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中心小学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解读(精选3篇)
富有特色和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犹如一面旗帜,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凸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南澳中心小学位于深圳东南部大鹏新区南澳镇。这个滨海渔村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海水中长大的渔民聆听海浪声啸,注目惊涛拍岸,海洋历练了他们的坚强执着,海洋塑造了他们的热情自信,海洋拓宽了他们的博爱包容。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泊船上岸的渔民走进现代都市,他们尽管无需再在大海中搏击求生存,但海洋孕育出来的坚强执着、热情自信、博爱包容的品格应该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南澳中心小学这所本土渔民子弟学校,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气息,凝聚着深厚的海洋品格,汇集了丰富的海洋教材,凸显出特有的海洋文化,选择海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办学理念: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
南澳居民生之于海,长之于海,乐之于海,忧之于海,海洋造就了他们不畏艰险、搏风击浪、勇于开拓、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南澳的孩子生来就打上了海洋的印记,父辈的优秀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各类人才是学校的神圣职责,而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也就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只有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道理,学习才有动力,努力才有方向,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学生未来的创新能力、协作意识、进取精神、顽强毅力等优良表现,都源自于良好品格的形成。正如弗·桑德斯所说“品格能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南澳中心小学位居海滨,面对的是海洋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为直接地感受着海洋文化气息。我们顺势而为,根据学校环境和生源实际,通过认真研究、精
心提炼,把“博大、包容、自信、进取、创造、奉献”作为全体师生崇尚的海洋精神品格,并把这种精神品格作为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要求。要在课堂、课外、走廊、校园处处渗透海洋文化元素,以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身感心悟中浸润海洋文化,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海洋精神品格,逐步培育学生“博大、包容、自信、进取、创造、奉献”的精神品格,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小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沟通协作;从小培育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有大海般包容情怀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勤奋进取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办学目标:走南澳特色之路,成大鹏品牌之星,入深圳名校之列
以博大的海洋文化精神浸润和滋养师生心灵,敞开包容的胸怀,传导真爱的力量,注重品格培育,促进全面发展。这个特色不只体现在南澳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贯穿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招贤纳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学习交流,引进吸纳世界一流的教育教学思想;坚持德育为先,学会做人的道理,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坚持海洋文化教育,开展多种具有南澳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传承海洋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师生品格培育,致力于良好习惯养成,专心于学习方法指导,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海洋文化的魅力培育师生优良品格,博取社会认可;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效赢得家长口碑,树立南澳形象。把南澳中心小学打造成大鹏新区的教育品牌,进而发展成为深圳的名校之一。
(三)育人目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南澳中心小学的教育目标不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首先重
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是人的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就是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具备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更要具有为社会奉献的意愿,这种意愿来自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健全的道德品质。因此,在重视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并把道德品质培育融入海洋文化教育之中,用海洋精神品质激励、鼓舞学生,使其逐步领悟生命的意义,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道德品质培育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使不同爱好、不同成绩、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有益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四)校训:习惯决定命运,责任成就未来
南澳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依山傍海的自然景色固然优美,但原先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和对外界信息的接受,也妨碍了学生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澳不再闭塞,但仍然有些孩子积习难改。目睹一些孩子任性随意,缺少协作习惯;自私狭隘,没有责任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等弱点,我们深感忧虑,深感责任重大,深感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刻不容缓。我们坚信:培育良好习惯,树立社会责任感,是学会做人、掌握知识、奉献社会、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只要重视和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南澳的孩子一定能够克服不足,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走向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能否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正如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才会更主动,生活才会更积极,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懂得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巨大作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逐步形
成良好习惯。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家人,对单位乃至对社会应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有责任感,才会产生使命感和驱动力,才懂得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体现的是一种民族责任感,从而成就了一代伟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反映了鲁迅以身许国的决心,他最终成为“民族的脊梁”。引导学生崇尚大海的气魄,追求大海的情怀,善于承载,敢于担当,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共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五)校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自勉联,又常被一些城市、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引为训导。我们将此作为校风,是因为这句话确实体现了南澳中心小学的精神风貌,契合了南澳中心小学海洋文化的核心。纳,即接纳,是一种态度,像大海接纳江河一样兼容并蓄、融合共生,善于吸纳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容,即包容,是一种修养,有大海那样宽阔的胸怀、豁达的气度,遇事宽容大度,能够包容别人。要循循善诱,耐心培育,使这个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色的南澳校风发扬光大,蔚然成风。南澳的教师要具有博大、包容的情怀,知识渊博,胸襟宽广,与同事融洽合作,同进共勉,对学生宽容尊重,鼓励个性发展;南澳的学生要养成大气、宽容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不以自己的喜好苛求别人,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快乐。
(六)教风:厚德,精业,爱生
“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源自于对我校教师优良风范的概括和升华,也有赖于对我校海洋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厚德”体现大海的承载万物;“精业”体现大海的深沉渊博;“爱生”体现大海的
宽容热情。厚德,语出《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于教师而言,厚德就是容载万物,以德育人。精业,是敬业的更高要求,一是指精通业务,具备博大精深的知识;二是指以精益求精、积极专研的态度对待业务工作。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执教态度的基本要求。它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身处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爱生,就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就是“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要针对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发挥真爱的巨大作用。
(七)学风:自信,善问,乐行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力量,好的学风需要培养,需要身体力行。“自信”即具备“我能行”的心理认可,正确地评估自己能做什么,确信自己的能力,这样就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自信而不自负的人生必然要勤奋努力,有所作为。有理想,有追求,不断规划阶段性目标,并为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做出不懈努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坎坷,要磨砺坚强意志,时刻勉励自己,面对成功不骄傲,面对失败不气馁,让自己永远勤于追求,勇于奋斗。“善问”即养成善于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思考和质疑一旦成为习惯会使人受用一生,面对问题和困难总能找到破解的最好办法。“乐行”即主动付诸行动,参与学习实践。善思善问之后就要行动起来,快乐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把他人经验或课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付出行动,一切皆有可能。
(八)学校精神:包容,感恩,自强
“包容,感恩,自强”同样源自于海洋文化精神意象。“包容”
办学理念:好习惯就是好学生,进步就是一百分 校训:以德治校 以质兴校 校风:文明 守纪 善学 求进 教风:乐业 求实 团结 创新 学风:博学 勤问 慎思 善用
一、办学理念:好习惯就是好学生,进步就是一百分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生成思想。”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养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致力于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改掉坏习惯,知错就改,取得一点点进步,就有可能促使学生走向成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无完人,只要学生进步了,就是取得了良好成绩,相当于考试考了一百分,这对其人生有深远意义。
二、校训:以德治校 以质兴校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校训,作为一个标尺,能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校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修德,即做人之本,应教育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荣明耻,共创和谐。学校教育工作始终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懂得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各类基本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意味着生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真正抓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切实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来对待。只有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才能使学校持续发展、兴旺不衰。
三、校风:文明 守纪 善学 求进
校风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水平的显著标志,同时也反映了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
文明:是指个人在言行举止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的外在反映。“文明”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尊重他人,为人师表。“文明”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努力学习,逐步树立崇高理想。
守纪:是指对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与遵守。对教师来讲,就是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不违背师德等行为。对学生而言,应该牢记《中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制度,努力规范自身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学:是指对待学问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活动中,掌握工作和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注重审美素质和各种技能的习得、提高,努力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
求进:是指对待工作、学习保持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刻苦学习,增长才干,增强体质,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敢于争先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教风:乐业 求实 团结 创新
教风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执教的集中反映,着眼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以此为基础的工作状态。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倡导教师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从严治学,勇于创新。
乐业:“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是事业的理想境界,乐于工作,以事业为乐,对事业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并产生恒久的动力。只有愿意工作并能够达到乐在其中,才能体验工作的愉悦。
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浓缩。“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求实,就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就是不浮夸,不弄虚,不作假,讲求实效,就是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潜心教学,扎扎实实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和智慧,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学校的发展需要团结协作,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精神,旨在全体师生团结起来,克难攻坚。任何一所学校,唯有师生精诚团结、和衷共济,方能和谐发展。创新:意为工作和学习都要勇于开拓和创造,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创新是学校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用创新做为教风,意在勉励广大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不拘泥于书本,不满足于现状;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总结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五、学风:博学 勤问 慎思 善用
学风即学校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我们意在倡导全体师生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勤问: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勤问”意在要求每位同学树立远大志向,喜爱并注重学习,不懂就问,不耻下问,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慎思:“慎思笃行” 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思考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善思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
农场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校
训:勤于学
躬于行
“勤于学”:勤于学习,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是在勤学中成长、成材、成功。要求学生勤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珍惜生命,挚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成长耷实基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躬于行”: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躬行”的作用,躬行的意思就是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验。古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恐怕是对躬行得最好解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校
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这里的行万里路和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行路”我们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可以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
教
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方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难呢?”)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学
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其含义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
【南澳中心小学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解读】推荐阅读:
南澳优秀作文07-05
苇町中心小学办学章程07-17
流均镇中心小学办学章程09-17
中心组学习治国理政第三卷研讨发言材料10-20
水寨中心小学05-28
红叶中心小学06-28
北河中心小学10-08
中心小学简介10-17
中心小学教研计划07-24
中心小学学校概况介绍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