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推荐11篇)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1

双塔乡福泉村农民文化技术第二学校简介

双塔乡位于瓜州县东60公里处,有500左右人口,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地处沿线地段。

一、办学方向、师资队伍

办学以来,以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大纲为指南,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文化、政治素质,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长短结合。采取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示范指导、放录相等形式进行教学。请进来走出去、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我校有教师4人,其中党员2人,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多年农村工作经验。多年来,教师均能积极工作,勤奋教学,学员能遵纪守法、努力学习。

二、校舍、经费

在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镇农校工作取得了飞跃发展。现窝农校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教室3间,办公室、校舍布局合理,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三、办学计划,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管理制度,每年制订有德育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教学内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方法灵活多样,长短结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行政、教师财务档案,图书、仪器等各项管理制度能按章执行。教学档案保管完备,还不断开展跟踪调查和市场预测。

四、教育培训效益

在办好农校的同时,对脱盲学员,抓住种养实际,组织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学政策,我乡普教工作多年来各率合格,控制了新文盲的产生。农校每年开展各项培训活动10多次,培训学员2000多人,90%以上学员能全年坚持参加各项培训。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2

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及分布情况, 经过农业专家的深入调研与周密思考, 先后创办了玉米农民田间学校、大棚蔬菜农民田间学校、西瓜农民田间学校、绿豆农民田间学校、水稻农民田间学校、辣椒农民田间学校等。经过培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教师队伍的配置情况

2010年, 洮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遣3名具有高级农艺师资格的业务骨干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第六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 学员归来以后, 首先对本单位8名高级农艺师资质的辅导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知道了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 而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 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的新方法。不仅掌握了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程序, 也学会了需求调研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工具以及培训班课程计划的制订等内容。到目前为止,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师资人员11名, 其中国家级研究员1名, 高级农艺师10名。分别担任培训班的辅导员, 并出色的完成了培训任务。

3 培训效果。

培训有几方面成效:

3.1 农民的能力素质显著增强

比如自觉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等等。

3.2 社会意识增强

比如环境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都普遍提高, 农民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团结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农民意识到了只有形成规模, 才能快速带动个家个户发家致富。

3.3 丰富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组织的系统培训, 农民们了解了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 了解了我市农业几大产业发展方向, 更新了观念, 调整了产业结构。

4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

4.1 需求调研

围绕各乡镇优势主导产业, 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 运用半结构访谈、头脑风暴、问题排序等工具, 找出作物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 并与当地农民共同讨论分析具体的技术需求。

4.2 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学员

根据调研的需求结果, 编制作物全生育期培训计划, 并与全体农民学员共同讨论正确的培训方式。

为确保培训效果,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每班确定30~50名学员, 注重吸收当地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

4.3 知识水平与技能测试

采用票箱 (BBT) 测试的办法, 对农民学员进行培训前、培训后知识水平和技能测试, 培训前的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员的欠缺, 以便辅导员编制课件需要, 培训后的测试结果与培训前进行比较是学员通过培训知识和能力提高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就可以清楚知道培训效果如何, 以及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以便以后调整教学内容。

4.4 开展农民学习活动日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每1~2周组织1次农民学习活动日, 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的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并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后, 进行总结与回顾。

4.5 学习成果汇报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前, 辅导员指导农民学员对全过程培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 然后由农民学员分组完成学习成果展板制作。

4.6 效果评估与需求分析

田间学校开办效果评估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办学过程中的不足, 以便日后加以改进。需求分析可随时掌握农民对技术需求变化,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4.7 举办开学和结业典礼

通过举办开学和结业典礼确立农民主体意识和以增强农民自信心, 也是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有效宣传。同时通过农民学员汇报学习成果, 分享学习经验与收获。

4.8 评选优秀学员, 建立技术指导小组

随着农民田间学校开办的深入, 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学员作为农民辅导员。树立榜样的作用, 加强辐射带动力度。逐步建立技术指导小组, 负责建立宣传栏等工作。

4.9 信息化管理

由辅导员对学校开办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农民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效果等逐一进行登记。注重培养和发展村级信息员, 利用田间学校互联网络对接技术与市场。

5 经验与体会

在创建农民田间学校过程中, 主要强化3个措施, 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发展。

5.1 组织领导是保障

为使创建农民田间学校顺利进行, 市农业局成立了“洮南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协调小组”, 由一把手亲自抓, 主要是统筹协调本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协调兄弟部门的关系、检查与监督等工作, 相关乡镇和行政村也成立了组织机构。

5.2 技术培训是关键

为抓好技术培训这一关, 我们坚持了优选、优化的原则。优选主要是优选培训教师。我们的教师都是具有高级农艺师资质甚至具有研究员资质、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教师。经过各种培训, 自身能力过硬的教师。

优化培训模式。注重示范作用, 每个学校培训期间, 都组织学员到做得好的乡镇试验示范基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基地或者当地合作社去参观学习;注重田间培训。真正把课堂办在田间, 现场讲课、现场示范、现场操作;优化培训内容。培训课除培训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外, 还培训一些政策法规、市场营销、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内容来更新农民观念。

5.3 强化项目整合

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与测土配方施肥、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整合, 不但推动其它项目的发展, 也解决了办学过程中人力、财力不足的问题。

摘要:洮南市以往的农业科技培训多采取集中培训, 技术员讲农民听的方式, 2011年我市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 创办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即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新方式—农民田间学校。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3

摘 要 通过介绍“农民田间学校”的特点以及融安县2008年以来举办的12期“农民田间学校”开办过程和效果,总结探讨“农民田间学校”这一培训模式在金橘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 农民田间学校;金橘;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融安金橘是我国金柑主栽品种,因主产于融安县而得名,经农业部门多年的选育,果实品行尤佳,融安金橘汁多,味甜,色泽金黄,不仅果实美观,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金橘甙等成分。2007年获得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融安金橘”原产地保护的证明商标;2011年获得融安金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同年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近年来,政府极其重视该产业,决定大力发展金橘种植,按县党委、政府计划,仅2014-2016年就要发展3 333 hm2,大量果农急需金橘栽培技术。传统的农民培训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式,内容面窄,很难适应果农的需要,而近年来在全国农技中心倡导和支持下刚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农民综合实力为主的新型培训模式“农民田间学校”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欢迎,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农民田间学校概述

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s,FF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和倡导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农民田间学校最早于1989年在印尼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初扩展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后扩展到非洲、美洲、东欧等地区。1984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1992年FAO在IPM项目实施中总结出在田间全生长季办“农民田间学校”的方法是使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乱用药现状,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1]。我国于1988年成为该项目实施成员国。该培训模式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田间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自信心和决策能力[2]。

2 农民田间学校的目标

农民田间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种植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提高农民个体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农民对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的理解,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提高产量、优质优价或者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来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避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减少化学品在农产品的残留,改善农民和消费者健康状况;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系统。

3 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特点

农民田间学校有5大特点。一是开放式课堂:该模式以农田为课堂,农田生态为课本,实践与分析为手段。二是启发式教育:基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辅导员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研究,寻找解决途径。三是参与式学习:所有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辅导员扮演协调角色。四是全生长季跟踪:从播种到收获,全面跟踪农作物全生长季节的生态系统变化,进行分析和决策。五是采用非正规成人教育方式:根据成人教育心理学,灵活采用培训方式,实践第一,教、学、游戏统一结合,启发为主,寓教于乐。

4 农民田间学校在融安县开展情况

融安县从第一期农民田间学校于2008年9月5日在大将镇东潭村举行开学典礼以来,已在全县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2所,培训农民学员407人。以金橘为目标作物的学校有10所,以水稻为目标作物的学校有1所,以沙糖橘为目标作物的学校有1所。不少乡村干部向植保站提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的要求。

5 在金橘产区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取得的成效

5.1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

学员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系统的培训,果农获得了一整套金橘栽培管理技术,观察与决策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2010-2013年,学员金橘平均667 m2产量比培训前增加约750 kg,增产幅度达到30%,优果率比培训前增加50%。学员比非学员直接经济效益增加105.3%。

5.2 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显著提高

农民田间学校改变学员理念,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能,为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创造良好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创造一个个辉煌业绩:2009年获县农业局示范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项目,获项目资金4万元;2010年度荣获全区供销系统“示范专业合作社”获奖5万元;2009-2011年获县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技局金橘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资金13万元;2011年获县科技局水肥一体化项目,项目资金15万元;2011年获县农业局完善合作社建造办公培训室项目,获项目启动资金3万元。

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民田间学校后续建设,农民的农药使用量比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前减少了30%,使用次数比开办前每年减少了3~4次;禁用和限用农药在目标作物上的使用则由开办前的2次减少到开办后的0次;学员种植的农产品抽检没有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以融安县农残检测中心抽检为准);学员中没有出现农药中毒事件。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农药废弃物回收站,学员100%建立了农药专门的储存专柜。

2010年12月获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12月获柳州市出口检验检疫局批准产品出口东南亚,“农民田间学校”学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3 培养出一批农村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这个平台,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得到了较好的启发,自信心明显增强,团体意识得到提高,他们很快成了一方技术带头人。在融安县金橘节金橘擂台赛中,这批种植能人连续荣获大奖,分别为:2009年获三等奖2个,在2011、2012年获二等奖各1个,2013年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个。不少学员已经在各乡镇承担起了技术员的重担,个别学员还长期受邀到各乡镇指导培训,加快了金橘栽培技术的传播。

5.4 团队意识初步形成

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后,单打独斗多年后的农民开始意识到团队的作用,根据学员的意向,辅导员相继引导、帮助学员成立了6个金橘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会员做到“6个统一”:即统一的生产作业计划、统一物资配送、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使用植保“三诱”复合技术、统一产品包装和销售以及成立统一植保技术专业机防队,团队意识的形成对打造融安金橘品牌极其有利。

6 农民田间学校在推广应用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6.1 存在问题

当前,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多由植保部门组织实施,而目前基层植保部门的人力、财力都比较薄弱,而农民田间学校又是比较耗时、耗力的一个模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6.2 对策

应宣传展示培训成果,争取政府及其它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获得资金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普云,等.农民田间学校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张求东.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及推广方法评价[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肃州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校长职责 篇4

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致力改革、开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团结、依靠教职员工,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钻研业务,使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依靠党组织,积极做好教师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广大教师和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1)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制定德育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行为规范教育;

(2)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含实践教学)为主,组织和领导学校教学改革,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原则,开好各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贯彻勤俭办学的原则,坚持总务工作为教书育人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向,严格管理学校财务和财产,关心学员和教职工的生活,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4)配合当地政府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5

2011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们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载体,以科技兴农需求为目的,做了一些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努力开展工作

我们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乡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人数达658人次。培训采取课堂培训、现场示范、实地操作、播放影视等形式,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语言通俗的方式进行培训。

2、积极落实措施

精心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的根本所在,我们按照县局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实施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按照培训计划环环扣紧,做到积极主动,准备充分,按时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按照培训内容、切合生产实际、科学选择安排课程,使学员听的懂、学的会、易掌握、会应用。

三是按照农民学员要求,精心安排、加强服务,为学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学员参训率达98%以上。

3、社会效益明显

(1)领导关心。县委县政府、县农业农技推广中心等领导先后

到我校指导工作。

(2)干部热心。表现在基层干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被培训村的村组干部不仅积极宣传发动,组织技术培训,参与技术培训,督促培训落实,同时亲自在自己的责任田中带头搞试验示范,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

(3)农民热情。培训村的普通群众和主要培训对象对“超级稻栽培技术”培训活动总能自觉的积极参加配合,并带动周边非培训村的农民也积极要求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欲望增强。

(4)专家热衷。表现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主要业务活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宣传培训,调查指导,尽职尽责,认真上课。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山区、半山区信息闭塞,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接受较深较难的科技文化知识,影响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很大程度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认识不足,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凭经验从事生产,对科学新技术认识不够,表现冷漠,部分农民群众对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接受得慢,怕风险,徘徊观望,导致新科技新技术难以推广。三是培训经费不足,培训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由于经费不足,不能经常性的培训、指导及跟踪服务。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开展经常性宣传、培训;

2、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市场经济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3、抓好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上杭乡农民技术学校工作总结 篇6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工作和监督下,我乡农民技术学校的培训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乡共有近2000名参训学员进行了两期的培训。这两次培训目的明确,方法恰当,组织有序,效果明显,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现将两次培训的情况简单总结于后:

1、参训人员到位整齐;

2、妇女参训率高。两次培训中,分别有45名和50名女性学员前来参训,女性参训率高达31%;

3、老师水平高。本次培训,从学校抽取优秀教师讲解专业技术知识,教师的授课保证了培训的效果。

4、课程设置恰当,学员感到满意。本着既提高参训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实用推广技术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注重了理论与实用结合。

5、学习方式灵活,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讲课时,注重寓教开乐,深入浅出,讲究参与性和尽可能地调动参训人员的积极性。专业老师讲课时注重实用技术的讲解,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样,参训人员在既轻松,又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参与,自然提高。

6、组织工作井然有序,为参训人员的受训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本次培训中,工作人员努力工作,边工作,边整改,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7

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环境设施文化, 包括校园布局、建筑样式、文化设施、环境卫生等, 体现校园的实体风貌, 是学校存在、发展的条件;二是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 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观念型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 它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二是智能型文化, 包括课程文化与课外文化, 它决定了整个学校校风的形成和发展;三是素质型文化, 它包括心理素质、学术风气、治学风格、学校的传统和作风, 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高校师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和塑造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 包括校园文化所涵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建设及其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是指学校办学的外在条件, 包括硬件设施、办学成果、办学水平等;软实力是指学校内在的精神品质, 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外部形象、社会影响等。硬实力和软实力对于学校的发展缺一不可, 二者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而在两者之间, 软实力更是硬实力的升华, 对硬实力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当硬实力建设到达一定水平, 就要更加注重打造软实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软实力建设。要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就要求学校明确办学理念, 凝练办学特色, 创新管理制度, 而这一切都与校园文化的培育密切相关。高校要以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来整合全校资源, 注重孕育并积淀底蕴, 提升发展品位, 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学校的内涵, 学校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保证校园的长久生存和科学发展。

湖南大学李莉教授说:“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大学即文化。”“从高等教育的本质来说, 大学对人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质上都是大学文化产生的影响, 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决定着大学的社会生存力, 决定着大学的社会竞争力, 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大学文化的竞争。”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为推进高校发展注入永恒动力。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味强调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认为招生就业才是学校发展的后劲, 至于校园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只能慢慢来, 未将其纳入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中, 未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开展与操作。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实效。

2. 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 很多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往往从实用和功利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 一味重视硬件建设, 如美化、绿化、亮化校园, 在校园增添标牌、雕塑等, 而在精神文化建设上, 只注重纪律、出勤与考风等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正确、完整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实际内涵, 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 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特色

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较短, 且大部分是由中职中专学校升格而成, 在教育理念上仍然保留浓厚的中职、中专痕迹,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 只知一味模仿与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 脱离高职院校实际, 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符, 缺少个性与特色。

4.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一方面因为高职院校重知识技能训练, 轻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模式, 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他们对于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没有认知, 难有热情,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收效甚微。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1. 树立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校园文化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体现教育的理念、文化的氛围, 它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措施的集中体现, 不同的校园文化所表现的是不同的办学特色。因此, 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实际上是精心提炼办学思想, 精心构建和谐校园, 精心管理美丽校园, 精心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工作。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建设一流的学校, 形成一流的教育资源。

基于这样的思想和理念, 我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树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宗旨和目标愿景, 以精神凝聚为基石、以理念创新为核心、以形象塑造为平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行为规范为表征, 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积累”的建设原则, 坚持把继承和创新、科学与人文、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着力建设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建立完善的机制, 完善的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机制不仅可以使校园文化组织有力, 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院发展, 也可以营造有益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理想化。首先, 加强对学院文化建设的领导。学院党委和行政以及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其次,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定与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与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进行任务分解, 广泛发动全院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整体规划中, 按分工切实完成各项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最后,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院预算, 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确保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切实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理论研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3. 实施有力的措施, 有力的措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1) 实施大学精神培育计划。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它是大学的一面旗帜, 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精神,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着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学院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和教育, 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重视大学精神培养。完善学院顶层设计, 凝练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学院精神和校训, 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院办学理念、学院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 使之深入人心, 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三是扩大校园活动影响。逐步实现学院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仪式等制度化、规范化, 做到庄重、热烈、简朴而富有特色。将毕业典礼、颁奖典礼、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 真正做到“让高雅文化漫步校园, 让身边榜样引领校园, 让阳光体育洒满校园”。

(2) 实施教风学风建设计划。首先, 加强教风建设。制定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大力倡导“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优良教风, 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思想上、品德上、学识上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对新进教师进行师德和学院制度培训, 增强新教师树立以德治教意识;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职员工, 予以及时处理, 严肃教风, 净化师德环境。其次, 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对教师的日常管理, 严格师德评价考核制度, 并通过定期举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 树立先进典型, 为教师的道德行为提供示范。最后, 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 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 加强学风建设督查与考评, 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比学赶帮”的优良学风。

(3) 实施品牌活动建设计划。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的开展, 树立校园文化品牌, 共建红色城院、多彩城院与印象城院, 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首先, 坚定理想, 服务社会——锻造红色城院。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 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如著名革命家张闻天、瞿秋白, 先进人物典型冼星海、王选、陶行知等, 以这些优秀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鼓舞和感召青年团员, 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其次, 文理相长, 百花齐放——展现多彩城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开展, 推动学生科学与人文兼修, 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如每年一次的元旦钟声晚会、志愿者服务月、心理健康教育月、大学生社团巡礼等活动已经成为城院的保留节目, 在此基础上, 着力打造颁奖典礼、毕业典礼、职教园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 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良好平台。最后, 以文修身, 以水养德——打造印象城院。学院新校区建设, 以“生态校园, 曲水流觞”为理念, 融江南建筑风格与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营造出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较好地实现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 为莘莘学子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 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通过实施校园一系列品牌活动, 不断实践与探索, 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使校园文化真正融入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 有效促进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6) .

[2]易志文, 尹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专科学校内涵式发展——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8) .

[3]殷锡武.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2) .

上海“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篇8

1995名农民工子弟是否面临辍学命运?

针对这一情况,日前记者对于学校取缔原因和该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民工子弟学校前的人墙

8日上午,普陀区公安、城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在丹巴路建英学校门前组成一道人墙,阻止学生进入,并将他们带上大巴,送到金鼎路曹杨小学分部。这之前的5日,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公安分局等部门派人进驻建英学校,将正在上课的老师叫到一间教室开会,宣布学校被取缔,所有学生从8日起到曹杨小学分部就读,同时到教室发给学生新学校地址。周末两天,建英学校与曹杨小学分部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均要求他们8日到自己的学校上课。

“建英学校是1996年经安徽省寿县教育局批准、在普陀区教育局备案的民工子弟学校,在普陀区已经办了10年。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警力突然查封学校,即使要拆迁,也不能搞‘突然袭击’,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安徽省寿县人民政府驻沪工作处副主任史幼国说。

建英学校校长姚为健表示,自己也想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从“非法”变成“合法”,但是遇到种种困难。

2000人用4个厕所

9日上午,记者来到人去楼空的建英学校。一片狼藉中,能够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所学校校址租自上海华亨化工厂技校,旁边就是化工厂。这也是建英学校被取缔的原因之一。

就在几天前,这里还是容纳着1995名学生的热闹场所,这所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简易学校,有学前班至初三共10个年级,38个班级,60余名教职工。

记者看到,除了一幢简陋的主楼作为教室外,建英学校还有24间“教室”是自行搭建的简易钢板房,近2000人的学校,只有四个厕所,厕所内污水横流。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表示,建英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办学条件一直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大量违规行为,30%以上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教育、消防部门多次发出整改通知书,但办学者姚为健依然我行我素。他出示了相关部门历年来多次下发的整改通知书,其中一份是2005年9月的“安全检查情况登记表”,上面对建英学校的校舍、校车、学校安全制度等方面均提出整改意见,校长姚为健签字表示在“一个月内”进行学校整改安排。

“没见到这么漂亮的黑板”

离开建英学校,记者到曹杨小学分部。

崭新的曹杨小学分部是政府部门为公建设施的配套学校,原就读于建英小学的孩子是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记者在现场看到,校园风景优美,教学、运动等设施完备。

曹杨小学分部的刘华善校长说,8日,有1852人到校上课;9日,来校学生数为1888名,“估计剩下的几十位很快也会过来”,11日,记者电话采访得知,当天来了1894名学生。

李学红说,为了让这批数目庞大的学生上好课,普陀区从其他公办学校调集了100多位教师,并实行由一所外校负责一个年级一个学期的课程。目前,“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老师已全部到位。”

我们随机采访了几十个学生,他们均对新学校表示满意。一个学生表示,在原来的学校,常常受到体罚,另一个学生表示,原来学校校车很挤,每个座位上要坐两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坐在另一个人的腿上,还有一个学生说,原来学校厕所又小又挤,污水遍地,裤脚经常被污水浸湿,有一次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满手是粪便”。

初一一班学生当天做了篇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学校”,我们翻阅了几篇,既心酸,更欣喜。

刘秋丽同学写道:“每当我看到那些漂亮的公办中学和那些中学生欢快的样子,我就羡慕不已,总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上好的学校……今天的天气虽然很冷,冻得我说不出话来。可我的心里格外温暖和欢喜……我坚信,这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这次转折使我走向了我心目中的学校。”

吴婷同学写的是:“到了曹杨小学分部这所学校,才使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好学校,什么叫做好老师。从原来窄小阴暗的小教室,一下子变成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我始料未及,原来那个学校里的黑板是那么的粗糙难看,在这个学校就不同了,这里的黑板光滑又美观……”

在学校的走廊里,课间休息的学生纷纷对记者说:“老师好”——这是他们在新学校最先接受到的礼仪训练,李学红感慨:孩子的可塑性真的很强。

只要孩子满意就好

孩子们的笑脸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我们反而因此有了更深重的忧虑:眼前的这一切能够持续多久?这些农民工孩子的家长是不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够维持眼前的一切?

刘华善校长坦言,1500多位家长参加了6日的家长会议,他们自然对新学校表示满意:“正规得多、放心得多”。但家长也有担心,一是收费问题,另一个是教材问题——上海学生用的是上海本地教材,而民工子弟学校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教材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升学考试。

李学红表示,曹杨小学分部将使用人教版统编教材。在本学期余下的23天时间,学生在此上课不用家长掏一分钱。政府对用于学生的接送、午餐等实行全额补贴。至于下学期的学费,“五证齐全”的外来民工子女享受上海户籍居民子女相同的待遇,对于“五证不全”的外来子女,将收取借读费,“但总费用在500元-800元左右,不会高于民工学校的收费”。

建英学校每年学费是多少?来自安徽阜阳的朱国芝原是建英学校初一学生,她的家长说,建英学校的收费“不算低”,包括学杂费、书费、接送费、餐费等项目在内,一个学期是1720元。来自安徽芜湖的张青读6年级,其家长说,学校的收费“一年比一年高”。

李学红认为,在关闭建英学校一事上,不可能做到皆大欢喜,目前对此事表示不满的,是原学校的办学人和教师,“家长和孩子表示满意。”

他坦言,目前外界对建英学校在寒假来临前突然遭到关闭一事很难理解,表示为何不让孩子过完这个学期再换学校,除了安全隐患、寒假学生回乡不好联系等原因外,“建英学校一般在学期结束前就收取下学期学杂费,如果在缴费后再停止其办学,公办学校就陷入被动。”

在去年关闭一所名为育苗学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时,普陀区教育局就遭受了挫折——这所学校的孩子在钢板搭成的教室里上课,夏天如入蒸笼,而且教室没装避雷针,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普陀区教育局在取缔这所学校前,办学人已经向家长收取了下个学期的学费,家长要不回钱,结果只能由普陀区政府拿出50多万元补偿家长。

“育苗学校只有几百个学生,建英学校有近2000学生啊……”李学红说,他并不否认这是政府与民间办学人的一场“智斗”。

地方政府的“和谐投入”应该制度化

在耳闻目睹了众多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强行关闭、农民工孩子无学可上的事实后,上海普陀区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使1995名农民工子弟“平稳过渡”,用李学红的话来说,这是政府“花钱买和谐”。但是,这种“平稳过渡”具有推广意义吗?是不是所有的城市政府都愿意支付这笔“和谐投入”?

李学红表示,这次安置,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过他同时表示,政府有责任为外来工的子女提供安全、公平的教育资源,相关方案普陀区教育局正在积极研究中。

目前,随着建英学校的“突然死亡”,普陀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已由过去的“遍地开花”,变成只剩两所,一万三四千名农民工孩子,只剩两千人左右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其他均被公办学校“消化”了。李学红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要想让农民工子弟真正融入城市,应该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相较前几年,农民工的待遇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民工子弟就读问题之解决,仍未找到“最佳路径”,令人忧虑。

回想此次采访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我们恍然悟出:过去城市政府欠账太多。要想让大众走出“成见”,地方政府需要更多努力,例如,使“和谐投入”制度化。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篇9

作计划

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农政策,振兴当地经济,逐渐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广大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并利用所学农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为了加强对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的力度,应加强组织领导。

二、本拟培训6人,培训前需做好准备,造好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员花名册,写好教案,做好入学的宣传动员工作。

三、本培训内容以劳动力转移和文化知识培训为主,同时向学员传授粉条加工实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向学员介绍外地先进的粉条加工业实用技术。

四、本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为主,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对学员进行培训,同时与农村党员培训相结合,让学员在学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学好文化知识,做到既学知识又学技术。

五、学理论的同时结合学员实际,学以致用,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益,提高产出投入比。

六、培训教师要认真负责,课前要认真备课,要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要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满足学员的要求,让学员学得懂,乐意学。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评估 篇10

1.学校历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办学经验材料

2.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办学特色、总结材料;办班计划

3.成立学校的批准文件、成立校务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及校委会成员的任命文件、校务委员会会议记录

4.学校领导成员名册;学历、职称的有效证件(复印件)、学校领导的任职文件;获得各种奖励荣誉的证书、材料,查文件个别交谈

5.专、兼职教师学历、职称、职务、年龄等一览表;专、兼职教师学历、职称有效证明文件(复印件);专、兼职教师聘书或任职文件

6.专职教师工资表、兼职教师讲课酬金发放表;专职教师住房情况表 7.学校产权证明文件

8.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校园规划图;体现校风、教风、学风的文件、资料 9.校园土地征用、使用证明文件 10.校舍面积一览表;校舍建筑设计图纸 11.教学及行政用房功能室场平面图 12.教学设施、设备明细册

13.分类图书一览表,图书、报刊目录 14.功能室场平面图

15.实验、实习厂场平面图及使用、产权文件

16.学校收支情况一览表;学校事业费收支明细帐;两年以上成人教育经费变化情况对照表 17.当地关于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的文件;教育费附加提取、使用的凭证 18.乡镇教育事业费预算报告、方案;乡镇政府财政支出成人教育经费的证据 19.学校基建投资计划报告;基建投资拨款证据

20.校办产业固定资产登记表;校办产业收支明细帐

21.德育工作制度、措施;德育工作成绩、效果;毕(结)业学员职业道德追踪材料 22.教学(培训)计划、教材、大纲、教案;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数据 23.各项管理制度文件资料

24.教学、学籍档案;毕(结)业学员就业跟踪材料; 25.社区教育档案资料

26.办学、办班登记表、学年初入学注册学生花名册、学年未在学学生花名册、学员巩固率情况表、年培训量一览表 27.学员文化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考核情况表;学员文化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册 28.劳动力培训情况统计表

扶持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 篇11

关键词:农民自办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35—02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自办文化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悄然兴起的农民自办文化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满足了各年龄段农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培育了不少文化骨干,壮大了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事业输入了造血功能,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印记,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与类型

所谓农民自办文化,理论界现在普遍定义为“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标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1]。农民自办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其自身的特点、个性与优势,也正日益显现出来。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

第一,规模较大。近几年来,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越来越多,发展十分迅速,不少村镇有若干支农民群众队伍,而且不断有新的团体组建,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自主性强。当前的农民自办文化团队,大都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特别是参与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某些文化需求才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

第三,自娱自乐。现在的农民朋友已不再满足于参与、享受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文化大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满腔热情兴办起农民剧团、舞蹈队等,来实现他们的自娱自乐、自我追求。

第四,贴近农民。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在人员上大多以农民为主体、在内容上大多以农村为题材、在语言上大多以方言为主,因此更贴近农民,深受农民喜爱[2]。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类型

当前农民自办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团队也较多,从性质上看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镇队型。这类农民自办文化团队主要是指大都是在本镇、村文化站有备案,有联系人,但不作为正规的文化活动组织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第二,散组型。这类文化团队则基本上完全由农民自己组合而成,而且与当地的镇、村等任何一级的领导组织都没有挂钩,活动形式与内容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与积累,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办文化团队自身的发展及活动的开展,影响了自办文化活动及团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速度。

(一)总体发展欠平衡

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活动参与主体不够全面。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群体,其中尤其是以女性中老年群体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也不同,另外由于男女的兴趣爱好的差异也会造成参与活动的不同。

第二,文化活动开展频度不够均匀。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频度与活动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联,一般来说,只要是天气情况晴好,健身性文化活动基本能坚持每天进行。而文艺性的文化活动往往与节庆挂钩,活动频度就会出现“冷热不均”现象,其他性质的一些文化活动同样也会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影响其活动频度。

第三,文化活动场地配置不够合理。在场地的配置上,一般中心镇区可供农民活动的场地较多,而周边村区场地相对较少。

(二)业务指导未到位

虽说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是农民自发组织、自己活动的,但他们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贡献巨大。各地政府应该把农民自办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来抓,应该分派业务素质好、工作负责的文化指导员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带动,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能够适应当前农民自办文化活动需要的业务指导未到位。如各镇文化站及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专业对口问题及人员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民自办文化中的各类指导需求。

(三)品牌特色尚未普遍形成

目前,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技术和地方特色的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其中一部分还以其独特的风格走向了全国。如常熟古里的白卯山歌,但是,相对其他为数众多的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来说,这种特色鲜明、具有品牌形象的文化活动和团体数量还是很少的。大部分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在竞技水平上也显得较为一般。

(四)建设与发展经费相对短缺

经费短缺是困扰和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及活动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来源和支撑,但农民自办活动团体并非政府正规组织,往往无法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而当前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的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群众文化活动自娱自乐的形态向文化消费的形态转化,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许多自办团体基本都依靠以自筹资金为主,基本上是在无固定场所、固定人员、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开展活动的,仅凭农民们的满腔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维持简易运转。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大大影响农民自办文化团体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制约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扶持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及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团体队伍的壯大及其活动水平的提高,针对目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改进管理方式

文化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比经济生产更持久、更有竞争力的生产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工作、抓项目建设一样抓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形成抓文化工作也是抓经济工作,抓农民自办文化也是抓改善民生的认识。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作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

(二)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清查,摸清团体的数量、人员活动情况、活动场所、活动频度、资金使用和品牌特色等情况,以便于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扶持、引导农民自办文化的好路子好方法,研究制定本地农民自办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并制订相关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发展计划。

(三)提供场所,拓宽活动空间

场所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政府应加强本地区内外资源共享的力度与深度,拓宽自办文化的活动空间。除了各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应为农民自办文化团队统一设置专门的活动室外,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解决一些大型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益。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旧房拆迁、学校、公园等单位宽阔场地扩展农民自办文化的活动场所。

(四)增加投入,激发活动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发展,激发农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应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所需资金纳入年初预算,把农民自办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之一,加大资金支持。在资金筹集方面,不妨可实行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参股”,改变资金投入政府一元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民間集资增加活动经费,可以通过与本地单位共创共建的模式,合资举办活动,可以考虑在全镇、村范围内设立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采用招标方式,向包括农民文化团体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广泛招标,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并规范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之处。另外,对于资金投入方面也可以实行“以奖代配”的方式,既可调动和提高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各团体之间形成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

(五)加强指导,提升活动水平

为提升自办文化活动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骨干培养,重视挖掘和发展群众骨干在群众文化团体建设中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队伍上保证群众主人翁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政府可根据不同文化活动的种类(如文艺、健身、科普、休闲等),开设不同的培训班和辅导班,让骨干人才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素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文化指导员的指导,强化引导,突出特色品牌文化。各镇、村文化站要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当作第一要务,坚持常年下乡辅导、指导工作。并能结合各地不同文化资源优势和保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努力在“特”字上下功夫,着力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镇、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体和特色文化企业,防止各地农民自办文化单一化、同质化。还要适时地把他们新创作改编的一些文艺作品教给农民们,不断地送去新的文艺思想和艺术理念,使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能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带动激发农民的创作热情,不断提升自办文化活动的水平。

农民自办文化是新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尽管它目前的生存状态还不够好,但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向人们昭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各级政府的正确管理和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朵群众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会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必将会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肖剑忠.关于农民自办文化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5):33.

[2]彭庆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EB/OL].http://www.ccmedu.com/bbs38_92417.html.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总结下一篇:梦想伴我前行初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