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共10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篇1

最近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想很多。从中明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感慨毛泽东主席深远的目光、科学深入的分析以及他正确的形势判断,更看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奋斗,虽然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于当年,但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信心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感受到中国不仅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更能在今后的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这个作品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了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我们从看这个题目的字面意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禁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么?大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图告诉我们只要发动了农民阶级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实现革命割据,革命力量就一定会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毛泽东告诉我们,星星之火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发展起来是无可估量的。

一九三零年一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毛主席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毛主席采用回信并引发全员学习的方式,来批评并借此教育所有持悲观情绪的同志,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毛主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发展的必然性。”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式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党的工作重心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中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锻炼、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直到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取得革命胜利。毛泽东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他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这篇文章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指导实践,如果我们在认识上或囿于条条框框,或先入为主,不对周围的情况作深入,全面的了解,具体分析,必将导致行动上的失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表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

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并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通过认识这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向前的发展就知道了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而奠定了群众基础就等同于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当时国情的科学总结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日渐成熟的突出表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篇2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认识到毛泽东、朱德等为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再现历史, 组织活动, 问题探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快乐体验, 分组合作, 探究实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相关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二的学生要激发高度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怎么样让学生参与进来, 怎么样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成为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 所以我采用适当的影音材料、学生编演历史情景剧来叙述教学内容, 用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启迪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

《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 知道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消灭了三派军阀中的两派, 革命成功在望, 但国民革命失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 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 革命者有没有因此而屈服?

生:没有。

师:对。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 揩干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师:平地一声雷,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什么事件呢?

生:南昌起义。大屏幕显示板书:一、南昌起义

根据大屏幕提纲的条目:

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观看《南昌起义》视频资料,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了解有关情况, 再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学习和探究“南昌起义”相关知识。然后仔细观看南昌起义动态地图, 了解其路径, 知道队伍的行进方向:南下广东。

师:出示问题: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虑。

生:分组讨论、分析、总结, 弄明白当时革命者面临的的形势与南下目的。然后小结南昌起义主要知识点, 知道建军节的来历, 屏幕展示江泽民题词。

师:在南昌起义革命者同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 中国产党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性会议, 制定了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策略, 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八七会议”, 了解其知识点, 并提问:此次会议派谁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呢?。

生: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为学习秋收起义作了铺垫。

师:多媒体屏幕显示: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组织学生看课本, 了解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结果、影响。

师: (展示秋收起义动态地图, 指导学生看地图) 秋收起义的目标攻占哪里呢?

生:长沙。

师:请同学们看地图分析一下攻打长沙的计划是否可行?

生:不行。

师:结合秋收起义动态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三支大军分别从安源、铜鼓、修水攻打长沙, 都受挫, 队伍到达文家市, 然后提出问题:攻打长沙不可行, 那该何去何从呢?现在我们来观看历史情景剧:文家市决策, 看看毛泽东是如何决策的? (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完后师提出:毛泽东在文家市是怎样决策的?

生: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历史剧想一想,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点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 敌强我弱, 攻打和占领大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 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师: (过渡) 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假如是你, 你会选择哪里呢?为什么?

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 知道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之处。

师:出示秋收起义提纲, 总结:向井冈山进军,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生:小结一下秋收起义知识点, 感受毛泽东英明决策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师:出示秋收起义队伍继续南下的图片和地图, 引导学生了解“三湾改编”。队伍到达井冈山, 建成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5页:红军的歌谣, 反映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展示材料) 进行革命乐观主义教育。

生:通过动态地图加深印象, 知道党确立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齐读歌谣, 读完后思考) 回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 也来到井冈山。教师展示动态地图、红军会师图片、红军军旗图片, 设问:假如你是一位导游, 全班同学是游客, 你怎么向你的游客介绍井冈山会师的情景呢?

生:思考、组织材料, 然后发言, 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 使大家掌握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

师:出示井冈山会师的提纲。

生:复述提纲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在国民党右派的白色恐怖下, 更多的革命者发动起义,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示星火燎原动态图。

生:通过看图认识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已形成燎原之势, 并通过比较认识到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师:出示本课知识结构总图。

生:复述结构图, 掌握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师:小结本课,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学们通过对今天这一课的学习, 大家知道, 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革命者抛头颅, 洒热血, 斗智斗勇得来的, 我们要倍加珍惜, 努力学习,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出示“一试身手”练习题, 并根据做题情况分析、总结。

生:认真做题, 检测本课所学。

师:大家今天学习状态和效果都非常好, 让我们用一段口诀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生:齐读本课小结口诀:

武装反抗国民党, 南昌起义第一枪;秋收起义湘赣边, 进军农村向井冈。

革命根据地开创, 两军会师红旗扬;中国革命危转安, 星火燎原势高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篇3

其实我的问题有两层意思:创业潮是不是到来?这些看上去和传统势力相比,体量还微不足道的创业者们能不能出现颠覆这个行业,哪怕是某一个点的案例?前者已成现实,后者一定会到来。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感觉快了,但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这些汽车后市场创业者们凭借的是互联网工具(准确的说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尽管后者是个在互联网快被用烂了的词,但可预见的是,在其他传统行业,我们还将越来越快速地见到这个词。它代表了以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为核心设计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代表了信息对等;代表了产品的聚焦、快速迭代……代表了传统工业时代垂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将在这个时代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分工、开放与竞合。

历史从来不会笔直前进,我们看到的是,在整个汽车市场,政策、技术门槛、消费习惯和思维定势、商家们以准联盟方式形成的垄断……都在制约着汽车市场破冰。短期内,新旧势力的博弈和妥协、新旧利益的纠缠和平衡、新旧格局的拉锯战,依然是在消费者看到越来越多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汽车市场背后的暗线。当然,我们依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编读飞信:

大多数用户的习惯是不是会在考虑代驾前先考虑打车呢?而且代驾需要的花费也比打的高,需要的信任感更强。所以,e代驾靠什么让用户不选打车要选代驾呢?

Re:本质上代驾与打车针对的是不同的服务场景。虽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对开车却又饮酒的车主,就有酒后代驾的需求。e代驾有严格的司机招募与考核体系,同时首设代驾责任险确保车主利益不受损害。另外,最低39元/10公里的起步费或许并不比打车回家、返回取车的成本高。

“微”往来:

【e代驾:重构劳动力 】在“e代驾”看来,代驾行业的规范化之路才刚起步,白热化竞争尚未到来。张东鹏直言,代驾这个低门槛的劳动力行业却考验着公司的技术与管理运营能力。

@ cookies :对于代驾中出现的纠纷,比如发生事故的赔偿问题要有详细的权责规定。法律上也要完善,以弥补行业空白,给车主、司机。提供服务的机构都提供保障,代驾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仅靠公司自己的监管恐怕是不够的。

【凹凸共享:“不持有”生活概念的第一步棋 】在欧美大行其道的分享经济正在中国落地生根。陈韦予与张文剑创立的P2P私家车短租平台——凹凸共享租车便是该模式的践行者之一。

@ 小王同学:只有解决车主和客户之间的信任问题并给予车主足够保障,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求快不如求稳。

【遴选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说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帮助打开了封锁在重塑物理世界的化学键中的能量之源,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真正的前景就是,它将帮助打开人类的创造之源。未来,我们或者比人类任何时期都面临更大的灾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篇4

并且指出要判断中国政治形势,需要认识四个要点。总结为:(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三),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结合以上四点,毛泽东又充分分析了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指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促使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产生军阀混战,促使赋税加重,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日益明显。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更加深刻化。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通过认识这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向前的发展,就知道了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了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党的战斗力组织力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而奠定了群众基础就等同于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成熟的突出表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5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老师问:有谁能回答: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 答案: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中国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问一问: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二)、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秋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失败

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让学生们看课本总结并分析)

原因: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走城市革命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

影响: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问一问:

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问答环节:

(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2)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 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学生们先自己思考总结分析,然后老师引导并给予准确答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十、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如: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背景、结果、影响;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为建军节的原因;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影响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布置:

中国革命一直都是以俄国为老师的.俄国十月的道路 从城市走向农村的,你认为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能否行得通?为什么?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受挫到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十二、板书设计: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南下受挫

反动国民党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 篇6

“她皮肤怎么这么黑啊,好丑啊”,“对对对我也觉得,真的没见过这么黑的”,“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她长得好像非洲人啊。”因为本身的皮肤原因,多年来我饱受各方面的抨击和外界的排斥,成为了我童年深深的烙印,也成为了我心底最不可触及的伤疤。幸运的是,这些年我有他——父亲

骄阳似火的六月最是触及人心,赤焰烘烤着大地,一切都发生的神神秘秘的,“哎哎哎同学们站好了啊,拍完这张我们就拍毕业照了”瘦瘦高高的女老师拿着耳麦喊话,我被同学拉到一边,手上紧紧捏着那张耀眼的奖状举在胸前,听着他们笑靥如花的喊着三二一,最后那一秒,我举起细瘦黝黑的臂膀喊了暂停。

“老师。我能不能申请不要拍脸”那时我声音小小的,颤颤巍巍的低下头,怯懦就藏在眼里。“为什么啊你。”女老师将我拉到一旁思想上安慰了一番,可我仍然不能接受直面的镜头,因为那是慢慢的嘲讽和鄙夷,就连毕业照里,我都有逃避镜头的表现。

记得那天我弄得很晚,日色落过山头,父亲在校门口等了许久,等我出来时他的神色一直不是很好,直到我们一路闷不吭声的坐上公交车,他才开始发问:“为什么不想拍脸啊?”面对父亲严峻的眼色我低着头不说话,他更是生气了:“为什么不想拍脸啊?说啊”“我。我不太好看,不想人家拍我”“你哪里不好看了?这点自信都没有吗?”父亲的声音威严有力,我当时年纪尚小,低着头一下子就哭了出来,抽泣声似乎充斥着整个公交车。

我闷闷的,父亲没再说话,时间过了挺久,他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的卫生纸递到我的面前,眼角通红的我一瞬间扼住了,慢慢的接过。他粗犷沙哑的嗓音徘徊在耳边“你皮肤黑又不是天生的,谁让你小时候喜欢在大太阳底下玩”“长得好看没用,学习成绩好才是正道”“你的名字呢,星字代表什么,人家还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你要自信,人如其名,尽力去做就好了,你管人家说什么。”当时他举出了一堆的道理,我低着头,看似闷不做声,但是我什么都听到了。

很久以后我偶然听到父亲和母亲以及家里亲戚的谈话:“她的名字有个含义,就是我听她妈说,她出生那年有一个叫马星星的女孩子考上了北大,希望她学习成绩也好,有个好前途”他的爱或许没那么暖人心弦,或许不是那么动听,可是他很好,特别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篇7

没有北京的艺术圈的喧嚣,不比上海艺术界的繁华,低调的默默波澜,是西湖的一汪柔情。

南山路上中国美术学院培养艺术家:每年迎纳新人,宽广的怀抱温暖数年,再送别艺术的新血液离开,散落各处。除了教育职能,这所传统厚重的学校正有意识的打开校门,面向社会,主动承担起社会公众艺术教育的职责。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负责接收每年新进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最能迅速反应这一坐标空间中,公众艺术教育化的程度,毫无遮挡。在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办公室里,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基础教学部的主任曹晓阳老师。

曹晓阳:“国美一年级本科新生都是经过考前社会艺术教育之后进入到我们这个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教学部的教学目标就是打好专业基础,引导新生确立专业志趣,进而向未来专业角色转化。自学院实行两段制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确立国美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基础教学部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而谈教学就必须考虑到“教”与“学”这互为养成的两个方面,于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从对受教对象的学生把脉到专业学术引领以及师风学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社会艺术教育现状以及考前艺术培训所培养的生源情况,我觉得国美专业基础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发力点:

第一,作为国美专业基础三大类学科方向,即造型类、图媒类和设计类都应放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他们对应的问题是共同的,面对的都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具体生活与精神想象。所以专业基础学习要面对具体世界、面对具体问题,要有具体问题下的批判意识与实验精神。

第二,针对当前生源素质条件,专业基础教学已不仅仅是某个专业学科的基础技术知识背景的建立,更是涉及到学术价值取向、专业志趣的养成,进而引导每个个体进行专业角色规划。我觉得这远远要比单向的专业技术基础学习更重要。

第三,在基础部一年的学习生活要使学生提心气、养精气、长志气,使其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保持专业热情与理想,可以持续的自我规划发展下去。不然,由于现在的考前培训的模式化、功利化,以及大学门槛的降低,使这些既缺乏专业基础能力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入高校后,面对高要求的专业要求必然是被动的、力不从心的,甚至感到茫然而开始逃避专业学习,等进入了高年级的专业创作阶段,更是难以应对。

我们常听有些考生说他喜欢动画专业,但是,由于他没有打好造型基础,没有建立一个对动画艺术及相关媒介知识与运作机制的了解,没有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艺术语境中试图作为一个专业角色那样来思考与学习,只凭个体的兴致,一旦考上美院,进入专业学习时,遇到一点难题与要求就觉得,啊呀,怎么会是这样,这时才明白原来自己只是喜欢看动画,有了这样的理由,当初的热情转眼即逝。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许多老师尝试开设新的课程,这类课程重点不是教新生绘画技术,重点是在育人。试图把他们的眼睛打开,把他们的心智打开。因为技术对于艺术来说,对于艺术基础教育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把这个小孩子引到路上,让他完完全全爱上艺术这个富于创造、能制造神奇的智性方式与生存体验。

由此可见专业学习不能只靠大学,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一个层级合理而体制完善、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社会担当的公众艺术教育机制。基础部应当仁不让,

他是国美这个家园的入口,一进门厅,你就是这个家园的一份子,就需要你接续这个家园的血脉、精神、学养、品格。因此,这个承上启下,打通两段制教学两端的部门非常重要,我们的角色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每年的二月至三月,围绕着这坐艺术殿堂,全国各地的背画板的孩子像潮水一样涌来。八九万考生都想通过校考,进入这个艺术的象牙塔。这在以前,时光倒流二十年,学校一届才招几十人。

如此的考生热在全世界都罕见的,谨慎的艺术教育者们对此担忧:现在考上来的学生,在进入考前培训之前,有许多是零基础的。因此逼得不少考前班为达到升学指标,只好加强应试教学,除了教学生对付这个头像死记硬背好那个色彩以外,其他的就难以兼顾了。学生是无辜的,然而这样的功利教学如何打好基础,甚至扼杀了多少好苗子。

艺考热和公众教育形成奇怪的关系。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苦练应试技术的孩子们,他们要付出艰辛和不菲的金钱,却并没有接到艺术的地气。

曹晓阳主任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当消费文化袭来,一方面是全球化的语境,一面是将这个世界切割的支离破碎,社会越来越功利化、割裂化,教育也是如此。考前艺术培训再也不探讨艺术教育的本质诉求,探讨的只剩升学率的高低问题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润。升学指标代表了一切。在这个方面,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需要积极对应。

“我们不要把自己割裂到某个单项的思考,实际背后都有整个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往这个方向转向的时候,其实你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想今天这种大势所趋必定带来的就是整体的功利化,每环节都在考虑自己自身的指标建设。这种指标建设成为惯性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题。”曹晓阳依靠在沙发上快语速的表达他的担忧,指间是袅袅不断燃升的烟。

作为画家,艺术教育者,他希望考前的教育,包括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上来的义务教育,在这十几年时间里能做一点真正的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感知力的开启,踏实地打好基础,才能藉此点燃艺术的生命火花。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及人文思想,比如说书法,比如说国画、唐诗宋词,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能决定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与态度的文化基因。应该从小玩一玩、学一学,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

“画两张头像就可以考上大学了,你觉得他是会画画的吗?或者说他对艺术会有合理的态度吗,或者说,他有真正的专业理想吗?没有!还适得其反,都拧反了。这样的小孩考上大学,等他昏昏沉沉度过四年,他骂的不仅是考前的老师,还骂美术学院,同时骂艺术本身。他有错吗?也许没有,但他感觉自己毁了,他毁了对艺术的念想,便也毁了我们。”烟云后面曹晓阳眉头像个川,手一挥一挥,像要打破这种无奈。

环境在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除了一如既往开办开放式的艺术展览,艺术论坛。也运用新的媒体途径散播这些便民的公共艺术教育信息。从纸质媒介到网络、微博;新的时代,新的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新近开设了国学工坊——“林泉书画社”,由张全、王异、陈超历三位老师主持。面对国美1000多个新生如何开设国学课,张全老师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多开些小型的,座谈型的讲座,比如通过讲解传统文房的陈设来呈现传统人文思想与精神。为什么我们传统明式家具是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的,就是和我们讲的传统人文思想和自然观是有关系的,字画自然和这样的家具以及文房陈设有着必然的关系,借此反向理解传统书画,既开阔了视野也学习了专业。他们举办了传统书画精品展,把展厅变成教学现场,带着学生现场讲解、临摹。他们还请来书法大家王东龄先生进行现场巨幅书法写作,并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大开眼界,感受到传统书学的魅力。除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活动外,他们更利用晚上的时间带着学生研习。围绕这样的工坊教学,基础部期望这一届学生中有那么一部分可以持续学下去,传统的滋养对他们思想以及未来的专业创作一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曹晓阳主任和张全老师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期盼与信念,他们的背后,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热忱和理性主义的交织,另一方面,谁都清楚,现状不是靠一年两年来更改,问题只能是一点点解决,一点点踏踏实实的做出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篇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1930 年1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此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毛泽东同志对林彪和红军内部的右倾悲观思想作了分析和批评,并结合红军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文中说:“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主席在还生动贴切将革命比喻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当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在我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举措有力,成效显著。总书记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把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中央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做起,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结合“新古田会议”精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平时不学习,空虚无聊,时间久了,难免会被歪风邪气所侵蚀,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迷茫、道德上失范、生活上放纵。这几年发生的形形色色的领导干部违纪案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要强化道德修养,筑牢立身之本。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就强调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就是德乃为官之要。习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强调,治国先治吏,官清民自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希望大家用先进典型映照自己,加强自我约束,锤炼党性修养,用心涵养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情怀,慎独、慎初、慎微,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德自立、以德施政、以德服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风是个人道德养成的源头,家风纯,也有利于作风正、党风清。

三要秉公用权,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对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行使权力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试。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利国利民,用不好则损害党的事业,也毁了自己、害了家庭。习总书记谆谆告诫大家:很多人有权力了,往往会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习总书记说得一针见血。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体验,当领导以后,奉承、追捧的人就多了,主动送好处、说好话的也多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多了不起,实际上有些人心里是冲着你手中的权力来的,表面上恭敬有加,暗地里心有所求,也难免有极个别的暗藏玄机。所以现在有些“朋友圈”最后变成“腐败圈”。

四要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实干。实干是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毛主席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篇9

——中国革命的指明灯

2011级公管医保2班冯雅菁20110603057

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党和红军内部有不少人对革命的前途表示悲观,林彪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怀疑革命根据地的前途,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意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主张等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次全国武装起义。

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感到林彪的悲观思想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军,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写了封长篇复信,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这封复信,已经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后来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那点点的星星之火,不止是指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策略,也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农民阶级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下,告诉革命同志们,只要有信念,星星之火,即点驳希望的火种也可以燃烧整个心田的小宇宙。

作为一个革命的先驱,毛泽东需要对革命保持信心,也需要用信心来感染周围的人,只要这样才能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星星之火好比一个人的激情,1

能感染他们。更像是一个乐观的人也能带动他周围的人,努力为信念而奋斗。这星星之火就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的激情与信心。

在回信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毛泽东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是毛泽东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斗争所作出的最新结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勉励红军指战员振奋精神,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中国革命进程充分验证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预言的准确性。

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毛泽东坚信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满怀信心。这种坚定的信仰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建立在以唯物辩证法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之上。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决定了

“红军与游击队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伴随红军与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与发展”。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能只看现象,要看实质。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经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

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革命烈火。毛泽东对形势的分析冷静而客观,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建立在对时局的科学分析之上。

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成熟的突出表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篇10

毛泽东的这封信,长达六七千字,一气呵成,气势宏大,酣畅淋漓,理论分析与形势判断缜密结合,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毛泽东在信中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不仅回答了当时党内和红军内一些同志存在已久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疑问,而且找到了中国革命在城市中被强大敌人所击败,无法以城市为中心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发展规律,得出了党的工作应当以乡村为中心,中国革命应当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结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在信中直抒胸臆,披肝沥胆,批评时以说理服人,虽然毫不留情,但用词却非常委婉,让人觉得很“顺耳”。出于对同志的爱护,毛泽东还特意把林彪的悲观思想与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作了区别,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和关怀。

毛泽东的这篇党内通信,其起初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批评教育林彪一个人,而是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所以,毛泽东的信写完后,不仅把信送达林彪,还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阅读和学习,以教育红四军所有党员和广大干部战士,由此可见这封信的历史意义之大。

毛泽东在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就率领部队离开了古田,去江西同红军主力会合。

就当时形势来讲,作为一位红军的高级将领,林彪写信给前委书记毛泽东,这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看作是党内民主正常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林彪写信的目的是希望毛泽东对他提些批评意见,因此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也是符合党内组织生活原则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后来林彪的变化,就否定历史。“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的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曾就此有过一番十分公允的议论。他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就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是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黄克诚的评论,是公正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了教育全党同志,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经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于1941年12月在延安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学习。书中收录了由毛泽东保存的给林彪的这封信。其后,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1947年1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相继选用了毛泽东这封给林彪的信。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封信的价值的看重。

通过整风运动,清除了王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毛泽东思想。随着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需要集中编辑一套毛泽东的文献。1947年秋天,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已趋于稳定,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把过去陆续发表和延安整风时期编印的《两条路线》等文献集中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加以整理、汇编,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由于毛泽东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编选毛泽东的文集时,要收入给林彪的信。了解这一情况后,林彪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为这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就好些”,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随即作出指示:(一)这封信不要出版;(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并让东北局暂缓印行和翻译成外文。林彪当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即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作为一个主持一方军政的主要负责人,林彪的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同样是出于对林彪的爱护与关怀,毛泽东作出以上的批示。因此,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没有收入这封信。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斯大林的建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篇文章再次入选。时过境迁,但为了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毛泽东特地把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批评林彪的地方也作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文章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按理说,林彪应该知道毛泽东对自己的宽容与爱护。

可是建国后变得异常敏感的林彪总觉得这封信及其有关的历史背景对他是个影响,因此耿耿于怀。随着野心的膨胀和权势的增大,林彪更是对这段历史感到心虚。

1960年,林彪当上国防部长之后,为了粉饰自己,给当时他任连长的红二连写信,在信中称自己早在那时对革命的成功便坚信不疑。言外之意,就是自己不可能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问题。

1969年9月,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写进了九大《党章》后,他兴致勃勃回到井冈山作故地重游。由于心情不错,一向身体虚弱的林彪居然爬山涉水,登黄洋界观云,临小井龙潭听瀑,到七溪岭追昔忆往。然后,由一个叶群找来的文人捉刀,填写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词中写道:繁茂三湾竹树,茫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目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名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不管此作是不是林彪所写,其词意所表达的则是乐观主义者的意气风发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胸怀大志,哪里有井冈山斗争时期林彪的悲观主义情绪?正如此中所写“岂疑星火燎原”。显然,林彪是想一笔勾掉历史的旧账。但这种伎俩,确实玩得不地道也不高明,因为当时历史的见证人包括毛泽东大都还在。据说,毛泽东看见这首词,微微一哂,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重重地画了两条粗线,并打了一个问号,以特有的幽默说到:“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可见,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修订《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的报告。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第二版《毛泽东选集》在199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的纪念日正式出皈发行。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信被收入其中,标题仍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篇目下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个恢复历史原貌的注释。

上一篇:高中关于勤俭的作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整改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