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孩子(共11篇)
希,我们应该怎么影响你?前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孩子的性格是家长塑造的,可是我们怎敢去塑造你的性格,我希望你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这又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教育是让人尽善,挖掘个人的潜能,善是相对的,潜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性格在将来的.一生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独立、自主、追求、坚持、毅力、包容、豁达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个人性格魅力。
哥哥和妹妹的故事让我们启发很大。哥哥从小都很挑剔,什么都是自己想要的,选择的时候总是选择最满意的,所以总是违背自己的最初选择,而妹妹总能独立思考,由个人思考,从来不违背自己的选择。父母认为哥哥的性格有缺陷,过于追求完美,而妹妹性格独立,自我意识强,能够坚持自我。
所以父母总是拿哥哥和妹妹对比。若干年后,哥哥在自己的人生选择时候依然是左右盼顾,而最终选择了世界的一流学校;而妹妹,却选择了普通的学校。父母在和妹妹的一次交流中还说哥哥的性格总是犹豫不决,而妹妹很果断,并且回忆了以往的种种实例。
而这个时候妹妹却泪流满面,父母惊诧万分,妹妹开口道出实情:说我对自己的选择总是很会后,对哥哥能够选择最心愿的事物总是充满羡慕,而自己总是被父母称赞说有独立的性格,而从来不敢放弃自己最初的选择去挑选自己的最爱,因为怕失去父母的赞许,就是因为父母的赞许才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很多自己的最爱,如果父母当年没有这么多赞许,我想现在我的人生绝非现在这样。父母听到后愕然。
我们是否也在给孩子这样的压力呢。总是毫不犹豫的鼓励她的行动、他的举动,是否停下来想一想对孩子的夸赞是否是他的负担呢。如果这些是负担我们是否还要继续的给他压力呢。我们不能让孩子向我们一样背负着种种名利和道德枷锁而生存在一个没有自由的世界里。我们不要让我们的赞许和爱成为孩子的心灵枷锁,禁锢他们发挥的潜力。听话、专心、自由的等等这些是否是他所想要的。
以下是两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德国教育片断, 这些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参照, 帮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貌似随意的分组教学
我们看到的13所学校不是依着乡间的树林, 就是傍着低矮的山丘, 贴近自然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即使是在下课的10分钟里, 孩子们都可以打开后门, 冲上山坡或树林, 纵情奔跑一番。
著名的波兰登小学就坐落在山边。走进教室, 你会发现学生的桌子放得非常随意, 都是倾斜的, 平行的四组呈麦穗状, 黑板旁边靠近窗子的地方, 还斜斜地摆放着教师的办公桌。教室的墙边是高低不一的架子和柜子, 但很和谐, 很有家庭氛围, 很温馨。
教室并不安静, 不时会有低语和谈论声, 但不吵闹, 因为说话的声音显然是有意识地压低的。教师经常被靠近办公桌的那组孩子召唤, 走动的有时是老师, 有时是孩子, 一望便知是问问题, 但大家都是笑眯眯, 轻声细语之后各归其位。后来有机会与老师攀谈, 才知道课桌并不是随意摆放的, 其中自有玄机。原来四组倾斜的桌子是分组围坐的, 离办公桌最近的是低水平组, 是需要更多关心和辅导的, 依次是中水平组, 高水平组, 而这种分组围坐的课桌摆放方式, 是德国小学的常规, 其中渗透的是教育者设计的机智。
五颜六色的板书
波兰登小学的黑板是多层的, 像一个有几重门的柜子, 打开一个双页门, 后边还有一个双页门, 再后边才是个整块的黑板, 因此教师一周的作业和板书都可以留在黑板上, 不同的科目只需打开不同的门就行了。
黑板很有趣, 黑板上的字也非常有趣, 因为上面的字是五颜六色的, 不是黑白鲜明的, 有点像我们的黑板报, 花里胡哨的。但仔细看来, 板书花哨得来还是有规律的。同行的几个老师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唧唧喳喳地悄声讨论起来, 校长过来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也是德国很普遍的教学常规, 配合个别化的教学目标。三种颜色代表三种不同水平, 比如, 红色代表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题目, 黄色是中高水平必须完成的, 绿色是高水平学生必须完成的。每个题目后边还有个括号, 括号里边的不同颜色又分别代表独立完成, 讨论完成等, 根据这样的约定, 不用解释孩子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正是因为有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 德国的小学教室貌似无序, 但却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
弹性的作业制度
当我们了解了波兰登小学的弹性作业制度的时候, 我才更深地了解到教学管理如何为理念服务。
德国教室的多层黑板和板书的五颜六色都服务于他们的弹性作业制度。这间学校的孩子不是每天都交作业的, 而是以周为单位向老师交作业。按他们的常规, 每周的星期一要领取一周的作业, 而在一周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做作业和请求老师辅导的时间, 教师只在学生主动要求下提供个别辅导, 而实施终点管理, 周六收作业并做出反馈, 及时强化和矫正。
这样的制度为孩子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 在不断的循环和调整中, 孩子们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真正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中国父母非常苦恼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迎刃而解。
弹性作业制从机制上完成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而且孩子在亲身的自我管理实践中学会了自制, 也积累了智慧。这种制度很值得我们的小学借鉴。
游戏化的教学规则
中国的一位老教育家曾经很诙谐地讽刺过中国的制度和行为倒挂的局面, 他说“写在墙上的, 是大家都不准备遵守的。”
在德国的很多小学教室的墙上, 我们也看到许多以图像表示的行为规范, 和我们不同的是, 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 讨论决定后画出来的。
由于图画炮制者不同, 墙面上的画也是五花八门, 形态不一, 但共同特点是稚气, 拙朴。而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特点, 那就是这些规则都来自孩子们的内心, 是他们自己的约定。
在当地著名的诺斯塔东方小学, 我们曾经就图画的意思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他告诉我那是不要打架的意思。就这个话题, 我们询问了东方小学的校长, 他是一个崇尚传统的老先生, 也是一个慈父般的校长, 他说各个班级的制度是由孩子讨论而定的, 比如在学校不打架, 不大声喧哗, 同学要互相关心等, 规则定下来就请孩子们一起画出来, 然后寻找出最好的挂在墙上, 大家认同的下边有个“勾”, 大家都不认同的图画上会有个大大的红红的“叉”。以此为据, 孩子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几年的学校生涯中, 孩子们还要不断增减和调整班级的制度。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孩子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 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主、自制和重承诺的种子, 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作了很好的准备。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 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的, 安全的, 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 还有洋娃娃和公仔, 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 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 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 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 里面有沙发, 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 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 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 老师不会干涉他, 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 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高年级的安静角往往是一张单独摆放的桌子, 有时候桌子放在教室里, 有时候则放在走廊里, 想独处的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坐到那个座位上。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 他们的回答是:“只是不想坐在教室里, 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 提到了寂寞, 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 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 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说他不冷”
促成我们德国之行有很多穿针引线的人, 他们当中有德国人、华裔德籍人, 还有嫁给中国人的德国人。后面说的这个人就是“刘太”, 她曾经留学湖南大学, 获得中国语言硕士学位, 应该算个中国通了。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 刘太一直作为我们一行的德语翻译陪伴着我们, 同时陪伴我们的还有她的儿子刘昌明, 一个10岁的小男孩。
刘太非常重视对昌明的中文教育, 所以当听说我们这个中国团到来时, 就建议昌明提早做完周作业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是在去年11月下旬到达德国, 正值德国的冬天, 我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寒风拂面会感觉到些微的刺骨。第一次见到昌明的时候他穿着一件夹外罩, 脸红扑扑的, 不时会缩缩脖子抵御寒冷。出于职业本能, 我们非常关心地问他是不是很冷, 他听懂了, 然后摇头。第二天开始下雨了, 湿冷湿冷的, 我们都跺着脚小跑, 希望感觉可以好一点, 温暖一点, 而昌明依然是空空的一件夹衣。看他缩紧的上身, 我过去摸了一下他的手, 冰冷的。恰好刘太走过, 我叫住她, 问她为什么不给昌明加衣服, 穿这么少会冻坏的呀。刘太的回答让我们吃惊:“他说他不冷!”表情非常平和, 没有丝毫的内疚。后来在卡特小学我也见到类似的情景, 孩子们只穿一件薄薄的衣服在室外奔跑, 兴趣盎然。我突然觉得冷的不是他们, 而是我, 也许我们太习惯于用自己的体验代替他人了。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 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 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 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 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 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 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 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 小马终于做好了, 小男孩笑了, 得意地举起它, 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 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 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 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 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 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 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 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 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 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 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 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 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 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 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 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 我认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培养精英学生的教室
我们参观的学校中维雅霍夫是唯一的一间文理中学, 这是个有170年传统的私立学校, 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维雅霍夫中学坐落在多纳斯贝格山下, 校舍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古典华美。
当我们到达高中部的时候非常吃惊, 因为我们没有见到秩序井然的课堂, 到处可见的是在走廊中穿行的人群, 男女学生都高大成熟, 两相比较, 我们反倒更像是中学生。
参观的教室中,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科学实验室。教室不大, 大约50平方米左右, 依然是朴实得像家庭一样, 温暖方便, 桌面摆着很多仪器, 很精致的。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关于地壳变化的模型, 是用玻璃缸和砂土做出来的, 可以将地壳演化的过程呈现出来, 模型很精美;还有摩擦起电, 凸透镜原理等, 一切都很普通, 像我们的学校中的物理实验室一样, 买来仪器展示出来而已?如果细看教室还没有我们的教室规范呢!因为我觉得这里更像是科学家的个人实验室, 凌乱但实用。
然而, 由我的一个问题所引发的谈话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 并因自己的自大而惭愧。我的问题是:“一个这么小的教室如何能够容纳一个班的学生上课?”回答是:“从来没有那么多学生同时来这里上课, 这个教室是为真正热爱科学并打算做真正科学研究的同学准备的, 本校有很多毕业生从来都没有来过这个实验室。”
回答我的是科学室的辅导老师, 一位科学博士。她继续介绍说, 教室中的所有科学仪器都是由学生亲手制作的, 学校为他们提供一切必需的材料。而在这个学校中有十几个这样的教室, 其主旨是为精英学生发展个人特长和兴趣提供辅导, 这样的教室包括物理、生化、数学、音乐、美术、语言和体育等多个学科, 孩子的所有兴趣和特长都是被鼓励的。每周的课程中都有3个小时的自选学习时间, 他们可以用这段时间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特长。看到这里, 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严谨的校长为什么钢琴弹得那么好, 而音乐老师何以精通十几种乐器了, 特长教育与常规教育原来是那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 我们不敢说了解了德国的教育, 也不敢对德国的教育做什么判断, 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我们处处看到德国教育对人的关注, 也看到德国人在教育设计上的智慧。而这些是好的教育都应该有吧?
更有人为我开列了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费用清单,差不多将近30万,听着都让人惊心动魄。
不久孩子出生了,果然,各种吃喝玩具等费用占去了我们收入的一半多,加上别的花销,真的成了彻底的月光族。亲友说这才是刚开始,以后随着孩子不断长大,钱有的是地方花呢,你们要做好准备。
我和老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学历不高,收入一般,父母的条件也不是很好,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高昂费用,我们确实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可我们只有这一个宝贝,无论如何舍不得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我苦苦思索着既不耽误孩子教育又能最大限度节约资金的方式。向专家和别的家长请教,也都没有太好的方案,我们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
转眼间,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此时周围别的家长已经开始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有学弹琴书法舞蹈轮滑等艺术特长的,也有学速算古诗童铭英语等文化课的,我们有心不学,可到周六周日已经找不到同龄孩子一起玩了。看着大家都忙着学,想到孩子未来面临的激烈竞争,我们忍不住惶惶然了。
我和老公认真研究了这些特长班,觉得那些艺术体育类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教孩子的,可以选择学一两个,不为成名成家,只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了轮滑和绘画,每个月100元左右的学习费用还是可以轻松应付的。
而一些文化类的学习班,我们决定不学。我开玩笑地对老公说,比如那速算,有什么用呢?孩子上学难道不学数学吗?咱们不用非要速算,就慢算吧。我们这一代也没学过什么“速算”,慢算只要认真也是可以学好的。英语在幼儿园和学校都有正式的课程,我觉得只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家长多关注问题不会太大的。至于童铭什么的,我看了下别的孩子的教材,不过是一些历史故事而已。我就去书店买来了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古诗和历史故事,每天睡前我给孩子读古诗,讲故事,日复一日的坚持,背诵古诗培养了孩子出色的记忆力,那些历史故事也点点滴滴进入孩子的心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我们没有上更多的特长班,但在别的方面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给孩子买来各种他喜欢的玩具,剪纸、折纸、拼图、积木、橡皮泥、走迷宫、七巧板、魔方,还有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跳棋、军棋、象棋等棋类,后来他跟我要围棋和国际象棋,我二话不说,立刻买回家。他上学后先后迷上了拼插玩具、恐龙、制作纸飞机等等,我都不遗余力地支持。每周去一次图书城,我也毫不吝啬地给他买他喜欢的各种童话、科学启蒙等图书光碟。老公有时候心疼那些花出去的钱,我说咱们不上特长班省下多少钱呀,这才多少钱?他喜欢就给他买吧,我相信他一定不会白玩的。
孩子幼儿园上的是家附近的社区幼儿园,虽然不太有名气,但老师都是刚从幼师毕业的,年轻有朝气,喜欢孩子;虽然未必有那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教育新名词,但收费也不高,孩子在那里很快乐。上小学时很多家长都找关系花择校费要上名校,我们没有跟风,依旧上的是学区学校,没有花一分钱的借读费。在这里,孩子没有那么多作业,除了他喜欢的绘画和轮滑之外,我们依旧没有给他选择任何的课外补习班,他学得轻松愉快,并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同样上的是没花一分钱的学区学校,依旧没有学任何补课班。可因为他从小背古诗训练出好记忆力,听历史故事积累的文化素养,他学习英语语文等文科都十分轻松,作文还因为经常引用古诗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他从小玩各种拼图积木游戏学过绘画,立体感、发散思维都不错,在学习数理化等理科课程时更是兴趣盎然,成绩突出。初中毕业轻松考入省重点高中,与那些从幼儿园开始就一路学各种补习班择校上来的孩子相比,依旧在各方面都不逊色。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没有花过一分钱的择校费,除了花费不多的两个特长班和给孩子买的各种玩具图书之外,我们在孩子教育上节省了差不多10万元,而且丝毫没有影响孩子的成长,这真是让我们开心骄傲。我的孩子没有像他的很多同学那样戴上了眼镜,他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视野宽广、知识面广博,曾多次在市区组织的纸飞机比赛、绘画等比赛中获奖,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从小到大,常常有亲友到我家来,看到我们满地的图书玩具,都会忍不住说你们对孩子也太浪费了吧?这些玩具图书要花多少钱啊?我说我们才不浪费呢,我们不去补习班,不花择校费去名校,省下的零头就足够买这些玩具图书了。
这些年来,我们放弃那些大的教育投资,而把钱投入到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金钱,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幸福。
平常心http://pchangxin.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tracelog=twddp
这是我的淘宝店铺地址,里
href=“http://pchangxin.taobao.com/shop/view_shop.htm?tracelog=twddp
父亲教育孩子不要以时间来计算,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因此不能用多长时间来衡量,因为他的社会角色不可能给他这么多时间。
父亲角色的教育当然比母亲角色来的重要,从医学角度来讲,男性的生命力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就比女性弱,容易得遗传的病。从社会角色的生命力也比较弱,现在是父系社会,除在社会上的功能以外,在家庭男性很容易放弃。夫妻有矛盾父亲就退出来了,你让他意识到父亲的角色好象也比较困难,母亲还有一个喂养孩子的本能,父亲好象就弱些。
(二)体现出父亲存在的重要
父亲既存在,孩子又感觉到你的存在,关键是自己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存在本身就行了。因为很多东西都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了,并不一定是刻意去做什么。始终牵涉到他本性到底是什么。男性跟女性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在攻击性、创造性、勇敢精神都是一起的。每一个人都有个性,但作为两个性别来说,永远都不应该被取代。要把各自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在这个事情上,父亲把自己应该展现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善于“犟嘴”的孩子,一般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知识丰富,但他们往往个性强,引导不好会出现蛮横、任性等不良行为。为此,孩子“犟嘴”既不能简单的制止、训斥,也不能放任自流,任期自然,做为父母、老师要正确引导。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认识观,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鼓励孩子与大人“犟嘴”,与同伴争辩,消除他们与大人“犟嘴”是的紧张感,使他们能心情舒畅地与大人辨是非、明事理;另一方面,孩子与在大人“犟嘴”的过程中,父母、老师要引势利导,既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能迁就纵容,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理服人,使孩子在与大人“犟嘴”过程中,得到满足,提高对某事物的认识,使幼儿的情感、语言不断地得到健康发展。
孩子为什么犟嘴
1、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父母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试想,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了呢?
2、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父母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父母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
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
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
有时,孩子“犟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样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另外,提出要求后,又没有坚决执行,也会使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现在教育的办法只能是每当对孩子提出一项要求时,与他一起讨论制定和执行这项要求的意义,然后就坚决执行。这样就会逐渐减少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
另外,静下来想一想,孩子是否有道理,不能要求我们一提要求孩子马上就得服从,要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孩子会犟嘴不是坏事,这至少说明他对很多问题有想法,同时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说什么他是什么,什么想法也没有,那才可怕呢,等他长大了肯定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主张。
怎样教育爱犟嘴的孩子们
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叛逆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暴力可以解决,因为暴力只会让他们心里对你心存芥蒂而不愿意和你沟通。
以柔克刚
对于这样的孩子,硬着来会适得其反,如果你有耐心用温柔的语言,说不定他会愿意和你沟通,而让自己了解他,掌握他。
反省自己
看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不妥,让孩子对你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出现这样的叛逆。
改变自己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重亲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沟通
那么渐渐地孩子就会接受你,而愿意和你进行沟通,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可以因材适教。
第一、教孩子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既然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 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 也不是我的孩子会不会遇到的问题, 而是我们将怎样教会孩子学会接受的问题。要做到这点, 父母得先学会接受孩子的失败。试想一个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家庭, 怎能允许孩子考试不及格呢?因此, 家长首先要以正常心去对待孩子的失败, 学会理解和接受, 然后才有可能更好的指导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孩子接受失败和挫折不等于让他们放弃和回避。而是教他们懂得忍耐和承受, 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应对, 特别是在进一步的努力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第二、学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这主要是指父母理解和接受孩子在失败和挫折时的沮丧心情和内心矛盾。一般地,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困难时, 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诸如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甚至一反常态的不近人情、焦虑不安, 这都是正常的。所以, 越是这个时候, 父母越要冷静, 沉得住气, 切莫恶语相加, 指责孩子无能。最好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失败。这样做的好处是, 有利于激发孩子正视和接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毫无疑问, 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无论是抱怨或者是逃避, 都将于事无补。所以, 当自己的孩子遇到挫败时, 父母应该告诉他这并不可怕, 同时让他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即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意味着一份经验, 一个教训, 要教孩子善加利用和进行学习。
此外, 父母应教育和引导孩子, 正确地认识到, 人是在诸多客观和主观条件影响下成长的, 人生的航程, 总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挫折在所难免, 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正确对待, 善于灵活应变, 或宣泄、或克制、或调整、或升华, 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 就可以帮助孩子解除心理压力, 提高承受打击、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四、指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父母在指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时, 应注意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既不要过于强调主观原因, 也不要只看到客观条件, 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是, 一方面, 父母指导孩子分析失败原因的目的不是为指责孩子找借口, 而是要教会他今后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 面对因孩子的主观失误而造成的失败, 父母一定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绝不可一味的指责和抱怨孩子。还有, 在分析原因是, 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不要以偏概全。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因一次或一方面的失败而全面否定孩子的能力和品质。更不要用“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一类的言语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第五、给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这好比受到霜雪摧残的禾苗最需要阳光的温暖一样。一般情况下, 父母的情感支援, 也是孩子战胜失败与挫折的力量源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失败和挫折, 看成是是自己的失败与挫折, 更不要错误地认为孩子的失败和挫折, 就等于自己的面子受损。否则, 就容易造成父母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 这除了让受挫的孩子再次感到受挫外, 也许它没有其它一点点的好处了。
第六、帮助孩子制定改进措施。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 父母应通过与孩子的积极讨论与沟通, 主动为孩子提供各种办法与建议, 积极监控和帮助孩子制定改进措施, 特别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 通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 找出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各种客观条件, 变挫折为动力,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取得新的成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等, 这都是人们在对待挫折时一种积极反应方式。所以, 父母在孩子制定改进措施的时候, 一定要引导好孩子受挫后的行为。尽可能多的采用正确的反应方式, 诸如增强努力、改变行为、调整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等, 应避免采用直接的消极反应方式, 诸如攻击、回归、逃避、冷漠等, 谨慎地采用间接的消极反应方式, 诸如压抑、否认、反向、推诿、合理化等。消极方法也许能获得暂时的安慰, 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七、利用榜样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孩子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父母如能适时向孩子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 定能加深孩子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 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 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特别是, 父母要率先垂范, 在失败面前, 绝不灰心丧气, 而是更加加倍努力, 克服重重困难, 直至最后达到目标。只有这样, 才会使孩子感到真实可信, 可亲可学。
第八、设置困难以锻炼孩子的耐挫能力。许多研究证明, 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所以, 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练的人, 长大后就能更有效地适应环境。所谓“艰难困苦, 玉女于成”、“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 都说的是这个意思。
——【英】约翰·伯格
如果你期待在这里找到如何“教会”一个孩子看画的方式,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孩子天生就会看,不管是对于大自然,还是对于所谓的“名画”,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如果你觉得孩子“不懂得看”,其实那不过是他没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去看到你预想中的东西而已。所以正相反,我要说的是:不要阻碍了孩子的视线。就好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或许你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除非你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站在第欧根尼的面前,才会挡住他的阳光,或阻碍孩子的视线。但其实你或者你的意识,常常站在那里,而你却并不自知。比如,你觉得——一幅名画应该有一个主题,应该表达一些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应该被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一幅名画应该有一个作者,一个创作它的年份,以及背景等等,而这些信息应该被知晓、被记忆;相比较其他的图画,一幅名画应该被赋予更多的目光,而相比较其他部分,画面的主体部分又值得花更多时间、更仔细地去看……
但是,如果孩子被一幅画的色彩吸引,却对它的背景信息丝毫不感兴趣呢?这对几岁大的孩子而言,是绝对有可能的。当你抓着他喋喋不休地讲述连自己都是刚刚从书本或展览简介处看到的内容时,他会心生厌倦,甚至美丽的画幅也瞬间变成黑白。再如果,他偏偏跟画面最底下靠近边框的蜗牛耗上了呢?那只实物大小的蜗牛刚好就在他平视的高度上,画得栩栩如生,同他在美术馆外花园里看到的那只一模一样,因此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这时如果你要他抬头去看正中央的天使与圣母,不管那在你看来有多么重要,在他眼里也只会觉得“好讨厌”吧。更何况你或许忘记了,对他的身高来讲,天使和圣母是需要仰视的,而抬头太久,脖子真的会很酸。
《天神报喜》,弗朗切斯科·德·科萨,约1470年~1472年,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
你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看得“不对”。谁能说哪种看法是绝对正确呢?事实上,一幅画,尤其是名画,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以至于你可以一看再看,每次都还能看到新鲜的内容。而孩子的认知也是如此,随着年龄、思维水平的不断变化,他每次看到的、理解到的也会有所不同。或许你可以在他看过以后,认认真真地听他说,他究竟看到些什么。最好蹲下来,视线与他齐平,这样你的视野才会和他差不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别作任何评判!所得的回答常常出乎你的意料,你会想:“哎,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些有趣的东西!”
不阻碍孩子的视线,是不是就是什么都不做呢?也并不完全是。我们可以引导,但一定要明了,引导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任何知识,也不是画面的任何部分,而是激发孩子去看那些画的热情与好奇心。
当一个事物与自己有关时,你就会赋予它更多的关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觉得,眼前的那些画,与他有关。游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果让你带3幅画回家
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或看一场画展,这是最具普适性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孩子迅速与那些高高挂在墙上,看起来或复杂、或古怪的东西,建立起关联性。没了名画“高高在上”的既定位置,想象一下,将它放到我们的身边,变成好像是在挑选玩具那样,名画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平等了。平等之后,才能建立起真实而美好的关系。
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打量每一幅画,就好像初到一个新班级打量自己的同学那样,从中寻找那些想要与之交朋友的人。他会记住每一幅画的样子,而非看过就忘(这真的是太常发生了),因为他要不断地回忆、比较,最终挑选出“最喜欢的3幅”。当他回家以后,还会记得那些画儿,并在以后碰上与它们有关的信息时,自然而然地多留一份心。
Tips:你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
其实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懂得要“带着问题去看”。但如果那些问题是“这些画有什么特色”、“这些画表现了一些什么”、“你觉得这些画的哪个部分最具价值”之类,这背后已经隐含了主观的预设:这些画是有特色的,颇具价值的,以及,的确表现了某些东西。所有隐含主观预设的问题,都是伪问题。孩子或许会循着你提问的思路,去想答案,但那不过是投你所好而已。一个真实的问题,应当没有任何主观预设,这才能引导开放的思考。
寻找一只“小蜗牛”
如果你的孩子跟画中的一只小蜗牛看对了眼,他的这种偏好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转瞬即逝,但你可以就从这只蜗牛开始。在接下来所看到的每一幅画中,都试着寻找一下小蜗牛的身影!把这变成一段时间(直到孩子的热情消退)里,你们之间秘密的小游戏。
在幽静的博物馆里,或人声鼎沸的画廊开幕式上,打着手势,兴奋的眼神彼此碰撞:“嘿!这里有一只!”他会非常仔细地搜寻每一幅画的每一个细节,还会去比较:“这幅油画里的蜗牛,没有我们昨晚看的绘本里那只来得好耶!”你甚至可以让孩子以他喜欢的角度、构图,把它们都拍下来,放到网上,这个游戏会持续得更久,直到最后积累的素材足够做一本私家影集。想一想,他将会变成“名画中的蜗牛专家”,哇,真是酷毙了!
在无限复制品的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你和孩子在家就能很方便地看到原本只存在于遥远的某个博物馆内的作品,更可利用便利的现代技术设备,享受复制品时代的许多好处。
例如可变更性。一般在画册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画作,很少是原始尺寸的。利用放大复印(打印)、投影仪等,呈现出一张画的原始大小,所得观感会大不相同。孩子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哦,莫奈家的花园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跟我们家小区的花园在某个角度上很相似……”
拿起相机(或在电脑的制图软件上操作),就像拍风景照那样,框住画面上的某个局部,“咔嚓”“咔嚓”,一张画由此可被拆解为无数张。还可以继续尝试,比如将它缩到很小很小,好像微缩胶片那样,再去看,会是什么效果?想象自己此时是个俯视地球的巨人呢?尺度感在我们观看、把握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视域的变化,会对既有的思维框架造成冲击……
莫奈,《睡莲》,1915年~1926年,183cm*366cm,藏于法国巴黎奥朗热利的椭圆形博物馆
我们也来画一画
说到动手尝试,这绝对是最积极主动地去建立关联性的方式,而所建立的关联也是最牢靠的之一。但不必要一板一眼地临摹——
把画倒过来放,然后让孩子看到什么画什么,当然最好还是你跟他一起画,又一次,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比你预想中的要“像”?
把画划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人负责其中的几格(别选紧挨在一块儿的),画好以后在拼起来,surprise?
只取其中的色彩及色彩所占的比例,不管线条与图形,将它们涂抹在自己的画布上(可用梵高的《星月夜》),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及挥洒色彩的快乐。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画中的内容,大体上遵循原画的安排就行,重新诠释一遍,或改变其中某件东西,将它替换成孩子在生活中着迷或讨厌的事物(可以用拼贴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更简单),或改变其中某件东西的颜色、形状、与周围事物的比例关系(可用普洛伯格的《静物》)。
……
《星月夜》,文森特·梵高, 1889年,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赫伯特·普洛伯格,《静物》,1926年
这些方法并不是全部,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而且这些也不是绝对真理,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在任何时刻,适用于任何一个孩子。
作者介绍: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自修心理学多年,从事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教师等多种行业,儿子3岁,现为自由撰稿人、全职妈妈。(放作者照片)
1、不要向孩子隐瞒病情
一些父母试图向孩子隐瞒事实,例如,告诉孩子,他们吃的多动症药物是一种“神奇的维生素”。
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它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可以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能力。
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真相。“真正重要的是诚实和坦率,”孩子需要明白,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而且要懂得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2、不要把多动症变成性格问题
不勉强我的孩子要和其他人一样,今天,孩子可能考试得了90分。明天,可能就是60。下周可能是70。再过几天可能又得95分。“这种学习成绩不稳定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大多数父母可能会批评孩子说,”嗯,你昨天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今天你不这么做?通常,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但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他们坚持不下去,家长就会误解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
3、不要让多动症成为孩子的借口
多动症使得孩子完成许多事都很困难,但孩子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别让他们拿多动症当借口,例如,许多孩子很快学会了说一些话,如我不需要做作业,因为我有多动症。
4、鼓励和帮助孩子承担责任
对于多动症儿童,口头赞美和精神上的鼓励很重要。父母可以列出一张孩子责任和家规的清单。
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力和一致性都存在缺陷,这种奖励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点小的进步都值得鼓励,你不可能告诉孩子如果你全年考试都得A,我就奖励你一辆自行车,多动症的孩子是做不到的,梅尔说。
在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必须平和清楚地告诉孩子犯错的原因。虽然教育多动症孩子,父母可能经常感到沮丧,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体罚和愤怒。
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近几处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明显的上升,这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为了更好的`治疗儿童多动症,一定要找到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那么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常见的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因素有以下五个:
1、遗传因素
儿童多动症有家族倾向。即孩子的父母或亲属在儿童时期也曾有多动症病史。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吉尔斯医生曾对孪生子进行过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为79%,而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只有32%。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遗传因素与儿童多动症有密切关系。
2、孕期和围生期因素
母亲在怀孕时出现毒血症或者分娩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胎儿长大后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毛病。
3、生化因素
这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异常有关。有专家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中枢神经介质儿茶酚胺水平比正常值低,这可能是导致多动症的一个因素。
4、家庭和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幼年丧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都可能促成具有遗传因素的儿童发病或加重病情。
5、疾病因素
脑损伤脑外伤或高热、昏迷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科学家曾做过实验,破坏猴子大脑背侧额叶,猴子会出现多动和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孩子有轻微多动症怎么治疗
当孩子发现有轻微多动症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越早治疗多动症愈后的效果会更好,那么孩子有轻微多动症怎么治疗呢?下面为家长详细介绍。
1、心理治疗
包括行为治疗、学习辅导、家庭治疗和医护配合等方法。多数治疗方法都须要专业人员完成,以家庭治疗为例。
2、家庭治疗
从系统论观点分析,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出了问题,反映出家庭中的问题如亲子关系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学等。同时,家里有多动症患儿,也常常会导致大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在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时,必要时其他的家庭成员也要接受咨询。接受咨询可以使父母学会理解、同情对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安慰。
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给父母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了解该障碍,正确地看待患儿的症状,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和谐地与孩子相处和交流,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并用适当的方法对患儿进行行为方面的矫正。
3、父母培训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女儿班级的一些同学来我家玩。临走时,除了韦婷,其他同学都忙着拿书包、穿鞋子,韦婷这位女孩子留在了最后,她把自己坐的椅子认真摆好,把弄乱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一瞬间的细小行为令我和丈夫很感动。这件事虽小,但反映了一个孩子良好的文明习惯,说明这个孩子养成了文明礼貌习惯。
第二,培养孩子文明礼貌,就要教育孩子哪些
哪些不该做?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容忍孩子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为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张日常行为准则,贴在孩子容易看见的地方。比如,见到成年人时要打招呼,说“您好”,进入别人的房间时要先敲门,主人准许才进入,等等。一旦提出这些日常行为规则后,如果孩子做得好,则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则应该予以批评纠正。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合力抓好家庭道德教育
1.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的品德对孩子有着影响。子女道德品质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好坏,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教育子女不仅要明理,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作为父母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与孩子经常生活在一起,相处时间较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影响的作用。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上进,品行优良,这样,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
2.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促进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爱护,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灵起着陶冶净化作用。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下,会使孩子形成开朗乐观的态度,积极进取的动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3. 家风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比如美国的爱德华的家族影响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好学,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一人当过副总统,有八十多位是文学家,有一位当过大使,有六十位多位是医生,有二十多位当过议员,有一百多位是教授,有十多位当过大学校长。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子女的成才与否,而且不仅是一代。
第四,在文明礼貌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就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变是从传宗接代、养子防老的封建思想向为国家教育子女的观念转变。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以养子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对待独生子女就产生了“四过”,即:过分溺爱,形成孩子太任性的态度;过度保护,影响孩子的社交活动;过多照顾,对孩子生活、学习、劳动等都帮他们做好,使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太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过高要求,对孩子要求更严,要求更高,造成孩子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不能自由地发展。造成“四过”的原因是封建思想引起父母过分心理紧张所致。他们一怕孩子不懂事,二怕孩子不成才,三怕孩子不成人,四怕孩子遭不幸,这种后果势必形成孩子的太任性的性格,缺乏社交能力,同情心,解决问题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要使孩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变革封建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培养,把培养子女当家庭私事的误区,树立培养子女既是为家庭培养后代,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新观念,努力在“为国家教育子女”方面做出新贡献。第二变是要从重智轻德向全发展转变。当前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家长缺乏全面认识,只单纯抓考分,忽视对孩子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孩子不爱劳动,不懂得体贴他人,自我服务能力差等缺陷,以致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三变是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总之目前在一些未成年人中存在的没有理想,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无不与这些密切相关,这是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造成的。
第五,要明确家庭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是:1. 要注意培养健康文明生活的教育;2. 要重视进行感恩教育;3. 要重视勤俭节约教育;4. 要重视善良教育;5. 要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6. 要重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核心所在。
第六,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我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平足,有朋友说没关系,可也有朋友说孩子平足对今后的生活有影响。为此,我想问一下:孩子平足究竟要不要紧呢?
答:
大多数孩子的平足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足会自动矫正,变成正常足形。也有些孩子的平足在成年以后仍然存在,但并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
临床上,我们遇到一些平足的孩子,由于早期没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而发生固定畸形,导致足部功能缺陷。这部分孩子的年龄大都已在十六岁以上,而在他们小时候,家长对他们的平足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孩子长时间走路、奔跑后足部疼痛,但家长认为这只是走路走多了,休息一会儿就好了。确实,多数情况下,休息后疼痛就会消失。殊不知,正是由于这样的反复疼痛和炎症逐渐导致了固定性畸形。
为什么有些孩子平足没有问题,有些孩子会有问题呢?首先,平足有程度的不同、足内在肌发育状况的不同。程度轻的平足可以长期维持原有的状态,不出现症状;程度重的或足内在肌发育不良的则出现症状。还有一些人,在儿童时期有平足,成年以后出现症状。此外,有些平足还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跗骨联合、付舟骨以及垂直距骨等等。这些骨性畸形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需要进行X光的检查才能发现。
【怎么教育孩子】推荐阅读:
说谎的孩子怎么教育09-28
教育孩子我会怎么做10-24
孩子不爱学习该怎么教育10-17
怎么教育孩子才是合格的妈妈05-30
艺术教育专业怎么考研05-27
安全教育300字演讲稿怎么写05-23
成人教育毕业自我鉴定该怎么写07-23
怎么纠正孩子结巴呢06-30
孩子说谎怎么办?10-16
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