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推荐16篇)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燕坊中学徐辉

2012年7月27日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在市同文中学举行,全市各县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约20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很荣兴能代表永修燕坊中学的一名老师去参加了此次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培训后我觉得受益匪浅。

在大会上,专家对整套北师大版教材进行了分块分析,重点分四大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并就各模块在各年级教学时的注意点给我们作了提醒。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及内容的修改、删减的内容、增加或调整了部分内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改动之处在哪儿?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1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

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

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

▲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39、P43)

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P40)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P41)

▲“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

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施建议”的修改

“实施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六、“实例”的修改

增加了一些帮助教师理解、澄清困惑的实例。并且,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新课标对数学教师思想观念的挑战

长期以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是绝对权威。在大多数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 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轨道之中,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关注人的发展, 人是第一位的。在新课程中, 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况、身心健康、情感体验、人格养成进行全面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 而且要考虑在获取知识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 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

也就是说,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学会关注学生, 学会向学生学习。

二、新课标对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挑战

过去, 教材被视为是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 它对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忠实于教材, 认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 还教学活动以本来面貌, 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确定因素, 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教材, 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 从而获得创新思维。同时, 要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要善于和勇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严肃认真的反思和内省, 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努力探究补救途径, 又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经验, 利用各种形式抽象和概括, 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教师要能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 教师既是讲授者, 又是技术操作者和辅导员。

三、新课标对数学教师行为方式的挑战

新课程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要求教师行为方式也随之改变, 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 与家长合作, 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与学生合作。在倾听、交谈和沟通中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 以往的教学中, 总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 但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学科综合化的出现, 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同其他同事建立联系, 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相关学科, 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协调人, 所起的是促进、组织、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做实验, 建立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 使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以达到知识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新课标对数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比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 能研透教学大纲, 吃透教科书, 讲透教学内容是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 应该是“自来水”, 什么时候想要, 都可以随时拧开水龙头。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对数学领域的知识有较深的研究, 而且要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 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向多方面拓展, 从而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为一个新的起点, 迎接挑战, 完善自我,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县.研究性学习:从理念到实践解读.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分析 篇3

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教材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连串抽象的证明、许多难题……她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体系;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她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她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

然而,《标准》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之下,数学教材需要改变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她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

二、对教材教学功能的认识

学什么与怎样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教材与教学的一致性问题。教材的改变就不仅仅落实在选材方面,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其中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更蕴涵着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包括活动的题材、素材,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标。因此,教材的形式朝着教学设计蓝本靠近了一步。

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三、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按照《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数学知识领域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教材对于相关知识领域的意义、重心、发展线索和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教材的主要特点

1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

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为此,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都将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2“混编”的形式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明确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趋势,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考试题中已经初现端倪了。未来的数学题,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把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让学生分析提炼。也可能会先介绍几个新知识新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后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数学,恐怕就行不通了。

初中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要求,包含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的训练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还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和学习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要求教育者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正确认识和领会历史教材的几点新变化。

1、新教材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删减了旧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减少了练习。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新教材设计了较多动脑筋的问题:活动与探究,知识卡片等,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潜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增加了历史文化积淀。

三、教学过程应以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是传统教学转向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学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无限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2、教师精心设问置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3、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课堂上老师不经意的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特点,传授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

因为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的同学记知识点丢三落四,有的同学需要一遍一遍反复记忆才有印象,往往不久又忘得差不多了,从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对此,要求教学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记忆。这里不妨试举两例:

1、采用谐音和形象联想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且难记忆的学习材料在头脑中生动奇特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故事,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人们都有好奇心,对新奇事物记得牢。比如记历史朝代: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通过形象联想,可把这些内容想象成:原始人在夏天受了伤(商),喝了碗稀粥(西周)。穿了件春秋,战果(战国)归了秦始皇。秦始皇累出两滴汗(两汉),三个国家(三国)送来两条毛巾(两晋),南北来朝拜(南北朝),敬送水(隋)和糖(唐),秦始皇送(宋)给他们金元(元)宝,帐目搞得明白(明)清楚(清)。又如,战国七雄,可与各国的地理方位相结合,记忆为“齐楚秦燕韩赵魏,东西南北到中间”。

2、编歌谣记忆。

歌谣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如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孟荀(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庄子(老子、庄子),兵家两孙子(孙武、孙膑),墨家一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再如巧记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

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抛追敌。

金沙彝区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吴起。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戴家河小学

潘声国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霍山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数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浅谈在新课标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7

1. 用好书中命题与定理,是掌握解题技巧的关键

例如,点P是△ABC中∠A和∠C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试说明: 点P在∠B的平分线上.

对于对命题与定理理解较深的学生来讲,不难发现“角的平分线”性质与“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内在联系,故此我们只需“作PD⊥BA于D,PE⊥AC于E,PF⊥BC于F”. 由“点P在∠BAC的外角平分线上”可知: PD = PE,同时由“点P又在∠ACB的外角平分线上”得PE = PF,这样取得PD = PF后,表明点P到∠B的两边BA和BC的距离相等,即得到点P在∠B的平分线上的证明结果.

上述说明,对“命题与定理”的深刻理解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实,由判定定理,我们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是教师须让学生知道的“解题秘诀”.

2. 数学教学内容实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1]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撕了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把这个过程转化成数学的证明.

例1已知: △ABC. 求证: ∠A + ∠B + ∠ACB = 180°.

证法1: 证明: 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则∠ACE = ∠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CD =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ACE + ∠ECD + ∠ACB = 180°( 1平角 = 180°)

所以∠A + ∠B + ∠ACB = 180°( 等量代换)

证法2: 证明: 过点A作直线PQ∥BC,则

∠QAC = ∠C、∠PAB =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因为∠QAC + ∠PAB + ∠BAC = 180°( 1平角 = 180°)

所以∠BAC + ∠B + ∠C = 180°( 等量代换)

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趣,探索新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能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因此有趣的问题情景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激活课堂. 例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向学生提出“有一张厚为0. 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1次、2次后有多少毫米? 对折20次呢? 相当于多少层楼高,这个问题情境的提出,正好符合学生好奇心强、好玩的心理的特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提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机会

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学生之间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2]. 如在学习“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新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棒的根数的. 我让学生充分思索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试着摆.

第一种情况,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了3根,那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 + 3( x - 1) ]根.

第二种情况: 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根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x - ( x - 1) .

第三种情况: 第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是3根火柴棒加一根摆成的,此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摆x个正方形共需( 3x + 1) 根.

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前两式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其结果是: 4 + 3( x - 1) = 4 + 3x - 3 = 3x + 1.

4x - ( x - 1) = 4x + ( - 1) ( x - 1) = 4x + ( - 1 ) x + ( - 1 )× ( - 1) = 4x - x + 1 = 3x + 1.

从这两个代数式去括号整理后的结果看,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并与同伴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结果,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 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数学;双基;新课程;四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的最多的是“双基”教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备课上课的时候也是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在“双基”教学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双基”到“四基”延伸,给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一些困惑。笔者带着这些困惑进行了粗浅探究,与大家共勉。

一、正确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四基”进行理解

笔者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笔者觉得这些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双基”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进行专门研究似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四基”的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学生需要“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上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绝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使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四基”

1.发扬“双基”的优良传统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新课程标准继续保留了“双基”,并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进而也强调了“双基”。但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

2.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征?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和现实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的?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解决问题;二是在注重数学“双基”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还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更不是死记硬背。特别是要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于数学操作程序和步骤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懂得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采用这些程序和步骤,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实施这些程序和步骤,每一步骤的理由是什么。哪些数学知识作为这些理由的支撑,其逻辑依据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计算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二是对于学生数学的基本技能要有一定量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不是僵化的训练,不是呆板的重复。教师要掌握适当的“度”,对不同的基本技能要采用不同程度的训练,要讲究训练的实际效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注意步骤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了应付考试的训练,是不应提倡的。

4.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使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各类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形式,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只有让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和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所以,强调数学“双基”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数学基本思想的重要性。

5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数学的观察、训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还有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才能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段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积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整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活动可以是一项统计调查,也可以是设计一种春游方案,还可以是论证与探究数学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学生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一是把积累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有很多这样的表述,如让学生在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这个经历过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所以把活动经验作为一个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二是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索就会得到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三是积极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前面已经介绍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整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它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不断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如一个春游方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问题,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交流的过程,然后去完善这个方案或推翻这个方案。在这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积累了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要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0

经过数学课标的培训学习,经过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探究,不要怕丢面子。有学生问我猫是怎样睡觉的,我还真不知道,于是我叫他查找资料,请教家里养猫的同学,我也去找,我不能留给学生一个“?”。后来他果然找到了并告诉了我,我仍装做不知,看着学生好为我师的样子,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在教学中,我先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感到欣喜;学生能自己主动阅读,写笔记。我为他高兴;学生在运动会上获奖,我为他欢呼;我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我试着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压力,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大家都知道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逻辑思维较强且枯燥乏味,所以容易让大部分学生乏味甚至厌学。新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大胆改进教材。(1)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注意细节设计:现实告诉我们,在大框架定位恰当的前提下,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才能支撑起一节节好课。(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结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并巧妙地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动,学生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

如在学习《余角和补角》一节中,首先从三角板特殊的两锐角关系引入到任意二个角关系,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然后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来得出结论,并进一步用flash动画演示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测量、拼接、观察等过程,活动丰富有趣味。学生始终处于忙而不乱,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中。

然后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互余和互补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找朋友的活动,即让一个学生说出一个角的度数后,让其他学生以举手回答的形式抢答说出这个角的余角或补角。它既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也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互余和互补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从中也认识了在找余角、补角时突出了锐角、钝角的限制条件。

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势互补的目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而且印象深刻,知识得到落实,才能得到发展。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加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观察数学式子的关系、图形关系、隐含条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本人经常引导学生要先观察数学表达式的特征,然后积极引导他们能逐步自己说出或表达出对有关图形、数学条件的理解认识。

注意力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有意注意力和这种专注持续的时间与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连续讲解不宜太长,应注意讲练结合。

记忆力是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别是数学公式、性质、典型方法、重要数据的记忆、保持与再认的能力、短期与长期的记忆能力。记忆既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同时经常强调,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如采取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类比记忆等灵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学生进行运算、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逐步进行思维、运算能力的训练,在进行具体解题过程中熟练地进行数量关系的计算推理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进行变换与变形的能力,关于数形结合,相互转化的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增强直觉思维的深刻作用是我们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经常提问题和设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思维训练。

五、在课堂上尊重、理解、关爱每个学生

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会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总结归纳、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课堂外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与学生关系融恰,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创新,这对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非常必要,也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因素。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营造学习氛围, 引入概念

参照《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其内容明确规定:“教学实践必须将出发点定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上,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成实际具体的数学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 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数学学科的感知度能够得有效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过去旧式教学中强记概念、麻木训练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及危害, 切实做到引导学生学习, 从现实状况中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明白数学基础概念的重要性,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 使其在后续数学学习中做到有理可依, 有章可循。

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数学概念有一半源于生活实际需要, 另一半源于数学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要做到联系实际、引入情境, 从而逐渐引入概念, 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及魅力。如在教学“负数”概念的引入时, 老师可以将其与现实生活中天气温度相联系, 以温度计作为实例, 逐渐将负数的概念引入;再如, 在讲解“相反数”概念时, 可以举例“村东10米处有一棵柳树, 在村西10米处也有一棵柳树”, 并使用数轴法将其画出。针对抽象的数学内容,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以动感真实的画面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对抽象数学建立起自身的认知特点。如在学习“点、线、面、体”的内容时, 在对这些概念内容进行区别讲解时, 笔者针对各个概念的特点制作了“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转成体”及一个“两面相交为线、线线交叉为点”的画面, 画面直观生动, 通过这种手段不仅能让学生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还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能将抽象数学变得形象直观而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从而逐渐掌握对复杂抽象数学思考的步骤要点, 让学生从形象的画面中产生对数学新旧概念的对比思想, 从而自主建立数学思维概念。如老师在讲解“函数”概念时, 必须从求解方程入手, 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多边形几何规则”的学习中, 应以三角形作为构建数学情境的切入点, 这样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复杂数学概念问题的认识。

二抽象问题形象化, 形成概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讲解抽象数学概念时候, 要更注重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及其转化过程, 以更直观的形式将抽象概念展示出来, 从而逐渐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概念的机械式思维。”当学生的学习上升到初中阶段时, 其抽象思维能力仍处于一个持续完善发展的过程, 但其形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他们对形象的、具体的事物知识显得更容易接受。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对概念进行简单化的机械式讲解, 而应当要营造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将概念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形象事物及活动关联起来, 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能够有个更直观的感受, 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概念本质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知识概念的过程中, 除了讲解原课本中所提供的两个问题之外, 还特意挑选了其他两个经典例子进行讲解:

驴子和骡子一起行走在公路上, 驴子抱怨自己负担太重, 骡子说:“如果你给我一袋, 那么我的负担是你的两倍, 如果我给你一袋, 那么我们所驮的重物一样多!”那么驴子原来驮的重物是多少袋?

有一群鸭子和若干鸭笼, 若6只鸭子住一个鸭笼, 则剩余3只鸭子无鸭笼可住, 如果再买进5只鸭子, 每个鸭笼刚好住8只鸭子, 那么原有多少个鸭笼?多少只鸭子?

通过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解答, 就是要让学生们对这些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实例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从而对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作用有更本质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式进行初步了解, 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具有两个未知数且其次数均为一次, 让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个结构上的理解, 接着教师开始逐渐引出生动形象的实例, 让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实际运用的过程有新的感悟, 从而开始对数学方程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一般情况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很难快速地把握好数学概念知识, 学生从学习到认知的过程是缓慢的, 这在数学表达严密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生动的实例及耐心地讲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掌握好课堂上的学习氛围, 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 并纠正学生在数学表达中体现出来的缺陷, 应用反例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其自身的表达归纳还不够严谨, 需要在表达语句中再添加新的内容才能让整个表达显得更贴切、更完整, 而学生在此前表达上大多只需要增加一点关键字句即可, 在这点上教师应积极引导,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还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述问题的准确性, 让他们对概念有更深入的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后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对基础概念及公式的应用得心应手。如笔者在讲解“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 笔者让同学们先合上课本, 在黑板上写出一对“同类项”实例, 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同类项”概念, 同学们在经过观察后, 有的同学将其概念表达为“字母一样, 指数也一样的项为同类项”, 为此, 笔者立刻举了一个反例“-3m2n3与3n2m3”是否也是同类项?同学们看到反例后立即展开了小组讨论, 其后得出新的结论“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相同”这个要点, 概念在得到补充后便显得更加严谨, 接着笔者又补充道:“那么, ‘10与-5’是同类项吗?”学生立即显出犹豫, 为此笔者做出了进一步解释, 与学生一起将这个概念重新完善。至此, “同类项”的概念才被完全定义出来:“字母相同, 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必须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同时, 独立的数也属于同类项。”

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 应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们展示形象直观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们大脑里能够形成概念的原型, 消除数学学习的陌生感, 激发出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提供教学素材还必须考虑到素材的全面性, 以让学生能从各种角度去认知概念, 达到学习知识的全面性。

三多角度训练, 巩固概念

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初级学习阶段, 对概念认识具有一定的水平, 但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精髓。多角度训练法能够消除表面感知概念时带来的不良影响, 针对学生在概念学习初级阶段掌握不牢固的特点, 以多角度灵活训练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概念, 最终达到对概念的运用能够驾轻就熟的目的。如在“对顶角”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除了对概念进行细致讲解外, 还可以运用图形法画出几对关系角, 让学生独立判断它们的关系。

四异同对比, 区分概念

“有比较才有区分”, 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是数学概念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概念形成的充要条件。能够正确区分出概念之间的差别, 这在数学学习及数学运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关于“单项式的次数”和“单项式的系数”这两个概念区分时有的学生会容易混淆, 但通过教师讲解二者异同, 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只是名称相近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再如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等概念之间进行区分时, 学生们只有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后, 才能熟练地把握好各自的求解方法, 并做到灵活区分。在现实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难以区分的容易相混的数学概念, 而举例异同概念并将其之间进行对比区分是目前解决概念相混较好的教学办法。

五结合实际, 运用概念

《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实际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寻找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素材, 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概念, 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

例如, 笔者在讲解几何中“线段”概念时, 举了一个车票的例子:“从南京到上海的动车, 中间有三个站点需要停下, 问南京到上海的动车共需要多少种车票?”笔者之所以列举此实例, 就是要将动车运行路线问题形象化为直线问题, 并将站点比作端点, 于是便将车票问题转化成了求共有多少条线段的问题, 同时, 再注意车票往返的名称差异就行了。在教学实践中, 与此类似的问题很多, 都能够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 这样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够让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遥不可及, 能够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的亲切感, 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乐趣。此外, 教师应尽量运用生活中较常见的例子, 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摘要:波利亚曾明确指出:教育在乎的不是教师讲什么, 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引导, 创造发现问题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下学习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 基于新课标要求下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在该积极环境下做到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 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张兴华.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1

[3]叶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策略[J].小学教师, 2009 (3)

[4]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5]游安军.数学交流及其教学探讨[J].湖南教育, 2002 (16)

[6]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7]邓友祥.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4)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

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

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从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到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们教育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2013年1月4日在文昌东关小学参加了人教版小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会,领略到了刘丽、卢江、王永春、刘加霞四位专家对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修订的解读。对我来一个多年未教一年级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教学思想碰撞与砥砺的难得经历。

回顾这短短一天的培训历程,我思绪万千!对新教材修订的整体解读,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王永春、卢江专家对《义务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详细介绍——点面结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教材内容的变动、编写特点以及科学的教学建议,而且让我感受到了修订教材既高度关注了学生的“学”,又明确了教师的“教”,同时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是思考。理论与教材培训过后,所带来是我对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的优秀学生等等方面任务。

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的修订,其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培训中,卢江和王永春两位专家,她们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等实际情况,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讲解与辅导,的确让我们惊喜地发现此套教材的变化与改进:

1、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统计、100以内的认识、十几减几加几、平面图形及几何图形、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内容降低了难度又有趣味性使一年级学生易接受,统计与概率领域中,将分类与统计整合进行整体教学等等——这些教材结构上的改变,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是新课程实施后作出的积极回应与调整。

2、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教材非常清晰地向教者传达了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明确告知教者解决问题应关注的问题和所要达成的目标,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可靠的解题保障。

3、系统调整“人民币”兑换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

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4、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均根据实验教学的经验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目标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6

1实现教学新课标目标存在的问题

1.1创建适当教学情景模式新

情景教学模式新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之一,结合学生心理认识的普遍特点需要教育机构熟悉学生成长进步的规律。新生代的学生大都具备较高层次的知识接受能力,且能够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设备,对于这样条件的学生,假若教师无法在生活中提取较好数学知识点,不能创建新颖模式的情景,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接受知识的天分,还会有损学生思维锻炼的质量。例如: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其实就是因式分解的原理,但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较为直接的运用,更无法创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问题与矛盾。由于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无法简单改变,所以谈不上运用新模式的情景教学,那就无法做到轻松传递课堂知识,更达不到利于学生吸收消化的目的。

1.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挑战多

学生是学习课程的主体,作为教学课程的教师而言,需要端正课堂的主人意识,教师不应该实施课堂全面的管制,应当担任课堂组织者或是引导者。只有把学生学习数学事实放在首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解脱于教师掌控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普遍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成长的速度不断加快,处于青春期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初中学生,更加注重教师对自我意识的关注,由于教师更加注重个人权威与影响力的存在,使得师生关系不能得到实际有效改变。加上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更不会简单认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师生双方关心的建立提出严峻挑战。

1.3筹划课堂交流合作任务重

简单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教学形势,学生渴望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期待在交流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实际情况不是教师不愿意组织课堂内容的探究活动,而是自由谈论的教学课堂不适合国情,一个班级人数普遍而言都会有四五十个学生。场地安排就会耗费教师大量浪费的精力,探究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交流安排的不合适,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还会浪费时间无法保证课程学习的进度。一般而言,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学,似乎某几个同学谈论的气氛很热烈,效果还是不错,实际情况是学生仅仅是坚持个人意见,没有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

2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目标

2.1依据学生目标备课

备课作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最后的步骤,备课质量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假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及适当学习目标备课,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学生不但无法同时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还会干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际备课实施中应当考虑学生自主思维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还应该考虑的内容是:课本关键知识点与难点问题,数学学习过程无法避免认识理解众多的定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平面几何是知识构成的基础,必须注重把握;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题目类型,教师应当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归纳,并着重教授学生学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学习。

2.2创建活泼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出发点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及注意力,活泼幽默的教学情景能够使无聊的数学知识变得不那么陌生,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人教学风格,使学生跟着教师铺设的课堂基调变得充满活力。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可以运用先进的动画展示技术向同学们讲解复杂的数学原理。如在“轴对称”课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播放一段桌球运动中运用轴对称原理击球的视频,当学生们对视频中运动员高超技艺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借机提出击球过程中轴对称原理。再如“平行线”知识点的讲解,这是生活学习中经常遇见的问题,铁轨、斑马线、作业本外边缘等等都是平行线存在的地方。只有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氛围才能活跃,相对于死气沉沉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2.3照顾个体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针对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而言的标准,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发扬素质教育的理念,将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归类辅导教学,让基本课堂内容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可以消化得了,对于学习能力有余力的同学适当增加学习深度,适当的走在学习的前面。如在“正方形”课堂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学生们分发若干硬纸,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绘画、测量、编折、裁剪,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且组长记录操作过程与讨论结果,操作完成后小组讨论正方形边长、内角、对角线等特征,并由组长向教室报告结果。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适当地把学习能力强的与较为一般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才能相互之间提高学习水平。

2.4强调互动方式教学

新课标初中教学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并逐步改变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学会学习并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这是素质教育趋势下教学形式及内容改变的前提,所以教师应当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并掌握获取知识基本技能,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生的内容。教师也是经历学生时代猜到今天这个岗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会比较理性认知教师学生时代的经验,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把自身学习经验传授出去。

3总结

总得来说,新课标形势下数学教学的发展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若想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集合学生、教师、家长的多方之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取得实质的进步。新课标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需要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与主动性,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实现形式。唯有汲取基于当下的经验,新课标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方能面向更为广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恒锋.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上).2011(06)

[2]商建军.新课标下新型数学教师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S1)

[3]李学云.论新课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挑战[J].新课程(教研).2011(01)

上一篇: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下一篇:移交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