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粮食局(精选8篇)

国家粮食局 篇1

主要职责

国家粮食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的行政机构。

国家粮食局的主要职责 :

(一)研究提出全国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进出口总量计划和收储、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建议,拟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提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二)承担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责任,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的具体工作,研究提出粮食最低收购价原则的建议,指导协调最低收购价粮食等政策性粮食购销和粮食产销合作。

(三)起草全国粮食流通和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和有关政策并监督执行,制定粮食流通、粮食库存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对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进行监督管理。

(四)负责粮食流通的行业管理,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拟订有关国家标准,指导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并组织实施,指导粮食流通的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拟订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制定粮食储存、运输的技术规范并监督执行,开展粮食流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五)承担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责任,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中央储备粮的规模、总体布局和收购、销售、进出口总量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并监督实施,监督检查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制定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技术规范并监督执行,指导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业务。

(六)拟订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粮食流通、仓储、加工设施建设规划,管理有关粮食流通设施国家投资项目。

国家粮食局 篇2

最近,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表彰了50个“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和100名“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国家粮食局财务司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这是对国家粮食局财务司工作的充分肯定。

近几年来,国家粮食局财务司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敬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围绕粮食流通工作大局,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一是积极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历史包袱,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指导各地认真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三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强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扭亏增盈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四是抓好财务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粮食事业发展。

国家粮食局财务司表示,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握形势,扎实工作,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继续围绕粮食流通中心工作,努力做好粮食财会工作,为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国家粮食局 篇3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高位,粮食收储矛盾突出,压力前所未有。加大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严防发生农民“卖粮难”,事关种粮农民切身利益,对稳定国内粮油市场、确保国家粮食收储政策改革调整平稳过渡、促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指出,所有粮食经营者要牢固树立为农服务意识,严格遵守“五要五不准”粮食收购守则,要从卖粮农户端倒查企业收购端各项工作是否准备到位、是否保障有力,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工作实之又实、细之又细,让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作为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执行主体的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以及受中储粮总公司委托的中粮、中纺、中航工业、农垦集团所属企业及有关地方骨干企业要扛起执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责任,带头执行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大粮食收购资金筹措力度,及时足额兑付农民售粮款,不得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损害售粮群众利益和任何形式的以陈顶新、“转圈粮”等坑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通知指出,要强化执法手段,加大对违反国家粮食购销政策、无证收购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短斤缺两、操纵价格、压级压价、“打白条”或不及时支付售粮款等违反政策纪律、损害国家利益、坑害种粮农民利益的行为,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要对问题企业公开曝光,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增强震慑。各地要在夏粮和秋粮收购期间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规范粮食收购秩序、优化粮食市场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对辖区内各类粮食企业执行粮食收购政策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粮食收购工作顺利推进。

通知强调,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夏粮和秋粮收购期间,成立监督检查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对组织工作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导致出现农民“卖粮难”或其他重大损害种粮农民利益引起不良社会影响的,要追究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

让更多人了解土豆美食和文化

——2016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侧记

日前,在云南昆明举办的2016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慕名而来的市民对刚品尝完的土豆蛋糕啧啧称赞。

这次薯博会吸引了来自荷兰、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的130多家展商参展,全面展示国内外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薯类作物在科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最新产品和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薯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薯业发展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服务产业发展,薯博会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6届。

本届薯博会首次落户云南。参会专家认为,薯博会的举办能更好地宣传云南马铃薯科研、品种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薯博会特别设立了中央展示区——土豆美食厨房,大厨们在现场展示土豆的各种做法,有土豆菜肴成品,还有土豆馒头、土豆花卷、土豆饼干、土豆饺子等各种主食产品,观众不仅可以现场品尝,还能全方位地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来。

“中国100土豆美食”策划人施晓亮告诉记者,马铃薯主食产品拓展了传统主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不同主食文化的品味,体现了不同主食的使用价值。

除了外地前来的企业代表,一些当地企业也在薯博会上亮相。与众多知名品牌企业相比,我们是新创的中小企业,能把产品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露面,意义重大。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论坛、中荷马铃薯仓储与加工技术对接活动、亚太马铃薯机械化论坛、农场管理与病害防治研讨会和国际薯类加工及检测技术研讨会等。

国家粮食局 篇4

获奖单位先进事迹简介

第一部分:中国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行动项目简介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但是目前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为了保护人类地球生存环境,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哥本哈根修正案》,将甲基溴正式列入受控物质。中国政府于1996年6月批准了该议定书。

为履行我国政府对《蒙特利尔议定书》所作出的承诺,在环保部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多边基金执委会提供国际援助资金的帮助下,粮食仓储行业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了甲基溴淘汰项目。三年来,分步实施了调研、培训教材编写、规程编制、国内培训、国外培训、设备援助、监督检查、保障技术、监督管理机制及会议,共10个子项,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06年9月26日国家粮食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粮食仓储行业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的公告》(第4号),并在国内多种行业专业杂志和互联网进行了广泛宣传。

中国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的消耗总量,已由每年的210t,减至2004年的87t,2005年的53t,2006年的11.6t,到2007年全国甲基溴消耗总量减至0t,完成了项目的总体工作目标,成为第一个实现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中国甲基溴消费行业。

第二部分:获奖单位先进事迹简介

第一类:组织管理得力、指导督促到位

1、大连市粮食局

大连市粮食局对淘汰甲基溴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坚持高标准起步,高起点开局,坚持以淘汰甲基溴、切实做好甲基溴替代工作为目标,做到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积极督促并及时跟踪,下属的3个示范库提前完成了甲基溴淘汰目标。

2、山东省粮食局

山东省粮食局在该项目中积极进行前期摸底工作,在甲基溴使用量多、淘汰任务重、示范库多的情况下,多渠道宣传引导应用替代技术,并全程督促援助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等工作,圆满完成了淘汰任务。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河北邯郸市粮食局

邯郸市粮食局在下属仓储企业使用甲基溴数量多、使用量大、基础条件差、示范库较多的重重压力面前迎难而上,将淘汰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列入工作重点,早安排、早部署,积极督促并跟踪示范库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等各项工作,2006年提前全面停止使用了甲基溴。

第二类:首次使用替代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克服困难完成淘汰任务

4、天津静海城东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位于华北干热储粮区,首次接触替代技术,积极协助设备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等,自筹资金进行了气密性等方面的改造,填补了该库储粮技术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在其它仓房进行了进一步摸索及推广应用,巩固了应用成果,在该地区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5、河北邯郸邯山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首次接触甲基溴替代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在专家和厂家的指导下,对示范仓进行通风口改造、铺设膜下环流管道等,积极参加培训和理论学习,提升了仓储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仓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圆满地进行了替代技术示范,填补了环流熏蒸技术的空白。

6、山东淄博东郊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位于华北干热储粮区,该库首次接触甲基溴替代技术,积极协助设备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等示范仓的建设,在周边地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准低温绿色储粮方法,并计划2008年在该库全部仓房推广应用甲基溴替代技术。

第三类:早期使用甲基溴量较大,淘汰任务重,区域代表性强,自筹资金改造力度大,在该库其他仓进行了推广应用

7、辽宁大连金州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地处东北冷湿储粮区,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拥有铁路专用线,配备粮情检测等先进的仓储管理设施。前期甲基溴使用量大,项目实施后自筹资金对示范仓门窗等进行保温密封改造,试验表明替代技术熏蒸费用低于甲基溴熏蒸费用,该库又投资40余万元对5幢仓进行了改造。

8、广西柳州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物流基础良好,仓型全,辐射能力强。气温全年较高,储粮害虫易繁殖、难防治,具有示范代表性。该库积极进行淘汰甲基溴示范仓建设、替代技术的宣传、培训和试验工作。并在所有仓房中采用替代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9、陕西八0二单位

该库位于华北干热储粮区,在淘汰甲基溴项目中,积极协助设备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等,自筹资金16余万元对库内其它高大平房仓全部安装了固定式磷化氢环流熏蒸系统,并摸索了一些实用储粮方法,成为了该地区推广应用替代技术的基地。

10、安徽省机械化粮库

该库位于华中华东热湿储粮区,在淘汰甲基溴项目中大大带动了企业自身的升级改造,自筹资金900万元对库内所有拱板仓进行了改造维修,包括保温门窗、仓顶拱板板缝间上部灌柔性沥青,提高了仓房气密性,在该区域推广应用甲基溴替代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

第四类:替代技术应用熟练,操作规范,培训推广力度大

11、山东滨州国家粮食储备库

该库在示范仓建设方面高标准、严要求,示范仓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替代技术应用熟练,效果良好,被评为“红旗小粮仓”,被作为其它仓效仿的模范仓。该库被评为山东省粮食局规范化管理示范库,还自主创新建立了药剂残渣处理室,对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12、中央储备粮邯郸直属库

该库为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早期使用甲基溴量大,在甲基溴淘汰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进行示范库的建设,自筹资金166万元对所有仓房增加了保温门窗、仓顶隔热、增设压嘈等仓房改造,并积极学习直至能熟练应用甲基溴替代技术,总结分析经济效益,替代技术效果明显。

13、甘肃省武威市粮食仓库

该库在完全处理55瓶严重锈蚀甲基溴后,全力以赴进行示范仓建设,成为甘肃省替代技术的宣传、培训、示范基地。并对全省储粮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现场培训与观摩,推广效应明显。艰苦创业、自筹措资金910万元,对所有仓房进行改造,极大地推广应用了替代技术。

14、广州市海珠粮食仓库

该库属于华南高温高湿地区储粮害虫易繁殖、易产生抗性的区域,前期甲基溴使用量大。该库示范仓为圆筒仓3号仓,采用磷化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熏蒸的替代技术。该库多次派人到郑州、聊城参加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同时拉动了自身设备的升级改造。

第五类:积极推动项目实施、科研监督及培训表现突出

15、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该单位为粮食储藏技术专业研发机构,出版《粮食储藏》等行业权威杂志。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开展甲基溴淘汰工作,先后进行调研、库存甲基溴的处理、替代技术选择、培训教材与宣传手册编制、国内外培训等大量工作,同时也是后续两个长效机制建设的子项承担单位。

16、国贸工程设计院

该单位具有商物粮工程设计甲级、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甲级、工程总承包甲级、工程监理甲级等资质资格,承担了甲基溴淘汰项目中“监督管理”、“国内培训”等两个子项,进行了援助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的两次监督检查,确保了援助设备使用效果良好。

17、安徽中谷国家粮食储备库

国家粮食局 篇5

《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门户网站

【2016-07-04】【字号:大中小】

国粮储〔2016〕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应对高库存下的安全储粮压力,全面落实、层层压实粮油储存安全责任,确保粮油安全储存,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国家粮食局

2016年6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落实粮油储存安全(以下简称“安全储粮”)责任,全面加强安全储粮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及粮油储藏相关标准规范,制订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粮油涵盖国家政策性粮食(包括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收储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备和临时存储进口粮及国家一次性储备粮,含油,下同)和各级地方储备粮油,以及各类粮油仓储单位自营的商品粮油。本规定所称安全储粮责任,是指粮油仓储单位、政策执行主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库存粮油储存安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对发生粮油储存事故后果所承担的责任。其他单位和个人因过失或者过错造成库存粮油受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条安全储粮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建立粮油仓储单位、政策执行主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明晰、分工负责、有机统一的安全储粮责任体系。

第二章 粮油仓储单位的责任

第四条粮油仓储单位是安全储粮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负主体责任,应当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安全 储粮的各项规定、政策和标准,建立健全仓储管理与安全储粮规章制度、隐患台账和应急预案。明确岗位责任分工,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按照要求检测储藏粮情、排查处臵隐患,及时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相关情况,并自觉接受监督管理。

第五条粮油仓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储粮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含外租仓储粮,下同)全面负责。具体职责如下: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储粮岗位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储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储粮培训计划;

(四)保证安全储粮设施和设备齐全完好,保证安全储粮必要的资金投入;

(五)督促和检查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落实经常性储藏粮情监测分析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储粮的安全状况,及时消除储粮安全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异常粮情处臵方案;

(七)按照《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报告粮油储存事故,并指挥本单位事故处臵。

第六条粮油仓储单位分管仓储工作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组织建立健全粮油仓储管理制度,督促和检查各项仓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组织制订粮油仓储管理具体工作方案,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定期组织开展储粮安全检查和储藏粮情分析,研究制订异常情况干预处臵措施并组织实施;

(四)督促、协调整治储粮安全隐患;

(五)组织检查粮油出入库质量和管理情况,对出入库粮油的质量和工作的规范性负责;

(六)审批通风、熏蒸等重要仓储作业方案,对通风、熏蒸等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和用药的安全性负责;

(七)组织制定科学储粮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粮油储藏技术;

(八)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粮油储存事故,协调促进事故的处臵和调查。

第七条粮油仓储单位的仓储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制度,开展经常性储粮安全检查和储藏粮情分析,建立储粮安全隐患台账并跟踪整治;

(二)提出储粮安全隐患处臵方案,及时报分管仓储工作负责人审批;

(三)对库存粮油储存的安全性和仓储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负责;

(四)对出入库组织的周密性、各环节工作的合规性、任务完成的实效性负责;

(五)对通风、熏蒸等工作布臵及报告单审批的及时性和合理性负责,对通风、熏蒸工作指导和督促的及时性和合理性负责;

(六)对发现的储粮安全隐患和发生的粮油储存事故要及时报告分管仓储工作负责人协调解决,及时处臵储粮安全隐患和粮油储存事故,并查明原因;

(七)积极组织保管人员进行或者参加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八)提出科学储粮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粮油储藏技术。

第八条粮油仓储单位的粮油保管员是所管仓廒(罐)粮油储存安全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做好所管仓廒(罐)的粮油保管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粮油入仓(罐)前,检验责任仓廒(罐)及相关设施设备是否完好、可用;

(二)粮油入仓(罐)时,配合入粮(油)作业及时进行整理,使入仓(罐)粮油达到储存安全的要求;

(三)粮油入仓(罐)后,及时建立粮油保管账,准确填写责任仓廒(罐)的账、卡、簿,并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四)粮油储存期间,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检查,密切关注储藏粮情变化,发现储粮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处臵,隐患处臵方案经批准后配合落实;

(五)每次检查和作业完成后,及时、如实填写“工作日志”;

(六)积极参与储粮技术研究及应用相关活动。

第九条粮油质量检验结果关系储粮安全状况,粮油仓储单位的质量检验机构和人员应当对粮油入库、储存期间的质量检验结果负责。

第十条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及电气设备等对储粮安全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粮油仓储单位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对确保仓储设施和机械、电气设备功能完好及日常维护负责。第十一条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中细化安全储粮责任,并对内部相关岗位人员履行安全储粮具体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考评,形成和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第三章 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

第十二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包括对其直属企业和租赁库点安全储粮工作的直接管理责任,对代储、委托库点存储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安全储粮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健全本公司仓储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国家政策性粮食的储存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二)对其直属企业和租赁库点的安全储粮工作进行直接管理;

(三)通过其分支机构或者直属企业依照委托保管合同对代储、委托库点的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四)确保承储库点满足安全储粮条件,保证安全储粮必要投入;

(五)及时对直属企业、租赁库点和代储、委托库点提供安全储粮技术指导;

(六)及时处臵国家政策性粮食重大储存安全隐患和险情,并按照要求汇总情况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十三条受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委托承担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储存任务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对其受委托储存的上述国家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承担直接管理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安全储粮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及有关仓储业务管理制度;

(二)定期检查所属企业和租赁库点承储的国家政策性粮食,对储藏粮情作出分析研判;

(三)督促所属企业和租赁库点及时排查整治储粮安全隐患,及时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分支机构或者直属企业报告情况;

(四)及时处臵重大储粮安全隐患和险情,并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报告。

第十四条地方储备粮油收储政策执行主体对地方储备粮油储存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建立和 完善地方储备粮油储存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二)直接管理直属企业和租赁库点的安全储粮工作;

(三)对代储、委托库点的地方储备粮油储存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四)确保承储库点满足地方储备粮油安全储存的条件,保证安全储粮必要投入;

(五)及时对直属企业、租赁库点和代储、委托库点提供安全储粮技术指导;

(六)及时处臵地方储备粮油重大储存安全隐患和险情,并按照要求汇总情况向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章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

第十五条国家粮食局负责全国安全储粮工作的监管督导。主要职责如下:

(一)制定安全储粮的制度、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储粮安全检查工作;

(三)建立全国储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四)督促和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主体、粮油仓储单位做好安全储粮工作和处臵重特大粮油储存事故;

(五)对安全储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按照属 地原则对本行政区域的安全储粮工作进行监管督导。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促进安全储粮相关制度、政策和标准的实施;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安全储粮具体规定;

(三)组织辖区内除中央储备粮以外的储粮安全检查工作,及时组织处臵重特大粮油储存事故;

(四)接受国家粮食局委托对辖区内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建立辖区内储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按照要求向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并及时处臵重大粮油储存安全隐患和险情;

(六)对辖区内安全储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第十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储粮监管督导不得影响被监督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政策执行主体和粮油仓储单位应当自觉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导。粮油仓储单位认为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政策执行主体分支机构及其直属企业因监督管理干扰自身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可以向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政策执行主体分支机构及其直属企业的上级机构直至国家粮食局反映情况。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储粮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与储粮安全隐患,均有权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举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依规予以核查、处 理。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储粮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履责不力的,由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约谈,责令改正,给予通报,计入所在地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结果;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失职、渎职行为情况,依纪依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纪律、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粮食收储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履行责任不到位,导致发生粮油储存事故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纪依规对其及下属的分支机构或者所属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纪律、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粮油仓储单位履行安全储粮责任不到位,导致发生粮油储存事故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依纪依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纪律、行政处分。承担政策性粮食储存任务的代储、委托库点发生上述问题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尽快整改、弥补损失;整改不到位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取消其相应资格,政策执行主体应当中止其储存任务,调出承储粮食。

第二十二条粮油仓储单位不具备安全储粮条件,或者违反安全储粮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的,按照《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发生粮油储存事故和发现储粮安全隐患、险 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报告。报告单位对报告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负责,如有瞒报、漏报或者延报,由受报单位责令改正,给予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粮油仓储单位发生粮油储存事故,造成政策性粮油损失的,应当查明原因;属于责任事故的,由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粮食权属和相关规定,责令其按照账面品种、数量及等级在承储任务期内予以补库,或者照价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上述涉及违纪违法案件的,依纪依法移送纪检或者公安、检察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 粮油仓储单位发生粮油储存事故和受到相关处罚的情况,由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计入信用记录。

第二十七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主体和粮油仓储单位对其内部工作人员安全储粮责任的问责、追责,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其内部规章制度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规定所称粮油仓储单位,与《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中的粮油仓储单位一致。

本规定所称政策执行主体,包括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受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委托承担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储存任务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及地方储备粮油收储 政策执行主体。

本规定所称粮油储存事故的划分标准、报告程序和时间要求,按照《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国家粮食局 篇6

【发布日期】2005-12-07 【生效日期】2005-1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粮食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公司:

最近,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重特大事故。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32号),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结合粮食行业的具体情况,现就进一步做好粮食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粮情监测,确保库存粮食安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安全储粮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对于已经入仓的粮食,要加强粮温和粮食水份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新收购的粮食,要及时组织清杂和降水,保证粮食质量;要充分利用当前气温低、湿度小的有利时机,将仓内粮食温度降下来,并做好仓房隔热密闭工作;要提前做好烘干机的检修和燃料储备工作,对主要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经整理符合标准的粮食,要及时组织入仓。对于必须露天储存的粮食,要做好苫盖等维护工作,并加强粮情监测和日常管理。

二、严格管理,确保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安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对粮食企业药品库管理状况、大型熏蒸作业方案报备和实施情况、超标准使用储粮化学药剂情况等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同时,要加强对储粮化学药剂的采购和运输管理,防止出现药剂丢失、泄露、爆炸等事故。要严格储粮化学药剂领用制度,防止药剂流入社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好药物残渣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对于新型药剂的推广应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防止出现火灾、爆炸和人员中毒等事故。对于使用溶剂油的油脂加工企业,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溶剂油泄露、爆炸等事故。

三、严格制度,认真做好冬季防火工作。要督促各企业切实将消防制度落到实处,加强火源管理,严禁将火源带入储粮区,在办公和生活区也要尽量避免明火作业。要加强对库区环境的清理,储粮区(特别是露天储粮区)不得堆积易燃易爆物品,苇席、木条等备用物资尽量与粮食分开储存。要按规定备足消防物资并加强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东北地区还要重点做好露天囤垛的消防工作,囤垛之间的距离要符合防火规范,尽量使用阻燃性能好的苫盖材料。

四、加强管理,防止出现设备伤人事故。各企业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程序。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不得带病作业。要建立设备管理和使用档案,详细记录设备使用、修理等基本情况,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要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组织浅圆仓、立筒仓等进出仓作业,防止出现粉尘爆炸、粮堆埋人等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在建工程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对有在建工程的粮食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督管理。施工企业必须制订完善的工程施工方案和安全生产措施,重点防止出现高空跌落、地坑塌方和机械伤人等事故。要加强施工单位的用火、用电管理,防止出现由于施工单位用火、电焊引发的火灾和粉尘爆炸事故。

六、落实责任,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元旦、春节将至,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做好节日期间的生产安排,完善主要负责同志带班值班制度。要加强重点单位和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出现失窃、火灾等事故。要充分利用节日期间铁路运力调整时机,做好粮食调运、接卸工作。要做好运粮车辆的苫盖维护工作,防止粮食洒落。要加强对通过公路运输粮食的车辆的检修和维护工作,要对驾驶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防止出现重大交通事故。节日期间还要做好困难职工的慰问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粮食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狠抓安全制度落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国家粮食局 篇7

科技周主要宣传内容包括:

〔一)粮食安全

主要宣传国务院关于稳定粮食增产措施精神、我国稻谷供需状况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等。通过科技周的宣传,让百姓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放心。

(二)主食品工业化

主要宣传我国大米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国产化比例、集约化程度、加工标准、检验检测技术与手段、稻谷加工副产品以及综合利用、适应不同人群、地区等的特种功能食品的生产供应、我国大米加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

(三)树立健康饮食的理念

针对我国粮油食品加工过细、忽视营养科学和节粮节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过度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粮食浪费、忽视营养、不利于健康等危害;介绍大米生产的历史、品种、结构、功能、营养特性以及综合利用价值;介绍稻谷生产、收购、加工、储藏、流通、检测、销售、质量以及购、洗、存、烹饪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培养民众“一日三餐,粗细搭配、有干有稀、浓淡相宜”的优良膳食习惯。

此次科技周活动希望在以下3个方面达到宣传目的:

(一)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稳定增产措施精神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科学消费(改变大米消费片面求精、求整、求光、求亮的倾向等)的工作要求,节约粮食、保护环境,让全社会关注粮食安全,关注营养与健康;

(二)指导企业适度加工,优化粮油产品结构,逐步改变我国粮油食品“大米过精,面粉过白,油色过浅”的现状;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篇8

秦以前的中国显然属“领地国家”,因为那时“贡”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如周代的“九贡”。秦汉以后,中国就基本上进入了税收国家,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缴纳的赋税和提供的劳役。相比之下,欧洲进入税收国家比较晚。大约在十三世纪晚期至十五世纪中期,英国和法国王室才逐步摆脱对领地收入的依赖。但直到一六三○年,瑞典、丹麦的领地收入仍占财政总收入的44.8%和36.9%。在普鲁士,迟至一七七八年,仍有近一半财政收入来自领地。

“预算国家”是我提出的概念。“预算”这个词在中文中出现很早,但其原意是指预先计算,与财政无关。第一次在中文里使用现代意义“预算”一词,是黄遵宪一八九五年刊行的《日本国志》,是从日本舶来的。英文中的预算一词(Budget)其词源是拉丁语中的bulga;后来变为古法语中的bouge,指的是“皮包”。大约在一四○○至一四五○年间,这个词传入英国,逐渐演化出现代的含义。一八○三年,法国又采纳了英文单词“budget”。

如果把财政收支的记录称之为“预算”,则预算古已有之,因为任何统治者都需要财政方面的记录,尤其是税收方面的记录,以便预测收入,防止下属盗用税收款项。出土文物表明,古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古希腊都有详细的税收记录;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三二二年——前一八五年)甚至有正式预算,规定哪些税收的多大比例用于什么开支项目。中国古籍《礼记·王制》说“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预算的意味。不过,前现代的“预算”有三个特点:一是乱,税收、支出与借贷往往混杂在一起。二是散,收入往往采取分头包税的方式;支出往往采取专款专用的方式,君王无从了解国家整体的收支状况。三是只限制贪官不限制君王,无论中外,统治者大多是挥霍无度。因此,有预算的国家不一定就是预算国家。

我把“预算国家”定义为拥有现代预算制度的国家。什么叫现代预算?现代预算必须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仅是财政数据的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由行政首脑准备与提交;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代议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拥有这种预算体制的国家,才可以被称作预算国家。很显然,只有“税收国家”才可能变为“预算国家”。但税收国家只是预算国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遵循现代预算原则的国家,必然具备两个显著的标志。第一是财政统一,政府的收支最后统到一本账里,而不是有两本账、三本账,这样才能确保预算是全面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第二是预算监督,代议机构能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确保预算是依财政年度制定的、公开透明的、清楚的、事先批准的、事后有约束力的。确立了这两个标志,逻辑上我们可以推出有三种向预算国家转型的可能途径。第一是先有财政统一,后有预算监督;第二是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交替推进;第三是先有预算监督,后有财政统一。历史上,法国、英国、美国正好分别走上了这三条路。

法国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转型模式就是先实现财政统一,后实现预算监督。虽然早在十五世纪初,法国就决定税收必须经过等级议会批准,但等级议会的这项权力形同虚设。不经国王的召集,它就不能开会。一六一四年后,它便再也没有开会。之后的一百七十五年间,一切税收都是国王说了算。一七八九年,路易十六之所以召集等级议会,是为了解决法国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结果却导致了革命。不过,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财政统一起来。每年伊始,中央政府各部都要向国王呈交一份资金需求表;每个月,各部必须呈交一份资金分配表(说明哪项税收用于哪项支出)。这些经国王签署后才有效。同时,每年各行省也得向国王呈交收支平衡表(先列支出,后确定资金来自哪项税源),经国王签署后,各省必须严格按计划开支。正因为如此,一位国务卿于一七七○年对路易十五说,“大臣们并不对其所在部门的开支负责,因为所有的支出最终都需得到殿下您的首肯。因此,当有人批评某部门的支出时,人们知道被批评的对象不是该部的大臣,而是殿下您”。尽管如此,当时的财政统一程度还不是很高。一七八八年三月,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前一年,旧政权通过了它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所谓的“预算”。它之所以推出这个预算,其理由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财政一直被分灶吃饭困扰。我们的税收相当分散,不同的收入用于不同目的的支出。所有的税收最好还是由财政部统起来比较好”。实际上,这份预算只停留在文字上。更何况,一年以后,革命就爆发了。

进入十九世纪,受理性哲学家的影响,拿破仑试图实现对所有财政开支(包括军事与非军事开支)的控制。一八○七年,拿破仑还创立了国家审计署(The Cour des Comptes),目的是掌握有关各类开支的信息,从而对财政开支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以后,中央政府已经基本上获取了对财政资源的掌控。但拿破仑不把议会监督放在眼里,引起强烈反感。拿破仑被迫流亡后,复辟的波旁王朝进一步强化财政统一的力度。在一八一七至一八二七年间,法国通过了一系列财政法令,希冀建立起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集中管理。在财政统一的同时,法国王室经常滥用权力。一八二四年登基的查理十世对王权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一八三○年革命。在法律上,七月王朝和复辟王朝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实践上,七月王朝的国王和以前国王却有很大区别,新国王路易·菲力浦正式承认君主立宪政体。一八三一年,国民议会开始决定财政拨款的细节。至此,法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大致完成了。

英国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即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交替推进。早在一二一五年,英国就有《大宪章》,它规定:“在国土内,非经众议会,不得征课任何兵役免除税或补助金。”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议会的批准,国王才能征税。一三四四年,议会又要求国王依照议会所决定的用途才能用钱。所以,理论上,这时预算监督的原则已经确定。但实际情况是,直到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以前,议会基本上是个摆设,对国王的收和支都没有太大的控制能力。

一六八八年光荣革命后,议会获得了控制政府开支的法定权力。但下议院主要关注开支总量,对经费具体是怎样用掉的倒不大追究(只有对军队和停靠在码头军舰的支出是例外,目的是防止国王用武力推翻议会体制)。说实在的,即使议会想管细一点,也做不到,因为当时英国的财政太分散,各个部门都卷入收费,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会计方式,非常混乱,没有预算,没有审计,没有决算。所以,议会根本不知道一年总共收了多少税,也不知道政府的那些款项是怎么花出去的。可见,尽管议会有监督权,但如果财政不统一的话,监督也无从下手。

光荣革命前夕,在乔治·唐宁爵士的影响下,英国就已经开始试图把所有的税收统在财政部手里。但其后,英国又花了将近两个世纪,才逐渐完成了财政统一。一七八七年,议会通过了《统一账户法》,要求废除分散的部门账户,设立一个统一账户来接受所有的财政收入、记录所有的财政支出,向制定全面预算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一八○二年,议会要求政府每年提供全面的财政报告。不过当时实际上没有做到。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在一八四七至一八四八年间,英国议会曾对预算机制进行过一次检讨,发现无论是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在预算监督方面,问题都依然非常多。如各部之间,甚至各部内部会计方法还未统一;各部的财务报告十分笼统;财政部依然无法有效控制权势巨大的外交部、内务部、战争部的收支;各部还有小金库,使用小金库的钱往往绕过了议会;不少大笔开支未经说明;一次性拨款相当普遍;虽然大部分资金需要议会拨款,但还没有一份文件能反映所有的政府收支;等等。总之,议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财政统一的水平有待提高。

这种状况一直要等到一个人上台才根本改变。这个人叫格莱斯顿,他于一八五二年第一次担任财政大臣,以后又接任了几次财政大臣,并四次出任首相。格莱斯顿与其他改革者对当时法国的预算推崇有加,希望用系统的制度安排来替代过去那种修修补补式的改进。一八五四年,议会通过格莱斯顿的《公共税收与统一账户法》,此后政府每年必须定期向下议院报告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一八六一年,格莱斯顿设立了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由下议院在每一次会期的开始任命,检查政府的财政工作,并向下议院报告检查的结果。一八六六年,《财政审计法》建立了独立的政府收支审计部门,不受行政首领和各部的管辖,专对下议院负责,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政府的账目,并向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报告。在格莱斯顿的领导下,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双管齐下,英国才得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完成了向预算国家的转型。

与法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慢得多。预算体制在美国的推动者之一克利夫兰曾于一九一二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预算,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他对此觉得非常没面子。

现代预算为什么在美国姗姗来迟呢?由于北美的殖民过程主要发生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所以由议会进行财政监督从一开始就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早在美国建国前,殖民地议会就开始对英国皇室任命的总督进行财政监督。当英国试图用《印花法》(一七六五)、茶叶税(一七七三)等措施为殖民官员提供一些独立财源时,便很快引发了美国革命(一七七五—— 一七八三)。但另一方面,北美的殖民过程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现代预算体制形成以前,所以它无从借鉴,需要自己摸索。

美国建立预算制度的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地方到中央,二是先监督后统一。

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与今天的情况非常不一样。美国有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今天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其次是州政府,最后才是地方政府。而在那个时期,绝大部分财政收支都发生在地方政府一级。如一九○二年,美国地方政府占三级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2%,总支出的59%。现在,这两个比重分别下降到22%和25%。那么在地方是谁控制钱袋子呢?是市议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独立委员会,它们在拨款方面享有巨大的权力。这些批钱机构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重叠又模糊。政府各个部门都得独自向市议会及其委员会争取资金,独自掌控开支。

由于这个体制太分散,就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猖獗。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地方政府被普遍认为是极度腐败的。当时市政府的雇员发工资都是现金支付,也没有账。城市维修工程没有开支记录,市政府也没有公共财产记录,公有资产的流失因而屡见不鲜。当时贪污受贿最严重的领域包括土地批租,公共服务(如清洁、垃圾处理的发包),公共工程(如街道、交通体系、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包),政府采购(如市立医院、济贫院的采购),规管(如警察对赌博、娼妓网开一面)。斯坦福(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文德勒(哈佛最大的图书馆以他命名)都是当时臭名昭著的行贿商人。

另一个后果是滥用公款。由于没有统一的现代预算,账目非常乱,根本无法搞清楚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一九一一年费城的“预算”里边,有二万五千美元用于“邮费、冰块、档案、餐饮、维修、广告、贷款、招待本市和来访官员,以及其他”。换句话说,随便官员用在哪里都可以。到了年终,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纽约市在一九○八年一点四亿美元总拨款中包括八百万美元用于偿还“特殊税收债券”。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特殊债券”;这笔钱是用来填一九○七年超支窟窿的。

在联邦政府一级,情况一样混乱。宪法把一切财政收支的决定权都赋予众议院。一七九四年,众议院依照英国下院的方式,任命一个专门的筹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一八○二年成了国会里一个常设机构。从一八○二年到一八六五年,财政收支权都集中在众议院筹划委员会手中。一八六一年,美国内战开打后,林肯总统宣布凡是战争经费都必须被批准,命令财政部支付未经国会拨款的战争开支,并要求国会事后补办拨款。在战争状况下,国会没有办法,只得合作,并对以前不允许的事睁只眼闭只眼,如总额拨款、超拨款开支、拨款转移等。

内战结束后,为了防止自己的权力继续受侵蚀,众议院于一八六五年将以前既管收入也管支出的筹划委员会定为只负责收入(现译为“岁入委员会”),并另起炉灶成立了负责支出的拨款委员会。由此,开支与收入被分开考虑。其后,除拨款委员会外,其他国会委员会也涉足拨款事务,如河流、港口、农业、陆军、海军、外交、印第安人事务方面的拨款都不再归拨款委员会管辖,而落入其他委员会的权力范围。一八八五年,众议院已有八个委员会负责拨款;到一九一二年,增加到十四个:参议院也有十来个委员会负责拨款事务。最后,超过一半的拨款摆脱了拨款委员会的控制。至此,国会内统一财政计划的最后痕迹完全消失了,形成了“国会小组委员会治国”的格局。

与立法部门对应,行政部门也变成了诸侯政治,因为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需要单独的拨款法案;这些法案掌握在国会中不同小组委员会手里,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如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与四个国会委员会讨论拨款,战争方面的问题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运输部门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其拨款由八个法案授权。

更严重的是,在财政收支权支离破碎的格局下,无论是在地方一级,还是在联邦一级,没有一个人或机构了解政府一共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确定政府的目标优先次序,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对人民全面负责。

面对这样的局面,出现两种人,一种叫“耙粪者”(Muckrakers),指一批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作家和批评家。他们的文章对制造改革舆论、唤醒民众和动员群众、推动美国的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另外一种人,叫做改革者。他们不仅批评现状,还拿出替代方案;他们不是不要政府,而是希望让政府变得公开、透明、有效。

改革者认为国会没有控制政府开支的积极性,议员们的兴趣在于把钱花在自己的支持者身上;只有行政首脑才会考虑本辖区的整体利益。因此美国最急需的是建立行政首脑主导。所谓行政首脑,在市一级就是市长,州就是州长,全国就是总统。改革者希望把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到这些人手里。权力太分散,监督无从谈起;集中起来再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他们推动的行政主导型预算有如下特征:统一——涵盖政府的所有活动领域;全面——包括特定财政年度里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分类——按资金使用功能将它们分成标准的几大类,使之既有利于监控,又保持一定灵活性,便于执行;行政首长主导——由行政首长准备和提交,也由行政首长负责。

美国的预算改革是从地方开始的。一九○五年,纽约建立了一个纽约市政研究所,该所的所长从他以前的老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即《有闲阶级》的作者)那里听到“预算”这个概念。他受到启发,马上把引入预算作为首要任务。一九○七年,这个研究所发表一个报告,题为《制定一份市政预算》,并提议以纽约市的卫生工作当做试点。在该所的敦促下,纽约市在一九○八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预算。这份预算还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四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当年纽约市薪金拨款减少了三十一万美元;第二年,减少了一百零八万美元;一九一○年,推行薪金分级制,并打入预算,节省增至两百万美元。以后几年,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到一九一三年,预算文件已从一百二十二页增加到八百三十六页。

纽约市的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到二十年代中期,大部分美国城市都引入了现代预算体制。不久,“预算”这个词就像“民主”和“社会正义”一样变成美国的日常用语,任何政治参与者都能朗朗上口。到一九一九年,全国已有四十四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一九二九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

联邦政府动作稍微慢一点,因为联邦的权力还是集中在国会那里。这个过程是在老罗斯福总统(一九○一——一九○九)带领下起步的,他开始打破强国会、弱总统的格局,把总统职权推进到他认为宪法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有力地发挥了行政部门的主导功能。老罗斯福的继任者进一步将联邦财政治理权从国会手中转移至行政部门,使总统的权威变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联邦政府的权力逐步扩大。历史学家卡恩将这个权力转移的过程称之为“内部的国家建设”,它为预算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塔夫特总统(一九○九——一九一三)上任不久,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财政改革家,由上面提到的克利夫兰担任主席。一九一二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个报告,题目就叫《国家预算的必要性》,建议由总统编制统一、全面的预算。塔夫特总统将报告提交国会,并制定了《一九一四会计年度的预算》。但国会对此反应冷淡,没有理会。国会为什么反对?因为如果由行政主导编制统一的预算,国会很多小组委员会的权力就被剥夺了。但预算改革的提议受到越来越广泛民意的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地方预算改革的成果。这迫使本来反对预算改革的国会议员们纷纷转而支持预算改革。到“一战”期间,几个大党都在纲领中增加了支持预算改革的内容。“一战”结束后,人们普遍希望改革国家的预算,因此,国会不能再搁置这个问题了。一九二○年六月,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设立预算制度,但是威尔逊总统(一九一三——一九二一)否决了它,原因是其中一个条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次年,国会再次通过这项法案,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但这一次却被哈丁总统(一九二一——一九二三)批准了。这便是一九二一年六月十日通过的划时代的《会计与预算法》。该法律要求总统每年向国会提出预算,并创立了一个预算局,作为编制预算的机关,局长由总统任命。另外还成立了一个总会计处,对国会负责。《会计与预算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完成了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过程。

综上所述,税收固然重要,预算也很重要。预算改革的目的是把一个看不见的政府变为一个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收支没有一本账,如果政府收支不受监督,它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首先要让它看得见:要让它看得见,它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受监督的预算。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有三种模式,即先统一后监督(法国模式),统一和监督交替推进(英国模式),先监督后统一(美国模式)。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的进程之中。那么,中国应该采取哪种转型模式呢?

现在中国无论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预算监督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财政统一方面,中国预算制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以二○○四年为例,全国非税收入规模大约为一万零五百二十三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政府收入约为一千六百二十七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收入共约八千八百九十六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这些钱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账户里面,没有统一起来,很难控制。统一中国的财政,要把无数本账并为一本账,把无数个小金库并成一个大金库,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在预算监督方面,编制详细的政府功能预算和部门预算,可以大大方便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不过直到最近,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报告是比较单薄的。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中央四个部委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二○○五年报送部门已增至三十四个,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中央一百三十多个一级预算单位中还有很多没有报送人大代表审议。地方各级的部门预算改革进展也不小,比如说河北省的部门预算已经做得非常详细了。有些省还有一些新举措,如广东省和深圳市建立了“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的动向都在人大代表眼皮底下。另外,湖北省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将全省七十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百四十亿元资金分配情况全部在网上进行了公开。

就预算监督而言,现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会期短、议程多,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预算草案报告过于笼统,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支出中常常可以看到“其他”、“特费”之类含糊的项目,造成“看不清”的问题,使人民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另一方面,如果每一个部门的预算都长达几百页、上千页,每个地方的预算都得用卡车装,海量信息的涌现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人大代表“看不懂”预算报告罗列的大串数字。要解决“看不清”和“看不懂”的问题,必须改进人大内部机构设置、技术人员配备、讨论和审核时间、投票表决机制等;同时还需要统一预算报告格式,使预算报告既具备必要的详细,又不太繁杂,让人民和人民代表都能看得懂,都能参与监督。

上一篇:一年级上体育教学总结下一篇:树立自信心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