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精选10篇)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论》,马国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我们可以把好的语文课称之为一门艺术, 因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写作能力。不过, 在现实的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上把一大部的精力放在词字句的解释上, 而忘记了语文它本身的美的意境, 美的教学。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老师讲得筋疲力尽。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充分肯定了在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地位 , 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设定了一个更高的标准, 用艺术美、自然美来熏陶学生, 进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打开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要达到这种教学目的,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生动的教学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可以称之为博大精深, 多姿多彩, 学生可以畅游其中, 去感受其中的奥妙, 感受其中美的意境。语文教师这时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这些课文中, 有很多闻名中外的文学瑰宝, 对我们来讲都是无比珍贵的。这里:有“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豪迈,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怆, 有拍案而起、大义凛然的闻一多, 有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钱学森, 还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那些革命先烈们……经过这种画面式的生动讲解, 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祖国为了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道德感。

在这广阔天地中, 不但有那些气吞山河的壮丽, 还有大自然为我们展开的魅力画卷。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也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邃飘渺, 无一不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他们展开文学的画境,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二、审美联想能力的培养

写作也是中学语文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一篇好的文章会有它独特的审美视角, 因此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必要的了, 学生在写作中面对最大的难题就是平时话语很多, 可一到要把它们变成文字呈现到纸上的时候就变得无话可写, 不知从何处下笔, 用自己的审美感受来描述事件, 就更加困难了。这就是因为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不够, 对审美联想能力不强。所以, 教师这时应该帮助学生起到一种转化的作用, 帮助寻找一种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审美感受, 将学生的写作负担转变成一种美的享受。要做到这些我们要注意平时让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写作很困难, 文章的内容七拼八凑, 不切实际, 经常是想一句写一句。怎么样来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先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段中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这段文字既营造出一种非常优美的意境, 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 这些既描绘出景物的轮廓, 又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 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 以自己的眼去感受生活, 理解生活, 去感受生活中那些最能打动心灵的东西, 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而“源头”就是我们每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以此成为学生创作和灵感的源头。

三、优美的教学语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有的气势高昂, 像洪钟般敲响学生的心灵, 有的则娓娓道来, 细水长流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还有的比较幽默自然, 充满着智慧的光辉。无论怎样, 都要做到能让学生听得懂, 能感受到文章中的美, 能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进而丰富学生的想象。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一、在阅读课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课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诵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宝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解构展示于众,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先是教师真挚而动情的范读,接着让学生形式多样地试读(个人、双人或小组),然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由阅读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描写方式的兴趣,从而体味济南的冬天之美乃至大自然的所有美。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航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学生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像,另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像,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做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要让学生想像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豪迈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像,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得体,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人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自己真实情感,描述了深受喜爱的学科教师任劳任怨、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浅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泱泱中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美的国度,中华民族,历来也都是一个崇尚美的族群。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孔子始终强调诗教对于培养“仁”的作用。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孔子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强调了运用诗歌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明清时期,在审美教育方面最有建树的人是王阳明和王夫之。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最终达到“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目的(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在这里,王阳明论述了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引起儿童的感性活动以调理其性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强调了诗歌教育在整个教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王夫之也认为,教育必须“求适其情”,即教育必须陶冶性情。他提倡学《诗》:“《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王夫之《俟解》)。在王夫之看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是诗歌教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灿烂的人文,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创作的源泉。从先秦《诗经》中先人们发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千古咏唱,到大唐盛世“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群芳竞秀、百代风流,诗人们品味着中华的音画山水,加入了自己浓浓的深情,酿造出了一首首足以让人陶醉千古的名篇佳句,启迪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弄潮世界竞风流!

而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都精选了许多这样的名篇佳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无数的人,不都是吟咏着这些熟悉的句子慢慢长大,飞出家门搏击风雨的吗?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懵懂无知出落得成熟洒脱;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浮躁狭隘修为得安详宽和;吟咏着它们,我们找到了自己、认同了自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虽经沧桑却依然美丽的祖国!这些让人如痴如醉的佳句,像细雨,像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受益无穷、收获多多!由此可见,古诗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人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认真广泛的了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古诗文教学、忽视古诗文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十分严重。

其表现之一:对古诗文教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既不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词)进行认真全面的理解学习,更不会利用古诗文(词)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以陶冶其性情、净化其心灵。更有甚者,仅一句“将古诗(词)会背诵会默写”了之!试想,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学生起什么教育作用?

其表现之二:教师以抄写古诗文(词)的字词句的释义,甚至是诗(词)的意境答案为教学之常道;学生以能记熟、会背诵、能默写字词句释义和诗(词)的意境描述为学习之能法。结果是学生背的“熟练”,老师教的“轻松”,当然了,实际的教育效果则归于零。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时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排斥诗词学习的,并贬之为“杂学”。这就让我们很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那些不重视古诗文(词)教学的行为,其实就是这种传统思想的遗留,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应当为我们所不取。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了一些古诗文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切的感受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恰当地利用其审美教育功能,则将会春风化雨般地启发学生的智慧,对他们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具体地说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饱含感情的朗诵古诗文,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韵律美。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朗诵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生对阅读题材的美的体验和认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当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体验到了阅读题材的美,他们才会自觉养成阅读的兴趣而乐于读,进而提升朗诵水平,进入学习的自由境界。中国的古诗词是一种最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美的语言艺术。如果老师引领着学生,以饱含感情的语调去用心朗诵一首首充满着音乐美的古诗文的时候,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被古诗词优美的韵律所折服,一定会爱上古诗词──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灵,爱上我们伟大祖国的音画山水、壮丽山河,使他们满怀自豪的去学习和生活。

假如,刚刚踏进校门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在老师轻柔和缓的声音的引导下,共同朗诵《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可以想象,这些美丽的语句就会像是春风和细雨,拂过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是会很乐意的去听、去读,并会很快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在他们听来,这优美的韵律,太像是妈妈教给他们哼唱的童谣了!这样,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不就是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吗?

(二)轻松愉悦地欣赏古诗文,引领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

中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一些意境优美、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有的甚至是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的佳作。我们对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处理,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篇佳句,而应当是让他们能够透过作品,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欣赏到古诗文背后那令人陶醉和神往的美的意境,去感受伟大祖国那烟雨江南的风韵,长河落日的雄浑,高山流水的雅致,人面桃花的唱吟┈┈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实实地体会、欣赏到了这些优美的意境,那么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爱上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爱上神州中华的山山水水!在我带领学生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播放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上了一组次序展开的江南春来风光图片。在古筝浑厚的弹奏似波浪翻滚涌来、美丽的江南春景冲入眼帘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所有同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齐声朗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情此景,惠崇大师所描绘的江南春江晓景就此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事后,一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通过一首诗就可跨越千年,理解了古人当时的心境!

同样的,当我们学习杜牧的《清明》时,如果我们能够带领着学习者真正感受了作者的心情,进入到那清明飞雨、杨柳如烟的意境中,怎能会不勾起大家淡淡的哀思,怎能会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千百年来为人传唱的奇文佳句呢?我想,我们这样的教学处理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恐怕是那些简单的让学生会背会写的方式所远不能比的吧?

(三)全面细致地理解古诗文,引领学生享受古诗文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书以言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外现,闪耀着作者永不熄灭的思想光芒,古诗词也不例外。

每一首优秀的古诗词,字里行间都奔流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他们或浪漫夸张、豪迈奔放,或求真务实、疾世愤俗,或寄情山水、闲云野鹤,或金戈铁马、大漠雄关!所有的这一切都表达了先贤大家们对世对事对人对物的真实感受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有的这一切就像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无处不闪烁着他们永恒的思想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年之前的怒斥,是诗圣对富者的挞伐,是对贫者的同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穿越时空的咏唱,是孟郊对父母的感恩,是对后人的垂训!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哦声里,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远离世俗、与世无争的境界;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中,我们体味出了苏东坡洞明兴替、世事沧桑的感伤!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先贤大家们的思想,享受到了色彩缤纷的思想美,他们就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古诗文,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可以穿越时空与这些千百年前的先贤大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对人对事对社会的认识水平!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并能够利用其中的丰富内容进行审美教育,并主动的将审美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反过来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实现古诗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浅议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43-01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2.1 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2 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如今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部分内容,从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选了不少进来,但因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加之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心灵。因而,美术教育要在重技能的同时更重审美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时,更要注重美术的思想、情感,使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二者紧密结合。旧观念的教学活动衡量美术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重视审美教育,而是看重学生作业技能技巧如何。新课程改革后,认为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高文化层次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导向活动。

4.欣赏技巧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作为视觉造型的艺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艺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形式,诸如笔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质感等。对审美形式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各种技法训练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审美形式的认识,才能获得最好的、美的解读。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是其独有的绘画语言。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快慢、顿挫、刚柔,构成了画面的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如果脱离了对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等来谈笔墨,就形如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没有对审美形式更深入的认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临摹,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审美教育 篇7

审美教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 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 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促使人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如席勒在《教育书简》中所说, 它是“培养我们的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对人来说, 这应该是与生相伴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人自我教育的方式, 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 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的成分, 发扬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 使人变得更加完善, 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简言之,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 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换、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 无不于智育作用中, 含有美育之原素, 一经教师之提醒, 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

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 地理教育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在政治, 社会, 道德, 人道, 审美和环境教育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目标提出: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大自然和地理环境的自然美与和谐美, 学生能够增强审美能力, 体验美的愉悦。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 要使学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侯、河流与湖泊等, 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还特别具备强烈的魅力和感召力, 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 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 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 提倡保持生态平衡, 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 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 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地理环境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地理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本源。没有地理环境美, 也就没有地理美育。

地理审美教育能促进智能发展,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科学家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左脑长于抽象思维, 右脑长于形象思维。而人的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 其中, 形象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如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后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一样,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 创新不是依靠逻辑推理, 而是依靠知觉和想象力。这正如彭加勒所说的:“逻辑是证明的工具, 知觉是发现的工具。”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赖于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 而要培养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 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 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先导。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 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这些审美感受是在一种轻松的、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下不知不觉产生的, 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有利于激活人的潜在的深层心理, 使之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 从而成为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此外, 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时, 也相应调动了感觉、知觉、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参与, 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和强化。这对于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结构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在创造活动中, 主观因素起很大作用, 其中特别是科学家的美感起着支配作用。如彭加勒所说的:“发明就是选择, 选择不可避免地要由科学家的美感所支配。”科学家常因追求美而走向真理。由此可见, 美感在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对立, 已经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审美教育能够帮助人类找回对自然的亲和力, 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 因为审美的最高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学生的审美世界中, 大自然不再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 而是活泼灵动、富有生命情调的动态画卷。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时, 容易获得心胸的愉悦开阔, 精神的自由超脱, 进而达到物我两忘、与自然交融的和谐境界。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情感, 而且能够唤醒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美的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进而促使他们逐渐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创造美好环境的行为习惯。审美教育就是在这种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良性循环中引导学生珍爱自然、保护自然, 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学生的审美情感与道德认识相契合而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 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 驱使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形成, 这有助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其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和兴趣, 更多的是深层次上隐藏着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作用。后者是构成前者的基础, 支配着前者的审美取向, 它将学生的感性欲求上升到理性的、社会的层面,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情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其特点是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的, 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诱导丰富的想象力, 激发创造的动力。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凭借教材, 挖掘美。

地理教材是学生认识祖国的向导, 了望世界的窗口。地理教材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蕴含了无数美的材料。教材中描述的世界各地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 如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茂密的热带雨林、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曲折幽深的峡湾、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神奇的撒哈拉沙漠、美丽的富士山……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教材中描述的祖国的名山大川, 能让学生体会到华山的险峻之美、庐山的奇秀之美、黄山的雄壮之美、泰山的精巧之美, 感受到长江一泻千里的气魄、黄河九曲回肠的妩媚。地理教材内容的美俯拾即是,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 这又为地理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像中, 既有景观图、地形图, 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 这些图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具备美的特性, 有色彩的美、结构的美、线条的美。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 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 依托课堂, 创造美。

地理教学中要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并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 关键在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 春风化雨。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 缺少美的课堂教学, 学生这一主体就缺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 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 也就难以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因此, 我们必须以课堂为依托, 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1.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审美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教学进度和教学结构作出艺术化的安排和调整, 同时也要注重追求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出新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形成一种类似于审美期待的心理状态;教师应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充满美感的教具, 例如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 使学生百看不厌, 兴趣盎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提供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 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 更增加真实性、趣味性和可感知性, 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概念, 理解地理原理和掌握地理知识。

2.巧借文学性材料, 体现地理教学中的文学美。

祖国疆域辽阔, 山河壮美,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讴歌大好河山的华美篇章。《滕王阁赋》、《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等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文字优美, 构思巧妙, 脍炙人口, 回味无穷。实践证明, 中学地理教学若能巧妙运用诗歌、民谣、谚语等文学材料, 辅助进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讲解,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 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时, 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到西湖景色的秀美时, 可引用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外有些谚语如“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地无三尺平, 天无三日晴”、“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等, 都非常生动形象, 适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文学美的熏陶, 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3.将理性的知识感性化, 体现地理教学的形象美。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美和形象是统一体, 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人们在欣赏各种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 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地理学科美育还可以有令人深感愉悦的多种教学形式, 使学生的高尚情感油然而生。一幅彩色地图, 使其神游五洲, 心连世界;一首《长江之歌》, 令其热血沸腾, 豪情无限, 仿佛回到母亲怀抱;精彩的电视栏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环球》等, 对开阔学生视野, 深化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提高地理学科美育的效果都大有裨益。总之, 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一切形象性的教学途径, 发挥积极因素, 为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服务。

4.发挥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体现地理教学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 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新课讲授引人入胜, 难点讲解通俗易懂, 问题提出启智激思、温故知新, 解答疑难茅塞顿开, 地理用语准确无误, 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这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 是一种力量, 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 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如吟诵诗词, 形象地比喻, 绘声绘色地描述, 借助手势, 模拟动作, 必要时还可以唱几句山歌, 哼两段地方戏等, 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情趣, 实现美育目标。

5.充分运用板书、板画和教具的艺术性, 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美。

地理板图能使原来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 有简明、醒目、表现力强的特点。学生看地理板图, 能动用各种感官, 促使新的兴奋点不断出现, 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学习效果将得到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投影片中的景观图片, 如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景色秀美的桂林山水、莽莽苍苍的东北林海、钻井林立的大庆油田……能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力, 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美”的影响。

(三) 课外活动, 鉴赏美。

与其他学科相比, 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育的独特之美, 这主要由其特殊的研究对象———鲜活的地理环境及人地相关活动所决定。地理实践活动既包括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制作、实验、观察、观测、考察等活动, 也延伸及与社会实践更广为融合的有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尤其是当代地理热点课题方面的种种研究性活动。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让学生亲和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的美育必须走出书本的‘小天地’, 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享受它的灵气”。 (朱永新) 地理实践活动, 特别是野外考察, 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 在有关月相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设计和安排这样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察月球;连续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收集描写月相的古诗词, 并加以分析判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既能增长学生的天文知识, 锻炼其实践能力, 又能使学生领略到月相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再如“学校环境状况调查”、“社区人口调查”、“城市主干道交通状况调查”、“市区公共绿地布局研究”、“社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等特色鲜明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真实的地理世界。

(四) 结合乡土, 感受美。

“地理不是地理教科书, 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这是任何学地理的人都熟知的地理名言。它揭示了学好地理的真谛———走向真实的世界。乡土地理教学把学生从枯燥难懂的地理名词概念、规律法则中解放出来, 把学生从沉闷的说教中解放出来。乡土地理的直观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学生能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 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 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 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 才能把爱热国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之所以要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因为地理学科蕴藏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 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甚多, 关键是教师要做审美教育的有心人,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有效的审美教育途径, 为全面提高地理教育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强主编.思想道德修养 (第七章) ——审美修养—与形象塑造.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8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采用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审美素质教育。

一、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

人类进行各种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有了目的,才会产生行动的决心,才能激发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动力。审美教育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新课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帮助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并把理性的认识转化为爱美、创美的热情。(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明确审美教育的目的,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二、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必须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美育美”。(一)实施审美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美育的目的出发,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二)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以感美、创美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三)加强学生审美活动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定向作用。(四)注意学生差异,树立审美生活的生态观念。

三、据本施教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文学作品占了三分之二,并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具有集中、纯粹及其鲜明的情感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现成材料。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根据作品体裁、内容和审美教育的规律,确定审美教育的侧重点,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审美教育力求做到点面结合。这里说的“点”,是就某一体裁或某一篇文学作品而言的。如诗歌,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和节奏美。但就某一首诗而言,审美教育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像曹操的《观沧海》,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其雄浑、壮阔的意境美。所谓“面”,是就文学作品的整体实施审美教育而言的,是学生把生动具体的审美感受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面”的教育,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受文学艺术美的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美、创美水平。

四、树立审美生活的生态观念,因材施教

美育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大肆宣讲抽象、深奥的美学理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理解水平等,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文学艺术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生动具体的例子(包括学生自身的例子),让学生领会“知识为美”的道理,树立“以智为美”的理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五、以美创美

创美,是一种纯粹的生命表现活动,是人类为了充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按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上本来没有的美的活动。审美教育中的创美,是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把自己的审美理解和审美理想化为现实的一种活动。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书写、作文和文学创作练习,使他们熟练掌握语言表达、书写、阅读和写作技巧,逐步学会运用声音、书法和文学的形式来再现美、创造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美能力。

六、以美传美

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自觉地以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定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准确、生动的语言,工整、流利的板书,端庄、大方的教态,朴素、得体的衣着向学生传播美。这里要特别指出:教师的语言除要准确、生动外,还必须健康、文明。因为教师的语言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不仅能传达美的信息、再现美的形象,还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将审美教育的养料化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审美的人。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必要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情趣。其中,钢琴就是一个有效的艺术方式。而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钢琴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原因在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必要的钢琴演奏是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有效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对于人在生活中情感的充分发掘,集中性的表现出来钢琴的深厚底蕴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方法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使得我们有效的进行钢琴教学,更好的表达出、挖掘出人心中丰富的情感与对艺术审美的方式。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于钢琴教学来讲,通过有效性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充分的挖掘人心中的情感与审美,使得他们在钢琴教学中进行更好的生活体验,即更好的挖掘美、体验美、追求美、表达美、使得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得到提升。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钢琴课的质量与水平,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与思想的课程中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提高,在一种享受性的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寄托,最终使得钢琴教学的作用得到升华1。

二、钢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进行必要审美与情感渗透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指导进行教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渗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钢琴理论知识与演奏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演奏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充分的应用好有效性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思想与情感中的不足,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水平,最终使得他们在钢琴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愉悦。而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就是对于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具体来讲,第一,教师需要自己对于钢琴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进行全面性的研究与分析,使得自己的水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充分在教学中进行演示,使得学生以自己的模板来进行钢琴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技艺的模仿与学习,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进行自己对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演奏风格2。第二,钢琴教师需要自己兢兢业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真挚的情感与灵活性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演奏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钢琴教学中内容的理解水平与应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比如:我们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的一些作品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使得学生充分对于三人钢琴演奏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学习,尤其是需要进行充分的对比,然后在具体的作品演奏中使得学生进行深刻的领会。如: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潇洒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而肖邦的作品具有如诗如画的特点,非常注意演奏手法的灵活多变,使得听者置身于一种如梦如幻的情境中,进行充分的情感升华与艺术审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神圣庄严的特点,仿佛使得听者感觉严肃宏达的场景就在眼前。因此,教师通过这种具体的作品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与演奏模仿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情感与审美的充分融合,会使得这些作品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最终会使得钢琴教学具有人性化、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3。

(二)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

我们需要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具体来讲,钢琴教师自己需要对于钢琴教学进行清晰的定位,更加准确灵活的掌握好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学习钢琴理论、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等等是钢琴教学外在的东西,充分把钢琴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进行宣泄、思想进行表达,最终使得人们思考、觉悟,进行心灵的感动、情感的丰富、灵魂的洗礼才是其最终目标。因此,钢琴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比如:第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品中作者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的演奏使得自己与作品的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形成共鸣,充分获得情感体验。第二,钢琴教师需要使得学生对于钢琴中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思考。如:作品的题材、音节的变化、音乐符号的表达、作品中思想的展现等等,最终使得自己的钢琴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在今后的钢琴演奏中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提高演奏的技巧,并且能够进行作品思想的充分表达,最终获得情感体验,给予听者充分的审美感觉,获得心灵的寄托4。第三,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可以使得学生应用这些方式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钢琴知识的学习与钢琴演奏的欣赏,充分进行作品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为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于钢琴教学本身来讲,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以往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被替代,有效性、直观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使得学生可以进行直观性与形象化的知识学习,更好进行钢琴教学中钢琴作品表达思想的领会5。

三、结论

对于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钢琴教师更好的应用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使得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钢琴作品中思想的领会,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注释:

1.张海霖.浅谈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6,15:249.2.杨小凯.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6.3.肖成英.浅谈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44-145.4.聂蓓蓓.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艺术教育,2014,12:64-65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研究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白春永 靳建设 1月30日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詈托场⒍杂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殷传宗 《物理教育学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 19

上一篇:2023年秋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食堂就餐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