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复习资料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 篇1

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生命力,并主宰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最初的灵魂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一些宗教中虽然没有把灵魂直接与某种物质联系起来,但也认为灵魂与人体的某种物质属性有关。哲学上,一般把灵魂规定为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但却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其本质性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它们都认为灵魂是其所在之个体(人或物)的一切活动的生命力、原动力和操纵者,是个体之一切行为的主宰。

二、它们都认为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灵魂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死亡。

神迹即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反常事件。只有那些不能用自然常规作出解释的特殊而又反常的事件,才是宗教意义下的神迹。神迹是一种证明,它使善男信女不仅相信神的全能和仁爱,而且相信神的存在。因此对神迹的信仰,乃是宗教赖以立足的一块基石。神迹的种类:①神和神圣力量;②宗教创建人;③圣人(萨满、高僧、高道、圣徒);④圣物;⑤圣地;神迹事件有两大特性:一是“特殊”;二是“反常”,即反乎自然常规,不能用自然法则作出解释。两大特性不可或缺。所以,神迹的主要特性和本质内容,乃是对自然法则的违反和破坏,它是与自然法则直接矛盾的对立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和身体动作来表现信仰者内在的对神的依赖感和敬畏感,不一定要供献祭品。在现实的宗教生活中,献祭与祈祷经常是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祈祷的类型有:⑴请愿式祈祷、感恩式祈祷和代祷。⑵忏悔。⑶崇拜祈祷。⑷与神合一的祈祷。祈祷行为本身是宗教神秘感的体现,但它又可反过来加深宗教感受和宗教体验的神秘性。

巫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巫术本质上是相信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们可以凭借它实现自己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所以,巫术在性质上是一种宗教现象。巫术的特点是宗教本身特性的特殊表现。巫术的功能在鼓起原始人的“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迷信。对巫术的信赖程度越大,探求真实的因果知识的需要越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化只能在摆脱巫术与迷信的挣扎中缓步前进。摩西,天主教称为梅瑟,伊斯兰教称为穆萨,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历史上没有谁能够像摩西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崇拜者。伊斯兰两大教派 伊斯兰有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教派。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担任哈里发。由此导致了两大教派长达千年的分裂。两大教派长期不和,甚至常常引发战争,主要表现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

天命 中国伊斯兰教认主学概念。指真主的命令和意志。天命即真主之诫命,指《古兰经》的启示和教法规定的信仰原则及主要行为规范。系穆斯林毕生所应致力完成的宗教义务。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造化的。人在先天受命时,真主即将伊玛尼之真光“显於性命之本然”。一切主命皆系前定,穆斯林承领伊玛尼是复命归主,即“修德全命”。天命是一切宗教功修的首要,如坚定信仰、坚守教义、坚持五功:念、礼、斋、课、朝等均为天命,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学习《古兰经》、圣训和教义、教法,以坚定信仰,身体力行正道并广为宣传,这即是修德全命,谨遵天命的要义.宗教礼仪 所谓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宗教,自然也就存在着多种宗教礼仪。在社会生活里,宗教礼仪不仅是各种宗教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各种宗教用以扩大宗教组织、培养宗教信仰的重要的常规性手段。从广义上说,对神的崇拜行为都可以叫宗教礼仪;从狭义上说,宗教礼仪是被普遍化和定型化的对神的崇拜形式,是有秩序有规律的宗教行动。宗教礼仪有三种: 第一种是物象礼仪,第二种是示象礼仪,第三种是意象礼仪.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人为宗教就是“以人为因素为主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恩格斯用语),指与自发宗教相对的、较高的宗教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其发生与发展,也决定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恩格斯以基督教为例,指出它是通过自然淘汰逐渐形成为世界宗教,而不是“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宗教产生于人类社会,与人有着根本的联系,任何宗教活动都少不了人的参与,因而人作为进行宗教活动的主体而带有的能动性,对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反作用。恩格斯基于这一观点,辩证地指出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世界宗教,也“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人为宗教与自发宗教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①宗教发展中自发因素与人为因素互为消长;②一些现代所谓典型的人为宗教,起初也源于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是相对原始的自然宗教而言的。它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阶级特征的神学观念性和宗教组织严密的宗教。它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

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由于每个氏族认为自己源于某一动植物,他们把该动植物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在古代,人们禁止杀食图腾动物,同一图腾的人不准结婚。相信图腾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认为现存的图腾动植物的兴衰象征氏族的兴衰,对图腾动物加以保护。

图腾是初民信仰的旗帜、安全的保护神、行为的预言者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物质资料的赐予者。初民对图腾始终怀有敬仰的心理且有一套特殊的祭祀仪式。对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他东西一律不得随意亵渎、毁伤。违者受罚。每个图腾集团都有有关图腾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图腾信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基本命题:指使宗教得以存在和立足的一种理论观念。这些理论观念基本上对各种不同的宗教所共同具有。宗教主要基本命题有: 神与人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地狱和天国的关系;善于恶的关系 灵物:灵物是人们在行使巫术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神性观念把具有可以产生某种神秘影响的某种特征的事物视为灵性之物。

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其它国家,十九世纪末开始传入欧美、非洲和大洋洲。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取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鬼神祭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巫术,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与理论支柱。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教义有: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1.宗教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因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就宗教的内在因素而言,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整合。内外四种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从逻辑上分有四个层次。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宗教的感受或体验属于伴生于宗教神道观念的第二个层次。宗教崇拜的行为(巫术、祭杞、祈祷、禁忌等)属于宗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的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起着凝聚固结的作用,保证宗教这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发挥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能。

四要素之间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把宗教与非宗教作了明确的区分;四个基本要素为研究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提供了方向。

2.神灵种类有哪些?

自然神:自然物或某种控制自然的力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对象。

氏族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图腾崇拜、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又分为血缘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⑴图腾崇拜:祖先神或氏族神的原始形式——是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结合。就是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一个氏族的共同祖先的信仰体系,相信图腾物与人有着血缘关系。⑵祖先神:指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执以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观念是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除了崇拜血统上的祖先以外,还包括“有功烈于民者”。职能神:它们是自然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别的属性或功能;是某种社会职业的原始创建者或某种行业成败的操纵者。他们往住脱离具体特殊的形象而具有更抽象的性格。

高位神或至上神:这是一种建立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的、在神灵中位置较高或最高的神灵。与前几类神灵观念相比较,对高位神或至上神的信仰表明,人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已经有了秩序,神与神之间已经出现了等级制关系。

绝对唯一神:一个绝对的存在,被认为是独一真神。一般认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此一类型,但其表现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3.产生宗教经验的途径

⒈理论上的论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或理性的分析,从理智上更坚定对神和宗教的信仰,再转化为感情上的反应,产生神秘的宗教体验。⒉道德的净化:宗教道德的核心要求信徒一言一行符合于神的旨意。无论违背还是遵从都会产生某种宗教体验。

⒊药物的作用:用兴奋性和麻醉性药物,来激发神秘的宗教体验。

⒋宗教的修习:通过入定、念佛诵经等较系统的修习方法获得宗教体验。

4.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可以归结为四种:一为本体论。「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宇宙万物,都有秩序,且有妥善的安排,由此可知宇宙之间,必有一位智者,在那里产生这「有物有则」的秩序;必有一个意志,在那里指挥安排,以利万物。本体论乃是一种形上学的「先验论」。照此学说,宇宙间必有一位客观存在的上帝。二为宇宙论。宇宙论乃是建立在万物必有其因的原则上面。从推论的道理来讲,宇宙论必追究每一样结果的适当的原因。这个世界乃是结果,因此在世界之外,必有其起因,可用以说明世界所以存在的原因。三为目的论。此说认为每一个计划,必有设计的人。这个世界到处可以看到各种计划的标记。因此这个世界必有一位大有智慧的设计者。四为道德论。此说认为我们有一位施行公义的、有位格的「神」,他是我们敬爱的并服侍的至高对象。

5.什么是神性观念?请举例说明。所谓神性观念,一般是指被崇拜的或人和物的某种神秘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人间、超自然的属性,这种属性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但都发挥着实体的作用。在宗教的幻想世界中,神灵是一种支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世生活的异己力量,这力量就是神灵的权能,也是神灵的根本神性。神灵的存在不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它具有主宰自然和人类的特殊意志、智慧和权能,其神圣性是通过能够支配和操纵自然界与人间生活的“天命”,以及神灵创造的“神迹”表现出来的。人总是按照人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一般也是按照人自己支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能。而人类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行动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志支配之下,具有预定的目的性。人们把这种情况移植到宗教幻想世界,自然而然地就把人的意志和命令异化为所谓“神意或天命”,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是按照这种神意和天命,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的。

神性的三个内容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世界(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一种安排,才能体现他对人的意愿。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自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例证:埃及太阳神瑞/全民族神灵;犹太教/全世界犹太人 例证:埃及法老=太阳神之子; 中国皇帝=天子(祭天)

6.(1)基督教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原罪观,以及这一观念的另一个侧面——救赎观 原罪观将人类所遭遇的一切不幸归因于所有原罪,此说使民众的注意力脱离与社会邪恶的斗争,其结果导致以期待原罪的解脱取代为切身利益而进行斗争。(2)基督教的核心思想

基督教最主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耶稣爱世人,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得胜死亡而复活。所以我们也要爱神、爱他人。

信:只要我们信耶稣,就能得到灵魂的拯救,复活的盼望。

望:就是永生的盼望。因为神的爱,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使得每一个信他的人不致死亡,反得永生。相信基督教,是为了灵魂得救,有天堂的恩赐,所以“望”是“信”的目的,“信”是“望”的前提。但,这一切都源于上帝和耶稣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所谓的“信”和“望”。所以“爱”是基督教一切的总纲。

(3)基督教教义 :

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爱,原则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时间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歇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人越谦卑,就越能得到上帝的恩宠。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9、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10、启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自我显示并在人间的传播。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7.伊斯兰教主要教义

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和99种德性,是独一无

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使者。《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

3、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米卡伊来、阿兹拉伊来及伊斯拉非来,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4、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8.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盘,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9.A.佛教中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中日,该派佛教主张把佛陀格化,提出法身、应身、化身,认为佛教的修行的最高目的不是阿罗汉,而是菩萨行,菩萨可就苦救难,普渡众生。小乘佛教,现在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小乘教徒是大乘教徒对恪守原始佛教的教条,只求自己修成阿罗汉而不把佛教发展成普渡众生的泱泱大教的信徒的贬称。但实际上,小乘佛教比大乘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B.佛教中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区别在哪里?

A小乘佛教力主恪守戒律,严格遵守原始的教义;大乘佛教反其道而行,且大乘佛教所持很多见解都背离了乔达摩·悉达多的教说 B小乘佛教不信仰多神或一神,没有神的信仰,这是广大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神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神的信仰就不叫宗教,而大乘佛教迎合了这种需要,它将教主乔达摩·悉达多变成神,同时还创造了很多神。

C小乘佛教认为真正的涅槃者只限于教僧众,其他人是进不了的;大乘佛教则认为涅槃不限于僧众,还有俗家人,他们只要真心信仰,同样可以证得涅槃

D大乘佛教给涅槃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而小乘佛教却没有着重解释

E大乘佛教在创造天堂说的同时,又创造了地狱,通过对天堂地狱的设置达到了震慑人们劝告人们行善的作用

10.论述:论述宗教世俗化

宗教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化掉宗教,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传统宗教世俗化现实原因是“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出现。近一个世纪在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它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宗教的新教派形式出现,新教派与传统宗教有着一样的信仰、习俗和礼仪,但是却极力反对宗教走向世俗化甚至采取行动迫使宗教回到最初的状态。这种宗教复旧或复兴的现象各大宗教都有,较早出现的像美国的基要派、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印度教复兴运动、佛教的复兴运动、犹太教极端正统派。较晚出现的是东欧和前苏联东正教空前的复兴、包括日本恢复神道教的主张等等。这些教派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不理解,寻找和调整生存的基点,由此产生的共同倾向是回到宗教的过去,‘以此延缓和抵制传统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也不乏宗教自身为适应社会的调整。另一类是新创的教派或膜拜团体,它们与传统宗教基本无关联,或关联极少。

传统宗教世俗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召唤。随着西方社会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它是经济发展引起人类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深刻变革所致的文化思考。后现代所呼唤的宗教,不仅要适应现代的世俗环境,还要使人们精神提高到一种寻求未来希望和世界意义的高度,重新反省生命的终极价值。传统宗教只有世俗化才能适应后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需求。

教世俗化不是要化掉宗教,而是要变革其存在方式。因为宗教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他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的功能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基于三个出发点来评价宗教的社会功能,即“补偿论”、“结合论”和“世俗论”,从而肯定了宗教也存在其正面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一、“补偿论”的观点认为:宗教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不可取代的社会补偿作用。

二、“结合论”的观点认为: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

三、“世俗论”的观点认为,通过对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研究,展示了宗教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态度和生产方式等,从而提出了因宗教价值观念及伦理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社会结构及经济行为之不同的思想观点。4.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团结、教育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教职人员积极投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5有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

宗教的教义、戒律对信教者起着陶冶品性、净化思想的作用。多数宗教徒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敬老爱幼,互助友爱。这些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6.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

宗教界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可以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7.在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都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许多少数民族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连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都与宗教有关。

8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9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

宗教学复习资料 篇2

一、重视基础知识, 提高解题正确度和解题速度

中考, 首先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在我们遵义市数学中考试题满分150分, 其中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是7∶2∶1, 其中较易试题和大部分中等试题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分值约135分左右, 假如把这部分分值全部拿到, 中考数学得分就不会太低. 熟悉试卷的结构, 明确命题思路和常考知识点. 对大部分同学而言, 基础知识不会太困难, 但是同学们经常因为审题不认真、计算不正确、笔误及解题格式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因此对自己轻易犯的错误要心中有数, 提高解题正确度, 还要加强解题速度练习, 解题要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 按标准格式答题, 纠正不良习惯.

二、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和解题顺序来源

在考场上要科学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和解题顺序, 数学中考时间为120分钟, 较易试题、中等试题、难题的时间分配比例大致是5∶2∶3, 假如时间富余, 最好把试卷从头至尾认真检查1~2遍, 考试结束前15分钟, 假如难题实在是一点思路都没有, 最好停笔, 把试卷从头至尾认真检查一遍, 确认无误后再思考难题. 对于答题的顺序, 从前往后答即可, 一般试卷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试卷中间可能会有1~2个起伏, 出现个别难度稍大的题, 假如一时没有思路可先跳过, 把会做的题做完之后, 回头再思考, 千万不可停留太长时间, 以免浪费时间, 造成情绪波动.

三、解题之后要反思, 从六个方面进行

我们不赞成题海战术, 但学好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而且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解后反思, 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思因果: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已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过, 结果与题意或实际生活是否相符等. 2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 总结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提高迁移能力. 3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 从中比较孰繁孰简, 孰优孰劣, 久而久之, 就具备了对每一道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方法的能力. 4思变通: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 而要进行适当变化引申, 一题变多题, 拓宽思路, 提高应变能力, 防止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5思归类:回忆与该题同类的习题, 进行对比, 找到解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6思错误:思考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 找出错误原因和解决办法, 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来源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转化和化归思想 (消元法、降次法、待定系数法) 、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都是每年中考必考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新题型, 就要把自己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转化成数学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处理这些问题.

优化复习教学 提高复习效率 篇3

一、精心编制复习计划——有的放矢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在复习中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复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追本求源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

三、条理归纳——提高效率

总复习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这种归纳总结对基础好、素质较好的学生适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做,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晴”。对于中等以及稍差一些的学生,可由教师归类,把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

四、例题讲解——善于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变化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下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教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例题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象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

五、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了新颖、独特的最佳理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复习时,我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名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六、习题归类——善于类化

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我选下列4个题目作为例题:

题目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分钟行80米,乙骑摩托车每分钟行200米,问经过几分钟,甲乙两人相遇?

题目2:从东城到西城,汽车需8小时,拖拉机需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题目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8天,乙队单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题目4:一池水单开甲管8小进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完成,两管同时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篇4

1.地理教学活动的要素: 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重点)。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之下,一句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是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在中学地理教学界应用广泛,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运用较多。运用经验总结法一般应注意地理教学经验的去伪存真,注意地理教学经验手机的广泛性,注意辩证地收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注意将个别的教学经验生化为普遍性的教学理论。

3.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方法之间有哪些联系。

1)因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2)

第二章

1.地理课程的含义:地理课业及其课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2.地理课程的功能:是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生能力和生产能力。

3.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势: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4.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

a)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b)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

5.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资环08.4 徐欣怡 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影视清晰地、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6.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2)编写者非常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

3)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客户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第三章

1.地理课程目标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为课程的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2.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层级:识记、理解、应用。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学生。第四章

1.教材加工方法:精简,补充,调整。

2.教学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生实践情况,教师素养,学科特点,学校环境,认识规律。

3.教学原则六大体系:发挥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广泛应用感性材料,应用乡土地理,科学阐明人地关系,地理事实和原理结合,激发兴趣。

4.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资环08.4 徐欣怡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5.地理教学原则:完备性、独立性、简练性。

6.如何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图”,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个概念间的关系?试按讲解法的要求,设计讲解词。7.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a.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

b.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课堂内活在室内、野外都可运动,并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脚尖、教学对象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

c.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

d.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习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缺点:a.教师讲授得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

b.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c.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8.主板书的种类: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

9.演示法: 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试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举例说明。演示法的注意事项:

1.和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 2.演示的时间要及时;

3.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演示,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不演示; 4.演示应突出实物的主要特征; 5.演示的数量应该适量。

资环08.4 徐欣怡 10.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11.“纲要信号”图表,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教师所讲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中大段大段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

12.发现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13.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②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④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⑤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加深理解; 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14.运用发现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15.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而言,一下几个方面的地理教学内容可采用发现法:

①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解释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 ②在新旧地理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 ③在学习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时。

16.情境教学法: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17.案例的呈现方式 1.先案后理型 2.先理后案型

3.案理同步型

18.分析一下,案例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举例说明有说明不同?

资环08.4 徐欣怡 19.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步骤。

发现问题或疑难

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性质 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 选择一种合理的假设

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

20.合作学习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第五章

1.地理教师的角色: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2.有人认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结合固然完美,但这是理想化的甚至是矛盾的。因为,一位教师要做到二者兼顾,难度非常大。你认为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的学习方案。

4.地理学案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技能训练,学生反馈,新课预习。

5.运用学案进行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这是否意味着完全排除了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为什么?

6.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第六章

1.地理学习过程环节。

2.地理表象形式:单独地理表象、普通地理表象、想象地理表象。3.地理学习兴趣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相关兴趣。

4.图像教学教师应引导转变: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从图像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从现实素材采集到地理图像的设计。

5.设计一节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从中体现“生活经验”、“科际联系”、“地域文化”、“全球视角”等要素。第七章

1.地理教学测量:对测评对象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量描述。

资环08.4 徐欣怡 2.相对性评价:以一个学生的地理成绩与同一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互相比较,从而确定该学生的地理成绩的水平或程度。

3.诊断性评价:是在新的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

4.地理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途径:观察,访谈,问卷,测验。5.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举例说明)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 6.开展学生自评的关键内容。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评价的参照标准;保存学生自我评价的记录;对学生自评进行评价。

7.试卷编制的步骤:确定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目标,标志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测验试卷的编辑,确定评分标准。

8.评课: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的分析和评价,是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的解释。

9.评课的基本原则:促进提高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因人而异原则。10.书P220 第二题。第八章

1.地理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地理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按排,控制和指导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从而使地理教学活动处于良好状态,并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对地理教学实施管理的过程:指导、协调、组织、调节。第九章

1.地理教学硬环境是有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地理教学设施、地理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

2.地理教学软环境:有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等构成。

3.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可样教学环境和课外教学环境两方面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15’)名词解释(15’)简答(20’)综合设计+辨析(34’)论述(16’)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 篇5

第1章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 第 3 页 判断选择题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和应用范围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

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 第 10 页 掌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教学作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私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来完成目标。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这里的系统指比较大、比较复杂和综合的教学系统

五、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第 15 页 记住谁提出的加涅——“九一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瑞格卢斯等人——精心加工理论(Elaboration Theory ET),也称细化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 梅瑞儿的——成分显示理论 第2章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对教学活动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达到的并能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手段测量到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与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 34 页

论述题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中将要体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认栽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将认识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识记: 指对先前学习过的只是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三种形式表明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识记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联系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鉴别,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如能分析因果关系,能识别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综合:指将所学的各部分的知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独特的文章等。、评价:指对材料(论文、观点、研究报告)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根据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

三、教学目标分类的方法 第 41 页理解概念、归类分析法: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及程序,所以,只需直接对达到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即可。、层级分析法: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越低。3、信息加工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能够清晰地说明学习者掌握了教学目标规定的技能以后,将能够做什么。

信息加工分析法不仅能将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显示出来,而且适用于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操作过程。、解释结构模型法(即概念图的分析)(来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

四、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第 45 页重点掌握

为了便于记忆,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 ABCD 模式。、A ——对象 audience 阐明教学对象、B ——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C ——条件 condition 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 ——标准 degree 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如:(提供 10 个图形)C,(三年级学生)A 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B,(在 10 个图形中至少能有 8 个被识别正确)D。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待定

ISM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第3章

一、学习者的认识能力特征分析 第 59 页、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1)前运演阶段(2 到 7 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 只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维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维度或层面,缺乏守恒。、不可逆性:可逆性是指考虑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自我中心主义: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2)具体运演阶段(7-11 岁)

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缺乏抽象性,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

(3)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

具备以下思维能力:假设——演绎思维,即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到其他几个变量。

二、认识结构变量 第 61 页 掌握

经长期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识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是影响。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识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 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起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识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 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指认知结构的“ 稳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牢固。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区别理解第 66 页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老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 ARCS 模型 67 页 名词解释

(1)注意力 Attention

对低年级学生,激发兴趣。对高年级学生,激发未知欲。

(2)关联性 Relevance 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

(3)自信心 confidence 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

(4)满足感 satisfaction 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对学生的学业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避免挫折感。

五、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分析 72 页 重点掌握 论述题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青少年处于自尊心很强,又相对封闭的阶段。在网络下,更容易克服羞涩心理,更直率地表达自己意见,可以控制学习速度,放缓交流节奏,不易受干扰,因此更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

网络中先建立信任关系而开展学习活动,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持有相同观点,有共同学习倾向的同伴,因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影响。、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

在网络中,失败后学习者可以马上重来,从而削弱了损失,减轻了挫折感,作为学习者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扮演意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发生了变化

由于可收集信息十分有限,往往导致认知的简单化,由于网上交流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纯语言符号,而且以慢于正常对话节奏,因此网络中的学习往往显得冷漠,看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网络使得不同学生风格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网络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学习目标多样化

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了获得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有的为了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有的参加各种非正式的学习,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已,追求自身的发展。多样性和我层次性。、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人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和有序思维、随机思维进行组合。

网络环境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

第4章

一、教学策略 80 页 重点掌握

教学策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

85页论述

这一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后来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改造而提出。

(1)激发学习动机

这是唤起学习者注意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对上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进入学习的情境。

(2)复习旧课

复习已学过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检查前续学习的质量,弥补教学上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的旧知识,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3)讲授新课

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组织和授递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4)运用巩固

这一环节往往是组织学生练习,使之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理解新知识,以加强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新知识。

(5)检查效果

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矫正教学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和独立银行业做好准备。效果检查既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我检查。

三、抛锚式教学策略 92 页 理解

“锚”指的是有情节的故事。教师应成为学习者。1、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确定问题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就是“抛锚”。、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相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及利用,评价相关资源的能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的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四、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 99 页 论述

重点掌握

常用的学习策略常常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5 种。、课堂讨论 2、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第5章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29 页 简答、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教学条件

二、人际环境设计概述 140 页 理解

人际交互环境设计应包括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等环节。

第6章

1)

一、教学评价概述 153 页、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155 页理解

1按评价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如成绩排位。

绝对评价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如测验成绩。

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群体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其若干侧面进行比较。2按评价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一般在正常教学活动未正式开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等进行摸底。形成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结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着重于判断前期的工作、总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后,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的评价,如考试 3按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对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数量化水平低,用于产品的评价,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方法,从数据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三、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159 页、评价功能的发展)评价过程重学生的发展,轻甄别功能。)评价过程重在激发对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而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评价取向的发展)过程取向的评价)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 3、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发展)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学生表现展示型评价)缝补性评价)电子化评价

第7章

一、编写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192 页、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课题,教学对象,教学课时,2、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篇6

第一章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②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③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①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②数学的基本特点: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4.《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数学的“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以“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俩个层次给出,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全程,因此将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细化为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和第三学段(7-9年级)三个学段目标。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领域目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和实践)——详细的见书13页的图1.1 5.《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5.在发展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够借助图形区进行思维,这也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首要目标。

6.作为学科的数学,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作为学科的小学数学的具体表现,是科学数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①.科学数学是对数学原理与方法的系统阐述。②.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推导。③.作为科学的数学,可以完全按照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安排,尽量使内容完整、系统和科学化。

7.教材内容又不能一味的去迁就学生的能力,而应有一定得难度,为创造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条件,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书23页)

8.《数学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

9.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建立模型思想。

数感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识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的进行运算,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10.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绘的实物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臵关系;描绘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描绘画出图形等。

11.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里、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包括逻辑和运算)结论。

12.教材分析的内容:

①.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a.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他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对同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充分领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原则,以及数行结合的思想。

②.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③.分析教材中的练习题。④.分析教材如何体现课程目标。⑤.分析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⑥.分析教材的德育、美育等教育因素。

13.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②.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③.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学习方法.14.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第二章

1.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人类的一般学习的特点。②.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的知识(间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③.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这与一般人类的认识过程“理论—实践—理论”是不同的。④.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材进行的。⑤.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的学习和劳动奠定基础。2.小学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于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发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过程。具体来说,小学数学学习具有的特点有:①.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②.小学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③.小学数学学习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④.小学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材进行分析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

3.小学生由于受自身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数学学习中常出现思维过程不流畅甚至中断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做必要的引导。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做必要的引导主要体现在)①.启发和引导学生把握好思考的起点。②.引导学生把握好数学思维发展的方向。③.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

4.小学数学的学习按照学习的深度划分,可以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按学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而只是仅仅记住相关数学符号、了解相应词句及简单性的模仿。

有意义的学习则要求学生能理解新知识及其实际内容,要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与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并能融会贯通。

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把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推倒过程等都叙述清楚,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或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把尚未定论的、有待研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相关的结论或方法,然后内化。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发现学习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时指导发现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辅之以有意义的指导发现学习。

5.数学认知结构师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中心心理成分。

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结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6.进行数学学习时,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就会发生作用,其作用的最基本形式有俩种:①.同化。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直接纳入认知结构,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使数学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②顺应。顺应是指某些新的数学知识不能直接同化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去,必须适当调整或改造原有认知结构使其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改造后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7.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俩种基本形式:①.概念形成。是指在课堂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②.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52-53页的 概念形成与同化的一般过程需要了解)

9.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①.与新概念有关的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②.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③.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④.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10.数学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数学概念之间固有关系叙述,以经过严格论证的数学命题的形式呈现。规则的学习可分为:①.下位学习。新规则在层次上低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因此新规则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就构成下位关系。在下位学习中,新规则和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方式是同化。②上位学习。新规则在层次上高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因此新规则和原有认知几个中的有关知识就构成上位关系。在上位学习中,新规则和原有认知结构作用的方式是顺应。③.并列学习。新规则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知识有一

定的联系,但既不处于下位,也不处于上位。那么,称为并列学习。

11.数学规则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①.“例证—规则”式。是属于上位学习,是一种指导发现学习。②.“规则—例证”式。这种形式又可分为以下俩种:一是先推导出所要学习的新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其规则的应用;二是直接给出要学习的新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规则。

12.数学规则学习的几个要点:①.要注意与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新规则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②.要注意弄清新规则的形成过程、理解规则的算理。③.要注意将规则系统化、完善认知结构。遗忘低级的规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13.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它有以下特点:①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② 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③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技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心智或动作的活动方式,它往往表现为完成数学任务所需要的动作的协调和自动化。

14.心智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之为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数学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 认知阶段。是心智活动的定向阶,也是关键。② 模仿阶段。是心智技能的模仿学习阶段。③ 有意识的口述阶段。实际上就是学生数学心智技能的自我练习阶段,是心智技能的内化阶段。④ 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就是学生数学心智技能的自动化阶段。

15.认知阶段教师要做到:① 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② 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一道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执行顺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东西。

16.模仿阶段教师要做到:示范准确,讲解清晰,动作规范。不要给学生造成“夹生饭”,因为纠正是相当困难的。

17.有意识的口述阶段教师要做到:① 要求学生将教师的言语指导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言语指导,并逐步转向学生自己的内部言语指导。② 要适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纠正学生操作上的失误。

18.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教师要做到;对活动方式进行概括,以便学生广泛应用于同类问题。

19.数学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① 操作定向阶段。② 操作模仿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让学生模仿并进行逐个练习,分别掌握。还有适当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③ 操作整合阶段,④ 操作熟练阶段。

20.数学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① 条件。即问题的一组已知信息的描述,也就是问题的初始状态。② 目标。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或结论的描述,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③ 障碍。即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实现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顺利过渡,即将问题从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具有的基本的特点:① 目的性。② 认知性。③ 系列性。

2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① 了解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前提。② 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③ 寻求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核心。④ 求得解答并检验,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环。

23.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因素。② 学生个人因素。学生 的知识经验和数学基础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③ 解题策略因素。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突出的特点是“如何探索”或“怎样思考”。

24.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含义,就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价值作出判断。

25.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小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26.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全面评价小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及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表现。

2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即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

28.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可以采取书面测试、口头测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方法。

29.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

1.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系统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中教师是关键,① 如果教师的数学知识欠缺,就会导致课堂上常犯知识性的错误,严重影响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② 如果教师的数学知识欠缺,就会导致课堂上不敢放开,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具有雄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是从外向内的传导过程(即内化),也是由内向外主动作用的过程(即反馈)

2.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就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它是教师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它包括:①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创设一个愉快、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关键。②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是双边的,可分为对教师教的反馈和对学生学的反馈,反馈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控并组织教学过程。③ 合理控制教学时间。④ 灵活处理课堂“生成”

3.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方法: ① 化解法:

针对:学生情绪异常、教师动作失误及外来因素的干扰等偶发事件。

方法:教师可采取比喻、夸张、双关、模拟等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予以化解。

目的:可使师生感情融洽如常。

② 讨论法

针对:学生出乎意料的答问、教师便错题或解错题等偶发事件。方法;教师可采取共同探究、相互切磋的办法。

目的: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师生相互启发,并能为教师思考赢得时间。③ 转移法

针对教师教学疏误、室内窜进小动物等偶发事件,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其中的情境或材料很自然地引用到教学中。它可使学生注意力从意外事件处无意识的转移到学习上来。

④ 臵换法

针对教师教学上疏误,学生发现了而教师自己却一时找不着失误点时,教师可采取角色换位的方法来解决。它可使教师很自然地从失误中走出来。

⑤ 延缓法

针对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或所提的问题当堂解决必定影响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得不偿失时,教师可采取课堂回避﹙当然不是臵之不理,而是酌情予以交待﹚课后探究的办法,它可避免节外生枝。

4.处理课堂“生成”问或偶发事件除了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① 目的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 及时性原则;④ 协调性原则;⑤情感性原则

5.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反映,是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和行为化,它随着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学内容突出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重视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有机统一,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6.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阅读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法和复习法十种。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结合适当的板书或版画,想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要求:①要有一定的听讲和理解的能力;② 要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③ 要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记下要点。对教师的要求:① 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③ 要因材施教;④ 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讲;⑤要正确地运用分析;⑥ 要适当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

7.谈话法,是教师使用谈话、问答及对话的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活动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师生共同研讨或辩论,通过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接受和确立比自己理解更好的问题方案或思维方式,同时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了解。

8.谈话法,讨论法。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能对教师或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参与并努力应答,开动脑筋不怕答错。对教师的要求:① 要精心设问;② 要循循善诱;③ 要善于应变;④ 要鼓励质疑;⑤ 要耐心倾听。

9.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巩固知识或形成技能、技巧而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不要抄袭,不可马虎、敷衍了事,要认真审题、抄题,对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证,还有注意总结归类,注意解题后的反思,合理安排练习时间,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对教师的要求:① 设计铺垫练习要重在“架桥”;② 设计尝试练习要重在“诱导”;③ 设计基本练习要重在“明理”;④设计对比练习要重在“思辨”;⑤设计发展练习要注重“层次”;⑥ 设计综合练习要重抓“联系”。

10.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某些具体材料或学具进行实验,找出对象的性质或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演示法对教师的要求:①.要正确选用演示的教具;②.教具演示的时机要恰当;③.演示要讲求实效;④要一边演示教具一边讲解;⑤.演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过程,避免次要特征的干扰。

12.实验法,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准备好实验用品工具,要勤于动手,乐于动脑找出和发现规律及问题的答案。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实验;② 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讲清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13.阅读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来获取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在中、高年级应用。其特点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和自学数学的能力。

14.阅读法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阅读,对不懂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仍不理解的地方或内容要记下来,以便向老师和同学询问。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适当的阅读形式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举措和优秀的教学经验,诊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

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① 注重目标达成原则;② 注重行为表现原则;③ 注重效果全面原则。

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极爱教学方法、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效果等。

18.评价中药注意的几个问题:

资料伴我成长——我教学生查资料 篇7

语文课与其他学科不同, 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外延, 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资源。因此, 每次讲授一篇新课文之前, 我都要反复阅读、钻研、归纳出所需的资料, 到阅览室去查找, 到网上去搜集, 然后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 制成精美而实用的课件, 在课堂教学时加以展示。《桂林山水》中那美轮美奂的图片资料, 深深触动了学生们的视觉体验;关于溶洞的资料介绍极大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李广将军的小故事让学生们诵读《塞下曲》时对这位古代传奇人物敬佩不已, 出现了许多李广迷。我的这一做法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课上看着他们或专注、或兴奋、或惊叹的表情, 我的心中也不免有几分得意。

就在我为自己的语文资料展示的成功沾沾自喜时, 几个学生小小的举动却让我深思了。先是一个学生带来了西湖的照片, 接着另一个学生又郑重其事地给了我一张《秦皇岛晚报》, 并告诉我上面有“吹糖人”的资料。我拿着这些资料, 愣住了, 这些不正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课文所需要的资料吗?原来学生们个个都是有心人, 他们同样也能搜集到详实而有意义的资料呀。我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我不免为自己之前的得意而有些自责了。但转念一想, 在这一过程中, 我也不知不觉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但以后资料的搜集, 真要好好地计划一下。“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最重要。

一、全体总动员———你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我的计划开始了, 第一步就是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资料的搜集对于学生来说, 起步并不容易, 需要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途径, 如网络、报纸、书籍等去寻找, 从各个角度去发现。因此, 虽然当我面向全班学生提出让学生们进行资料搜集时, 大家积极性很高, 但是搜集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这时, 我告诉他们: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参与了,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技能。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参与意识更强了。记得有一次, 在讲课文《龙卷风》时, 学生们互相交流资料, 一名平时表现不是很积极的同学却为大家讲起了海啸, 原来是因为他找不到龙卷风的资料, 却发现海啸也同样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我马上表扬了他, 因为他能够触类旁通, 而且对待资料的搜集是这样的执着、认真, 这对于他来说, 是多大的进步呀。这个学生受到表扬后, 脸上立即洋溢着笑容, 这一天上课都积极主动。事后, 碰到这个学生的家长, 她对我说:“那天晚上孩子把家里所有的课外书都翻了一遍, 查找资料, 可还是没有找到龙卷风的资料, 本来很失望, 没想到第二天老师表扬了他, 孩子特别高兴, 这几天学习可认真了。”

是啊, 学生们有着这么高的积极性, 我知道, 资料搜集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了。

二、意外惊喜———自觉搜集, 主动学习

看着学生们一天天进步, 一点点成长, 资料搜集已渐渐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共同学习, 共同分享交流, 内容的不同, 我都会事先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 指导搜集方法, 语文教学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有一次, 由于我的疏忽, 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之前, 我忘记了布置搜集资料, 而这一课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教学素材。为了弥补, 我连夜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可是当我第二天上课时, 学生们为我送上了意外的惊喜, 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 植物特点的介绍, 植物世界之最的展示, “大王花”“面包树”“灭火树”……奇妙的植物充满了课堂, 我们的课堂也如植物世界一般生机盎然。我放弃了昨夜的课件, 我沉醉于学生们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我兴奋不已, 搜集资料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我的资料搜集计划的第二步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实现了。

三、解决问题———交流最重要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搜集资料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可在这个过程中, 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们找到资料后, 都是在第一时间把资料交给教师。可这样一来资料搜集就丧失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交流的作用。资料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交际交流能力, 并在交流过程中将资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么重要的作用绝不能丢失。因此, 我请学生们每天在搜集资料后, 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介绍给大家, 哪怕只有几句话也没有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 这些资料才属于你。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从开始时结结巴巴的两三句, 到现在的侃侃而谈, 学生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交流的能力增强了, 也带动了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班也形成了浓厚的交流氛围, 学生们真是受益匪浅。

四、整理保存———成长的足迹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我的计划一步步都实现了。学生们学会了搜集资料, 掌握了学习方法,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大家在搜集交流资料的过程中, 也渐渐地产生了要保存下来, 共同分享的愿望。大家集思广益, 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学生像我一样, 把资料也制成了简单的课件, 保存下来, 为了实现共享, 我们还把搜集到的音乐、视频分类整理, 刻录成光盘, 并上传到我们班的QQ群空间里。结合我们的校园读书节, 班里的小书橱也成了我们交流共享资料的一方天地, 大家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放在我们在小书橱上开辟出的资料栏里, 课下同学之间一起学习, 一起讨论。班级中读书、学习的气氛日益浓厚。更有趣的是, 单泳森同学还在资料栏中贴了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 都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大家交换, 就有了两个思想。”看着学生们这么快地成长, 我心中真是说不出的快乐。学期末, 学生们将自己手中的资料整理成册, 放到了成长记录袋里, 是啊, 这不正是他们成长的足迹吗?有的同学还有了更妙的提议, 要把这些资料送给下个年级的同学。面对这些好学而又可爱的学生, 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快乐。

宗教学复习资料 篇8

任教近二十余年,从边远农村学校到市重点中学,一直担任初中的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悟出了数学的一些复习方法,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机械的记忆,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知识结构入手,抓住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弄清基本法则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活化知识,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考数学复习体现在三个字,即“牢”、“精”、“活”,并且要关注实验和热点等问题。

一、双基复习要体现一个“牢”字

第一轮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复习,要紧扣教材。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中考试题中相当一部分是教材中例题、习题的拓展和衍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对知识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进行归纳、牢固掌握,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逐一过滤,对某些题目要进行“变式”思考,锻炼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复习中我主张按章节进行全面复习,通过教材梳理知识,使平日学到的知识化“零”为“整”,达到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巩固双基的目的。因此,复习时要紧紧围绕“记牢”这一重心,做到“三抓”:一抓知识的梳理和回顾,即对课本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将平日学习的知识点组合成知识链、公式链、运算链,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整体结构认识;二抓知识理解的掌握,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会背,关键是理解、体会,掌握它们的实质,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理清易混、易错知识,搞清定理、公式、判定的推导过程,同时注意多做各种类型的习题,以增强理解性记忆;三抓习题的练习和巩固,对典型例题、习题要认真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查漏补缺。

二、专题复习要突出一个“精”字

第二轮按中考数学知识体系进行专题复习,即把初中中考数学的全部内容归纳成实数、代数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慨率、空间图形与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十大板块系统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重点是记得“牢”固,那么第二轮复习关键是要记得“精”,即从纵、横两方面串联知识,编成网络,进一步提炼知识精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考点、热点,提高复习效率,使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三、题型复习要注重一个“活”字

第三轮应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题型训练。

此时要注重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通过重点练习一些中考热点题型,如新题型探究题(25题)、概率与统计(22题)、函数与图像(26题)及与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题(23题)、四边形(24题)等。复习中,要结合所选练习,进行题型分析,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答题分析,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掌握“通法”,妙用“巧法”,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从中领悟常用的中考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方程函数建模思想,化归思想方法以及代入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并能用它指导解题,以不变应万变,“活”学“活”用。

四、加强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

中考数学是一门以运算为基础的学科。实施新课改后,中考数学试题中体现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新理念,在实验中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因此对中考数学实验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依据课程标准,抓好中考数学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考试说明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细化要求,全面了解考试说明对教材中双基的考查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运算技能。

2、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中考数学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2)教材中的例题和复习巩固习题中的内容。

(3)各种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特别是考试说明上强调的数学思想的把握。

五、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中考数学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

1、寻找规律,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例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第10题,考核了学生根据图示寻找某种规律等。

2、概率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第17题,考核了学生对概率与不等式组的综合应用。

3、基本运算,主要考核中考数学法则、定理、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例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第21题,考核了学生对整式和分式的化简。

4、新题型应用题与、情景信息应用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的第23、24题,均在题目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求学生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5、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应用。即在考查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考察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例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第25题。

6、函数与图像的综合运用。例如,2015年重庆中考(B卷)第26题。

上一篇: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倡议书下一篇: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