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高级培训(推荐8篇)
1、单选题:下列“创客教育”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B.创客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
C.创客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D.创客教育有助于培育“尚技重工”的文化
2、单选题:在宽泛的意义上,类似于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见的“集体备课”
(属于/不属于)协同教学。(A)
A.属于
B.不属于
3、单选题:在协同教学的实践模式中,教学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负责成绩评定,但轮流呈现适合于他们个人专长的教学材料,属于
(C)
A.典型模式
B.平行模式 C.支持模式
D.嘉宾模式
4、多选题: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
(ABCD)
A.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
B.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优化
C.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D.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5、多选题:在教学中协同师生情感的主要策略有
(ABCD)
A.师生互爱
B.相互尊重
C.教学民主 D.以情激情
6、多选题:信息技术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哪些工具支持
(ABCD)
A.知识检索与获取工具
7、判断题:“创客”起源于美国,是一群为了营利、实现产品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人掀起的一场创新运动。() B.知识存储与管理工具
C.知识分享工具
D.知识结构优化工具
(×)
正确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 教育部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计划用3~5年培训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 全国现有的1千万中小学教师都将参与此次培训,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何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策略, 使这次培训成为受广大教师欢迎的、对教师有价值、有意义的培训, 是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所有项目参与者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然而现阶段, 更需要培训者认真思考的是, 如何创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与途径。单纯采用面授形式, 难以解决资金紧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时间紧迫、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再者, 集中面授遇到的培训场所硬件设施不足,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集中面授”式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遭遇“瓶颈”。同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过程, 而应持续不断地让教师更新思想观念,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及时、充分的支持服务, 以便将实践中获得的体验与培训环境进行互动, 进而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因此, 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被提上了日程。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的基础上, 有些培训机构开始了“集中面授+远程 (基于计算机网络) 培训”模式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 使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传递教育信息成为现实。面对移动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笔者认为, 如能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基础上适当结合移动培训, 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的组合, 完善培训网络, 将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使教师体验培训的方便、快捷, 并在培训中获益更多。
二、移动学习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移动学习的内涵及应用方式
随着无线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日益增多。据统计, 截至2007年12月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近6亿。移动电话的使用,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育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无线移动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般而言,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如移动电话、PDA、PocketPC等) , 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
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通过前者, 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可实现有限字符的传送, 形成持续学习共同体, 从而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后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 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 通过W A 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 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它克服了短消息方式数据通信不能实时连接的弊端, 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显示。尤其随着通信芯片和DSP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协议的推出, 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如何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解决了教育技术在场培训的有限性问题
在沟通方式上, 移动学习比一般的远程学习更便捷、迅速, 人们不会因为距离而产生心理隔阂。通过移动在线培训系统, 教师可以持续投入到专业培训的对话网络中, 避免学习者在场培训后因缺乏支持而处于学习的孤独状态, 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的协作, 并能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实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来自教学实践的多媒体模拟。
(2) 使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学习上更加自由
移动培训系统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培训场地和远程网络学习的电脑桌前, 不再受统一现场培训的时间束缚。只要有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 教师都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深造。
(3) 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
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与未来快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相适应。因此, 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提升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移动培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种教育技术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机会, 使教育技术培训充满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生, 实现终身教育。
三、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的构建
为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让教师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 我们尝试构建了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以期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服务的平台。
1. 系统设计思路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旨在为受培训教师创设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 让受培训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不断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因此, 设计移动培训系统时, 应根据教师学习的特点, 支持教师的多种学习模式, 如个别化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和讨论式学习模式等。此外, 还应提供真实的培训情境, 即真实的培训任务和问题。这样受培训教师可以将培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能够快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与体系结构
(1)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移动培训系统既要进行文字短信传播, 又要进行多媒体资源的传播。综合考虑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接收技术, 我们采用基于连接浏览的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如下图) 。
其中, Internet是移动培训的资源中转站;教师教育技术教学服务器与Internet互联, 存放丰富的培训学习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程序, 并将教学信息资源以网络课程、课件等形式发布到Internet上;移动教育网由多个基站组成, 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以及Internet的信息, 并通过空中接口将二者无缝连接;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则通过移动教育网接收来自Internet的培训资源。
该模型主要基于W A P技术。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或PDA等移动设备方便、安全地访问Internet, 还可以得到消息通知、电子邮件、新闻、多媒体等多项服务。模型中W A P手机、W A P网关和W A P内容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 其核心是WAP网关, 主要作用是连接无线网络与互联, 实现WAP协议栈与互联网协议栈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具体实施中, 建议采用W A P内容服务器+公共网关 (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WAP网关) 的模式。因为这种方案投入较少, 维护费用较低。目前主流的Web服务器在经过简单调整后都可以提供WAP服务。以微软IIS6.0为例, 只要在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站点的http头属性中添加M I M E映射即可。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
通过W A P技术, 我们把移动培训教学资源架构在Web服务器上, 通过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和Asp.net技术, 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来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其中, 表示层是教师用户和系统交互的界面, 主要通过在客户端 (手机、P D A等) 浏览器中运行WML、VBScript、JavaScript等程序实现与业务逻辑层处理结果的通信。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位于服务器端, 数据服务层为应用提供数据来源, 业务逻辑层则用于封装系统的业务服务。
3.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功能模块
(1) 培训与管理模块
培训与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它负责对整个移动培训活动的管理, 还提供了学习资源查询等功能。它强调以培训者为中心, 支持培训者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学习者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扮演系统使用者、学习者、学习协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习评价者五种角色。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子功能模块。注册信息模块:学习者查看和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 包括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学习课程等;系统帮助模块:学习者空间的使用说明;查看教务管理信息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查看教务信息, 还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送的短信息或电子邮件了解最新教务动态;学习者选课模块:实现随时随地选课、查询选课结果, 还可以通过短信息或电子邮件接收所选课程的相关信息;移动直播学习模块:能够实时直播专家讲座等课程资源;答疑室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动答疑系统寻找答案, 也可以实时与教师交互。
(2) 培训评价模块
由于移动学习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培训评价模块成为本系统的特色模块之一。它提供了学习者自评、教师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采用了当前国际课程评价领域新提出的量规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法, 提供了培训学生档案袋、培训课题档案袋、培训评价量规、培训社区积分等多种评价工具, 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3) 协作交流模块
培训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离不开各种交流工具。师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设备条件, 选择手机、P D A等多种不同的交流工具, 进行在线或离线的交流与合作。
(4) 文档上传与展示模块
该模块用于支持文档的上传与展示。授课教师可以上传教育技术培训内容、课件、培训目的和要求等。
(5) 在线帮助模块
在线帮助模块提供“系统使用指南”和“学习培训指导”两个子模块,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 “学习培训指导”是为解答学习者在培训和学习活动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而设置的。
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内涵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旨在为研究者拓展研究视域, 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设新的培训环境和新的培训思路, 让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交流讨论,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腾.移动学习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2]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12) .
[3]沈娅芳, 丁革建.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 2007, (4) .
[4]安宁.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 2006, (1) .
[5]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7) .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 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 2014 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 CSSCI 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 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 96 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 96 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 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 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 NETS.T 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 IT 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 ICT 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 ICT 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 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12]赵俊,闫寒冰,祝智庭.让标准照进现实——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相关标准实施的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51-59.
[13]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在我的意识深层有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我对其意义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它是创新教育的起步,也是积极的行动。它注重将技术融于课程,融于教育活动中。注重的是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在培训过程中强调并体现师生互动、学员交流合作、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参与意识及创新合作意识。我学会了设计单元计划、制作主题资源网站、使用freemind等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等。以前我对网页制作的知识一无所知,现在可以独立制作简单的网页了。
通过单元计划的设计,框架问题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设计,我感受了什么是教育技术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亲身实践了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评价,我们通过设计评价量表,体会到评价的重要性,这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问题之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创新的焦点,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初步掌握了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把所设计的评价量规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并不断地改进。
我认识到单元计划中的教学设计要站在一个高度上。作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要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不断修改和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学习,我明确了如何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单元主题备课,如何设计思维导图,打造主题单元学习网站,如何开展主题单元研究性学习,如何利用评价量规来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
教育技术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在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郝智云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这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培训。本次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在培训中,我们从“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班级交流讨论、集中答疑——交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细化学习任务,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闯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2012年8月8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市上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学习,我对现代教育技术背景的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有进一步的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在五天的培训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和学员之间的交流研讨让我难忘。可以说,无论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是在信息技术操作上,我都收益颇丰,受益匪浅。
通过老师对各模块的深入剖析,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新的想法。即把教育技术当作手段,把思想和观念转变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上来,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而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中的一个,或者说是实现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以提高教育技术使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技术是为教学而服务,它不仅局限在音像、多媒体技术上,还应充分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视教育过程的研究与开发,重视教学设计和评价。通过培训,我们能在给定的教学环境下,针对给定的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完成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合理选择和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能应用教育评价有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能。另外,老师还交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小软件,如试卷编辑软件、抓图工具、格式加工厂等,这对我们的教学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学习原理,校本培训策略
1.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当前, 教育技术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全面开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培训都在自行探索, 培训方式各有不同, 培训质量和效果也参差不齐。我们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 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培训的实践来看, 仍存在不少问题。
1.1 培训模式落后、单一, 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培训模式还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 忽视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的互动, 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 没有设计教学互动环节使受训教师广泛参与, 造成受训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并提高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标也不够明确, 往往只是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 或者干脆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教师培训模式。
1.2 培训课程内容多, 培训时间短, 培训效率不高。
由于培训课程内容多, 培训时间短, 导致受训教师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更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培训效率不高。
1.3 培训缺乏针对性。
高职教师学科差异性明显, 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 还有许多教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而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培训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没有从高职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 缺乏系统的有针对的培训课程设计。这样进行的培训也就只能是无的放矢, 达不到培训目的。
1.4 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培训中的评价主要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 评价手段单一, 较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 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忽视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 导致培训大多流于形式, 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以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尤其应重视培训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这是影响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优势和不足之处, 单纯地应用一种模式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 构建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校本培训策略, 更有效地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高职教师在知识构建、协作学习和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2. 混合学习原理
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 (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 是人们对网络学习 (e-Learning) 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 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 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 (Face-to-Face) 教学和在线 (Online) 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 使二者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讲, 混合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吸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将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 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 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 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 目的是提高教学绩效。
3.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设计
3.1 培训对象分析
在确定培训内容之前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分析, 以便确定更加符合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 对象全部为高职教师, 共发放问卷50份, 有效问卷45份。从问卷了解到, 有近50% (22人) 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一般, 只有约15% (5人) 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较有信心。 (见表1)
3.2 培训内容及其方式的确定
为了调动培训者学习的积极性, 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培训者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相符合。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对一些基础办公培训内容较熟悉 (如word、PPT) , 因此不想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进行培训。而对Excel、Photoshop、Audition、Flash等难度稍大的培训内容较想学习。同时许多受训者对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也很感兴趣, 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 (见图1)
在培训方式方面, 在70%的教师选择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方式, 有25%的教师选择全面授的形式, 只有5%的教师愿意采用全部在线学习的形式。 (见图2)
根据上面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 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 我们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进行了设置, 如表2所示。
3.3 培训评价的设计
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行评价, 是保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为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 以便不断增强培训效果。我们的评价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主要利用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性评价可判断学员的学习结果, 为我们提供观察他们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 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表现性评价本身就是知识和技能整合、扩展及应用的过程, 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后, 我们要求每位受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提交一件作品, 作品必须把所培训的主要知识融合在里面, 比如受训教师提交一个多媒体PPT课件, 就要求有自己处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内容。二是学习结果的评价。除了要求学生提交一件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了解培训的效果外, 我们还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评价。访谈可以采用QQ、E-mail和面对面的形式。我们可通过访谈这种形式了解培训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培训方式的科学性、教师的培训能力、培训态度及其他方面的意见。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 利用混合学习原理的优势, 通过对高职教师的调查, 设计出比较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并且为了增强培训效果, 设计了相对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对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 培训方案的实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主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詹泽慧, 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2) :1-5.
[2]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1-6.
[3]何克抗.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5-10.
[4]唐进.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3) :126-129.
[5]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7) :62-65.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让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信息技术培训和各种计算机培训等同了。
2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也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
3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其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4受训教师动力不足。目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并非真正完全来自于他们的工作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人是迫于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一纸证书而参加培训,因而受训教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培训是上级安排的,只要按时参加学习就可以,所以在培训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立,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5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认识有偏差。大多数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只重视物化技术,对智能技术不屑一顾,只关注计算机操作技术,不关注教学设计;只关注现代媒体技术,不关注传统媒体技术,使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变成了单纯的计算机培训。6在培训模式上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为了取得“多快好省”的培训效果,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进而影响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正本清源,提高认识,增强各级领导和受训教师的意识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成为培训的主线,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区别于其他培训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使各级领导和受训教师对教育技术以及培训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目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具体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达到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使教师掌握以教学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的、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并且学以致用,能够针对具体的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教学实践,核心是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视物化技术,轻视智能技术的现状。
同时对学校各级领导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认同培训理念,认识到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从而在校内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只关注物化形态的技术向关注物化形态技术与智能形态技术并重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更深层次。
2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讲教师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3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要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依据外部的社会需求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以学为中心,在做中学,有效进行案例分析、反思性活动和行动研究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培训内容也有一定应变性,培训方式丰富多样,组织上也有可靠的保证,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所以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4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在学校内要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设立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整合多种培训组织形式,由学校自己建立师资培训小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管理和组织整个培训工作,包括对于培训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学校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合作,邀请培训机构有关人员给学校提供实时或定期的支持和服务,也可以向培训机构提供培训信息,传达学校的需要,然后由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并到学校进行实地培训。在优秀课、公开课等课程评价机制上要与教育技术能力挂钩,使受训教师真正感受到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长期的良性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高级培训】推荐阅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言07-27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题库二07-16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心得10-12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0-19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感言12-14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汇报10-24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返岗实践总结12-23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结业测试题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