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推荐8篇)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篇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沁园春 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过程:

一、导入

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

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

1、了解文体——词

“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

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二、赏析课文

1、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问:“独立”有什么含义?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

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 “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

7、“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

(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

(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

(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

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忆”。)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

(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

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背诵、作业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

一、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

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

教学设想:

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 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

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晨曦初露(写)缠绕(读rao),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懊悔(注意写法),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zao),怪癖(读 pi),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蓬莱仙境(读写),其乐融融(注意写法)

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解题:

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读提示: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作者有怎样的看法?(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四、讨论总结

1、讨论问题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

(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略)(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略)(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等。)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2、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五、练习作业

(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2)做《同步导学》练习。(3)预习《我的四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自读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三、讨论交流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得。”

(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四、总结赏析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

(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

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对待生命,奋斗、无悔。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辟论述。)

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

(读书上学——春天,就业奋斗——夏天,中年成就——秋天,老年退休——冬天)

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五、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导学》练习。(2)预习“设计未来”,在A、B方案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

两篇文章位于“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的版块,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课文浅易,故用“指导阅读”来处理。

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

2、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学重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2、《我的五样》 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难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做出适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2、《我的五样》平心静气进入游戏,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方法: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研讨法。

2、《我的五样》活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教学讨论,1课时活动体验。教学讨论教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教学要点: 熟悉文本,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马克思17岁在中学考试中的德语作文。面临中学毕业的卡尔,像大多数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思考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学是个关键时期,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将在社会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扰着我们,是的,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需要知道我们未来如何选择职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马克思给我们的建议。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朗读课文(自由散读)

四、交流研讨:

1、马克思认为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虚荣心,脱离现实的幻想。)

2、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

3、找到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段落与文字。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马克思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你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为人类谋幸福,立志为人类劳动。)

5、选择职业,为什么要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

(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并非矛盾冲突,追求人类幸福可以实现自身完美,实现自身完美只有通过追求人类幸福的途径最为高尚。个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见指导自己未来选择职业。)

五、归纳总结

1、朗读精彩段落

2、结束语: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在这个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须对自己要有独特的人生设计,时代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负责任的人生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六、活动体验:

1、结合人生感悟,填写你的理解和选择:

我最珍重的品德—— 我的主要特点—— 我对幸福的理解——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我对不幸的理解—— 我最能谅解的缺点—— 我最厌恶的缺点—— 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喜爱的英雄—— 我喜爱的文学家—— 我喜爱的格言—— 我喜爱的座右铭——

2、我未来的人生打算: 《我的五样》 活动要点:

熟悉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步骤1: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能写五样。步骤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步骤3: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探讨:

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在生命赖以存在的原动力。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这种方式表达人生观点,真实而生动形象,能够在比较中突出主旨,写法别致。)

2、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3、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变得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本版块作业:

1、摘抄精彩的语言,作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

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用心和父母沟通一回。不少于800字。

3、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4、经过一周语文课,总结一下你建立了哪些好习惯?还有哪些好习惯没有养成?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写成一个小总结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

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 篇4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

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真与创新精神。

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初步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文艺复兴运动与希腊古典文化的关系和异同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活动,感受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批判精神。

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使学生认识社会意识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体验哲学家理性主义的思想,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教学流程】

问:在必修I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历的一位“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同学们还记得他是谁吗?

答:苏格拉底。

在必修III中,我们再次接触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答:……

投影:

⒈“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⒉倡导“美德即知识”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苏格拉底的徒弟、古希腊着名的思想家——柏拉图。

投影: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

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

投影:

高中化学必修一考点 篇5

2.做高中化学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我的方法是1.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2.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

3.学习是需要个人能有一定的恒心与毅力的,不能半途而废。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并不难,除了平时认真听讲,上课做好老师讲解重点时的笔记。课下还要自己抽时间去复习,所谓熟能生巧,当然了,复习的意义在于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

4.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面就比较广泛了,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先讲述化学热力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结构、酸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和配位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和电化学等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周期系各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存在、性质、制备及用途等有关知识。其中一些难点知识比如说原子轨道表达式,化合价的书写方式等都需要掌握。

5.学习是需要方法的,归纳总结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由于化学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和杂,所以需要自己抽出时间去归纳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化学成绩来讲很重要,而且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后,做起化学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聚丙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吗

不能。聚丙烯是由1—丙稀加聚后生成的,只能和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在有双键或叁键(不饱和键)的物质中。聚丙烯中不包含不饱和键。

什么是加成反应

1.定义

两个或多个分子互相作用,生成一个加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可以是离子型的,自由基型的和协同的。离子型加成反应是化学键异裂引起的,分为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

2.反应条件

加成反应进行后,重键打开,原来重键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加成反应一般是两分子反应生成一分子,相当于无机化学的化合反应。根据机理,加成反应可分为亲核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和环加成。加成反应还可分为顺式加成反式加成。

3.加成是只有一种产物,常见的有双健和三健加成,还有苯环加成,高三还会接触一些复杂的加成。而取代一般是两种反应物生成另外两种物质,它们之间某个原子或原子团发生交换。加成是双键变单键,饱和度变化,取代是直接取代上面的积团,饱和度不变

知识拓展

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焓变(或能量变化;热量变化)。

例如,热化学方程式:H2(g) + Cl2(g) = 2HCl(g) △rHΘm = -183 kJ/mol

方程的意义是在标准态时,1mol H2(g)和1mol Cl2(g)完全反应生成2mol HCl(g),反应放热183kJ。

热化学方程式代表着一个假想的过程,实际反应中反应物的投料量比所需量要多,只是过量反应物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即使是一个无法全部完成的反应,也不会因此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书写事项书写和应用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各物质化学式右侧用圆括弧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固体有不同晶态(同素异形体)时,还需将晶态(形)注明,例如S(斜方),S(单斜);C(石墨),C(金刚石)等。溶液中的反应物质,则须注明其浓度,以aq代表水溶液,(aq,∞) 代表无限稀释水溶液。

高中必修一《西风颂》优质教案 篇6

课题 西风颂 №10

 

德育 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智育 把握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
美育 表达的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教学难点 名句赏析
教学关键 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鉴赏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二、名作赏析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前3节写“西风”。 后2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三、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

2、《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西风颂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课后记事

 

 

把握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

高中必修一《西风颂》优质教案范文二

赏析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

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像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了海洋,写西风唤醒了海洋,也让海底的植物战栗不安。在形容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的时候,诗人设想“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而且在梦中它还见到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读者似乎能看到楼阁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荡漾形成一片波光潋滟的美景。随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风到来的时候主动劈开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这一段描写十分奇异,似乎完全出自诗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种自然的规律。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改变有相同的反应,因而西风的到来当然对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像,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西风颂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上面讲过的《老虎》一样,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诗中的名篇,但篇幅较长,意象密集,头绪似乎有些纷乱,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

二、作品解读

1.介绍此诗的一些背景,包括诗人情况、历史条件、写作缘起等,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铺垫。

2.这虽是一首抒情诗歌,但上天入地,空间、场景不断变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分头朗诵诗歌的各节,再细致讲授各节的内容,把握住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

3.为了表现西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间自然的奇观,诗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挑出相关的段落,分析诗人想像力的瑰丽之处。

4.此诗的句式和用词非常有特点,多用重叠、复沓的句式,以及充满力度的动词,铿锵激昂,在语言的节奏上就体现了西风的强劲,要着重分析这些用句、用词的特点。

5.关于这首诗,一般的解释是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力量的赞颂,但在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诗人的自然观,在衰败与繁华的循环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现。

三、扩展与比较

1.《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想像,境界阔大,组织学生讨论:它与我们一般熟悉的抒情诗歌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诗在歌颂西风的同时,也描绘了很多自然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的因素,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思考科学的知识经过诗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诗意”。

参考资料

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嘉)

1810月20日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卡斯辛丛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诺河走去,疾劲的秋风横扫落叶的景象使他激动。他想到苦难重重的祖国,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个人身世。英国某些报刊对他的诬蔑攻击还在耳中响着。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动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难中了;他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有巨大威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眼前这一阵西风来得正巧:这不正是他所寻求的艺术形象吗?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这样看来,为了确切掌握《西风颂》的主题意义,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处境和雪莱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

18英国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缔结和约以后,经济恐慌立刻席卷全国。原来依靠战争维持的许多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市场萧条,物价昂贵。当时的英国政府一方面用通货膨胀的自杀政策来维持残局,一方面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来对付工厂、农民的示威行动。其中与这个时期雪莱的诗歌创作有直接联系的是“彼得卢惨案”。1819年8月16日,英国国内的急进派和工人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举行八万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政府改革国会,取消目的在于维持高昂粮价的谷物法。英国政府派遣骑兵进行镇压,当场有11人死亡,伤者多达400余人。消息传到意大利,引起雪莱的强烈反应。他在给友人里厄的信中写道:“暴风雨一般的忿怒还在我心中沸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全国对这血腥杀人的罪行将作何种答复──必须行动了。但做什么呢?这一点我还不很清楚。”英国政府对工人群众的残酷镇压使雪莱这一时期的政治诗歌变得特别锋利、尖锐。诗人在《给英国人民的歌》中号召人民“铸造武器,拿起来保卫自己”。《一八一九年的英国》一诗对英国的政治、法律、宗教、军队进行了全面的讽刺。

18英国的统治阶级通过御用法官之手,剥夺了雪莱抚养已经离婚的第一个妻子海丽特所生孩子的权利,这给了雪莱极大的刺激。为了预防反动政府对自己第二个妻子玛丽的子女再下毒手,雪莱全家再一次离开祖国,迁居意大利,从此再也不回英国了。不幸他们所携带的孩子不久又染病死去。这时期雪莱心中的悲愤是难以形容的。正是这种国难家仇所激发的强烈愤慨,使诗人在《西风颂》中怒吼: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

《西风颂》开篇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西风颂》全诗贯穿着这个又矛盾又统一的主题思想。第一节开门见山把它点明了,这就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伏下一笔,使预言获得落实的基础。

西风的威武形象贯串全诗,起着决定作用。但各节又有和西风相联系的辅助形象,以扩大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呼应,第一节中既写到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风);既写到鬼魅似的落叶,也写到“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字眼来咒诅垂死的秋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并列对比的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

《西风颂》的第二节除了继续描写为“濒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狂风席卷流云和横扫落叶本来异曲同工,这里的联系既密切又自然。这么一联系,诗的意境随之扩大:我们的视线从地面移到空中。这里吸引我们注意的,仍是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流云所将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的风暴: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西风颂》的前三节都是以“哦,你听”结束的,只是第一节的措辞略有不同。雪莱要我们听的当然不仅是劲急的风声,而且是发自诗人衷心的革命号角。我们知道,雪莱对于革命采用暴力的问题始终摇摆不定,成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点,只是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他才明确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尽管某些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还持不同意见(如1956年出版的《雪莱在工作中》一书的作者),《西风颂》对于暴力的歌颂是确定无疑的。雪莱明白地说:“啊,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第五节)也正是这一点,使《西风颂》明显地超过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

前两节里,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上天入地,到第三节诗人引导我们进入海洋。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为突出的辅助形象,正如枯叶、流云分别是第一、二节的辅助形象。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劈开”;深植渊底的草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

到此为止,雪莱抒写了西风横扫落叶、席卷流云、掀起波涛三种自然现象。读者固然也感到诗人寄托在西风这个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确点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五节。第四节是本诗结构上的转折点: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雪莱在引导“我”进入诗篇的时候仍然重复运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形象。这个巧妙的重复总结了上文,启引了下文,使全诗结构立刻严密起来,而且使描写对象的转变──从西风到诗人──来得妥贴而自然。这里雪莱的意思当然不是贬低自己为西风扫除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威力,起到和西风一样的作用。他说“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

《西风颂》最后一节,雪莱表示了希望获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诗歌应当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向人间播送“火星”,像预言的喇叭──与第一节春天的喇叭相呼应──“把昏睡的大地唤醒”。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所一贯强调的东西。他在没有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辩》中指出:诗人首先应当是战士,社会的立法者,生活的导师。

《西风颂》的主题思想经过上述发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现了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不少读者背得出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由于它出现在全诗的末尾,非常恰当有力地总结了历经曲折的思想情绪。假如它在开篇就出现,效果就会大为削弱。从这个巧妙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雪莱优秀的诗歌艺术。

雪莱的抒情诗有两大类:一类以鲜明的政论性为特色,诗句简明有力,如《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类以辉煌的想像和优美的情致取胜,如《云》《云雀》等 篇章。它们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异的色彩。《西风颂》兼有两类的长处。诗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过分渲染;所用形象具体明确,而且前后连贯,不像《云》中的形象丰富得叫人眼花缭乱。诗人的想像虽然与流云、碧涛一同驰骋,他的脚跟却是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的。

《西风颂》结构的严密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主要形象和辅助形象的配合和发展。全诗始终以抒写西风的威势为中心,同时又不断地从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来丰富诗篇的艺术感染力量;诗篇突出地表现了西风的雷霆万钧之力,同时又提供了色彩绚烂的画面;既显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单调枯燥。诗人处处以内心的感情来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绪,确实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动人境地。我们不能忘记,雪莱曾经以赞扬的心情抄录过一位同时代诗人的话:“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篇7

一、正文中的瑕疵

1. (11页) 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并作为一个物理量 (2007年印刷)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008年印刷) 。

[分析]国际上和我国在确定物理量的定义时, 都严格遵照一条重要的原则, 即物理量的定义不应包含或暗含特定单位的选择。根据这条原则, “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都是不妥的, 因在这些定义中包含了特定单位mol-1、mol等的选择。建议改为:粒子数与物质的量的比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为NA) 的测定值等于6.02×1023mol-1。

2. (11页) 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 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分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各粒子的质量, 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同的, 建议删除此表述。山东科技版《化学1 (必修) 》第21页曾删除“但是不同微粒的质量不同, 因此1mol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3. (14页)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分析]“粒子”应改正为“分子”, 或可表述为“粒子 (分子) ”。

4. (14页)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分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或量值 (量值=数值×单位) 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不是其数值决定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5. (26页)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 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 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析]该章节 (23页“大气层中的丁达尔效应”、27页“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29页“大气中的飘尘……”、配套教师用书25页“有色玻璃”等) 介绍到的一些胶体分散系, 其分散剂不是液体, 现行其他两种版本 (山东科技版, 江苏教育版)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科书和以前 (1991年, 2003年) 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在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时没有限于分散剂是液体。该处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时, 限于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是画蛇添足。

6. (35页) 我们再看以下反应:

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Fe与CuSO4的反应并非是一个没有得氧和失氧关系的反应, 反应中:Fe得到氧和硫生成FeSO4;CuSO4失去氧和硫生成Cu。建议用Fe与CuCl2的反应替换Fe与CuSO4的反应。

二、栏目中的瑕疵

13页“科学探究”栏目:

1. (1) 根据图1-14 (图略) 所示的电解水原理进行实验, 观察不同时间试管内的气体体积的变化。生成的O2和H2的体积比各约是多少? (2) 假设电解了1.8gH2O, 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H2的质量。根据O2、H2的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 并通过下表进行比较。

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能否初步得出下列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2.下表列出了0℃、101kPa (标准状况) 时O2和H2的密度, 请计算出1molO2和H2的体积。

根据表中数据及计算结果讨论, 在相同条件下, 1molO2和H2的体积是否相同?

[分析] (1) 科学探究1和科学探究2中的结论没有明确O2和H2的状态为气态。 (2) 科学探究2中计算1molH2的体积时, 缺少技术性说明1molH2的质量取4位有效数字。 (3) “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我们可以得出“在101kPa、室温时,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还不足以得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4) “根据表中数据及计算结果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在101kPa、0℃时, 1molO2和H2的体积大致是相同的, 都约为22.4L”, 还不足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 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三、习题中的瑕疵

1. (34页)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 ()

A.Ba (NO3) 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分析]此题C项BaSO4的右边不应有“↓”号, 弃掉后又与题干中的BaSO4右边有“↓”号不一致。C项最佳的设置是:Ba (OH) 2+H2SO4=BaSO4↓+2H2O。

2. (43页) 下列反应中, 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分析]“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置换反应的是”的问法不合逻辑, 因为置换反应包含于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直接问“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就可以了。

3. (54页) 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 。

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C.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

D.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

[分析]A、B两项描述的是“物质”, 化学上是不能设问“物质”是否一定是金属元素的。

4. (71页) 以纯碱、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烧碱, 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制取烧碱的原料缺少“水”。

四、插图中的瑕疵

1.14页图1-15, 图题“标准状况时的气体摩尔体积示意图”不妥, 应改正为“标准状况时1mol气体体积大小的示意图”。

2.46页图3-1, 图的内容与图题“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不匹配。此处建议改用2007年苏教版《化学1 (必修) 》第64页中的图3-1“一些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3.51页图3-10, 图题“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不妥, 应改正为“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金”。

五、排印中的瑕疵

1.教科书的页码编排是从“0” (页码“0”没有显示) 编起的, 应改为从“1”编起。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 篇8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地理学科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进行分析。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2014.16:80-81

上一篇:金秋九月优美文案下一篇:地理教师工作计划教学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