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共8篇)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1

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吉财社【2009】23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35号),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省里每年根据各地就业工作实际下达就业专项资金最低预算安排建议数。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及省里有关规定执行。

二、资金使用范围。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其他支出。

三、省财政补助。对各地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资金,省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并对困难市县和就业工作任务重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省财政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对未落实或未足额落实省下达的就业资金最低预算安排建议数、落实就业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专项资金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省里将其视为扣减因素,相应减少补助。省补助资金实行年初和年中分两次拨付、全面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四、预算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

1、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职业介绍补贴

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人员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

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吉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职业介绍补贴标准为90元/人,其中属于吉政发[2008]35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为180元/人。

2、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安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对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享受财政补助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安排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等支出)和项目经费,上述经费由同级财政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缴财政的服务收费收入)。对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同级人民政府考核确认后,各级财政部门可通过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

(二)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以及待安置的复员退伍军人参加符合资质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以及有创业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及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及社会其他特殊群体(包括两劳释放人员和残疾人)等,参加符合资质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创业培训,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创业)状况,可向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1、培训补贴申请办法

(1)符合条件的上述各类人员参加培训后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凭借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2)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凭借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3)对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采取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办法,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与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职业培训机构凭借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4)对部分省属职业培训机构直接开展免费职业(创业)培训的,原则上向培训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确有必要的可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请,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培训机构所在地财政部门复核后,符合条件的,可将培训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省财政可进行必要的审查监督,并根据培训实际对培训机构所在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应届初高中或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证以及复员退伍军人身份证明等复印件,职业(创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培训或就业证明等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参加创业培训的,还需提供实现创业和自谋职业(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认可的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有效证明,如: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创办微小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微小企业的地址和营业情况等;对用人单位集中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代为申请协议等。

2009—2010年,我省实施百万特别职业培训工程期间,培训补贴可采取“先预拨不超过50%补贴资金,后根据培训、就业情况据实结算”,直接拨付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办法,从2011年起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2、培训补贴标准

(1)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20元,其中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各地可根据培训专业(工种)、实际培训期限等,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适当予以上浮和下调,最高幅度不超过30%。

(2)对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劳动者及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及社会其他特殊群体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3)对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补贴最高不超过规定补贴标准的50%。

(4)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和办法,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培训券兑现等办法,可继续按照省里有关规定执行。各地实际培训农民工人数超过省下达计划人数的,培训补贴资金可从现有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3、培训机构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35号)确定的人员。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银行账户。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聘用就业困难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08]33号)有关规定执行。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以及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其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50%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2008年底前核准的持《再就业优惠证》的非“4050”人员申报灵活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15%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一次性延长1年。对截止2008年12月31日女年满45周岁、男年满55周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其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一次性延长至退休。从200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按规定从享受补贴审批之日起连续计算,对审批之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以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各地要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审核管理,建立就业与低保、失业联动的工作机制,避免灵活就业人员重复享受各项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2年内自主创业的,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并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由本人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单位、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需提供大中专院校毕业证复印件及相关创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上述符合条件人员一次性缴纳全年社会保险费的,也可采取年末集中审核支付的办法。各地也可采取社会保险费差额缴拨办法,经审核,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及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差额缴费,其应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部分,由财政部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实结算核拨。

(四)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有关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适当额度的岗位补贴。对无经费来源和经营收入的用人单位,由当地财政根据其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含小时制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全额的岗位补贴。对有经费来源或经营收入的用人单位,由当地财政根据其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给予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具体办法可按《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08]33号)有关规定执行。对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全额岗位补贴的岗位聘用人员,可实行公益性岗位补贴银行折(卡)式直接支付等社会化发放办法。

(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A类补贴110元/人,B类补贴100元/人,C类补贴90元/人。

(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处理并轨遗留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现行特定就业政策中,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补助,以及用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偿还并轨开行贷款本息补助政策执行到2008年底;为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政府承债“4050”并轨人员的社会保险费补助政策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八)其他支出。各地在确保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的前提下,将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适当调整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支出。

1、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各级财政安排的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以及开发应用支出)。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2009年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相应列入每年修改后的科目中。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以此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2、就业专项工作补助。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工作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部门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专项活动、师资力量培训、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评、就业政策宣传以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印刷工本费等支出,具体补助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除省级补助外,各级财政安排的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专项工作补助资金,原则上应列入相关部门年初预算,不能列入年初部门预算且执行中确需支出的,需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安排,并实行项目化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预算安排、整合现有各类扶持创业方面资金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必须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并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全民创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吉政发[2009]4号)规定范围使用。

六、决算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清理核对财政核拨的就业专项资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七、账户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将上级补助及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中的“就业资金财政专户”,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

八、监督管理。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中,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按季向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人数、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九、《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吉政发[2006]3号)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其所涉及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管理事宜,按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十、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财政在对各地就业补助资金进行分配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优惠政策之外。

十一、各市(州)、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十二、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财政厅、劳动和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社[2006]1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社[2004]1235号)同时废止。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失业,促进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

乌鲁木齐铁路局地处西北边陲地区, 管内点多线长, 管理跨度较大, 岗位工种整合频繁。近年来, 该局把稳定就业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优先目标,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明确的对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有关管理办法, 以开拓创新的思路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措施办法, 将资金重点投用于局属单位结构性富余人员转岗培训,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全面改善培训教学硬件设施,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深度和广度, 为保障生产、预防失业、促进就业,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维护新疆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模式

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

为保证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长效性, 乌鲁木齐铁路局下发专门管理文件, 成立乌鲁木齐铁路局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领导小组, 按照责任分解、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 从工作程序、政策落实、财务管理、资金稽核、责任追究等方面界定管理职责, 落实管理措施, 确保铁路企业依法合规、安全有效管理使用专项资金。

2. 实施预算管理, 细分使用类别

乌鲁木齐铁路局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对专项资金使用采取年度预算控制管理和月度申报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即:依据各单位提报的需求计划申请, 结合全局运输生产、施工建设、劳动组织、职工就业等实际情况, 深入生产站段单位和经营困难的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形成专题汇报材料和初步预算方案, 报请路局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 下达各单位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使用计划;本着“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科学规范、专款专用”的原则, 结合铁路局实际, 具体细化分三类资金进行管理使用:一是富余人员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竞赛补助;二是就业再就业宣传费;三是公共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购置补助费。

3. 完善监管制度, 确保资金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 严格财经纪律, 强化监管手段, 完善各项内控监督机制。一是通过网络、公示栏等宣传媒体, 公布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通报、报告制度, 接受铁路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三是在铁路局纪委监察处和社保处分别设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 保证专项资金依法、规范管理使用。

二、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效果体现

近年来, 乌鲁木齐铁路局经营形势十分严峻, 铁路局立足自身挖潜, 深入开展增运增收、节支降耗攻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注入, 间接为增援路局整体经营成本给予了有力的帮助。

1. 推进了职工岗位培训工作有效开展

这几年, 新疆铁路建设处于高峰期, 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较为频繁, 特别是伴随铁路电气化的分段贯通, 高速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广泛使用, 使结构性富余人员不断增加。促进再就业资金投用于对富余职工的转岗培训补贴, 劳务派遣人员返岗培训和外购劳务工岗位技能培训的辅助性补助, 并有针对性地强化“三新”人员应知必会、岗位准入和适应性培训。同时, 还扶持各站段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促进了全员岗位培训和“学、练、比”活动的深入开展, 失业保险专项资金在预防失业、稳定就业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 职工培训硬件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

专项资金投用于全局各单位大力改善职工培训硬件设施和条件, 体现了“大项目、整体性、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如铁路局职教培训基地建成了集电工、钳工、电焊工于一体的实作演练室, 使车、机、工、电、辆、供电各业务系统工种培训趋于完整, 极大地满足了新线建设、电气化铁路接管后现场培训的需求。2013年以来, 全局生产力布局调整和机构设置变化频繁, 按照路局对新成立站段单位实施资金重点倾斜的要求, 建成15个计算机电化教室, 有力改善了新成立站段单位职工培训条件差、设备短缺和落后的不利局面。同时, 持续加大站段单位规模型培训演练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建成库尔勒供电段牵引变电所演练基地、乌鲁木齐物资段职工培训演练基地、乌鲁木齐机务段HXD1型机车驾驶模拟培训教室等, 确保了安全运输生产和职工就业岗位的持续稳定。

3. 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走向丰富多样

社保宣传费用的补助, 充分发挥了“铁路局社保处-站段-车间”三级宣传阵地作用, 各单位社保政策宣传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书面形式有印制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制作橱窗板报、下发知心答疑卡、报纸等;电子形式有设置局域网专栏、电视台播放、电子图文显示板等。特别是铁路局组织地区性大型社会保险政策巡回宣讲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使社会保险政策深入人心, 为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部分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台账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 规范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新成立站段单位,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刚刚起步, 从站段领导、劳人部门及业务经办人员对政策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 基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 政策研究不够, 执行上出现偏差

部分单位对自治区、路局下达的有关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文件和工作要求深入研究不够, 岗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竞赛补助和宣传费补助没有做到严格区分、对应使用。个别单位借培训教学的名义申请购置实训演练设备, 却分散投用于本单位科室和车间工作人员的日常办公, 间接弥补了办公经费的不足。

3. 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突出

部分单位主管再就业专项资金的职能部门, 对专项资金的“牵头、组织”管理意识不强, 整体协调作用发挥不突出, 致使专项资金管理离标准化、规范化还有差距。有的单位缺乏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信息数据的日常收集、整理和系统分析, 设备资产清查工作没有认真开展。

四、提高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措施办法

促进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专项资金要真正为促进就业发挥好作用, 就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1. 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按照简约高效的基本要求, 修订和完善路局和站段两级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形成职能明确、职责清晰、统一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和考核运行机制。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再就业资金, 达到资金管理的高度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推进资金基础管理的规范化

要组织力量, 按年度认真对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竞赛补助、再就业宣传费、公共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购置补助费三类资金管理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规整, 逐步完成专项资金档案信息化管理, 达到管理规范化和上级检查验收的标准化要求。

3.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

局属单位要结合路局新线建设、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 科学分析本单位对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需求, 找准资金投入项目, 落实“节约资金, 满足需要, 保证质量, 保证项目完成”要求, 不断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使用有的放矢。

4. 落实设备清理检查和移交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3

本办法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下简称就业见习基地),是指广西各级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本办法所称就业见习补贴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专项资金。

就業见习补贴的对象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参加就业见习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并具备以下条件:(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高校毕业生、区外全日制普通高校广西籍应届毕业生,及上述高校择业期内未就业的广西籍高校毕业生。(二)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能够履行见习规定和各项纪律。

本办法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择业期内未就业毕业生是指毕业之日起两年内暂未落实就业岗位毕业生。时间从毕业证上注明的发证时间算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能够接纳一定规模见习生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开发园区,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申请,经当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可认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每人每月享受650元就业见习生活补贴,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不再享受就业见习培训补贴。

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必须在就业见习人员报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就业见习时间跨度,为就业见习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经费由就业见习基地单位承担,每人平均每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经费不能少于15元。未给就业见习人员购买或未及时购买意外保险的,不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就业见习人员生活补贴由就业见习基地单位承担。

就业见习补贴的发放。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可按规定向人社部门提出就业见习补贴申请。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4

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8]18号)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要继续落实好从个人所得税当地留成的20%和每年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2-5‰筹集促进就业资金等相关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资金使用范围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人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系统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购买就业基础工作研究成果、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以及省政府决定的促进就业其它支出。

三、预算管理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

1.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职业介绍补贴

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人数向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每介绍1人实现就业可享受不超过100元的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每位符合条件的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花名册、接受免费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外省入闽求职登记人员除外)、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安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缴财政的服务收费收入)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等支出)和项目经费。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全面完成各级政府确定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对暂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过渡期内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或根据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就业人员完成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完成数等)、工作绩效和业务量给予以奖代补。过渡期不超过2011年底。

(二)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状况,可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探索以培训券或代金券培训试点。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1.培训方式及申请办法 ⑴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后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凭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⑵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⑶对本省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技工学校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一个学期至两个学期,免学费、代办费和住宿费。承担培训工作的技工学校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技工学校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⑷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或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共同开展,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的(如实行培训券的形式),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制定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后组织培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可凭职业培训资金申请材料,向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资金拨给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符合上述第(1)、(2)、(3)种培训方式,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单位和个人应附以下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提供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注有“待就业”字样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书)、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培训或就业证明材料、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对用人单位集中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培训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对技工学校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代为申请协议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后,由劳动保障部门在其报到证上签注“已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字样及加盖部门公章。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单位和个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并向社会公布。

2.培训补贴标准

⑴根据培训职业(工种),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职业(工种)按技能鉴定A、B、C三类标准确认(职业工种分类目录详见附件一)。A类标准600元,B类标准500元,C类标准400元。实际培训金额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培训金额作为培训补贴标准。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后,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最高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⑵对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50%,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每人300元。

⑶对农村“两后生”,在技工学校培训时间满一个学期的,每人每次按1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培训时间未满一个学期即就业的,按实际就读时间,按比例给予补助。

⑷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下乡组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采取经审核同意,具体组织培训前预拨项目经费,项目完成后,财政部门视其完成情况,给予项目经费补助的办法。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考核办法,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培训机构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初次通过目录职业或工种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批准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企业、行业部门内设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的本企业、行业系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可以由企业、行业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统一代为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拨付劳动者个人。

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详见附件2)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20元,非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指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70元。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四)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是指闽政〔2008〕18 号文规定的对象。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在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自享受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

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属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有效凭证、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银行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1)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定额补贴办法。补贴标准为基本养老保险费每人每月55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每人每月25元。补贴资金由省和设区市、县(市、区)财政按财力状况和比例共同分担。补贴标准一定三年,超过定额补贴标准所需资金全部由当地财政自行负担。

(2)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两项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向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等凭证材料。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原则上要指定一个经办窗口并向社会公布,统一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材料。经办窗口要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就业困难人员身份,同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与当地的社会保险数据库进行比对,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的真实性,及时发放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适当额度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员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六)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财政可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开发应用支出以及企业用工登记备案、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给予必要支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2008年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劳动力市场建设”科目。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相应列入每年修改后的科目

中。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以此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上述各项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政策补贴

1.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以及濒临破产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国有企业经济性裁员的资金缺口问题,各级财政对国有困难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等安置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各地国有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同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省属困难企业和省对市县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另行制定。

2.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创业培训(SIYB)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省级财政补助

我省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由各地政府负责筹集。省级财政筹集的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地方就业专项资金的适当补助,并对财政困难地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补助资金的分配与各地就业状况、就业工作任务、地方财力情况、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补助资金原则上于每年5月底前和9月底前分两次下达,实行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六、决算管理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七、账户管理

各地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

八、监督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终,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

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定期共同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自查自纠情况。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每年组织1-2次抽查,研究并督促解决就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九、《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闽政〔2006〕5 号)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1年。其所涉及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管理事宜,按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十、各设区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备案。

对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接受相应服务的人员和在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窗口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其享受相应补贴的标准和申请程序另行制订。

十一、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财社[2006]26号)同时废止。

附件:1.职业工种分类目录

2.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5

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推动全县就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川财社﹝2009﹞98号)、《xx市财政局、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x劳社发﹝2009﹞89号)和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专项资金管理申报制度

(1)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对象和标准,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就业政策规定执行,在上级未作出政策调整前,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和改变支付标准。

(2)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享受对象必须按照政策规定提供相关的申报材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核。对申报材料不完整的,应限期补充完整;对超过限期不能补齐材料或经审核申报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将申报材料退还申请人并向其说明理由。

(3)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对其受理审核的职业介绍补 1

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单位社保补贴、招用就业困难对象单位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资金使用项目,分别建立就业资金申报实名制台帐,准确反映每一笔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相关情况。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汇总后填制申报表,经县人社行政部门复审后报县财政部门审批。县财政部门批准后直接将资金划拨给申报单位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县财政部门应采取书面形式及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作为登录就业资金使用台帐的依据。

(4)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有审核、审批职能的县人社行政部门、县财政部门、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及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应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各种资料进行及时立卷归档,并至少保存10年,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职能部门的审查。

2.专项资金管理拨付制度

(1)上级转移支付和县本级配套的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县财政部门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用于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专项支出。

(2)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资金支出,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经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初审、县人社部门复审和县财政部门终审后,县财政部门及时将资金划拨到县就业服务管理

部门或申报单位的资金帐户。

(3)按照县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划拨给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再支付给申报人的程序,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在资金到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转付到申报单位账户或通知申请人领取补贴资金;申报单位在资金到帐后5个工作日内转付到申请人帐户或通知申请人领取。

3.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制度

(1)上级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补助资金,按照专款专用原则用于规定的就业政策补助支出,不得改变资金用途,严禁挤占、挪用就业专项资金。

(2)当年结余的就业专项资金,全额结转下年度用于规定的落实就业政策支出,不得将就业专项资金结余转作解决就业政策外的其他支出。

(3)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是就业补贴政策落实的主要经办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政策性补贴的申报、审核、兑现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就业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4)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定期自查制度,重点对各项就业政策性补贴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基层单位的审核情况进行自查。县人社行政部

门和县财政部门纪检组,要不定期地对就业资金的审核、审批和资金拨付情况进行检查。

(5)县人社行政部门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进度和资金使用效果,实施经常性跟踪监督检查。对影响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进度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适时提出改进措施。

(6)县财政部门对就业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和资金使用进度,进行经常性跟踪监督。对不按规定安排、拨付和使用就业专项资金,给就业和就业服务工作带来影响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7)县人社行政部门和县财政部门是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单位,应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保障情况、使用进度和使用效果进行经常性跟踪监督管理,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8)县人社行政部门、县财政部门每年应组织专门人员,同时邀请县纪委、县审计局参加,对就业政策的落实、资金使用管理、工作人员履责和依法办事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如有必要也可外聘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4.专项资金管理报告制度

(1)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业务股室每月底

向主管部门报送本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表,以及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文字分析,对有关指标作出详细说明。

(2)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表要以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建立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台帐为基础,在反复核实的基础上汇总上报,确保各项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享受政策人数、补贴标准和资金实际支出数相互衔接,符合逻辑。

5.专项资金管理公示制度

(1)每个季度末,县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在宜宾县就业网站上公示本季度各项就业政策补贴支出的支付情况。

(2)每年第一季度,县人社行政部门在宜宾县就业网站上公示上年度本地就业专项资金收支使用情况。

6.专项资金管理问责制度

(1)对就业专项资金不按政策规定使用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中不按要求开展监督检查,给就业和就业工作带来重大影响的,县人社行政部门和县财政部门严格按党纪政纪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6

关于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监管情况汇报

根据省市关于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监管的通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安排,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格自查自纠,进一步增强了我局就业资金监管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了就业专项资金的安全运营。现将组织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我局为保证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专门成立了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专题研究活动开展方式。组织安排我局财务、就业、培训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五项制度”即:资金拨付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监督制度,资金拨付公示制度,资金支出结果报告制度,资金监督管理质询、问责和跟踪反馈制度,将我局历年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票据、帐本逐一自查,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合法。

二、健全完善监管制度

根据省市统一要求,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全程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下资金监管制度:

(一)资金下达的分配办法和工作流程。结合我县实际,合理设置分配因素,制定了科学、公开的资金分配办法和工作流程,确保资金分配的公正、客观。

(二)资金使用拨付的公示制度。

1、由县就业服务局公示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经办单位、经办人员、审批审核程序、资金拨付办法和监督电话,使城乡劳动者、各类中介组织、各类企事业单位了解申领、享受的具体 1

审批程序和拨付办法。

2、按季度向社会公布上季度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人员名单、机构名单和资金补贴情况。

3、设立了用于接受群众反映就业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举报信箱,举报信箱设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院内。

(三)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约机制、资金支出的报告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一步补充完善现有资金使用管理的政策规定,规范各种补贴的申请、审核、拨付工作程序。对定点培训机构也要进行清理整顿,要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确保就业专项资金真正发挥效益。我局每半年要向当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题报告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根据本县实际适当控制公益性岗位的开发,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调整、完善就业资金的支出使用结构。

(四)质询制度、问责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建立健全资金监督管理的质询制度、问责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完善舆论监督办法,聘请一批有责任感、公信力强的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组成5-8人的社会监督员队伍,对各项就业专项的拨付使用情况、相关职业培训(包括农民工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情况,开展定期检查,并向行政管理部门书面提交监督报告(内容包括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整改建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员、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管理,规范支出

(一)进一步规范发放、管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

(二)按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定,严格规范就业专项资金支出项目。

(三)加大对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使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规范各项补贴政策的审核认定程序,通过及时录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审核补贴申请,实现享受政策对象、补贴审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五)建立健全基础台账,将《就业失业登记证》信息管理系统中失业人员的信息及时录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对接和共享。

四、改进服务措施,进一步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这次警示教育,今后我局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提高政治责任感,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开展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活动。二是落实五缓四减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三是主抓培训力促就业创业。依托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开展“造血式”、“订单式’等多形式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四、全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为载体,扩大内需,拉动就业,扶持鼓励自主创业,从政策上优惠、资金上倾斜、工作上侧重。五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在劳动服务大厅开展“一站式”的窗口服务,实现补贴申请、审核、抽查、复合、拨付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对接,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办事时限。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篇7

一、三个办法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 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专项资金现行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日益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设置偏多, 资金分散。清理整合前, 省级专项资金就达300多项, 设立的项目大到上亿元, 小到几十万元, 且一经设立, 难以撤销, 基数固化, 无法整合, 不能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能。二是预算编制不到位, 约束力不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做法是, 从第四季度开始编制下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人代会后下达执行预算。由于时间仓促, 编制不到位, 许多专项资金在年初批复预算时, 能够明确到具体项目的只有20%左右, 导致执行中频繁追加, 预算约束力不强。三是执行进度慢, 绩效不佳。由于专项资金年初预算到位率低, 导致资金拨付缓慢, 支出进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四是职责不清, 监管乏力。一些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 监管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重分配、轻监管, 重项目、轻绩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在2011年印发了《关于清理整合和规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意见》。去年以来, 省财政厅新一届党组多次召开会议, 对当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剖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分析后, 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目标, 即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 以项目库建设为核心, 以绩效评价为资金分配的依据,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 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当前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要在预算编制上突破。即要早编细编预算, 改变专项资金有预算无项目或有项目而项目不实不细的现象, 为预算早执行, 项目早实施奠定基础;二是要在项目管理上突破, 所有专项资金都实行项目库管理, 通过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数据库系统, 规范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复执行和监督评价, 通过择优储备项目, 实行滚动管理, 彻底解决“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三是在绩效管理上突破, 推行涵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 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这三个方面是专项资金管理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 只有抓住、抓牢、抓好, 才能真正从机制和制度上实现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 已由省政府印发执行。与此同时, 我们对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从管理流程、管理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类, 以项目库管理改革为基础, 提出了四万多字的需求分析和改进管理的意见, 制定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办法、项目库管理办法和预算绩效管理三个办法, 研发了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下一步还要制定一些配套细则, 比如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专家和第三方评审管理办法等, 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体系。我们相信, 随着这些办法的逐步实施, 我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三个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条, 分为总则、管理职责、预算编制、预算分配、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绩效管理和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原则。

办法提出,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要遵循保证重点、早编细编、项目管理、整合使用、绩效管理等基本原则。要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淡化“基数”, 整合安排, 早编细编, 实行项目库管理和绩效管理。

2、明确了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的主要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按规定程序审核、报批、批复、调整专项资金预算;监督专项资金预算执行, 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负责财政项目库的管理。主管部门是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责任主体, 主要职责是会同财政部门发布项目征集指南, 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按要求编制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负责部门项目库的管理;按照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 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预算资金的来源总额及明细、支出总额及明细、支出项目信息、绩效目标等。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程序为:每年从6月份开始布置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7-10月份, 由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确定入选项目库的项目, 编制项目计划, 于10月底前向省财政项目库报送。11-12月份, 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进行审核, 并结合财力, 依据审核通过的项目编制完成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 按程序报审批准后, 下达实施。

4、明确了专项资金下达时限。

规定专项资金安排用于省本级预算单位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同省级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同时, 规定如无特殊原因, 逾期未下达的, 安排下年度该专项资金预算时要予以扣减;截至9月底仍未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由财政收回预算统筹安排;连续两年逾期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报请省政府批准撤销该专项资金。

5、对预算执行中的追加、调整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另有规定外, 不得追加和调整预算。要调整、追加的, 需按程序报批。在预算执行中, 如遇突发事件或省委、省政府新出台涉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 经报省政府批准同意, 财政部门可统筹安排使用和调度各项专项资金, 并会同主管部门对年初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 原确定项目中当年无法安排的, 可顺延至以后年度优先实施。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是对现行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实施这个办法, 使项目计划和预算下达至少提前半年以上时间, 且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实现了早编细编预算, 将彻底改变公共财政预算中专项支出不具体、无绩效目标的现象。

(二)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二十八条, 分为总则、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项目的申报与审核、批复与实施、清理与滚动、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项目库管理要遵循“统一建设、分工负责, 保证重点、滚动管理, 全程监管、跟踪问效”的基本原则。即由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制定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统一建设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项目库。项目库项目要保证重点, 滚动管理, 并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2、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范围。

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并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 对省级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等入库管理。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设立, 对省级部门项目库报送的项目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汇总、排序后, 结合财力, 编制专项资金项目预算。

3、对项目申报与审核作了规定。

对项目申报类资金, 办法提出, 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项目, 形成项目计划, 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按因素分配管理的资金, 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因素数据测算分配后下达预算, 市县或省级相关部门要将资金项目的实施结果报送省财政项目库进行管理。

4、对项目的清理与滚动管理作了规定。

办法规定, 要设专人负责项目库管理, 定期开展项目库项目的清理工作, 对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 (中) 止的项目、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或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入库三年仍未安排资金的项目、验收或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都要及时清理出项目库。并规定清理后保留的延续项目和备选项目, 滚动转入下一年度省级部门项目库, 在以后年度安排项目时优先给予安排。

5、对项目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作了规定。

规定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项目实施完成后, 要及时组织验收, 同时,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预算的参考依据。项目库管理办法规定了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有单项资金项目库或无项目库管理的现状, 使所有专项资金在同一平台、同一办法的约束下, 按规范的程序进行运作, 为实施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库管理, 将项目准备和储备前移, 改变了长期以来先有预算后有项目或有项目但项目不细不实的状况, 避免了因项目不具体而导致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九条, 分为总则、绩效管理的职责分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和附则等。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要遵循全面系统、目标管理、科学规范、结果导向的基本原则。将绩效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 客观、公正地实施绩效评价,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相关制度的重要依据。

2、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

以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为主线, 从四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一是对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批复进行管理;二是对预算绩效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纠偏, 确保绩效目标的正常实施;三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四是开展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3、对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运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部门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预算时, 要按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定后, 随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一并批复。在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 对项目绩效实施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绩效执行偏差。

4、对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作了规定。

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自评。财政部门对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和再评价, 也可对重大项目进行直接评价。绩效评价可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评价结果按“优、良、一般、差”分为四个等级。

5、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作了规定。

办法提出, 要建立专项资金绩效奖罚机制,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今后安排专项资金和项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接受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规定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监督检查、总结验收和绩效评价的做法, 为绩效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办法规定的绩效目标管理, 将绩效以目标指标的形式落到了实处, 成为项目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军令状”, 同时, 也成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办法规定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 通过绩效结果反馈、绩效结果通报、绩效信息公开、绩效结果运用、考核奖惩和处理处罚等形式, 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管理挂钩, 改变以往专项资金管理只管安排少问效果或不问结果的现象, 使绩效管理有安排、有实施、有结果、有应用。

三、贯彻落实三个办法的几点要求

三个办法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 是对专项资金管理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约束。三个办法包含很多新内容, 如专项资金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 都是对现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坚持专项资金“管理权、分配权”两不变的前提下, 进一步理顺了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领会, 扎实贯彻落实。

第一, 要加强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三个办法的相关规定, 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对专项资金规模大或二级以下基层单位较多的部门, 除了参加省上统一培训外, 还要专门组织对本系统的再培训, 真正吃透三个办法的各项规定, 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流程, 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二, 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三个办法与原有相关制度办法的关系。三个办法与原有专项资金办法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构成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中央专款和我省配套资金, 已有明确管理办法的, 原则上以执行原办法为主;省级各专项资金的原有办法, 与这三个办法规定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 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或重新制定, 没有的, 要以这三个办法为依据制定实施办法。各市县要依据这三个办法, 结合实际, 制定本级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应办法。二是要处理好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关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 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两上两下”编制程序已经基本成熟, 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从制度上来说是一件新事, 但二者并不矛盾, 共同构成公共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规定, 专项资金预算中明确由省本级部门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由财政部门会同各主管部门,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

对农村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农村;种粮补贴;救灾资金

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的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有大量的专项资金和物质投放到农村。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整个运转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近年来,国家给农民很多优惠,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对种粮补贴力度也不断加大,从以前基层政府代发到现在银行直补发放,阻断了有些部门利用国家优惠的空子套取中央直补资金。种粮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目的出发,补贴的利益应该都用在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有限的农业补贴在各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补贴的实质效果及其作用的发挥,而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结构不科学,导致了补贴利益分配不合理。有些地方种粮补贴到基层不是按种植者种粮面积分配,而且按合同条款或人口人均发放,特别是一些工业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已经改行从事工业劳动,他们从集体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植,转包时设定一个条款:“国家一切补贴归发包方所有”。因此导致了真正从事种粮农民不能得到种粮补贴,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之间产生矛盾,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分配不合理以及违规操作救灾资金等诸多问题

2.2.1 救灾资金发放不及时,滞留时间较长

救灾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甚至任意改变资金用途。由于一些村镇干部对救灾资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缺乏专款专用的意识,在救灾资金使用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有的地方将救灾资金不是优先保障灾民的生活,而且先手于保障干部、教师工资;有些乡镇则以资金紧张等为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有的地方凡是因灾造成的损失都用救灾资金给予解决,如濒临报废的水利设施,被淹的农田等;有些则扩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的使用范围,将救灾款用于临时救济、扶贫支出、修建乡村道路等其他方面。

2.2.2 救灾资金的发放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违规操作问题突出

在救灾资金的分配中对乡村干部自身或亲属等特殊对待,优亲厚友,有的把救灾资金用来为乡村干部发放工作补助等等。这些随意提高或降低救灾款物发放标准,擅自改变救灾对象,村干部利用职权,借助救灾款发放之机搞人情关系,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违背了灾区资金的初衷,也严重损害了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2.2.3 种粮补贴、救灾资金凸现在乡镇、村基层组织的问题令人忧心,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本人对加强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路:。

2.2.3.1 农业补贴制度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多,效果虽显著但不可自满,还需加以完善

(1)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家感到需“补”、需“贴”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执行目前出台的少数农业补贴政策中,有意无意加入了过多的附着功能,使得补贴的目标混杂起来。同时实行直补办法后,农民拿到钱之后,也不清楚或者并不在意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意向,从而使补贴的政策威力打了“折扣”。所以,为了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出效力,从政策制定者这方面讲,应注意使各项补贴政策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从政策推行者这方面讲,应注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补贴政策信号能够迅速准确地传到千家万户;(2)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当是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和其他中间环节在实施农业补贴过程中只能间接受益。但农民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基层实施国家补贴政策的“代理人”、“经营人”,总会有个别人自觉不自觉地“讨”农民的“便宜”,他们在事实上是“反”补贴的力量,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实质上损害着农业补贴。所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加大监督机制的建设,使“跑、冒、滴、漏”降低到最低限度;(3)必须完善各类不同功效的补贴制度,对农业农民实施全面完整的保护。

2.2.3.2 救灾资金是一项关系民生的资金,要彻底杜绝挤占、挪用、私分、滞留救灾物资和一些干部侵占、贪污、优亲厚友等现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抓起,加快健全救灾资金管理制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有关救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救灾的认识。同时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促其领会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在每次灾情发生后基层组织要做出及时反应,把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进行统计。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受灾统计机制,不断强化对灾情的统计、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后人员伤亡、各类房屋倒塌、农田毁坏、粮食绝收、缺粮户等不同内容进行调查摸底。灾害信息的准确性统计和评估是救灾资金分配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村组织要保存经县级民政部门复查核实后的完整灾情后记录、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一览表;乡镇有关机构要建立灾情记录、房屋倒塌户花名册、农作物绝收户花名册、重伤及死亡人员花名册、需要救助人员花名册和已救助人员花名册等台帐,作为随后发放救灾资金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救灾资金安全发放,及时有效的下拨使用,乡(镇)政府应设置救灾资金专户,不断完善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制度,规范救灾资金发放程序,从而加强对救灾和重建资金的管理。此外,规范和完善乡村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管理制度。在发放救灾资金时,要做到账务公开、发放对象公开、分配方案公开和发放程序公开;救灾资金发放过程中,不论发放现金还是发放实物,都要实行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做到救灾款物的问数、被救济户的名单及救济数额公开,切实突出重点,并对救灾钱物实行网络化管理,要建立救灾资金发放台帐,以方便对救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当救灾资金发放后,依据台帐记录,由村向乡镇核销,再由乡镇向县民政部门核销层层逐级核销,以确保救灾资金发放的及时、公平、公正。

为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使用,在基层组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制度,实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总之,要以制度上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的监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日军.完善制度—加强基层救灾资金管理[J].中国审计,2008(15).

上一篇:祝高考顺利的祝福语下一篇:部门经理安全责任书