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 辛亥革命 说课(精选7篇)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㈠教材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人民版必修Ⅰ专题三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和考纲的重点;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失败原因和教训,《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以及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内容都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而近年来,广东、安徽、海南和全国文综都在此次多次命题,例如:2011年安徽文综15题,就考察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这一知识点。㈡教材的联系: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制政体的灭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迁等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将对我们学习“必修Ⅱ民族资本主的短暂春天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Ⅲ三民主义”等内容有重大帮助。㈢教材的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对于“近代化史观”的考察要求,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调整,例如:增加 “近代化史观”特征的说明,并将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的一些措施移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这一环节讲解。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历史功绩及历史局限性。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通过运用各种资料来分析历史功绩,让学生学会结合历史背景,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⑶通过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认识历史事件,并掌握探究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
⑵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
⑶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到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以上是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现在我谈谈教学重难点的设定。㈤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介绍武昌起义,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在近代中国的实践)⑴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⑵《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⑶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按照目前高一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情况所设定的)
以上是五点是我的说教材环节,现在我将进行第二个环节:说教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我校近两年实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我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活动探究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活跃历史课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另外,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教态和教学语言是否有感染力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参与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也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现在我对自己选择的教法进行理论说明。1.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2.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一些所没有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引用历史资料,音像视频和历史图片等,能够直观的反映历史事实,有利于情景设计,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音响视频、音乐等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历史课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4.问题引导法:
教师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的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讨兴趣,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5.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说话、讨论并配合讲解、归纳总结,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刚刚我对自己的说教法环节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我进行第三个说学法环节。
三、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较为活跃,而且初中历史已学习过辛亥革命这一内容,这是我们教学较为有利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校学生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仍停留于初中的开卷考试模式,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极为不利的地方。
现阶段,我们对于学法的指导,应当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好的学法养成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助于学生平时练习中解题答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本课时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这些环节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如何才是检验一节课的重要标准。这一课时我将用5个阶段来完成: 1.导课:(5分钟)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并以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辛亥革命》电影资料中的一部分,生动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视角一起带到了辛亥革命那个年代。
导课设计依据:简单回顾上一课时知识,完成学生对学过知识巩固的验收,并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其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本课时所要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板书。(30-35分钟)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一内容又作为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会给学生绘制一个表格,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阶级因素、思想因素、组织因素、军事基础等方面来引导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归纳知识点,完成表格,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知识有着清晰全面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因素展示相关的材料和图片,尽量生动的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例如在政治因素这一点上,展示《时局图》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列强的瓜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军事准备这一点上,展示材料《林觉民的家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党人的英雄情怀、必死的信念、敢为人先的精神等;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把重点放在解读《临时约法》上,在这里,我将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步步深入思考,认识《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得出结论:《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践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性,同样培养了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这一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使学生犹如置身于1912年之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无奈,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让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另外,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一知识点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这一栏,并补充说明近代化史观的特征,让学生明白什么近代化史观,并学会应用这一史观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注重突破重难点,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回归课本,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延伸、拓展部分知识,从而使教学知识更加完整。3.课堂小结:(3分钟)
设计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从而完成对本课时的总结 4.布置作业: 5.板书设计: 板书: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阶级因素:
4、思想因素:
5、组织因素:
6、军事准备:
7、有利时机: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2、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结局和评价:
1、结局:
2、评价: ⑴性质:
⑵历史功绩:从近代化史观论述 ⑶不足: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问题引导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故确定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本课时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五、说板书设计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的Unit1 Friendship中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的内容,此内容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友谊。这一课时主要是围绕阅读部分来讲,阅读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在学习上一课时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 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对阅读文本“安妮最好的朋友”中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等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第三课时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及以后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练习打好基础。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作为自己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二)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reason;list;share;feeling;Netherlands;German;series;outdoors;crazy;nature;purpose;dare;thunder;entirely;power;according;trust;indoors;share...with...;go through;hide away;set down;a series of;be crazy about;on purpose;in order to;in one’s power;face to face;according to;
2.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觉得最困难单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3.了解强调句型。2)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2.能分析并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疑问和陈述)的规律,能熟练地进行两者间的转换,并在生活中运用。
3.能介绍Anne的基本情况,说明她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渴望。3)情感目标: 1.通过Anne的日记,了解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悲惨命运。2.体会自由,友谊的珍贵。
3.通过学习此阅读文章为学会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并能分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和虚伪
的朋友。(三)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 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
二、教法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而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因此,就本课的学习,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答法,快速阅读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鉴于本文内容会涉及大量的图片信息,我将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上一堂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紧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充当提问、引导、总结的角色。
三、学法分析
基于教学对象特点的思考,设计本课时,将以朋友的身份走近他们,用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处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轻松谈话开始,以愉快的交流展开合作,以快乐的约定来结束本课。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
高中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已不满足老师教材的简单重复与重现,同时自我意识增强,不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高一的学生应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求知的欲望,特别经过了中考总复习和新课改理念的熏陶和实践,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运用的能力,具备了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基本技能。但是,学生个性和英语水平差异大,因此教学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注意层次性。
五、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导入
让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有考虑过和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个物品交朋友,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析原因。(二)课前
阅读开始前,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上一课时讲过的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寻读)阅读技巧,并要求学生们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下面文章的阅读。1.skimming(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Read the title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Notice any pictures and charts Read the summary or last paragraph 2.Scanning(寻读)的方法和技巧:
①学生读课文,帮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写出每段的大意。②全班默读文章。③读安妮的日记
1)Ask the students how Anne felt in the hiding place.2)Guess the meanings of “spellbound”, “ho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from the discourse.3)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it.④大声朗读播放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并跟读。(三)讲授新课:reading阅读
1.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只通过阅读标题和看图,先不阅读文章,让学生试着猜猜看安妮的朋友是什么。3.让学生浏览前两个段落来确认他们的猜测。
4.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的日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鼓励学生先列出一些关
键词,如:Anne, crazy, nature等
Para.1: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Para.2: 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Para.3: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5.给学生讲解本课的生词。
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开始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的主题--阅读文章上来,并且教学重点将放在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如猜测、关键句子,略读等等。(四)巩固练习:阅读后
1.让学生做comprehending部分的练习。2.利用comprehending部分的练习,问学生: Imagine you had to hidie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s.让学生讨论,并且将答案列出来。每一组可以决定出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最后全班选出最佳的答案。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体验语境和实践语言。通过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他们会懂得更加珍惜生活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五)布置作业:
1.再次通读一下这篇短文,尝试复述它。2.做完练习册的作业。
3.用几句话表达你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考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上一节,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膜能够选择性运输物质的特性,那么生物膜的这一功能与其结构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不断修正原有观点,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也将对之后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由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生物膜的结构要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在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中如何通过对生物膜功能的分析研究得出生物膜的结构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用1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活动探究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情景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在对生物膜结构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课后练习。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引导学生回顾第3章中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时对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思考,进行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结合同学们的已有知识,分析三种材质那种更适合做细胞膜。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书中所给的三种材料构成,那么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呢?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讨论“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这一
问题,让同学们更广泛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更广阔和深入地思考,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我将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试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欧文顿 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 化学分析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 两位荷兰科学家
蛋白质为与细胞膜什么位置? 20世纪40年代推测 罗伯特森“三明治” “三明治”模型是否完全符合? 静态刚性 vs 动态弹性 技术手段提高 蛋白质镶嵌
为什么细胞膜的物质可以运动? 人cell+小鼠cell 1972年 格桑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上述问题串的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然后向学生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该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粉自由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分布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
4、膜的流动性
这幅图介绍的是流动镶嵌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想象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其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三维立体结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最后简要介绍细胞膜表面糖被的知识,是学生大概了解,为以后的学习细胞膜识别和免疫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4、课后练习
在本节课讲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练习,及时地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并通过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第2节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4、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教法设计: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本周要学习的专题一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学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做阅读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3页,大家快速阅读导语,解决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几个阶段?
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末日。
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古代中国有哪些朝代?他们的更迭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师:看来同学们对中国的历史朝代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系统地记住他们的顺序。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和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师:很多男生应该都玩过《魔兽世界》。《魔兽世界》里面有两个阵营,分别是部落和联盟,在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就是部落和部落联盟,不叫国家。国家和人类并不是一同出现的。国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古社会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演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4页快速阅读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中国早期国家大致在什么时间形成?在什么地域出现?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板书)
一、早期国家的诞生:
时间:距今约五千年前;
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师:在远古时期是没有文字的,所以很多事情无法记录下来,只能口口相传。所以我们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研究主要靠神话传说。大家不要觉得神话就是虚假不可信的。以神话里的“三皇五帝”为例。
三皇:燧人(钻木取火,伏羲和女娲的父亲)
伏羲(又叫青帝,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了文字,发明网来捕鸟捕鱼。百花之神,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神农(炎帝,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五帝:黄帝(黄帝和炎帝打败蚩尤)、颛顼(zhuān xü)、帝喾(kù)、尧、舜。传说中往往把他们描画的三头六臂,不似凡人,这确实是夸张。但是我们能肯定的是那个时期没有国家,只有部落,三皇五帝也不是皇帝、君主,而是部落首领。例如,蚩尤就是九黎氏族的首领,也就是我们苗族的祖先。那么大家根据自己听过的神话传说来想一想,在那个时期,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是什么呢? 生:禅让制 师:对。一般来说,都认为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和“能”。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同样的,禹由于治水有功,很得民心,大家都推举他当舜的继承人。但事实上,禅让制是各部落首领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目的就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禹本来也指定了继承人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杀了伯益称王。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公天下”也变成了“私天下”。而尧舜禹时期,各部落首领逐渐变成有权势的奴隶主,贫困的氏族成员和战俘变成奴隶。原始社会逐渐被奴隶社会所替代。
二、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时间:BC2070-BC1600 禹、启、桀
政治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师:什么叫宗族关系呢?可以笼统地理解为血缘关系。大家几乎都是从农村来的,一个村子的人基本都有亲戚关系,不是喊伯伯就是喊叔叔,这就是宗族关系。刚才老师说过,禅让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禅让的人都是不同部落的,没有宗族关系。而从夏朝开始,王位由儿子继承,只要这个国家不灭,王位就一直把持在一个家族的手中,国家也就成了这个帝王的私产。
2、商朝的政治
时间:BC1600-BC1046 汤、盘庚、纣 甲骨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老师在讲原始社会和夏朝的时候主要讲的是神话传说,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期没有文字,我们只能从传说里来研究历史。但是商朝出现了甲骨文,所以我们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大家阅读第5页第3段,找一找商朝的政治特点是什么。政治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表现: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开始让她担任统帅东征西讨,妇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和女政治家。)
三、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师:看过《封神榜》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纣,成语助纣为虐说的就是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但是武王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领土太广阔,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通,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1、分封制
概念:分封制是周天子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师: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封建”。
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材料: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师:从材料可以看出,周朝有两次大的分封。为什么封这些人呢? 生:王族是天子最信赖的人。(从地理分布上看,同姓同亲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功臣对建立新的政权有贡献,需要拉拢他们,必须给予一定的奖赏以示对天子忠诚的鼓励;可以借助先代贵族的威望减少新政权的阻力。
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世袭统治权;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师:对义务的解读就是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西周。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献上褒国美女褒姒给周幽王。周幽王很喜爱褒姒,就废了本来的王后申后,立褒姒为后。褒姒非常美丽,但是天生不爱笑。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诸侯见了烽火,以为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匆忙赶来救驾,结果发现被骗,只能狼狈地返回诸侯国。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后来,申后的父亲联络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救,但各诸侯都以为又是骗局不愿意去,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申后的儿子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影响、评价: 材料: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据史籍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由于层层分封所确立的诸侯、卿大夫与天子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因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牢固,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积极:分封制稳定秩序、巩固统治,传播了先进的周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体的形成; 材料:八年,伐陆浑(即嵩山地区,距洛阳仅六十公里)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 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
(“鼎”在中国有特殊意义,它原指中国古代的炊具,后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礼器。相传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诸侯对它除了毕恭毕敬以外,是没有资格来问津的。否则即视之为大不敬,是对王权的挑战。发生这样的事情,恰恰说明了,诸候势力的强大,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跃跃欲试,争霸中原。)
消极: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势力增强,最终出现了周王室权威衰落、强国兼并弱国的局面,分封制走向瓦解。
2、宗法制
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目的:防止贵族内部斗争,巩固分封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师: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长子?
生: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
师:思考这样一道题: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生:小儿子。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影响: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故应选D。
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由此可以判断出
()①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②周朝已经开始实行分封制 ③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稳固政治统治 ④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姬姓子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通过材料可知①②④正确,分封制主要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巩固统治,随着年代久远,血缘关系疏远,诸侯国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反而不利于政治稳定,故排除③。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解析:选A。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把“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材料中“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可以看出西周社会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4.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规则和仪式……音乐”说的是礼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表明礼乐制度要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A、B两项说的是分封制的目的;C项说的是宗法制的目的,不符合礼乐制度目的,故选D项。
5.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
B.置“三公”“九卿” C.确立皇帝制度
D.全国郡县化 解析:选C。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糅合“法”、“术”、“势”,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而封邦建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可以排除A项。注意题干“首先”二字,在B、C、D三项中首先创建的是皇帝制度。
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即秦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B、D三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解析:选C。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制,也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A、B错误;D项符合分封制,但不符合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选C。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的权力缩小,一分为三,A项错误;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材料不涉及地方,排除D项。
9.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历程。如福建建置的沿革顺序是:“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其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唐朝—明朝
B.唐朝—元朝—明朝 C.唐朝—元朝—清朝
D.宋朝—明朝—清朝 解析:选B。题干的“节度使”、“宣慰使”、“布政使”分别对应着唐、元、明。故选B。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由“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可知为选官制度,排除A、C。由“十年寒窗”可知为考试选官,故选D项。
11.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解析:选C。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在明太祖时已经废除,而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置的,故A、B、D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故选C。
12.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当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①西汉设置刺史制度 ②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③宋代设置中书门下 ④明代设置内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设置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政治,并非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①。明代设置内阁时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④。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4: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1)依据材料1,指出材料中所述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6分)(2)依据材料2、3,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6分)(3)依据材料4,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4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第(1)问需要理解材料意思,从中分析出“百世不迁”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第(2)问结合材料2分析李斯的观点是周封子弟,最后疏远,导致相互攻击;结合材料3分析柳宗元的观点是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高。结合所学分析,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唐为了提高官员素质,推行科举制。第(3)问依据材料4,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收万方以自私”,指出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手段。第(4)问应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分封制度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度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郡县制、科举制。(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加强专制的手段。(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的差异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权力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6分)材料2: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结合所学四朝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体系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归纳概括出两种方式,并分析其作用。第(3)问,考查基础知识,西周地方行政制度为分封制,秦朝为郡县制,而元朝为行省制度。第(4)问,考查概括归纳能力,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不难看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课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从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课程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资产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革命运动。它上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等等;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教学,以史为鉴,培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
教学设计 2009-10-28 09:06:15 阅读118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l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l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l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
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难点 : 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
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
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
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段与中英相关的材料与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
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演示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
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
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
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
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0-05-27 来源:教育文稿网 作者:网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则源于1787年宪法。
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将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
世界文明的进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
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出台的背景
知道: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结合1787宪法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特
点。
2.对比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权利结构、有无君主、总统与首相的产生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采用探讨式,探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研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
制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787年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要认识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会涉及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复杂交错的矛盾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教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突破方案:“为什么要制约权力?”---自由
怎样来制约权力?----理论来源
现实是否接受?-----平衡各方利益
2、比较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政治常识比较匮乏,讲解时要深入浅出
突破方案:“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教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依据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感性的思维要多于理性的思维。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搜集相关课件制作资料(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等),力争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情境诱思法、问题诱思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自由女神像
2、学生活动:为年轻的美国看病,开药房
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
引用史料,教师站在各方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并理
解。
引导学生列表来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的内容,概括联邦制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客
观的评价1787年宪法
5、小结巩固(课堂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经济问题
2.债务问题
3.国家安全问题
4.劳动人民的反抗问题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联邦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原则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进步性
2.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说课稿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抱着一腔“实业救国”的信念和豪情,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里奋力拼搏,虽然创造出一些光辉业绩,但不断遭到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教材目标的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影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
②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4、课时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电脑及教学软件
三 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地引入问题或创设情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指导
1、体验法: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认识历史事件由浅入深,由表到里。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问题。如在课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
3、讨论、探究。
五、教学过程
1、设疑切入,引出正题。
(1)(展示四幅有关民族工业的图案)仔细观察这四幅“火花”图案,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哪种经济成分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以设问的方式切入课题,引发思考,激发氛围,调动兴趣,在教学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整合思路、梳理线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夹缝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19世纪末)---------------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4-1918)----------发展较快(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沉重打击(抗日战争1937-1945)--------日益萎缩(解放战争1946-1949)----------从合理调整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3、认定目标,设疑解难。问题一:看漫画,说寓意。
从而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决定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问题二:观图表,把1872-1894和1895-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相比,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上升趋势,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原因何在?在当时有何影响?
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出现一股热潮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知识点。
思维发散:(展示三幅图片)分别是《溥仪退位》、《1919年清华大学生在焚烧日货》、《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请以这三幅图作为切入点,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用图片提示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
4、体验感悟,内化升华。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边观看民族企业的有关图片,一边听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歌《把感动留在人间》,感受旧中华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假设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什么行业?理由是什么?预测一下,在创业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以实践者的身份进入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并从“创业的艰辛”一环,归纳出民族企业的特点,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攻破了难点,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
(2)情感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是近代许多仁人志士的梦想。周学熙、张謇、荣氏兄弟以实业救国;康梁掀起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虽然梦想全都破灭了,但精神可扬,志气可嘉。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深化知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实业救国”方案行不通。
(3)实践延伸: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课外了解荣氏家族的后人荣毅仁、荣智健的创业史,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调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讨论小结,巩固练习。
(1)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断加强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说课教案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课前部分 1.教情分析 :
(1)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
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与第三课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问题。第三课侧重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角度讲述,而本课则侧重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角度讲述。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在以后学习第二单元,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提供了可能。(3)
教学重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
教学难点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
2.学情分析 :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初中就学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产生更好的效果。3.、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画图、上台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4.教学工具和方法
【人民版必修一 辛亥革命 说课】推荐阅读: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04-1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05-29
《说木叶》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3-11
必修一物理说课稿10-31
必修一生物说课稿免费03-20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期末06-12
粤教版必修一《离骚》07-23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试题09-24
教科版物理必修一弹力10-2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