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2025-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推荐7篇)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1

目的:用于人对血清HIV抗体检测,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监测血液筛查。同时规范本检测点抗体快速检测的方法。保证检测质量和工作有序进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艾滋病检测点筛查实验室、检测方法

8.1撕开HIV1+2检测板包装袋,取出检测板水平放置于实验台。8.2在S加样孔中滴2——3滴血清或血浆,不再加稀释液。8.3在15——30分钟内观察结果,超时需重新检测。

9、检测结果判断

9.1阳性:出现质控线和任意一条或两反应线均为阳性。9.2阴性:仅在质控区出现一条红线,则实验结果为阴性。9.3无效:无质控红线,或只有反应线,检测无效。须重新检测。样品同时标记编号及姓名保存,准确记录信息。质量控制

13.3检测样品不得溶血、混浊、污染。不符合优良标本应重新采样。13.4试剂如带质控品,起用前按要求做阳性、阴性质控对照,并做质控记录。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2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快速检测,系统评价

目前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美国研究人员分析2003年全美国估计有1 039 000~1 185 000例HIV病毒携带者,其中25%的病毒携带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1]。目前的研究显示很多新近感染病例是被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所传染的[2],因此艾滋病快速准确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最常用的方法为免疫层析法,该方法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可单份检测,报告结果快(可在滴加血清样品后3~30 min观察到结果)。该检测方法是以胶体金或硒为标记物,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采用层析形式进行固相免疫测定的技术为原理制备的。目前以该原理制备的HIV快速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采用寻证医学的方法对快速检测试验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快速检测HIV抗体诊断性试验,原文献可提取四个表资料。

1.1.2 研究对象

献血者、服刑人员、高危人群(吸毒或男性同性恋者)、临床上怀疑HIV感染者,无年龄、性别、种族的限制。

1.1.3 诊断试验方法

酶免法、Western印记。

1.1.4 测量指标

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度(SPE)、合并阳性似然比(+LR)、合并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及合并SROC曲线下面积。

1.2 文献检索

以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Ab;rapid test;immunochromatography;sensitivity;specificity;diagnosis,et al检索Medline(1966~2010.12)、EMBASE(1974~2010.12)。以“HIV、艾滋病、敏感度异度、特异度、快速检测、诊断等”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12)。检索策略参考《The Bayes Library of Diagnostic Studies and Reviews》制定的标准,检索词分目标疾病和诊断准确性指标两大部分,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检索策略通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如有不一致,与第三者讨论解决。提取资料包括:作者、年代、试验方法、确诊标准、纳入样本数、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四个表资料等。

1.4 质量评价

根据QUADASA[3]条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每个研究逐条按“是”、“否”、“不清楚”评价并采取双人平行评价的方法,并据此绘制质量评价百分条图。

1.5 统计学分析

阅读文献、整理数据,对数据进行定量合成。统计学异质性采用Q统计量的I2检验来分析,双侧I2<50%认为各研究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数据合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认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同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的来源,如果异质性来源于统计学,此时数据合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异质性来源于临床或方法学,此时对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用Meta-Di Sc软件绘制SROC曲线,并分别计算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试验比值比及SROC曲线下面积。

注:WB:Western blot assay;EIA:enzyme immunoassay·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文献6 137篇。阅读文题及摘要6 100篇,初步纳入文献37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未达到纳入标准的文献23篇。最终纳入14个研究[4,5,6,7,8,9,10,11,12,13,14],共11 137例受试者(附表)。发表时间为1999~2009年。

2.2 各独立研究结果的异质性检验

纳入研究的14篇文献采用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分别以快速检测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诊断优势比(DOR)为效应指标,I2统计量分别为:47.9%,88.1%,86.6%,69.1%,30.6%。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I2>50%,认为各独立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合并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余各项指标I2<50%,认为各项独立研究结果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合并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对于QUADASA中的标准如果入选文献中明确满足(是)为2分,不清楚为1分,未提及或不满足者(否)为0分,并以百分数计算(0~100%)。QUADASA中的11条标准,入选的14篇文献的平均得分为62.6%(图1)。对每一篇文献的质量评价采取双人平行评价的方法。

2.4 数据定量合成

根据统计学异质性分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快速检测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以及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100%(95%CI 99%~100%)(图2),99%(95%CI 99%~99%)(图3),118.40(95%CI 60.27~232.57),0.01(95%CI 0.00~0.04),16 398.26(95%CI 6 617.73-40 633.71)和0.9991(图4)。

2.5 发表性偏倚的识别

Begg法检测发表偏倚,分别以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对数(log SE;log SP)为纵坐标,以log SE;log SP的标准误Selog SE;Selog SP为横作标绘制漏斗图,图中各点沿中间水平线均匀分布,且均位于预计95%置信区间内,结果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我国AIDS也呈加速流行的趋势[18]。当前对HIV感染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HIV极高的突变率等原因又使研制HIV有效疫苗极为困难,所以目前防治的主要手段还是以预防为主,普及HIV抗原抗体检测,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控制其传播。因此HIV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技术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9],目前已有P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Determine、斑点印迹(dot immunoassy)等简便快速方法,但关于上述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结果在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关于HIV快速检测诊断试验的研究,共纳入11 137例受试者。根据QUADASA提出的11条标准对入选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4篇文献的平均得分为62.6%。研究结果显示,HIV快速检测诊断试验的敏感度为100%,其漏诊率0;特异度为99%,误诊率为1%,即100个快速检测法诊断为HIV感染者中可能有1个患者没有感染而是被误诊的。合并阳性似然比为118.04,快速法检测HIV抗体阳性时,其疑似病例为感染者的可能性很大,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1,提示快速法检测HIV抗体阴性时,基本可以排除疑似病例为HIV感染者的可能性;诊断试验优势比为16 398.26及SROC曲线下面积为0.98,表明其诊断效能非常高。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3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IV抗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076-02

The impact factor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detection of HIV antibodies

BI Xiuxin

International Travel Health Care Center of Dandong in Liaoning Province, Dandong 1180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sis of all relevant factors in pre-test, during test and post-test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detection of HIV antibodie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impact factors on the results, in order to find a solution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to ensur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test results.

[Key words] ELISA; HIV antibody; Impact factors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因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成为HIV抗体初筛实验的常用方法。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正确的操作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由于ELISA法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可造成HIV抗体结果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全面质量控制,保证其结果的准确可靠。笔者从事多年的HIV抗体检测工作,现将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检测前

1.1 试剂

1.1.1 试剂的选择 优质的HIV抗体试剂是结果质量的基础。试剂要从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稳定性、简便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全面的评价并选择好的试剂,根据实验室要求选择灵敏度高(精密度高,CV值<15%)、特异性好的试剂。试剂的选择很关键,通过厂家了解试剂包被物的组成,如原料来源(基因组成或合成多肽)、片段组成(按比例组成或化合组成)、片段长短等来判断抗原、抗体包被的完整性和特异性。根据试剂批号检定报告了解其质量水平和试剂的优劣,还可以室间质评报告中对试剂的评价结果来客观评价、选择适合实验室的试剂。要选择和订购长效批号的试剂,避免试剂批号改变而重新建立质量控制体系[1]。

1.1.2 试剂的储存 试剂应储存在2~8℃冰箱中,力求温度恒定,并防止阳光照射。试剂盒中有3个主要的试剂,即免疫吸附剂、酶结合物和底物。酶结合物具有生物活性,保存不当,极易失活;底物容易被氧化,产生颜色。因此,必须加强试剂的储存管理,防止试剂失活和氧化。

1.2 标本

血清是最常用的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标本的质量也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标本的干扰物质容易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干扰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干扰:细菌污染、溶血、凝固不全、反复冻融和标本相互污染等;标本放置4℃冰箱冷藏一般不超过5 d,如果保存过久,其中的蛋白质可能发生聚合,可使本底加深;冻结的标本要融化后充分混匀,为防止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轻轻混匀,避免产生气泡;浑浊或有沉淀的样本应先离心澄清后再检测;防止反复冻融,引起效价降低。内源性干扰:一般包括类风湿因子、补体、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异嗜性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等,避免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①标本溶血时释放大量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增加了非特异显色,干扰测定结果[2];②标本被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③血清标本应充分离心,否则可因凝固不全、纤维蛋白原非特异吸附于微孔内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仪器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会用到移液器、水浴箱或恒温箱、洗板机、酶标仪等。移液器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工具,要求比较高,必须定期对加样器进行维护和校准[3]。每次加样需更换吸嘴,以免交叉污染。水浴箱温度要准确恒定;洗板机要定期维护,检测残液量。

2 检测中

2.1 加样

在HIV抗体检测中加样3次,即加标本、加酶结合物、加底物。加样时要将所加物加入板孔底部,避免加在孔壁外部,产生气泡,吸取样品速度要均匀,保证加样量准确;加完样品要在微量振荡器上震荡1min以保证混合均匀。

2.2 温育的时间和温度

要力求保证温育的时间和温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属于固相免疫测定,抗原、抗体的结合只在固相的表面发生,样品中的抗体并不是都有均等的机会与固相的抗原结合,而是最贴近孔壁的一层溶液中的直接与抗原接触,是一个逐渐平衡的过程,因此需要经过扩散才能达到反应的终点,要保证足够的温育时间,才能使产物生成达到顶峰,有的实验室为加快速度,提高反应温度,但盲目提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2.3 温育的方式

常采用温箱法、微波辐射法和水浴法。其中水浴法能较好地解决因受热不均衡所致周围孔与中央孔结果的吸光度差异(即边缘效应),可将ELISA板置于水浴箱中。无论温育还是水浴,反应板不可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尽快达到平衡,反应板要贴近水面,温育时要防止挥发或水珠溅入影响结果。

2.4 洗涤

洗涤虽然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也影响实验的成败。洗涤的目的是分离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通过洗涤来实现清除残留在板孔中的没能与固相抗原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洗液的配制要按照要求,太浓会解离包被在固相的抗原,过低削弱洗涤效果。可以说洗涤是HIV抗体ELISA法检测的最主要的技术,操作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洗涤,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洗涤包括仪器自动洗涤和手工洗涤。仪器洗涤要注意定期检测残余量,检测吸液针和注液针是否堵塞,及时更换洗液和废液,防止时间过长引起细菌污染和废液倒流;手工洗涤包括有浸泡式和流水冲洗式两种。手工洗板要注意孔间的交叉污染和洗涤间隔时间。

2.5 显色与比色

显色是ELISA法中最后一步温育反应,反应时间和温度仍是影响显色的因素。TMB受光照影响不大,但OPD底物受光照会自行变色,因此,显色反应应避光进行。显色的温度和时间要力求准确充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色,防止时间过长会褪色。比色时应尽量选用双波长进行比色,这样可以排除干扰,比色前要用吸水纸拭干板底附着的液体,防止孔内产生气泡,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3 质量控制

3.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IQC)

室内质量控制程序,每次或每天之间不可能没有误差,决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临床上不造成误诊和漏诊为准,选择一个弱阳性的室内质量控制品,其S/CO值应该为2~4之间。利用L-J质量控制图,认真分析每次的失控的原因,要解决失控,必须分析造成失控是随机的还是系统的很重要,随机误差表现离散度增大,而系统误差逐渐产生,如漂移或者倾向性,如果是系统误差,再对系统误差进行分析。实验室每月、每一季度要对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当月的均值、变异系数等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2 外部质量控制

积极参加室间质评能力验证活动,通过室间质评和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或校准能力的活动,判断和监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有效消除偏差,对分析结果起到校准和复核作用。有效地实施能力验证,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来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能力。

3.3 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关键的技术岗位人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员培训,对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4]。

[参考文献]

[1] 于振喜,李连洁. 用ELISA法检测HIV抗体时如何避免“花板”[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56.

[2] 陈云钰. ELISA法检测HIV抗体需注意的影响因素[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6):1564-1565.

[3]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S].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1-5.

[4] 张斌. 实验室管理、认可与运作[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62-164.

(收稿日期:2011-11-18)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4

为营造整洁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障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检测过程中人身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出入本初筛实验室

2、工作人员从事本实验室工作前必须经过严格培训,熟悉本实验室规章制度,获得上岗证后才能正式工作。

3、进入实验室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带手套、做好隔离、安全防护措施,出实验室前要脱掉手套、洗手,及时把工作服脱下,放入实验室。

4、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试验的各项原始记录,务必准确按时地发出阴性报告。遇筛查阳性时应送市CDC进行确认实验。

5、保持实验室清洁,严禁带手套触摸门把手。

6、实验完毕后必须对实验区域进行必要的清洁处理。废弃物处理应严格按照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7、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时应检查水、电等设施,严格执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

8、要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某些检验对象和阳性结果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以免对本人及家属产生不利影响。

9、实验室内严禁吸烟或饮食,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和自身健康;应注意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

1、检测人员上岗前应接受相关的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培训。

2、为检测人员提供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帽子。

3、检测人员工作前应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4、避免在检测样本时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5、出现手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及其他不适于检测工作的情况,应暂停工作。

6、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工作服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换上新手套。

7、避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头发和清洁工作区域。

8、禁止手套清洗或消毒后再次使用,因为使用表面活性剂清洗可使手套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消毒剂可以引起手套的破损。

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HIV检测实验室职业暴露是指检验工作人员在从事检测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利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1、如发生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用70%乙醇或其它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侵泡,如70%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

3、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

4、在暴露后的0周、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及六个月时抽血进行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

5、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四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连续使用28天。

发生上述事件后,通常应遵循三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

实验台消毒制度

1、实验台消毒措施必须符合艾滋病实验室的通用生物安全要求。

2、台面的清洁消毒,保持清洁、湿式打扫。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禁用干抹干扫。下班前用次氯酸钠(含有效氯2000mg/L)或70%乙醇抹擦一次。也可用紫外线消毒。

3、如标本外溢滴落与台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5000mg/L次氯酸钠或乙醇洒与污染的台面,并使消毒液侵过表面,保持30~60分钟后再擦拭。

4、每次实验后,用0.5%的次氯酸钠或75%的酒精常规消毒工作台。

5、将用过的检测试剂条,置于废弃缸中用1%的次氯酸钠侵泡。

废弃物处理制度

从艾滋病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培养物和其它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闭防漏容器中,用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或废弃。

1、物理消毒方法:压力蒸汽消毒,121℃,保持15~20分钟;

2、化学消毒方法:用0.5%次氯酸钠或75%的酒精消毒,保持10~30分钟;

3、用过的检测试剂条,置于废弃缸中用1%的次氯酸钠侵泡。

4、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

5、污染的台面:2000mg/L次氯酸钠或75%乙醇。

HIV快速检测操作程序

1、样品要求唯一编号,实验前仔细核对和检查。在有两人以上检测的情况下,避免错位。

2、检测点环境温湿度,应在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要求的范围内,试剂和样品应按要求存放,并做好记录。

3、检查是否有足够的试剂库存,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禁止使用过期试剂。

4、每批次实验如果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应做好记录,并对不同批次的试剂进行质控。

5、准备好试验区域,摆放必要器具。

6、记录样品编码、姓名、试剂名称及批号、操作者姓名等。

7、核对样品编号,试剂条标记,检测记录,防止错号、重号和漏号。

8、收集并集中摆放全部待检样品,包括外部质控品。

9、按照试剂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开始操作。

10、判定结果时,质控带必须出现反应,实验才能成立。如实验完成后未呈现质控带,本次实验结果无效,样品须重检。

11、每个检测日,做一次外部质控品。下列情况下,需加做外部质控品:更换检测人员时;更换不同试剂批号时;更换不同试剂包装时;更换不同厂家试剂时。

12、判读实验结果时,应保证判读地点光线充足。对难以判读的条带,建议有2人判读。

13、复核样品编号并填写试验结果。

14、清洁并处理实验废弃物。

15、向负责人报告检测结果。HIV快速检测方法

1、上海复星试剂检测方法和步骤 方法:胶体金法

步骤:1.从铝箔袋中取出测试条,放于水平、干燥的平面上。

缓慢滴加10ul待检血清标本或20ul全血标本于样品孔中,然后滴加3滴样品稀释液。5-20分钟内判断结果,超过20分钟观察无效。

2.质量控制

在结果窗口的C处,将出现一条紫色条带,称为质控带。此条带的出现说明试剂正常,若没有出现则测试失效。

3.结果判断

在结果窗口中只出现一个质控带C,而测试带1、2未出现时,判断为阴性结果。

2、广州万孚试剂检测方法和步骤

方法:胶体金法

步骤:1.沿铝箔袋切口部位撕开,取出测试卡平方于台面上,并做好标记。

2.用吸管吸取血清、血浆样本然后垂直加入3~4滴(约80ul)于加样孔中,若样本粘稠不易爬出,可滴加1滴稀释液;若为全血样本,则用吸管吸取全血,垂直加入2滴(约50ul)于加样孔中,同时滴加1~2滴稀释液。

3.10~15分钟观察显示结果;30分钟后显示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结果判断

阳性:两条红色反应线,即在检测区(T)及质控区(C)各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

阴性:一条红色反应线,即仅在质控区(C)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

无效:质控区(C)无红色反应线出现,检测无效,建议此时用新测试卡重新测试。

HIV快速检测操作流程

HIV病毒抗体快速检测Sop文件

目录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抗HIV筛查检测 (血站或中心血库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要求, 无跟踪病患记录1) , 共92 255份血液标本, 其中男性49 821例, 女性42 434例, 其中住院部送检35 879例, 门诊送检56 376例, 年龄0~102岁 (具体病例数、职业、病因、病理诊断依据等与研究结果相关性弱, 且具体情况无法获得并公布) 。

1.2 试剂与仪器

初筛试剂为北京万泰试剂公司HIV (1+2) ELISA双抗原夹心法试剂盒, 复检试剂为珠海丽珠试剂公司和北京金豪试剂公司HIV (1+2) ELISA双抗原夹心法试剂盒,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洗板机采用深圳雷杜RT-3100全自动洗板机, 酶标仪采用倍肯公司Stat Fax2100全自动酶标仪, 复星NY/MMJ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由四川诺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抽取患者3 m L的静脉血, 经过离心, 分离血清。按照《全国HIV检测技术操作规范》严格进行, 采用北京万泰公司HIV (1+2) ELISA法进行初筛检测, 阴性反应者发HIV抗体阴性报告, 阳性反应者取原血清用原试剂在检测的同时, 加珠海丽珠或北京金豪HIV (1+2) ELISA双抗原夹心法试剂行重复检测, 呈一阴一阳反应或均呈阳性反应者, 送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抗体确认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法 (WB) 确证。将检测结果以患者年龄、性别、科室、共感染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标本同时检出2种或2种以上病原分别按共感染进行分类计算。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IV初筛及确认情况

92 255份病人血清检测结果中有37例HIV抗体初筛阳性, 确认阳性36例 (0.039%) , 不确定1例。其中2010年阳性率0.052% (14/270 50) , 2011年阳性率0.043% (13/300 53) , 2012年阳性率0.026% (9/351 52) , 见表1。

2.2 HIV确证阳性患者科室和性别分布

2010—2012年检测出并已确认的HIV阳性病例中包括男性33例、女性3例。男、女检出率分别为0.066%、0.007%。见表2。性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6例确证阳性患者所在科室分布在神经内外科、皮肤科、消化科、耳鼻喉科、骨科、呼吸内科、普外科、妇产科、体检中心等16个科室。见表3。

注: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1.86, P>0.05)

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4, P<0.05)

注:各科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 P>0.05) 。

2.3 HIV确证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36份确证阳性病例中, 21~30岁患者12例, 31~40岁患者5例, 41~50岁患者9例, 51~60岁患者7例, 61岁以上患者3例。年龄检出率差异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 P<0.05) 。

2.4 抗HIV阳性患者的共感染情况

确认抗HIV阳性的36份标本中与HBs Ag、HCV、TP共感染的病例分别为1例、4例、12例, 共感染率分别为2.8%、11.1%和33.3%。

3 讨论

由表1可知, 患者接受抗-HIV检测逐年增加, 说明临床上对于抗-HIV检测越来越重视。患者前来就医进行输血、手术或有创检查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自愿接受包括HIV检测在内的输血前检查, 因此目前该院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逐年下降。但经过χ2检验, 年度间阳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目前艾滋病传播水平较为稳定, 无疫情爆发迹象。此外, 一些资料显示, 含有针对HLA抗原的抗体和患寄生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病毒患者以及经常输血的患者、孕妇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假阳性现象[1]。并在确证试验中, 出现抗体不确定的病例, 主要是WB带型出现P24血清质控带, 3个月后需复查。因此, 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不排除窗口期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漏检现象。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迅速, 核酸检测将得到重视, 因此有助于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可以考虑从辅助手段提升到主要诊断手段之一[2]。

由表2的HIV确证阳性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可知, 男性感染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在我国,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性别比例分布并不平衡, 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远远大于女性, 然而女性感染者人数近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07年10月底, 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比例为71.3%, 而女性占28.7%;在艾滋病患者中, 男性占60.6%, 女性占39.4%。虽然男性仍然是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主要人群, 但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的增加反映出女性感染者正在呈现出急剧上升趋势[3]。由此可见目前HIV病毒流行现状处于稳定态势。

由表3的科室分布情况来看, 神经内外科检出感染病例最多, 皮肤科、消化科、耳鼻喉科、骨科、呼吸内科次之。其余病例散在分布于普外科、妇产科、体检中心、口腔科、肾病科、心外科、中心ICU、肝胆胰脾科、烧伤科和急诊科。但是经卡方检验, 各科室间阳性患者数无显著性差异。因此, 对于艾滋病患者, 免疫缺陷可能攻击身体各个器官组织, 发病部位多不集中, 就医人群并发其他病症部位也就不同, 阳性患者广泛分布于各科室。由此可见, HIV检测工作不仅应加强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 同时要遍及各类人群广泛筛查, 避免漏检。

由表4上来看, 21~30岁与41~50岁阳性病例居多。与有关文献报告20~49岁年龄组是注射吸毒人群、有偿献血者和商业性行为等高危人群的主要构成者相一致[4], 这一群体在我国属于主要感染群体。

通过HIV共感染的调查中可以看出HIV合并TP的共感染数最多, 此现象与二者共同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着密切关系, 提示目前性传播仍然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应该及时对周围人群尤其是在青少年以及大学生当中进行广泛细致的宣传教育, 增强人们在性行为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HIV以及各类的性传播疾病的发生。HCV的合并感染与国外报道相符, 在美国和欧洲丙肝的合并感染发生率可以达到30%~33%, 并且在不同的人群中感染率也随之变化[5]。乙型肝炎也是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占人口比例的10%左右, 所以HBV合并HIV感染也存在一定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正常人群低于抗-HIV的临床检出率, 这说明来医院看病的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患者面临多种可能发生感染的因素, 如输血、手术、做有创性检查等等。另外, 某些HIV感染者在出现口腔破溃、皮肤病变等症状后自发来医院看病, STD门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这一群体的各种传染性疾病远高于正常人群。从该人群共感染情况可以推测, 吸毒与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两个主要诱因[6]。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HIV感染流行的形式不容乐观, 必须加大力度对群众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让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 并尊重艾滋病患者, 主动加入到防治宣传的工作中来。作为医务人员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职业暴露[7]。对于高危人群,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提供性服务场所的监管, 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要定期对其从业人员进行HIV的筛查, 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同时探索更为准确可信的检测方法, 避免窗口期的漏报。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性病乃至艾滋病疫情[8]。

摘要:目的 通过对住院及门诊患者抗HIV抗体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初步了解目前临床HIV感染情况以及阳性分布状况。方法 对该院92 25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ELISA方法进行抗HIV初筛检测, 初筛阳性者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 (WB) 确证。并对经确诊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2 255名经HIV初筛的患者中36例被确认为HIV阳性 (0.039%) 。其中男性33例 (91.7%) , 女性3例 (8.3%) 。阳性人群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 占33.3%。HIV合并感染TP、HCV、HBV例数分别为14例 (38.9%) 、4例 (11.1%) 、1例 (2.8%) 。年度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10年0.052%, 2011年0.043%, 2012年0.026%。结论 艾滋病感染日趋严重, 合并感染率高, 应根据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群体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预防。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应进一步深入开展HIV检测工作,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有效控制艾滋病更大范围的流行传播。

关键词:患者,ELISA,HIV初筛检测,合并感染

参考文献

[1]武志锋.某院患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 2011, 13 (4) :6-7.

[2]林国奎.不同人群HIV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2) :156-157.

[3]王佑春.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保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2-33.

[4]李海云, 曾祥丽.某市2007—201 1年无偿献血人群抗-H I V检测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3) :601-602.

[5]李林, 鲍作义, 隋洪帅, 等.我国部分地区HIV感染者HCV协同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2008, 14 (1) :9-11.

[6]王芳, 杨菁, 单桂秋, 等.72953名患者血液抗-HIV检测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2 (8) :674-675.

[7]昊立春, 王左, 罗皓, 等.住院肿瘤患者HIV检测结果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12) :2199-2200.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HIV感染者标记为新机制组, 其中男135例, 女85例, 年龄16~61岁, 平均 (36.27±4.3) 岁;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0例HIV感染者标记为旧机制组, 其中男140例, 女90例, 年龄18~62岁, 平均 (38.15±3.7)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均由本院告知并转介,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管理人员在1周内能电话联系或见面的病例。排除标准: (1) 危重、昏迷等无自主行为能力者; (2) 立即离开本市, 回家乡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外地病例。

1.2专业告知服务机制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机制的建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2.1目标完善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服务, 并实现其的有效利用, 将HIV感染病例的发现与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 提升告知服务的质量和病例管理功能, 促使新的HIV感染者对自身的感染情况和HIV传播途径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保证其能够自觉接受系统治疗、定期检查等医学服务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防止二代感染。

1.2.2运行条件 (1) 实行专业告知服务分片包干和分群包干制:根据本院专业告知员的所在科室和专业特点, 指定其包干某一特定科室和人群的专业告知服务, 同时建立递补机制, 不管哪一位专业告知员因故不能提供专业告知服务, 其他的专业告知员都能及时替补, 这样可提升专业告知服务的可行性和及时性, 保证专业告知服务的质量; (2) 组建专业告知服务队伍:专业告知员必须全部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管理专家脱产正规培训, 其后有定期的专业进修, 专业告知员的数量要随着医院的规模和服务专业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才能提升和保障专业告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 完善专业告知服务流程:根据医院、科室、感染者和专业告知员等各方面的特点, 制订可执行的具体的专业告知服务指引, 一方面要求各位专业告知员严格执行专业告知服务指引, 另一方面鼓励各位专业告知员及时总结专业告知服务经验, 对专业告知服务指引提出建议, 对其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这样专业告知服务才会有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4) 激励专业告知员的服务积极性:根据完成专业告知服务的及时性、被告知病例的满意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反馈的专业告知效果, 定期对专业告知员进行考核评价, 利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工作经费进行奖励; (5) 加强团队组织管理, 构建协调的告知服务模式:实现既分工又合作, 困难复杂个案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的专业告知服务模式, 充分体现团队协助精神。

1.2.3专业告知服务的步骤与内容 (1) HIV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告知:对血液标本经HIV抗体初筛检查后结果阳性的受检者提供的专业告知服务, 内容包括: (1) HIV抗体初筛检查结果阳性的意义; (2) 专业告知员与受检者的信任沟通; (3) HIV抗体确证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 (4) 受检者健康状况、相关艾滋病感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的了解; (5) 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初步讲解; (6) 精神情绪的安抚等。最后签发《筛查阳性结果告知书》, 与受检者约定HIV抗体确证检查结果告知时间, 督促医护人员留意受检者的情绪行为变化, 防止意外发生。 (2) HIV抗体确证检查结果告知:HIV抗体确证检查结果包含3种情况, (1) 阴性:受检者没有感染艾滋病或近期 (大约3个月) 感染还未能检测出来; (2) 阳性:受检者确实感染了艾滋病; (3) 不确定, 需要1个月后重复HIV抗体确证检查。最终结果只有阴性和阳性两种情况[5], 只有确实感染了艾滋病才需要进行HIV抗体确证阳性结果告知服务, 内容包括:HIV抗体确证阳性结果的意义;艾滋病病程、症状和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将自身感染状态告诉配偶、性伴侣和家人的重要性;艾滋病3种途径传播的预防方法;CD4细胞水平检测和必要时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有关检查治疗和关怀帮助的信息;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的精神情绪安抚;感染者以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最后签发《确证阳性结果告知书》,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该艾滋病感染病例, 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送该艾滋病感染病例个案随访表和转介感染者。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联系转介的感染者, 指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专职医生为感染者提供医学咨询、行为干预、免费的CD4淋巴细胞水平定期检测、免费的艾滋病抗病毒系统治疗、长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同时对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进行效果质量评估并反馈指导。

1.3 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效果评估方法分别选择本院专业告知服务机制建立前和建立后的艾滋病感染者,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管理人员通过以下10点内容 (6点或以上掌握为合格) 评估告知效果并动员艾滋病感染者接受CD4细胞水平检测, 其中包括: (1) 明白自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感染到发病有8~10年潜伏期, 期间无症状; (2) 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 认识日常可能造成血液传播的情况和预防方法; (4) 知道通过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方法预防由性行为传播艾滋病; (5) 了解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危险和减少吸毒危害的方法; (6) 了解有关母婴阻断方法和措施; (7) 了解接受长期规范治疗和服务对健康的影响; (8) 知道接受免费治疗和专业服务的标准和程序; (9) 知道将自身感染状态告诉配偶、性伴侣和家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0) 了解与自己密切接触的人感染风险和检测的必要性。

1.4评估指标评估两组告知合格率和CD4细胞水平检测率 (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感染者首次动员就能达到的CD4细胞水平检测率) 。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新机制组在告知合格率和CD4细胞水平检测率方面均明显高于旧机制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自从本院2011年1月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机制运行后, 对患者告知合格率明显提高, 原因在于专业告知员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培训, 能在大量的专业告知服务实践中总结经验, 熟能生巧。其他医生与之相比, 虽然有详细的告知工作指引, 但缺乏理论经验, 告知服务效果因此差异明显。CD4细胞水平检测率更是一个反映专业告知服务效果的客观指标, 只有告知服务效果好, 艾滋病感染者才愿意抽血作CD4细胞水平检测, 通过检测可对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客观评估, 艾滋病感染者才愿意接受免费治疗和关怀服务[6,7]。该机制运行一段时间后, 笔者发现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主要包括: (1) 要在告知服务中强化反歧视宣传, 避免艾滋病感染者由于担心受歧视而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拖延自身CD4细胞水平检测、拒绝告知配偶、性伴侣和家人, 耽误自身艾滋病相关的病程治疗和造成其他人的感染和病程延误[8,9]; (2) 要在告知服务中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 缓解艾滋病感染者紧张恐惧的情绪, 使他们自觉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配合检测、治疗和关怀服务[10]; (3) 要在告知服务中强化保密原则, 做到单独告知, 督促知情的医护人员严格保密, 向艾滋病感染者保证不对无关人员泄漏其隐私, 就算配偶及家人也建议由感染者自己告知, 保护艾滋病感染者个人隐私是告知服务成功的关键[11]; (4) 让告知服务在广大医护人员中常识化, 专业告知服务并不神秘, 服务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广大医护人员的大力支持。每年定期向广大医护人员提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5) 要让告知服务进一步专业化, 尊崇“以人为本”的原则, 告知服务效果的好坏受感染者的身份影响[12,13], 故本院已探讨培养针对孕产妇、男同性恋和老年人的专业告知员, 从感染者的实际角度出发, 提供贴身的专业告知服务; (6) 要让告知服务的管理专业化和常态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担负起管理责任, 及时评估各医疗机构的告知服务效果和质量, 及时反馈和指导, 提供更多告知服务技能的培训, 积极推广成功的专业告知服务经验[14,15]。

综上所述, 建立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告知效果和包括CD4细胞水平检测等后续服务水平, 使艾滋病感染者与医疗服务人员建立良好和谐的相处关系, 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 积极接受治疗和关怀服务是艾滋病防控和治疗工作良好的开端和有力的保障, 值得各医疗机构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机制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220例HIV感染者标记为新机制组,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230例HIV感染者标记为旧机制组, 比较分析两组在该机制建立运行前后阳性结果告知和CD4细胞水平检测等管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新机制组的告知合格率为82.73%, 高于旧机制组的45.65%, CD4细胞水平检测率为77.73%, 高于旧机制组的43.48%,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行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专业告知服务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告知效果和CD4细胞检测服务水平, 是艾滋病防控工作良好的开端和有力的保障, 值得各医疗机构推广。

hiv抗体快速检测程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聊城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建设情况

全市共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25个,其中疾控9个,血站/单采血浆站3个,综合医疗单位13个。

1.2 监测对象

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嫖客、男同性恋者、HIV阳性者的配偶(固定性伴)、非注射吸毒者、有偿供血(浆)者、输注血液(制品)者、婴幼儿(儿童)(0~13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入境体检者、出境体检者、临床可疑者、义务献血员、羁押人员、术前检查者、新兵体检者、职业暴露者、自愿检测者、孕产妇和其他。

1.3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数据库和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HIV筛查实验室检测情况

25家实验室1997~2008年共检测206 100人,检测出HIV/AIDS 46例,检出率为0.022%。其中,疾控机构检测12 109人,检出27例;综合医院检测54 454人,检出15例;采供血机构检测139 537人,检出4例。术前检测34 363人,检出1例;其他就诊者检测2 849人,检出11例;孕产期检查16 303人,检出1例;VCT 3 322人,检出6例;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1人,检出1例;无偿献血人员检测34 658人,检出4例;新兵体检2 336人,检出1例;在押人员13 237人,检出18例;其他人员检测11 346例,检出1例,专题调查外来媳妇检测13 401人,检出2例。受血(制品)前检测6 651人;性病门诊1 939人;婚前检测27人,娱乐场所人员体检11 835人;有偿供血(浆)人员检测43 830人,出入镜人员体检2人。各种样本来源检出的病例比例见图1。

2.2 检出的HIV/AIDS疫情分析

1998年4月本市检测出第1例感染者,截止2008年全市共报告HIV/AIDS 46例,其中,报告AIDS患者3例、感染者43例,AIDS已死亡3例,HIV死亡7例。

2.2.1 历年检出情况

1998年1例,1999年2例,2002年1例,2004年6例,2005年5例,2006年4例,2007年8例,2008年19例,2000、2001和2003年未检出。见图2。

2.2.2 地区分布情况

本市23例,本省外市2例,外省21例。外市包括济南1例,泰安1例;外省包括四川16例、广东2例、黑龙江1例、新疆1例、陕西1例,四川16例均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在押人员。

2.2.3 人群分布

46例AIDS/HIV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5岁,年龄分布在20~40岁者占97.5%。农民32例,公共场所服务人员4例,工人3例,商业服务者1例,干部职员1例,家政、家务及待业1例,学生1例,民工1例,其他1例,不详1例。

2.2.4 传播途径

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12例,异性性传播16例,男性同性性传播5例,采血(浆)4例,输血(血制品)1例,其他1例,不详7例。见图3。

3 讨论

检测资料显示,本市1998年初次检测出1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2年从当地居民中检测出首例经性途径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5年检测出首例配偶间经性途径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6年从女性性工作者中首次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7年检测出首例男性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病例,2007年首次从孕产妇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2007年首次从新兵入伍体检者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8年发现第1例经母婴途径传播的艾滋病病例。

HIV/AIDS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报告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以中青年、农民为主,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2008年经性传播累计已达46.00%,这一比例高于全国(24.01%)而低于山东省(50.00%)。同时,本市男性传播为11.00%,高于全国(2.06%)和山东省(9.50%),本市男性行为人群比较活跃,致使最近几年本市男性传播有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与2005年山东省的调查相一致[2]。在押人员中开展HIV检测意义重大,自2005年开展在押人员检测以来,共检出18例在押人员,占疫情总数的42.00%,表明将在押人员的HIV抗体检测作为常规检测的必要性[3]。VCT逐渐发挥其作用,有高危行为的检测咨询人数逐年上升,检出的病例数也呈上升趋势,至2008年已累计检出6例感染者。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术前检查、孕产期)发现病例数逐年增多,占各类样本来源总数的29.00%,表明将HIV抗体检测纳入临床常规检查是及早发现HIV感染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无偿献血人员一般是青壮年,其中隐含着部分高危人群(嫖客、男性),因此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检测是保障血液安全的基本保障。有资料显示已知晓的比未知晓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二代传播的比例将降低2/3,这样将有效控制二代的传播。

综上所述,本市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应抓住有利时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4],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和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健全实验室网络,加大监测力度,阻断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邢玉兰.我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与实验室认可[J].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通讯测,2006,1(1):27-28.

[2]廖玫珍,刘学真,傅继华,等.山东省男性同性恋者综合性行为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268-270.

[3]卫生部,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印发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方案的通知[S].卫疾控发366号,2005.

上一篇:区党建工作总结多篇下一篇:卫生院民主评议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