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精选9篇)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1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种类多、数量大的数据和报表,手工处理的教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网络以快捷的信息提供方式与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为适应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各种灵活多种的学习形式的需求,使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了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集成,实践证明,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2、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提供办公效率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公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办学层次出现了多元化,由一地办学发展到多地多点办学,同时进一步推行全面学分制,这些变化使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复杂度,按传统的管理模式,只靠有限的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进行高效管理。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因为它能够将教务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进行查询、统计同时进行管理,减轻了教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供了工作效率。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事务繁杂、环节、工作量大,没有科学的手段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无法保障教学秩序的,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师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几乎涉及到教与学的所有方面,其基本信息更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且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必须按一定规范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信息化有助于这一管理

过程成功实现,通过完善管理信息化制度,可以规范管理,保障教学效果,提供管理效率,有效提供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教务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在教学模式、办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高校功能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变化。教务管理系统能让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教务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它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务管理信息建设的基础。教务管理系统能够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也能促使教学信息的采集做到科学性和标准性。一般来说,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后,教学数据能够共享,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加强,部门之间工作规范,职责明确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合作,改善相互关系;课务管理规范,减少各种冲突的产生;学生信息的查询更加方便、及时和规范;学生成绩规范合理,增加了严密性和严肃性;学生学籍管理清楚规范,信息准确及时。可以说,应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是教务管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为学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专业不断分化,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准确度要求很高、非常繁重的工作,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面临严峻的问题。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准确、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增加,师生人数日益增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所要处理的事务和数据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靠数量有限的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已经无法进行准确、高效的管理,只有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该问题。

2、教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需要

日常教务工作涉及到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大量信息,依靠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安排等,任务相当繁重,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因此,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保存到数据库系统中,利用校园网、信息交换、网络资源共享等技术,教务员和全体师生在任何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权限进行数据访问,使教务管理工作更为方便、准确、高效,从而提升教务管理工作水平。

3、教务处与教学单位、行政单位动态合作的需要

在原有的学年制情况下,教学运行所依赖的计划环节是相对固定的,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相对静止状态,随着学校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务管理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变得复杂,各类教务管理信息频繁产生、流动,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原有的教务管理模式,师生之间的教务信息交换、反馈与处理必须经过繁琐的人工传递,难以进行实时监控与处理,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玩过媒体的灵活性、即时性、动态交互性等特点,可以更加贴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成为教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心。

4、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降低的需要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需要耐心和责任心的工作,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多变,教务员要处理的事务更加繁琐,而且每个细节都涉及到师生的切身利益,不得出现丝毫差错,入欧能够将一些繁琐、复杂的收集、整理、统计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必将大大提供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差错。

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教务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学生的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和其它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培养全过程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为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教育管理系统的进一步的应用和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逐步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最尖锐的问题就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的问题。其主要的表现有

以下一些:

1、原有的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随着全国性的教育管理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这些信息的价值和作将难以得到体现和发挥,有的甚至会成为信息垃圾。

2、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差,缺少可扩充性和开放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系统的灵活性要求很高,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有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因此,造成了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3、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教务管理系统开发者很多,有专业的软件公司人员,也有在高校教务工作的管理者;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单机版的教务管理系统,也有基于Internet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平台的水平高低不齐,但是能真正适合高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并且智能化的可扩充性的教务系统并不多见。

4、适合网上应用的管理系统较少。目前大多数管理系统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如办公网、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上应用的管理系统。

5、缺乏一套完整的网上信息交换规范。通过网络实现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一套完整的网上信息交换规范,由于缺乏这样的一个规范,已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部门间的网上信息交流。

6、缺乏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发展速度很快,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高。由于缺乏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造成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

7、教学管理信息的信息化含量和程度不高。在教学管理的组织上,网络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行政管理手段上,网络化、智能化还远未普及,管理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都应用自行开发或主管部门颁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排课、考试、成绩、学生基本信息等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方

面,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和废弃和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以上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信息资源互相分割、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的状况就不可能改变,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就不可能实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具体的办法有以下一些:

1、充分认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和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解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管理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的需要和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它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制、生产、检测、使用和技术服务等项活动的技术依据。各高校对现有管理信息工作要进行检查,对正在使用、未采用《标准》的管理软件,要根据《标准》进行改造;对新开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实行软件审核准入制度,逐步完成教育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的标准化,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3、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楷的必然要求。随着当前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文档、表格处理和数据管理,利用校园网收发电子邮件、发布公文信息、进行文件传输与共享等工作。实现教学管理人信息化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六、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人员之间的通力协作与财力的支援,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进入正常运行,但是系统的建立只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第一步,为了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转,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领导,更新观念

教务管理信息化涉及学校教务管理各个部门,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加以重视并支持,并且要大力宣传学习计算机新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肯定教务管理信息化在教务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2、加强分工,明确职责

这一庞大的信息化工程涉及面广,信息系统的建设也需不断完善,要使整个系统能正常高效地运转,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日常管理、数据维护、系统更新等需要专人负责,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3、规范管理,建立制度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规范、严密、科学的工程,在使用信息系统时也需要有配套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4、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随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据量也随之飞速增长,原有的硬件设置将会制约其发展进程,因此,需要改善配套硬件设施,不断提高运行效率。

5、重视安全,注意保护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2

高职院校信息化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来说, 信息化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以教学为本, 教学质量是高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一。本文根据不同使用环境, 采用C/S和B/S混合模式开发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教务子系统。

2 C/S和B/S模式结合的优势

C/S (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 模式又称C/S结构, 是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成长起来的一种模式, 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一种。C/S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 第一层在客户机上安装了客户机应用程序, 主要是显示界面、与用户进行交互;第二层在服务器上安装服务器管理程序, 主要负责进行数据处理, 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且服务器所进行的工作对客户应用程序完全透明。

C/S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 C/S模式将应用与服务分离, 系统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 (2) C/S模式配备的是点对点的结构模式, 适用于局域网, 有可靠的安全性; (3) 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端的直接连接, 没有中间环节, 因此响应速度快, 适用于大量数据输入输出操作。

B/S (Browser/Server) 模式, 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是一种从传统的两层C/S模式发展起来的新的网络结构模式, 其本质是三层结构的C/S模式以Web技术为基础, 将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细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从而变成3层结构。B/S模式主要优点: (1) 系统开发、维护、升级方便。每当服务器应用程序升级时, 只要在服务器上升级服务应用程序即可, 用户计算机上的浏览器软件不需要修改, 系统开发和升级维护方便; (2) B/S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在B/S模式下, 用户通过通用的浏览器进行访问, 系统开放性好; (3) B/S模式的结构易于扩展, 由于Web的平台无关性, B/S模式的结构可以任意扩展, 可以从包含一台服务器和几个用户的小型系统扩展成为拥有成千上万个用户的大型系统; (4) 用户使用方便, B/S模式的应用软件都是基于Web浏览器的, 而Web浏览器的界面是类似的。对于无用户交换功能的页面。用户接触的界面都是一致的, 用户使用方便。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软硬件配置

系统定位于校园网的一个应用子网, 硬件配置:服务器2台部门级, 一台做Web访问服务器, 用于学生网上数据采集、学生相关信息浏览;一个做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用于存放教学相关数据, 选用大容量磁盘阵列。软件基于面向全校、数据全面、信息共享、业务独立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8 R2, 客户端操作系统平台Window 7、Windows Vista、Windows XP等, 后台数据库选择Windows Sql Server 2008企业版。

3.2 性能需求:

C/S模式下查询1万条及以下数据在2秒以内, 1万~5万条数据在5秒以内, 5万以上在30秒以内。

3.3 安全访问需求

用户权限设置, 采用2级权限机制 (角色+用户) 。教职工用户以工号登录系统系统, 学生用户以学号登录系统。角色包含教师、学生、教研室主任、学籍管理员、教学计划管理员、辅导员、考务员、成绩管理员、教材管理员等。制定角色, 为角色分配相应操作权限。注册用户为各类角色。用户在该角色下具有相应角色的操作权限。采用MD5对需要加密数据进行加密。具有数据备份机制, 当发生灾难性故障能及时恢复数据, 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少。

4 系统功能设计

4.1 模块划分

教务管理系统由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管理、课务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排课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构成。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信息采样与校正、学籍异动、学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证发放、学生注册、学生信息查询。

教学计划管理:包含制定全届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执行计划、教师计划、专业、班级、课程、学期等基本信息的设置。

教材管理:包含制定教材计划、订购教材、教材入库、教材出口、教材结费、教材盘点、未到教材查询、教材信息、供货商信息。

课务管理:包含工作月设置、跨科系数设置、课时登载、课时审核。

考务管理:包含考试容量设置、监考人员设置、主考单位设置、排课表头模板设置、签到表格式设置、考室和监考人员设置、巡考考务设置、自考排考、排考信息管理、监考信息查询、监考场次统计、作弊信息、考场记录信息统计。

成绩管理:包含个人成绩浏览、全班成绩浏览、成绩模板导出、成绩导入、成绩查询与审核、成绩分析统计、班级成绩总表打印、学生全届成绩表打印。

排课管理:包含排课信息设置、教室设置、自动排课、调课、课程优化、课程表设置与打印。

实践教学:包含各类考试网上报名与审核、证书发放、论文选题、时间结点设置、下达任务书、指导论文、下达评语、论文成绩评定、论文成绩查询。

系统设置:包含注册用户、修改密码、修改角色、权限设置。

4.2 数据库及表结构设计

教务系统涉及表众多, 在此仅列其中一个学生注册信息表, 其余表不一一列出。

名称:stud_zc (学生注册信息) (表1)

4.3 公共类的设计

数据库操作类:由于多个页面需要操作数据库, 把数据库的一些公共操作写在公共类里, 制作成动态连接库文件, 这样在页面调用过程中是非常方便的。下面仅列出了用C#描述MySQLHelper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ExecuteDataSet方法, 该方法执行一条查询语句, 返回查询的数据集 (Data Set) 。

系统在排考、排课、学生基本数据校正等大批量数据处理环境中采用C/S模式, 而在学生个人成绩查询、论文选题、各类考试网上报名等大量用户使用的环境中采用B/S模式, 发挥出了各模式特长, 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求,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 提升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5 结语

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且随着形势不断变化, 新情况不断出现, 遇到的问题会更多, 会更加复杂, 对信息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 为推进教务工作的信息化, 建设统一的教务管理平台添砖加瓦。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行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数字校园”,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文章论述了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关键词:C/S,B/S,混合模式,信息化建设,教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Nagel, Bill Evjen著.李铭译C#高级编程 (第6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2]刘世利.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9.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技术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成绩

国内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独立单机业务系统为主的教务管理软件阶段,时间大致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是以基于数据库和局域网的网络教务管理系统阶段,时间大致为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务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在我国高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并经历了单机运行阶段、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阶段、局域网C/S阶段以及目前基于校园网的B/S阶段。由于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其在局域网上应用具有的易于维护、易于扩展等优点,现在B/S和C/S混合模式在校园网环境下是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最常用的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完成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且有多数高校已经研发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这些系统的应用、运行使得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2.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原因分析

(1)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不甚合理;(2)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措施陈旧(3)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功能欠缺(4)教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有:(1)高校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2)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观念淡薄;(3)教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4)高校自身缺乏校本教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

二、教务系统信息化对策与措施

1.树立信息化教务管理的观念,切实转变高校教务管理职能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的过程。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务管理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取舍,积极借鉴其他高校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切实转变高校教务管理职能。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必须转变教务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务管理体制,教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努力建立起以院系为主的教务管理体制,扩大院系教务管理的自主权,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务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通过教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务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服务上来,致力于教学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

2.加大教务信息化管理的经费投入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软硬件共同发展的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部分高校因为经费紧张,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仅教务管理的配套设施还停留在勉强维持的状态,制约了固定设施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为此,高校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从而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均衡发展,为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论软件、技术和设备如何先进,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掌握高校教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只有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信息技术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提升管理层次和水平。

4.合理规划与设计教务管理系统

高校必须把规划和设计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学校教务管理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本校教务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況,对系统进行一个整体合理的规划,并全程参与程序的研制,对功能模块的构建起指导与监督的作用;其次,要允许教务管理一线人员参与考察,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此外,学校还应配备一名从事教务管理工作并且熟悉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参与系统的研制,日后还可以成为改系统的管理员。这样研制出来的系统无论在机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会更加合理和科学,并为系统的不断完善储备了技术上的人才和时间经验。

5.确保教务管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提高基础信息准确性十分重要,因此,工作准确性是确保教学顺畅运行的前提,是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也是对自身负责的体现。提高工作准确性必须从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准确性抓起。为此,需要加强对学生院系计划进程和开课院系任务落实的准确性的检查;强化对各院系成绩管理的指导和监控,对学生反映成绩不到位的投诉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同时也设法把学籍异动处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这些要点每学期都紧抓不放,力求有新的提高。

总之,为了实现教务管理信息的高效传输、加工、保存的处理,高校教务管理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工具为教务工作服务。为此,使用教务信息管理软件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手段,是实现教学管理高效化、数量化、准确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因此,树立信息化教务管理的观念,切实转变高校教务管理职能;加大教务信息化管理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合理规划与设计教务管理系统;确保教务管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灿.地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及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7)

[2] 谢万杰.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3).

[3] 赖翠芳.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J].科教文汇,2008,(12).

作者简介:郭志峰,男,(1979-),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务管理于计算机科学研究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篇4

【摘要】公安部孟建柱部长在2008年9月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作出了三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内全国公安机关的首要工作任务予以推进。他指出:公安信息化是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对于这场革命,谁认识得早、抓得好,谁就能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谁认识得晚、抓得不好,谁的工作就会被动,落后于时代。

【关键词】 **消防 信息化建设 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已经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防工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消防部队实现信息化建设是部队发展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引入消防工作,使之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既是消防工作的要求,也是加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业务建设的需要,是提升部队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为消防部队建设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这是当前对消防部队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市消防信息化建设主要实践

《公安部消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到2011年底前,通过全面实施消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实现如下目标:建成覆盖各级消防部队和多种通信手段并存的综合性网络;通过业务系统的综合开发应用,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高效的运行平台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构建完善消防信息化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

近年来,**市消防支队认真贯彻公安部、消防局、总队等上级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和信息化进程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信息化是第一生产力、战斗力的理念,通过大练兵、大比武、信息化培训、全警大走访、从严治警、警务督察、绩效考评等方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突出重点,加压奋进,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部队在硬实力、战斗力、整体工作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强,消防工作实现了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2001年公安部启动金盾工程,为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第一次大的发展机遇,**支队依托公安网建成了消防部队三级信息基础网络,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应用。2003年9月,**消防总队基层支队三级网建设开通仪式在**支队指挥中心举行,2006年7月全区消防部队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现场会在**召开。

(二)、2008年,公安部党委作出三项建设部署后,以国家财政部批复《武警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为标志,消防信息化建设迎来了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支队新一届党委班子更新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的难得机遇,认真落实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三项建设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基工程建设和消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以科学求实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不断推动部队建设向纵深发展。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支队依托市公安局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立足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以信息化带动消防工作的正规化和执法工作的规范化,突出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建立消防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平台,研制开发了五大平台为支撑的消防信息化应用体系:**合一消防同步接处警平台是灭火救援业务工作数据保障平台,可实现统一接警、火警分流、主台监听、专业处警消防接处警模式;消防指挥调度管理平台是可为扑救火灾和处置灾害事故决策提供服务;地市级公安局消防三级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八个涵盖公安派出所全部消防工作的功能模块,实现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网络化;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平台通过对重大危险源远程报警、视频监控,实现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宏观控制;指挥标绘和战评总结平台能够通过地图、图标、视听资料等表现手段,作出战评总结。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信息化装备建设,对全市三区9个基层网点全部接入光纤,带宽由开始的2兆升级为100兆。同时结合公安厅350M集群系统工程建设,建成**消防350兆集群通讯系统,每个基层中队配备基地台1部,基层官兵手持台配备率达50%。**合一接处警平台与楼宇广播相对接,支持语音警情合成与播放功能,使官兵在出动的同时能够准确掌握警情信息,具备独立的故障告警和线路巡检功能,实现了GIS电子地图、多方通话、GPS时钟同步、电子出车单、同步录音录时等功能。建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警力的作用,初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警务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综合效能,战斗力明显增强。2009年5月27日,全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推进会在**召开,会上工作人员在线实时演示了**合一的接触警模式,对**市文体中心进行同步演示信息化应用实战演练,演示中还利用350M手持台与演练指挥员进行跨网语音通信,有效地拓展了通信手段和范围,突破了传统指挥模式对时间、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指挥随时随地开展。

(三)、2010年5月27日,全国消防部队在浙江**召开了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推广部署会上,消防局李淑惠副总工程师所讲:经过科学论证,我们认为一体化软件为主的消防信息化建设确实能有效地解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消防事业的发展改革,迫使我们必须统一组织研发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有效破解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难题,提升消防信息化水平,为消防监督、灭火救援和部队管理里提高提供支撑。只有统一组织研发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的产生,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才能有效整合全国消防部队的优势力量,吸收科学的管理思想,形成统一的工作规范,要实现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部局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推广会结束后,支队党委总结前期调研成果,把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摆到议事日程。现行的操作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换,各系统间只通过点对点方式实现数据的传递,可扩展性较差,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信息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信息服务于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信息直接支持一线实战的业务数据利用率不高。为充分利用信息一体化提升部队战斗力,支队参照市公安局及交警部门等单位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支队拟建立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实现业务信息的实时查询处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移动终端接入平台与消防业务信息进行连接,实现及时收发邮件,处理公文及业务处理等功能,达到即时办公的目的。此项工作的开展,将很大程度的缩短每个工作环节的办公时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支队将结合自身实际,将执法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执法程序和操作流程开发成一体化业务系统的子系统,实现了信息网上走,台帐网上建,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几年来,**支队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不断整合优化警力资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的新职能、新任务,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应用与满足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部分官兵对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还停留在往信息库里存储信息阶段,未能灵活运用,边建边用。不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关联到一起,互相脱节,缺少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渐进渐行,跨越发展的策略,不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边完善,真正做到使信息化建设为消防工作服务。

(二)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基础化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部分基层消防部队在实际工作中过多追求工作成果而忽视了基础建设,致使信息基础工作没有抓出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复劳动现象突出。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展,目前的基础工作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各项基础工作都要录入微机,而根据现有的工作机制,基础工作仍然需要填写种类繁多的台帐、卷宗、档案等,虽然前期已削减了一些簿册,但基层消防部队基础业务台帐、行政处罚卷宗、行政审批档案和专项治理工作档案等急需清理规范。但此项工作又是考核的必检内容,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基层消防监督员只能重复劳动,拿出大量的精力进行手工记录,因而造成了信息不准确、基础工作不扎实的现状。二是信息丢失时有发生。部队特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进行岗位调整,极易出现文字档案、社情信息损失的现象。另外,岗位调换后,由于各自业务范畴、工作职责的不同,官兵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极易产生工作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管理不力的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很不利。

(三)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绝不是简单的把手工作业照搬到微机上,而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警务机制改革相结合,创建资源共享的信息操作应用平台。目前,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代替了消防日常办公系统不久,官兵短时间内不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各个功能,以至于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应用率不高。

三、几点建议

就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应用而言,人才是支撑,普及是根本,管理出效益,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运用信息化手段,向科技、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不断激发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一)、借鉴公安机关经验,构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科学模式。相对于消防部队来讲,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层消防部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地方公安的成果走捷径,吸取地方的教训避免走弯路,切实走上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良好发展道路。一是切实转变观念。要引导广大官兵树立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理念,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全警心往信息化想、劲往信息化使、钱往信息化投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和配合。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宣传解释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用性,力争把信息化建设上升为党委政府的行为,把科技强警工程列入当地党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的具体项目,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出台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花钱买平安的意识更加普遍。要充分挖掘这一需求,发挥社会力量,广辟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科技强警的必要性、实用性,动员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二)、配齐配强警力资源,健全人才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基层消防信息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来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消防网络信息系统在一个安全环境里应用。第一,要抓好现有信息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熟练掌握前沿技术,培训出一批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够管理建设的人才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创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保留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消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官兵善于利用信息开展工作研判,培养出一批信息研判人才,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实战的作用。

(三)、强化信息应用功能,提高警务工作效能。通过建设和应用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进一步拓展警务工作的时限和空间,积极开展网上作战,为现实斗争服务。一是建立完善的各类信息获取机制,制订基础信息采集工作规范,明确各级岗位的信息采集责任,将信息采集列入工作绩效考核,加强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二是坚持应用至上、效益为本的原则,狠抓信息综合研判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精加工,建立信息研判专人负责、定期分析、适时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社会面深层次、前沿性信息,对稳定火灾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增强火灾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各类系统应用程序,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共用,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同时定期评估系统使用效能,实现应用与效能紧密对接。

检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 篇5

一、目前试验检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部省相关信息平台

目前交通运输部质监局(http:///)信息平台中设有试验检测人员信用查询、试验检测人员查询、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查询、试验检测机构信用查询、试验检测机构查询等栏目,可以公开查询相关信息。

浙江省交通厅质监局(http://zjzj.zjt.gov.cn/)设有省内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省内专项试验检测机构、工地试验室人员等级等栏目,可以公开查询相关基本信息。此外省厅质监局建立了试验检测人员数据库,可以查询试验人员的证书,对工地试验人员登记及注销,限制同一人员在不同工程上出现。

2、试验软件系统

前几年,省厅质监局为加强试验检测管理,推广华岩试验软件,统一了试验检测相关资料的格式,限制篡改报告,该软件包括两个版本—机构版和工地版,前者是机构内部局域网使用,后者是单机版,主要在工地上使用。但是目前受到各种原因影响,难以继续推广。目前一种新的试验软件日益受到欢迎,但尚未全面推广。

3、交通局信息管理平台

目前由交通局组织开发的杭州市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正在试运营阶段,该系统中关于试验检测方面的内容包括等级检测机构主要信息、工地试验室主要信息、交竣工检测数据汇总、监督抽检数据汇总及试验检测人员、试验检测机构、工地试验室的信用评价,可以实现基本的信息上传及查询功能。

二、检测管理信息建设需求及功能要求

1、与现有信息平台对接问题

建议新开发的信息系统能够试验与市局管理平台的对接,以免部分数据重复上传。由于难以与省部相关平台实行对接,建议通过公开查询,建立杭州地区的等级机构、人员的资质、信用数据库,实现查询功能。

2、工地试验室数据库

建议建立工地试验人员及仪器设备数据库,实行输入、查询、注销等功能。

3、交竣工检测数据上传及统计分析功能

建议按照现行试验检测报告汇总表格式,能够实现汇总表快速上传;可以抽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对工程质量实行预警管理。

4、监督抽检数据的上传、可查询读取、及统计分析功能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篇6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袁秋红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多方参与、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并就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性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愈加高度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动态,力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切实服务,建设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左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贯彻力度。经过多年的建设,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中部地区甚至全国有一定地位。现已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信息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

1.1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多级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在湖北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的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了17个市州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2个县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0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1000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立了包含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的湖北农村信息采集体系,建设了省级以及市县级的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辟特色专业服务,建立网上农业“专家大院”,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信息员队伍。

1.2搭建了多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系统建设

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起以电话、广播、电视、专刊、Internet网络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批多介质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建有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包括湖北新农村科技培训网、中国油菜网、中国马铃薯网等。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政策、医疗及就业等信息服务。

近年来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及湖北省农村信息需求,引进开发了一批现代农村关键信息技术。如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基层政务管理系统、3S及农业生产要素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已经投入基层应用。

1.3形成了多样化、实用性强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一方面,湖北省综合运用热线电话、电脑、信息机、广播、电视等多途径、多形式创新信息

服务模式,建设农村信息化产业村、信息化产业镇,培育了诸如咸安、华容、当阳等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县市,极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了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另一方面,面临着信息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思路,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了“农技专家+热线+农户”、“农业企业+短信+农户”、“科研院所+网络平台+基地”等多元化、多簇点的信息服务模式。

1.4培育了农村信息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

在全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渠道投入”的信息服务机制。每年从财政事业经费中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直接推动了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了湖北农村信息化服务行业的水平提升。全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年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

2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信息资源应用性较差

目前农业及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信息资源,但由于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大,难以整合统一,制约了信息资源效用的发挥,急需联合各涉农部门确立覆盖全省的“共建、共享、联合、竞争”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

2.2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近几年虽然湖北省政府和通信企业比较重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目前省内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率仍然很低,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扬长避短,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2.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严重缺乏既懂农业技术知识,叉懂经营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从数量上看,目前,省市县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和乡、村信息员有5000多人,不到全省村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对信息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系统培训不够,开展信息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要。

2.4信息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

一方面市场服务主体不明确,开展个性化、有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信息服务的客体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低,信息转化为经济要素的环境还不成熟,信息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短期内难以完善起来。

3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目前,结合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应以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为核心手段,创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最终达到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载体多样化、服务主体社会化的格局,构建高效沟通信息供需之间的服务体系。

3.1整合资源,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省级涉农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依托省、市级各涉农部门现

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起全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兼具教学、科研、开发功能的联合、高效的农村信息管理和协调的体系,建立涉农部门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同时拓宽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同国际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3.2加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信息人才队伍培养

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深化信息服务机构改革和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此,积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并使其具体化、实体化,赋予其规划、协调和规范信息市场权力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其与市场接轨,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还需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识别、加工与应用、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一是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是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3.3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服务模式

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转变服务机制,深化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信息服务必须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公司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应对信息需求市场的变化,开发出更好地信息服务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予以一定扶持和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下,不断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鼓励企事业单位、企业参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参考文献

[1]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0):17-19.,郭琪.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行环境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8):53-55.[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7

1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所需的学分即可以毕业。由于扩招之后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学习能力较之以往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各个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着重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为导向合理的完善四年的课程设置。目前各院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已基本明确个人的专业方向, 但具体到每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不突出, 或者会出现重复性课程冗余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各院系可采取对学生进行专业调查, 根据他们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开设方向选修课。各院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当更多的考虑到教学计划延续性的问题, 即同类型的课程是否在不同的年级重复的开设;还是根据每一届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选择的开设部分专业课程。

其次是教学师资存在的空缺, 这使得某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无法开设。教学计划的完备必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英语专业毕业同时具备商务方向的知识背景。因此, 各院系还应组织加强对于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 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以便在今后开设出更多实用性强, 专业特色强的课程。教学师资的储备对于完善学科的知识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 逐步建立起专业课程设置和工作实际需求之间的桥梁, 以加强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 为它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专业基础。如外语系在专业设置中加设“出口贸易模拟教程”一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发挥了外语专业的语言特长并且较好的完成了商业实际操作的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2.1 学生的选课管理是教务环节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扩招之后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致使选课流量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学生在选课之间对课程选择存在较多疑问, 教务人员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并负责回答学生在选课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一个学期结束教务工作人员已经不堪重负。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在硬件方面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配置, 教务系统可根据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师资配备中对系统硬件提出的要求进行实时的更新, 尤其是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两地办学的特殊情况, 数据库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需要及时的更新。每学期的选课数据和师资配备信息对于教务管理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数据, 教务系统借助数据库可完善选课信息和师资配备信息的数据保存工作, 这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参考数据。据此教务人员可分析总结出学生口与教师口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更高的参考价值。

2.2 在软件方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当逐步完善, 更好的为教学管理人员服务, 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开通学生管理系统和教师管理系统之后, 工作人员可以在学校网页上或教学管理系统中发布更多有关选课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简介等方面的信息。一方面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和有效, 另一方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学校还可在校园网页上开通BBS论坛, 学生在选课当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发布在论坛上, 以利于学生与教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虽然教务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在软件设计方面还应当遵循人性化的原则。由于具体的学生选课操作及师资配备工作都是由教务人员手工操作的, 因此教务系统在软件设计上还应当更多的考虑到教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上的方便性与灵活性的问题。

2.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及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教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务管理的后续环节包括考试管理以及成绩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熟练的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此外教务系统中频繁使用数据库进行管理, 因此FOXPRO、ACCESS等常用数据库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现在教务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二是管理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目前高校的教务人员队伍普遍存在专业背景不统一的情况, 这就需要学校组织有关老师对教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 转换管理工作的思路。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教务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因不同的专业背景而有所区别, 理论的学习可使实践操作更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三是加强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考评工作。定期组织管理专业知识的考试以及每学期的述职答辩都有利于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学校的考评工作还应更加具体化和实践化, 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来考查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也能更好地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有好的环境条件, 高校还可经常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参观其他管理层次比较领先的同类高校, 通过参观学习可取他人之长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很好的开阔思路, 借鉴学习的机会。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不可能一蹙而就。这就更需要获得高校管理层横向与纵向之间人员的配合, 只有在借助信息化手段的同时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到准确无误, 才能实现整个教务系统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教务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 也是改进、提高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务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务教学管理部门是“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结合部”, 这是中国高校教务教学管理的一大特点。那么如何让教务教学管理在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的时候,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浪潮,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 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 使之成为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探讨问题。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教务管理工作与高校的教学工作是紧密联系, 环环相扣的。如何在高等院校的环境之下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务工作人员共同思考的焦点问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管理系统以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是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地目标。

试论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而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革新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信息化技术的依托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

一、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学生数量增多,教务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教务管理包括了专兼职教师的招聘、职业培训和日常管理,需要同家长和老师沟通,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制订年度、季度任务和教学计划,监督及管理教务、教学部门工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社会里,如果学校教务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自身发展。教务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资源就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务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教务管理几乎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而要想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就必须积极实现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推动学校的更好发展。

二、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行各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而言,教务管理关系到学生的生存发展,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务管理需要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面对如此环境,学校应当重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是基础,只有资金得到了解决,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配置先进的设备,为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学校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学校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从而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的队伍。另外,学校要将相关责任落实下去,将责任落实到教务管理人员的身上,从而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使之全身心地投入教务管理工作中。

3.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建设也将面临更新换代的重大考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而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想真正地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学校就必须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教务管理中,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将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进行相关工作管理,使信息化技术深入到教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教务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可实现教务信息的共享,进而不断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4.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教务管理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始终离不开管理体制,只有管理体制健全,才能更好地规范教务管理,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为了促进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同时,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完善教务管理体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交流顺畅,能够在信息化系统中更好地互动,提高工作效率。

三、結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实现学校教务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更好发展。而要想促进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校就必须加大投入,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进军.浅谈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李江.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科技信息,2006(8).

[3]夏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医院管理中伦理建设现状分析 篇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趋于商品化,商家都在不断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医疗市场也在不断的深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医疗服务业的市场化,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医院盲目引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忽略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造成了医院之间更大的矛盾。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也出现了不同层面的问题,给医院运营带来了很大风险。随着管理过程中伦理问题的日益凸显,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1医院经营伦理失范,片面追逐利益,淡化社会责任

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公益性淡化,违背了医院制度设计的规律。早期的医院曾是病人和穷人的收容所,尽管世事变迁,但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人道主义精神永恒存在。医院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在和谐医院建设中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更需要能体现道德的伦理约束。医院的商业化运作使病人的利益往往难以被放在第一位,“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往往会成为时髦的口号。医院不是一般的消费市场,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是治好病,尽快恢复健康、因此,医院的指导思想、运作模式、医疗技术水平、医生责任心等,都会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在我国医疗制度变革时期,医疗服务出现市场化倾向,在医疗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医院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加门诊收入、住院收入,谋求经济利益,谋求生存和发展。医院管理者更加注重医院的经济收益。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在科室和医生均被下达经济指标的环境下,医生在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不可避免地会考虑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会利用医生在治疗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使用手中的处方权,导致过度医疗的出现,使医患之间本来共同面对疾病而形成的利益一致性关系,由于金钱的插足而出现裂痕。为减轻群众医疗经济负担,卫生部曾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要坚决废止各科室独立核算、将医疗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做法。但实际上又有多少医疗机构在执行此规定呢?难道医生不想按规定执行?医生为了自身生存和医院发展,有谁会不为奖金而工作?当医院的业绩考评只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时,医务人员极易忽略自己的天职和伦理责任;当医院分配科室或医生的业务收入直接挂钩时,就会引致医生的过度医疗;当一定的制度

环境下经济利益成为人们不择手段的追求目标时,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声望、信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就会失去吸引力。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过度注重物质利益,张扬物质理性,忽略价值理性,现状令人担忧。由于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薄弱和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仍起着主导作用,因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普遍存在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两方面情感体验的缺乏,管理者在倡导“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同时,尚未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缺乏个性化管理和对被管理者心里过程的分析,容易形成因事议事、治标难治本的情况。因而在强化规章制度约束与情感投入、人文关怀与心里激励缺位等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医务人员自我提高、主动参与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2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德建设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呈紧张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不理解,使医患之间失去最基本的信任。据资料显示1998年—2001年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发生患者影响医院诊疗事件1567起,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2起,其中被打伤致残者90人。全国七所医院的582分问卷调查显示,医疗投诉月均发生数在三年内增长近十倍,其中医德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呈上升态势。随着全社会维权意识的空前提高和人们对医疗专业特殊性了解的相对匮乏,医患争议频繁发生,其中医德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呈上升态势,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在强调病人维权面前,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和合理权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带来的潜在隐患应引起医院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患者对医生越来越不信任,医生更多的是考虑利益最大化。医患纠纷不断发生,更酿成了许多血案,发人深省。

3医患信用缺失与医患关系紧张互为因果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不理解,使医患之间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因此,建立医患信用已成为当前卫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医患信用度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患纠纷是主要原因。通过调查显示。医患纠纷的原因排在第一是大部分患者对医学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当他们的期望达不到时,往往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第二是医疗体

制改革中,由于个人负担费用增长过快,一些患者难以接受,误以为医疗费用的增高全是医院的过错,把怨气撒在医务人员身上;第三是少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有待改善,服务质量有待加强。临床上因为医者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出现误诊等情况导致的医患纠纷也不少。由上述三点引发的医患纠纷,导致医患信用紧张,再加上部分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及各地处理医疗纠纷不断提升的医疗赔偿现状,刺激了一部分人借医疗纠纷获取高额索赔的心里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用度下降。医疗服务管理措施的相对滞后是影响医院信用建设的重要因素

医患之间加强信用建设,加强服务管理的相关措施是医患信用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医患信用度下降与医院对信用建设的重视不足和保障不力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医院总体形式顺应了改革的大环境,许多措施政策的出台以抓经济收益为主,对临床科室各项经济指标有明确规定,医务人员的收益分配也以经济指标为依据,从而使部分医务人员误以为医疗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收益。二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落实措施存在欠缺,多数医院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规范及措施均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医疗单位的监督处于“民不告,官不管”状态,出现了貌似风平浪静,其实患者和家属对医院服务意见很大的局面,而医院也明白不规范之处,但是真正抓起来又深感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满意。三是医院对医务人员在患者诊治期间的医疗服务有明确的要求,而忽视了患者出院后的追踪医疗服务。在社会转型期,医院之间的竞争促使医疗机构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患者,多数医院顾了眼前而忽视了出院患者的康复治疗,在某些程度上讲,也可能因此降低了患者对就诊医院的信任度。四是在患者就诊期间出现医疗过失时医院所表现的态度和处理措施,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正确面对。然而一些医院却是谈事色变,相互推诿,拖延处理,这显然有损于医院的信用度。

切实加强新时期医院管理中的伦理建设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养

医院的管理者在医疗活动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医院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所辖部门的道德状况,管理者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计划,都与管理者本身的道德素养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医院管理者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先进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所以管理者道德素养的优劣,不仅是其个人行为,更会严重影响到医院办院方向和工作目标的道德导向。因此,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不断加强对管理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其在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指导下,正确运用领导和管理的权力。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到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注重医务技巧、技能的培训,坚持医疗服务的伦理原则,始终将医德建设放在医院管理的首要位置。不仅要重视经济管理、业务技术管理,而且要加强人文建设,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情操,履行义务,对行为结果理性预测能力。使被管理者充分感受人文关怀和情感激励,形成和谐、预约的工作氛围。先进的医院管理伦理能够为管理的变革做足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意识。为从根本上加强伦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医学伦理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医院伦理学在医院管理中的渗透和结合。一个医院有无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往往是衡量其道德水平的标准之一,许多医德规范,医德原则都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得以贯彻。伦理化的管理也是依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对全体员工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许多医院为了加强医学伦理学建设,除加强行政和医疗方面的建设外,还在不断探索医德管理方面的保障和制约机制。规范人员、科室、部门的医疗行为,增强约束力和激励功能,加强对患者权益的保护;清理医院管理脉络,抓住品质管理的关键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职责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和简约和谐医疗程序,减少诊治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作用

二级以上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医疗活动及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审查。在医院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伦理学问题,如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权力利益的冲突,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的调整等,都涉及伦理导向和选择。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开展工作,既可为这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伦理学咨询,为医院决策发挥政策研究与参谋作用,确保医院重大决策符合伦理原则,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又可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医务人员对伦理

难题进行正确的决策,从而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及医院与社会的伦理、法律纠纷,有利于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和健康发展。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伦理化管理,以全新的角度加强和督促医德医风的建设,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显示其在医院管理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医院的伦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4建立新型服务模式,体现医学伦理精神

上一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我们都是好朋友下一篇:基层公务员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