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松果.doc说课稿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松果.doc说课稿(精选10篇)

数松果.doc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五单元第30~31页内容。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验运用口诀计算的简便性。

4、在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五、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我合理地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借助基础 编制口诀——熟练口诀 灵活应用——总结全课 适当延伸”等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课前复习通过对连加的复习,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口诀活动的兴趣,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利用“数松果”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数东西情景,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可能会用5个5个地加,也可能会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如果学生用加法计算,就用上一节课学的乘法意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乘法算式上来:如果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最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来的?让学生领会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用加法是很麻烦的,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能算得又对又快,于是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归纳出乘法算式,从而产生了学习乘法口诀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环节探究口诀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三)、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能轻易地突破难点,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情景。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算式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可以怎么说?”学生可能会说:“2乘5等于10”。然后引导学生,这都是乘法,可以把“乘”字省略,如果把“等于”也省略,就形成了一句乘法口诀。那么5×2=10呢?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和积与前一算式一样,为了少记一些,我们就用同一句口诀“二五一十”来表示。有了“二五一十”这句口诀的基础,接着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三五、四五、五五这三句口诀。然后进行汇报,讲一讲怎么编,都可以算那些算式?将这一过程写成板书: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乘法口诀,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编好口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口诀的含义,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桌听,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选择典型事例展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口诀的由来,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理解了乘法口诀后,为了更好地记住口诀,我先让学生观察这组口诀,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多5;5的乘法口诀的末尾是五和0,单的是五,双的是0 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口诀的?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口诀的含义和来源,弄清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渗透乘法交换律的思想。

(四)、体验感悟,巩固练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基础训练: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3)综合性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4)运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五)、课堂总结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和评课稿 篇2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松鼠在森林里摘松果、吃松果,也想到了为以后的小小松鼠们做准备,于是小松鼠们就吃一颗松果,栽一棵松树,这不仅能保障松鼠们的吃和住,也能保护森林、美化环境。

首先是邱老师上,她的课亮点有二:在孩子们得出这是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后,用“高高兴兴”引出类似的词:比如快快乐乐,舒舒服服;第二,反复诵读“什么什么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然后是潘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整节课一气呵成,衔接紧密,有如行云流水。处处能让学生得到感悟和收获。一开始的教具“松鼠”和“松树”作得很好,摆出来时一片惊叹,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然后进行了“。。。那么。。。那么。。。。”的句式训练,及“光秃秃”此类ABB的词语,都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和“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这两种情境教学也让人惊叹。

总的来说,她的课让我在有关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有以下几点的感悟和收获:

第一、课堂不仅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只有把课堂教给孩子,才能激发孩子最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感谢潘老师给我们方向性的指引,让我们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的思维和上课模式。

第二、良好课堂常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孩子和老师在课堂上的状态固然重要,但长久而来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常规能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

《数小鸡》说课稿 篇3

本课是一首有趣的儿歌,共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儿歌,第二部分是五个生字“毛、戏、少、急、气”,要求拼读的音节四个以及新授的笔画“横折弯钩”,第三部分是带有“j q x ”的音节,前两个是三拼音,后几个要求正确拼读并勾一勾,第四部分是写字训练,要求描摹“气”和“少”两个字。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

1、识字目标: 认识本课5个生字:毛、戏、少、急、气。

到本课为止,学生们的识字量不足一百字,识字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我对每个生字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这将在下面的教学实录中为大家一一说明。

2、朗读目标及拼音目标: 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在儿歌中复习拼读带有声母j、q、x的音节,学习三拼音的拼读方法。

这课课文在“学拼音读儿歌识字”阶段、让学生在儿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借助生动的语言环境识字阅读,同时在识字阅读中巩固拼音的拼读,建立识字和拼音的双向联系、在课上创设各种环境引导学生反复读儿歌,帮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儿歌,熟读成诵。读儿歌时注意纠正“毛茸茸、着急”的读音。

3、写字目标: 学习笔画“横折弯钩”,并按笔顺正确描写“气、少”两个字。

通过之前对学生的描字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在田字格中将笔画简单的字描写好的方法,本堂课的写字目标重在继续培养学生按照课本“笔顺表” 独立学习写字的能力,同时学习笔画“横折弯钩“另外,在写字时,学生们保持写字姿势的持久性差些,因此,我十分关注学生保持正确的握笔以及书写姿势。

(二)关于教学的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 我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板块。

板书(一)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二) 读儿歌,学生字。

(三) 学习三拼音,巩固拼读

(四) 复习生字词语,指导描写,

第二版块是一个重点板块,其中包括三部分:

1、听录音,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2、听录音,读文学字;

3、熟读成诵,再次感悟;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从整体到部分,最后还是回到整体的一个过程、下面,请看这堂课的教学实录,在实录中,我将更具体地为大家说明我的教学意图。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一) 看图说话

1、说说图上画了谁?(生回答)它们在做什么?

师小结:一天,母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到草地上捉虫吃。毛茸茸的小小鸡快乐地做游戏!(随机出示)

1、毛茸茸 做游戏

(1)点着词语:毛茸茸

(2)刚才谁的耳朵灵,听到这个词语怎么读?

(请读――开火车读――前后左右读――-重复齐读)

(3)老师这里就有一只毛茸茸的小鸡,谁愿意来摸一摸?

(4) 刚才小鸡摸在手里是什么感觉?

师小结:软软的、毛毛的就是(毛茸茸),再读一遍。

2、毛茸茸的小小鸡在绿草地上做游戏!(点着词语:做游戏)

(1) 谁来拼读?“戏”(指名拼――开火车拼――齐拼――读读词语)

(2) 你们以前做过哪些游戏?(老鹰捉小鸡、抓人、丢沙包……)

小结:小朋友们下课在操场上、走廊里玩耍也就是在游戏。

3、太阳下山了,小小鸡的游戏该结束了,老母鸡开始数小鸡喽!

数蛤蟆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张公小学的苟小芳

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蛤蟆》,下面我按照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数蛤蟆》是一首四川童谣,它的歌词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他们对事物好奇,而且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较强,能模仿简单节奏,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认知还不够,所以我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唱会歌曲《数蛤蟆》。

2、学生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3、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益虫从我做起。

四、教学重、难点:

由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

找出歌曲《数蛤蟆》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编创歌词。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模仿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流程:

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

1、快乐猜谜,揭示课题。

首先以小朋友喜欢的猜谜语引出本课的主角蛤蟆。播放图片,向小朋友介绍蛤蟆的本领,激起孩子们对蛤蟆的喜爱之情,并揭示课题。

2、看动画,回答问题。

播放动画视频《数蛤蟆》,让小朋友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看

一看动画中地上有什么,水里有些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3、师生游戏、学习歌曲。

先播放本课中的歌曲,让孩子初听音乐,从中感受欢快的节

奏。之后请小朋友来当老师的小回声的游戏,学习歌曲中的节奏。我准备了歌曲中的三条节奏,用手拍打,让学生模仿;然后出示歌词,师生按照节奏读歌词,同时手拍节奏;最后师弹钢琴以问唱的方式,引导学生答唱,这样互助学习歌曲。师生互助学习,这样练习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接着播放《数蛤蟆》音乐,让孩子先听一遍,对比一下,再完整地跟唱一次。

4、反复实践、辨别乐句。

结合学习歌曲时拍打的节奏,来引导小朋友找出旋律、节奏

相同的乐句,用一样的颜色标出来,然后小组分工合唱歌曲。

5、师生合作、分工完成音乐会。

学生分组演唱,给演唱的同学分发蛤蟆头饰,戴着头饰演唱。没有唱的同学拍节拍,老师弹钢琴一起完成演唱会。

6、开动脑筋、编创歌词。

最后是为歌曲编创第二、三段歌词的环节,我在课件中,制作并出示第二只和第三只蛤蟆的出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有了多媒体信息的加入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把小朋友回答的歌词填入歌曲之中唱一唱。

7、德育渗透

学习了《数蛤蟆》这课之后,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了

解了蛤蟆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教导小朋友应该保护蛤蟆、保护动物、还要爱护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更应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数松果.doc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机械能及其转化》,《机械能及其转化》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前面所学《动能和势能》的延伸。教材由演示得出动能、势能的转化;由想想做做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图文并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科学世界“人造卫星”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能解释动能、势能转化的简单现象;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势能之间转化的过程。、并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本节的重点是: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难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但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应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滚摆实验演示效果好于动手做,乒乓球、篮球学生非常常见并且喜欢,过山车有过多少人的惊叫和刺激!你知道他们的速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吗?其中又有怎样的能量转化呢?就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从而引入了新课,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展示本节学习目标,这些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不教。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顿悟。让求知的欲望在我的课堂滋生成长,让智慧的浪花在这里澎湃激荡。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我分三部分来组织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就应该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观察:滚摆下降时,高度变__,速度变—,分析:、重力势能变—、、动能变—、猜想:减小的重力势能哪去了?动能又从何而来?。由于速度的变化不易观察,播放多媒体动画探究。提出问题:动能、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动能、弹性势能能相互转化吗?进入第二个环节。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由于转化的过程较快不易观察,我下载了视频让学生观看,里面过程展现的较清楚。从而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为了加深理解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现象,请举手发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

3、多媒体再现生活中机械能转化的现象让学生分析解释。一起来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每一个过程都让学生仔细的分析通过这样三个环节突出了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节的补充,较顺路的得出结论,既能起到深化的作用,也为下一章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做个铺垫。

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兵帮兵、兵带兵、强弱互助,优势互补、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我在板书中留下了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让理性的知识留在学生的脑海。起到此处无字盛有字的妙用。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努力地去做教学的有心人。

数松果.doc说课稿 篇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18例2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列竖式时,为什么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

教学关键

通过学生操作实物,电脑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质疑、讨论、总结的过程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方法的纸条、聪明宝葫芦、水果蓝贴图等。

学生资料:

小棒,有关申奥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提问: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师谈话:是的,这份激动真让人难以抑制。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豪。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出示统计图表)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师谈话:你们想了解的问题可真多,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先看第一个。(出示例2)

学生1:北京在第一轮就以超过半数的优势胜出了;

学生2:我知道还有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日本的大坂,加拿大的多伦多;

学生3:我知道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他要参加我国举办的奥运会;

学生4:当宣布是北京的时候,全国都沸腾了。

学生1:北京比巴黎多几票?

学生2: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几票?

学生3:北京比多伦多与巴黎的票数和多几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申奥的资料。同学们兴致高昂,从中了解了许多的知识。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有关申奥的资料。同学们兴致高昂,从中了解了许多知识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那无比兴奋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探求新知

1.组织活动

2. 汇报成果

3. 比较评价

4. 随机练习

(播放录音:亲爱的小朋友,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问题小精灵聪聪。今天我们又见面了,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56-18=)

师提问:你会算吗?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师谈话:把你的好方法和你的合作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看谁说的又好又有道理。

(音乐声响起,讨论结束)

[评析:教师准确地把握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探索56-18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合作交流的要求。这样学生有思考,有方法,在交流中才有话说。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师提问: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板书各种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请你再摆一次好吗?

师提问:通过观察摆小棒的过程,再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的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评析:用竖式计算和摆小棒的方法,本身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层次的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在此有意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自然地沟通了算式和操作的关系,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对竖式的算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师点题:像这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的算式称它为退位减法。退位时在十位上点一个点(课件同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的动态过程)。

师提问: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请说说理由。

说到列竖式,谁能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谈话:现在从剩下的几个问题中选一个,用这两种方法都来试一试,看看是从十位算起方便还是从个位算起方便?

[评析:《课标》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允许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当学生出现争议时,梁老师没有立即要求从个位算起,而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计算、去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发现。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充分发扬学生主人翁的精神,这不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吗?]

学生答:56-18=

学生独立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1:我是把18分成16和2,先用56-16=40,再40-2=38;

学生2:我是把18分成10和8,先用56-10=46,再46-8=38;

学生3:我是先40-10=30,16-8=8,再30+8=38;

学生4:58-18=40,40-2=38;

学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56-18=38

5 6

-1 8

―――――

3 8

学生6:我是用小棒摆的。我是先摆5个整捆,6个单根,6根减8根不够减,拆开一个整捆(10根)16根减8根还剩8根,4捆减1捆是3捆,合起来是38根。

学生重复摆小棒的过程。

学生答:摆小棒中的拆开一捆,就是从竖式中向十位退一,和6合起来是16,16根减8根就是竖式中的16减8。

学生1:列竖式的方法,这样不容易出错;

学生2:我喜欢心算,这样快。

学生1:首先数位要对齐;

学生2: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学生3:退位后十位上的数字别忘了减一。

学生4:可以从十位减起。

学生练习、汇报,发现从个位减起比较方便。

学生方法各种各样,有的甚至连我也没有想到。就是摆小棒的方法也有好几种。

在同学们说方法的同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贴到黑板上,还有一些方法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只能临时画到黑板上。在众多方法中,摆小棒的方法是最一目了然的,通过学生演示学具,让其他同学看得真真切切。

这位同学把竖式的过程说的既详细,又说出了重难点之所在。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最后,这位同学提醒大家别忘了写横式的得数。他那小老师的专注,认真的神态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这个时候全班静悄悄的。80双大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进而甜甜地笑了。我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时有的同学提出从十位减起的方法,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让他们尝试着做一做,通过比较发现从个位减起比较方便,不容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你们愿意选一份礼物送给最亲爱的老师吗?

这里就准备了几份礼物,你们可以任选一种送给你们的老师。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答对题,才能得到礼物,大家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礼物图:一张精美的贺卡;一束美丽的鲜花;一篮丰富的水果;草珊瑚含片……)(每一个礼物上有一题)

师:哪一组愿意打头炮?

(课件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

下一组选题,课件出示练习三的第7题。(动画效果:蝴蝶翩翩起舞。)

师谈话:你们的精彩回答,都引得蝴蝶为你们舞动。(各组竞相选题得到送老师的节日礼物。)

师提问:每一组都拿到一份精美的节日礼物,你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教育于一体,三者相得益彰。]

齐答:愿意

齐答:有。

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

第一组顺利过关,得到礼物。

第二组抢先:选择了一篮丰富的水果,组员轮流答题。全班鼓掌。

第三组抢答:选择美丽的`鲜花,希望老师像鲜花一样美丽。

组1:希望老师越来越漂亮;

组2:我们以后再也不惹老师生气了,要听老师的话;

组3:祝老师节日快乐;

组4:祝老师身体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伟大的,所以,我抓住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了这个节日大派送的小游戏。一是巩固新知,二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三是渗透尊重老师的思品教育。

有一组选草珊瑚含片,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真令我感动。他们说:“我们班人多,老师必须大声的说话。有时,我们还不听话,惹老师生气,把老师的嗓子都弄坏了,所以,送给老师这个,让她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呀!

四、本课小结

师提问: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师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发现、讨论解决了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一如既往,继续努力!

学生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学生2: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从个位减起比较方便。

[总评:纵观本节课有2个特点。

1、创设了民主气氛。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畅所欲言的时空。在课始,教师的一句“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汇报算法时,“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练习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礼物,选择习题。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2、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两位数笔算除法说课稿 篇8

两位数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笔算除法例1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提出:能进行正确的除法运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从知识体系上分析,它是在整数乘法、口算除法以及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除法、分数以及分数应用题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我们创设了“阅读日”的情境,我们不难看出在呈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有大力提倡学生广泛阅读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数学知识而言,教材通过主情境提出了两个问题,由此引出算式:92÷30;140÷30,每个算式下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算法,旨在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自主交流来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并且甄别出有效的试商方法。同时,教材还呈现出借助小棒和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深层的知识表象化,利于学生内化。

就本节课的知识而言,主要解决商书写位置和试商等问题,具体化就是: 第一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等直观学具尝试探索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 第二个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或其它方式理解“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的方法及道理。 就这两个问题而言,我认为,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是相辅相承的。后面的做一做的内容基本属于知识巩固类的练习,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第82页的第2小题,是上下对照排列的4组习题,每组算式中的除数都是相同的整十数,被除数也很接近,其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用前面的估算方法进行试商。我认为,这个练习在课堂上,要把工夫做足,这对学生今后快速地估算试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但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的动手实践仍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学生现在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乘法口算和估算的能力,这就为我们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应该估计得到:(1)商的书写位置的问题;(2)调整商的大小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充分理解算理,熟练准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探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通过独立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感悟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结合动手实践和直观图等数学活动理解算理及“商的书写位置”和“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等。

教学难点是: 准确熟练地进行试商,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预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件)

1.口算 60÷30= 40÷20= 90÷30= 320÷80= 240÷6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90÷3= 42÷7= 56÷7= 96÷4=

安排除数是整十数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为了以旧引新,找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联系,也为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笔算两位数除法的方法。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找到生长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尊重教材,创设学生阅读日的情境,从中提出“可以把这些书分给几个班?”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自然引出本课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

第一部分:.解决问题(1)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课件) 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时,在学生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等直观图解决商的书写位置。 结合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根据直观图和口算,引导学生归纳: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2.学生根据所学完成P81做一做。(四生板演,全班齐练)

学生完成后,互相检查,找出出错的地方,进行纠正(主要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

3.根据计算一位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做一做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在教学时,让学生列式,说出意义,并进行估算。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故事书。通过学生分小棒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每班30本”这句话在题中的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92根小棒,每堆分30根,可以分几堆。分的结果可以告诉学生92里面大约有3个30,并判断分的结果与估算是否吻合,既充分体现估算的作用,又让学生知道商是一位数,而且就是“3”。把摆小棒操作跟竖式建立联系。摆小棒操作是为理解笔算竖式及算理服务的。当学生摆完小棒时,就要求他们用竖式把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说出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以及商“3”所在的位置,并要求说出为什么“3”必须在个位上。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课件)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这里重点要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或其他方式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圈格子图,圈的结果告诉学生140里面大约有4个30,也就解决试商环节,即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

小结:(课件)比较92÷30,140÷30的竖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结果商都是一位数?初步感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部分:反馈练习(课件)

1.完成P82做一做1题(三生板演,全班齐练),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P82做一做2题,完成后相互交流,抽典型的作业在展示平台上展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题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思路有什么联系。 这一题是上下对照排列的4组题,每组算式中的除数都是相同的整十数,被除数很接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前面的估算方法进行试商。

3.小组练习第1、2题

在练习的设计,遵循“基础性、普及性、开放性”的原则,学生在不同形式笔算练习中,真切感受到了计算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总之,这节课力求实现“关注全体、强化训练、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课堂实践中力求实现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个细节,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笔算方法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笔算除法(PPT①),我将从以下四方面(PPT②)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1、首先,我来说说教材(PPT③)。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教科书第81、82页的内容。

2、(PPT④)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借此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圈划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其意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原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用选拔配音员的情景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把枯燥的计算学的兴趣盎然!。

3、(PPT⑤ )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算的过程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在试商方法的掌握会上存在一些困难.

4、(PPT⑥)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确定商的一般位置;

数的产生.doc说课稿一 篇9

张川县恭门中心小学

马小梅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数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大数的认识,也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它的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等。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大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熟悉,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学习数的产生这部分内容,从教材编排上达到了循序渐进,利用已知的知识了解数的产生,认识就更清楚了,兴趣就更浓厚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中列举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记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十进制计数法。记数方法有多种,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也为前面大数的认识和亿以内数的读写做了一个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数的产生的渊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并作为亿以上数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数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二、学情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也为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激起学生了解大数产生过程的兴趣和探究大数产生、发展历史的欲望。加之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翻阅书籍了解所学的知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亲身体验,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善学、乐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在理解中获得兴趣,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数的产生以及记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2、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3、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水果有哪些呢?(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做一个统计,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3.交流记录的方式。(有文字、对勾、圆圈、笑脸、数字等等)

板书:

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开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古时人们如何记数做了铺垫,从而自然地引出数的产生,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数的?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2.全班交流。

3.教师相机补充内容(课件展示)

用实物记数、结绳计数、刻道记数、符号记数等。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数产生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探索中得到发现,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三)运用已知,感受新知。

1.通过以前和现在记数方法的对比,了解自然数。明确自然数的概念以及知道最小自然数。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①了解其他进制。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②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出示新的计数单位。③练习读写大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用学生平时所熟知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利用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寻找大数,读写大数。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两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思路

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正好分完”和“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就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就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部分内容是《表内乘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的例1是复习以前学过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例

1、例2承载两部分知识:一是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是学习竖式的写法。

学生的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有动手平均分物品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操作、观察,对比、想象等活动来理解有余数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学来探究竖式的写法是可行的。

对教材的处理

这节课教学承担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层次是通过具体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写法。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操作,在两种不同结果的操作中,(一种正好摆完,另一种是摆完后有剩余)引发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感知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其次,组织学生在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有效自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给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强。最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竖式的写法,学生的思维有直观到抽象,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究意识。

重点: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笔算方法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难点:比算方法。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设计了“情境导入,操作体验,尝试笔算,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新课开始,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2、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具体情境引入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想一想,摆一摆,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建立表象,逐步由表象感悟出有余数除法。

3、尝试笔算,探究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意义后,鼓励学生尝试笔算,然后引发学生自学,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4、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数松果.doc说课稿】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下一篇:《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