法以及牵引线条的取舍处理, 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董其昌、王宠的草书牵引少, 明快洗炼;傅山、王铎的草书牵引多, 气势跌宕, 交错有致。

行气, 即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的连贯呼应。非字无以成行, 非行无以成篇。字之变如生命, 行之变如灵魂, 字与行如阴阳相生, 密不可分。一幅作品以笔势连绵, 气脉畅通, 若行云流水, 自然成文为妙品, 其典型代表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皆秒造自然, 意趣天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之所以位列于诸多行书之后, 因其行气不畅之故。

章法即整幅作品的黑白分布情况。优秀的行草作品能使人感到若卧游鱼九曲黄河、万里长江;同样, 错落有致的楷篆或隶书作品也会使人感到心境开阔, 临之惊觉“山高水深斯人不出。”从历代传本来看, 书法的分行布白, 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疏朗取胜, 看去犹如疏星朗月, 即字距或行距排的比较宽舒, 从容不迫, 如欧阳询的《梦祭帖》, 杨凝式的《韭花帖》以及董其昌诸作等等。第二种是以缜密为宗, 字距行距皆为紧凑。字与字, 行与行互换交错, 若群仙赴会, 接踵摩肩, 或如乱石铺街, 大小相抱, 错而不乱, 如黄山谷的《诸上座帖》, 郑板桥、毛泽东的作品皆属此类。第三种, 不疏不密。或字距较密而行距较疏, 或字距稍疏而行距较密。如王献之的《中秋帖》, 赵佶的《千字文》等。

布白之中, 行气最重要。作品各要素间须互相关照, 顾盼有情, 有收有放, 张弛适度, 大小交错, 疏可走马, 密不容针。前人有云:“古之写字, 有如作文, 有字法, 有章法, 有篇法, 有终篇结构, 首尾呼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 谓《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 笔意顾盼, 朝向偃仰, 阴阳起伏, 笔笔不断, 人不能也。”快哉斯言!

二、笔法

书法作品的行文布白, 首先给欣赏者以表象的感觉, 或疏朗或纵逸, 或静穆或含蕴, 要深入探寻作品的内涵, 必须进一步观其字法笔法功夫, 自古善书者皆工笔法。蔡邕《九势》:“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一般说来, 笔法的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笔法丰富。通常来讲, 篆书以圆笔为主, 汉隶、魏碑以方笔为主, 楷书多藏锋, 行草兼而有之。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 当今上海韩天衡以草法作篆, 黄石陈新亚以碑法作章草, 都是为了丰富笔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无一相同, 除了字体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笔法的变化。

中侧互用。自古作书以中锋为主, 侧锋为辅取其势, 中侧并用, 方为上乘。中锋笔法圆润, 元气内含, 侧锋笔法锋端峻挺, 精神外露。

节奏强烈。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 轻重徐疾, 恰如音乐的旋律。以傅山草书作品为例, 其意态奔放, 笔势超迈, 线条“导之则泉注, 顿止则山安”, 峰回路转, 不可端倪。用笔丰富于节奏变化, 可令人深悟“行到水穿处, 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书法线条的形式美因素是变化无穷的。

一般来说, 湿度较大的润笔能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而湿度较小的枯笔能令人感到苍劲, 圆笔能令人感到温柔, 而方笔使人感到俊俏;直笔使人感到劲挺, 曲笔委婉, 向上弯曲倔强, 而向下弯曲的笔蕴藉。粗线条凝重, 细线条飘逸, 长线奔放, 短画含蓄, 中锋敛笔骨力铮铮, 中锋铺毫线条血肉丰满。

笔法与结字的巧妙结合, 互相渗透往往是形成书家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王羲之用笔内偃, 直入蔡邑, 纵肆不羁;王献之用笔外拓, 妙接李斯, 清贵华滋;欧阳询笔法方整, 纵敛严谨;褚遂良笔意劲秀, 圆润姸丽;颜真卿笔势雄健, 峻势磅礴。至宋之苏、黄、米、蔡各家, 都是不拘一格, 各有千秋。苏东坡笔圆韵胜, 自足不媚, 气象阔大;黄山谷笔势纵横, 内敛外舒, 豪放跌宕;米襄阳最善用笔, 自谓“八面出锋”, 溢丽痛快, 多用侧势。元赵孟頫笔法娴熟, 圆转通达。明祝枝山用笔斩截干脆, 险绝峻峭, 文征明笔势清矍, 微妙精工, 王铎笔挟风雷, 惊波翻澜。到了清代的刘石庵, 郑板桥、邓石如、何绍基等, 都吸取了历代名家碑帖的笔法, 博采众长, 取精用宏;在结构上穷极变化, 锐意创新, 纵横涵泳, 各具气象。

三、墨法

墨法与笔法相辅相成, 笔飘则墨浮, 笔涩则墨沉。不同书家用墨的习惯不同, 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赵孟頫笔笔圆润, 浓墨富丽;董其昌时有渴笔, 淡墨清雅, 一润一干, 犹如“润含春雨, 干裂秋风”, 清刘墉善用浓墨, 王文治喜用淡墨, 世有“浓墨宰相, 淡黑探花”之称。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 在一幅作品中能起很直接的作用, 运用得好, 往往使作品的韵味更足。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每每作字, 先蘸水, 后掭墨, 力运笔端, 墨注纸上, 水墨交融, 渗化烟散, 浓淡相交, 有天成之感。

四、情趣

情趣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称某书浑雄, 或曰质朴, 或曰秀逸, 是指风韵。称某书“书卷气”, 或曰“金石气”, 或曰“山林气”, 或曰“市侩气”, 是指格调。杨雄说“书为心画”,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书”是书者精神境界的外化, 与其人的情感、性格、修养都密切相关, 这是掩饰不住、伪装不了的。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传之后世。”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形美神足, 形神俱备, 欣赏者要从领会其体势中, 捕捉情趣。如《兰亭序》从文字到笔墨, 都洋溢着畅快之情, 《黄州寒食诗》则与之相反, 从文字到笔墨都流出压抑沉闷的心绪;《祭侄稿》则是在交织国难家仇的极度悲伤时一蹴而就的, 所以欣赏者能从中领略到悲壮美。

书法之为艺术则正因为它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性灵而有不可言妙的美学价值, 如林散之的草书, 偃仰欹侧, 烟卷云舒, 实是众美毕呈, 无愧当代“草圣”之称。以上是从书法作品本身来谈书法欣赏, 与此同时, 欣赏者也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1. 有书法实践体会。没有读过碑帖, 没有拿过毛笔的人, 是无法进行欣赏活动的。

2. 具备一定书法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碑帖、书法史、书论及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这样欣赏作品时便可追根溯源,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仿名家书法作品大有“钱”途 篇3

一次,陪朋友到字画店去闲逛,一个商人要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老板说没有,这位商人说:“能不能仿制一幅价格可多出”。老板遗憾地摇头,深表歉意。王柏秋猛然醒悟,这是一条绝好的商机。名书字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瑰宝,名家作品价值不可估量,但这些只限于收藏。

有更多的人希望挂几幅名人字画在办公室或家中居室,提高文化层次,但又买不起,怎么办?王柏秋果断地踏上了求师探索之路,二去武汉,三上桂林,遍访名师,潜心研究,终于开发出用高科技仿制古今名家书法作品的技术,可将名家书法作品集、报刊、照片等名家作品进行同比放大(大小无限制),完全毛笔、墨汁将原作品仿制到宣纸上。仿制出来的名家作品真实、自然、美观,又不失原作的方行、章法和神韵。同真迹一样。书法家都难辨真伪。共创作了《泌园春·雪》、《长征》等作品。作品一亮相,就夺人眼目,深受用户喜爱。各地古玩城字画店以每幅150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且不断订货。其它仿名家字画(如郑板桥、启攻、范曾、刘炳森等)也大量收购。售价高,销路畅。

这个项目还没推广,就有国内的新老客户蜂拥而至,前来购买字画作品的、交流的、要学习技术的,源源不断。只要有人来,王柏秋都会尽地主之谊,以礼相待,尽力满足其要求;

四川乐山市的李强来信说:“以前靠打工赚不了多少钱,买卖又不好做,自从去你处学了仿制书法技术,现在每月都有6000多元的收入,真的没想到,这次还真的选对路了,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这将是我生存的本领”。

一位湖南湘潭的白立臣打来电话,因身体残疾前来不便,王柏秋便让他采用函授的办法,也可学会并达到效果。他用快件发去设备及相关技术材料,图片实样。现在他已能独立操作,每月都有可观的收入。除此,王柏秋还多次去电话指导、交流,并于3月份利用到南方出差的机会,顺便到他家里看望了他,带去了新的名人作品图样。

书法名言名句作品欣赏 篇4

2)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3)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4)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5)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6)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7)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8)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9)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0)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1)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12)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3)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14)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15)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16)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17)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18)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19)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篇5

周澄,字莼波,是我国台湾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造诣早已蜚声国际艺坛,其作品曾在国内个展十余次,并在英、美、加、日、韩等地举办个展多次,是第一位在北京故宫举办个展的当代书画家。

孙宪,教授,男,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现任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民进书画院院长、江西省文史馆特聘书画家、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黄东雷,1966年生,号古画王子,中国书画名家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外实力派书画艺术名家,毛体书法家全国三十佳。继承了自五代十国到清代书画界各大名门名派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创意与完善,从而达到了无比高深的艺术境界,作品名扬四海,受到书画界及全社会的普注。黄东雷的行草书法清秀典雅、大气磅礴,既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又有龙飞凤舞之美感。书画家黄东雷的书画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仕女、毛体行草三项主攻被成为书画三绝。张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祖籍天津,生于热河兴隆。擅国画。北京画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1965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结业。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

吴耀中,又名吴梅,1945年生,福建诏安人,大专文化。中国国画大师王盛烈弟子,现为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天香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四海诗社基本社友,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潘韵(1905—1985)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潘韵擅长山水画。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晚年受黄宾虹画理的启示,追随清画家石溪笔意,承宋人余风,其画清劲中更添老辣的意味。

徐全群的水墨江南风景 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中收藏家协会顾问,中美文物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坛领军人物。

秦剑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河山画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管苠棡(溟岗),号鸣岗,山水画家,1959年生,汉族,重庆市云阳县人。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助理,专职画家,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美术创作院研究员,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客座教授。胡周成,1943年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擅长国画山水,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逸仙书画院画师,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社员,丽水市政协诗书画社副社长。刘麦收,(1960.5--)河南周口人,擅长中国山水画。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进修于新疆艺术学院、北京画院。现任新疆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新疆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李维康,艺名朔山人,1938年生,1965年毕业于吉林省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省分会理事。国家一级画师、教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专业山水画家。李笑天,1965年5月出生,北京人,职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俞祖德: 1952年生于上海市,笔名云峰,清风轩主人,现在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小松

别署快雨堂,红榴山馆,铁架书屋。1964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汪洛年[近现代](1870—1925)字社耆,号鸥客,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淮上。善山水,与沈塘齐名,戴用柏弟子。尤小云作品

郭华(笔名

华子),男,1931年8月生于河北省故城县。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常务副主编、图书馆副馆长、编审、学院“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院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林书画院特邀研究员,美国(旧金山)“美洲亚洲艺术员会”博学会士,北京成名翰墨书画院特级画师。

管苠棡(溟岗),号鸣岗,1959年生,汉族,重庆市云阳县人。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山水画会办公室主任。张雪父(1911~1987)现代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家、美术教育家。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1978年任上海美术学校校长。1985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被聘为顾问、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艺术顾问,上海铁道学院美术教授、顾问,上海美术教育研究会顾问。

李传新,安徽人,1946年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30余年。师承绘画名家任率英先生,后又转益多师,得著名画家范曾、宋文治、亚明、白雪石、刘文西诸先生指点。有作品被《美术》、《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国画家》等多家报刊发表。也有作品参加各级展览展出并被海内外朋友收藏。原系临泉师范美术部主任,现任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神州书画院副院长。

史贵仁1952年生于辽宁凤城,现居北京。时任中国名家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名家书画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华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画家、中国现代艺术家协会画家、中国画家协会画家、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画家、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画家、中国国画院画家、中国名家画院画家。

李筱孙,1942年生于广东省珠海市,现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画家(特聘)。华士清 别名澄子,1942年10月生于江苏省江阴,1962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师从江南名画家秦古柳先生,潜心研究传统,不断探索,专业从事山水画创作杬十余载,自成风貌,作品苍润灵秀、尤长于江南风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文化局副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无锡市书画院院长。高相国 笔名劲草,号关东人。1944年生,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197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师从于林彦、王秀成、贾又福、赵球老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山水画会副会长、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客座教授、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太原画院专业画家。曾任山西省六、七、八届省政协委员,山西省高级职称评委等职。

叶其青(1949年10月生)广东顺德人。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画院聘职画家、佛山画院专职画家。

何国胜(山风堂主人)1971年生于重庆渝北,职业画家.民革党员.重庆美协会员,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原书画院客坐教授,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理事,重庆市书画社创作部主任。朱常棣:男,1938年生于重庆市,1960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1962年于朱佩君花鸟画班学习,后自攻中国山水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四川山水画会会长,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美展四川省地区评委、成都市文联常委、蜀都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水画会会长。

励志名言书法作品欣赏 篇6

12)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3)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14)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15)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16)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17) 字无百日功。

18)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9)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刘富俊·书法欣赏 篇7

(点评:章乘)

刘富俊, 学名海彬, 河南省许昌人。1972年9月生, 1990年3月入伍, 1991年1月入党, 曾先后就读于济南陆军学院、南京政治学院、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 本科学历。现为河南省军区后勤部干部, 中校军衔。专心研习书法30余年, 师法崇承唐楷法度, 书风上追汉晋神韵, 毫端下汲宋元气息。擅长楷书、行草书和隶书, 其楷书苍劲豪迈, 行草奔放厚重, 隶书拙雅并举。作品曾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博览”, 10多家书画艺术社团收藏或展出, 20余次入选全国、军队大展赛并获奖。

柏一林书法作品欣赏 篇8

工作之余好金石书画,尤以篆刻为甚。作品曾参加过“中日于体流派书法大展”、“陕西省高校职工书法展”、“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楷书大展”、“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迎香港回归祖国书法展”、“陕西省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及“西北大学中青年教工六人书画展”;书法作品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五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银奖、《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展》银奖、《会稽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洗笔泉中国书法邀请赛精品稿约》精品奖、《中国“金陵杯”书画大展》铜奖、“世纪人才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陕西高校教工书法大赛优秀奖、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陕西高等院校师生书画展优秀奖、第二届“避暑山庄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大型书画艺术活动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1978—1998《中国书法选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陕西省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希望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优秀作品集》、《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集》、《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书画艺术精品集》、《二十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西北大学书画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录》、《百年陕西文艺经典美术书法摄影》上卷、《国之瑰宝,中国书画名家巨典》、《现代中国书法》、《山川秀美名家书画选》、《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当代艺术全集]之《当代书法》等多种书法篆刻集。

1994年《对联钢笔四体字帖》一套五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选》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集——中国词牌篆刻卷》、《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集——书法卷》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首届陕西省大学生喜欢的书画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喜欢的书画家”;2006年获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优秀作品展二等奖;2006年被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华国粹》编委会授予“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称号,同时获“中华国粹·图腾奖”;2007年首届文化艺术国际金球奖评审委员会中国选区成果类金奖,并入选《全球华人艺术风尚大典》;2007年被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评委会授予“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名家成就奖;2007年获中国名家书画院举办的“荣归十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

联系方式: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69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篇9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现任8位副主席书法作品欣赏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3年12月,至今已有34年历史。多年来,共召开三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现在的组织成员职务大多于2008年9月5日选出。其中,唐云来当选主席,副主席总共有八位,分别是,李锋,李泽润,况瑞峰,顾志新,曹柏昆,喻建十,霍然,邵佩英(后补)……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曹柏昆自幼就喜欢练字,先后师从书法家穆子荆、陈东生、刘光启等,他勤于练字,数十年不变。近年来,他主张书法练习应该“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他的书法作品,方中有圆,刚柔并济,儒雅潇洒,自成面目。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国际间书法大赛,多有获奖,名气在天津很大。书法家顾志新,师从天津书法大家王学仲,现年72岁。书法家霍然,虽为天津书协副主席,却在国画方面,有突出表现。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退休之前,半生的时间都是在部队工作。作为天津有名的实力派书法家,况瑞峰是少不了的一员。早年,家境贫寒,父亲看到他喜欢练字,就拿出家里珍贵的废报纸,让他一笔一画去揣摩。据说,当年他去女朋友(也就是以后的妻子)家,拜见岳父,岳父大人看着他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特长,并不十分乐意。情急之下,况瑞峰写了一幅字,居然让老丈人脸色由阴转晴,竟然答应了这门几乎不可能的婚事…… 李泽润的书法,正门正源,他可是末代状元刘春霖的再传弟子。对古人字帖的钻研和用心临摹,是基础的功夫。经过多年的研习,文从沈梦了解,李泽润精通书法诸体,篆隶写得最好。他可谓是天津少有的书印全能的人才。比较有趣的是,他似乎在2000年以后,才广为知名。2006年6月,天津文联提议,增补他为天津书协副主席,至今已有11年历史。天津书法家李峰,父亲也是书法爱好者。李峰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由好奇到喜爱,再到如今专职从事书法!他一路上进,一路努力,经过一些大师的指点,如孙伯翔,唐云来等。他的功夫越来越好,先后参加了多次全国书法大展并且获奖,成功当选天津书协副主席!邵佩英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在没人指导的条件下喜欢上了绘画,在高中时,又开始练习书法。1980年代,在一次,因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中获奖,从而进入天津书协。由于他文笔又好,还懂得书法,逐渐成为圈内知名的记者兼编辑,书法之路越走越宽,名气越来越大。2010年12月,他被任命为天津书协驻会副主席!天津书协副主席喻建十,他是天津美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虽然身兼书协相关职务,他的主要成就在绘画上!他是几位书协副主席里面,少有的科班专业出身,书法、国画技艺深厚,值得了解。

阳孑兑弟书法作品欣赏 篇10

阳孑兑弟书法作品欣赏

阳孑兑弟书法作品欣赏

阳孑兑弟(满地),字崇亮,号迎峰居士,祖籍江西吉安。1963年生于广西桂林。中央美术学院结业,广西师大美术学院毕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毕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广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桂林分院院长。责任编辑:Jelly

带禅意的书法理论与书法作品 篇11

他,江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养空法师也是一位僧人。平日里,他除了坐堂讲经、著书立说和从事日常性教务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僧侣书法家”。

最近,他从多年来创作的大量书法作品中选取佳作108幅编撰了一部以中国传统书法为表现形式,以佛教经论、禅宗偈语注释为主要内容的书著——《莲华妙笔——养空法师禅意书法作品释义》,受到宗教界、出版界、书画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养空法师习书、创作过程和对书法的感悟入手对这部书著进行必要的解读,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著者的真实意图。

崇尚艺术“命题”创作

养空法师本姓邵,名继明,1961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公职人员的家庭。他自幼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诗、词、歌、赋及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十九岁那年,当时还在景德镇念高中的他,与省内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梁光先生邂逅,开始走上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以后,他专程前往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受到朱海良、辛济仁等先生的青睐。1991年,他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毕业后,曾任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书法讲师,并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出家以还,他曾一度作为侍者,跟随一诚大和尚抄经、诵经;讲经、说法……大和尚去北京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职之前,特意将他安排到被世人看着“清水衙门”的省佛教协会,从事全省佛教教务工作。

起初,他曾以抄写经文,摘录禅句为乐事,为此用去了一刀又一刀的宣纸。后来,他见有友人与居士向他索要作品,则干脆作起了分送经文法语的善事……去年,有人向他提议说:你何不将自己所抄经卷汇编成册,再将它们分发出去,以遂自己的弘法之志呢!他一听,颇觉有理。于是请来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书法研究生导师范坚先生为他题词、作序,出版了一部《养空法师书法》集。

一日,我专程前往省佛协拜会养空法师,并与他谈起有关于“命题”创作的问题。记得当时,他拿出那部《养空法师书法》对我说:“你所说的‘命题’,是指书法作品的题材与内容吧?我以为,就“命题”本身而言,它有被动与主动之分:所谓被动命题,是指他人给你出一个题目,让你围绕它去做文章;而主动命题则不同,它是指自己给自己订立题日,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主张……我的这些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以佛陀的法语、法学作为题材;也可以说无一不是一種主动命题的结果。”

听他如此一说,我不由自主拿起他的那部书法集翻阅了起来……翻着,翻着,一个独坐灯前,孜孜不倦地抄写法语、禅句,并毫不吝啬地将它们赠与众人的僧人形象映入我的脑际,使我不由想起范坚先生在书序《般若心灯照,笔点莲花开》中的一段话来:我与法师的交往,感悟颇深的一是他的禅心修为;二是他的慈悲胸怀……试想,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如果有任何被强迫之感,哪能耐得了那种寂寞、吃得了那份苦楚?而作为一个书法家,在他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不是想着在给予他人快乐的同时,为自己寻找一份享受,而是由人牵着鼻子给你以你本不熟悉、甚至本不欢喜的“命题”去做文章,那将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如果一定要追究养空法师与其他书法家在所谓“命题”创作方面有何区别的话。我想,作为一个不被任何功名、利益驱动的僧人,能够自觉地将弘扬自己所钟爱和熟知的佛教、佛法作为自己的命题指向,并自由自在地将它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之中,这便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缘放旷自然天成

养空法师早期的书法作品以短句为主。其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用笔厚重古拙,极俱禅意;又如《大慈大悲》(四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慈悲情怀,非世俗感情可比。后来,他开始把节选经文、摘抄偈诵作为书法创作的主体,由此形成了诸多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他的斗方《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和横幅《是事何因缘》等,统属此列。

最近,我又一次来到养空法师的办公室,并就有关书法的一些技法,如运笔、章法及行法等问题与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这一次,他没有再提起他的那部《养空法师书法》集,而是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摞上面明显留有墨香的书作对我说:“这是我新近的作品……”

“哟,这么多!”我说。

“多麽?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看来,养空法师最近又有不少新的作品问世。

“也不知为什么,最近我是越写越想写,越写越有感觉……”

“不会是又一次的‘开悟’吧。”我半开玩笑地打趣道。

“开悟不开悟可另当别论。不过,现在我提笔写字,还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感觉呢!”

“怎么不同以往呢?”我急切地问道。

他指着刚才拿起的那幅字对我说:“你看这幅……”

我凑过身去一看,开始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来,还是让我从电脑中调出来,放大了给你看吧。

他很快打开电脑,调出了那幅字的幻灯片,并放大了其中的一个“气”字对我说:“你看看这幅《气吞山河》的“气”字……”待我再细细一看,倒还真的看出了一点门道来:只见这个“气”字,气度非凡。其中,枯中带湿,浓里见淡,正合中国书画“墨分五色”之说。尤其是收笔的那一弯勾,犹如一巨龙摆尾,大有风卷残云之势……“你再看这幅对联!”养空法师从电脑中调出另一幅对联说:“你注意看这个‘底’字的这一弯勾和这一……”

当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他用“绞笔”书写出的那一笔时,我着实有些惊呆啦:从这个“底”字的那一竖下来,到用一个弯勾推将上去,直至收尾的那一捺,基本是一推到底、一气呵成的。与其他人的推笔有所不同的是,他这往上一推,竟连续使用了三次转锋,并形成了三个转折,包括由推出的一“点”和带出的一“捺”,最终达到了象一条当空飘舞的彩带一般的特殊效果……

“这不会是你刻意追求的结果吧?”我有些疑惑地问。

“不,绝对不是!它是我所意想不到的。”他坚定地回答说。

啊,什么是“自然天成”?这便是自然天成吧。当一个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既能够不为“命题”所累,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平日养成的功夫与功力,往往是会得到他想也不曾想到的惊人效果。

所谓“功到自然成”,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澄清妄想任性逍遥

其实,命题创作也好,自然天成也罢,它们对于养空法师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看来: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禅”;自内照而不动心为“定”;只有“禅定”才能以智慧而照见事理,达到静观世界的意境。

那么他的这些思绪、情结,是从何而来,与书法艺术有何必然的联系呢?

nlc202309030434

30年前,养空法师涉足书法领域之后,一度进入对书法痴迷的程度:前往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五年归来,他曾经将自己关在自家的小阁楼上,三年不曾下得楼梯一步……三年中,他所用去的报纸、毛边纸和一切能够供他书写的纸加在一起,可以堆满他家所在的那栋小楼……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只要肯下工夫,不怕成不了大器。但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他突然感到这样下去不会有很大成就,甚至觉得有可能误入一条“死胡洞”……

某一天,他从佛陀的智慧中翻然醒悟:原来,艺术作为世间万法中的一个小道,已然离不开佛陀的智慧,只有从真实智慧的空性中才能显现一切万有;追求解脱成就圆满的智慧,才是人生的最终日的……于是,他毅然放棄了他的笔墨生涯,健步走进了清净庄严的寺院,剃度做了一个僧人。不仅如此,为从佛教中得到智慧、求得解脱,他还曾把自己关进禅堂,试图采取“止语”一年的方式抛弃一切凡心杂念……

一次,寺中一位知道他身世的师兄突然叫住他说:“嗨,书法家,帮写两个字吧!”

许多年不曾提笔的他一听,不觉心里一阵高兴,二话没说,立即应允了下来。谁知师兄让他写的,竟然是厕所的“男”、“女”二字。当时,他象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从头一直凉到了心底。但过后细细一想,却从中顿悟出一个道理:什么书法家?这只不过是一种境界而已;当你执着于它,或者说在乎于它的时候,你会认为书写“男”、“女”二字,是对你的一种侮辱,甚至看成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而当你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即不再执着于它时,你就会心若止水,怎么也不会为它所动心……以后,其他人包括一诚大和尚在内,谁叫他写字,他始终抱定的都是这样一种平常心。

“真的,你可以把我的这些书作看成是‘书法作品’,但你不要以为我这是在搞什么艺术创作,更不要把你对我的这些作品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加以评述……其实,你所看到的这些笔法和作品,都是我在不经意问得到的一种收获,或者说是我当下的一种“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了和追求得到的,而是属于一种‘神来之笔’。为此,我始终认为:书法之妙在于形神兼备。其中,形者为相,神者为性;性者为体,体者空性也。学书之人,当从形入,入形方可入意;心静方能着意;意定方能贯气;气立方可通神。凡学书之人,能着意立气方合道中之理……”

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感悟,加上已经积累了大量书法作品吧,养空法师决定要编撰一部既有书法作品,又带佛理禅意的书著。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在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真谛告白于天下的同时,将充满智慧之光的普陀之说广布于人世。

至此,我想起了《金刚经》中的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养空法师,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位普通的僧侣,就是这样抱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立足于世间的。而他淌漾于中国书法领域的一切修为则显示出他在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却是以一种“出世”的观点“为人”、用一种“入世”态度“处事”的。他对中国书道所产生的种种感悟,应该算作是中国当代一个僧侣书法家,通过自己多年的苦修所产生的一种“带禅意的书法理论”。

毛武书法作品 篇12

毛武,1953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唐山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唐山市书画协会理事。

自幼酷爱书法,尤其对硬笔书法兴趣极浓,数十年苦于临贴,锲而不舍,并注重独创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擅长硬笔书法字画条幅,近年致力于研究双沟篆书。

双沟篆书曾获:黄山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西湖杯全国书画大赛特等奖。

隶书作品曾获:唐山市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硬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书法欣赏 篇13

孙中山书法欣赏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66——1925)早年立志反清,任同盟会总理。确立了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逝世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遗著编为《总理全集》等多种。

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

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其中,有追摹晋韵、唐法的,也有追摹宋、元、明、清风格的,有以篆书为风格支撑的,也有以汉碑为风格支撑的。孙中山即是以唐法与北碑作为自己作品的风格依据,来构筑自己书法艺术家园的。于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一种不自觉,不管怎样,其作品其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借鉴。

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山西临汾发现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图)2004年11月13日,书法爱好者在欣赏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日前,山西临汾民间发现一幅长2.1米、宽1米的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该作品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实属罕见。

谈孙中山先生书法二则

浩然之气 流露于楮墨之间

余菊庵

书法一艺,功力尚矣,然无天份以副之,虽于古名书家,勤极摹临,幸而有成,亦不过一字匠耳。东坡有云: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而黄山谷评其书为当朝第一。则其天份之高,概可知矣。吾观孙中山之于收(书)法,亦颇类此。其于此道,虽曾下过工夫,然并非专业。而所存遗墨,沈雄宽厚,不暇装整,纯任自然。用笔在颜苏之间,耐人玩味。世之专业而享盛名者,未必能及。盖先生胸怀高旷,魄力坚强,浩然之气,流露于楮(chǔ,纸)墨之间。所谓但视其字知其人也。或曰:东坡之书,人皆认为在家,而先生之书,论者绝少提及。何欤?大抵东坡以学书遗兴,应酬之作甚多。传说当时有售扇为业者,入冬滞销,无为激(缴)税被拘。东坡询得其故,嘱尽将扇来,东坡一一题字其上。至市,瞬即沽清。可见其书流传之广,妇孺皆闻其名。而中山先生,毕生置身于革命事业中,何暇为人作书?人亦不敢以此烦渎先生,故字迹流传于人间者甚少,而为研究书艺者所忽视,故吾特检出论之。

稳健如泰山

古拙如磐石

谭则刚

孙中山先生十岁就塾,十二岁出国,其后又回广州学医。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历史上,欧风东渐,广东得风气之先。他对中外文学、医学三者交互学习,成为他日后开展革命的武器和建国后经国济世的工具,若非天禀聪明,思虑过人,躬于实践,提炼升华,曷克臻些!

他国学从师时间不长,只在翠享就塾二年多,及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时,延师学习,但其书法浑厚方园,自成一格。我幼年时代酷爱之,曾临其手书《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和《礼运*大同篇》等,当时本于好奇,未能拾其万一。此后,论者认为他的书法探骊北魏,得神于颜真卿与锺繇,出入于苏东坡与赵孟?(頫)之间。有些人认为他的书法源于明清的台阁体,但却无台阁体的老朽龙钟、行距不整之态。考之当他在学时期,赵之谦的书法正独擅书坛,蜚声艺海的时代,他目寓心赏,是会受到影响的。我认为他临摹碑帖的时间不会很长,而读碑、读贴是比较多的,不绳一家之法,而能融治于一笔。有人说,字如其人,这正符合他一生的经历。故其书法能显其凝重与浩然之气,稳健如泰山,古拙如磐石,虎虎有生气!

他所留存的墨宝颇多,就我个人所见,大者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大门的“浩气长存”、列宁逝世追悼会的“以俄为师”横额和常书的“天下为公”、“博爱”等。小如长篇的《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这可能有缩印,但原本也不会很大。广州中山纪念堂石刻偏于苏体,与石印本有差距)等。而其就任大总统的誓词,及其训词、命令、对联、题赠等则是留传不少的了。

孙中山先生书法的风格既职上述。然其特点之一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他从学时即已掌握了试帖小楷。我虽未见过他《上李鸿章书》的原本(按此文有木刻印本最古),但从他医科毕业后在澳门与人借款二千元开药房行医时,以孙逸仙名字亲笔所写的揭借贴,纯是钟繇小楷,熟练工整,可见他的基本功底是很扎实深厚的。画师素描百日之功,即为泼墨抒意之本。其特点之二是,他的书法成型较早,从海外到国内,从革命时期到建国之后,其风格型体都是一致的,绝不如书画艺术家之有所谓早期、中期、晚期之变异,也不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率皆浑厚凝重,刚健古拙。在同时代的戴季陶(“中山纪念堂”门额是他手笔)及在《建国大纲》的宋庆龄题跋也远不及之。其特点之三是,他书写都是很规范的。这可与执笔发出的文件都具有很强烈的法制性有关。除其签署“孙文”二字稍有拖笔和以“权”作“权”之外,凡有书写都是很正规,是当时通用的 楷结构,一笔不苟,交代清楚。如“为”字、“革”字等,可草可古,他都没有立异以为高。如“国”字、“义”字、“政”字等往往一篇多见,也绝不作态。如其题赠都能胸有成竹然后奋笔,挥洒自如,恰到好处,绝无在下笔及顿折中作多余的动作,而能一气呵成。我们看过《礼运·大同篇》的百字长轴和《天下为公》的长幅,更是首尾呼应的结构,令观赏者如饮醇醑(chúnxǔ),久而弥隽!

以上这些,统是孙中山先生命笔作书时思想上法制性强,态度上严肃认真,文字上基础深厚,在书艺上广泛吸收,反映到他笔下来的。他未尝以书法家自呜,但谁说他没有书法上的艺术修养呢!对书法艺术的吸收与发挥,正好为我们后人学习。他在那个时代对书法的传统继承与创造,我们必须承认。

发布日期:2006年4月21日

书法欣赏的方法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梁漱溟书法欣赏

梁漱溟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弘一法师书法欣赏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 上海圆明讲堂藏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悲欣交集”四字手书写于10月10日下午,写在一用过的字纸上,字迹仍旧有力。令人感谓的是弘一法师落笔时的超脱随意,这份对后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手书在他似信手拈来。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附 《送别》歌词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墨迹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草书为精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上一篇:一片银杏叶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社团活动进班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